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季羡林的有名作品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学术著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
《〈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
《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1957年
《印度简史》 1957年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1982年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1985年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1985年
《大唐西域记校注》 1985年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1985年
《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 1985年
《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1997年
《大国方略:著名学者访谈录》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化研究》
《禅与东方文化》
《东西文化议论集》
《世界文化史知识》
翻译作品
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
1955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1956-06 沙恭达罗
1959 五卷书
1962 优哩婆湿
1980 罗摩衍那(一):童年篇
1981 罗摩衍那(二):阿逾陀篇
1982 罗摩衍那(三):森林篇
1982 罗摩衍那(四):猴国篇
1983 罗摩衍那(五):美妙篇
1984 罗摩衍那(六):战斗篇
1984 罗摩衍那(七):后篇
散文随笔
《清塘荷韵》 《赋得永久的悔》 《留德十年》 《万泉集》
《清华园日记》 《牛棚杂忆》 《朗润园随笔》、 《季羡林散文选集》
《泰戈尔名作欣赏》 《人生絮语》 《天竺心影》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季羡林谈师友》 《季羡林谈人生》 《病榻杂记》 《忆往述怀》
《新纪元文存》
Ⅱ 季羡林散文集txt全集下载
季羡林散文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书库
季羡林散文集:二月兰
作者:季羡林
第1节:俨然成为古人
第一辑
马缨花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这富贵气象是有来源的。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东厂。不知道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过苦刑,甚至丧掉性命。据说当年的水牢现在还有迹可寻哩。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几千年前去;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里,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但是也有紧张不泰然的时候。往往在半夜里,我突然听到推门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强烈。我不得不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经常停电,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起来,摸索着找门,摸索着走出去。院子里一片……
Ⅲ 季羡林写的10篇文章
我们认为有必要为真正的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来一次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清理与正名。我们倡扬在冷峻、客观、平静的历史叙述中,去追求人性化评判的最大值;反对“混合主义”、“新左派”和“后现代”的治史态度,反对庸俗的技术主义。在文学史的分期上既不硬套政治文件的结论,也不忽视政治变迁对文学的制约;应尽量在历史的叙述中穿插对同时期世界先进文学的概括性叙写,以求获取更广阔的视阈和更有效的发言权;对一系列的关键词重新清理和厘定。我们将大陆文学、台湾文学、港澳文学统一纳入评述视野,从文化、语言、民族等角度综合考察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现象。
"八年艰苦卓越的抗战,迎来的中国人对外敌侵略最后的胜利."这样的宣传在中国教科书,新闻,报纸上泛滥成灾.
如果看到这样的宣传,那就说明日本当年对中国的侵略就应该是八年,中国人也只打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可真实的历史是自于吗?不是.
六十多年前或者更加远一点的时间里伟大的抗日战争,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都难以忘记,它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的里程碑。
如果要记录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的抗战历史,那应该从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算起.
什么是侵略?那就是赤裸裸的把军队强行驻扎在别国领土上,把自己意愿强加在他国人民头上的行为.如果按八年抗战计算,.难道日本人是1937年7月7日才把军队驻扎在中国领土上,才开始侵略中国吗?答案肯定不是.
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到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东北,“一二八”事变...中国人就已经真实的进入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不是宣传的什么1937年7月7日才开始抗战;
如果说东北抗日联军,相信很多人一下就想到杨靖宇,赵尚志..等等民族英雄.可他们是什么时候就带领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呢.1931年;,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所展开的浴血奋战,无疑是极为艰苦、极为惨烈、也极为悲壮的一幕。难道可以说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战行为不是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的行为.难道他们不是中国人.如果是,那抗战的历史就不应该是现在宣传的八年,也不是十年.........................
历史是真实的,没有人可以伪造历史.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年限的错误那就必须重新修改重新记录.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1945年8月15日那个历史岁月只能是中国人坚持数十年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子.
抗日战争,它将永远是一种警钟.记录真实的历史,教育后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让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牢记那些曾经的屈辱历史。抗击日本侵略我中华民族,也不是现在记录那样简单的八年抗战.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号召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2000年1月7日
季羡林 《成功》
Ⅳ 季羡林的作品有哪些
季羡林的作品有:《季羡林文集》 ,《清塘荷韵》, 《听雨》, 《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季羡林谈人生》,《母与子》, 《三个小女孩》 ,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季羡林随想录:夜来香花开的时候》, 《重返哥根廷》, 《留德十年·迈耶(Meyer)一家》,《垂钓》, 《月是故乡明》,《林腊梅》, 《病榻杂记》, 《天竺心影》, 《朗润集》。
1,《季羡林文集(套装全24册)》主要内容:这是不是表示自己又焕发了青春活力,创作力又旺盛起来了呢?我想,也不是的。我多次声明,自己不是什么文学家,也不想做文学家,只是积习难除,每有所感,便不禁技痒,拿起笔来。
所以我写东西,被动的时候居多,主动的时候较少。现在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写了这样多的东西,完全不是出自事前的计划,而是临时机遇凑巧,心血来潮。借用一个现成的说法,我的所谓文章不是挤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
2,《清塘荷韵》作者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于2009年去世。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3卷。
3,《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 ,是季老谈在清华5年求学的事儿。这是他青年读书的黄金时代,也是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季老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向读者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他同时考中了北大和清华,但为何选清华而舍北大?
他本来文科成绩优秀,但入学后为何又要转学理科系?他身在外文系,为何有时对某些必修的课程不感兴趣,甚至逃课,却要到外系去蹭课?等等。总之,从季老叙述的往事中,读者依稀可以读出季老由少无大志的毛头小子一跃而成为著名学者的最初的成长岁月。
4,《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先生散文之集大成,作品内容展现学术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
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2006年至2011年,《季羡林谈人生》五次出版,作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讲述季羡林散文精髓中的“真情”。
5,《季羡林随想录:夜来香花开的时候》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的黄昏、回忆、枸杞树、夜会(书评)、寂寞、年、兔子、母与子、红、香橼、老人、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等诸多的精彩随笔。大德大智隐于无形,季羡林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Ⅳ 毕淑敏和季羡林的散文集都有哪些 求助!
2009年“品味书香,爱我中华”暑期读书 征文活动推荐书目 一、小学组: 序号 书 名 定价(元) 出版社 1 庆祝建国60周年知识竞赛600题 25.00 新华 2 我爱我的祖国/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12.80 湖北少儿 3 我的祖国丛书(5册) 12.00/册 浙江少儿 4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爱祖国丛书 20.00 晨光 5 杰出人物故事/我爱祖国丛书 20.00 晨光 6 爱国主义实用手册/我爱祖国丛书 20.00 晨光 7 华夏文明故事/我爱祖国丛书 20.00 晨光 8 祖国成就故事/我爱祖国丛书 20.00 晨光 9 中华传统礼仪读本 12.00 浙江文艺 10 少年毛泽东/少年励志版红色经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1 少年周恩来/少年励志版红色经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2 少年邓小平/少年励志版红色经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3 长征的故事/少年励志版红色经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4 刑场上的婚礼/少年励志版红色经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5 为了祖国母亲/少年励志版红色经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6 将军们的故事/少年励志版红色经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7 雷锋的故事/少年励志版红色经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8 革命英雄的故事/少年励志版红色经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9 红色少年的故事/少年励志版红色经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20 生命至上大爱无疆(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爱心教育读本) 15.00 浙江教育 21 感动中国--十二位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 18.00 安徽少儿 22 小游击队员/少年红色经典 8.80 二十一世纪 23 找红军/少年红色经典 9.80 二十一世纪 24 江姐/少年红色经典 8.80 二十一世纪 25 黄继光/少年红色经典 8.00 二十一世纪 26 白求恩/少年红色经典 8.80 二十一世纪 27 两个小八路/少年红色经典 9.80 二十一世纪 28 小铁道游击队/少年红色经典 8.80 二十一世纪 29 小英雄雨来/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14.80 湖北少儿 30 小兵张嘎/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10.80 湖北少儿 31 寻访夏商周/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 16.50 浙江少儿 32 重返春秋战国/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 16.50 浙江少儿 33 牵手秦汉/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 16.50 浙江少儿 34 周游三国两晋南北朝/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 16.50 浙江少儿 35 宠爱隋唐/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 16.50 浙江少儿 36 饱览五代十国/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 16.50 浙江少儿 37 细说两宋/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 16.50 浙江少儿 38 品味元代/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 16.50 浙江少儿 39 亲近大明/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 16.50 浙江少儿 40 探秘清朝/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 16.50 浙江少儿 41 感恩父母(令中国学生感动一生的亲情颂歌)/感恩阅读书系 19.80 浙江教育 42 感恩亲人(令中国学生温暖一生的真情时刻)/感恩阅读书系 19.80 浙江教育 43 感恩朋友(令中国学生珍惜一生的友情绿洲)/感恩阅读书系 19.80 浙江教育 44 感恩老师(令中国学生受益一生的眷眷师恩)/感恩阅读书系 19.80 浙江教育 45 感恩青春(令中国学生激励一生的青春华章)/感恩阅读书系 19.80 浙江教育 46 感恩生活(令中国学生感悟一生的生命奇迹)/感恩阅读书系 19.80 浙江教育 47 启迪学生心灵的211个哲理故事/心灵鸡汤 29.80 人民日报 48 少年儿童故事报(20年精选珍爱卷) 16.00 浙江少儿 49 少年儿童故事报(20年精选珍藏卷) 16.00 浙江少儿 50 爱国歌曲大家唱 16.00 浙江文艺 初中组: 序号 书 名 定价(元) 出版社 1 庆祝建国60周年知识竞赛600题 25.00 新华 2 中国人的智慧 25.00 陕西师大 3 公元1919往事回首 28.00 中国华侨 4 红军(1934-1936) 36.00 三联书店 5 国史札记(事件篇) 40.00 东方出版中心 6 感动中国--十二位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 18.00 安徽少儿 7 中华传统礼仪读本 12.00 浙江文艺 8 城南旧事 16.50 浙江文艺 9 呼兰河传 20.00 浙江文艺 10 还魂草(巴金小说)/名典书坊 25.00 浙江文艺 11 季羡林散文(名家散文典藏) 28.00 浙江文艺 12 毕淑敏散文(名家散文典藏) 25.00 浙江文艺 13 苦菜花/红色战争经典长篇小说从书 28.00 解放军文艺 14 敌后武工队/红色战争经典长篇小说丛书 26.00 解放军文艺 15 铁道游击队/红色战争经典长篇小说丛书 27.00 解放军文艺 16 夜幕下的哈尔滨 45.00 解放军文艺 17 傅雷家书(学生版选注本) 25.00 天津社科院 18 老舍小说精选/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 14.00 浙江少儿 19 启迪学生心灵的211个哲理故事/心灵鸡汤 29.80 人民日报 20 培养学生好习惯的211个品德故事/心灵鸡汤 29.80 人民日报 21 激励学生上进的211个成长故事/心灵鸡汤 29.80 人民日报 22 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211个心灵故事/心灵鸡汤 29.80 人民日报 23 古城春色(共2册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 49.00 人民文学 24 毛泽东传 55.00 中国人民大学 25 周恩来在万隆(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 28.50 上海画报 26 听杨绛谈往事 29.00 三联书店 27 我与父辈(精) 25.00 云南人民 28 一碗阳春面的回忆 25.00 陕西师大 29 科学家是这样炼成的 16.00 四川科技 30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 18.00 湖北少儿 31 浙江人文大讲堂(第四辑) 30.00 浙江科技 32 世说新语(插图本)/中华经典随笔 28.00 中华书局 33 新青春词典——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记忆 28.00 浙江教育 34 大城北京(一部荟萃北京700年文化精髓的城市传记) 29.80 陕西师大 35 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系列 19.80 吉林出版集团 36 开国奠基(1949-1956)/图说新中国60年 25.00 四川人民 37 巨龙腾飞(1992-2009)/图说新中国60年 25.00 四川人民 38 改革开放(1977-1992)/图说新中国60年 25.00 四川人民 39 艰难探索(1956-1977)/图说新中国60年 25.00 四川人民 40 爱国歌曲大家唱 16.00 浙江文艺 高中组: 序号 书 名 定价(元) 出版社 1 庆祝建国60周年知识竞赛600题 25.00 新华 2 毛泽东传 55.00 中国人民大学 3 平凡的世界(上中下增订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64.00 人民文学 4 茶人三部曲(共3册) 77.00 人民文学 5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 35.00 新星 6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 35.00 新星 7 红岩 26.00 中国青年 8 红日 23.00 中国青年 9 潜伏 32.00 百花洲文艺 10 亮剑/都梁文集 30.00 人民文学 11 血色浪漫/都梁文集 40.00 人民文学 12 狼烟北平/都梁文集 30.00 人民文学 13 中国没有榜样 32.00 人民日报 14 永远的1977(往事与随想) 28.00 北京大学 15 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文集 29.80 中国物资 16 蹉跎岁月/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22.00 人民文学 17 中国不高兴(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 29.80 江苏人民 18 枪杆子(1949) 59.80 人民 19 暗算/麦家文集 18.00 浙江文艺 20 风声/麦家文集 18.00 浙江文艺 21 解密/麦家文集 18.00 浙江文艺 22 一句顶一万句(精) 29.80 长江文艺 23 让生命没有遗憾 23.80 河南文艺 24 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 29.00 华夏 25 坚守生命 205.00 华夏 26 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改革开放30年作品选书系 35.00 上海文艺 27 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散文随笔自选集) 45.00 书海 28 文化苦旅 22.00 东方出版中心 29 新青春词典——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记忆 28.00 浙江教育 30 爱国歌曲大家唱 16.00 浙江文艺
Ⅵ 季羡林有那些著名作品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本报特摘录几段季老的文字,看看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
图为季羡林和他心爱的猫。(资料照片)
■一辞“国学大师”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大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辞“学界泰斗”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
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三辞“国宝”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一顶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
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刹车。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网络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Ⅶ 大家帮我推荐几本季羡林先生的作品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就很不错。
Ⅷ 季羡林的作品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一小段)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