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学爱好者来来来,求关于海明威的小说。。。。
合在一起的太厚,看起来不方便,而且也没有这样的版本。
外国名著我建议你买上海译文、译林出版社的,以上四本我在书店都见过,排版、装帧也很漂亮。
--尚善书社
Ⅱ 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是什么样子的?海明威塑造硬汉最代表的就是《老人与海》这一书。所谓硬汉,具有勇敢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之外,还有最重要的海明威所表达的一种精神,人不是生来就是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它,可你却永远无法打败他------这是一种硬汉精神。
“硬汉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海明威的作品里,最富有魅力和打动人心的,是他塑造了众多的在迷惘中顽强拼搏的“硬汉子”形象。海明威在选择人物时特别喜欢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直,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他们都处在尖锐剧烈的外部和内心冲突中,他们都有共同严酷的悲剧命运,但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们都不失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表现出临危时的优雅风度。“硬汉子”形象随着海明威思想和创作观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在的表现,大致可分三类:早期的硬汉子多出现在斗牛场或拳击场上,他们孤独、倔强、争强好胜,为了人格尊严和职业的荣誉不惜孤注一掷,以死相搏,夺取胜利。在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中,这种硬汉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年老的斗牛士曼努尔,青年时曾以武艺超群和刚勇顽强而威震斗牛场,但青春的大好时光一经消逝,他便不再受到青睐。为了保住青年时代的荣誉,他执意再上斗牛场,与公牛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以压倒一切的精神力战公牛,终于把利剑戳进了公牛的身躯,从而保住了“打不败的人”的称号。中期的“硬汉子”有了新的发展,以《丧钟为谁而鸣》的主人公乔丹为代表,这个形象已经不是为了个人荣辱奋斗的勇士,而是为人民事业献身的英雄,他已经摆脱了孤立主义,而为正义、民主而战,与人民生死与共,他的对手也不是一般的邪恶势力,而是法西斯主义。这个新的硬汉形象,灌注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崇高信念,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地亚哥,是晚期海明威笔下硬汉子形象的集中体现。这个硬汉子形象同前面两个时期有所不同,具有浓厚的哲理性与象征意义。老人桑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作者将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胧的寓意融合在一起,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同深刻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体现着人类尊严和命运重压下仍有优雅风度的硬汉子形象。其实,海明威本人就是一个硬汉子,他一生勇于冒险、坚忍不拔、精力充沛、喜欢拳击和捕猎;他参过战,受过伤,对忍受痛苦有切身体验,从而影响了他对硬汉子风格的情有独钟。
Ⅲ 问“奔牛节,”是什么节或什么意思
奔牛节,又名圣费尔明节(西班牙语:San Fermín)。是属于西班牙纳瓦拉自治区首府潘普洛纳市的一项传统庆祝活动,因为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著作《太阳照常升起》描写过其中的奔牛活动而闻名于世。圣费尔明节日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期间举行。在节日的几天里,每天都有6头凶悍的公牛追逐着数百名壮汉,沿着“奔牛之路”穿城而过,直奔斗牛场,场面极其惊心动魄。
节日起源:
根据记载,在公元1591年时即有奔牛节庆存在。这个中世纪即持续举行的传统庆典,在现代还是备受瞩目。除了惊险刺激的活动内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受海明威的名著《太阳照常升起》(FIESTA,1928)所吸引。
圣费尔明节最初源于12世纪,圣费尔明(San Fermín)是西班牙东北部富裕的纳瓦拉省(Navarra)省会潘普洛纳城(Pamplona)的保护神,市民在每年10月10日纪念城市创建者和保护者圣费尔明,这时的圣费尔明节只是个纯粹的宗教节日。
后来,市民们决定在天气更好的夏天庆祝圣费尔明节,而14世纪以后商人们在夏天将牛从城外赶至城内举行斗牛活动。两项活动逐渐融合在了一起。
1923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来到潘普洛纳观看奔牛并写成了著名小说《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年发表),他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奔牛节,将刺激的奔牛活动描绘得极为传神,奔牛节因而声名远播,开始由一个地区性节日变为一个世界性节日。
17和18世纪中又增加了奔牛活动和杂耍表演,外地游客也开始与潘普洛纳市民一同庆祝。19世纪中出现了露天集市和大头人的游行队伍。
奔牛节的起源与西班牙斗牛传统有直接关联。当时对潘普洛纳人来说,要将6头高大的公牛从城郊的牛棚赶进城里的斗牛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16世纪时,某些旁观者突发奇想,斗胆跑到公牛前,将牛激怒,诱使其冲入斗牛场。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奔牛节。从1951年开始,圣费尔明节仅仅持续两天,活动包括演讲、音乐会、竞赛和斗牛。后来又加入了焰火和舞蹈表演。全世界的游客都被吸引到潘普洛纳参与庆祝。
节日过程:
节庆的第一天,由市政厅广场发射火箭炮揭开序幕。在接下来的连续7天7夜里,各项庆典活动包括音乐、文艺、露天舞会等等,年轻人总是通宵达旦地开心享乐,白天兴趣盎然地参加奔牛节的活动,享受被牛追逐的刺激感受。
开始:
每年7月6日中午是圣费尔明节的开始。此刻数以千计的游人等待在城市大厅(Ayuntamiento)前的广场上,将手中拿着的鲜红圣费尔明围巾举过头顶。市长在这一刻从大厅的阳台上点燃一只冲天炮(Chupinazo),宣告圣费尔明节的开始,游人们则迅速将手中的围巾扎在脖子上。此后,广场会升起数个巨大的气球,全城市民与游客都会开启大量的香槟酒并互相喷洒。而在此之前的等待中,广场上的人群就开始互相投掷鸡蛋提前庆祝。
结束:
圣费尔明节的结束一样不平凡,每年7月14日零时。热闹了204小时的人们再一次聚集在城市大厅前的广场上,在焰火表演的烘托之下,手持蜡烛,取下自己的圣费尔明围巾。同时还要高唱Pobre de mí(可怜我吧)"Pobre de Mí, Pobre de Mí, que se han acabado las fiestas, de San Fermín"(可怜我吧,可怜我吧,圣费尔明节离我而去)。结束活动大约持续半个小时。
Ⅳ 懂的进:海明威一篇描写斗牛士英勇不屈的小说,叫什么来着
太阳照常升起?还是打不败的人?
Ⅳ 海明威的硬汉性格指的是什么
对海明威作品硬汉性格的一点看法
海明威是我最熟悉的美国作家, 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在我心里他就是典型的美国人:强悍、明朗、幽默,坚强不屈、敢于直面暴力与死亡,简单的讲他是一个真正的硬汉。
海明威在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中,描写了许多拳击手、斗牛士、猎人等。他的这些来自下层的人物身上展示出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直面暴力与死亡,无论身处何等艰难困厄的逆境,都能始终保持人的尊严、毅力与勇气的精神特质,此即所谓“硬汉性格”。
承担不幸,是硬汉性格的出发点。如《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的第一篇《在密执安北部》,讲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做女仆的姑娘爱上了一个铁匠。一次,铁匠在她主人家喝酒,她便在外面等着,怀着纯真的爱心,只想能看他一眼。铁匠出来了,把她带到码头上,粗暴地占有了她,然后就心满意足地睡着了。姑娘被侮辱和损害了。她又冷又悲,一切都像是完了。她走回到吉姆躺着的地方,再一次使劲摇了摇他,看他到底醒不醒。她哭着。
“吉姆,”她说,“吉姆。醒醒啊,吉姆。”
吉姆动了动,把身子蜷得更紧了。莉芝把上装脱了下来,俯身过去拿上装给他盖上。她把上装小心谨慎地、干净利落地在他四周掖好。然后她穿过码头,走上陡直的沙土路回去睡觉。冷雾由港湾上穿过树林正升起来呐。
这或许是海明威笔下的第一个“硬汉”。对待不幸:她没有悔恨、恐惧、绝望或麻木,却把不幸承担了下来,所以说承担不幸,是硬汉性格的出发点。
硬汉性格除了承担不幸以外,更重要的是死也要保持住体面和尊严。
《没有被斗败的人》这篇文章讲述斗牛士曼努埃尔为生活所迫,同时也是出于对斗牛这项勇敢事业的热爱与自豪,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依旧坚持从事斗牛。经理雷塔纳趁机敲诈他,故意只肯出300 比塞塔的低价。曼努埃尔为维护自己作为一位斗牛士的荣誉与自尊,不理会经理的刁难和亲朋好友的规劝,毅然决然地走上斗牛场,同一头凶猛的公牛展开一场惊心动魂的搏斗。牛角嵌入了他的腰部,而他则忍着剧烈的疼痛,杀死了那头公牛。躺在手术台上时,仍然固执地不让医生剪掉自己的小辫子——因为那是一个斗牛士的标志。并且不停地喃喃自语:“我干得好,我干得真出色。”“我只是不走运罢了。”他的胜利来之不易,既使人敬佩,更让人心碎,它是以生命为赌注换来了尊严。
硬汉性格在《老人与海》中得到发展与升华,其中的桑提亚哥成为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形象中最负盛名的一位不朽典型,他具有一般硬汉所共有的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桑提亚哥在接连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毫不气馁,再度出海。在远海上为制服马林鱼,周旋了三天三夜;归途中又与蚕食自己劳动果实的凶猛鲨鱼展开殊死搏斗,鱼叉丢了用刀,刀子折了用船桨,桨把断了再用舵…… 他与大鱼的较量成了一曲人类与自然、人与命运相抗争的颂歌,老人把失败转化为寓言意义上的胜利,老人由此而获得了豪迈的人格力量。即如他那句口头禅所说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在小说结尾硬汉性格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和其他许多硬汉相比,桑提亚哥并没有带着悲壮的神色走向必然的失败,而是在遭受了那么多磨难之后,仍满怀信心地梦见了力量的化身——一头雄狮。
海明威能成功地塑造硬汉形象,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个硬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作为《格里厄》杂志记者,曾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他驾驶以自筹资金、由渔船改装而成的军舰“皮拉尔号”,整日在海上巡逻,为摧毁在该海域猖獗一时、对盟军构成严重威胁的德国潜艇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军事情报;1944年他屡次乘坐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参加空战,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诺曼底登陆……可以说,海明威一生与战争、冒险结下了不解之缘,多次负伤,充分体验过出生入死的滋味,所幸的是每次死神总是从他身边擦肩而过。这些特殊而丰富的冒险阅历,是其作品能塑造最具魅力、扣人心弦的“硬汉子”典型的内在根源——因为作家本人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颇负传奇式英雄色彩的硬汉子,其笔下的硬汉子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不啻其自身气质秉性的化身与写照。因此,人们认为海明威的作品大多有他自己的影子。他笔下的人物,也随着他一起成熟、完美。
海明威给我们这些他最忠实的读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对死亡达到超然认识的他最终选择了自杀,六十年的岁月漫长且转瞬即逝,海明威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可他却把那些千疮百孔、怯弱、自卑、痛苦留给了自己承受,所以我依然想对他说:“你的确是倒下了,但你永远不曾失败”,你是一个真正的硬汉。
Ⅵ 海明威的《忠贞的公牛》有什么道理
水滴石穿,无论你的力量多么微薄,无论摆在你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去做,你就将是个成功者。亲。
Ⅶ 若贝尔奖获得者海名威的著作什么
Ernest Hemingway全部作品集
1.老人与海 [海明威] 2.乞力马扎罗的雪 [海明威] 3.世界之都 [海明威]
4.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海明威] 5.前言 [海明威] 6.出版者序 [海明威]
7."首辑四十九篇"序 [海明威] 8.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海明威] 9.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10.在密执安北部 [海明威] 11.在士麦那码头上 [海明威] 12.第一章 [海明威]
13.印第安人营地 [海明威] 14.第二章 [海明威] 15.医生夫妇 [海明威]
16.第三章 [海明威] 17.了却一段情 [海明威] 18.第四章 [海明威]
19.三天大风 [海明威] 20.第五章 [海明威] 21.拳击家 [海明威]
22.第六章 [海明威] 23.小小说 [海明威] 24.第七章 [海明威]
25.士兵之家 [海明威] 26.第八章 [海明威] 27.革命党人 [海明威]
28.第九章 [海明威] 29.艾略特夫妇 [海明威] 30.第十章 [海明威]
31.雨里的猫 [海明威] 32.第十一章 [海明威] 33.禁捕季节 [海明威]
34.第十二章 [海明威] 35.越野滑雪 [海明威] 36.第十三章 [海明威]
37.我的老头儿 [海明威] 38.第十四章 [海明威] 39.大双心河(第一部) [海明威]
40.第十五章 [海明威] 41.大双心河(第二部) [海明威] 42.第跋节 [海明威]
43.没有被斗败的人 [海明威] 44.在异乡 [海明威] 45.白象似的群山 [海明威]
46.杀人者 [海明威] 47.祖国对你说什么? [海明威] 48.五万元 [海明威]
49.简单的调查 [海明威] 50.十个印第安人 [海明威] 51.美国太太的金丝雀 [海明威]
52.阿尔卑斯山牧歌 [海明威] 53.追车比赛 [海明威] 54.今天是星期五 [海明威]
55.陈腐的故事 [海明威] 56.我躺下 [海明威] 57.暴风劫 [海明威]
58.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海明威] 59.世上的光 [海明威] 60.大转变 [海明威]
61.你们决不会这样 [海明威] 62.一个同性恋者的母亲 [海明威] 63.读者来信 [海明威]
64.向瑞士致敬 [海明威] 65.等了一整天 [海明威] 66.一篇有关死者的博物学论著 [海明威]
67.怀俄明葡萄酒 [海明威] 68.赌徒、修女和收音机 [海明威] 69.两代父子 [海明威]
70.三下枪声 [海明威] 71.印第安人搬走了 [海明威] 72.过密西西比河 [海明威]
73.上岸前夕 [海明威] 74.新婚之日 [海明威] 75.论写作 [海明威]
76.过海记 [海明威] 77.买卖人的归来 [海明威] 78.检举 [海明威]
79.蝴蝶和坦克 [海明威] 80.决战前夜 [海明威] 81.山梁下 [海明威]
82.他们都是不朽的 [海明威] 83.好狮子 [海明威] 84.忠贞的公牛 [海明威]
85.人情世故 [海明威] 86.度夏的人们 [海明威] 87.最后一方清净地 [海明威]
88.一个非洲故事 [海明威] 89.搭火车记 [海明威] 90.卧车列车员 [海明威]
91.岔路口感伤记 [海明威] 92.有人影的远景 [海明威] 93.大陆来的大喜讯 [海明威]
94.那片陌生的天地 [海明威] 95.雇佣兵 [海明威] 96.十字路口 [海明威]
97.一个在爱河中的理想主义者的造像 [海明威] 98.梣树树根的腱 [海明威] 99.潜流 [海明威]
Ⅷ 我想请问,在文学心理学的角度如何评论米兰.昆德拉的《搭车游戏》和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
1. 存在即合理—《搭车游戏》的阅读体验
一、探索“存在”的主题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作家,他曾是共产党,当过大学教授,身为“布拉格之春”的参预者,也是苏军入侵之后的受害者久以来使用的则是使用法语写作的流亡作家的身份。他读胡塞尔,信海德格尔,珍视以塞万提斯为代表的欧洲小说遗产,推崇以布洛赫、卡夫卡、贡布洛维奇和穆齐尔为代表的中欧文学系统。这样阅读视野与文学倾向决定了他的小说的内容,使“存在”成为他创作的出发和归宿。
他认为:小说是对于“存在”的“发现”和“询问”。它的使命在于使我们免于“存在的被遗忘”。他甚至视其为小说的“美”与“唯一道德”。他认为:“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存在,就是世界中。”[1]而《搭车游戏》这是一部探讨“存在的被遗忘”的作品。我们看着纯洁、羞涩的姑娘一步步抛弃羞怯,成为了一个放浪的“荡妇”,并且从中得到了深深的自由的快感。
“她常常渴望能像周围大多数女人那样大方和轻松。她甚至还进修了一门建立自信的专门课程:她不断地说服自己每个人类生命的诞生都是无数躯体中的一个,就像在大饭店无数房间中分配给你一个房间一样。总之每个人都是一种偶然的存在,他只是一种现成的被借用的物件。话是这样说,可她就是不能真正去体验它。对她来说理念和肉体总是两层皮”。[2]我们在故事的最初看到姑娘为了“大方”和“放松”所作的努力是那么的无力,使得“她”充满了“无奈感”,她无论如何都不能“理念”与“肉体”合而为一。但是,当游戏不断进行,她却开始渐渐乐在其中了,“她欣欣然用这种字眼使小伙子目瞪口呆,他从未听她这样说过,尽管不是什么罪过。其实她也不是故意的,问题出在打情骂俏的轻浮言词,并不是她天生淫荡。是的,她沾沾自喜,还有些飘飘然。演戏演得弄假成真,这使她有一种迄今从未有过的感觉:逍遥自在,毫无负担。”是的,她顺理成章的吐出“撒尿”这样的字眼,而毫不以为意,反而“逍遥自爱,毫无负担”。在这里,米兰·昆德拉为我们昭示了这样一种被“存在的被遗忘”,即姑娘的大胆与轻佻。我们并不是在说姑娘本性淫荡,而是,正如昆德拉所说,存在不是已经发生,而是一种可能。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每当向前要迈出新的一步时,她总是踌躇迟疑,现在却突然感到完全的解脱。在所扮演的新角色中,她无须害臊,没有档案记录,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不需要负任何责任。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位姑娘,搭便车的,可以做任何事,一切都向她敞开大门。她可以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即,当这位姑娘身处一种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不负责任的情境之中时,她是可以实现“大方”和“放松”的。这是游戏,此时此刻,身为“搭车女郎”的姑娘,实现了她的可能。
对于小伙子呢,也是同样的。他在姑娘放浪粗鄙的行为中得到刺激,尽管,他对眼前的女友感到陌生,甚至“恶心”,但他还是不由自主地在肉体上受到了她的吸引。进而以一种更为猥亵和下流方式加以回应,但事实上,在游戏开始时,男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使我们知道,我们的小伙子其实也是个正派人:“小伙子发觉在他的生活中很难有轻松的日子。他这一辈子在人生路上都是规规矩矩的。他每天的工作何止八个小时,无尽无休的会议,自修功课,男女社交应酬,等等。他的私生活所剩时间无几。”然而,后来的他似乎就不那么可爱了,“她想靠近他,而他却说:‘呆在那儿,我要好好地看个够。’现在他真地把她当成窑姐儿。可小伙子其实并未去嫖过,他仅有的关于窑姐儿的常识都是来自文学作品和道听途说。因此他转过这些念头,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女人穿着黑色紧身衣(和黑色长统袜)在光鉴照人的钢琴顶上跳舞的样子。在这寒酸旅馆的房间里没有钢琴,只有一张盖着直纹布的小桌子依墙而立。他命令姑娘爬上去。姑娘苦苦哀求,但小伙子却说:‘我已经付过钱了。’”此刻,“他”不再是急于摆脱生存困境的青年,而是一个被愤怒冲击、被欲望诱惑的脆弱灵魂,“他”没有嫖过妓,却一副深谙欢场内幕的样子,我们不能就此判断小伙子是下流的,但是,昆德拉再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一个看似中规中矩、善良无害的青年,也可以有被欲望驱使的可能。
二、政治与性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世界中有两点是着重表现的,一是政治,一是性爱。《搭车游戏》这部小说显然与政治没什么缘分,但是对于另外的一个昆德拉长期关注的主题,它却是可以作为典型分析的。当面对“作为一个作家,性对你意味着什么?”的问题时,昆德拉的答案似乎有些语焉不详:“性已不是禁忌;仅是性的自白令人厌倦;劳伦斯与亨利·米勒已显得陈旧;在我的作品中,一切都以巨大的情欲场景告终。我有这样的感觉,一个肉体之爱的场景产生出一道强光,它突然揭示了人物的本质并概括了他们的生活境况……情欲场景是一个焦点,其中凝聚着故事所有的主题,置下它最深奥的秘密”。[3]在《搭车游戏》中,男女主人公当然还是乐此不疲的重复那个古老的两性间的沟通方式——性爱。
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个话题并不是要哗众取宠,迎合当下的某些“身体写作”的潮流,而是期待通过这种对于人类本能的讨论探究昆德拉小说的深层内构。
小说采用了情境中又创设情境的结构,即一种“戏中戏”的结构。小说展开的背景是一对男女恋人相携度过一个浪漫而美好的两周假期,然而假期的第一天,故事就开始脱离它原有的轨迹而发展了:从两个年轻人开始创设情境,玩起“搭车游戏”开始。随着游戏的不断深入,姑娘和小伙子开始渐渐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姑娘越来越沉浸于游戏之中,她投入而忠实于自己的角色;小伙子则不然,他更多地保存了观察者的身份,对于游戏,他是越来越敷衍的。因为,他在自己的女友的身上看到了那些放荡的女人的令他恶心的影子,在他的眼前,两种影像相互交叠:“这些双重影像的互相显示告诉他,那一切都是姑娘的本相,她的心灵十足是个大杂烩,既有忠心也有不诚,既天真又奸诈,既贞洁又淫荡。这幅光怪陆离的影像简直像垃圾拼盘,令他作呕。双重影像仍在继续交相显现,小伙子恍然大悟,这个姑娘只是表面上和那些下流女人不同,而心底却是一样的。他早先私下对她淫性恶行的猜测都被证实了,不禁微含妒意。一向对她那种单一清晰的印象只是一种错觉,是他的一厢情愿。他所钟爱的那个姑娘只是他的某种愿望、思想和信念,而站在他面前的这个真实的姑娘却是一个毫无希望的陌生人,几乎不可捉摸。他恨透她了。”然而,即是在这股恨意的驱使下,“两个陌生的躯体在床上合作得天衣无缝”。这是一种脱离了情爱的交欢,对于姑娘而言,那是一个“全新的疆域”,“在这遥远的疆域,她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并为此而“沾沾自喜,心里甜滋滋的”。
我们跟随着米兰·昆德拉事实上开始了他在性爱中的对“存在”的探索。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性欲”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那么昆德拉为我们展现的性爱的“可能”就可能成为人类行为原动力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的维度不过三种:放纵自由;压抑约束;中庸和谐。显然,人类在不断追求的就是一种“中庸和谐”,灵与肉相合的性存在方式。而这显然是昆德拉小说一贯所要表达的主题,即一种关于“灵”与“肉”的关系——包括《搭车游戏》的男女主人公。 “她和他认识了一年,非常快乐,也许就是因为他绝不把她灵肉分离,她才能托付终生”。但是,小说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放纵自由的故事。这个缺少现实感的关于 “放纵”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性存在的“放纵自由”的可能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的末尾,作者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悲伤现实的结尾。当一对旅途中偶遇的男女之间的故事发生在一对恋人中间时,他们将如何自处。旅途中的艳遇当然是对另一半的不忠,而当那个对不起你的人就是你最爱的人和你自己的时候,你会如何呢?整部小说都没有真实的背景,甚至男女主人公连名字都没有,但是,当读者看到结尾的时候相信没有人会感触不深刻吧。我们会替女孩担心,因为我们读出了青年对她的厌恶,我们更会替这段感情担心,因为小伙子在第一时间的情绪平复后想到的是今后十三天的假期,但是感情的裂痕已经存在,它就像是一颗不定时地炸弹横亘在这对恋人的感情之中。作者就是这样顺理成章的把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摆在了读者的眼前,我们自己成为勾引自己的恋人对自己不忠的“混蛋”,我们如何自处?可见即使到了末尾,米兰·昆德拉还在试图为我们提供可能,探讨“存在”。
2. 《白象似的群山》:初始境遇的呈示
《白象似的群山》堪称是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它写于1927年,收入海明威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小说情节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个美国男人同一个姑娘在一个西班牙小站等火车的时候,男人设法说服姑娘去做一个小手术。是什么手术小说没有直接交代,但有经验的读者能够猜出是一次人工流产。整部小说基本上是由男人和姑娘的对话构成,开始的时候两个人的气氛似乎有些沉闷,姑娘就采取主动的姿态,称远处群山的轮廓在阳光下“看上去象一群白象”。但男人有些心不在焉,他只关心一个话题,就是想
劝姑娘去做手术。姑娘显得紧张和忧虑,男人就一再解释和安慰:那实在是一种非常简便的手术,甚至算不上一个手术。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用空气一吸就行了。我以为这是最妥善的办法。但如果你本人不是真心想做,我也绝不勉强。姑娘终于急了:你再说我可要叫了。到这里小说的内在紧张达到了高峰,男人就去放旅行包等列车进站。回来时问姑娘:你觉得好些了吗?姑娘向他投来一个微笑:我觉得好极了。
小说就这样戛然而止。这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短篇小说结尾,评论家称之为“零度结尾”。和欧·亨利出人意料的戏剧化的结尾正相反,这种“零度结尾”是平平淡淡的滑过去,象结束又不象结束,把读者茫然地悬在半空。“零度结尾”的概念,可能是从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那里引发出来的。所谓“写作的零度”,在罗兰·巴特眼里,是以存在主义大师加缪为代表的那种方式,即“中性的”,“非感情化”,回避感情色彩和主观意向性的写作方式。海明威短篇小说的结尾也有“零度”特征,不点明主题,不表示向,拒绝解释和判断,甚至不象结尾。我们不知道男人和姑娘以后会怎样,是不是做了手术?手术之后俩人是分手了,还是依旧象从前那样过着幸福生活?海明威似乎并不关心这些。他只是象一个摄影师,碰巧路过西班牙小站,偷拍下来一个男人和姑娘的对话,然后两个人上火车走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他们从哪里来?是谁?又到哪里去?为什么来到了这个小站?海明威可能并不知道,我们读者也就无从知晓。整部小说运用的是非常典型的纯粹的限制性的客观叙事视角,恰象一架机位固定的摄影机,它拍到什么,读者就看到什么。绝少叙事者的干预和介入,甚至可以说非全知的叙事者知道的几乎与读者一样多。小说省略了太多的东西。包括人物的身份,故事的背景以及情节的来龙去脉。因此,想作出确凿的判断几乎是徒劳的。
评论界理解这篇小说普遍表现出一种道德主义倾向,譬贝茨就认为:“这个短篇是海明威或者其他任何人曾经写出的最可怕的故事之一。”“对于姑娘来说,有什么东西毁了;不但她的过去,而且将来都是这样。她是吓坏了。”理查德·福特则说:“这个故事我很欣赏,因为它很现代,没有人说出‘堕胎’二字,但堕胎的感觉——失落、困惑、发呆——渗入字里行间。”又譬如小说的法国译本就把题目译成《失去的天堂》,意思是无辜的姑娘在人工流产事件中把天堂般的过去失掉了。这个过去的天堂可能指少女的纯真烂漫,也可能指过去幸福美满的好时光。但实际上,《白象似的群山》绝不是一篇道德小说,而是一篇情境化的具有多重可能性的小说。在所有的评论中,最有眼光的是昆德拉的解读。在汉译《被背叛的遗嘱》中,昆德拉花了近十页的篇幅讨论《白象似的群山》。他认为,在这个只有五页长的短篇中,人们可以从对话出发想象无数的故事:男人已婚并强迫他的情人堕胎好对付他的妻子;他是单身汉希望堕胎因为他害怕把自己的生活复杂化;但是也可能这是一种无私的作法,预见到一个孩子会给姑娘带来的困难;也许,人们可以想象一下,他病得很重并害怕留下姑娘单独一人和孩子;人们甚至可以想象孩子是属于另一个已离开姑娘的男人的,姑娘想和美国男人一起生活,后者向她建议堕胎同时完全准备好
在拒绝的情况下自己承担父亲的角色。至于那姑娘呢?她可以为了情人同意堕胎;但也可能是她自己采取的主动,随着堕胎的期限临近,她失去了勇气……昆德拉的解读使小说的情节得以多重的猜想下去。而人物性格也同样有多重性:
“男人可以是敏感的,正在爱,温柔;他可以是自私,狡猾,虚伪。姑娘可以是极度敏感,细腻,并有很深的道德感;她也完全可以是任性,矫揉造作,喜欢歇斯底里发脾气。”更重要的是小说人物对话背后的主观动机是被隐藏着的。海明威省略了一切说明性的提示,即使我们能够从他们的对话中感受到节奏、速度、语调,也无法判断真正的心理动机。一般说来,小说中的主导动机是揭示主题和意向的重要手段,如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多次复现的布卢姆随身携带的烤土豆。《白象似的群山》中类似的主导动机就是姑娘关于白象的比喻,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但从这个比喻也很难生发出确切的判断。我们可以说姑娘是微妙的,有情趣,有诗意,而男人对她的比喻毫无反映,男人是很实在的或者是没有趣味的。但昆德拉认为人们“也完全可以在她的独特的比喻性发现中看到一种矫揉造作,故作风雅,装模作样”,卖弄有诗意的想象力。如果是
这样,姑娘说什么堕胎后世界就不再属于他们之类的话语,就只能归结为姑娘对抒情式卖弄的喜好。这种有抒情倾向的女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
昆德拉最后下结论说:“隐藏在这场简单而寻常的对话背面的,没有任何一点是清楚的。”这使《白象似的群山》成为一个可以多重讲述的故事,一个可以一遍遍用不同的前因后果加以阐释的故事。这种多重阐释性正是由省略的艺术带来的。一旦海明威补充了背景介绍,交代了来龙去脉,小说就完全可能很清楚。但海明威的高明处在于他绝不会让一切一目了然,他要把冰山的八分之七藏起来,因此他便呈示了一个经得起多重猜想的情境。这反而是一种真正忠实于生活的本相的小说技巧。我们在生活中真正面对的,正是一些搞不清前因后果的情境。我经常喜欢在火车上或小饭店里听旁边我不认识的人聊天,有时听进去后就会猜想这两个人身份是什么?要去做一件什么事?两个人的关系是什么?碰巧是一男一女就更有意思,如果是夫妻或恋人,一般听他们说几句话就可以猜出,如果都不是,难度就大了。这时我就想起海明威的《白象似的
群山》,觉得这篇小说真是写绝了。这也许和早年巴黎时代海明威的写作方式有关。从他的回忆录《流动的圣节》中可以知道,当年海明威穷得很,经常挨饿,住的旅馆也非常冷,他就常常到咖啡馆写作。倘若外面冷风大作,寒气逼人,他的小说中的故事也就发生在寒风呼啸的冬天。如果碰到一个脸蛋象新铸的钱币一样光亮动人的姑娘进来,海明威的思绪就会受到牵扰,变得异常兴奋,很想把姑娘写进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正是海明威午餐前在饭馆碰上一个刚刚做过堕胎手术的女人,聊了几句天,就开始创作这篇小说,结果一气呵成,连午饭都忘了吃。这种写作方式很容易把小说情境化,小说叙事往往只选择一个生活横切面,一个有限空间,一小段时间,客观记录所发生的事件,回避作者甚至叙事者的解释与说明,使小说情境呈示出生活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同样是多义性,海明威与卡夫卡的小说譬如《城堡》有什么区别呢?不妨说,卡夫卡是个沉思者,他在自己的小说中灌注思想;而海明威则拒斥思想,或者说是“隐匿思想”。菲力浦·扬就说海明威的风格是“没有思想的”,需要“停止思想”。贝茨称海明威的语言也是那种“公牛般的、出乎本能的、缺少思想的语言”。因此海明威的省略的艺术也许不仅是省略了经验,而且也省略了思想。他的小说中深刻的东西也许不如其它现代主义小说多,但仍然有意
蕴的丰富性。这些意蕴是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带来的,它同样能激发读者想象力和再创造文本的能力。这使海明威提供了另一种小说,其创作动机不是为了归纳某种深刻的思想,也不仅仅满足于提供抽象的哲学图式。海明威的小说并不在乎这些,而真正成功的小说也并不提供确切的人生图式,它更注重呈示初始的人生境遇,呈示原生故事,而正是这种原生情境中蕴涵了生活本来固有的复杂性、相对性和诸种可能性。《白象似的群山》正是这样一篇小说,它排斥任何单值判断和单一的价值取向,尤其是道德裁判。这种相对性立场和动机与海明威小说中的省略艺术和纯客观的限制性视角是吻合的。这是海明威的小说中作者的声音隐藏得最深的一篇,小说几乎是独立于作者之外,它就象生活境遇本身在那里自己呈现自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提示我们理解现代小说的另一种方式。如果说现代主义小说大都隐藏一个深度模式的话,那么在海明威小说中寻找这种深度模式有时反而会妨碍更深入理解他的小说。这就是寻找深度模式的批评方式的悖论。就是说探究作品深度模式的习惯恰恰会妨碍对作品的更深入的认知。悖论之所以产生,原因在于寻求深度模式最终获得的不过是哲学层次上的抽象概念和图式,而作品丰富和具体化的感性存在和经验存在却可能被肢解甚或抛弃了。这道理对《白象似的群山》也一样。只有从情境化角度出发,而不是一开始就说它是一个最可怕的故事,一个道德文本,才可能找到比较恰当的切入点。由此我们可以说,海明威的短篇写作,丰富了我们对小说这一体裁的本质规定性的理解。这就是海明威在小说学上的意义。《白象似的群山》启示我们,小说自身的本质界定或许正是与人类生存境遇的丰富性相吻合的。小说发现的正是生活的初始境遇,正是大千世界的相对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