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淮海战役主要人物
人民解放军序列
(两大野战军,23个纵队,63-66万人)
总前委: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加四个旅,40多万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豫东战役后一直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任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 副政委谭震林 参谋长陈士渠 政治部主任唐亮 副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 后勤部长刘瑞龙
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第一、第二、第三师)
第三纵队代司令员孙继先、政委丁秋生(第八、第九师)
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郭化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
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师)
第八纵队司令员张仁初、政委王一平(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师、二十四师)
第十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师)
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炮一、炮二、炮三团、工兵团、骑兵团、坦克大队)
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政委雷经天
第35军军长吴化文政委何克希(第103、104、105师)
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傅秋涛 苏北军区司令员管文蔚、政委陈丕显
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赵建民、政委潘复生(独一、独三旅)
江淮军区司令员陈庆先、政委曹荻秋(第三十四、独立旅)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未参战) 政委谭震林(兼) 副司令员王建安 参谋长李迎希 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第七纵队司令员成钧、政委赵启民(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师)
第九纵队司令员聂凤治、政委刘浩天(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师)
第十三纵队司令员周志坚、政委廖海光(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师)
鲁中南纵队司令员钱钧、政委张雄(未参战)(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师)
渤海纵队司令员袁也烈(新一、新十一师)
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 政委陈丕显 副政委吉洛(姬鹏飞) 参谋长覃健
第二纵队司令员滕海清、政委康志强(第四、第五、第六师)
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胡炳云、政委张藩(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第十二纵队司令员谢振华、政委李干辉(第三十五、第三十六旅)
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三个旅,近20万人)
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 副司令员陈毅、 李先念副政委张际春 参谋长李达
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蒋振华(第一、第二、第二十旅)
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王维纲(第四、第六旅)
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第七、第八、第九旅)
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
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
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李成芳(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旅)
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芝(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独立旅)
豫西军区司令员 曾希圣、政委张玺(独立旅)
陕南军区司令员 刘金轩、政委汪峰(独立旅)
国民党军序列
主要将领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副参谋长:章毓金
前进指挥部(在陈官庄地区被歼)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
参谋长:舒适存 副参谋长:文强、刘伯中、吴宝云
第二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适存、谭辅烈、王长海、高吉人
参谋长:李汉萍 副参谋长:董熙
下辖:
第五军(熊笑三)
第45师(郭吉谦、崔贤文) 第46师(黄宗颜、陈辅汗、郭方萍)第200师(周朗)
第七十军(高吉人、邓军林)
第32师(龚时英)第96师(邓军林、刘志道)第139师(唐化南)
第七十二军(余锦源)
第34师(陈渔浦) 第122师(熊顺义) 第233师(李芝、徐华)
第七十四军(邱维达) 第51师(王梦庚) 第57师(冯寄异) 第58师(王奎昌)
第十二军(舒荣)第112师(余一凡 第238师(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军(谭心)第287师(李芝)第288师(陈元良)
独立旅(新44师)(王屏南、耿文哲)
骑兵旅(陈陶、张荣甲)
㈡ 关于淮海战役的图书
中原逐鹿、淮海战役秘密战、淮海战役
㈢ 淮海战役:蒋军连续丢下3座城市,粟裕为什么惊觉有诈
1961年9月,毛主席在东湖客舍会见了原英国陆军元帅、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副司令蒙哥马利元帅。
在二人的交谈中,蒙哥马利谈到淮海战役时,连呼“实在不可思议!”钦佩之情溢于言表。毛主席笑了笑说道:“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不成熟呢,他们硬要吃下去。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
毛主席讲话举重若轻,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同时,又不乏“静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的潇洒与飘逸。一席看似风轻云淡的夸赞,却是充溢着伟人满是对粟裕大将的喜爱之情。
因此,在毛主席看来:“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然而,在获得伟人毛主席高度首肯的背后,却是淮海战役难以想象的艰巨,以至于毛主席夸口称赞道:“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从全局来看,淮海战役敌我双方参战兵力80万对60万,光是战场面积就足足有6万平方公里左右,几乎占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大半。而自古以来就有“守江必守淮”的说法,我军60万大军与敌军7大兵团争雄淮河流域,一着不慎可谓有满盘皆输的危险。
从局部战争来讲,谁先在强手如云的淮海战场上出奇制胜、抢占先机,谁就能率先抓住对手的软肋,从而一剑封喉至敌人于死地,此即谓兵家口中的“军争”。
《孙子兵法》有云:“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兵圣孙武甚至警告军争的火候一旦拿捏不好,则有可能酿成“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的惨败。
而在淮海战役打响的过程中,华野还真曾有过在“军争”中险些失利的惊险场面,若非粟裕及时察觉蒋军的图谋,命令全军急追140里后,淮海战役的天平倒向何方或许真是难以预测的未知数。
关于这次惊险的“军争”一切得从淮海战役打响前说起。
不行,不能让黄百韬兵团向徐州靠拢,全军立刻出发火速向西追击!
在粟裕的命令下,华野的战士们撒开了脚丫子,拼命地朝着西边的运河方向追击了过去,当华野急追140里后,果然恰如粟裕预料的那样,蒋军此时正拥挤地渡过运河准备直奔徐州。
华野追赶上了西进徐州之敌,立刻全员投入到了战斗中来,敌我之间又是一顿猛烈的战斗。
只不过,令蒋军没有想到的是,我军居然犹如神兵天降来得竟如此的迅速。在黄百韬看来,台儿庄、贾汪一带,兄弟部队的两个军应该足以抵挡共军一阵子了,至少,保障他们安全地西撤到徐州是没有问题的。
可蒋军从上到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驻防台儿庄、贾汪一线的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和张克侠早已宣布战场起义,我军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便轻而易举地穿过了北部防线直逼而来。
因此,当华野突然出现在了正在渡河的蒋军面前时,以至于他们还没反应过来,华野的一个冲锋就消灭了黄百韬兵团骨干第25军大半的人马。
尽管蒋军黄百韬兵团的绝大部分都渡过了运河,但面对他起家的核心骨干力量第25军损失惨重的情形,黄百韬痛心之下大怒:“国防部作战计划一再变更,处处被动,正是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然而,骂归骂,但此时的黄百韬只得将大部队全部齐集在徐州以东的碾庄,黄百韬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继续西进,要么固守碾庄。
这是一个生死选项,一面写着“生”,一面写着“死”,可惜,刚刚九死一生的黄百韬侥幸逃过了粟裕的“闷棍”,便自认为有资本和实力与粟裕大将过招了,当他把大部队齐聚碾庄后,黄百韬作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就在此地,与粟裕决战!
但不幸的是,上天再也没有给黄百韬任何机会,粟裕挥舞着“死神镰刀”向黄百韬的脑袋砍去,蒋家王朝的败亡,自此开启了一个转折性的时代。
㈣ 求淮海战役国共双方的战斗序列。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与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地方武装共60万人,于11月6日发动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 国民党徐州剿总参战部队战斗序列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
副参谋长:章毓金
前进指挥部(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
参谋长:舒适存
副参谋长:文强、刘伯中、吴宝云
第二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适存、谭辅烈、王长海、高吉人
参谋长:李汉萍
副参谋长:董熙
下辖:
第五军(熊笑三)
第45师(郭吉谦、崔贤文)
第46师(黄宗颜、陈辅汗、郭方萍)
第200师(周朗)
第七十军(高吉人、邓军林)
第32师(龚时英)
第96师(邓军林、刘志道)
第139师(唐化南)
第七十二军(余锦源)
第34师(陈渔浦)
第122师(熊顺义)
第233师(李芝、徐华)
第七十四军(邱维达)
第51师(王梦庚)
第57师(冯寄异)
第58师(王奎昌)
第十二军(舒荣)
第112师(余一凡)
第238师(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军(谭心)
第287师(李芝)
第288师(陈元良)
独立旅(新44师)(王屏南、耿文哲)
骑兵旅(陈陶、张荣甲)
㈤ 淮海战役是在什么地方开战的
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 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第二阶段
国军第7兵团被歼灭后,由蚌埠进军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担心被解放军攻击而拖延北进,造成从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增援向宿县进军的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军的阻击下,这3个兵团无法靠拢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间联系,战场形势对国军极其不利。
第12兵团由蒙城出发渡过涡河,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团到达南坪集并渡过浍河,发现解放军有合围之势,于23日夜转向东南方向的固镇转移,企图向李延年第6兵团靠拢。中原野战军集中兵力合围黄维第12兵团。
1948年11月23日,为便于指挥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淮海战役总前委移驻临涣以东15华里、浍河北岸的宿县小李家村。小李家村是个有三四十户人家的普通小村庄。
村周围柏树环绕,郁郁葱葱,比较隐蔽。这里位于徐宿铁路与徐阜公路之间,是敌“南北对进,打通徐蚌,三路大军会合”的预定地点,每天都有几批敌机临空侦察或过往,总前委驻在这里,是敌人意料不到的。据阵中日记记载,总前委偶尔移驻小李家村附近纪家、周殷圩等,尔后又复返小李家村。
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将国军第12兵团包围于宿县西南之双堆集。
11月27日,黄维指挥第12兵团乘合围尚不严密以4个师兵力为先头向东南方向全力突围,其中第85军第11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率部阵前倒戈,使黄维突围计划失败,军心动摇,士气一蹶不振,只得就地固守待援。
此时,国军已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由于第7兵团被消灭,徐州东线已完全暴露;徐州往蚌埠之退路,亦因宿县被中原野战军占领而切断。而黄维第12兵团也被解放军合围,有被全歼之危险。
1948年11月28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不得不下令徐州驻军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放弃徐州向江南撤退,徐州剿匪总司令官刘峙离开徐州调到蚌埠指挥第6兵团、第8兵团再次北援,由徐州剿匪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30万徐州守军,于1948年11月30日放弃徐州向西南沿永城、涡阳撤退。
华东野战军发现国军撤走即以7个纵队30万人发起追击、拦截。同时,由于南线李延年兵团缩回蚌埠,华东野战军又从南线另抽调3个纵队加入北线对杜聿明集团的围攻。
杜聿明部途中接到蒋介石命令向东南出击,解救黄维第12兵团,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不得不转攻东南,最终12月4日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在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12月6日,第16兵团因协调错误,自行突围,大部被歼灭。
中原野战军对黄维第12兵团采取大量土工作业的近迫攻坚战法,对第12兵团合围圈不断缩小,至12月初,第12兵团粮弹不足陷入困境,只能靠有限的空运补给。
此外,华东野战军又抽调5个纵队加特种兵纵队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指挥,加入对第12兵团的围攻。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因回家奔丧最初没有随军,第12兵团被围后乘飞机进入双堆集包围圈。
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对第12兵团全线发起攻击,1948年12月12日发起总攻,至15日第12兵团残部各自突围被歼灭,消灭了国军12万人,俘虏第12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胡琏搭乘战一团战二营代营长甘义三之座车,单独突围逃出,但坦克被解放军击中亦受重伤,嗣即在上海接受手术。
1948年12月16日晚,刘、陈、邓驱车前往华野指挥部驻地安徽萧县蔡洼村同粟裕见面。蔡洼村距总前委驻地小李家村约一百华里。
17日早上,谭震林也从山东兵团驻地赶来。刘伯承、邓小平与粟裕、谭震林自在中央苏区分别后,已有十几年没见面,这次战地相聚,心情格外兴奋。总前委五位领导,第一次聚在一起商讨战事,也是淮海战役中唯一的一次聚会。
17日整整开了一天会,鉴于杜聿明集团插翅难逃,未成为会议的议题,会议主要研究渡江作战计划与部队整编方案。会间,五位领导在华野指挥部的小土屋前合影留念。
他们面带微笑,目视远方,眉锋舒展,可见其胸中似有百万雄兵,脑海里已有千条韬略。他们将继续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去夺取淮海大战的全胜。
会后,邓小平回到小李家,刘、陈赴西柏坡向中央汇报工作,并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不久,也复返小李家。谭震林返回山东兵团驻地。
第三阶段
由于已消灭了国军34个师,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之22个师被包围,为配合平津战役对傅作义集团之分割包围避免其迅速决策经海路南逃,解放军对合围的杜聿明部暂缓攻击,进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发动政战宣传与劝降,消耗其心理,为围歼杜聿明部做最后准备。
虽然杜聿明拒绝投降,但瓦解了国军官兵士气。合围圈中的国军粮弹两缺,虽有空投补给,但远不够用。1948年12月19日被围的国军曾谋划空军掩护下突围,亦无力执行。
1948年12月30日,邓小平率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离开宿县小李家村,经过徐州,1949年1月1日,来到河南商丘。
当时,商丘是淮海战役支前总兵站,车站的站台上、仓库里到处是各种各样的支前物资,商丘车站已经变成一座座的炮弹山、炸药山、粮食山、布匹山、服装山、军鞋山。
看着眼前这堆积如山的支前物资,邓小平脸上绽开了笑容,正是由于后方的同志们想尽办法,保障了前线所需要的一切物资,才有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啊!他找到商丘总兵站的同志和中野负责商丘支前工作的杨国宇,对他们说:“搞得不坏嘛,应该给你记一功!”
总前委指挥部设在商丘以南十几公里处的张菜园村。这时,刘伯承、陈毅去西柏坡向中央汇报工作尚未返回,粟裕、谭震林正在前线指挥围歼邱、李兵团的作战,邓小平一人坐镇总前委,既要指挥前方作战,处理各种电文、报告,又要总结淮海战役各项工作,部署中原野战军的休整、补充任务。
平津战役解放军完成了对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与包围之后,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向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9日消灭第13兵团大部,残部撤往第2兵团防区。
1月10日战斗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在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被俘,是淮海战役终结的重要标志。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阵亡,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逃脱。
李延年第6、刘汝明第8兵团随后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撤往江南,淮海战役结束,解放军占领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
㈥ 三大战役不得不看
是的
这三场战略决战中,解放军用了三个不同的战术,分别是辽沈战役中关门打狗,淮海战役中中间突破,平津战役中“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解放军的这三个不同战术和效果。
一、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被分割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孤立的据点。在解放军的攻击下,国民党军队一面妄图依靠具有坚固防御工事的大城市负隅顽抗,另一方面又准备撤向关内加强华中防御,正处于是撤是守举棋不定的困境。为了防止东北国民党军队撤入关内与华北国君汇合后加大华北解放军的作战压力,中央军委毛主席等人决定阻止敌人南下入关,采取就地歼灭的方针,即“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具体而言就是,解放军迅速攻克锦州,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通往关内的唯一通道,最终把敌人围困在沈阳、长春等大型城市并全部歼灭。
二、淮海战役“中间突破”。辽沈战役后,解放军随即发动了淮海战役。当时蒋介石为确保南京的安全,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布下重兵防守,安排的兵力达80余万人。针对国民党的这一军事部署,中央军委毛主席等人决定对敌人实行“中间突破”、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具体而言,就是解放军首先在徐州附近的碾庄作战,控制陇海线(东西方向),切断敌人的海上逃跑路线,形成包围徐州,兵临江淮的架势。接着,全力抢占徐州到蚌埠的战略之地宿县,控制津浦线(南北方向),防止国民党军队从徐州逃亡蚌埠,再逃到长江以南。因此淮海战役中,有在碾庄歼灭黄百韬兵团,在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在陈官庄歼灭杜聿明集团,这三场围歼战。通过这三场围歼战,国民党的80万大军一个也没跑掉,全被解放军吃掉。
三、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间”。淮海战役末期,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 500千米的狭长铁路线上摆起“一字长蛇阵”,期望在战争中互相救援,并企图在溃败时从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窜。能否稳住敌人,不让它南逃或西窜,不让它收缩集中,就成为能否取得平津战役胜利的关键。首先,华北野战军在西边将国军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围而不打”,堵死敌人的西窜的路。接着东北野战军迅速秘密入关,插在北平和天津之间,“隔而不围”,切断敌人的南逃的路。整个布置完成后,“先打两头,后取中间”,解放军首先攻克了新保安和张家口两地,接着又攻克天津。最后,陷入孤立绝境的北平国民党军队被迫接受和平
㈦ 淮海战役国军总指挥是谁
淮海战役国军总指挥是刘峙。
刘峙是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甚为得到蒋介石赏识,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
素有北伐战争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中的“长腿将军”和国共内战中的“猪将军”之称。
1948年被任为徐州剿共总司令,被解放军全线击败。1954年到台湾,至1971年病逝。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㈧ 淮海战役的参战部队
两大野战军,23个纵队,63-66万人加40万民兵 )总前委: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加四个旅,40多万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豫东战役后一直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任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渠政治部主任唐亮副参谋长张震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后勤部长刘瑞龙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第一、第二、第三师)第三纵队代司令员孙继先、政委丁秋生(第八、第九师)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郭化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师)第八纵队司令员张仁初、政委王一平(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师、二十四师)第十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师)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炮一、炮二、炮三团、工兵团、骑兵团、坦克大队)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政委雷经天第35军军长吴化文政委何克希(第103、104、105师)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傅秋涛苏北军区司令员管文蔚、政委陈丕显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赵建民、政委潘复生(独一、独三旅)江淮军区司令员陈庆先、政委曹荻秋(第三十四、独立旅)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未参战)政委谭震林(兼)副司令员王建安参谋长李迎希政治部主任谢有法第七纵队司令员成钧、政委赵启民(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师)第九纵队司令员聂凤治、政委刘浩天(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师)第十三纵队司令员周志坚、政委廖海光(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师)鲁中南纵队司令员钱钧、政委张雄(未参战)(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师)渤海纵队司令员袁也烈(新一、新十一师)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政委陈丕显副政委吉洛(姬鹏飞)参谋长覃健第二纵队司令员滕海清、政委康志强(第四、第五、第六师)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胡炳云、政委张藩(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第十二纵队司令员谢振华、政委李干辉(第三十五、第三十六旅)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三个旅,近20万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司令员陈毅、李先念副政委张际春参谋长李达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蒋振华(第一、第二、第二十旅)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王维纲(第四、第六旅)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第七、第八、第九旅)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李成芳(第二
㈨ 淮海战役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
1948年9月24日济南失守后,国军总部以为华东野战军需要长时间休整,未能料到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损失不大,能迅速南下进攻徐州,结果大意轻敌。粟裕为迷惑国军,特意在山东开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不停向外发出指令,国军误认为华东野战军主力依然在山东。
使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部署调整、兵力调动也趋缓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约15万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队与华东野战军共同进行淮海战役,参战兵力达到60万人。实际上,约50万解放军开始从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国军不知情下扑向徐州。
第二阶段
国军第7兵团被歼灭后,由蚌埠进军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担心被解放军攻击而拖延北进,造成从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增援向宿县进军的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军的阻击下,这3个兵团无法靠拢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间联系,战场形势对国军极其不利。
第12兵团由蒙城出发渡过涡河,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团到达南坪集并渡过浍河,发现解放军有合围之势,于23日夜转向东南方向的固镇转移,企图向李延年第6兵团靠拢。中原野战军集中兵力合围黄维第12兵团。
第三阶段
由于已消灭了国军34个师,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之22个师被包围,为配合平津战役对傅作义集团之分割包围避免其迅速决策经海路南逃,解放军对合围的杜聿明部暂缓攻击,进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发动政战宣传与劝降,消耗其心理,为围歼杜聿明部做最后准备。
虽然杜聿明拒绝投降,但瓦解了国军官兵士气。合围圈中的国军粮弹两缺,虽有空投补给,但远不够用。1948年12月19日被围的国军曾谋划空军掩护下突围,亦无力执行。
(9)淮海战役秘密战有声小说全集扩展阅读: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
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
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
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敌我损失比为4.06:1。武器装备损失计有坦克1辆,山炮、野炮、榴弹炮共34门,迫击炮、步兵炮共219门,掷弹筒26具,轻重机枪1884挺,长短枪14588支,各种炮弹679943发,各种枪弹2014.9万发。
炸药(缺双堆集战场统计数字)97025斤。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
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歼敌总数则最多,占总歼敌数的35.8%,缴获则最少,淮海战役的激烈可见非同一般。其中华野歼敌约44万,约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
华野伤亡约9.1万,约占淮海战役解放军总伤亡人数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