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百家姓中没有我们姓揭的呢/
■姓氏源流
揭(Jiē)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史姓,为西汉首任揭阳令史定及其后代,被赐姓地名为氏。据《中华万姓渊源》称:“揭猛,原名史定,后因任南越揭阳(今属广东省)令而因地取代”;《唐熙字典》称:“揭者,姓也。”《前汉功臣表》载:“安道侯揭阳定”;《中国姓氏辞典》称:“揭氏在历史上较为晚出,据《姓氏考略》所载,西汉初年有揭阳定,为功臣,原姓史氏,官拜揭阳令,以任职的地名为‘揭阳氏’,后改为单姓‘揭氏’。揭阳,在广东省东部,榕江上游”;《中华姓氏辞典》称:“揭氏:西汉时,史定官迁揭阳令(今广东省揭阳县),世称揭阳定。唐有揭镇,青州刺史。”苏过(字叔党,晚号斜川居士,是苏轼第三子,时受苏轼之命,为揭氏一修族谱撰序)所撰的《史揭合序》称:“史焕长子定于建元六年以护驾将军随王恢出豫章,兵未逾岭而东越输服;又承命随严助往谕南越,为粤胁令揭阳而阴据中国之喉吭,业二十载矣。乃元鼎六年,南越相吕嘉闻助、恢主战已戳,遂叛粤主,杀中国使。而东粤兵临揭阳,史定以素教聚蓄储者,挈地归汉,收平两粤。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史定之后代子孙,相传姓揭,称为揭氏。
得姓始祖:史定(揭猛)。从揭氏的族谱看《高廉揭氏族谱》记载:“揭原史姓,汉初时,豫章郡史焕公之长子定公,智勇超群。出生于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农历十一月十六子时。于汉武帝时为护驾将军。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兵出南昌,未过南岭,闽越王弟杀郢以降,天子羁留史定为揭阳令。未几,因南越相吕嘉叛主,杀中国使,史定籍揭阳人民财赋总绘南越地图,挈地上奏天子,并承天子令,会诸将来番禺,捕获南越叛首吕嘉、建德,如命屯兵梅岭,挫败东越馀善的称帝叛乱。两役奏凯,收平南越、东越归汉。武帝嘉其忠勇,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十四日发圣旨加封史定为‘安道侯’,以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此为揭姓之所由也。”据福建《归化瀚溪揭氏族谱》、《明溪县志·姓氏源流·揭姓》、宁都《豫章揭氏十修族谱》和江西《濠江揭氏族谱》等对揭氏祖源的记载,也同出一辙,皆称“始祖揭猛,原姓史名定,任揭阳令。元鼎六年,被汉武帝赐姓‘揭’,改名‘猛’,并封为安道侯”。故史定就是揭氏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缺)当今遍布国内外达数十万之众的揭姓人氏,他们的始祖就是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令。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汉时期因屡立战功受封,被皇帝赐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对于史定的来历,清《揭阳县志》有记载:“史定,秦时人,仕南越,为揭阳令。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计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候,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史定为何以揭为姓呢?这里面牵出了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平南越赐姓揭阳令的一段史话。公元前一三五年,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后收平南越,东越归汉。史定平乱有功,于公元前111年被武帝封为安道候,并以史定任职的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这便是揭氏的由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揭氏后裔已达五六十万之众,遍布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浙江、湖北等地。其中仅广东省廉江市便有三万左右人。2004年底,江西省丰城市的揭氏七十一世裔孙还专门携家藏族谱专程赴揭阳寻根。古揭阳是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六个古县之一,但它究竟始于何时建制,古揭阳县城又在何处,至今仍是谜。揭姓望居襄城郡(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侨置襄城郡。原治襄城,今河南省襄城)。
■历史名人
揭 猛:原姓史,名定,汉代汉元鼎年间广东省揭阳首任县令。由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被汉武帝派入岭南平息闽越、南越之乱,挈地归汉,收平两粤。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后羁留为南越揭阳县令。揭阳是中华揭姓子孙的发祥地,而揭猛就是揭姓的启姓始祖。
揭 柏:晋代惠帝时人,揭猛之十九代孙,字寿龄,以春秋月经,任广州刺史。建武末年,改守海陵,所任多善,与陶侃(公元259年-公园334年),东晋庐江浔阳人,初为县史,渐至郡守。永嘉五年,任武昌太守。他精勤史职,常勉人惜光阴、为人所称”齐名。
揭 仪:陈宣帝时人,揭猛之二十七代,字高生、以尚书传义及第、初任江东太守,后改守建康(相当于江苏省南京市市长),升中书侍郎。
揭 漳:唐宪宗时人,猛之三十四代孙(震公之长子),字淑安,于元和二年丁亥(公元807年),以明经授南昌路录事。
揭 暄:清时人,数学家、军事家、天文学家,其传世之作有《璇玑述遗》、《揭子兵经》、《揭子战书》、《周易得天解》以及《道书》、《射书》、《星书》、《火书》、《舆地》、《水注》等共十七部。涉及天文、地理、军事、历史等众多领域。
揭文徽:唐昭宗时,揭猛之三十六世孙,字镇;镇以御寇功封护国将军,乾宁二年升仆射,以讨上官逢之功,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持节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
揭伯徽:宋代人,揭猛之四十四代孙,苏东坡称之为“江南揭书柜”也。为宋元佑癸酉举人,官授杭州知州。
揭傒斯:元代文学家。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省丰城)人。因卢挚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后又任艺文监丞,曾参加编修辽、宋、金三史。死后谥文安。欧阳玄《豫章揭公墓志铭》说,揭傒斯“文章……正大简洁,体制严整。作诗长于古乐府,选体、律诗长句,伟然有盛唐风”。揭傒斯的《渔父》、《高邮城》、《杨柳青谣》、《秋雁》、《祖生诗》、《李宫人琵琶引》等诗,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社会生活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秋雁》诗,别有寄托,写出了当时民族间的矛盾。诚如《至正直记》说:“揭曼硕题雁,盖讥色目北人来江南者,贫可富,无可有,而犹毁辱骂南方不绝,自以为右族身贵,视南方如奴隶,然南人亦视北人加轻一等,所以往往有此诮。”揭傒斯还有一首《女几浦歌》,用民歌体描写大孤山下的船民,不管风浪如何险恶,总是无所畏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刚毅勇敢。揭傒斯的散文多宣扬封建伦理思想,但也有一些可读的作品。如《与萧维斗书》、《送李克俊赴长兴州同知序》,都认为“独善其身”不是一个政治家的风度。《浮云道院记》、《胡氏园趣亭记》,反映出一种封建时代文人的闲适情趣。著有《揭文安公全集》14卷,补遗1卷。
揭佑民:元代广昌县(今江西省)人,后寓居旴江(又名建昌江),自号旴里子,晚年又号希韦子。泰定年间官邵武经历,以正直而有才能闻名。好游览,每遇到故都遗迹,往往徘徊悲歌。著有《吁里子集》。
■郡望堂号
1、郡望
襄城郡:原治襄城(今河南省襄城)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侨置。领二县,繁昌、定陶一同侨置。郡侨置于春谷县,安帝隆安(397年-401年)后曾移置历阳,晋未省郡,二县改隶淮南郡。
堂号(缺)
■【揭姓宗祠通用对联】
〖揭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豫章公储材孔亟;
邵武丞抗直有声。
——佚名撰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富州人揭傒斯,字曼硕,早年就以文才出名,大德年间由程钜夫、卢挚推荐入朝,曾三次人翰林,后官授经郎,教授贵族大臣子弟,深受文宗器重。元统初年官至侍讲学士,参与修撰《经世大典》及辽、金、宋三朝史,死后追封为豫章郡公,谥文安。文章严整简洁,诗尤其清丽,有《文安集》。晚年时,丞相曾问他治理国家什么最关键,他回答说:“储材(储备人才)最亟。”下联典指元代广昌人揭佑民,后寓居旴(Xū 音虚)江,自号旴里子,晚年又号希韦子。泰定年间官邵武经历,以正直而有才能闻名。好游览,每遇到故都遗迹,往往徘徊悲歌。著有《吁里子集》。
〖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侯封安道,系朔朝阳,赐氏历千年,犹想见先代忠诚,手擎国图归汉室;
地处上淇,派分建邑,族居传八叶,更深幸后人奋起,重修祖堂报宗功。
——佚名撰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汉揭猛(史定),是中华揭姓始祖。始祖揭猛,本姓史,名定,史焕公之长子也。汉文帝已卯(公元前162)十一月十六日子时生。司马迁《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清楚记载:元鼎六年三月乙酉日,史定因功封安道侯,世袭揭阳令。《揭氏族谱》记载:汉武帝发诏书封为安道候,赐姓揭,名猛。苏轼第三子苏过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所撰的《史揭合序》载:史定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以护驾将军随王恢出豫章,未逾令而东越解兵;翌岁便是武帝元光元年,乃随严助赴南越;至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史定以素教聚蓄储者,挚地归汉,收平两粤,武帝旌其忠,发诏书封为安道候,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从这个时期起,岭南地区进入了国家版图,汉文化直接进入,此区开始有了隶属于中央政权的县郡建置。至今已二千一百一十五年。揭猛(史定)不仅是揭姓始祖,也是《史记》、《汉书》记载在汉武帝时期为国家统一立下了卓越功勋的一位先贤。
■附录一:【揭氏祖训】
〖揭氏家规〗
据《石城揭氏宗谱》卷三《志家规》载:“安道之家风,固以武功赐姓”、“豫章之世德,胥以忠孝传家”。查阅其宗谱,安道之风犹存,忠孝之道传家。
一、孝悌之训
宗谱生动描述了子女从“母血父精”始,“十月孕成”,“子始生时,魂飞魄惊。肠如刀割,命在幽冥”的情景。后经“三年乳哺”,“手抱带绸”,“席不安眠”;“能行惯走,又忧跌倾”;“忧其致疾,拜佛求僧”;“父为子计,百虑经营。”父母为子女,真是费尽了心机。宗谱教育后代,在父母的“百年垂老”时,应尽儿女的赡养、孝敬之道,即使是“贫难具物”,“半炙杯羹”,“承欢是孝”。儿女有钱,对父母并不是“财谷丰盈”就够了,而是应该“毋假婢仆,事心亲身”。“博亲一笑,胜于三牲。”
对兄弟姐妹,要“亲之骨肉”,“亲爱姐妹,恩及其甥”。“吾兄亲子,毋以少陵,让梨推枣,肩随雁行”。“长兄犹父,长嫂母焉。事必禀命,勿以争杈。吾弟亲儿,骨肉相连,饮食教诲,又以烝烝。”
对亲人故去,“亲故之日,抱恨终天”。“衣衾棺榔,各宜慎旃。”“葬祭虞祥,式礼莫愆。”对于昔己故去的先人,也要“报以尝烝”。
二、闺门之训
训词中明显有鄙视妇女的封建思想残余,认为“古来家祸;悉由妇人。子未娶妻,事亲怡然。一为妻惑,德色谇言。子未娶妻,•骨肉恩联,一为妻惑,析寡分田。”宗谱中教育后代治家之道是“义正为先”,“闺帏燕好,敬如宾筵”。不要计较赀钱“谁多谁少”,“一言一动,正率无偏。”“教老礼宾,察畜鸡豚”。家中的妇女,要“各司职业”,“苦劳均任”。“眠则俱眠,衣食均匀”,“服毋求鲜”,艰苦朴素。对于同乡的妇女,常常“长舌便便”,不要与她们“说人长短”,这是萌生是非之地。宗谱以“商卒周姒”为历史镜子,教育后代不要迷于女色,“美婢娇妾,纵欲流连。商卒周姒,亡镜高悬”。
三、农桑之训
训词教育子孙要勤耕力业,最忌的是养尊处优,不事家业。“胡弗安逸,履后席丰。诚以人心,最怕养慵。一无所用,驰逐难穷。”家训还告诫后代,不是事农,就是求仕,‘两途之外,异端勿攻。”“况尔愚贱,本非素封。一夫不耕,饥啼于宫。一日不积;寒号于童。”宗谱还说,要勤俭持家,“克勤克俭,财用乃通。务留有余,可以御冬。量入为出,毋至匮空。”宗谱中还讲明了小与大、穷与富、积与败的辩证关系。“毋嫌利小,务本有终。积小成大,富可千钟。积之艰苦,败亦从容。”“安闲习惯,奢侈为雄。纵有所得,其败无踪。何如守份,作田舍翁。”“既耕还读,乐在其中。”
四、诗书之训
家训开章明义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一不读书,遂锢于欲。不孝不慈,不悌不睦。犯上作乱,将赤吾族。骄淫奸宄,身亡家复。凡百祸端,皆教不肃。”
宗谱中还有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家敦诗书,胜积财谷。”“毋以家贫,学能致禄。”“毋恃家富,富勿纵欲。富不好礼,如牛似犊。”还告诫说,荣禄官爵,要靠个人奋斗,不能靠钱去买。“买爵公廷,终难免俗。”在教育子女上,不要以子女天资的贤愚,而轻易决定是否让子女读书,“毋以子愚:,辄废卷轴”,贤而不勤,“乃免放逐”。只有这样,才能“况我家声,书香继续”,“耀祖光宗”,“世家青箱,斯为望族。”
五、非为之诫
宗谱的诫词;是充满辩证思想的。诫曰:“人有不为,而后有为”。非为之诫提及的是诫毒、诫赌、诫饮酒游猎。“嗟彼洋烟,出在四夷。诱人之始,无贤与愚。”“渐染日久,毒入心脾。”“富人典业,贫子典妻。”“终年皆卧,荒业废时。”“嗟嗟夷祸,莫烈于斯”。
“不睡烟床,是好儿孙。”另外,赌也是害子害孙的祸害。“兄弟嬉戏,同场共赌。“输赢千万,厥算无涯。赢则浪费,嫖饮无遗。输则回家,卖子倾赀。”“更有恶者,财丧命随。阴功丧尽,害及子孙。”宗谱还特别提到,酒饮无度,嬉戏游猎,“亦同此讥”。“凡诸非为,戚莫自贻。”
六、争讼之诫
诫词规诫子孙:“祸起于微”。凡事要忍让,不要因为“些小事情,强为较此”,“忿在一朝,祸及兄弟”,“不慎不忍,讼由兹起”。要有宽广的胸怀,“纵我有理,何妨让彼”,“冤结愈深”,要回过头来言归于好就很难了。
七、佛事之诫
诫词告诫子孙在长者死后,只要遵照揭氏家礼“祭奠殡藏”、“惟尽悲怆”就行了,“不作佛事”。宗谱说,佛家“谓人死后,百刑难当。必仗佛法,释愆玉皇,超度出身,乃生天堂。少欠官钱,凭佛填偿。”这是吓人的谎话。“大开道场,三日四宵,致斋休粮,打沙过炼,锣角叮当”。这样做是“易悲为喜”,“伤财败俗”,“见笑大方”。
宗谱还说,对于小儿得病,弄神作鬼,也是十分荒唐的。宗谱认为,“小儿得病,赎魂彷徨。谓被魂魄,窃走他乡。投胎出世,作人儿郎。必靠仙奶,赎魂返房。捉坐替死,说更荒唐。”宗谱还颇有唯物主义成份,认为“魄为形质,魂是气扬。魂气既散,焉能返降?”“魂魄何物,岂能捉攘?”认为只有那些愚昧的妇姨才相信这些鬼话。宗谱还大声疾呼要“读书识礼”,“弗为迷诳。”
八、悖逆之诫
主要教育子孙不要犯上作乱,这与揭氏家族由帝赐姓,以忠孝治家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揭氏杂训、古训〗
《石城揭氏宗谱》还附有“杂训”、“古训”二节。其中,“树家树人须树德,克勤克俭便克家”;“勤以补拙,俭以助廉;劳则思善,逸则生淫”二句颇有意义,特引之。
揭氏家训,有一般中华民族汉族宗谱以传统美德为依规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
(一)家训的训词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如谈到“小”与“大”、“穷”与“富”、“积”与“败”的关系时,强调积小成大,穷可变富,家败则穷,积之艰苦,败亦从容的深刻道理,启发后代克勤克俭,积小成大,居安思危。
(二)不信佛、不信巫。揭氏家族不相信巫医、巫术,认为“魂为形质,魂是气扬。魂气既散,焉能返降?”不信邪。同时,对于先人的祭葬,也主张用家族独特的礼俗,不做佛事。认为做佛事
“打沙过炼,锣角叮当”,“易悲为喜”,“见笑大方”。颇有唯物主义成份。由此观之,揭猛家族,“安道之家风”“豫章之世德”有着其可取的积极意义。
■附录二:【揭姓典故、趣事】
〖火烧地与车公桥〗
古时候有一日,揭阳县令车公接到了一道密旨,要他在一个月内,把揭姓人全部杀绝,为什么呢?原因是当时兵荒马乱,一个皇帝做了一个恶梦,见一个击剑巨人闯入寝宫,利剑指咽喉。他应声倒地。醒来立即召国师解梦。国师想了想说:“巨人击剑入宫?谋杀皇上,是主妖人造反,‘击’嘛,就是桔;桔子产于南方,也就主妖人必是巢居南方,皇上可查南方地域有无类似‘击’字音的地名,然后令地方官把该地的人斩尽,如此便可根除后患。”后来,在岭南地区查出了一个揭阳城来,而揭阳又是揭家之地。于是皇帝才下了一道密旨。
车公接旨后,反复思虑:“遵旨则枉杀揭家;若不执行,恐犯欺君之罪。”经反复思考,想出一两全之策。当夜,车公暗命一姓“万”的人家迁出,并用火烧万家。事后,车公把火烧万家,揭家已被烧杀,城已成废墟的事写成奏折,呈报朝廷。皇帝看了奏本,自庆从此天下太平,江山稳固。同时,揭氏族人也就被迫他迁。
后来,揭阳人追溯往事,把当时那段被烧的地方,命名为“火烧地”,为感车公盛德,于城东袁厝埕头,建了一座“车公祠”,石桥叫做“车公桥”,以为纪念。
“火烧地与车公桥”在揭阳民间广为传说直至今日,这也许是揭阳揭氏离开封地的原因吧!
揭氏家族的光荣来源于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史定和汉武帝的封赐;揭氏家族的灭族之险起源于皇帝的一个子虚乌有的梦,很有讽刺意味和传奇色彩。
揭猛及其后人现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湖北、河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苏、内蒙古、台湾等地以及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欧美等国家。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揭姓民众从揭阳旧地播迁各地,但揭氏子孙从不忘其根。后世所有揭氏乡亲的族谱均称其始祖为猛公,并载明揭阳就是揭氏发源地。揭氏子孙根同心通,亲如一家。不管在哪里,揭姓人士相见,纵使素昧平生,也都以兄弟姐妹相称,表现出浓浓的亲情情谊。揭氏人士这种独有的同根情结,非常纯朴,也非常真切。揭姓人士的深厚亲情,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揭姓QQ群:3611233
B. 你好,请问有摸金天师的有声小说的音频下载么谢谢!
摸金天师
作者:风尘散人
简介:二十岁那年我因为贪财收了一件不该收的古董内,从那以后,容为了活命,我不得不一次次出入那些对于活人来说十死无生的禁地。 秦岭大山里的墓葬群,西北戈壁中的无人区,浩瀚深海下的失落遗迹,雪域高原上的死亡禁区…… 或许有一天,当你因为贪婪而拿了不该拿的东西时,你就会发现睡觉时有东西站你旁边,告诉你,天黑了,一起来玩玩吧。
C. 唐宋八大家都有谁
唐宋八大家是说唐代和宋代散文大家。
唐代有:韩愈 柳宗元
宋代有: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苏辙 苏洵 曾巩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於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 集》。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D. 如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的对偶句
古今对偶句
过五关 斩六将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室有惠崇山水 人怀与可风流
亲贤臣 远小人
花开山寺 咏留诗人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漫步半月溪畔 徘徊六角井傍
鸿门晏 桃园盟
登高极目 览水送归
志士惜日短 愁人嫌夜长
坚冰已经打破 航道已经开通
孙行者 祖冲之
英雄气短 儿女情长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三杯竹叶穿心过 两朵桃花上脸来
言必信 行必果
名扬四海 声震八方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游子魂销青塞月 美人肠断翠楼烟
桃灼灼 柳依依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与天地并寿 同日月齐光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雪茫茫 雨霏霏
庆父不死 鲁难未已
长江人钓月 旷野火烧风
日晚爱行深竹里 月明多上小桥头
山抹绿 燕剪柳
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
仰首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风吹云动星不动 水推船移岸不移
满招损 谦受益
指鹿为马 画地为牢
斯人千古少 此曲世间无
杏花初落疏疏雨 杨柳轻摇淡淡风
水不干 鱼不尽
寿比南山 福如东海
人生有乐地 流水无尽期
缕缕轻烟芳草渡 丝丝微雨杏花村
私心重 骨头软
功盖天下 誉满山河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水能性淡为吾友 竹解心虚是我师
心胸阔 天地宽
棋逢敌手 将遇良才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黑发不知勤学习 白发方悔读书迟
朝前看 往前走
清风明月 苍松怪石
惜花春起早 爱月夜眠迟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鬓虽残 心未死
处处春光好 村村气象新
屋漏更遭连夜雨 船破又遇顶头风
E. 性奚的在哪里
奚(Xī)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任姓,起源于夏代,是黄帝的后裔奚仲之后,以祖(地)名字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奚姓出自任姓,夏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为氏。”奚姓的始祖是禺阳。禺阳为黄帝二十五子之一,受封于任地(今山东省济宁),故为任姓。禺阳裔孙名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辖区的奚地(河北省承德一带),史称奚仲,官任夏朝的车正(管理和制作车舆的民)。奚仲原居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后迁于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的后代就用“奚”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奚氏。
2、出自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据《路史》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
得姓始祖:奚仲。奚姓起源于夏朝。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黄帝的后代奚仲出任夏朝的车正(掌管车辆的官职),奚仲本身据说也是车辆的发明者,车正这个官职十分重要,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够坐车,因此,这个官职,只有王族可以掌握。奚仲因功被封于“奚”,因此,奚仲的子孙后代就以封邑的名中的“奚”为姓,称为奚氏。故奚氏后人奉奚仲为奚姓的得姓始祖。
F. 古代避讳只是避皇帝的名字吗,有没有避讳朝代名称的,如宋朝避讳“宋”么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
避讳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私讳,乃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
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到秦代时,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避讳的办法才初步确立。秦始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秦始皇的父亲名楚,楚这个字就被改称为荆。汉代律法规定,臣民上书言事若触犯帝王名讳属犯罪。到了晋代,避讳制度日臻严密,在许多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授官与本名同宜改”、“山川与庙讳同应改”等等。甚至皇后的名字也在避讳之列,简文帝郑太后名阿春,当时凡有春字的地名都以阳字代替,如富春改为富阳,宜春改为宜阳。晋代人还特别重视家讳,别人言谈中若涉及自己父亲、祖父的名字就得赶快哭泣,对表对父、祖之孝心。《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东晋桓温之子桓玄一日设宴待客,有位宾客嫌酒太凉,要侍者“温一温”,桓玄一听此“温”字,马上痛哭流涕,一直哭到不能出声。由于在言谈中容易触犯别人的家讳,很多人都很重视谱学研究,以免言语不慎触怒他人。
在南北朝时,士大夫都以善避私讳为荣。南朝刘宋太保王弘,精通谱学,能“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当时竟被传为美谈。在唐朝,避讳成为政府颁布的法律,不少人因不慎触讳丢官去职,断送仕途。著名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由于“晋”与“进”同音,当时人认为他不能中进士,虽然有韩愈帮忙,专门写了《讳辩》为之辩白,但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科考试。恶讳(表示深恶痛绝的避讳)也首先在唐朝兴起。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憎恶安禄山之名,改安化郡为顺化郡,广东宝安县也被改为东莞县。宋代是避讳最严的一个朝代,庙讳就达到50个字,科举考试中,举子“举场试卷,小涉疑似,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失去中榜机会。宋孝宗时,应避讳的文字达到278个,文人士子遣词造句如履薄冰,举步维艰。至于因避讳不敢做某事、担任某官的更是常有。宋司马光被遣出使辽国,但因辽主名耶律德光,司马光只好以同名难避而辞退了这一差使。元朝,由于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几乎没有避讳制度了,大臣上书也敢直呼皇帝的大名。清朝统治者嫉恨中原人民视其为外族,除皇帝名之外,胡、夷、虏、狄等字都在避讳之列。乾隆四十二年,江西举子王锡候在《字贯》中触犯了康熙、乾隆帝名讳,满门抄斩,令天下士子心惊胆颤。避讳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三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彻底废除。
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产生许多讹误。但如果能掌握它,却可以用来审定古书及文物的时代和识别其真伪,因为造假者图一时之快往往很少顾及避讳问题,前代避了后代的讳,或该避的讳没有避,都可以成为确定其伪品的依据。
G. 云裳书中的词语有哪些
载了一时繁华南柯绮梦的雕栏画舫 舞了一时无双羽衣霓裳的雪绫云裳 如此良辰好景终归比不过玉露佳酿 举杯醉解千愁终归逃不离儿女情长
H. 你好,请问有摸金天师的有声小说的音频下载么谢谢!
摸金天师
作者:风尘散人
简介:二十岁那年我因为贪财收了一件不该收的古董,内从那以后,为了活命,我不得不一次容次出入那些对于活人来说十死无生的禁地。
秦岭大山里的墓葬群,西北戈壁中的无人区,浩瀚深海下的失落遗迹,雪域高原上的死亡禁区……
或许有一天,当你因为贪婪而拿了不该拿的东西时,你就会发现睡觉时有东西站你旁边,告诉你,天黑了,一起来玩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