㈠ 高中生如何学好历史
“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习自主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变得格外重要。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呢?我认为:激发学习兴趣是前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是核心;构建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关键;优化教师素质是保障,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是学生进步的源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只有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的活动,才能把历史学好,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高中学生经常会问的问题是: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对社会、对个人有什么意义?我就会经常告诉他们,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国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历史,如唐太宗就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列宁也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其实,历史学的最大功能是资政治世。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更好地规划我们的人生,建设我们的国家。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没有历史教育。加强中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很关键的一步是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会经常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从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哲学等方面介绍学习历史的目的与意义。我还会经常把历史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如与语文学科、政治学科、地理学科、与当今的一些时事热点联系起来,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历史与当今的一些问题,以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采用多种手段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老师有教材,有备课本,有一支粉笔就够了。如果该老师知识面不丰富,讲课语言又不幽默,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上历史课很累,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的老师上课比较传统,也没有什么新意和手段,结果课堂上学生睡下一大片。为避免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要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觉到学习历史的快乐。例如,我会经常带领学生去上多媒体课,让他们多听,多看一些历史纪录片。有时候,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紧张,我就带领学生在教室里,用影碟放一些有关历史的片子。如人物传《蒋介石》、《张学良》、《林彪》等等,放一些历史纪录片,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等,偶尔也放电影,如《甲午风云》、《台儿庄战役》、《太行山上》等。这样,学生慢慢就会喜欢历史,还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一举两得。还有,我会叫同学们试演一些历史剧。如在讲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我会叫同学们自己来扮演不同的政治人物,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我让学生扮演80年代初期农村青年筹办婚事,买“三大件”的情形,让他们深刻理解当时的经济生活。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的。一堂课,怎么上,完全是由老师决定的。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早就不适应现在的学生了,不适应人才的培养。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是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学习过程中,始终重视预习、上课、复习三个环节。强调“学必练、练必实、疑必问、错必纠。”在一堂课中,必须有讲有练,不许一讲到底,也不许一练到底。因此,我们每当讲新课时,都会布置学生预习,把书先看一遍,把辅导书上的填空题提前做完。而且,叫他们每人准备两个问题(上课时可以向老师提问)。有的班级没有辅导书,我们就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把学案上的基础题做完。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找资料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观念去解决历史问题。在新旧观念的撞击中,深刻地记忆、理解历史,从而确认某种现代观念。比如,讲授《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我会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公民,你会对“四人帮”被粉碎以后的国情做出哪些基本的判断?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会做出怎样的分析?你认为党和国家应该如何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它的内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满足了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地探索、研究、发现问题的愿望,因此同学们表现很活跃,争相回答该问题。等学生们用现代观念回答完了,我会让他们去与书上提供的内容对照,想想差异的原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感知国情的能力。
(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一些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并预测未来。如中日关系问题,可以让他们回忆古代中日关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几场战争,再看看建国以来中日关系,再联系最近几年中日关系(如钓鱼岛问题),这样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同学们自主探究的欲望,使同学们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努力读书,将来建设强大的祖国。再如台湾问题,同学们通过回顾历史,再结合现今时事,就能得出结论:“**分子不得人心,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完成。”
三、构建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知道下进行的,是教师经过适当设计、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条件,不断进行引导,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经历一次再发现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这样一套教学模式: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我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认真钻研课本,把课本中每一单元、每一课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无论是“课文正文”、还是课文辅助中的“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都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值得注意的是对阅读速度一定要有适当要求。
(三)利用各种手段放映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音像资料,以提高学生兴趣, 增加他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可以去网上下载一些影视资料)
(四)提出若干问题,分为A类题与B类题。A类题是基础知识,B类题是提高题,包括挖深及有前后联系的题,由学生自己完成。其间,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同时必须强调学生的协作互助,最好四人一组。我们学校也编了学案,这样就节省很多板书,而且使上课更有条理性。我们学案选的题目(有填空、选择、材料、问答题)难度也很适中,同学们一般可以自己完成,不知道做的,随时可以问老师。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讲课的效率。
(五)由学生向老师提问,(包括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题和新发现的题)再由教师引导全班一起解决。
(六)小结和组织测评。本环节是巩固教学目标,评价教学达成,补偿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般可通过出示一些有信度的效度的检测题来完成,教师可调查检测结果,要善于归纳学生学习的疏漏和思维偏差,针对性地讲评,以达到补偿教学目的。我们学校实行周周练,即每周练一套题目。另外,每个月还有一次月考,这样,就能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不断查缺补漏,不断提高。在课外,布置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分头搜集有关资料,再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论证,最后由小组展示成果。尝试下来,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
四、优化教师素质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观念和能力,教学的一切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培养学生具备科学思维品质和优秀人文素质为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而:
(一)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优化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并把它灵活熟练地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当加强教学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以提高自己教学语言和姿态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历史教师应认真深入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经典理论和思想,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三)历史教师还应该阅读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传记,不断学习、体会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英雄人物的思想和言行,从而培养和丰富自己的历史情感。这样,作为文明火炬的传递者——历史教师具有了良好的素质,那么学生自然容易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学好历史,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上课过程中(或者上自习课时),可以叫同学们来讲历史故事,评历史人物。另外,教室的布置可以增加一些人文气息,历史气息。黑板报和学习园地可以多出一些有关历史的话题。另外,我们班后面还有一个小书架,都是同学们自己捐的一些历史、语文书籍,一些老师也捐了书在那里,大家课余都可以去借阅,大家还可以互相推荐名著。另外,我们在上课时,也会经常提及一些名著或历史著作,让同学们去读。还有,经常请一些外校的优秀老师来讲课,或一些成功校友来演讲,增强同学们读书的愿望。总之,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㈡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魏校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2、练字
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不,当天的事当天了!”
周恩来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
3、大米饭
鸡叫三遍后,周家花园传出朗朗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时,他望着把花花的大米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将妈妈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
他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吃上这碗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的说。“是呀,这十多道关,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
4、贫居闹市无人向,富在深山有远亲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
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亲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却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无人向,富在深山有远亲”。
5、博览群书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
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
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
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
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