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1839年斯丹达尔中短篇小说集

1839年斯丹达尔中短篇小说集

发布时间:2021-07-23 22:26:57

⑴ .司汤达的中篇小说集为《 》,其中著名的短篇小说

10. 刘心武 班主任 母校留念 刘心武短篇小说选 秦可卿之死 班主任

⑵ 斯丹达尔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1. 斯丹达尔的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巴马修道院》(1839年)。

  2. 斯丹达尔,又名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并且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

⑶ 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

1.长篇小说
《百年孤独》(1967)、
《家长的没落》(1975)、
《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
2.中篇小说
《枯枝败叶》(1955)、
《恶时辰》(1961)、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
《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
3.短篇小说集
《蓝宝石般的眼睛》(1955)、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
4.电影文学剧本
《绑架》(1984),
5.文学谈话录
《番石榴飘香》(1932)
6.报告文学集
《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1970)、
《米格尔·利廷历险记》(1986)等。

⑷ 司汤达发表第一部小说是哪一部小说

他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一个有产者家庭。父亲是个律师,拥护王权和教会;母亲属意大利血统,思想开明。他7岁丧母,在思想开明的外祖父关怀下成长,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期的作品,并在当地学校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 1799年,他赴巴黎求学,意外地卷入革命洪流,次年随拿破仑大军到达米兰,市民摆脱奥地利统治的喜悦情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在军队任职,转战欧陆,目睹莫斯科上空熊熊大火和拿破仑部队溃退情景,从而对军人生活产生了厌恶之情。在戎马倥偬中,他不忘文学创作,并注意观察“人心”。 1814年,拿破仑失败后,他移居米兰,开始写作《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1814)、《意大利绘画史》(1817)、《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1817)等作品,抨击复辟王朝。在米兰期间,他与意大利烧炭党和浪漫派交往甚密。 《阿尔芒斯》插图 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时,他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1821年至1830年,他居住巴黎,曾两次到英国旅行,并在英国刊物发表有关巴黎时评,后以《英国通讯集》出版。此时还出版了《论爱情》(1822)和《罗马漫步》(1829)等作品。他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土比亚》(1823-1825)抨击古典主义,提出文学“反映当代生活”的主张,被称为法国现实主义的美学宣言。1827年,他发表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对王政复辟时期没落贵族阶级给予了深刻的抨击。 七月革命后,司汤达被任命为教皇管辖下的意大利海滨小城领事,直至逝世。1831年,他出版代表作《红与黑》,接着出版《回忆拿破仑》(1836)、《一个旅游者的见闻录》(1838)和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1838)。这部长篇反映了意大利北部“神圣同盟”统治下的生活,鞭挞了君主制度的腐败,歌颂了日益增长的民主力量。此外,他还写有《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写于1834-1835,1901出版)、《拉米埃尔》等未完成的长篇。 从1839年开始,他发表中短篇小说,后以《意大利遗事》名出版,内收《法尼娜·法尼尼》、《卡斯特罗女修道院院长》等名篇。《法尼娜·法尼尼》以极其生动的手法,描写了意大利革命者米西瑞里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他把祖国和自由看得比个人爱情更重的高贵品质。此外,司汤达还写有数量可观的书信和日记等。

⑸ 司汤达笔下的英雄都有哪些

司汤达从1817年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名为《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从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后来收在文论集《拉辛和莎士比亚》中的文章。此后,他转入小说创作。1827年发表了《阿尔芒斯》,1829年发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他的代表作《红与黑》于1829年动笔,182 7 年脱稿(本书即将面世之际,适逢七月事变,国人无暇他顾,形式发展不利于书报之刊行。然本书脱稿于1827年当无疑义---原编者注)。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篇短篇小说。在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逝世时,他手头还有好几部未完成的手稿。
司汤达是以长篇小说名世的。他的长篇代表作《红与黑》,传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减。然而,他的短篇小说也写得十分精彩。其代表作《瓦尼娜·瓦尼尼》、《艾蕾》(直译为《卡斯特罗修道院长》)等,写得生动传神,脍炙人口,堪称世界短篇小说花园里的奇葩。它们与梅里美的《马特奥·法尔戈纳》、《塔芒戈》、巴尔扎克的《戈布塞克》一起,标志着法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
本书收录了司汤达的十三个短篇小说。其中《往事连篇》(直译为《一个意大利绅士的回忆》)、《箱子与鬼》《米娜·德·旺格尔》、《媚药》、《菲利贝》等五篇译自法国瑟伊出版社的《司汤达小说选》,其余八篇译自法国伽里玛出版社的《意大利轶事》,兹按写作年代逐篇介绍如下:
《往事连篇》于1825—1826在英国《伦敦画报》连载,1826年,法文译本或者改写本在巴黎的不列颠书店与读者见面,开始时无人知道作者是司汤达。司汤达逝世后,他的表弟柯隆伯在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了这篇作品的部分底稿,于是把它收入1854年版的《司汤达小说集》。
这篇小说描写了在拿破仑的军队占领意大利期间的社会风俗,世态人情。保守的人士聚集在教会的旗帜下,企图神灵于圣母的保佑,阻止滚滚而来的革命浪潮,而教会势力则趁机制造奇迹,编造所谓圣母显灵的谎言,蒙蔽愚昧的人们;年轻人,有理智的人则对教会那一套持反对态度,他们欢迎拿破仑大军的到来。小说叙述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劫持教皇的行动,对乱世英雄有一些精彩的描写。总之,小说描写的意大利社会是一个保守的、愚昧的社会,广大民众视教皇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因此,拿破仑大军在意大利失败,教皇复辟,掀起复仇运动是势所必然的事。
《箱子与鬼》写于1829年底。这一年圣诞节司汤达曾把它读给梅里美听。这篇小说通过一个警察局长利用权势,霸占民女,活活拆散一对恋人的故事,向读者揭露了西班牙复辟势力的凶残与霸道。作为这种恶势力的对立面,两个恋人的纯洁、善良,为了爱情不惜抛洒热血的情节,极具动人心魄的力量。
《媚药》写于1830年1月,同年6月发表于《巴黎评论》。司汤达自称写这篇作品是为了“治疗头痛,散心”。而且他承认参考了十七世纪法国作家斯卡龙的一起作品。他说:“每个时代的调味汁不同。我不过把1660的调味汁换成1830年的罢了。”这篇作品描写的是一个西班牙少妇鬼迷心窍,抛弃富裕但年老的丈夫。与一个跑江湖的马戏演员私奔,上当受骗仍不变心的故事。也许这确是一起消遣之作,思想平平,但在创作手法上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开头与结尾受人称道。开头描写的时间、地点、氛围与情节十分协调,很能抓住读者;结尾言简意深,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米娜·德·旺格尔》写于1829年12月至1830年1月间。其后又几经修改。但司汤达生前未拿出发表。直到他死后十一年巴黎的《两世界评论》才将它刊发。在司汤达的作其中,这是少有的描写德国人的作品之一。米娜·德·旺格尔出身于德国大贵族家庭。她父亲因厌恶非正义的征战,受到宫廷的监视,最终忧郁而死。她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离乡去国,来到巴黎,堕入了爱河。为了达到目的,这个爱幻想的德国姑娘不惜纡尊降贵,乔装改扮,来到她私下热恋的人家里做女佣,不料因高兴过度,吐露了秘密,酿成悲剧,最后以身殉情。司汤达通过这个哀惋曲折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德国人与法国人性格上的差异以及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小说的女主人公米娜·德·旺格尔在作者的人物画廊里,是一个有血有肉,光彩夺目的人物。
《菲利贝》成于何时,专家们尚未得出定论。有人认为是在1827年至1830年间。也有人认为是在1839年。但法国文学史家克鲁才分析了菲利贝与《红与白》中的主人公吕西安的性格特征,觉得两者相近,便认为它成于1835年至1839年间。严格地说,这篇东西也许够不上短篇小说,只能算一个短故事,也有点像中国的笔记小说。内容也确如副标题,是一位膏粱子弟的几个生活片断,如经商、恋爱、搬家等,写得比较粗放。在司汤达的短篇创作园地里,它也许只能算一根小草,但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司汤达的创作,终究是有益的,因此我们也把它收进集子。
在收入《意大利轶事》的八个短篇里,除了《瓦尼娜·瓦尼尼》成于1829年以外,其余的都写于1833年以后。关于这些小说,有些情况需略作介绍。
1833年,司汤达再次来到意大利后,在一个朋友家的藏书室里,发现了一批“古代的手稿”。这些手稿真实地记录了意大利十六、十七世纪的一些重大的“社会新闻”。司汤达在阅读之后,大感兴趣,认为它们是“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意大利历史的有益补充 ”;它们描绘了“孕育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一代天才的风土人情”,便花重金购得抄录权,请人仔细抄录了某些篇章,保留在身边,反复阅读,并以部分翻译加部分创作的手法,将这些手稿改写成短篇小说。他在世时,选出《艾蕾》、《维多利娅·阿柯朗波尼》(或译作《帕利亚诺公爵夫人》)、《桑西一家》三篇结集出版。在他去世十二年后,他表弟整理了据此改写的短篇小说,并加上描写意大利人爱情故事的《瓦妮娜·瓦尼尼》,结成一集,取名为《意大利轶事》出版。
1829年发表的《瓦妮娜·瓦尼尼》,是一起短篇杰作。它通过烧炭党人彼埃特罗与罗马贵族小姐瓦妮娜的爱情,歌颂了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歌颂了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烧炭党人。瓦妮娜是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她虽然出身于阀阅世家,但视富贵如浮云,心甘情愿地追求一个出身低微,身负重伤,又被官方通缉的逃犯。为了爱情,她甘愿舍弃一切,甚至不惜自己的名声。但为了得到彼埃特罗的爱,她竟然告密出卖了彼埃特罗手下的战士,破坏了他们的起义。她当初爱上彼埃特罗,是钦佩他为民族解放奋斗的大无谓精神。但由于私心的支配,她的爱情到头来变成了正义事业的阻力。
作为她的对立面,彼埃特罗表现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他爱瓦妮娜,爱她胜过爱自己的生命。但是当他必须在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幸福之间作出选择时,他放弃了后者。为了民族解放他甘于吃苦,当他手下的战士被捕,起义失败后,他毅然投案自首,以免被人疑为叛徒。当他得知是自己的心上人告的密后,他愤怒地拒绝了她的解救,与她断绝了情缘。他的凛然正气和非凡的人格力量使他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光彩夺目的爱国者形象。
《岸边的圣方济各教堂》是一起描写“意大利激情”的小说,教皇的侄媳康波巴索王妃表面冷漠、清高,谨守妇道,实际上充满了不可抑制的情欲。她与法国驻教廷的使馆随员,法国摄政王的私生子暗通款曲。但她一心要独享情夫的情爱,一旦得知他移情别处,便与教会的野心家勾结,派人暗杀了情夫。司汤达在描写这对青年的情爱波折时,附带了几笔,便把当时教会任人唯亲,编织裙带关系,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互作私人交易的丑恶事实揭露无遗。
《维多利娅·阿柯朗波尼》写的是宫廷贵族为情爱和利益进行的两次阴谋仇杀。小说是以记叙“社会新闻”的笔调写的。尽管案情十分曲折,解决案件的方式惊心动魄,但最精彩的还是关于初为红衣主教,后为教皇西利斯图斯五世的蒙太托的描写。菲利克斯是蒙太托的外甥和养子。红衣主教视他为掌上明殊。然而,他在听到养子被人暗杀的消息后“面不改色”,一点儿没有震惊的表现。第二天梵蒂冈召开红衣主教会,人们认为他不会到场,谁知他和往常一样,第一批到会,而且在教皇本人流泪安慰他时,他也和平常一样,十分平静,并且要求圣上不要下令调查案情,说他已宽恕了杀手。他的这些表现,赢得了教皇和其他人的好感。大家都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教士。此后不久,他当选为教皇(他在外甥死后的表现无疑为他当选脾气了道路),脸立刻变了,逼得涉嫌与他外甥谋杀案有关的人逃离罗马。他的种种表现,活脱脱表现了一个野心勃勃,不择手段往上爬的高级教士的伪善心灵。
《桑西一家》以哀怨动人的笔调写了贝阿特丽丝及其一家的不幸遭遇。她是个美丽的少女,正值如花似玉的年龄,本该充分享受父母的怜爱。谁知她父亲是只衣冠禽兽,想方设法虐待她,糟蹋她。她忍无可忍,与继母一起,叫人杀死了这个淫棍。这件杀人案事出有因,理当得到法官的同情,然而教会的裁判机构却不顾天理人情,判决这位少女及其一家人死刑。作者在这里对司法的不公正表达了强烈的义愤,对不幸的少女表示深切的哀怜。
《帕利亚诺公爵夫人》叙述了一起贵族家庭常有的事情:女主人与年轻的男侍从偷情。司汤达没有过多地描写偷情的场面,倒是对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作了详细的描写,更费了不少笔墨,对教廷内部你死我活的斗争,作了逼真的展现。两个偷情者当然被处死了。甚至连腹中的胎儿都不放过。封建大家族里,这种惨无人道的私刑制度令人触目惊心。
《艾蕾》是一出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贵族小姐艾蕾与“强盗”尤拉相爱,遭到父兄的极力反对。不幸在一次战斗中,她的兄弟死于尤拉刀下。伤心欲绝的父母为斩断她与尤拉的情丝,把她送进修道院;而尤拉攻打修道院失败,为了逃避追究,远走他乡,失去了联系。在与情人生离死别,身处恶劣环境,十分痛苦的情况下,艾蕾自甘堕落,先花费重金贿赂,当上了修道院长,后失身于道貌岸然的主教。最后,因怀孕事发,被判重刑。当她听说尤拉率人前来解救她的消息时,留下一封长信,自杀身亡。这篇名作通过艾蕾这个大家闺秀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的门第观念是扼杀青年人幸福的凶手;伪善的教会,修道院是使人堕落的根源。
《血染风情》(直译为《宠爱过度反害人》)和《苏奥拉·斯科拉蒂卡》两篇的题材有类似之处。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不同,一起是1585年前后,一起是1740年前后,但两篇小说都写出了封建制度的惨无人道,和贵族修道院的黑幕。那些多子女的贵族家庭为了保证家庭的财产不致分散,往往只把财产传给长子,对于其余的儿子只给一定的生活费,对于女儿则一律赶出家门。或者嫁出去换一笔财产,或者把她们送进专门为这些人开办的贵族修女院。进了修女院则等于进了坟墓,与外面的一切联系都要切断。正如《血染风情》里修女说的:“父母把我们送进修道院,家庭财产都被兄弟霸占,我们被关在这座活人的坟墓里,没有第二条生路。”但是少女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不甘心牺牲自己的青春、爱情、幸福,想方设法与外面的情人幽会。然而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便要被视为渎圣罪,轻则打入地牢,终身监禁,重则处死。《血染风情》和《苏奥拉·斯科拉蒂卡》写的就是贵族修女们的生活,她们对幸福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抗争。对受社会与家庭迫害的修女,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她们英勇反抗,追求幸福与自由的行动则予以热情的歌颂,把这些“淳朴而富于感情的人”称为“现代文明的先驱”。
《红与黑》
灵魂的哲学诗
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
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
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
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爱过、写过.

⑹ 《红与黑》为什么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五)

在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处于巅峰的时期,出现了一位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超前意识使他很难为同时代的大作家所理解,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甚至不承认他是一位作家。他就是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杰出的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锋人物——司汤达。

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于1783年1月23日生于格勒诺布尔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从小深受家庭的压制和束缚。而他唯一敬爱的外祖父则是一位启蒙思想的信仰者,在他的影响下,司汤达对启蒙思想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阅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对卢梭尤其崇拜。

司汤达在童年时期经历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并对其支持并向往。1796年,他到当地的中心学校读书,因为学校中很多老师都是革新派,使司汤达能够受到进步的教育。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心学校,来到了巴黎,并在亲戚的介绍下在军事部谋到了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大军征战南北,直到1814年拿破仑失败。在此期间,司汤达阅读了大量哲学、历史和文学著作,逐渐形成了对社会和对人的基本哲学观点。他在文学上欣赏莎士比亚,开始有了现实主义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亲身经历了拿破仑帝国的兴亡,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失业了。他愤然离开法国,去了意大利的米兰,直到1821年才回到巴黎。这期间,司汤达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关心意大利革命浪漫主义运动,并始终注视着法国的形势和变化。他还开始了写作生涯,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在1815年出版,1817年又出版了《意大利绘画史》和著名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同年,开始写《拿破仑传》。

司汤达回到巴黎后生活清贫,当时法国正处于复辟王朝后期,政治更趋反动,他从1822年开始发表文章对法国社会进行剖析,后来结集出版《英国通讯集》。1822年至1823年,他先后出版了心理分析论著《论爱情》和音乐家评传《罗西尼的一生》。1823年、1825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7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问世。司汤达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创作经验,于1829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红与黑》。小说于1830年出版,标志着司汤达创作的最高峰。

七月革命之后,司汤达受政府任命到教皇下辖的濒海小城维达-维基雅当领事,一直到逝世。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1836年写作了《回忆拿破仑》,1838年出版了《一个旅游者的见闻录》。1839年,他的另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政治斗争的小说《巴马修道院》问世。还有自传性作品《自我崇拜回忆录》和《亨利·布吕拉尔的一生》在他去世后出版。另外,他还留下了多部没有最后完成的作品,其中包括揭露七月王朝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

司汤达于1842年中风去世,被安葬在蒙马尔特公墓。

司汤达另一部杰出的作品《巴马修道院》和《红与黑》一样,表现了由拿破仑时代到复辟时代这一时期政治风云的变幻、社会思潮的起伏以及它们在家庭内部的反映、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小说主人公法布里斯·台尔·唐戈仰慕拿破仑的伟大业绩,崇拜拿破仑,梦想参加祖国的解放斗争。然而时代变了,面对复辟时期严酷的政治现实,他只好按照本阶级的要求,走上了教会的道路。但是这与他的理想和爱好相距甚远,他用谈情说爱和游戏人间的胡闹填补内心的烦闷,最后悒悒死去。这个时代造成了他喧哗一时却毫无意义的一生。小说中精彩地再现了滑铁卢战役,表现出了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而在对人物的塑造上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巴马修道院》1838年出版后立即受到巴尔扎克的高度赞扬,是司汤达生前得到成功的唯一作品。

狄德罗是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修女》和《拉摩的侄儿》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的主人公拉摩的侄儿一方面是个道德败坏者、无赖、懒惰者,通过他的话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不道德;同时又是个优秀的音乐家,他对音乐的见解表现出狄德罗自己的美学见解。他既是丑恶行径的实行者,又是丑恶行径的批评者、揭示者。小说生动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与人的真实关系,并揭示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心理特征。

⑺ 我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我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我国第一版部纪传体史书是史权记,作者司马迁,西汉时期的文学家。鲁迅称赞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是论语,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我国现代第一部开创一代新诗风,体现强烈的五四精神的新诗集是女神_,作者郭沫若_。
我国第一部以民族工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矛盾_写的子夜_。

⑻ 求《矫健中短篇小说集》电子书chm.txt.pdf任何格式,求有资源的朋友帮帮忙,重谢!

⑼ 司汤达的著作

爱情论
(法)司汤达 / 1997-3-1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外国文化书系/新世纪万有文库 / 16.4 / 平装 / 崔士篪

1822年作品,司汤达时年39岁。全译本。
十九世纪的爱情
(法)司汤达 / 2005-01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6.0 / 平装 / 刘阳等

《爱情论》的另一个中译本,正文翻译尚可,附录问题较大。

爱情论 / 论爱情
(法) 司汤达 著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3.95 / 平装 / 罗国祥 / 杨海燕

此书亦为全译本,“超星”上可阅读,至今未见其封面,豆瓣上正好也没有。

图本爱情随笔/散文译丛(散文译丛)
(法)H.B.司汤达 / 2008-1-1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0 / 平装 / 罗国祥

可能是《爱情论》的另一个非全译本。

拉辛与莎士比亚
司汤达 / 2006-5-1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8.0 / 平装 / 王道乾

1823-1825年作品,司汤达时年40-42岁。王道乾先生的这个译本似乎是此书的唯一中译,译注详尽。

阿尔芒丝
司汤达 / 2003-10-0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3.0 / 精装 / 李玉民

1827年出版,司汤达时年44岁。这个译本前有柳鸣九先生为《司汤达文集》做的总序,后有纪德对此书的分析,内容丰富。除此译本外,此书尚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俞易译本和花城出版社1984年管筱明译本,此二书无ISBN号,似不能添加至豆瓣。

红与黑
司汤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一八三零年纪事 / 1.95 / 罗玉君

1830年作品,司汤达时年47岁。此译本据说是唯一的女性译者翻译的《红与黑》。

红与黑
(法)司汤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3.75 / 平装 / 郝运

此书的又一译本。网格本。

红与黑
司汤达 / 2002-01-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 / 平装 / 张冠尧

此书的又一译本。

红与黑
斯丹达尔 / 2001-6-1 / 译林出版社 / 20.0 / 精装 / 郭宏安

此书的又一译本,前有译者郭宏安的著名文章“谁是‘少数幸福的人’”。

红与黑
斯丹达尔 / 1988年9月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一八三0年纪事 (皮埃尔.儒尔达校正本) / 6.80 / 闻家驷

此书的又一译本。

红与黑
[法] 司汤达 / 2007-12-01 / 重庆出版社 / 20元 / 平装 / 许渊冲

此书的又一译本。译者引发了当年关于《红与黑》译本及其涉及的翻译理论的大讨论。

红与黑
(法)斯当达(Stendhal) / 2003-3-1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13.5 / 平装 / 罗新璋

此书的又一译本。译者也参与了上述讨论。

司汤达散文(上、下)
(法)司汤达 / 1999-10-1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48.0 / 平装

收录了1838年作品《旅人札记》选(徐知免译),1832年开始创作的译作《自我中心回忆录》(陈良明译),书简选(许光华译),《论爱情》的正文(刘阳译),1817年作品《意大利绘画史》导言、《阿尔芒斯》前言、1834年开始创作的遗作《红与白》序言、《拉辛与莎士比亚》(王道乾译)

红与白
司汤达 / 2003-10-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45.0 / 精装 / 王道乾

1834年开始创作的作品,司汤达时年51岁。未完成,1901年出版。

斯丹达尔自传
周光怡 / 1998-08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13.00 / 平装

1835年开始创作的作品,原名为《亨利·布吕拉传》,司汤达时年52岁。此译本有删节。

星座传记丛书:司汤达自传
(法)司汤达 / 2004-5-1 / 海燕出版社 / 38.0 / 平装 / 王明元 / 高艳春

此书中收录了《自我中心回忆录》和《亨利·布吕拉传》,不知是否删节。

旅人札记
司汤达 / 2003-8-1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0 / 平装 / 徐知免

1838年作品,司汤达时年55岁。

巴马修道院
司汤达 / 1980-03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网格本之一 / 1.85元

1839年作品,司汤达时年56岁。网格本。

巴马修道院
斯丹达尔 / 2005-05-01 / 译林出版社 / 21.8 / 精装 / 罗芃

此书的又一译本。

意大利遗事
司汤达 / 1997年5月第1版 / 译林出版社 / 16.00 / 李健吾

1839年作品,司汤达时年56岁。

意大利遗事-司汤达文集
(法)司汤达 / 2004-10-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8.00 / 精装 / 徐和瑾,王振孙

此书的又一译本。

红与绿
[法]司汤达 / 2003-10-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38.0 / 精装 / 郝运 / 周克希

收录了司汤达的很多中短篇作品,包括未完成作品,比如《拉米埃尔》等

司汤达中短篇小说选
司汤达 / 作家出版社 / 倪维中 / 王晔

比《红与绿》多收了两篇短篇,其中《法奈斯望族发迹史》较重要,系《巴马修道院》的历史原型,值得一读。

⑽ 哪位能提供一下关于红与黑评论的文献书籍。

斯丹达尔(司汤达)
斯丹达尔(1783—1842)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高尔基曾经精辟地指出:“斯丹达尔是在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即就开始敏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特征的第一个文学家,他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内部腐化的不可避免和它的愚蠢的短见。”

斯丹达尔原名亨利·贝尔,生于格勒诺布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生活的时代,是法国由腐朽的封建专制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国家的大动荡时代。他经历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仑政变、波旁王朝复辟及七月革命等重大的、急遽的历史变革。

斯丹达尔早年丧母,父亲是个律师,笃信宗教,思想保守。他是由信奉伏尔泰的外祖父教养成人的;少时兴趣广泛,酷爱数学,雅各宾党人数学老师格罗经常向他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指导他学习洛克等哲学家的唯物主义学说。这些,为他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79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当地的中心学校毕业后到巴黎谋职。1800年,投奔拿破仑军队,参加了著名的马仑哥战役,并先后在米兰兵站、骑兵部队任过军曹、少尉和副官。两年后去职至巴黎,专心致志地阅读爱尔维修、孔狄亚克、卡巴尼斯、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和法国人文主义者蒙田、拉伯雷的著作,同时学习古希腊文和英语。1806年重回军队,在德国布伦瑞克做了三年王室领地总管。1812年随军远征俄罗斯,亲眼看到莫斯科大火和法国军队的惨败。拿破仑的失败结束了斯丹达尔的军人生涯。

波旁王朝复辟后,斯丹达尔侨居意大利。在“神圣同盟”统治欧洲的反动年代里,意大利重新沦为奥地利的附庸。斯丹达尔和拜伦一道热情赞助意大利爱国志士所从事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此期间,他开始用笔名发表了《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意大利绘画史》、《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等著作。奥地利当局借口这些著作涉及政治问题,以及他与烧炭党的密切关系而将他驱逐出境。

斯丹达尔1821年回到巴黎,依旧是波旁王朝的激烈反对者。在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论战中,发表反对古典主义美学、提倡现实主义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在这部法国最早的现实主义美学论著里,他反对那些在这两位伟大的诗人死去百年后“惯于去摹仿他们,而不去睁开眼睛观察和摹拟自然”的古典主义者,认为艺术地反映当代生活是新文学的任务。他提倡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认为浪漫主义作品“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因此,“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①。斯丹达尔主张认真观察、研究、反映现实生活,他所说的浪漫主义其实就是以后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部重要理论著作对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1827年第一部政论小说《阿尔芒斯》问世。182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通过革命与爱情的尖锐冲突,歌颂意大利烧炭党人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操,揭露贵族阶级自私的本质。小说艺术性高,一向脍炙人口。1830年《红与黑》出版,这部作品确立了斯丹达尔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七月革命后,斯丹达尔仍然郁郁不得志,在教皇管辖下的一个海滨小城当领事。他又陆续创作反映七月王朝统治时期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未完成)以及《一个旅行者的回忆录》(1838)、《巴马修道院》(1839)、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1837—1839)等作品。《巴马修道院》是继《红与黑》之后另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小说以意大利的巴马公国为背景,以贵族青年法布里斯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通过法布里斯的社会理想和个人野心的幻灭过程,反映了19世纪初“神圣同盟”统治时期宫廷的阴谋与斗争,抨击了专制统治的残暴,揭露和批判了意大利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斯丹达尔一生文名寂寞。巴尔扎克在1840年不无遗憾地写道:“贝尔先生是当代高人之一。这位第一流的观察家、这位卓越的外交家,无论是文字,无论是谈话,曾经多方证明他的见解高超,他的实际知识广博,结局只是奇微塔味歧阿的领事,的确令人难以解释。”但是,斯丹达尔的创作却越来越受到后人的重视。高尔基把他和巴尔扎克相提并论,称他为真正的天才艺术家,形式的巨匠。

1842年3月23日,斯丹达尔在巴黎中风死去。

《红与黑》原题名《于连》,在校排时才被作家改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小说的副题是“一八三○年纪事”。

阅读全文

与1839年斯丹达尔中短篇小说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主角是系统的完结小说推荐 浏览:801
古穿现总裁小说 浏览:121
小说写萝莉的 浏览:354
在火车上做爱短篇小说 浏览:687
有没有小说接稿件赚钱系统 浏览:531
飞卢小说阅读器电脑版下载 浏览:755
小说四月全文阅读 浏览:878
免费盗墓小说主人公胡一八 浏览:693
小说主角林俊 浏览:46
九龙之主都市小说 浏览:471
异界重生成树的小说 浏览:871
主角正太弱气受小说 浏览:927
喜欢我这样弄你吗嗯啊小说网 浏览:275
主角从小练内功的念力小说 浏览:393
男主角姓陆的官场小说 浏览:568
男主叫秦淮雨的古代小说 浏览:152
写白上校的小说 浏览:242
主角修炼步法的小说 浏览:805
重生三国独霸后宫小说 浏览:785
写同人小说的原创剧情 浏览: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