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格非198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

格非198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1-07-13 12:09:22

❶ 格非作品

《人面桃花》

今天看了一天《人面桃花》,觉得格非真是有非凡的叙述能力。他用并不全知的全知视角为我们制造叙事空白。悬念以及隐晦的叙述使阅读探索的兴趣激增,然而随着叙述的流动,你会发现,悬念与解释并非是对称的,所以有些问题你根本找不到答案,这就是格非,读者不得不和他一起思考。面对格非的文本,思考是不能缺席的,而且格非具备这样的能力,他能够把你拉进某种思考。
在文本中,梦境与幻境的出现,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不同的是,在警幻仙子的太虚幻境中,诗歌文本是对文中人物命运走向的一种隐喻,是解读人物命运的线索和密码,他统摄了整个文本。红楼梦的草蛇灰线,是有迹可寻,文本前后是一种没有缝隙的对称。而格非的《人面桃花》,梦境与幻境虽然也是对人物走向的某种隐喻,但这种隐喻不是针对整个文本,只是人物行动的阶段性走向。另外,作者所设置的悬念和后面的解答也不能形成一种对称,而是一种非对称,很多悬念被悬置了。比如说饥荒时那一带米从何而来?梅芸和张季元如何相识?金蟾、金蝉又是怎么回事?等等等等,都是无法解开的谜团,这种悬置使文本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对文本的阅读结束了,但是后阅读马上就会开始,读者会陷入一种持续的沉思,这也许是格非的意图,正如他在新浪网上与网友聊天时所说,他希望自己的文本能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我想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叙事空缺手段的使用吧。

❷ 作家格非的个人资料

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县人。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访问过德国、瑞典、日本等国。主讲写作、小说叙事学、伯格曼与欧洲电影等课程。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鸟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而19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更是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成为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引以为例的一部。迄今著有《格非文集》(三卷)、《小说叙事面面观》等。

❸ 如何评论格非的小说《大年》

这本小说特别有思想深度,我在第1遍看这本小说的时候,并不是特别懂里面的关系,第2遍看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❹ 求格非的短篇小说《傻瓜的诗篇》,从网上实在找不到

是致我的男友吧

❺ 我国早期的“先锋”小说作家格非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我国早期的“先锋”小说作家格非的作品常让一般读者感到晦涩难解,经常出现的是一种被称为“叙述的怪圈”的结构。这在最初的《迷舟》(1987)和《褐色鸟群》(1988)中,就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体现。在《迷舟》中,传统小说故事的重要关节出现了“空缺”,而使故事的推进变得扑朔迷离,也阻隔了读者的阐释、想象路线。

❻ 格非《褐色鸟群》分析之一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格非《褐色鸟群》分析之一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

内容预览:
第四讲 小说的真相容与谋杀小说
——论《褐色鸟群》关于时间和记忆的叙述
陈晓明
1988年初,在华东师大一个古旧的会议室里,举行格非刚在《钟山》(1988年第2期)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的座谈会,参加者有李劼、夏志厚、吴宏森、宋琳和一些研究生。那一年格非24岁。当时这篇小说被认为具有令人惊异的复杂性,显示了汉语小说前所未有的难度。李劼认为这篇小说可以与残雪、孙甘露的小说一样,称之为“仿梦小说”,夏志厚认为表达“对性诱惑的恐惧”。吴宏森则认为,这篇小说“把构成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异的轮廓线有意识突出得很鲜明”。[i]毫无疑问,它也被认为是最接近博尔赫斯的当代小说。在此之前,格非已经在《收获》上发表《迷舟》和《青黄》,这二篇小说无疑都极为出色,迄今为止还是被认为先锋派在80年代后期的代表作。
在80年代后期,在中国文坛上,一群20出头的青年作家,以其极为鲜明的语言风格、突出的叙述方法集体亮相,突然间把汉语小说引领到一个形式……

❼ 请推荐介绍格非的书籍。

去看看《人面桃花》吧
今天看了一天《人面桃花》,觉得格非真是有非凡的叙述能力。他用并不全知的全知视角为我们制造叙事空白。悬念以及隐晦的叙述使阅读探索的兴趣激增,然而随着叙述的流动,你会发现,悬念与解释并非是对称的,所以有些问题你根本找不到答案,这就是格非,读者不得不和他一起思考。面对格非的文本,思考是不能缺席的,而且格非具备这样的能力,他能够把你拉进某种思考。
在文本中,梦境与幻境的出现,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不同的是,在警幻仙子的太虚幻境中,诗歌文本是对文中人物命运走向的一种隐喻,是解读人物命运的线索和密码,他统摄了整个文本。红楼梦的草蛇灰线,是有迹可寻,文本前后是一种没有缝隙的对称。而格非的《人面桃花》,梦境与幻境虽然也是对人物走向的某种隐喻,但这种隐喻不是针对整个文本,只是人物行动的阶段性走向。另外,作者所设置的悬念和后面的解答也不能形成一种对称,而是一种非对称,很多悬念被悬置了。比如说饥荒时那一带米从何而来?梅芸和张季元如何相识?金蟾、金蝉又是怎么回事?等等等等,都是无法解开的谜团,这种悬置使文本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对文本的阅读结束了,但是后阅读马上就会开始,读者会陷入一种持续的沉思,这也许是格非的意图,正如他在新浪网上与网友聊天时所说,他希望自己的文本能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我想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叙事空缺手段的使用吧。
长篇小说
《敌人》
花城出版社1991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边缘》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欲望的旗帜》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

《人面桃花》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
作家出版社 2008年

《山河入梦》
作家出版社2007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年

《春尽江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中短篇小说
篇目:
《相遇》 ( 大家)
《傻瓜的是诗篇》 (1989钟山)
《锦瑟》 (1990花城)
《雨季的感觉》 (1991钟山)
《镶嵌》 (1992花城)
《赝品》 (1994收获)
《时间的炼金术》 (1996钟山)
《推背图》(武则天)(1994江南)
《湮灭》 (1994收获)
《打秋千》 (1995收获)
《不过是垃圾》 (2005长城)
《蒙娜丽莎的微笑》

《追忆乌攸先生》
《陷阱》
《迷舟》
《大年》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
《青黄》
《风琴》
《蚌壳》
《褐色鸟群》
《背景》
《夜郎之行》
《唿哨》
《凉州词》
《初恋》
《去罕达之路》
《紫竹院的约会》
《解决》
《沉默》
《马玉兰的生日礼物》
《半夜鸡叫》
《谜语》
《失踪》
《喜悦无限》
《未来》
《苏醒》
《让他去》
《月亮花》
《戒指花》
《公案》
《黎明之轨》
《窗前》
《暗示》
《废墟仪式》

中短篇小说:
《迷舟》作家出版社1988年
《追忆乌攸先生》 《陷阱》 《褐色鸟群》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 《迷舟》 《大年》
《青黄》 《风琴》 《蚌壳》

《唿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
《大年》 《背景》 《青黄》 《风琴》 《蚌壳》 《褐色鸟群》 《夜郎之行》
《傻瓜的诗篇》 《唿哨》

《雨季的感觉》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
《相遇》 《湮灭》 《傻瓜的诗篇》 《背景》 《锦瑟》 《夜郎之行》 《雨季的感觉》

《格非文集》(三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1、树与石 :《追忆乌攸先生》 《陷阱》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 《迷舟》 《大年》
《背景》 《青黄》 《风琴》 《蚌壳》 《褐色鸟群》 《夜郎之行》 《唿哨》 《凉州词》 《初恋》 《去罕达之路》

2、眺望: 《相遇》 《锦瑟》 《雨季的感觉》 《傻瓜的诗篇》 《湮灭》
3、寂静的声音: 《敌人》 《边缘》

《当代作家文库•格非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格非小说自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傻瓜的诗篇:中国当代小说50家》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
《未来》 《让它去》 《月亮花》 《解决》 《锦瑟》 《时间的炼金术》 《半夜鸡叫》
《紫竹院的约会》 《傻瓜的诗篇》 《苏醒》 《沉默》 《谜语》 《凉州词》 《初恋》
《镶嵌》 《失踪》 《喜悦无限》 《打秋千》 《赝品》 《相遇》《湮灭》
《马玉兰的生日礼物》

《格非卷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追忆乌攸先生》 《凉州词》 《初恋》 《紫竹院的约会》 《解决》 《沉默》
《迷舟》 《褐色鸟群》 《蚌壳》 《青黄》 《背景》 《唿哨》 《傻瓜的诗篇》 《锦瑟》
《雨季的感觉》 《相遇》 《镶嵌》 《时间的炼金术》 《赝品》

《格非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青黄》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迷舟》 《大年》 《青黄》 《风琴》 《雨季的感觉》 《马玉兰的生日礼物》 《推背图》

《走向诺贝尔:当代中国小说名家珍藏版•格非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边缘》
《相遇》 《雨季的感觉》 《傻瓜的诗篇》 《湮灭》 《打秋千》 《赝品》 《苏醒》
《紫竹院的约会》 《解决》 《月亮花》 《谜语》 《马玉兰的生日礼物》 《沉默》

《格非作品精选》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迷舟》 《褐色鸟群》 《青黄》 《紫竹院的约会》 《锦瑟》 《雨季的感觉》
《傻瓜的诗篇》 《相遇》 《打秋千》 《赝品》

《戒指花》(短篇小说集)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
《追忆乌攸先生》 《迷舟》 《褐色鸟群》 《青黄》 《蚌壳》 《背景》 《唿哨》
《凉州词》 《初恋》 《紫竹院的约会》 《解决》 《沉默》 《马玉兰的生日礼物》
《戒指花》 《夜郞之行》 《风琴》 《苏醒》

《不过是垃圾》(中篇小说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
《相遇》 《傻瓜的诗篇》 《锦瑟》 《雨季的感觉》 《镶嵌》 《时间的炼金术》
《赝品》 《推背图》 《不过是垃圾》

专著
《小说艺术面面观》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第一章 小说与现实
第二章 作者与读者
第三章 故事
第四章 结构
第五章 语言
第六章 小说的未来

《小说叙事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一章 小说与现实
第二章 作者与读者
第三章 故事
第四章 结构
第五章 语言
第六章小说的未来
下编:叙事分析
第七章 卡夫卡的钟摆
第八章 麦尔维尔:《白鲸》
第九章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第十章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
第十一章 废名小说的叙事研究:树

《塞壬的歌声》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第一辑 写作的恩惠
第二辑 十年一日
第三辑 塞壬的歌声
第四辑 废名的意义

《卡夫卡的钟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文学的邀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
导言: 现代文学的终结
第一章:经验与想象
第二章:作者及其意图
第三章:时间与空间
第四章:语言与修辞

关于长篇小说:
以上应该是比较完整的信息,这6部长篇都很喜欢。
关于版本,《敌人》收的是2001年,91年的版本不好买啊,《边缘》只有一个版本(当然边缘也可以在他的文集寂静的声音里找到),已经收了,《欲望的旗帜》收的是春风文艺的,《人面桃花》肯定是春风文艺的好,但是送人了,现在手里补了个作家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加个共和国作家文库,还鲜明的五星,看着很虐。 《山河入梦》应该要作家出版社的版本比较好,《春尽江南》今年刚出。

关于中短篇小说与散文集:
格非的成名作应该是 迷舟 青黄那一批,而且他的中短篇一样是值得反复品读的。
如上所列,如果不是为收藏版本而言,倒觉得07年春风文艺的两本中篇加短篇小说选集就比较全了,像88年的作家出版社的迷舟,孔夫子上基本都卖150元左右了。但是那些早期的版本,每篇的序言倒是有意义的多了,因为篇目在07年的春风文艺基本都能找到。
还有觉得格非散文那篇里的篇目不常见,值得收阅,电子版也能找的到。

倒是觉得格非散文那篇里的篇目不常见,值得收阅,电子版也能找的到。

专著方面:
小说艺术面面观就没必要了,有《小说叙事研究》就行(我只有扫描版),孔夫子上卖的也比较多。最近一本是《文学的邀约》。可惜被清华大学出版社装帧的太差劲了。书是好书。

6本长篇:《边缘》《敌人》《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
中篇选:《不过是垃圾》
短篇选:《戒指花》《树与石》
《文学的邀约》

虽说早前的很多书的装帧设计,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也许惨不忍睹,但是也正是那样,现在拿在手里才能感受一种时间的真实感,甚至有时隐隐觉得审美因一种对主流的反抗而有了偏向,当然前提绝对是格非的书是值得收藏的,反复阅读的。所以那些早期的版本,能收到的话,除了爱书人的一种成就感(越难的就越有种成就感),而且在细节上,让我们这个年龄对那个时代有些隔膜的人,能更加扩大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迷舟》的序言作者是吴洪森。《唿哨》附录里张旭东评格非的文字,还有格非很多的自序,都可以看看。
还有关于仲月楼,一直想了解,资料也很少。格非自己讲解小说很吸引人,其实他的作品本身也是当代文学非常值得解读的

以上是格非所有版权书

❽ 格非《褐色鸟群》的评论或论文

《褐色鸟群》也许可以称得上是当代中国最费解的一篇小说,1988年发表时,华东师大中文系部分师生曾召开讨论会对这篇小说展开多方研究,结果众说纷纭。没有人搞得清这篇小说到底在讲些什么,也没有人否认这是一篇非常奇妙的小说。事实上,它始终诱惑各种读者,从最激进的取业批评家到普通的文学爱好者。
也许人们有理由把它看成是一篇关于“性诱惑”(或者逃避诱惑)的小说;也许在讲述男人成年的困难经历(性经验);也许是关于“生存论”的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考:关于“时间”、“回忆”“重复”构成的生存迷宫……在我看来,这篇小说不妨简要看成是在讲述怀疑存在确实性的经验。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没有可供辨认的确定标志,那些重复出现的事实,不是使存在变得可靠,而是变得似是而非。
这篇小说尤为令人费解之处在于它的叙事结构,它由“重复”构成类似埃舍尔怪圈的系列圆圈:第一个圆圈,许多年前我蛰居在一个叫水边的地方,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叫棋的少女来到我的公寓,她说与我认识多年,我与她讲了一段我与一个女人的往事;许多年之后,我看到棋又来到我的公寓,但是她说她从来没有过我。第二中圆圈,许多年前我追踪女人来到郊外;许多年之后我又遇见那个女人,她说她从十岁起就没有进过城。第三个圆圈,我在追踪女人的路上遇到的事与女人和我讲述的她丈夫遇到的事之间构成相似。这三个圆圈之间存在相互否定(矛盾)与肯定(相似)的多重关系。存在还是不存在?在这里,一切都难以确定。
与小说的叙事结构相适应,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被称为“棋”——她是故事的引发者和倾听者。“棋”与“镜子”是格非对博尔赫斯的习惯挪用。在博氏那里,“棋”是作为谜和无限可能性的象征来使用,它表示了一种规则与变化的游戏;而“镜子”是对实在的反映之物,博尔赫斯在存在的虚幻之中融入一种时间的自在之流,镜子表明重复出现的不可洞见的神秘——一种没有实在本质的虚幻存在,它没有时间的流向却可以随时重现。“棋”开始夹着一个画夹,后来却拿着一面镜子,画与镜子一样不真实,并且是人的制作物。画的出现具有某种隐喻的功能,它喻示着叙述的开始和叙事话语的非实在性,“画”作为一种艺术仍然不失其观看的实在性,它是对实在世界的一次亲切回忆。然而,以“画”开头,以“镜子”结尾,回忆或叙述的结果却是使历史和现实一道坠入虚幻境界。“棋”在小说中与其说是作为人物,不如说是作为象征代码来起作用,“棋”喻示着一个虚构的规则,一个时间的迷宫,一种不存在的“在场”。“棋”的出现替代了对时间的抽象思考,“棋”作为时间的某种标志而使叙事得以发生、进行,然后中断。是“棋”触发了这次回忆,而后“棋”断然否定了它。“棋”作为历史的起源和生活的见证,“她”表明整个存在的不确定性。
《褐色鸟群》是一篇众说纷纭的小说,当然也是一篇可以从不同角度读解的小悦。这类小说对于传统小说理论无疑是公然的拒绝,所谓主题,典型人物和典型坏境之类的观点,无助于理解这种小说。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阅读这种小说能体验一次解谜的快感,这也就足够了,若能获取对生活的某种特殊感悟,那就是意外的收获。

❾ 格非最经典的作品

人面桃花,长篇的,相遇,短篇的

阅读全文

与格非198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现代名人风流小说 浏览:676
高歌小说名字 浏览:780
现代奇幻小说有哪些 浏览:917
关于同志类的小说推荐一下 浏览:573
主角叫唐诗的小说 浏览:993
穿越小心和甜心小说世界 浏览:550
当网管写小说 浏览:629
伦理聚合小说在线阅读 浏览:815
总裁他病得不轻虐爱小说 浏览:140
bigbangbl同人小说 浏览:52
重生宋朝朝的小说排行榜 浏览:5
2016短篇小说合集 浏览:301
一拳超人琦玉穿越小说 浏览:782
神级宠物系统小说 浏览:652
断半小说全文 浏览:933
冰山受被做哭的短篇小说 浏览:580
在线文学小说阅读 浏览:679
丝乱系列小说全文阅读 浏览:278
主角是好几个小孩的玄幻小说 浏览:298
女主为男主挡伤小说 浏览: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