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著名当代短篇小说有哪些很值得一看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
汪曾祺 受戒
史铁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余华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严歌苓 少女小渔
迟子建 清水洗尘
张爱玲 倾城之恋
先这些吧 呵呵
② 如何评价白先勇的文学成就
在课上,我很尊敬的一位教授说,他认为三百年以后,白先勇先生是1949年以后海外华人汉语写作成就最高的人,并且没有之一。我想我一直很喜欢很尊敬的季先生第一次如此夸赞一个人,那说明这个人是真的很优秀,文学成就真的很高。
③ 当代的短篇小说知名作家有哪些
……现代还是现在啊 作家也分为现代和当代的
……现在的话 贾平凹 林清玄 余华 艾米 东野圭吾
④ 中国当代短篇文学作品都有什么
孙犁的作品《荷花淀》
、《芦花荡》、《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内盛名的篇章。
赵树理,容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李季,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社会主义史》,《马克思传》、《卡尔•马克思诗传》、
《燕妮•马克思诗传》
戴望舒代表作《雨巷》
沈从文,《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钱钟书,《围城》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长篇小说《十八春》(《半生缘》)
巴金:代表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
⑤ 现在中国有什么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多少字才算短。
⑥ 陕西有哪些著名的作家要有名字和简介,代表作。
1、陈忠实
1942年8月年出生于陕西灞桥区西蒋村,逝世于2016年4月29日,享年73岁。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是西北五省自家。曾居住于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系陈忠实的代表家。曾居住于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系陈忠实的代表作,其获第四届矛盾文学奖。
2、贾平凹
陕西商洛市丹凤县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同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创作《废都》《高老庄》《白夜》等,其中《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
3、柳青
原名刘蕴华,曾名刘东圆,1916年生于陕西吴堡县寺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先辈们无一人读书,目不识丁。代表作品《创业史》,这被誉为反应农业合作化史诗性的巨著,在文学史上有特别突出的地位,甚至其后还影响了路遥。
1952年9月1日到长安县任县委副书记,到文革开始,1967年元旦被揪进‘牛棚’,期间14年,他扎根农村,举家住在乡下古庙,四易《创业史》稿,殚精竭智,呕心沥血,创作“十七年文学”中国长篇小说的巅峰。1978年6月三日一代文学巨匠,劳动人名的儿子柳青与世长辞。
4、李若冰
李若冰是“十七年文学”陕西散文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创作是同50年代我国的工业建设,特别是大西北的工业建设一起成长的。
1926年10月出生于陕西泾阳县阎家堡,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幼时被卖给一户姓杜的人家,名叫“杜德明”此后从未见过生父,解放后见过一次生母,随母姓改为“李若冰”1938年,12岁的杜德明从家里逃出来,北上延安,投奔根据地。
他常说:“我是在延安的怀抱里,吃党的奶长大的,最爱唱爱听的一首歌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代表作《柴达木手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神泉日出》等。
5、王汶石
原名王礼曾,以短篇小说名世。他的短篇小说在“十七年”占重要地位。他以关中农村生活为题材,数量不算太多,但质量上乘,比如《风雪之夜》《套绳》《沙滩上》。
作家笔下荡漾着社会主义的热情,40年后我们仍能从小说中高手到当年作家身心所环绕的整个国家民族热气腾腾搞建设的氛围。
1921年出生在山西的耕读之家,1938年,随祖父到西安,先上太华中学,因该校太落后,该上竟存中学。竟存是地下党支持办的,教师学生中许多是共产党员。
⑦ 想读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经常听见有人说,当代文学除《平凡的世界》外没多少好小说,对于我这样一个阅读文学作品超过20年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本人对此说法深感失望。
当代人有一种“病”,我姑且把它称为“《平凡的世界》排外症”,说到当代文学,人人都说《平凡的世界》好,除此以外呢,能说出其他好作品并进行评价的人,寥寥无几。不过我随便都能说出三五十本。
“茅盾文学奖”那些获奖作品中,那几本好的,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古华的《芙蓉镇》、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凌力的《少年天子》、刘心武的《钟鼓楼》、陈忠实的《白鹿原》等就不想多说了,其他小说也很不错。
例如: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当年洛阳纸贵!
谌容的《人到中年》,从没有过如此关心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品,震撼!
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大运河上的田园之歌。
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屠格涅夫式的山水诗话与“浩劫”中的人情风貌。
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军旅文学中的佼佼者,感动一代人。
路遥的《人生》,人生的路途,最重要的就是那么几步。
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就像万花筒,呵呵。
陆文夫的《美食家》、《围墙》,没见过苏州美食吗,没见过修墙讨论吗,来看看吧。
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继鲁迅先生的《伤逝》后又一部划时代的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品。
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悲壮的知青纪念碑。
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既得小集团利益是如何阻挠发展的,看着惊心!
阿城的《棋王》,“三王”系列中精彩之作。
周梅森的《军歌》,最早涉及“国军”的作品之一。
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民国的风情,其中《状元境》、《追月楼》两篇值得一读。
王小鹰的《一路风尘》、《丹青引》,想知道什么是学术腐败及其危害,请看上面两部作品。
叶辛的《蹉跎岁月》、《孽债》,另一面知青的生存纪念碑。
刘心武的《如意》、《立体交叉桥》,人道主义在闪光。
邓友梅的《那五》、叶广芩的《采桑子》,没落的八旗子弟的悲歌。
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对真、善、美的追求,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原话,当时全民大讨论、大争鸣中)!
戴厚英的《人啊,人》,人为的“斗争”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请看书中分析。
史铁生的《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寻根。
张炜的《古船》,我们为什么要残杀,我们如何才能避免残杀?
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京味十足的历史小说。
从维熙的《远去的白帆》、《雪落黄河静无声》、《逃犯》,大墙文学。
张贤亮的《绿化树》,人在逆境中,需要挣扎、支持与精神上的追求。
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如果你爱她,就把她送到纽约,如果你憎她,也把她送到纽约”,这句话被很多人牢牢记住。
王旭烽的“西湖十景”系列文化小说(已写成八篇),原来西湖的民间传说、稗官野史可以那么动人,其中《平湖秋月》还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文化的坚持与守望。
书目繁多,就不一一枚举了。
我今年打算看徐小斌的《德龄公主》、周大新的《第二十幕》、凌力的《北方佳人》、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书,这些都很不错的,个人推荐,希望你有精力去读。
另外,港台文学中也有不少不好作品。例如台湾女作家杨海薇的《孝庄秘史》(一部不错的历史小说);琼瑶的《我的故事》(研究琼瑶现象不可逾越的参考性自传体小说);金庸的《笑傲江湖》、《天龙八部》(武侠小说中的优秀作品);香港女作家梁凤仪的《洒金笺》(商战加言情的小说,取材也有可取之处);台湾作家刘以鬯的《酒徒》、《龙须糖与热蔗》(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力作)。
上面这些书够你读很长时间了,都是传统书质载体的小说,没有网络小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不一定都有单行本,有的要找当代文选或作家选集才能看到。
当然,如三毛、贾平凹、王小波等作家的作品我并没有推荐,原因是自己并未认真看过,所以不好乱评论,但他们的作品究竟好不好,时间和历史会证明的。
个人认为1978年—1989年这个时期的小说最好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是选材还是写作手法都实现了多样化,而且每次新作的出版都能带来强烈的论争,直到今天我在重温这些作品的时候,依然被它们直面问题的激情所点燃,依然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紧扣。现在的作品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⑧ 求好看的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推荐
其实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就非常值得欣赏,尤其是他晚年的80年代后的作品,比如你版提到的《受戒》权,还有《大淖记事》、《徙》、《岁寒三友》、《鉴赏家》、《八千岁》、《云致秋行状》等等。都是用散文化的笔调来写小说,用平白朴实的语言来讲文化,这些都是对民族文字、语言有贡献的作品,有必要看。
还有的京派作家的像是老舍的,“荷花淀”派的孙犁的,还有像废名的,都写过很多非常经典的短篇值得去看(如《断魂枪》、《荷花淀》等等,网上都查得到)
也可以看看一些短篇小说年选之类的,都是年轻一代作家写的,风格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各有所取。
⑨ 白先勇的文学主张和艺术艺术追求
论白先勇小说的创作特色
花
靖
超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白先勇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极具代表性的现代派作家,也是大陆读者比较熟悉、评论界比较关注的台湾作家之一。其作品不仅具有现代派作家共有的特点,更有自身的特色。总体而言,白先勇小说有三个创作特色:“中西合璧,悲剧色彩,感伤主义”。具体来说:(1)白先勇的个人经历对其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使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传统于现代;(2)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悲剧性方面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3)在历史流变下的“对命运的感悟和思索”以及异域文化下的生存和放逐的视角下,白先勇小说富有感伤主义色彩。[关键词]白先勇;中西合璧;悲剧色彩;感伤主义[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0)02-00045-04
白先勇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极有代表性的现代派
作家,也是大陆读者比较熟悉、评论界比较注目的台湾作家之一。他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其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是1958年发表在《文学杂志》上的短篇小说《金大奶奶》,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多发表在《现代文学》杂志上,后陆续汇编成册,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嫡仙记》,长篇小说《孽子》,《夜曲》,《骨灰》以及其他散文和戏剧作品。
作为台湾现代派的领军人物,白先勇的作品具有现代派作家共有的特点,那就是注重“描绘人与人性,注重发掘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复杂性。在艺术上,从西方输入虚无主义,存在主义,意识流,广泛采用意识流,暗示,象征等手法。”[1]但是他与其他现代派作家如欧阳子,於梨华等人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用王晋民先生总结的话来说,只有十二字:“中西合璧,悲剧色彩,感伤主义”[2]。正是由于这样与众不同的创作特色,使白先勇成为台湾文坛上的一株奇葩。近年来有关白先勇的评论文章很多,但大多数都侧重于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情况,或者是针对他的作品中某种倾向进行评论。本文试图系统地梳理一下白先勇小说的创作特色。
一、将传统溶于现代,将西方溶于中国
(一)个人经历的影响
白先勇,193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其父白崇禧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自小他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熏陶,在《蓦然回首》中他将少时给他讲演义的厨子老央看作是自己小说的启蒙老师。后随父定居台湾,受到中学国文老师李雅韵的影响,她为他“启开了中国古典文学之门”,使白先勇“首次窥见古中国之伟大庄严”[3]。
1957年他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接触到欧美文学,他说:“夏济安先生编的《文学杂志》,实是引导我对西
洋文学的桥梁。”[4],正是有着如此优秀的老师和同窗,
如此得天独厚的文学氛围,他如鱼得水,广闻博识,阅读、翻译、创作是他当时生活的主题。1960年,白先勇与同学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毕业后,赴美后研读的也是小说创作,而在此后的相当一段时期,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产生出一种认同危机,以至在课堂上学的是西洋文学,在图书馆借的多是中国各方面的书,他开始对自己内心进行深度的探究和反思,开始了对自我的发现和追寻。
正是这些经历使他的小说中糅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现代派的写作手法,将传统融于现代,将西方融于中国。这样的一个特色在其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继承传统技法
白先勇的小说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述风格,尤其是受《红楼梦》的影响。他的小说基本上以写实为主,注重人物、环境,以及细节的描写,常用细腻的手法对日常生活进行真实地描绘和刻画,以此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
在选材上他常会选取日常生活中很细小的事情来刻画各色人物,揭示重大的主题。比如《岁除》描写的是除夕夜一个仕途不顺的国民党中级军官在朋友家借酒消愁;《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描写的是台湾夜巴黎舞厅一个晚上发生在金大班周围的事情和她对往事的回忆;《思旧赋》描写的是冬日黄昏两个老仆妇对旧主的追忆及对现状惨淡的诉说;《游园惊梦》描写的是钱夫人参加窦夫人举办的家庭晚宴等等。而像《永远的尹雪艳》、《一把青》、《孤恋花》、《花桥荣记》这一类小说也止于对生活片断的描写。他很少会去写一些重大的事情或是极曲折的情节、强烈的冲突,而是像这样“以小见大,平中见奇”[5]。
在刻画人物上他笔触细腻,塑造了自“上”到“下”众多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他极善于对人物所处的环境、外貌衣饰、言谈举止进行描绘,寥寥几笔就使人物栩栩如生。比如对尹雪艳的冷艳,他写到:
“月白短袖的绒棉旗袍,襟上一排香妃色的大盘扣,脚上也是月白缎子的软底绣花鞋,鞋尖却点着两瓣肉色的海棠叶儿,为了讨喜气,她破例在右鬓簪上一朵酒杯大血红的郁金香,而耳朵却吊着一对寸把长的银坠子。”,“嘴角一径挂着那流吟吟浅笑”,“冰雪化成的精灵”。(《永远的尹雪艳》)[6]
对窦夫人的矜贵,他写到:
“穿了一身银灰洒朱砂的薄纱旗袍。足上也配了一双银灰闪光的高跟鞋,右手的无名指上戴了一只莲子大的钻戒,左腕也笼了一副白金镶碎钻的手串,发上却插了一把珊瑚缺月钗,一对寸把长的紫瑛坠子直吊下发脚外来,衬得她丰白的面庞愈加雍容矜贵起来”
(《游园惊梦》)[7]
再如《梁父吟》中对朴公书房的描写,陈设十分“古雅”,“靠窗左边是一张乌木大书桌,桌上的文房四宝一律齐全。一个汉玉鲤鱼笔架,一块天籁阁珍藏的古砚,一只透雕的竹笔筒里插着各式的毛笔,桌上单放着一部翻得起了毛的线装《资治通鉴》。靠窗的右边,有一个几案,案头搁着一部《大藏金刚经》,经旁有一只饕餮纹三脚鼎的古铜香炉,炉内积满了香灰,中间还插着把烧剩了的香棍”[8]。说明他是极为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他这样细腻地对人物服饰、所处环境、举止言谈进行描写来刻画人物,从小中见大,从平中见奇,从而使得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三)融传统于现代
白先勇的小说在继承中国传统小说技法的基础上,也将西方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融入其中,使得其作品有着不一般的特色。
他在注重对现实的描绘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从而将角色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是内心独白,如《国葬》中秦义方的内心独白,“长官直是让这些小野种害了的!他心中恨恨的咕噜着,这些吃屎不知香臭的小王八,哪里懂得照顾他?只有他秦义方,只有他跟了几十年,才摸清楚了他那一种拗脾气。”“这次要是他秦义方还在公馆里,他就不会出
事了。”[9]
从他的这些似自白似唠叨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对主人的忠诚和那种近乎母性的卫护的心理。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写到金大班即将离开风月场去当老板娘的前一晚,“在风月场中打了二十年的滚,才找到个户头,也就算她金兆丽少了点能耐了。当年百乐门的丁香美人任黛黛下嫁棉纱大王潘老头儿潘金荣的时候,她还刻薄过人家:我们细丁香好本事,钓到一头千年大金龟。其实潘老头儿在她金兆丽身上不知下过多少工夫,花的钱恐怕金山都打得起一座了。那时嫌人家老,又嫌人家有狐臭,才一脚踢给了任黛黛。”[10]这里虽然是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形式,但却是作者从金大班的意识角度去介绍阐述的,是她间接的心理独
白,是这个在风尘中沉浮了几十年的女人鄙夷和不甘的心态的一种淋漓的呈现。
白先勇的小说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大胆且适当地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这在他的著名的短篇小说《游园惊梦》中表现得尤为出彩,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翻版。白先勇曾称,《游园惊梦》里的意识流是他同时受到英美小说家的影响,尤其是福克纳、凯瑟琳·安·波特等人的影响。
小说以钱夫人蓝田玉赴宴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她在宴会上五次对昔日南京的荣华富贵的回忆,涌现出明显的意识流色彩,每一次的回忆都是蓝田玉心底的呓语,那些深埋她心底的令人心痛又神驰的激情,随着昆曲《游园》、《惊梦》音乐和剧情的发展,如抽丝剥茧般呈现出来。意识的流动勾连出几十年前的痛楚往事,与今时相对照,不由让人感叹“人世的‘流动’和命运的转迁”[11],而钱夫人的意识流动成为了整部小说情节的推进拓展的一个基点。
除了意识流外,白先勇在其作品中还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意象、暗示、精神分析等现代派技巧,有些评论者称赞他是“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12],由此可见一斑。
二、泣血般的悲剧色彩
悲剧是一种审美境界,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生命中充满了悲剧,历史也充满悲剧,悲剧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正是这种悲剧的崇高性,才引起很多哲人作家的关注,并把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历史、文明等称为悲剧精神。白先勇的小说正是用一种个人生命的悲剧,从而来向读者展示的是一种历史的悲剧,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个人无法掌控自身命运,随波逐流的内心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