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京华烟云赵薇版的作者简介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B. 求书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发到百度云
你好,复我是二丫爱跳舞,用网络网盘制分享给你,点开就可以保存,链接永久有效^_^链接: https://pan..com/s/1_8nzt1yqwrt1oHzdWyWaJQ 提取码: fkrk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C. 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究竟和原著作有什么差别
央视京华烟云最大的失败
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05-11-21 17:10:39 ) 稿件来源: 博客
在这里,我需先将自己的愤怒控制~~~我很早看过林语堂大师的《京华烟云》,本来是怀着很期待的心情想再重温这一经典故事,可是越看越觉得编剧是疯了,改编的已经一塌糊涂。
(一)先是人物给编剧糟蹋了,人物性格改变得莫名其妙,随意增添删减人物:
1.原著中曾太太是一个软弱善良宽厚的女人,可在新版里,潘虹饰演的是一个女强人似的严厉的说已不二的曾太太,为了娶到木兰当儿媳,几乎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可笑又可悲的编剧)
2.原著中桂姨是一个深明大义、为了曾家牺牲自己幸福的好女人,是曾太太的主心骨,也是曾家的当家人,可在新版里,桂姨变成了一个阴险、无计不施的一个坏人。(编剧简直是胡说八道)
3.原著中莫愁是一个内敛、有主见、懂得生活和爱的姚家二小姐,可编剧把她变成了一个任性、不懂爱、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当儿戏、吊儿郎当的富家小姐,简直是牛素云第二。(编剧已经不知自己在干什么了)
4.原著中的荪亚是活泼而又有点憨厚的,对木兰是又爱又怕,小两口婚后很幸福,喜欢游玩京城,享受美食,而编剧又发疯了,把荪亚写成了任性叛逆、风流又狠心的纨绔子弟。(什么跟什么呀,我怀疑编剧吃屎了)
5.还有,原著中是没有牛怀安这个恶霸的,牛素云的哥哥是牛怀郁,而非是弟弟牛怀玉(此人非彼人也),书中牛家大公子牛怀郁见风使舵,靠着姨太太莺莺谄媚附会,最后卖国求荣,成了汉奸。(编剧这种大手笔的改动,真是佩服佩服)
6.原著中,莫愁和木兰的哥哥是体仁,弟弟是迪非。体仁也是一个十足的公子哥,和家里的丫环勾勾搭搭,留学不成,继丫环死后也一命呜呼。(和我后面提到的有关,先略述)
(二)剧情也被编剧给胡乱安插,驴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
1.原著中根本没有让木兰冲喜这一说,直接是曼娘(不叫曼妮这么现代的名字)嫁给了平亚。
2.原著中也没有莫愁和荪亚的一段情,木兰和荪亚的感情是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也没有莫愁和牛怀玉的暧昧,莫愁与孔立夫的婚后生活也很幸福。
3.原著中荪亚和曹丽华确实有一段婚外情,不过那是在木兰和荪亚为逃避战乱搬到杭州住的时候发生的,当时两人都已经接近四十岁。木兰也是用她的智慧和包容很轻松的解决了这件事情,木兰、荪亚和曹丽华真的成了朋友,曹丽华这个人也不像剧中这么厚颜无耻。(编剧真的好能耐呀,一下子摧毁了荪亚和曹丽华两个人物)
4.剧中曹丽华和阿福被曾家赶出,逃到华太太家被收留,以及荪亚为了她放弃留学,两个人偷偷摸摸,曹丽华有了私生子和凄凉死去这一段,原著中是有的,不过,男女双方不是荪亚与曹丽华,而是姚家大少爷体仁和姚家的丫环,而且体仁没有家室,和丫环有情生子也不是让人郁闷的事。再看看这个编剧,这样的张冠李戴,胡乱安插,后果只有一个,观众大骂荪亚和曹丽华而同情木兰,整个把木兰变成了十足的怨妇。可林语堂老先生描写的木兰不是让人同情的,而是让人敬重、佩服、喜爱和欣赏的!(书中的精髓都没有把握,还在这里改编名著,不如去吃屎,省得糟蹋了林语堂大师。汗颜那~~~~~)
还有许多人物和情节被编剧肆意改动、增减,举不胜举,上述只是几处明显的地方,若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原著,会觉得编剧更是神经错乱的。顺便说一句,演员们基本上演得还是不错的。只是不知不觉地做了编剧的牺牲品呀!
当然,那个什么和湖南卫视拼一拼比一比的想法也趁早作罢吧,就这样的剧情怎么和《大长今》比呀!建议央视再买电视剧的时候,尤其是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还是先看看原著再来选择吧。一般的小说改编也就罢了,这样知名度高、家喻户晓的名著给改成这样的面目全非,连我们这些读者都没办法忍受,林语堂老先生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有多难过。难道编剧欺负林老先生没有办法发表意见吗?试想一下,如果这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编剧还敢不敢这样放肆的改编?因为那是金庸的孩子,怎能瞎改?可《京华烟云》也是林语堂老先生的孩子呀,你这个编剧凭什么这样不尊重已经安息的人呢?
我已经怒不可言,无法再写下去了。
你看看,还有一个
大学时,看了林语堂老先生原著的《京华烟云》,与先前所看的赵雅芝版的电视剧做了下比较,剧集虽不面面俱到,却也大致上尊重了原著的内容。作为一个故事来说,看过书后,对它的了解和感触更深了,也感受到原著对“道家”思想的推崇,这是在看电视剧时不曾知道的。也许看剧集时还小,也许是电视剧只注意了故事情节,而对思想上的升华有所削弱,因此和原著一比,显得苍白许多。尽管如此,我仍然承认台湾版拍的确实是《京华烟云》,哪怕只是拍出一张“皮”,那也是林老的〈京华烟云〉的“皮”。
央视版的〈京华烟云〉在黄金时段隆重登场前,就在报纸,电媒上铺天盖地地做宣传,又是登赵薇的“定妆照”,又是吝啬地播一两分钟片花,来吊观众的胃口。噱头造足,“新嫁娘”才忸忸怩怩地登台亮相了。不过,偶虽不特忙,但也实在是不甘心被央视当作傻子似的一天一集地牵鼻子走,根本就不看。此后,在报纸上看到无数篇对央版〈京〉的“批文”,以及该剧导演特牛地"自辩",说什么为了制造电视剧应有的戏剧冲突,改变故事情节是需要的,否则观众看什么呢。当时看完那张报纸,也没有太大感触,当作无非是翻拍剧引起的必然的结果而以,没当一回事。
说了半天,该铺垫的都铺完了,要步入正题了。话说,某日,晚饭时,吾右手持筷子,左手持摇控,拇指一顿狂点,恰播至央视八套六点档剧场,正重播央版〈京〉剧。正好看两眼吧。赵薇,很瘦,凸显得两眼尤其大,无一点珠圆玉润之美。不合我意。“曼妮”?哇,好有异国韵味的名字。可不对呀,“曼娘”才是里里外外都地地道道的中国古典美人,让辜鸿铭欣赏不已。莫愁?千万别提她,被糟蹋得实在不像样子,从一个温婉可人,又独立有见地的大家闺秀,变成了一个“大家”的“大小姐”,脾气坏得不成样子,思想浅薄得无以附加了。潘虹,是我很敬重的一位演员,她的演技真的很好,我又看到了一位思想权谋过人、深谋远虑的“老太后”,那种沉重的感觉实在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沉得都快把这部构造轻浅的戏给压塌了。她的演技在剧中一帮小子辈里孤独地闪着光辉,却让我心酸得很。最搞笑的是,某栏目的片花里看到“赵”木兰和“潘”逊亚夫妻打架,动起手来,场面真是相当火爆,容我由衷地“赞美”一下,真是把戏剧冲突发挥到“极致”了。可是,我看到的这个到底是不是《京华烟云》?如果我要看夫妻不合搞外遇,看〈中国式离婚〉要比〈京〉有趣得多;如果我要看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大可以找来一堆地道得多的琼瑶戏;如果我要看大家族的内部纷争,〈大宅门〉真是精彩得让人翘大拇指。我干嘛非要这个煮得半生不熟,配料营养失衡的“生菜沙拉”?
〈京华烟云〉原著小说,通贯全篇,都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芒,姚家的小姐们是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人中极品”,木兰和莫愁是本读者最喜欢的两位女性。她们知书达礼,温婉动人,从容不迫,宽容大度,又各有千秋。作为读者,我爱着她们。因此,我不忍看到这些我喜欢的形象受到世俗的扭曲与丑化。另一方面,我觉得央版〈京〉的导演是在故意轻视现在的观众的艺术欣赏格调,简直是欺负我们没看过〈京华烟云〉原著似的。即使大部份观众没看过原著,也不代表他就能用一大堆烂俗浅薄的戏剧情节来敷衍大家。甚至对于那些从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雅芝”版〈京〉的孩子们来说,这部央视大戏,根本就是在误导他们对这部巨著的认知。我真想大声地对孩子们“亟呼”,你们看的这部戏绝对不是〈京华烟云〉。
话说至此,想起央视这位“牛”导好像说过,大致意思是,原著的故事情节过于平淡,因此他们加入了很多戏剧冲突,以使这部戏更丰满。他应该是不懂,“平淡”和“恬淡”的差别.如此水平,也就难怪会拍出这样的烂片子了。但是,能不能求求他,别总拿文化遗产开刀行不行?其实他想拍戏就拍戏呗,这部戏莺莺燕燕、花花绿绿,买点其实已经很多了,就不用再拿林老先生的名气来壮门面了,换个别的片名吧。我敢说如果真的改个别的片名,再把戏中各角色的名字改一下,即使有识的观众看了,也绝不会把它和《京华烟云》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我看到了一部挂羊头买狗肉的戏,牢骚满腹,大发特发了一顿。其实那部央版〈京〉剧,我也就零零碎碎看了两集不到,因为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因此,以上言论或许略有偏颇,仅供参考。
D. 林语堂《京华烟云》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小说共三部。第一部《道家女儿》,写1900年到1909年。八国联军入侵的风声日紧,京城拥有百万资产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举家离京南下时,在兵荒马乱之中,姚家十岁的姑娘姚木兰同家人失散,后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兰与曾家三儿子新亚被看做天赐的良缘。
几年后,姚木兰长成美丽过人、心灵手巧的少女。这时接二连三的人世波澜打破了这两家宁静的生活。奋发有为的青年孔立夫走进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进姚木兰的心灵。木兰与新亚结婚,这样,道家的女儿成了儒家的媳妇,而木兰心里爱的却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剧》,叙述牛家恶势力的作威作福及衰败崩溃过程,之后,笔触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现一幕幕悲剧:姚家长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亲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兰舅父冯泽安女儿冯红玉投湖自尽,姚思安自认为对家庭的职责已尽,削发改装,走出庭院,外出云游。宣布十年后回来。
第三部《秋季歌声》,描写了五四运动前夕到日本侵略军占领京、沪、杭之后二十年间姚曾两家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曾、姚两家的第三代逐渐长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木兰一家远离杭州西行。
沿途都是逃难的人群。木兰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个孤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她感到自己虽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却处于春季,“在晚秋的落叶之歌里含着青春的催眠曲”。小说在“秋季歌声”中结束。
(4)京华烟云有声小说扩展阅读:
人物介绍
姚木兰
姚木兰生长于富家,从小受道家信徒父亲姚思安的影响,容忍宽大、亲切和霭,她崇尚老庄、歌笑自然,留连山水。在林先生的笔下,活脱脱一个值得老庄先贤们称道的“典型女性”。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20世纪30年代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姚木兰受道家影响,但时代却给她印上了新的痕迹,使她走向社会,走进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组成的抗日洪流当中。这正是小说中姚木兰形象的蕴义。
孙曼妮
忠孝儿媳孙曼妮极少使用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这表明了她的被动和顺从;并且倾向于使用陈述句和中值情态动词,说明她很保守与听话,没有自己的想法。
牛素云
对于反传统儿媳牛素云来说,她主要采用物质过程来表达自己的行为习惯,而且在她的话语中很少使用情态动词,表现了她非常的骄傲自大与蛮横无理。
姚思安
姚思安的父亲在世时曾是富甲一方的富商,后来儿子姚思安继承了这些不计其数的家财,这些财产包括许多药局,一些典当行,其它的还有一些茶叶店。可能是因为姚思安的钱一生都享用不尽,在他风华正茂的时候,他和其他富二代一起去酒楼消费,还去烟花柳巷找乐子,行为举止极其放荡,简直就像个流氓。
也因此破坏了家里的门风。然而,到了而立之年他有了夫人和孩子的时候,难以置信的,他不再是原来那个放荡的男人。他开始越发的领悟到在历经过风风雨雨之后,应该平静安定,安安稳稳的超脱世俗的生活。
E. 林语堂的《风声鹤唳》和《京华烟云》内容上有联系么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风声鹤唳》是林语堂《京华烟云》续篇,《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的《飘》。
《风声鹤唳》史诗般的表现了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民族精神痛苦而伟大的升华.
再现了抗战初期姚、张两大豪门的兴衰演变,述说了他们作为江南古城丝绸世家的生死较量和激荡人心的商场鏖战,以及在日本侵略势力对中国纺织市场的鲸吞面前,姚、张两家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它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色残斑斓的社会缩影,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的人物命运,引发人生无穷的感慨……
抗战初期的江南古城——南城,自古以丝绸名重天下,流传着“桑蚕熟,天下足”的古语.故事就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姚家和张家是南城有名的丝绸业界大户,姚家的天章丝绸是祖传的家业,清朝乾隆皇帝敕建的府第,到了姚天章手里,更是广纳资金,大力发展,稳坐着南城业界头把交椅。张家老爷张介孚靠着有个银行家的岳父发家,做梦都想着打垮姚家,从此成为江南丝绸业界的龙头.姚天章,张介孚两个丝绸大户在日本纺织业对中国市场的鲸吞蚕食面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姚费心竭虑振兴天章丝绸对抗东洋缎的入侵,张则与敌联手挤压姚家,企图独执江南丝绸牛耳。姚、张子女及周围青年都无可避免的卷入了这场大是大非的对垒,他们之间的爱情,亲情和友情也因之变得复杂离奇,撕心裂肺。 文学巨匠林语堂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并日益受到世界的瞩目.
F.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简介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闭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风声鹤唳
战争就像大风暴,扫着千百万落叶般的男女和小孩,把他们刮得四处飘散,让他们在某一个安全的角落躺一会儿,直到新的风暴又把他们卷入另一旋风里。因为暴风不能马上吹遍每一个角落,通常会有些落叶安定下来,停在太阳照得到的地方,那就是暂的安息所。
这段中国抗战史和所有伟大运动的历史一样,铭刻在这一代的脑海和心里。五十年或一百年后,茶楼闲话和老太太聊天时一定会把几千个风飘弱絮的故事流传下来。风中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有心灵、有感情、有热望、有梦想的个人,每个人都一样重要。我们此处的任务是追溯战争对一个女人的影响,她也是千百万落叶之一。
《风声鹤唳》的主角丹妮是《飘》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样的放荡不羁、个性飞扬,同样都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仍然坚强不屈。乱世见真情,战争年代丹妮和博雅的爱情令人动容。
G. 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是由哪三部分组成的
应该是这样的把
林语堂自己把《朱门》、《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这三部小说合称为“林语堂三部曲"
H. 京华烟云赵薇版的点评鉴赏
关于《京华烟云》 作者林语堂长女林如斯
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全书受庄子的影响。或可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句题目教林语堂去做,今见林语堂这样发挥尽致,庄子不好意思不赏他一枚仙桃罗!此书的第三部题为“秋季歌声”(即第三个题目),取庄周“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故第三卷描写战争,可谓即描写旧中国的衰老,就是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曲拍”等语。
又有一段论人之永生与宝石之永生,我认为非常重要。可说人之永生是种族的,而宝石的永生是单独的,木兰游观始皇无字碑那一段尤说得详尽。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有人说这不过为要充满人求永生之欲望,强为解释,但我说有深道理在内,非妄言也。《京华烟云》
木兰的生活变迁,也很值得研究: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
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祝你们胜利!
这部小说虽然是用英文写成,却有许多奥妙处,非中国人看不出来。西洋人看书比较粗心,也许不会体悟出来。中国奇特的心理,非中国人不能了解。又如书中谈《红楼梦》之处,当然非未读《红楼梦》者所能欣赏的。也有几处讽刺某一派人,也得中国人才能领会。
一九三八的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最初两个月的预备全是在脑中的,后来开始打算,把表格画得整整齐齐的,把每个人的年龄都写了出来。几样重要事件也记下来。自八月到巴黎时动笔,到一九三九年八月搁笔。其中搬迁不算,每晨总在案上著作,有时八页,有时两页,有时十五页,而最后一天共写了十九页,成空前之纪录。其中好多佳话或奇遇,都是涉笔生趣,临文时杜撰出来的。
父亲不但在红玉之死后挥泪而已,写到那最壮丽的最后一页时,眼眶又充满了眼泪,这次非为个人悲伤而掉泪,却是被这伟大的民众所感动,眼泪再收也收不住了。作者写得自己哭了,怎么会叫读者忍着眼泪咽下去呢?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I. 电视剧《京华烟云》和原著有那些差别呢
电视剧《京华烟云》中删减了许多故事情节,原著中曾太太是一个软弱善良宽厚的女人,可在电视剧《京华烟云》里,潘虹饰演的是一个女强人似的严厉的说已不二的曾太太,为了娶到木兰当儿媳,几乎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原著中桂姨是一个深明大义、为了曾家牺牲自己幸福的好女人,是曾太太的主心骨,也是曾家的当家人,可在电视剧《京华烟云》里,桂姨变成了一个阴险、无计不施的一个坏人。
(9)京华烟云有声小说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曾家的大公子曾平亚,染上了伤寒。曾文伯和曾太太先是遍请名医,无法治愈, 曾太太爱子心切,想出了结婚冲喜的法子。曾家有三个公子,大公子平亚与曼妮,二公子襟亚与牛素云都早有婚约。公子荪亚桀骜不驯,但姚家的莫愁却很喜欢他。
情急之下,曾太太提出让姚木兰代替曼妮嫁给平亚,但木兰喜欢孔立夫,而且曼妮是自己的金兰姐妹所以拒绝了。后曼妮回来,曾家想三喜临门,说服了牛家女儿素云和襟亚完婚,并想让莫愁嫁给荪亚。莫愁误会荪亚和女学生曹丽华关系亲密,选择逃婚。
曾家的婚礼如期举行,但莫愁逃婚的消息却让两家乱作一团,木兰看见父母为难,做出决定,代妹妹出嫁。莫愁因为姐姐嫁给荪亚,记恨木兰。
牛素云因为结婚的时候木兰抢了她的风头,处处和木兰作对,荪亚更是对她冷冰冰的,对此木兰只能承受着,还要在外面表现地体面周到。心情郁闷的荪亚在曹丽华身上找到了安慰,二人偷偷地相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