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20篇名家短篇散文题目
古文:《师说》《捕蛇者说》《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六国论》《阿房宫赋》《劝回学》
现代:《背影》《答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故都的秋》《我的天才梦》《秋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济南的冬天》《一日的春光》《藕与莼菜》《乌篷船》《月下小景》《陶然亭的雪》《西湖六月十八夜》《吃茶》《谈酒》《故乡的野菜》
当代:《丑石》《废墟》《我们仨》《秦腔》(别和小说混了)
好像都说多了,就没说外国的,因为是翻译的,字数也不好算,古代经典散文比较多,现代的比较出名,到了当代就不太好说,因为还在发展,不好定论,所以林清玄、周国平、刘墉什么的到底能不能上文学史也说不好,但是余秋雨的《废墟》是朱栋霖的文学史里提到的,《我们仨》作者是杨绛,这是大家,还有贾平凹也算名气大的了,他的《秦腔》我很喜欢。
要是这些不合适,你直接网络这么几个人,查他们作品就行了: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汪曾祺,梁实秋,余秋雨,足够了
Ⅱ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什么文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 端木蕻良,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他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当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文学派别),他们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家仇国恨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的双重情感.
现当代著名作家、小说家.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辽宁昌图人.1912年 9月25日生.中学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求是》,长期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端木蕻良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日本侵华战争的蹂躏,把中国折腾得千疮百孔.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国民党迫害,在写完小说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子.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笔名.
端木蕻良的作品,从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开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说《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憎恨》、《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东北故乡为背景,展现出在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灾难和战斗.作家怀著忧郁的心情眷恋故乡的土地,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愤怒.爱与憎交织的思想基调,贯穿於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作品场面宏伟,笔调细致,有些细节描写十分突出;以浓郁的风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强烈的地方色彩.早期有些短篇小说,表现手法简练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后期某些长篇小说,过多地追求场景宏大,开掘不深,显得庞杂,但仍然保持著鲜明的地方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端木蕻良主要从事历史题材的戏曲和小说创作,曾在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1980年发表长篇小说《曹雪芹》(上卷).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的,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勤奋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内外颇多赞誉.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又添重笔.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Ⅲ 《土地的誓言》原文
“九一八”十周年写。
赏析原句
1、解释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和“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超出了常规,是很特殊的用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义;二、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义和语境间发现词语具体确切的含义。“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在这里,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埋葬”和“飘荡”、“回响”等词又有何不同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是的,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但它却已被埋葬在了故乡的田垄间。因此,用“埋葬”一词就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2、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深层的理解是,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似乎正要喷涌而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Ⅳ 求 一些好看的短篇小说
杉杉来吃
我来就郎
岁月是朵两生花
晨曦之雾
千山暮雪
殇璃
一宵冷雨葬名花
Ⅳ 莫泊桑短篇小说《流浪汉》原文,
你在唔箜搜索上搜一下这个就有txt格式的下载
Ⅵ 田地的人物简介
田地,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1989年移居澳洲。
2004年5月8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本个人选集《田地短篇小说集》。
Ⅶ 求名家短篇散文20篇最好短一点
1、朱自清《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5、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Ⅷ 反应土地革命时期小说
陈学昭著 中篇小说《土地》第一部反映我国农村土改的小说云南首部土改时期乡土长篇小说《碉楼》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涌现了一大批反映土地改革的创作,像短篇小说《腊梅花》(康氵翟)、《石滚》(韶华)、《红契》(束为)、《水落石出》(峻青)、《庄户牛》(陶钝)等;中篇小说《江山村十日》(马加)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周立波)和《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丁玲)等
铜墙铁壁
《暴风骤雨》《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土地》《 碉楼》《 红契》《 石磙》
Ⅸ 经典短片伤感小说
关注公众号:心家帮。持续更新短片小说。
【双刀】
一
雪很大,小小的坟丘,几乎被雪埋平。
坟旁,低矮的梅花树扭曲的长着。落雪压弯枝桠,梅花点点如血。
树上挂着两把刀,风吹雪扬,刀声锵锵。
二
“我想请你,帮我杀一个人!”
“什么人?”
“一个和尚!”
“两百两!”
“我只有五十两!”
“那赚够钱再来喽!”
“求求你,我只有这些钱了,全部给你,求你帮我杀掉他!”
“你只有这些钱,我劝你倒不如去做些小生意,赚点钱维持生计。时间久了,或许你也忘了,不想他死了。那时还想他死的话,攒够钱再来喽!”
“不行,不行。你不答应,我就一直等,等到你答应为止!”
他再没理我,呆呆望着门外的树。
我听说他是个收钱买命的人。所以,我拿着仅有的五十两银子来求他。但我没想到,一条命,这么值钱。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守在门外。他从不出门,从早到晚盯着树看。这荒漠寸草不生,这儿不但有棵树,还在冬天开着花,这是什么树啊?这么怪。长的歪歪扭扭,难看之极,挂着刀的树枝被落雪压的更弯了,像个佝偻着提着刀的鬼。不过树上的刀却眼熟,我的丈夫也是用双刀的,不过他很久没回家了。
我看了眼屋里,他依旧盯着那儿看,不知在看树还是看刀。
“怪人!”我小声嚷了句。
屋里的男人,扫了一眼门口,嘴角挂上一丝轻蔑的笑,“女人!”
三
大雪快封了出去的路,她依旧没有走的意思。哼,为了一个和尚,连命都不要了吗?
“这个世上,就是钱和权。都有那就想干嘛干嘛,都没有那就去争喽。争到了,依旧想干嘛干嘛。你呆在这冻死,有什么用呢?陪上你的命,你恨的人不是还活着。”
“我会等,等到你答应为止!”
“就为了一个,和尚?”
“为了一个负心人!”
四
“我丈夫,和你一样,也是个杀人买命的人,他也用双刀,和树上那对刀差不多。他生意好像很好,经常不在家。偶尔回来,给我些银子便又匆匆走了。
一天,我回家看见满地尸体,他抱着我们死去的儿子跪在地上,呆呆的望着我。
为避仇家,他带我找了一处偏僻的村子住下,便又匆匆走了。
我偶尔进城,买些衣食。就在那时我遇见了另一个男人,长得很好看。他说他要去看朋友,向我要水喝。之后,我们聊了很多。他说他的家乡在西北,那里满是梅花,很漂亮。我求他带我走,他答应了我。他说看罢朋友便回来接我。
从此,我便天天盼他,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期间丈夫回来,问我有什么心事,天天望着西北。我说我想梅花,梅花很美,西北正是梅花的故乡。
终究,我在城里盼到了他,可他却是一身僧衣。出家了?我苦苦等他,盼他,他竟然出家了?我不甘心,我追去寺里找他,他却再不认我。你说,你说这种负心之人,难道不该死吗?难道不该千刀万剐?”说道最后,她显然有些歇斯底里了。
“你从没见过梅花,怎么知道梅花很美?”
“我不知道,我盼的也从来不是梅花,我盼的是那个人罢了!”
“如此,你自己不也是负心人?”
“我?我的丈夫从不回家,他的仇家杀了他的孩子,他连一滴泪都不曾流过。我一人过了这么多年,他又什么时候关心过我,我甚至不知道他是不是还爱我!我不是圈养的猪狗,这样的生活,我离开他,难道算我负心吗?”
五
“你呢?你门前种的是什么树?生的那么难看!”
“那棵树吗?那棵树也有一个故事啊!
当年,江湖上有个刀客,刀法精湛,无人能敌。有个很有势力的门派想要拉拢他,巩固帮派地位,可他偏偏爱上了一个女人,拒绝了千金重礼,要去过平常日子。
可一个刀客,除了杀人还会干什么呢?他们的日子,最终维持不下去了。刀客本打算再出江湖,但是他得罪了最大的门派,还有谁敢要他呢!若当年一人,他自然不在意。可现在有了妻子,不得不考虑生计。被逼无奈,刀客做了杀手,杀人买命,干这种见不得光的事。
为了安全,他选择离开家,铸了一对短刀带在身边。从此,江湖少了一个刀客,多了一个双刀杀手。
我父亲,便是被他所杀。我现在还记得他的背影,和那对短刀。后来,为了活下去,我也成了买命客。可当我渐渐有了些名声后,我却不恨他了。他可能和我一样,是个为了生计的可怜人。
那年我在这间店遇到他,他向我借钱,似乎没认出我。
我问他,你的刀一把砍出了豁口,一把跟新的一样,既然只用一把刀,为什么不用单刀,非要用双刀?他说,他常年在外,两把刀就像他与妻子一样,永不分离。
我要了他一把刀,抵了十两银子,一顿饭。
他说,他的妻子告诉他,西北是梅花的故乡,她很想看梅花。所以,想带些回家种,让她天天能看到梅花。他怨自己不会表达,只能用这种方法弥补自己的歉意。
吃过饭,他便走了。西北荒漠,寸草不生,哪来的梅花呢?我没问他,到底做错了什么,要这样弥补自己的妻子。我也没告诉他,继续往西北走,没有梅花,只有一群马贼。
当晚,一个老友找我喝酒。说也奇怪,他风流成性,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听我说起此事,竟慌忙骑马追去。回来时,那刀客已经死了,手里还攥着刀。这是肯定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打过一群人。朋友埋了刀客,默默离开了。
数月后再来,已是和尚装扮了。他带了梅花树干和土,在刀客坟边种起树来。我劝他别白费力气,沙漠里一场风,种什么都吹没了。他不说话,只是种,种完便默默离开。没想到,这树虽长的歪歪扭扭,但真的活了下来。
之后我便把他的双刀挂在梅花树旁,他临死前也是为了妻子,也算痴情。他不是说,两把刀象征他俩永不分开吗?让那两把刀陪着他,也算是成人之美了!当年那个无人能敌的刀客,现在呢?落得这般田地。啧啧!!!”
风更大了,那对刀在风中左右劈砍,锵锵作响,似要劈开这风雪。
六
她终于离开了,走时买走了那对刀。
没几日,一个和尚来找我喝酒,树下孤坟成双,树上挂着两把刀,风吹雪扬,刀声锵锵。
关注公众号:心家帮。持续更新短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