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莫泊桑著名短篇小说归来

莫泊桑著名短篇小说归来

发布时间:2021-07-05 17:28:37

1. 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的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1880年发表第一个中篇小说《羊脂球》,此后陆续写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小说,博得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赞誉。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风尚的丑恶,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说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别具匠心。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中篇小说《羊脂球》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译做《漂亮朋友》等。
他写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被选入2001年、2009年、2010年和2013年七年级下册的语文书。
他写的《我的叔叔于勒》被选入 九年级上册的语文书。

2. 刚读了莫泊桑的《归来》没读懂意思,那位大神给我说说 灰常感谢!!!!!

《归来》归来的主人公是法国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普通得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嫁给一个姓马丹的水手后,人们喊她马丹大婶。婚后两年,马丹出海捕鱼,船只失踪,船上的水手一个也没有回来,人们认为水手们肯定全部遇难了。

马丹失踪后,马丹大婶等了马丹10年,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女儿拉扯大,后来,当地一个姓莱维斯格的渔夫,死了妻子,拖着一个男孩,向马丹大婶求婚,她嫁给了他,在三年里又给他生了两个孩子。尽管“马丹大婶能够吃苦耐劳,莱维斯格捕鱼的本领谁也比不上”。

这个重新组合在一起的七口之家日子仍然很艰难,从没有吃过肉,还常常在面包店里赊账。这种贫穷而又平静的生活不久随着一个人的出现而被打破—水手马丹归来了,原来马丹没有死,当时船只触礁沉没之后,马丹和另外两个水手侥幸脱险。

但被野人捉住,扣留了12年,后被一个英国人救出并带回法国。马丹历经艰辛,满怀喜悦地回到家乡,渴望与妻子、女儿团聚,可等待他的却是妻子已另嫁他人,并为别人生了孩子。

(2)莫泊桑著名短篇小说归来扩展阅读: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归来》用了西方小说中焦点叙述手法。它省略了开端、发展部分,也没有擂叙。作品一开始就把故事推到高潮,把矛盾冲突的焦点摊在主人公面前,只让人物在旋涡里着急、恐慌、伤心、捶胸顿足地坳哭一阵子,就把故事突然刹住。

3.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归来》 求详细分析和评论 作者想表达什么啊

莫泊桑是风俗画家,缩写不想巴尔扎克,一定意在批判,更多是真实人生的片面。在我看,莫泊桑的作品中这一篇旨在表示人生的无常变幻,无定的命运捉弄世人。

4. 莫泊桑作品《归来》的原文

《归来》莫泊桑
大海用它短促而单调的海涛拍打着海岸。一朵朵被疾风吹送着的白云像鸟儿似的掠过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天空。坐落在这条向海边倾斜的小山沟的村子在太阳下面晒得暖烘烘的。
马丹·莱韦斯克家正好在村口,孤零零地立在大路旁边。这是一所渔夫住的小屋,墙是粘土做的,屋顶是茅草盖的,上面长着一簇簇像羽毛饰似的蓝色鸢尾草。门口一块四四方方小得像手帕似的园地,上面种着一些洋葱、几颗甘蓝,还有一点欧芹和雪维菜。一道树篱将它和大路隔开。
男的出海捕鱼去了,女的在屋前修补一张棕色大渔网的网眼。渔网挂在墙上,仿佛一面其大无比的蜘蛛网。园子门口,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坐在一把向后倾斜的草垫椅子上,背靠着栅栏,正在缝补穷苦人家那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衣服。另一个小姑娘,比她小一岁,摇摇晃晃地哄着怀里抱着的一个婴儿;婴儿还不会说话,没有表情,也不会做动作。两个男孩子,一个两岁,一个三岁,屁股坐在地上,面对着面,用他们还不灵巧的小手在挖泥,并抓起沙土,你朝我脸上扔一把,我朝你脸上扔一把。
没有一个人讲话,只有那个被哄着想让他睡觉的婴儿在断断续续地啼哭,哭声又尖细又微弱。一只猫睡在窗台上。靠墙一排盛开的紫罗兰好像给墙脚垫上一道白色美丽的垫圈。一群苍蝇在上面嗡嗡地飞着。
在园子门口补衣服的那个小姑娘突然喊道:
“妈妈!”
妈妈答道:
“什么事啊?”
“他又来了。”
从早晨起来她们就非常不安,因为有个男人在他们家四周转来转去。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子,样子像个穷苦人。她们送父亲上船的时候就看到过这个人坐在门对面的沟边上,当她们从海滨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坐在那里,直瞪瞪地望着房子。
他好像有病,样子很穷困。坐在那里一个多钟点一动未动。后来他看出人家把他当做坏人,这才站起来,拖着两条腿走了。
但没有多久她们又看见他拖着缓慢无力的步子走回来了。他又坐下来,只不过这一次坐得稍微远一点;他坐在那里似乎专门为了窥探她们。
母亲和两个女儿都怕起来。特别是母亲最担心,因为她天生就是一个胆小的人,加上她的男人莱韦斯克要到天黑才能从海上回来。
她丈夫名叫莱韦斯克,她自己名叫马丹,人们就喊他们“马丹·莱韦斯克”。原因是这样的: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是个名叫马丹的水手,他每年夏天都要到纽芬兰岛上去捕鳕鱼。
结婚后两年中,她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当载着她丈夫的那艘大海船,迪耶普的三栀船《两姐妹》号失踪时,她已经又怀着六个月的身孕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得到这艘船的任何消息,船上的水手一个也没有回来。大家只好认定这艘船连人带货全都遇难了。
马丹大神等了她男人十年,历尽艰辛,好不容易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由于她身体健壮,为人善良,后来当地的一个名叫莱韦斯克的渔民,有着一个男孩的鳏夫,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三年中间,她又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他们勤勤恳恳地过着艰辛的日子。面包很贵,家里几乎没有见过肉。在冬季刮大风的那几个月里,他们弄得不巧还欠面包店的账。不过几个孩子身体倒都长得很结实。平时大家谈起来都说:
“马丹·莱韦斯克两口子全是老实本分人。马丹大婶吃苦耐劳,莱韦斯克捕鱼的本领是一等的。”
坐在门口的那个小姑娘又说道:
“他像认识我们似的。说不定是从埃普维尔或奥泽博斯克来的穷人。”
不过母亲不会弄错。不,不,他不是本地人,肯定不是!
由于他像一根木桩似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而且眼睛死死地盯住马丹·莱韦斯克家的房子,马丹大婶发货了,恐惧使她变得勇敢起来,她抓起一把铁锹走到门后。
“您在这儿干什么?”她朝这个流浪汉叫道。
他用嘶哑的声音回答:
“我在乘凉嘛,我妨碍您了吗?”
她又说道:
“您为什么老是看着我们的家,像窥探我们行动似的?”
这个男人辩驳道:
“我又没有妨碍任何人,连在大路上坐一坐都不准吗?”
她找不出话来回答,只好又回到家里来。
这一天过得很慢。靠近中午时,这个人不见了,但五点钟左右又从门前走过。晚上没有再见到他。
天黑后莱韦斯克回来了。她们告诉他这件事。他肯定地说:
“要么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要么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家伙。”
他毫无挂虑,放心地睡了。而他的妻子却一直在想着这个徘徊不去的人,他看她的眼神是这么的古怪。
天亮后刮起了大风,莱韦斯克看见不能出海,就帮助妻子补渔网。
九点光景,去买面包的马丹大婶的大女儿气急败坏地跑回来,神色紧张地叫道:
“妈妈,那个人又来了!”
母亲顿时激动不安起来,脸色紧张得发白,对她的男人说:
“你去对他讲,莱韦斯克,叫他不要再像这样窥视我们了,我被他搞得神魂不安。”
莱韦斯克是个身材高大的水手,红褐色的脸膛,一嘴又浓又红的胡子,蓝眼睛中露出一个黑瞳仁,为了抵挡洋面上的风雨,粗壮的脖子上始终围着一条毛围巾。他不慌不忙走出去,来到这个流浪汉身边。
他们交谈起来。
母亲和孩子们捏了一把汗,远远地提心吊胆地看着他们。
突然,那个陌生人起身和莱韦斯克一同向房子走来。
马丹大婶吓得直往后退。她的男人对她说:
“拿点面包给他,再倒一杯苹果酒。他已两天没吃东西了。”
他们俩走进屋里,马丹大婶和孩子们跟在后面。这个流浪汉坐下,在众人的眼光下低着头吃起来。
母亲站在那里盯着他看;她的两个大女儿倚在门上,其中一个抱着那个最小的孩子。她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他吃,眼睛里都露出馋延欲滴的目光。两个小男孩则坐在壁炉的灰坑里,不再玩弄手里的黑锅子,似乎也在大量着这个不速之客。
莱韦斯克已经拉了一把椅子坐下来,问他道:
“那么您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了?”
“我是从赛特来的。”
“就是这样走来的?……”
“可不是,就是这样走来的。没有钱,有什么办法。”
“那么您要到哪里去呢?”
“我就到这里。”
“您在这里有熟人吗?”
“很可能有。”
他们都不再讲话了。他尽管很饿了,但吃得很慢,每吃一口面包后就喝上一口苹果酒。他的脸很憔悴,干瘪瘦削,满是皱纹,看上去是个饱经苦难的人。
莱韦斯克突然问他:
“您叫什么名字?”
他低着头回答说:
“我叫马丹。”
这个母亲浑身不由得一哆嗦,她跨上一步,好像要靠得更近一些看一看这个流浪汉似的,她张着嘴,垂着双手,一动不动地站在他的面前。没有人再说一句话。莱韦斯克最后又问了一句:
“您是这里人吗?”
“我是这里人。”
他终于抬起了头。这个女人的眼镜和他的眼镜相遇后,两个人的眼镜都一下子停住不动了。他们的目光混合在一起,好像被摄住了似的。
她突然开口了,声音却变了样子,低低的,她颤抖地说:
“是你吗,当家的?”
他缓慢却清楚地回答说:
“不错,是我。”
他一边说一边继续咀嚼着他的面包,并不激动。
莱韦斯克吃惊多于激动,结结巴巴地说:
“是你吗,马丹?”
那一个答得很简单:
“不错,是我。”
第二个丈夫问道:
“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个丈夫谈开了:
“从非洲海岸来的。我们的船触礁沉没了,只有皮卡尔、瓦蒂内尔和我,我们三个人得救。后来我们被野人捉住,将我们一扣就是二十年。皮卡尔和瓦蒂内尔都死了。一个英国游客路过那里将我救出来,带到赛特,然后我就回来了。”
马丹大婶用围裙捂住脸哭起来。
莱韦斯克说道:
“现在我们怎么办呢?”
马丹问道:
“你就是她的男人吧?”
莱韦斯克答道:
“不错,我是她的男人。”
他们互相看看,都没有吭声。
这时马丹仔细打量了她周围的这几个孩子,朝这两个小姑娘点了点头,示意说:
“她们两个是我的吧?”
莱韦斯克答道:
“这两个是你的。”
他既没有站起来,也没有抱吻她们,只是说了一句:
“我的老天,长得这么大了!”
莱韦斯克又重复了一句:
“我们怎么办呢?”
马丹也很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他下了决心:
“由你决定,我照你的意见办。我不想和你过不去,麻烦的是这所房子。我有两个孩子,你有三个,各人的孩子归各人的。至于孩子他妈,归你还是归我,随便怎么办我都同意。不过房子是我的,这时我的父亲留给我的,我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证明存在公证人那里。”
马丹大婶一直用蓝布围裙蒙着脸,在低声抽抽噎噎地哭泣着。两个大女儿走到母亲身边来,不安地望着她们的父亲。
他吃完了。这一下他也发问了:
“我们怎么办呢?”
莱韦斯克想出一个主意:
“到神甫那里去吧,他会帮我们做出决定的。”
马丹站起来,朝他妻子走过去;她扑到他的怀里,呜呜咽咽地哭着说:
“我的丈夫!你回来啦!马丹,我可怜的马丹,你回来啦!”
她紧紧抱住他,过去种种回忆突然纷至沓来,掠过脑际,她回想起他们二十岁时的生活和最初的拥抱。
马丹也非常激动,吻着她的帽子。在壁炉里玩耍的两个小男孩听见他们的妈妈哭了,一齐跟着大喊大叫;马丹大婶第二个女儿抱着的那个婴儿也直着嗓子尖声尖气地啼哭起来,声音像走了调子的笛子。
莱韦斯克站在那里等候着。
“走吧,”他说,“先去把事情办妥吧。”
马丹放开了妻子,有看看他的两个女儿。母亲对 她们说:
“你们至少该吻吻你们的爸爸啊。”
姊妹俩同时走到父亲面前;她们并不激动,惊讶中还有点害怕。他拥抱了两个女儿,并像乡下人那样在她们的两颊上依次轻轻而又响亮地吻了一下。那个婴儿看见来到陌生人跟前,发狂地尖叫起来,差点惊厥过去。
随后两个男人一起走出去了。
他们走过友谊咖啡馆门口时,莱韦斯克说:
“我们去喝一杯,怎么样?”
“好啊,我赞成。”马丹说。
他们走进来,在还没有上座的店堂里坐了下来。莱韦斯克叫道:
“喂!希科,来两杯白兰地,要好的。你知道吗,马丹回来了,就是我女人原来的丈夫那个马丹,《两姐妹》那条船上失踪的马丹。”
小酒馆老板一只手拿着三只玻璃杯,一只手拿着一只长颈大肚小酒瓶,腆着大肚子走过来;他一身肥肉,满脸通红,脸色安详地问道:
“啊!你回来啦,马丹?”
马丹回答道:
“我回来啦!”

5. 归来 莫泊桑 原文

大海用它短促而单调的海涛拍打着海岸。一朵朵被疾风吹送着的白云像鸟儿似的掠过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天空。坐落在这条向海边倾斜的小山沟的村子在太阳下面晒得暖烘烘的。

马丹·莱韦斯克家正好在村口,孤零零地立在大路旁边。这是一所渔夫住的小屋,墙是粘土做的,屋顶是茅草盖的,上面长着一簇簇像羽毛饰似的蓝色鸢尾草。门口一块四四方方小得像手帕似的园地,上面种着一些洋葱、几颗甘蓝,还有一点欧芹和雪维菜。一道树篱将它和大路隔开。

男的出海捕鱼去了,女的在屋前修补一张棕色大渔网的网眼。渔网挂在墙上,仿佛一面其大无比的蜘蛛网。园子门口,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坐在一把向后倾斜的草垫椅子上,背靠着栅栏,正在缝补穷苦人家那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衣服。另一个小姑娘,比她小一岁,摇摇晃晃地哄着怀里抱着的一个婴儿;婴儿还不会说话,没有表情,也不会做动作。两个男孩子,一个两岁,一个三岁,屁股坐在地上,面对着面,用他们还不灵巧的小手在挖泥,并抓起沙土,你朝我脸上扔一把,我朝你脸上扔一把。

没有一个人讲话,只有那个被哄着想让他睡觉的婴儿在断断续续地啼哭,哭声又尖细又微弱。一只猫睡在窗台上。靠墙一排盛开的紫罗兰好像给墙脚垫上一道白色美丽的垫圈。一群苍蝇在上面嗡嗡地飞着。

在园子门口补衣服的那个小姑娘突然喊道:

“妈妈!”

妈妈答道:

“什么事啊?”

“他又来了。”

从早晨起来她们就非常不安,因为有个男人在他们家四周转来转去。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子,样子像个穷苦人。她们送父亲上船的时候就看到过这个人坐在门对面的沟边上,当她们从海滨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坐在那里,直瞪瞪地望着房子。

他好像有病,样子很穷困。坐在那里一个多钟点一动未动。后来他看出人家把他当做坏人,这才站起来,拖着两条腿走了。

但没有多久她们又看见他拖着缓慢无力的步子走回来了。他又坐下来,只不过这一次坐得稍微远一点;他坐在那里似乎专门为了窥探她们。

母亲和两个女儿都怕起来。特别是母亲最担心,因为她天生就是一个胆小的人,加上她的男人莱韦斯克要到天黑才能从海上回来。

她丈夫名叫莱韦斯克,她自己名叫马丹,人们就喊他们“马丹·莱韦斯克”。原因是这样的: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是个名叫马丹的水手,他每年夏天都要到纽芬兰岛上去捕鳕鱼。

结婚后两年中,她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当载着她丈夫的那艘大海船,迪耶普的三栀船《两姐妹》号失踪时,她已经又怀着六个月的身孕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得到这艘船的任何消息,船上的水手一个也没有回来。大家只好认定这艘船连人带货全都遇难了。

马丹大神等了她男人十年,历尽艰辛,好不容易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由于她身体健壮,为人善良,后来当地的一个名叫莱韦斯克的渔民,有着一个男孩的鳏夫,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三年中间,她又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他们勤勤恳恳地过着艰辛的日子。面包很贵,家里几乎没有见过肉。在冬季刮大风的那几个月里,他们弄得不巧还欠面包店的账。不过几个孩子身体倒都长得很结实。平时大家谈起来都说:

“马丹·莱韦斯克两口子全是老实本分人。马丹大婶吃苦耐劳,莱韦斯克捕鱼的本领是一等的。”

坐在门口的那个小姑娘又说道:

“他像认识我们似的。说不定是从埃普维尔或奥泽博斯克来的穷人。”

不过母亲不会弄错。不,不,他不是本地人,肯定不是!

由于他像一根木桩似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而且眼睛死死地盯住马丹·莱韦斯克家的房子,马丹大婶发货了,恐惧使她变得勇敢起来,她抓起一把铁锹走到门后。

“您在这儿干什么?”她朝这个流浪汉叫道。

他用嘶哑的声音回答:

“我在乘凉嘛,我妨碍您了吗?”

她又说道:

“您为什么老是看着我们的家,像窥探我们行动似的?”

这个男人辩驳道:

“我又没有妨碍任何人,连在大路上坐一坐都不准吗?”

她找不出话来回答,只好又回到家里来。

这一天过得很慢。靠近中午时,这个人不见了,但五点钟左右又从门前走过。晚上没有再见到他。

天黑后莱韦斯克回来了。她们告诉他这件事。他肯定地说:

“要么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要么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家伙。”

他毫无挂虑,放心地睡了。而他的妻子却一直在想着这个徘徊不去的人,他看她的眼神是这么的古怪。

天亮后刮起了大风,莱韦斯克看见不能出海,就帮助妻子补渔网。

九点光景,去买面包的马丹大婶的大女儿气急败坏地跑回来,神色紧张地叫道:

“妈妈,那个人又来了!”

母亲顿时激动不安起来,脸色紧张得发白,对她的男人说:

“你去对他讲,莱韦斯克,叫他不要再像这样窥视我们了,我被他搞得神魂不安。”

莱韦斯克是个身材高大的水手,红褐色的脸膛,一嘴又浓又红的胡子,蓝眼睛中露出一个黑瞳仁,为了抵挡洋面上的风雨,粗壮的脖子上始终围着一条毛围巾。他不慌不忙走出去,来到这个流浪汉身边。

他们交谈起来。

母亲和孩子们捏了一把汗,远远地提心吊胆地看着他们。

突然,那个陌生人起身和莱韦斯克一同向房子走来。

马丹大婶吓得直往后退。她的男人对她说:

“拿点面包给他,再倒一杯苹果酒。他已两天没吃东西了。”

他们俩走进屋里,马丹大婶和孩子们跟在后面。这个流浪汉坐下,在众人的眼光下低着头吃起来。

母亲站在那里盯着他看;她的两个大女儿倚在门上,其中一个抱着那个最小的孩子。她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他吃,眼睛里都露出馋延欲滴的目光。两个小男孩则坐在壁炉的灰坑里,不再玩弄手里的黑锅子,似乎也在大量着这个不速之客。

莱韦斯克已经拉了一把椅子坐下来,问他道:

“那么您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了?”

“我是从赛特来的。”

“就是这样走来的?……”

“可不是,就是这样走来的。没有钱,有什么办法。”

“那么您要到哪里去呢?”

“我就到这里。”

“您在这里有熟人吗?”

“很可能有。”

他们都不再讲话了。他尽管很饿了,但吃得很慢,每吃一口面包后就喝上一口苹果酒。他的脸很憔悴,干瘪瘦削,满是皱纹,看上去是个饱经苦难的人。

莱韦斯克突然问他:

“您叫什么名字?”

他低着头回答说:

“我叫马丹。”

这个母亲浑身不由得一哆嗦,她跨上一步,好像要靠得更近一些看一看这个流浪汉似的,她张着嘴,垂着双手,一动不动地站在他的面前。没有人再说一句话。莱韦斯克最后又问了一句:

“您是这里人吗?”

“我是这里人。”

他终于抬起了头。这个女人的眼镜和他的眼镜相遇后,两个人的眼镜都一下子停住不动了。他们的目光混合在一起,好像被摄住了似的。

她突然开口了,声音却变了样子,低低的,她颤抖地说:

“是你吗,当家的?”

他缓慢却清楚地回答说:

“不错,是我。”

他一边说一边继续咀嚼着他的面包,并不激动。

莱韦斯克吃惊多于激动,结结巴巴地说:

“是你吗,马丹?”

那一个答得很简单:

“不错,是我。”

第二个丈夫问道:

“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个丈夫谈开了:

“从非洲海岸来的。我们的船触礁沉没了,只有皮卡尔、瓦蒂内尔和我,我们三个人得救。后来我们被野人捉住,将我们一扣就是二十年。皮卡尔和瓦蒂内尔都死了。一个英国游客路过那里将我救出来,带到赛特,然后我就回来了。”

马丹大婶用围裙捂住脸哭起来。

莱韦斯克说道:

“现在我们怎么办呢?”

马丹问道:

“你就是她的男人吧?”

莱韦斯克答道:

“不错,我是她的男人。”

他们互相看看,都没有吭声。

这时马丹仔细打量了她周围的这几个孩子,朝这两个小姑娘点了点头,示意说:

“她们两个是我的吧?”

莱韦斯克答道:

“这两个是你的。”

他既没有站起来,也没有抱吻她们,只是说了一句:

“我的老天,长得这么大了!”

莱韦斯克又重复了一句:

“我们怎么办呢?”

马丹也很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他下了决心:

“由你决定,我照你的意见办。我不想和你过不去,麻烦的是这所房子。我有两个孩子,你有三个,各人的孩子归各人的。至于孩子他妈,归你还是归我,随便怎么办我都同意。不过房子是我的,这时我的父亲留给我的,我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证明存在公证人那里。”

马丹大婶一直用蓝布围裙蒙着脸,在低声抽抽噎噎地哭泣着。两个大女儿走到母亲身边来,不安地望着她们的父亲。

他吃完了。这一下他也发问了:

“我们怎么办呢?”

莱韦斯克想出一个注意:

“到神甫那里去吧,他会帮我们做出决定的。”

马丹站起来,朝他妻子走过去;她扑到他的怀里,呜呜咽咽地哭着说:

“我的丈夫!你回来啦!马丹,我可怜的马丹,你回来啦!”

她紧紧抱住他,过去种种回忆突然纷至沓来,掠过脑际,她回想起他们二十岁时的生活和最初的拥抱。

马丹也非常激动,吻着她的帽子。在壁炉里玩耍的两个小男孩听见他们的妈妈哭了,一齐跟着大喊大叫;马丹大婶第二个女儿抱着的那个婴儿也直着嗓子尖声尖气地啼哭起来,声音像走了调子的笛子。

莱韦斯克站在那里等候着。

“走吧,”他说,“先去把事情办妥吧。”

马丹放开了妻子,有看看他的两个女儿。母亲对 她们说:

“你们至少该吻吻你们的爸爸啊。”

姊妹俩同时走到父亲面前;她们并不激动,惊讶中还有点害怕。他拥抱了两个女儿,并像乡下人那样在她们的两颊上依次轻轻而又响亮地吻了一下。那个婴儿看见来到陌生人跟前,发狂地尖叫起来,差点惊厥过去。

随后两个男人一起走出去了。

他们走过友谊咖啡馆门口时,莱韦斯克说:

“我们去喝一杯,怎么样?”

“好啊,我赞成。”马丹说。

他们走进来,在还没有上座的店堂里坐了下来。莱韦斯克叫道:

“喂!希科,来两杯白兰地,要好的。你知道吗,马丹回来了,就是我女人原来的丈夫那个马丹,《两姐妹》那条船上失踪的马丹。”

小酒馆老板一只手拿着三只玻璃杯,一只手拿着一只长颈大肚小酒瓶,腆着大肚子走过来;他一身肥肉,满脸通红,脸色安详地问道:

“啊!你回来啦,马丹?”

马丹回答道:

“我回来啦!”

6. 莫泊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是什么

《项链》 读书笔记

另一部莫泊桑的名篇、贫穷、漂亮的女主人公为了能在舞会上出风头而借了朋友一串光彩夺目的钻石项链。结果项链配上优雅的她成为舞会上的焦点,她幸福无比……然而她却把朋友的钻石项链弄丢了!她急坏了,只好赊巨款买了一串一摸一样的项链还给朋友。十几年在她辛劳的生活中过去,她早已不再美丽,不过好在钱终于还清了。事后碰到朋友,她才提起了项链;而朋友却惊呼:“天哪!……我那串钻石项链是假的呀!值不了几个钱。”

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弄巧成拙的焦急万分的心态以及令人哭笑不得的结局对她的重大损失。

人的命运太容易被改变了。仅仅女主人公一天的舞会,仅仅她那一刻的虚荣心,就把她的一生彻底地改变了——“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做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她由于要还清项链的贷款,干活干得自己再也不是什么风流美丽的小女人了。而后来她碰上那个借自己项链的朋友,朋友却依然妩媚动人。她被震动了……

“如果她没有丢失那个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谁知道?谁知道?生活多么古怪!多么变化不定!如何只要一点点东西就可以把你断送或把你搭救!”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命运之路上小心翼翼地走着,为什么不能洒脱点呢?于是就有像女主人公这样昂首大步走的人。可惜她不够谨慎,就很可怜地被命运捉弄了一回。

的确,生活是挺古怪的。

7.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哪篇最好看

短篇代表作应该是:《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西蒙的爸爸》、《两个朋友》

8.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都有什么

《羊脂球》(1880)《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归来》;

9. 归来莫泊桑中两人的性格

内容简介
《归来》[2] 的主人公是法国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普通得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嫁给一个姓马丹的水手后,人们喊她马丹大婶。婚后两年,马丹出海捕鱼,船只失踪,船上的水手一个也没有回来,人们认为水手们肯定全部遇难了。
马丹失踪后,马丹大婶等了马丹10年,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女儿拉扯大。后来,当地一个姓莱维斯格的渔夫,死了妻子,拖着一个男孩,向马丹大婶求婚,她嫁给了他,在三年里又给他生了两个孩子。尽管“马丹大婶能够吃苦耐劳,莱维斯格捕鱼的本领谁也比不上”,这个重新组合在一起的七口之家日子仍然很艰难,从没有吃过肉,还常常在面包店里赊账。这种贫穷而又平静的生活不久随着一个人的出现而被打破—水手马丹归来了,原来马丹没有死,当时船只触礁沉没之后,马丹和另外两个水手侥幸脱险,但被野人捉住,扣留了12年,后被一个英国人救出并带回法国。马丹历经艰辛,满怀喜悦地回到家乡,渴望与妻子、女儿团聚,可等待他的却是妻子已另嫁他人,并为别人生了孩子。[1]
作品评价
马丹大婶自从丈夫马丹出海触礁未归,就成了一家的主心骨,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苦熬苦撑,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拉扯了十年,才嫁给渔夫莱维斯格,并在三年里又替他生了两个孩子。再婚并没有给马丹大婶带来幸福。凭这对勤劳夫妇的双手,一个打渔一个织网,不管他们如何夜以继日地干活,还是入不敷出,家里从没见过肉,连面包也得赊账。然而就在马丹大婶凭着能够吃苦耐劳硬挺过来的时候,前夫出现了,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善良的女性、先是惊怕,继而悲喜交加,最后是无所适从,心里充满矛盾。她那原本就伤痕累累的心又被撒上一把盐。她无处诉说苦哀,只有把痛苦化泪水挥洒。作家通过这个典型的下层妇女的悲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3]
作品鉴赏
《归来》中,马丹、莱维斯格、马丹大婶三人见了面,都很感慨,面对未来的生活,马丹说:“我有两个孩子,你有三个,各人的孩子归各人。孩子们的妈是归你呢,还是归我,我完全听凭你;不过,房子是我的,因为它是我爹留给我的,我生在这所房子里,房契存在公证人那儿。”莱维斯格则说:“应该去找神父,他会替咱们决定的。”没有争吵、打斗,虽然内心都波涛汹涌,却都尽量为别人考虑。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莫泊桑并未对人类失去信心,尽管他在许多小说中描绘资本主义社会是金钱至上,世态炎凉,人们缺少同情心,变得越来越冷酷。《归来》却让人们在普通劳动者身上看到了希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看到了一线光明。[1]
《归来》用了西方小说中焦点叙述手法。它省略了开端、发展部分,也没有擂叙。作品一开始就把故事推到高潮,把矛盾冲突的焦点摊在主人公面前,只让人物在旋涡里着急、恐慌、伤心、捶胸顿足地坳哭一阵子,就把故事突然刹住。[3]
作者简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6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4]

阅读全文

与莫泊桑著名短篇小说归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短篇小说团圆饭什么意思 浏览:212
古文小说重生 浏览:181
一本小说女主角叫夜雨 浏览:883
女主叫秦玥的穿越小说 浏览:33
在线阅读小说银河张抗抗 浏览:55
免费幻情小说大全 浏览:119
女主强大学院穿越小说 浏览:516
弗里蒂克布朗写的小说续写的题目 浏览:747
女主是妲己的军旅小说 浏览:652
饿都市异能小说完结 浏览:52
女养男重生文现代小说 浏览:343
第二封情书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浏览:161
男作者写的女主小说 浏览:791
修建古代城市的小说 浏览:631
重生庶女类型小说排行榜 浏览:178
碧血剑金庸小说txt 浏览:732
父爱成瘾霍水儿小说免费阅读 浏览:210
超好看后宫都市小说 浏览:653
主人公叫张显风的小说 浏览:752
都市男修真的小说推荐 浏览: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