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项链》的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884年,法国正值经济危机之际,法国社会正处在完成由资本主义社会到帝国主义原始积累的过渡阶段,在这个变迁中,少数人成为拥有巨额资产的资本家,而大多数人沦为贫民。此时的莫泊桑丢掉了海军部职员的工作,又丢掉了福楼拜介绍的职位,以至沦为贫民,在这种状况之下,创作了本文。
莫泊桑生于法国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发展阶段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他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急剧腐败,深切痛恨卑鄙、龌龊的资产阶级,怜悯同情被欺辱与被损害的下层人民。这一社会观决定了他创作的基本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如果说他的长篇小说揭露和批判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上层的丑恶内幕,那么他的短篇小说反映的却主要是资本主义的下层生活。
有的是讽刺小市民贪图虚荣、追求享乐而造成的种种悲剧的;有的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给爱情和婚姻所造成的种种悲剧和丑剧的;另外还有一些是描画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劳动人民的生活苦难的。
莫泊桑善于用短小精悍的小说写小人物。这些作品的题材丰富多样,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大都是一些日常题材,写的都是凡人小事,但它却是一幅资本主义下层社会的真实写照,故而能获得深广的社会意义,再加上小说的风格自然朴实,语言生动简练,在艺术构思和描写手法上新颖独到,不落俗套,因此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充满着艺术和思想的活力。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这篇作品约摸在五四时期就介绍到我国来了。最初是从英文或其它外国文转译的,后来陆续出现了几种从法文直接翻译的译文。这表明大家对于它是颇感兴趣的。
『贰』 《项链》的表现手法
① 铺垫与伏笔,为情节展开提供了依据。例如,序幕写玛蒂尔徳的梦想,变为下文她为参加舞会赶制新衣和借项链作了铺垫。还有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丢项链后珠宝店老板的回答,还项链时女友的随意这一系列伏笔使得“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合情合理。 ② 以项链为线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偶然性,是玛蒂尔徳对生活的选择,更好的凸显了玛蒂尔徳人性中美的一面。 ③ 戏剧性的结尾,项链是假的更耐人寻味。衬托了玛蒂尔徳的单纯善良、诚实守信,也暗示了法国上流社会的虚伪。
通过一个小公务员家庭内的变故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表啊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的深切同情
一.以小见大,由点及面,
二.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
三.工于构思,巧做文章
.借力于“巧”,这种“巧”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统一。
『叁』 莫泊桑的《项链》简介
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
玛蒂尔德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
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
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10年。
(3)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的写作风格扩展阅读:
《项链》创作背景: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由于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
《项链》作者: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国作家。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
『肆』 莫泊桑的《项链》的背景.主题。结构分别是 什么
小说中通过玛蒂尔德这一个人物,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上、中、下三等人的生活状况。玛蒂尔德向往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那里有金碧辉煌的住宅,有精美华贵的衣着和食品,男男女女整天无所事事,以调情取乐,连仆人都是懒洋洋地在客厅里打瞌睡。这是一种不劳而获、腐朽糜烂的寄生生活。玛蒂尔德很羡慕这样的生活,想挤而挤不进去,原因何在呢?就因为她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小说中写到,她“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没有陪嫁的资产”,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尽管她长得漂亮也是枉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金钱,没有地位,也就没有前途,没有一切。婚姻也不例外。在法国,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种风俗,一个待嫁的女子必须有一笔陪嫁费。男方娶亲,首先看陪嫁,一个女子如果没有优厚的陪嫁,那么,她就找不到有钱有势的丈夫。玛蒂尔德没有陪嫁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的不幸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然,如果她嫁了路瓦栽之后,安于现状,不再想入非非,也可能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因为在那个社会中,他们的生活也算得上是小康的水平了。路瓦栽有固定的职业,继承了一笔价值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平时还略有节余,他们雇上一个女佣(虽然那是一个语言习俗不同于巴黎的布列塔尼女人,使唤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饭菜里还常能有炖肉。总之,是过得去的了。可是,在那种社会风气下,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女人,总认为自己的命运不该如此,总想试一试自己的运气,挤进上流社会。于是,她以现状为苦,以向上爬为理想,结果踏上了不幸的道路。
在金钱决定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只认衣衫不认人,人们竞相以华美的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寒伧的衣衫只会招来上流社会人们的冷遇和白眼。玛蒂尔德深知其中奥秘,她懂得:既要参加舞会,争取这向上爬的“一个好机会”,就必须不惜一切,精心筹办好自己的服饰,这才借来了那串钻石项链,带来了不幸的祸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不幸遭遇都不是一种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有着为当时社会所决定的必然性。
后来,为了赔偿钻石项链,他们签了成千上万的借约,从此受到高利贷的盘剥,尝到了“穷人的艰难生活”。他们辞退了女佣,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玛蒂尔德担负了全家的粗活,每天要为一个铜子与商贩们百般争论。路瓦栽也要在傍晚为商人誊清账目,在晚上抄写东西,抄一页挣五个铜子。十年之后,娇嫩美貌的玛蒂尔德变成了粗俗苍老的妇人,连老朋友都不敢与她相认。这种生活并不算资本主义社会里最底层、最艰难的生活。但是,它与上流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相比真有天渊之别,使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富悬殊带来的生活上的差异竟是如此之大,人们一旦落入高利贷的深渊,那就有吃不完的苦头。莫泊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不合理现象,而玛蒂尔德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中,为追求上流社会的奢华而不幸地坠入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就这个意义上讲,莫泊桑对于玛蒂尔德又不无同情之心。
那么,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所羡慕的那种奢华生活抱什么态度呢?小说中对于项链这个小道具的描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这串项链是玛蒂尔德那个有钱朋友的首饰匣子里最出色的宝贝,玛蒂尔德戴上它就可以在教育部长的舞会上免遭冷遇,出足风头。它仿佛是上流社会人们的一个符证,是那里的豪华生活的一个象征。然而,最后发现那不过是一件骗人的东西,它那耀眼的光彩掩盖了它的虚假的本质,这个结尾发人深省。人们可以自然地联想到:玛蒂尔德那个朋友在富庶的外表下掩藏着何等虚伪的本相;那一夜豪华的舞会上,珠光宝气,争娇斗妍,然而谁知道那里有几多真相,几多伪装。玛蒂尔德追求的豪华生活不过如此,整个上流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虚伪的名利场!?《项链》能透过上流社会表面的豪华威严,揭露出它腐朽、虚假的本质,我们不能不叹服莫泊桑这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观察力。
『伍』 莫泊桑欧亨利契科夫的短篇小说各自特点以及风格是什么
1、莫泊桑
特点:()在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并不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夸张的生平与难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论小说》),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与本性的自然,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的真实。
(2)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风格: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2、欧亨利
特点: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只有到了最后一刻,“谜底”才最终解开,情节的发展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在发展,结果却来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结局一般说来是比较令人宽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这就是所谓“带泪的微笑”,即“欧·亨利式结尾”。
风格:世态人情,并且易有浓郁的美国风味。
3、契科夫
特点: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
风格:现实主义。
契科夫:
(5)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的写作风格扩展阅读:
三人的短篇小说:
1、莫泊桑
《羊脂球》《俊友》《项链》《一生》《温泉》《归来》《我的叔叔于勒》等。
2、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一作贤人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爱的牺牲》《心与手》《二十年后》等。
《感恩节的先生们》
3、契科夫:
《给博学的邻居的一封信》《皮靴》《马姓》《凡卡》《迷路的人》《预谋犯》《未婚夫和爸爸(现代小品)》《客人(一个场景)》《名贵的狗》《纸里包不住火》《哼,这些乘客们!》《普里什别叶夫中士》《猎人》《哀伤》《胖子和瘦子》、《喜事》《在钉子上》《胜利者的得意洋洋》《小公务员之死》《不平的镜子》等。
『陆』 莫泊桑项链的写作背景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项链》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
『柒』 结合《羊脂球》《项链》谈一谈莫泊桑小说的创作特色
一.以小见大,由点及面
鲁迅先生在比较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式样时认为短篇小说的优点是“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集外集》近代世界小说集小引)因此,短篇小说不该成为长篇小说的压缩,它的长处在于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部分到整体的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在这点上,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堪称楷模。
首先,莫泊桑以有限的篇幅,少许的人物和比较单纯的背景及事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时代的某一侧面或片段本质。他常常把确定的主题,高度凝练地集中到几个场景和场面中去表现。
赞扬普法战争中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表现这一主题时,他很少在广阔的背景和复杂的情节中,全面地展开法国各阶层人民反抗普鲁士侵略军的斗争,他多半写其中的一个插曲。例如《蛮子大妈》,这片短篇小说描写一个普通法国劳动妇女,她丈夫因私猎被警察击毙,相依为命的儿子在两国宣战后从军,她一个人孤单在家。普鲁士军队开进村子后,派四名年轻士兵住进她家,起初她跟他们相处得不错。有一天,她突然收到儿子被普军炮弹炸成两段的噩耗,就在当天夜里点燃自己的房子,把四名普鲁士士兵烧死了。小说特别突出“蛮子大妈”临刑前的一幕:她同时拿出两张纸,一张是报告儿子牺牲的信件,另一张是她记下四名普国士兵姓名地址的纸单。他要求通知他们家里,并对普军军官说:“您将来要写出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是我干的……请您不要忘了。”然后从容地等待处决。
小说截取了普法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断面,生动反映出法国人民对侵略军的深仇大恨,更可贵的是有深度地揭示了这场战争的危害。当普军侵占法国领土时。法国人民协同法国政府奋起反抗,是正义的爱国行为,值得歌颂,但这次战争归根结底是由于两国统治者争夺欧洲霸权引起的,所以,真正的受害者不止是法国人民,也包括普鲁士人民。两张纸就是这种实际情况的凝练而巧妙的艺术概括。
其次,在短篇小说的艺术构思上,莫泊桑不制造离奇情节刺激读者的好奇心。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片段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真实。他从一把伞的小洞眼看到市民利己主义哲学;用一根绳子绕出一个趋炎附势荒唐混乱的世风;不见了一串项链,引人寻找小资产阶级丢失的淳朴(《雨伞》、《绳子》、《项链》)。
二.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
莫泊桑善于描写人情世态,他的每片短篇小说都是一幅幅生动的法国生活风俗画。他的短篇小说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本人基本上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倾向,而是通过故事本身表达这种倾向,尽力做到客观、冷静。但是小说并不是完全没有激情,它的激情隐藏在内容之中。“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界露面一样。”恩师福楼拜的这句话对莫泊桑产生过较大影响。
在更多时候,莫泊桑把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之中。譬如,他对自己所熟悉的小资产阶级的态度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1881年2月15日在巴黎《新杂志》上发表的《在家里》写出了一桩奇特的家庭变故。工作多年,刚刚得到勋章的老科员伽辣汪90岁高龄的老母,突然在饭桌上病故。随后,许多有关联的人员都卖力地表演:诊断医生不顾人家死活,自己先闹一顿饭吃。邻居剃头师两口子为了要不要去看望而吵架。儿子虽到处诉说自己的悲伤,目的不过是“去引起别人的吊慰,使自己变为若人注意”。媳妇是单打老太太主意,终于在财产竞争者——丈夫的姐姐到来之前,怂恿丈夫把老人的美女玩球挂钟和大理石前的五斗橱抬到自己屋里。哪料,第二天儿子发出讣告,又开始吃饭时,老人竟“死”而复活——原来只是一种昏厥症。众人正吃惊,老人的女儿和女婿来了,老人因为已经知道儿子、媳妇的行为,对女儿特别亲热,结果又引起媳妇和女儿、女婿的一场混战。在上述情节和场面中,作者用辛辣的笔调勾勒出各色人物脸谱:吝啬的老母,贪婪尖刻的儿媳,怕老婆,爱虚荣,假情义的儿子,凶神恶煞般的女婿和贪心的女儿,骗子似的庸医,“看死人来求自己开心”的吊客……把小资产阶级市民自私、狭隘、庸俗的特点揭露得淋漓尽致。从中,读者认识到当时法兰西社会风气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正是作者流露的“倾向”。读者还可以产生对这个社会制度的怀疑和否定。而这种“倾向”是通过作者冷静的、纯客观的叙述体现出来的。
莫泊桑如此这般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并没有妨碍或减弱他的倾向性的表达。相反,倒是造成了更大的艺术感染力,更加打动读者。
三.工于构思,巧做文章
构思和布局的巧妙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又一大特点。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巧妙、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和布局使莫泊桑的小说生动而富有吸引力。他的短篇小说常常像故事一样娓娓动听,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在似乎平淡的叙述中,早已埋伏了精心设计的妙笔。有时,正在缓慢进展的情节会因为一个细节的插入而迅速推向高潮,形成意想之外的场面。人物和主题从中得到深刻的表现。有时先制造重重迷雾
『捌』 莫泊桑的《项链》,作品背景,意义,以及影响
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
以小见大地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的人拜金主义、金钱之上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结构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是线性情节小说,以一个单一连贯的情节故事为主,语义层面上以主人公为了夜会借一挂项链为线,按照“真相迟现”的组织原则来结构。在情节序列上是一链状结构,在情节的衔接上是一种锁链式的因果连节,在情节的发展上是层递式的推进,其线性情节的深层蕴藉着作者对历史与人性的丰富体验与思考。
小说中通过玛蒂尔德这一个人物,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上、中、下三等人的生活状况。玛蒂尔德向往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那里有金碧辉煌的住宅,有精美华贵的衣着和食品,男男女女整天无所事事,以调情取乐,连仆人都是懒洋洋地在客厅里打瞌睡。这是一种不劳而获、腐朽糜烂的寄生生活。玛蒂尔德很羡慕这样的生活,想挤而挤不进去,原因何在呢?就因为她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小说中写到,她“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没有陪嫁的资产”,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尽管她长得漂亮也是枉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金钱,没有地位,也就没有前途,没有一切。婚姻也不例外。在法国,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种风俗,一个待嫁的女子必须有一笔陪嫁费。男方娶亲,首先看陪嫁,一个女子如果没有优厚的陪嫁,那么,她就找不到有钱有势的丈夫。玛蒂尔德没有陪嫁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的不幸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然,如果她嫁了路瓦栽之后,安于现状,不再想入非非,也可能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因为在那个社会中,他们的生活也算得上是小康的水平了。路瓦栽有固定的职业,继承了一笔价值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平时还略有节余,他们雇上一个女佣(虽然那是一个语言习俗不同于巴黎的布列塔尼女人,使唤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饭菜里还常能有炖肉。总之,是过得去的了。可是,在那种社会风气下,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女人,总认为自己的命运不该如此,总想试一试自己的运气,挤进上流社会。于是,她以现状为苦,以向上爬为理想,结果踏上了不幸的道路。 在金钱决定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只认衣衫不认人,人们竞相以华美的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寒伧的衣衫只会招来上流社会人们的冷遇和白眼。玛蒂尔德深知其中奥秘,她懂得:既要参加舞会,争取这向上爬的“一个好机会”,就必须不惜一切,精心筹办好自己的服饰,这才借来了那串钻石项链,带来了不幸的祸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不幸遭遇都不是一种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有着为当时社会所决定的必然性。 后来,为了赔偿钻石项链,他们签了成千上万的借约,从此受到高利贷的盘剥,尝到了“穷人的艰难生活”。他们辞退了女佣,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玛蒂尔德担负了全家的粗活,每天要为一个铜子与商贩们百般争论。路瓦栽也要在傍晚为商人誊清账目,在晚上抄写东西,抄一页挣五个铜子。十年之后,娇嫩美貌的玛蒂尔德变成了粗俗苍老的妇人,连老朋友都不敢与她相认。这种生活并不算资本主义社会里最底层、最艰难的生活。但是,它与上流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相比真有天渊之别,使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富悬殊带来的生活上的差异竟是如此之大,人们一旦落入高利贷的深渊,那就有吃不完的苦头。莫泊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不合理现象,而玛蒂尔德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中,为追求上流社会的奢华而不幸地坠入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就这个意义上讲,莫泊桑对于玛蒂尔德又不无同情之心。 那么,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所羡慕的那种奢华生活抱什么态度呢?小说中对于项链这个小道具的描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这串项链是玛蒂尔德那个有钱朋友的首饰匣子里最出色的宝贝,玛蒂尔德戴上它就可以在教育部长的舞会上免遭冷遇,出足风头。它仿佛是上流社会人们的一个符证,是那里的豪华生活的一个象征。然而,最后发现那不过是一件骗人的东西,它那耀眼的光彩掩盖了它的虚假的本质,这个结尾发人深省。人们可以自然地联想到:玛蒂尔德那个朋友在富庶的外表下掩藏着何等虚伪的本相;那一夜豪华的舞会上,珠光宝气,争娇斗妍,然而谁知道那里有几多真相,几多伪装。玛蒂尔德追求的豪华生活不过如此,整个上流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虚伪的名利场!?《项链》能透过上流社会表面的豪华威严,揭露出它腐朽、虚假的本质,我们不能不叹服莫泊桑这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观察力。
莫泊桑名作<项链>的主题,一般教材和文章都认为是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本篇通过研究莫泊桑的悲观主义思想及其作品的一般结构,并联系作品具体分析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及玛蒂尔德自身思想行为的可肯定性,论证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的哀叹,才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主题.
『玖』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特点
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莫泊桑力求逼真自然的写实方法是与他的现实主义典型化的艺术思想不可分的。他严格地把“逼真”和“真实”区分了开来,他摒弃照相式的真实,而致力于“把比现实本身更完全、更动人、更确切的图景表现出来”。
在表现形式上,莫泊桑是炉火纯青的技艺的掌握者。他不拘成法,不恪守某种既定的规则,而是自由自在地运用各种方式与手法。在描述对象上,有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是事件的某个片断,有时是某个图景,有时是一段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既有故事性强的,也有情节淡化的甚至根本没有情节的,既有人物众多的,也有人物单一的,甚至还有根本没有人物的。
在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并不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夸张的生平与难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论小说》),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与本性的自然,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的真实。
(9)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的写作风格扩展阅读
总的来说,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创作体现了一整套完整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这既是对以往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它的补充与丰富。应该指出,莫泊桑虽然基本上恪守写真实的原则,但也并不放弃对非现实主义的艺术效果的追求,他有时在细节上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
当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较之传统的现实主义,还有一种更为引人注意的新成分,即自然主义的成分。尽管莫泊桑否认自己是自然主义作家,但由于他处于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兴盛的时代,出入自然主义文学的圈子,深受这种思潮的熏陶,他的写实艺术自然就带上了自然主义的特点。
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短篇中,主要是他对人的生理本能、对人的“肉体”和“肉欲”的观察与表现。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自然主义特点,在他的长篇小说里有更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