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王愿坚生平!急呀!!!!!!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⑵ 求最小说里的一篇文章,是写父亲的,
1
午休睡醒,母亲推开你的房门说邻居王叔要来。叮嘱你不要出去。
父亲从冰箱里拿出半个西瓜,切成块,逐一摆在盘子里端到客厅的茶几上。又掏出茶几深处自己平日里宝贝半珍藏的茶叶,小心地捻出几片,扔到茶壶里,倒入滚开的热水。
你懒懒地斜倚在客厅胡桃木色的门柱上,看到母亲从厨房拿了洗净的抹布,将茶几擦得异常明亮。
晃得你,有点睁不开眼睛。
2
米花一个月零花钱才五块。看看你,真不知道败家到哪里去了。
——小学一年级,你看到同桌漂亮的西瓜太郎文具盒,回家跟母亲要零花钱准备买一个一模一样的,母亲从口袋里掏出十元钱,有意无意地瞥你一眼这般答复。
丁当每件衣服都是她姐穿剩下的,从不跟大人要新衣服穿。
——小学6年级,班花穿了一件她父亲从法国带回来的海蓝色蕾丝连衣裙,引起全校轰动。你理直气壮地伸手跟母亲要钱买新衣服穿,看到母亲无奈地摇摇头,打开抽屉摸出一张老人头递给你。
阿蔡考到省重点高中真是祖坟冒烟哦。你呢?父亲胡乱按着电视遥控器,没来头地问你;到了省重点后,是想住校,还是要走读?
——彼时还在读初二的你,嘴里正叼着一个苹果以便腾出双手弄邻居家新抱来的小狗,听到父亲的话苹果冷不丁掉下来,因为你注意到父亲的措辞——不是问你考不考得上,而是问你,考上后是要选择住校还是走读。
小薇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他爸妈今天到公司发了一堆喜糖,在家里放了鞭炮不说,跑到公司又放了一遍。
——你惴惴不安地展开握在手中长达几个小时的“补考通知书”,看着父亲在“家长签字”一栏中一笔一划地签好名字,若无其事地看你一眼,终究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
3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她们。
如稻田遭遇的眼中的虫灾,黑压压从四面八方盖过来。盖过你的头顶,盖过你的身体,覆压在你所生存的所有空间。
你曾经祈祷——祈祷在你家方圆百里没有与你同龄的小孩。
但事实总让你失望。
她们无处不在。
她们疯狂缠绕着。
她们肆意吞噬着。
——你,终究是有些窒息的吧?
4
被你唤作“王叔”的人到时,你正趴在房间的床上看杂志,嘴里还在啃着一个有些蔫了的桃子。母亲拉你出来,小声叮嘱着“嘴甜着点,别老是不会来事”。
你不情愿地被母亲推着进了客厅,看到王叔坐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正低头接受父亲打着打火机为他点烟的殷勤。
看到你出来,他仰起头,半眯着眼睛,似在等待。而你执拗着不肯开口。
母亲在你背后练她惯用的“神掐手”,你被母亲掐得龇着牙,勉强从嘴里挤出“王叔好”三个字。
王叔略微点了点头,继而垂下眼帘,嘴巴里吐出一个个眼圈。
看到别人抽烟就厌恶的皱起眉头的父亲此时正端着早早泡好的茶水,小心翼翼的放在王叔面前,“您喝茶。”
王叔断过茶杯吞了一口,嘴里囫囵不清地说着“唔,好茶好茶”。
母亲只是赔着笑。
不善言辞的父亲小心的坐在王叔身边,怯懦着不知如何开口。
于是,突然间,整个房间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5
你从来都不是让父母省心的孩子,尤其对父亲而言。
你初二厌学,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坚持休学半年。
你初三参加中考没有考取重点,父亲想要你去校规非常严格的三中。你却执意要去口碑不太好的二中,只因为二中的操场附近有一大片丁香花,远远看上去很美丽。
你高中时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忘乎所以,沉浸在交笔友的兴奋中,每天几乎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写信、回信。
你没有考到什么好大学。
你没有考到什么好大学,却坚持要退学。
……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你做过远比这些还要过分、还要让父母伤心难过的事情,过分到你现在都难以启齿,甚至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敢下笔将这些过往公布于众。
伤心难过到他们多少次想要和你断绝关系。
而伤心难过之后,你在很久以后才偶然得知的是:
你的父亲偷偷请你所有的老师吃饭,恳请他们看在一个用心良苦的父亲的份上,上课时多多提问你,课后多辅导你,他甚至不惜挨个登门拜访给你的老师去送礼。
你的父亲暗地里联系了学校传达室的负责人,恳请他以后有什么信件扣押下来以免影响你的学习。
家中所有关于你的来电全部挂断,你的父母甚至在电话里大声斥责你所有的同学不要再打电话影响你学习。
……
你不知道的,远比这更多。更多更多你当时并不领情且在得知真相后与他们大吵大闹的事情。
那时的你仇恨他们,尤其仇恨父亲。因为在你心目中又如高山、大海般搞大、浩瀚的父亲形象在你面前轰然倒塌。你恨他在那些当时你曾经不屑一顾的人面前卑躬屈膝、低声下气。
可是很久之后,你才明白。其实你只是恨自己,恨自己的不争气,才导致了这父爱形象的逐步坍塌。
当时的你,身体里像是衍生出一个独立的人,它想要从你身体里跳出来,它似乎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它时刻和你的理智和你的亲人树敌、作对。
——好像关于一切,你,一直无能为力,在你的配合下,所有的一切都在变本加厉。
6
良久的沉默以后,父亲终于说出了他的请求。以你一直都深恶痛绝的方式。
刚刚还在心安理得接受着你父母所献种种殷勤的王叔,在听完后腾地从沙发上弹起来,嘴里叫着“哎哟怎么可能嘛,做什么都得靠自己,这个忙我可帮不了”。
你的父亲因为他这句与往日大相径庭的回答吓了一跳,急忙说道,“大哥您之前答应过的啊,说没为题的。”
王叔摆摆手,“我可从来没说过帮你这个忙。不可能的。”说完,并不顾及你父母的诧异,或者还有不解、愤怒……他迅速地放下茶杯,快步从你家离开。
离开之前,他并没有忘记把烟头扔在烟灰缸里。
没被捻灭的烟头闪着微弱的红光,一团团烟雾从烟灰缸中弥漫散开。
似在嘲笑你的父母,更似在嘲笑你。
7
我女儿再某某报当了主任,老苏你别担心,等你女儿要找工作你就来找我——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我女儿又开着车从北京看我们了,买了几千块的衣服啊。
我女儿今年奖金就发了十几万,待遇就是好啊。
你女儿啥时候毕业?提前跟我们说一声,让我女儿给她找个好工作。这对我女儿来说还不是小意思。
……
你是怪你的父亲过于相信人才会在三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给一个只知道吹牛的邻居送礼?还是要怪你的父亲动机不纯、有求于人所以活该被人欺骗?还是要怪他——
一直没有一个叫他省心和让他引以为荣的——女儿呢?
邻家的女儿适中存在。
邻家的女儿一天比一天高大。
8
你从来不知道会有这样一个男人,爱你至此。
不计任何回报。无条件袒护你。无论你曾经做过怎样伤害他的事情也终会原谅你。包容你的一切缺点。包容你的自私、任性、固执、娇气、胆怯、懒惰、自卑、敏感、神经质……包容你所有的所有。为你甘做任何事,放弃自尊、放弃原则、放弃曾经的高大、放弃曾经的斗志。
因为你一次次的独立特性和赤裸裸的现实,他频频低头,所以无法成全你心目中关于他的形象的完美。
而你,要用多长的时光,才终会明了,那些唯有再他那里才可以找寻到的、所有男人都不可能给予你的,温暖的,舒适的、安全的、滋养的、厚重的、率真的、巍峨持重的、羞于表达的、属于张扬的——
隐藏在坚硬的外壳之下,沉甸甸的“父爱”。
苏小懒《邻家的女儿》
⑶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有哪些
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非常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 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
、《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灯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支队政委》《后代》《妈妈》 粮食的故事
《赶队》《珍贵的纪念品》《草》电影《闪闪的红星》……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选入上海两期课改新教材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人贵有精神,第10课。 《草》,被选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4课。 《灯光》,被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七单元第3课(略读课文),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灯光,第11课(略读课文) ,第52页到54页。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9课,第86到88页。 《七根火柴》,被选入上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3单元第10课 《三人行》被编进,小学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书下册,第8课
就只有这些了??
----
tot
⑷ 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是什么。
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1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2分)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1分)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2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
⑸ 王安忆父亲是王愿坚还是王啸平
“父亲的一生才叫传奇”——王安忆谈父亲王啸平
吴嘉 2003年03月10日 09:52 新浪网上海频道
上海人艺著名导演艺术家、作家王啸平先生于3月5日突然过世,惊闻噩耗,笔者拜访了正沉浸在悲伤中的王啸平先生一家,与老人的女儿、著名作家王安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谈。尽管与老父感情深厚,但一向内敛的王安忆还是显得非常平静,只是当她每次说到“爸爸”的时候,不自觉地流露出浓厚的依恋。她仔细地把父亲的照片、出版过的小说、剧本和报纸的相关报道一一打开来,向笔者展示了王啸平先生不平凡的一生。
王啸平先生1919年出生在新加坡的一个小康之家,很早就在当地新加坡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并经常在当地的华文报刊上发表进步文艺作品。1940年回国,继续从事抗战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在华东军区政治部剧院、总政驻南京话剧团、南京军区政治部话剧团、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及江苏电影制片厂、江苏省话剧团等单位担任编导与领导工作;1962年,调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导演,直至1982年离休。历年来,他曾获得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多次先进工作者称号,并曾被授于少校军衔。
王啸平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艺术家。早在部队文工团时期,由他执导的十多部大戏和十多出小戏,均产生了很强反响,获得了广大指战战员的好评。进入上海人艺后,由他执导的《海滨激战》、《霓虹灯下的哨兵》、《姜花开了的时候》、《红鼻子》、《深深的爱》等一大批剧目,更是以严谨、质扑而又极富情感张力的特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他早期撰写的一些涉及舞台艺术的论著,也曾在广大戏剧工作者、特别是部队戏剧工作者中,产生过很大影响。
王啸平一家堪称“文艺之家”,不过,尽管父亲在文学上颇有造诣,王安忆坦言父亲并没有对自己走上文学之路有过多的干预:“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妈妈还经常看看我的初稿,给我提提意见什么的。后来写多了,我爸爸就跟妈妈说,‘你不要指导人家,让她自己去写嘛!’”在文化圈里王安忆是出了名的好口碑,这也许跟她从小就受的良好家教有关吧。尽管父亲主张让王安忆走自己的文学之路,但却一直关注着女儿的创作。此番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被改编成话剧,作为上海人艺的老编导,老人也很关心,遗憾的是,老人没能看到即将要演出的话剧。
写作之余,王安忆的一项日常工作,就是整理母亲茹志鹃的日记,并逐步发表,现在,整理父亲的著作也开始搬上王安忆的日程:“父亲把自己的作品都珍藏得非常好,有很多连我都没有看到过。他的经历,也很少对我们谈起,因为他从来不觉得自己过去有多么辉煌。他的前半生,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从新加坡一直辗转到内地,那才叫传奇。我只希望能把他的作品重新整理出来,作为对父亲的纪念。”
3月10日上午,王啸平先生遗体告别会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
⑹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集有哪些
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主要的集子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等。
⑺ 求王愿坚短篇小说!!!!!!!!!!1
王愿来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源,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