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司马懿吃三国有声小说

司马懿吃三国有声小说

发布时间:2021-07-03 11:39:46

『壹』 《三国演义》概括一下讲了什麽

《三国演义》线装本(广陵书社)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地图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赵云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真实的曹操是有不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在《三国演义》的教学和研究中,有一个习惯性的错误:说《演义》“总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建国以来出版的几种比较权威的文学史、小说史,大多如此叙述;直到最近出版的一些文学史、小说史、辞典,仍然沿袭此说。以讹传讹,实不可不辨。
煮酒论英雄 所谓“《三国演义》写了四百多个人物”的说法,其实源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那份《三国志宗僚》。但这里却包含一连串的错误: 第一,《三国志宗僚》共列508人,以往的学者们并未仔细点数,只是约莫估计一下,便提出“四百多个人物”之说,即使是对《三国志宗僚》而言,也是不准确的。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三国志宗僚》大致抄录自陈寿《三国志》目录(包括纪、传和附传),其中一些人物,如蜀汉方面的陈祗、卫继、常播,曹魏方面的袁涣、张范、凉茂、徐奕、何夔、邢颙、鲍勋、司马芝、温恢、郑浑、仓慈、阎温,东吴方面的孙虑、孙霸、孙奋、士燮、贺齐、钟离牧、胡综等等,根本就没有在《三国演义》中出现; 第三,同样重要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也根本没有列入《三国志宗僚》,如蜀汉方面的陈式、邓良、樊建、费观、高翔、胡济,曹魏方面的陈骞、陈泰、邓敦、丁斐、董寻、郝昭、桓嘉、蒋干,东吴方面的乔国老、大乔、小乔、丁封、全端、全怿、沈莹、张布、张悌、赵咨,其它政治集团的何进、皇甫嵩、韩馥、张济、樊稠、韩暹、杨奉等,都是如此;至于《三国演义》虚构的许多人物,当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国志宗僚》。 由此可见,所谓“《三国演义》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之说乃是粗枝大叶的产物,完全是错误的。 那么,《三国演义》究竟写了多少人物呢?在《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出版)的《人物》部分总共列出1258个词条;除去28个互见条目(如“阿斗”、“后主”、“先主”等), 实际介绍《演义》写到的人物总共1230个。这些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有姓有名,总计大约1000人;极少数没有姓名者,也与其它人物有明确的亲属关系(如“司马昭妻”、“董卓之母”、“徐庶之母”等)。 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三国演义》一共写了1798人,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约1200人,确实是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有的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是人物性格缺乏发展变化,有的人物渲染夸张过分导致失真。
《三国演义》与史实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 民初五四运动后,反传统派学者积极澄清《三国志》,以对诸葛亮、关羽、刘备传统正面人物进行再评价,胡适、鲁迅等革新派学者也带头从释《三国演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于澄清真实历史,再加上毛泽东本人对曹操的个人喜好,还有最近的“学术超男”易中天教授的《易中天品三国》等。新中国学者在改革开放前常继承反传统派学者对诸葛亮、关羽等人物解释,援引《三国志》驳斥《三国演义》。 张飞的字:张飞字益德,不是翼德。 桃园结义:刘关张没有结拜,只是情若兄弟。关羽年龄甚至比刘备还大。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青釭剑等为虚构。 张飞鞭督邮:是刘备干的,因督邮拒见刘备,刘备大怒下杖打督邮。 曹操献七星刀:虚构,演义中曹操借献刀刺杀董卓未遂,实是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连夜潜逃回乡里。 孙坚之死:由于只带几名随从追击敌军,中了黄祖伏兵,中流矢死于岘山。 陶谦:陶谦为人与史实不符。 关羽徐州诛车胄:也是刘备干的。 土山约三事:虽然“土山约三事”,但是关羽也是因为刘备家眷的缘故投降。 衣带血诏:确有此事,但是马腾是一个带有强盗性质的军阀,攻打李郭不过是私人恩怨。 赤兔马:赤兔马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并没有成为关羽的坐骑。 关羽诛文丑:文丑死于曹军乱军之中。可能是关羽、张辽或徐晃的士兵所杀。 孙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刺客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奴与门客,并非被于吉吓死。 过五关斩六将: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见史书记载。但是,不能否认中途没有阻拦。 郭嘉遗计定辽东:虚构剧情,郭嘉暴毙而亡,年三十八,没留下任何计策,此计是曹操自己的计谋。 关羽古城斩蔡阳:还是刘备干的,地点也并非古城。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不多。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徐庶跟随刘备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及后更当上魏国重臣。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又是刘备干的,当时诸葛亮并未出山。 诸葛亮火烧新野:历史上没有记载,为罗贯中杜撰。 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历史上,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没有记载七进七出此事。赵云当时名气还不大。 糜夫人跳井:正史没有记载 。 刘琮遇害: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吴国太:虚构出的一个人物。 舌战群儒: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只是节使。 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赤壁之战之后游说周瑜不成。 太史慈在207年就病逝,没有参加赤壁之战。 诸葛亮智激周瑜:应该是周瑜智激孙权。 草船借箭:并无此事,相似事件发生在孙权于濡须坞之战。 苦肉计:确有黄盖诈降,但苦肉计应无。 阚泽:阚泽为东吴重臣,是受孙权尊重的人物,从未参与过军事行动。 庞统献连环计: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孔明求东风:纯属虚构,江东冬至时日,巧有东南风。 赤壁之战:无论《魏书》还是《蜀书》都记载曹操是与刘备交战败退,孙权军确有参加此场战役,但难获全功。 周瑜:吴国名将,赤壁之战结束二年后病死于伐西蜀途中,与诸葛亮素未谋面。 华容道:刘备领兵追截兵败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南郡之争:没有发生,是周瑜死后孙权将江陵借给刘备。借江陵(当时荆州被曹,孙,刘三人瓜分,孙权并没有权利“借荆州”)只是鲁肃出的主意,为了给曹操多一个强敌。 关羽战黄忠:刘备征荆南,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 孙刘联婚: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联姻,不过在《烈女传》中确有描写她投江的记载。而且也不是周瑜出的主意,而是孙权自愿的。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无采用周瑜之美人计。 周瑜心胸狭窄:史书记载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风。而与诸葛甚至未曾见面,何来嫉妒之说呢? 三气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世。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于巴丘。并非被诸葛亮的才智气死。 三江口卧龙吊孝:吊周瑜是庞统,不是诸葛亮。 周瑜与孔明: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 马超兴兵:正与史实相反,马超起兵在先,令到马腾遇害。 割须弃袍:战况确实很激烈,但是是马超吃的败仗,而官史并无载割须弃袍。 许褚裸衣战马超:没有记载,马超甚至被许褚瞪得不敢动。 张松献图:应为刘备询问张松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地图给刘备。 落凤坡:该为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 马超战张飞: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小说中张飞和马超大战两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后被诸葛亮招降一事。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总指挥是刘备,法正参谋。 计夺天荡山:纯粹虚构。 定军山:夏侯渊阵亡于刘备军夜袭,虽非黄忠阵斩,但是黄忠在这一战功劳很大。 曹操杀杨修:杨修并非在曹操撤兵前夕被杀,实际上是曹操撤兵后才杀的,在正史中并无曹操杀杨修后与汉军再战,并被魏延射掉门牙的事。 五虎大将:刘备并没有封“五虎大将”,只封了前,左,右,后四大将,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五虎将是因为三国志中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传记放在同一章。后世称之大汉五虎将。 周仓、胡班: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记载。胡班可能指汉将吴班。 关羽单刀会:事实上是鲁肃在阵前邀请关羽讨论荆州的事情,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于赤壁之战已经死了,是一般的军医操刀。 水淹七军: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运用天时、地利趁水势挟水军引兵大破名将于禁,擒斩庞德并率军急攻。 关羽麦城拒降:未有记载,是被擒后拒降。 玉泉显圣、追命吕蒙:玉泉显圣改编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吕蒙是病死。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关平:关羽长子,不是义子,随羽临军,三国志里只出现两次名字。 关兴:弱冠(近二十岁)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监军,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器重。于夷陵之战后数年死去。 张苞:虽称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张遵。 糜芳:未见逃回汉营被凌迟处死情事,夷陵战后倒有随贺齐出征魏国蕲春地区的事情。 阚泽推荐陆逊:陆逊在荆州原本就是吕蒙的副手,吕蒙去世之后,自然是陆逊接管东吴西线防务。 夷陵之战:吴军总共十余万,汉军八万,并非以少胜多,不过吴军确实士气较低。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砍杀冯习等人,死于234年 白帝托孤:刘备临终是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二人,但仍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所作的兵法图阵,不是神怪石阵、迷宫。 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七擒孟获。但《汉晋春秋》及《华阳国志》中有说过“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而鄂焕、祝融、孟优、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说所创作。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其中五次战绩分别为:第一次败于街亭,第二次配合东吴作战,攻城不下,但在撤退中斩杀大将王双(与演义基本相同),第三次攻取武都和阴平两郡成功,并击败郭槐,第四次大败司马懿,第五次司马懿不敢出战,但是诸葛亮病死(此役汉军将国境线向前推进了很多,而后姜维北伐又一次推进)。 司马懿与诸葛亮:诸葛亮头三次北伐时,魏军并非司马懿统领而是曹真。 失街亭:魏军总指挥为张颌,非司马懿。 空城计:街亭战败后,魏军并未对汉军进行追击。诸葛亮只是曾把西县的民众与粮草迁移而已。且当时魏军主将也非司马懿,真正空城计则是由魏将文聘,汉将赵云用过的。 气死曹真:曹真病死于洛阳。 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 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大破魏军于卤城,司马懿仅以身还保营。《三国志》未提用何种战法大破魏军。陕西乡野传说与演义无大异;上方谷,一说葫芦谷,疑为卤城的浑称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并非诸葛亮遗计,《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汉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军相近时,汉将姜维和长史杨仪命汉军反旗鸣鼓做势佯攻,司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汉军入谷然后发丧。当时在各地就传开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笑话。 魏延反叛,被马岱诛杀:魏延与杨仪不和,在诸葛亮死后不服从调遣,相争失败后被杀。在诸葛亮生前魏延得到重用,亦无“逼成反骨”之说。 九伐中原:事实上姜维只有八次北伐,其中胜败均等。而八次北伐的过程大多属于虚构。 地理大搬家:把太白山移到祁山的旁边,把陈仓移到街亭的南方,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的斜谷旁,或是移到五丈原附近。
歇后语 1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2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3 孔明给周瑜看病----对症下药 4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5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6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7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8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9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10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11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2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3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14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15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6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飞) 17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18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19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20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21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22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23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24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25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26 关羽战李逵----大刀阔斧 27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28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29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30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1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2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33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34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35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6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37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38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39 关老爷做木匠——大刀阔斧 40 诸葛亮娶丑妻——为事业着想 41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42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43刘备娶妻-----人人皆知
【三国成语】
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 吴下阿蒙 如鱼得水 望梅止渴 乐不思蜀 单骑救主 舌战群儒 过关斩将 火烧连营 七擒七纵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老生常谈 赤膊上阵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败走麦城 水淹七军 借刀杀人、
(摘自网络)

『贰』 谁有三国演义的资料!!!

去这看看吧
http://post..com/f?ct=&tn=&rn=&pn=&lm=&kw=%C8%FD%B9%FA%D1%DD%D2%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8%FD%B9%FA%D1%DD%D2%E5&tb=on

『叁』 有关三国演义中没有出现的优秀人才

曹真在演义里是个白痴。既不会打仗,屡败于诸葛亮,受挫于司马懿;为人又小气,最后给司马懿气病,诸葛亮再写封信给他,把他气死了。而正史中的曹真,除了儿子生不好,其他方面都非常优秀。
演义中曹真能当上大将军,是因为他姓曹。曹真确实姓曹,但“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曹真当上大将军,靠的不是“亲戚之宠”,而是自身的能力。
如果有贡献很高的的谋士和将领,我想都有被三国演义大幅的度的提到,不过在三国经济发展上,有很多刚正不阿而且能力很强的文官是没有被记载,或者只是被略略提过!因为三国演义主要是讲军事,而不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靠文官而不是谋士和将领!

『肆』 司马懿被困死在上方,为何诸葛亮不杀他

司马懿被困死在上方,为何诸葛亮不杀他,难道只是因为下雨?
文棒棒聊历史
《三国志》里面没有这一段的描述,《资治通鉴》中也没有这一段的描述,这一段出自《三国演义》。《三国志》、《资治通鉴》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历史通俗类演义小说。因此,可以得出这么个判断,即题主所说的问题是罗贯中根据小说情节的需要而增加的,只为突出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和跌宕起伏性。那么就可以得知为什么诸葛亮把司马懿围死在上方,本已是死路而天要降大雨了。为什么?
诸葛亮与司马懿争夺粮食之战。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抢了司马懿不少粮食。司马懿差点让廖化给抓住。之后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在祁山命军士与魏民一起种庄稼。准备与司马懿长期对峙。司马懿的军士捉得蜀军数人,问诸葛亮干什么呢?士兵回答说诸葛亮见司马懿不出战,每天令士兵种地屯粮于上方谷。司马懿大喜命大军准备攻祁山,自己却偷偷的杀奔上方谷而来,因为上方谷是诸葛亮屯粮之地。
这是三国演义相当精彩一章,诸葛亮把司马懿父子都闱死上方峪干柴火油都部好,火着起来可晴天下大雨、火灭了,人跑了。那就是哄傻子继续交钱,要听戏得,再回唱书地方继续听。前后买关子,攻心跳,巧妙遇的说书办法。与今天的田连元,单田芳,袁扩成,梅兰芳,讲的评书讲到关键处回家吃饭。明天连续是一个路子和把戏。都是勾人再看再听的关子。为了稳住自己书迷戏迷。把毫无影响事情说得有声有色,搞得十分危险,万分火急,空城计,火烧上方峪。都是如此。说书和连续剧套路,最后一巧遇,没有事情,空城计是如此,上方峪更是如此。但是空城安排惊心动魄。上方峪都急忙出错。啨天下大雨,是错中错,为拉住听戏之人不得已的办法。
罗贯中塑造了这个人物,设计了这个剧情,但总不能真把司马懿杀了吧,司马懿死了后面怎么写?所以这只是一个表现诸葛亮多智和司马懿大难不死的桥段。完美表现了天命不在此而在彼的无奈和悲情,悲剧英雄是最能让人引起共鸣的。这也是罗贯中和金庸的小说引人入胜的关键原因。大概也是神级作家与普通写手的区别吧

『伍』 南宋四家的名词解释

南宋四家】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合称,亦有“李刘马夏”之称。四家画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元代汤垕谓:“南宋画院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马远、夏圭、李迪、李安忠、楼观、梁楷之徒,仆于李唐差加赏识,其余亦不能尽别也。”倡此说者为明代唐寅题刘松年《春山仙隐图》,有所谓“李刘马夏”之称。其后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总之南宋四家画派统治南宋山水画坛百余年。他们为画史、画风增添光彩,名流千古。如李唐晚年创“大斧劈皴”法,代表作有《万壑松风图》等。刘松年人称“刘清波”、“暗门刘”,代表作有《四景山水》等。马远画史称他为:“马一角”。代表作有《踏歌图》、《水图》等。夏圭,他画风与马远近似,并称“马、夏”,画史称他为“夏半边”,代表作有《溪山清远图》等。他们还影响明代浙派山水画,甚至远及东洋,为日本画坛所推重。

李唐(1050—1130)河南孟县人,字晰古,属李思训画风。宋徽宗时入宫廷画院,宋高宗时任待诏。特点:首创大斧劈皱,画风激荡。代表作《万壑松风图》。

夏圭(生卒不详)杭州人,字禹玉,宋宁宗画院待诏。特点:残山半水,喜用带水斧劈皱,笔墨淋漓,气韵致高,人称夏半边。

刘松年(生卒不详)杭州人,宋光宗年间任画院待诏。代表作《耕织图》获宫廷金带。画风特点:山水明秀,人物妍丽。

马远(生卒不详)原籍山西,生在杭州,字遥父,号钦山。宋光宗画院待诏。画风似夏圭,人称马一角。特点:斧劈皱简练苍劲。

『陆』 三国演义里面打仗厉害都有谁啊,请举几个人,谢谢

第一名大概是最没争议的,当然是人中吕布了。能同关张之合力斗三十合而不败者,非天下第一而不能为也。最难说的是第二:其实赵云,关羽,张飞,典韦,马超,黄忠,许储,庞德,颜良,文丑这十人都是超一流高手,除了颜,文两人在特殊情况下其冤无比地被关羽杀害,那八人论单打基本都没输过,包括对吕布。

赵云:主要战绩就是那流芳千古的长板坡了,一人纵横曹营,斩五十余将,可不是吹的。单打战绩,与文丑五六十合平,许储三十余合平,三十余合胜张合等,斩高览(属偷袭)。惜乎与大多数超一流高手没打过,尤其与吕布没交过手,是为遗憾。

关羽:从杀人角度,老关最牛B,吕布都比不上,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斩庞德,擒于禁。不过这里水份很大,颜,文死得冤不必说了。华雄也是不战而胜,庞德是周仓从水里抓来的,那六将也非名将。其真正的交手记录并不那么壮观。虎牢关,张飞斗吕布五十合没结果,老关上去帮忙,又三十合还是“战吕布不下”,最后还是大耳贼上去才赢的。有人说,刘备那两下算个鸟。非也,要是刘备,曹操,孙权打一仗,当是刘备赢。从小说看,大耳贼那双股剑并不白给,比吕虔,毛芥差不太多,呵呵。再说关羽,没和吕布真正阵前单挑过,和超一流高手的战绩是,拼刀和黄忠,庞德打个平手,但后两者都善射箭,看起来,还是关羽吃亏一些,而且黄忠那么老了,不很说明问题。最令人垢病的是和纪灵打三十余合还不分胜负,而纪灵根本不会是颜良文丑的对手。

『柒』 大家谈谈对《三国演义》感受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z=2724537

『捌』 放开那三国新野漉战精英 蜀国怎么布置位置

诸葛亮的空城计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 名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忽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 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位官员听到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立即传令道:“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杀!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士,扮为百姓,打扫街道。如果魏军到时,不可乱动,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演奏。
魏军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自己飞马向前了望。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面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少年,手执麈尾。城门内外,仅有20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板着脸说:“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然冲进去,必定中计。你们懂得什么呢?还不快退!”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哈哈大笑起来。众官员问他说:“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今统率15万精兵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慌忙撤退,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我们这样镇定,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险,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大家敬佩地说:“丞相的计谋,鬼神也不能预料啊。如果我们来指挥,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我们只有2500 人,如果弃城而走,必定走不远,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

诸葛亮木牛流马

诸葛亮屡次讨伐中原,路途遥远,为了供得上粮草,除用牛马外,还设计了人拉手推的车子,称作“木牛流马”。
这一天,诸葛亮命令部将引1000 名士兵驾着木牛流马,从剑阁直抵祁山大寨,往来搬运粮草,供应蜀兵。司马懿得到哨兵的报告:“蜀兵用木牛流马运粮草,人不大费力,而且那牛马也不用吃草。”
司马懿大惊,忙命令两个部将各引500 名军士,夜间伏在蜀兵运粮的必经之路,夺下数匹木牛流马。然后令巧匠100 多人,当面拆开,依照它的尺寸长短厚薄,仿造木牛流马。不满半月,造成2000余只。接着命令几个部将带领1000军士驱驾木牛流马,去陇西搬运粮草,来来往往,没有断绝。再说蜀兵回去报告诸葛亮说木牛流马被抢去几匹,诸葛亮却笑道:“我只费了几匹木牛流马,以后就得到魏军的许多粮草呢!”部下大惑不解。
几天后,部下向诸葛亮报告:司马懿派兵驱驾木牛流马往陇西搬运粮草。诸葛亮大喜,道:“果然不出我的意料啊!”使命令部将王平说:“你带领一千军士,装扮成魏兵,星夜偷越过北原,只说是巡粮军,直接到运粮的地方,将护粮的军士杀散,马上驱赶装满粮草的木牛流马回来。这时,魏兵必定追赶,你便将木牛流马口内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了。你们抛下它们就是。魏兵赶也赶不动,牵也牵不动,抬也抬不走。我再派兵前往,你们就再回身将木牛流马之舌扭转过来,长驱直进,那时魏兵必定疑神疑鬼了。”
王平领兵走后,诸葛亮又吩咐部将张嶷道:“你带领五百军士,装成鬼头兽身,用五彩涂面,一手执绣旗,一手举宝剑,身上挂着葫芦,里面藏些能引着烟火的东西,埋伏在山脚。待木牛流马到时,放起烟火,一齐拥出,驱赶木牛流马。魏兵见了,必定怀疑你们是鬼神、不敢来追赶。”
张嶷奉命走后,诸葛亮调兵遣将,准备去接应王平、张嶷,并布置一些部队去断绝司马懿的归路。于是按照诸葛亮的计谋,果然,蜀军夺来了魏军的大批粮草。

刘备三请诸葛亮

刘备屯军新野期间,谋士徐庶和名士司马徽先后向他推荐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是辅佐君主成功统一天下大业的奇才。刘备喜不自胜,即日带关羽、张飞去隆中恭请诸葛亮出山。
他们第一次来到隆中卧龙岗诸葛亮的茅屋前,书僮出门说:“先生今早出去了,踪迹不定,归期也不知道。”
刘备很失望,嘱咐书僮说:“如诸葛先生回来,只说刘备拜访。”便带关羽、张飞回新野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派使者打探消息。使者回报说:“卧龙先生已回来了。”
刘备很高兴,传令备马。
张飞不满地说:“一小小乡下村民;哥哥何必亲自会见,派人去叫来就是了。”
刘备责备道:“诸葛亮是当代贤人,岂能召唤!”说完上马,关、张只好相随。
当时正值严冬,乌云密布。走了几里,北风劲吹,雪花飘落。张飞说:“天寒地冻,不如回去避避风雪。”
刘备说:“我正要使诸葛亮知我真诚重视贤才的心愿,这是用人的第一要着。如你们怕冷,先回去好啦。”
张飞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吗?只是伯哥哥空劳神思,徒费精力罢了。”
刘备说:“不必多说废话,只相随同去就是。”
三人走进茅庐,又没遇见诸葛亮,只看到他的弟弟诸葛均。
诸葛均说:“昨天家兄与友出外闲游去了。”
刘备说:“何处闲游?”
诸葛均说:“往来奠定,不知去所。家兄返家,当来回礼。”
刘备说:“怎能劳驾诸葛先生?过几天,我还要来。”说完,借了纸笔手写留言,以表敬慕诸葛亮之心。写罢,递与诸葛均,辞别返回新野。
光阴如箭,很快到了新春。刘备选择黄道吉日,斋戒三日,沐浴换衣,再去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关公说:“兄长两次亲去,礼节算是到顶了,想来诸葛亮有名无实,故意回避。”
张飞叫道:“何劳哥哥去,我拿根绳子把他捆来就是了。”
刘备斥道:“不要无礼!古代齐桓公拜访东郭野人去五次才见一面,何况我要见大贤人呢?你今天不要去,我带二弟去。”
张飞说:“哥哥们都去。小弟怎敢落后?”
刘备说:“你要去,不可失礼!”
三人快近茅庐时.碰见诸葛均,说诸葛亮正在屋里。刘备大喜,书僮却说:“先生在草堂睡觉。”
刘备关照书僮不要惊动,只是下马站在门口石阶下等候,等了好久还不见诸葛亮起床。
张飞大怒道:“这家伙如此傲慢,待我去屋后放把火,看他醒不醒。”
关公再三将他劝住。刘备足足等了两三个时辰,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的诚心和谦恭所感动,与刘备进行一番关于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策后,终于答应出山辅助刘备。
刘备善于让贤才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用人之道,真是大智大谋啊!

诸葛亮初次用兵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这时,他只有26 岁。而且,刘备只有3000 兵马,回旋于新野弹丸之地。可刘备得了诸葛亮高兴不已,总说:“我如鱼得水。”关羽、张飞不服,诸葛亮装作不知,让刘备招募民兵3000 人,自己亲自教练,充实兵力。
不久,探子飞报说,曹操派大将夏侯敦、于禁领兵10 万,杀奔新野来了。关公、张飞嘲讽说:“让‘水’去抵抗好了。”诸葛亮便向刘备要了尚方宝剑,升堂调度:“博望左边有座山,叫豫山;右边有树林,叫安林。可以埋伏兵马。关羽可领1000人在豫山埋伏,敌军来就放过,他们的粮草辎重一定在后面,只等南面火起,就可驱兵出击,烧毁粮草。张飞可带1000人去安林背后埋伏。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击。关平带500人,预备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后两边等候,到初更天敌人到来,便可放火。樊城赵云速回,让他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不要胜。主公自带一支军队作赵云后援。你们各各按计划行事,不得有误。”
关羽说:“我们都出战,不知军师做什么?”
诸葛亮说:“我坐守县城。”
张飞大笑道,“我们去厮杀,你在家里好自在!”
诸葛亮喝道:“剑印在此,违令者杀!”
关、张冷笑而去,诸将都心里疑惑不定。诸葛亮对刘备说道:“主公今天便带兵到博望山下屯驻。明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撤退,见火起就回军掩杀。我在此准备庆功宴等你。”
刘备心下也疑惑不安。
且说夏侯敦、于禁率大军到达博望,忽见前面尘头飞扬。夏侯敦命军队摆开阵势,问向导:“这是何处?”
向导说:“博望坡。”
夏侯敦大笑道:“亏得徐庶在丞相前夸口说诸葛孔明如何了得,我看他也是蠢物一个。他派出这等人马与我对阵,不等于是驱狗羊同虎豹决斗吗?”
说完,赵云领兵来战,夏侯敦与之交战儿个回合,赵云且战且退。
部将韩浩说:“恐有埋伏。”
夏侯敦说:“敌军兵力如此微弱,就是十面埋伏,我怕什么!”
直追至博望坡,忽地一声炮响.刘备领兵来战,夏侯敦对韩浩笑道:“这就是所谓伏兵。今晚我不踏平新野,誓不收兵。”催促队伍前进。刘备、赵云一路撤退。
天色渐渐昏黑,夜风愈大。夏侯敦只顾催促部队赶路.行至两边都是芦苇的狭窄山路,护送粮草的于禁、李典率领后卫赶到,见此状大叫:”前面夏将军慢走。”于禁还赶到前边阻止。夏侯敦猛然省悟,正要退兵,却听背后喊杀声起,早有一派大火烧着,两边芦苇也着火,一刹那,四面八方都是火,风大火猛。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三回军赶杀,夏侯敦冒烟突围而逃。李典见势不好,往博望坡奔回,却被关羽的军队拦住厮杀。于禁见粮草车辆烧了,便从小路逃命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却被张飞伏兵拦住,张飞一枪刺落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逃脱。一直杀到天明,刘备才胜利收兵,直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夏侯敦收拾残部;狼狈返回许昌。
关羽、张飞相互惊赞道:“孔明真是英才啊!”一齐拜伏在坐于小车里前来犒军的孔明车前。

『玖』 小学四年级水平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三国演义》:关羽降曹是败笔
关羽降曹之事,就正史来看,其本身并无什么不妥,关公就和当时的很多英雄一样(包括刘备),一个主子亡了,就投奔到另一个主子那里去,以求得以一展自己的抱负,而关羽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虽然处身于曹营之中,却时刻想着回归刘备门下,并最终成行,《三国志》里是这样说的:“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这一行为使其不愧于后人将之奉为忠义之神。

然而,这一在当时看来很正常的降曹事件,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给后世的道学先生所不耻,他们满脑子里面就是所谓的“忠臣不事二主”,你关羽事备却又降操,先后事奉了两个主子,别人可以,可是对于“忠义之神”来说,却实在是个大大的污点。怎么办呢?正史如此,谁也无可改变,那就只好重写这段故事,把关公的“变节”写成是无可奈何,迫不得已之举,那这个历史“污点”不就可以大大美化一番了吗?于是,从最初的三国类评话起,到《三国演义》最终成书,关羽的形象都在不断地给美化,于是有了“土山约三事”,有了“降汉不降曹”,有了“挂印封金”,有了“过五关斩六将”,整整四回的情节,终于将这个“污点”给好好地美化了一番。只不过,在我看来,这四回情节却实在经不起推敲。
一、“降汉不降曹”之不智不义。曹是汉贼,而关是忠义之臣,忠义之士去降一个反叛之臣,在道学先生那里是过不了关的,怎么办呢?于是就弄了个“降汉不降曹”出来,让关羽降了大汉朝庭,也就免除了做汉贼帮凶的尴尬了。但我们要知道,在《三国演义》的大部分时间里,天下都还是汉天子的天下,无论这个天子是多么的弱势,他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强势者如曹操,也只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甘于位居汉帝之下。那么,汉天子治下,什么人才需要向汉天子投降呢?只有两种人:一是夷人,也就是少数民族;一是反叛。关羽当然不是夷人,那么他就是反叛喽?如果不是反叛而是大汉子民,在汉天子治下,还要去向天子投降,那还不成了一个大笑话?所以,如果关羽要向汉天子投降而不是向曹操投降的话,那他必然要承认一个前提:他是反叛!当然,如果他仅仅是一个人独来独往,那么降汉不降曹只不过是不智而已。但是,别忘了,他可是刘皇叔刘备的家臣,更糟的是,《三国演义》让他和刘皇叔有结义之情,那么,刘备的家臣兼兄弟是反叛,那刘备自然也不例外了是个反叛了?仅仅是因为保守自己的名节,就把自己以为自己的兄长陷于反叛的危险境地,不但不智,而且不义,不义是因已,不义是害了兄长负上反叛之名。而降曹就不同了,因为不论曹刘,那时都还自认是汉天子之臣,事曹事刘只是东家打工还是西家打工的区别,再往上说,也还都是在为汉天子出力,就远远跟反叛搭不上界。

二、“屡表忠心之无谋无智”。在“降汉”之后,道学先生们还不满足,于是又生出事端来,这就是让关羽不断地在曹操面前表达忠刘之意:从曹操那领了件袍子,就将之穿在刘给的袍子之下,以示不忘旧主;拿了赤兔马又喜不自胜,说是可以凭此早日和兄长相见。这一段在正史里倒是有些影子的,那就是关羽向张辽表白心迹的话,但那也只是两个人的私下谈心而已,而且,裴松之在这里还有一个注,说是张辽曾犹豫过要不要向曹操汇报,不报是不忠,报了怕会害了关羽性命。可见,在历史上曹操的暴涙凶残也是有点儿影子的。何况《三国演义》里将曹操的凶残和喜怒无常大大地强化了,关羽应该有所耳闻有所目睹的,可明明知道对方是这样一个人,却要不断地刺激他,那不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整吗?当忘乎所以地表忠心的时候,却又不记得张辽所说的三大罪了,不知道自己之所以要忍辱“降汉不曹”就是为了能留条小命下来完成兄长的托负了,完全不担心一旦激起了曹操的怒火,自己的这一番做作,就完全没有了意义,反而让自己落了一个不忠的骂名。更为可笑的是:道学先生们为了让关羽完成这场表演,竟一改以往的风格,将整书中都暴涙凶残,喜怒无常的曹操写得比刘备还要仁慈,以往稍有忏触就处死对方的曹操(参见不久之后的横槊赋诗),竟对关羽一再忍让,实在让人惊讶。也从中可以看出关羽之不智无谋:如果不是曹操突然间的心智失常,只怕关羽早就“万死不迟”了。

三、“挂印弃官”之不忠。正如前面所讲的,当时名义还是汉天子治下,还是汉朝江山,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而且关羽所做的官,无论是偏将军也好,汉寿亭侯也罢,都是汉天子封的官,也就是说关羽做的是汉朝的朝臣而不是曹操的家臣,可是,关羽出走之时,挂的印却是汉寿亭侯印,也就是说弃了汉朝的官不做(正史里只说尽封所赐,没有说挂印弃官),却又没有向汉天子说一声,那是私下行动,这样的弃官行动,可是等同于反叛的啊。再者,临走之前,多次向曹操辞行,却一次也没有去向汉帝辞行,那岂不是“知有曹丞相,不知有汉天子”?而且此行弃官出走,不为别的,只为了去重新做另一个汉臣的家臣,将家臣的地位看得比汉臣的地位还重,岂不是说汉天子的地位比汉臣还要低?做着汉朝的官,吃着汉朝的米,却完全不将大汉天子放在眼里,那还不是反叛是什么?

四、“刀尖领袍”之无勇无谋。等到关羽出走了,曹操送行,送给关羽一件战袍,这回关羽又犯糊涂了,竟无礼到用刀尖去领袍子,等到众将发怒的时候,却由曹操代他开脱:我们这里三十几个人,他才一人一骑,自然会疑心我们对他不利的。这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只要是会思考的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才一个人而对方有三十几个人,而且其中猛将也不在少数,双拳难敌四手,主动权完全在对方手里,对方要想硬留自己,那也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就算他留自己不得,一面用人缠住自己,一面却派人去将刘备的两个老婆捉回来,那自己还不是得同样束手就范?无论自己如何神勇,如何戒备,都是无法阻止对方做这两件事的(缠住自己和捉回两个女人),既然如此,与其全神戒备地做出一些无礼的举动来激怒对方,倒不如恭敬有礼地对待对方,反而显得自己临危不惧,有大将之风。而“刀尖领袍”这样的事,看起来,象极一个书生在面对危难时的手足无措,而不似一个勇冠三军的将军的所为,显得极为无勇无谋。

五、“五关斩将”之不忠不仁。关羽投刘的路上,共斩各州关将、守六名,计有东岭关守将孔秀,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汜水关守将卞喜,荥阳太守王植,黄河渡口守将秦琪。这六个人中,有个将字的不是很明白做的是汉朝的官还是做的是曹操的家臣(曹操大权在手,派家臣来守汉关也不足为奇),但两名太守却实实在在是汉朝的官,得的是汉朝的封赠,拿的是大汉的印把,无论他是否是替曹操办事,他都是“朝廷命官”,可就是这样的大汉臣子,关羽一路走过来就至少杀了两名。他不知道朝廷之臣不可擅杀吗?非也,就在本书第二回,张飞要杀当时身为河东太守的董卓的时候,刘备和关羽拦住了他,说:“他是朝廷命官,岂可擅杀?”可见关羽是知道此理的,可是在这里,他大刀一挥,就连杀了两个和那时的董卓同等官职的两名“朝廷命官”,杀了朝官,那就是反叛,可见其不忠,而一路过来,不问清红皂白,连杀六人(加上蔡阳是七个),只为人家挡了他的路,可人家那都是身受朝廷之命,守土有责的,更何况,没有拿得过关凭证的责任也在关羽(正史中应该没有这种东西),既然曹操已答应让他走路了,那讨过凭证过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却为了自己犯下了错误,滥杀朝廷命官,可见其不仁(但这在道学先生的眼中可能反而更是乐见的:大杀奸臣的手下,那可实在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啊。至于这些人的身份,那就只好暂时不予理会了)。

所以,四回下来,本来想着将关羽降曹之事粉刷得好看一点,但却反而将关羽粉刷成了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智,无勇无谋的武夫,岂非可笑?

阅读全文

与司马懿吃三国有声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迷失的裙摆小说免费 浏览:648
玄幻小说目录百国大比 浏览:471
完结好看历史架空小说 浏览:465
系统召唤龙族的小说 浏览:264
主角叫萧天的都市小说 浏览:734
短篇小说立意 浏览:763
百度武侠小说排行榜 浏览:962
名字里含染的女主小说 浏览:319
女主开当铺的小说 浏览:967
短篇小说团圆饭什么意思 浏览:212
古文小说重生 浏览:181
一本小说女主角叫夜雨 浏览:883
女主叫秦玥的穿越小说 浏览:33
在线阅读小说银河张抗抗 浏览:55
免费幻情小说大全 浏览:119
女主强大学院穿越小说 浏览:516
弗里蒂克布朗写的小说续写的题目 浏览:747
女主是妲己的军旅小说 浏览:652
饿都市异能小说完结 浏览:52
女养男重生文现代小说 浏览: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