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舍短文在线阅读
记懒人
老 舍
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儿草,床上卧着懒人。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
在我的经验中,他是世上第一个懒人,因此我对他很注意:能上“无双谱”的总该是有价值的。
幸而人人有个弱点,不然我便无法与他来往;他的弱点是喜欢喝一盅。虽然他并不因爱酒而有任何行动,可是我给他送酒去,他也不坚持到底的不张开嘴。更可喜的是三杯下去,他能暂时的破戒——和我说话。我还能舍不得几瓶酒么?所以我成了他的好友。自然我须把酒杯满上,送到他的唇边,他才肯饮。为引诱他讲话,我能不殷勤些?况且过了三杯,我只须把酒瓶放在他的手下,他自己便会斟满的。
他的话有些,假如不都是,很奇怪可喜的。而且极其天真,因为他的脑子是懒于搜集任何书籍上的与旁人制造的话的。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讨厌。他确是个宝贝,在这可厌的社会中。
据他说,他是自幼便很懒的。他不记得他的父亲是黄脸膛还是白净无须:他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死去;他懒得问妈妈关于爸爸的事。他是妈妈的儿子,因为她也是懒得很有个模样儿。旁的妇女是孕后九或十个月就生产。懒人的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懒得生产。他的生日,没人晓得;妈妈是第一个忘记了它,他自然想不起问。
他的妈妈后来也死了,他不记得怎样将她埋葬。可是,他还记得妈妈的面貌。妈妈,虽在懒人的心中,也难免被想念着;懒人借着酒力叹了一口十年未曾叹过的气;泪是终于懒得落的。
他入过学。懒得记忆一切,可是他不能忘记许多小四方块的字,因为学校里的人,自校长至学生,没有一个不象活猴儿,终日跳动;所以他不能不去看那些小四方块,以得些安慰。最可怕的记忆便是“学生”。他想不出为何他的懒妈将他送入学校去,或者因为他入了学,她可以多心静一些?苦痛往往逼迫着人去记忆。他记得“学生”——一群推他打他挤他踢他骂他笑他的活猴子。他是一块木头。被猴子们向四边推滚。他似乎也毕过业,但是懒得去领文凭。“老子的心中到底有个‘无为’萦绕着,我连个针尖大的理想也没有。”他已饮了半瓶白酒,闭着眼说。“人类的纷争都是出于好事好动:假如人都变成桂树或梅花,世上当怎样的芬香静美?” 我故意诱他说话。
他似乎没有听见,或是故意懒得听别人的意见。
我决定了下次再来,须带白兰地;普通的白酒还不够打开他的说话机关的。
白兰地果然有效,他居然坐起来了。往常他向我致敬只是闭着眼,稍微动一动眉毛。然后,我把酒递到他的唇边,酒过三杯,他开始讲话,可是始终是躺在床上不起来。酒喝足了,在我告辞之际,他才肯指一指酒瓶,意思是叫我将它挪开;有的时候他连指指酒瓶都觉得是多事。
白兰地得着了空前的胜利,他坐起来了!我的惊异就好似看见了死人复活。我要盘问他了。
“朋友,”我的声音有点发颤,大概因为是有惊有喜,“朋友,在过去的经验中,你可曾不懒过一天或一回没有呢?”“天下有多少事能叫人不懒一整天呢?” 他的舌头有点僵硬。我心中更喜欢了:被酒激硬的舌头是最喜欢运动的。“那么,不懒过一回没有呢?”
他没当时回答我。我看得出,他是搜寻他的记忆呢。他的脸上有点很近于笑的表示——这不过是我的猜测,我没见过他怎样笑。过了好久,他点了点头,又喝下一杯酒,慢慢的说:
“有过一次。许久许久以前的事了。设若我今年是四十岁——没心留意自己的岁数——那必是我二十来岁的事了。”
他又停顿住了。我非常的怕他不再往下说,可是也不敢促迫他;我等着,听得见我自己的心跳。
“你说,什么事足以使懒人不懒一次。”他猛孤丁的问了我一句。
我一时找不到相当的答案;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我这么答对了他:
“爱情,爱情能使人不懒。”
“你是个聪明人!”他说。
我也吞了一大口白兰地,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
他的眼合成一道缝,好象看着心中正在构成着的一张图画。然后象自己念道: “想起来了!”
我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等着。
“一株海棠树,”他大概是形容他心里哪张画,“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象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我与她便躺在树下,脸朝着海棠花,时时有小鸟踏下些花片,象些雪花,落在我们的脸上,她,那时节,也就是十几岁吧,我或者比她大一些。她是妈妈的娘家的;不晓得怎样称呼她,懒得问。我们躺了多少时候?我不记得。只记得那是最快活的一天:听着蜂声,闭着眼用脸承接着花片,花荫下见不着阳光,可是春气吹拂着全身,安适而温暖。我们俩就象埋在春光中的一对爱人,最好能永远不动,直到宇宙崩毁的时候。她是我理想中的人儿。她和妈妈相似——爱情在静里享受。别的女子们,见了花便折,见了镜子就照,使人心慌意乱。她能领略花木样的恋爱;我是讨厌蜜蜂的,终日瞎忙。可是在那一天,蜜蜂确是不错,它们的嗡嗡使我半睡半醒,半死半生;在生死之间我得到完全的恬静与快乐。这个快乐是一睁开眼便会失去的。”
他停顿了一会儿,又喝了半杯酒。他的话来得流畅轻快了:“海棠花开残,她不见了。大概是回了家,大概是。临走的那一天,我与她在海棠树下——花开已残,一树的油绿叶儿,小绿海棠果顶着些黄须——彼此看着脸上的红潮起落,不知起落了多少次。我们都懒得说话。眼睛交谈了一切。”“她不见了,”他说得更快了。 “自然懒得去打听,更提不到去找她。想她的时候,我便在海棠树下静卧一天。第二年花开的时候,她没有来,花一点也不似去年那么美了,蜂声更讨厌。”
这回他是对着瓶口灌了一气。
“又看见她了,已长成了个大姑娘。但是,但是,”他的眼似乎不得力的眨了几下,微微有点发湿,“她变了。她一来到,我便觉出她太活泼了。她的话也很多,几乎不给我留个追想旧时她怎样静美的机会了。到了晚间,她偷偷的约我在海棠树下相见。我是日落后向不轻动一步的,可是我答应了她;爱情使人能不懒了,你是个聪明人。我不该赴约,可是我去了。她在树下等着我呢。‘你还是这么懒?’这是她的第一句话,我没言语。‘你记得前几年,咱们在这花下?’她又问,我点了点头——出于不得已。‘唉!’她叹了一口气,‘假如你也能不懒了;你看我!’ 我没说话。‘其实你也可以不懒的;假如你真是懒得到家,为什么你来见我?你可以不懒!咱们——’她没往下说,我始终没开口,她落了泪,走开。我便在海棠下睡了一夜,懒得再动。她又走了。不久听说她出嫁了。不久,听说她被丈夫给虐待死了。懒是不利于爱情的。但是,她,她因不懒而丧了一朵花似的生命!假如我听她的话改为勤谨,也许能保全了她,可也许丧掉我的命。假如她始终不改懒的习惯,也许我们到现在还是同卧在海棠花下,虽然未必是活着,可是同卧在一处便是活着,永远的活着。只有成双作对才算爱,爱不会死!”
“到如今你还想念着她?”我问。
“哼,那就是那次破了懒戒的惩罚!一次不懒,终身受罪;我还不算个最懒的人。”他又卧在床上。
我将酒瓶挪开。他又说了话:“假如我死去——虽然很懒得死——请把我埋在海棠花下,不必费事买棺材。我懒得理想,可是既提起这件事,我似乎应当永远卧在海棠花下——受着永远的惩罚!”
过了些日子,我果然将他埋葬了。在上边临时种了一株海棠;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
载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益世报》
② 老舍的兔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内容: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
在文中,老舍细细地描述了母亲的性格,她勤劳、热心、疼爱儿女。母亲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这篇文章的风格是纯朴而清新的。语言随情而发,自然朴素,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深之语;结构任性而为,平实流畅。结尾处,一声沉痛的叹息,明白如话,却是意悲而远,感人至深。
主要写了三件事:
(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启示:作者从每亲身上获得了对一些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他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的可将就,但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2)老舍短篇小说兔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舍的母亲于1942年夏季病逝于北平(今北京)。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中国抗战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
最初他的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于1942年12月26日才在家信里透露噩耗。本文便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
《我的母亲》一文,前三段写作者别样的童年,第二部分写别样的母亲,第三部分写别样的人生。其结构极其严谨,一气呵成,三部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不同的母亲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方法会造就孩子不同的未来,母亲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别样的母亲”会给孩子“别样的童年”。
比如文中母亲用自己默不作声的善良和镇定自若来处理婆媳矛盾,这给作者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痕迹,真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使作者认识到善良是任何人应该有的美好品质之一,作者以后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一直善良做事、善良为人,留下了众多的口碑和许多的佳话,别样的童年经历和来自于别样的母亲的影响,这样自然给作者一个“别样的人生”。
这几个环环相扣的事件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使文章有了一个严谨、紧凑的因果关系,使文章具有了独具魅力的整体感。文章的几个部分就因为这种内在的关系而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的母亲》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真、善、美的灵魂和作为母亲那博大无私的胸怀;作者在抒写母子间至爱亲情的同时,也袒露了他对母亲深切的忏悔之情。我们在作者深沉而炽热的情感世界中感悟到一个朴素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母亲是爱的源泉,她珍藏于儿女的心底,永不枯竭。
③ 请问《兔》出自老舍的哪本书呀
《兔》出自老舍的《火车集》。
《火车集》是老舍的作品之一,《火车集》(短篇回小说集)1939,上杂出版答社出版 包括以下作品: 《“火”车》、《 东西》 、《人同此心》 、《杀狗 》、《我这一辈子》、《 一封家信》、 《一块猪肝》、《 浴奴》、《兔》。
老舍一生共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被称为“人民艺术家”。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
(3)老舍短篇小说兔扩展阅读:
火车集创作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的写作多采用生活中的繁琐小事。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
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④ 老舍先生的《兔》为什么没有被提起过
老舍先生的兔没有被提起过,是因为这篇文章写的不太出色,有许多地方需要被修改,所以没有问题。
主要内容: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
在文中,老舍细细地描述了母亲的性格,她勤劳、热心、疼爱儿女。母亲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这篇文章的风格是纯朴而清新的。语言随情而发,自然朴素,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深之语;结构任性而为,平实流畅。结尾处,一声沉痛的叹息,明白如话,却是意悲而远,感人至深。
主要写了三件事:
(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启示:作者从每亲身上获得了对一些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他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的可将就,但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4)老舍短篇小说兔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老舍年轻时失去了父亲,由母亲独自抚养成人。他和他的母亲有一种深刻的感情。老舍的母亲于1942年夏天在北平(今北京)病逝。当时,老舍独自在中国的后方从事抗日战争的艺术创作和组织工作。
起初,他的家人不敢马上告诉他母亲的死讯,怕加重他的孤独和痛苦。直到1942年12月26日,他的家人才告诉他这个不幸的消息。这篇文章是老舍为了纪念她的母亲而写的。
在《我的母亲》中,前三段讲述了作者不同的童年,第二部分讲述了不同的母亲,第三部分讲述了不同的生活。它的结构极其严谨,一步一个脚印,三个部分之间有因果关系。
不同的母亲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为他们的孩子创造不同的未来。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不同的母亲”会给他们的孩子“不同的童年”。
如母亲,她的沉默和冷静处理婆媳矛盾,这让作者的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很沉默的声音,现在在渗透,听到让作者认识到善良是任何人都应该是好的质量,作者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的工作已经很好,善良的人,留下了大量的口碑和许多佳话,另一个童年经历的影响,从不同的母亲,创作“另一种生活”是如此自然。
这几个环环相扣的事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具有严谨紧凑的因果关系,使文章具有独特的整合感。文章的各个部分通过这种内在的联系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我的母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的职业女性真实、善良、美丽的灵魂和作为母亲那博大无私的胸怀;作者在表达母子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的懊悔。
在作者深沉炽热的情感世界里,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简单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母亲是爱的源泉,她珍藏在孩子的心中,永不枯竭。
⑤ 老舍兔子是什么意思
兔在本文里是伶人的意思。
老舍 《兔》如同《骆驼祥子》一样,淋漓着一个小人物被压榨、回毁灭的故答事。
老舍短篇小说《兔》
一
许多人说小陈儿是个“兔子”。
我认识他,从他还没作票友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他很瘦弱,很聪明,很要强,很年轻,眉眼并不怎么特别的秀气,不过脸上还白净。我和他在一家公司里共过半年多的事,公司里并没有一个人对他有什么不敬的态度与举动;反之,大家都拿他当个小兄弟似的看待:他爱红脸,大家也就分外的对他客气。
他不能,绝对不能,是个“兔子”。
⑥ 老舍兔子是什么意思
《兔》如同《骆驼祥子》一样,淋漓着一个小人物被压榨、毁灭的故事。是个短篇,一会儿的功夫就看完了,不得不拜倒,大师就是大师,于我算是补上了学生时代对老舍作品本应该达到的敬仰程度。人物性格刻画,文字,心理,对细节的处理和刻画,对现实的理解和剖析……无一处不让人赞叹。
有评论说《兔》反映了作家对同性恋者的同情,我不太能赞同。
第一人称我对故事中的伶人小陈非常怜惜,对他的遭遇非常同情,但小陈倒未必就有同性恋的心理或行为(至少小说里没有直接描写)仅只是一众乌合之众为贬损小陈而谣传他是“兔子”,“我”对这样的说法是绝不接受和绝不相信的---“他不能,绝对不能,是个“兔子”。”。
要说小说和同性恋题材还有什么关联,就是文中对这一种特殊的票友的描写:
“这群人里有很年轻的,也有五六十岁的。虽然年纪不同,可一律擦用雪花膏与香粉,寿数越高的越把粉擦得厚。他们之中有贫也有富,不拘贫富,服装可都很讲究……还能在颜色上着想,衬上什么雪青的或深紫的。他们一律都卷着袖口,为是好显显小褂的洁白。
大概是因为忌妒吧,他们才说小陈是“兔子”;其实据我看呢,这群人们倒更象“那个”呢。”
“看他们的衣服,他们大概都是衙门里的小官儿,在家里和社会上也许是很热心拥护旧礼教,而主张男女授受不亲的。可是,他们来看小陈作活。他们都不野调无腔,谈吐也颇文雅,只是他们的眼老溜着小陈,带出一点于心不安而又无法克服的邪味的笑意。”
对这些确实有同性恋行为和心理的人,作者表现的似乎也不是什么同情。
除非真正暧昧的地方恰恰是“我”对小陈的同情,“我”对黑汉的憎恶和借由老俞表现的对小陈的爱惜……所有这一切混合成的一种惆怅和悲哀。
⑦ 兔老舍为什么不被提起
老舍所写的《兔》,之所以不被提起,是因为这个小说的写的不太出色,有许多地方需要被修改,再加上内容反映了作家对同性恋者的一种态度,是有一定的争议的。《兔》如同《骆驼祥子》一样,淋漓着一个小人物被压榨、毁灭的故事。
在《兔》这个文章,以第一人称对故事中的伶人小陈非常怜惜,对他的遭遇非常同情,但小陈倒未必就有同性恋的心理或行为仅只是一众乌合之众为贬损小陈而谣传他是“兔子”,文章整体表达的是比较悲凉的。
老舍的文学思想成分复杂
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
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远期的。
⑧ 老舍《兔》为什么从未提起
老舍所写的《兔》,之所以不被提起,是因为这个小说的写的不太出色,有许多地方需要被修改,再加上内容反映了作家对同性恋者的一种态度,是有一定的争议的。《兔》如同《骆驼祥子》一样,淋漓着一个小人物被压榨、毁灭的故事。
在《兔》这个文章,以第一人称对故事中的伶人小陈非常怜惜,对他的遭遇非常同情,但小陈倒未必就有同性恋的心理或行为仅只是一众乌合之众为贬损小陈而谣传他是“兔子”,文章整体表达的是比较悲凉的。
(8)老舍短篇小说兔扩展阅读
老舍的文学思想成分复杂,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
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远期的。
⑨ 老舍《兔》原文
许多人说小陈是个“兔子”。
我认识他,从他还没作票友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他很瘦弱,很聪明,很要强,很年轻,眉眼并不怎么特别的秀气,不过脸上还白净。我和他在一家公司里共过半年多的事,公司里并没有一个人对他有什么不敬的态度与举动;反之,大家都拿他当个小兄弟似的看待:他爱红脸,大家也就分外的对他客气。他不能,绝对不能,是个“兔子”。
他真聪明。有一次,公司办纪念会,要有几项“游艺”,由全体职员瞎凑,好不好的只为凑个热闹。小陈红着脸说,他可以演戏,虽然没有学过,可是看见过;假若大家愿意,他可以试试。看过戏就可以演戏,没人相信。可是既为凑热闹,大家当然不便十分的认真,教他玩玩吧,唱好唱坏有什么关系呢。他唱了一出《红鸾喜》。他的嗓子就和根毛儿似的那么细,坐在最前面的人们也听不见一个字,可是他的扮相,台步,作派,身段,没有一处不好的,就好象是个嗓子已倒而专凭作工见长的老伶,处处细腻老到。他可是并没学过戏!无论怎么说吧,那天的“游艺”数着这出《红鸾喜》最“红”,而且掌声与好儿都是小陈一个人得的。下了装以后,他很腼腆的,低着头说:“还会打花鼓呢,也并没有学过。”
不久,我离开了那个公司。可是,还时常和小陈见面。那出《红鸾喜》的成功,引起他学戏的兴趣。他拜了俞先生为师。俞先生是个老票友,也是我的朋友;五十多岁了,可是嗓子还很娇嫩,高兴的时候还能把胡子剃去,票出《三堂会审》。俞先生为人正直规矩,一点票友们的恶习也没有。看着老先生撅着胡子嘴细声细气的唱,小陈红着脸用毛儿似的小嗓随着学,我觉得非常有趣,所以有时候我也跟着学几句。我的嗓子比小陈的好的多,可就是唱不出味儿来,唱着唱着我自己就笑了,老先生笑得更厉害:“算了吧,你听我徒弟唱吧!”小陈微微一笑,脸向着墙“喊”了几句,声音还是不大,可是好听。“你等着,”老先生得意的对我说,“再有半年,他的嗓子就能出来!真有味!”
俞先生拿小陈真当个徒弟对待,我呢也看他是个小朋友,除了学戏以外,我们也常一块儿去吃个小馆,或逛逛公园。我们两个年纪较大的到处规规矩矩,小陈呢自然也很正经,连句错话也不敢说。就连这么着,俞先生还时常的说:“这不过是个玩艺,可别误了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