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苏童 写拾婴记想表达什么
“一个用一两句话就能囊括的短篇小说会令人生疑,它值得谈论吗?相反,一个无法用简短的句子概括的短篇小说,同样也让人怀疑,它还是短篇小说吗?所以,短篇小说历来就让人为难,一门来自语言的艺术,偏偏最终使语言陷入了困境。”“我喜欢短篇小说,喜欢读别人的短篇,也喜欢写。……我情愿说那是来自生理的喜爱。” 好的短篇,就是一部优美的童话。这是苏童说过的。这对短篇小说的评价其实是泛指,但用在他自己的小说上也恰当,比如收录在《垂杨柳》中的《拾婴记》。
小说讲的是一个两个月的小女婴的“流浪记”。“一只柳条筐趁着夜色降落在罗文礼家的羊圈。” 这是小说的第一句话。天使般并不哭闹的小婴儿,母羊,婴儿棉袄上美丽的葵花,青草,以及遥远的狗叫声构成了神秘之夜的一切。母羊沉默地接纳了葵花般的孩子。可是,“羊圈”的主人不愿意收养孩子,如果是只羊,却是可以考虑的。小婴儿被羊圈主人家的少年带到幼儿园的窗下。再被送到妇联,妇联不接待,于是小婴儿被带到传达室,最终,听说一个疯女人把小婴儿带回了家。小说中,每一个人的“不要”婴儿的理由都很结实,这使故事一直向前推进,使你深信不疑,就像确信自己就是小说中的“他们”一样。 小说结尾,柳条筐又在夜色中降落在羊圈,但里面装的是只小羊。“在第二天早晨初升的太阳下面,少年罗庆来对他母亲透露了枫杨树乡间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秘密。他说,妈妈,我告诉你你别怕,你别怕,那不是夏天走散的羊,也不是别人家的羊,我告诉你你别怕,是你说错话,那个孩子认准我家的门,又回来了!”小说结尾其实是水到渠成。这个不哭不闹可爱至极的小婴儿最初来到我们面前时就是和羊在一起的,她的奶瓶里装着的是羊奶,人们很容易从她身上闻到羊膻味儿!看看,这可爱的小婴儿流浪在人的世界里,是靠羊来喂养的!于是,我们恍然明白,柳条筐的降落是这么神奇——小婴儿与柳条筐,就是为测试世间人心才降落的! 《拾婴记》的美在于不染尘埃,在于像明亮阳光一样照耀了我们的内心和潜藏在我们内心的麻木与庸常。跟随《拾婴记》,我触到了一种温暖、丰富和生动的柔软。如果被这种触动牵引,你将会进入这小说的最里面,它有温度,有生命力,如果你仔细,分明会听到小说那生机勃勃的节奏:呯,呯,呯。
正如有人评论的, 苏童的《拾婴记》
是一个“击鼓传花”式的故事。花是放
在柳条筐里的女婴, 是被人丢弃的, 每
一个经手女婴的人, 巴不得早点脱手,
将女婴传给下一位。这个故事读起来很
有趣, 也就是引人入胜, 但细一想, 却
并不好写。一站一站地传, 弄得不好就
会单调, 就会直奔主题。苏童到底是叙
事高手, 他没有落入俗套, 也没有故弄
玄虚, 一切风行水上, 自然贴切, 让读
者陪同他一起, 作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面对这么一个弃婴, 除了爱
怜之外, 能够做些什么? 我们是否一定
比小说中人表现得更高尚? 我说作者写
出了生活的真实,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
作者写出了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心态。
我们很难说这种心态是丑陋的, 也很难
说这种心态与社会的某些痼疾有关, 我
们只能说这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我个人
认 为 , 作 者 的 用 意 并 不 在 对 这 种 似 乎
“冷漠”的社会心态予以批判, 而是对一
个弱小生命的无助给予了怜惜。多么美
好的一个小生命! 然而却无人认领。作
者要用抒情的笔触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
温情, 从情感到行动对生命有所担当。
B. 今天买了苏童的短篇小说集,读了《被玷污的草》,不是很理解
其实轩的眼睛早就好了,前文有说他其实能看见豆角之类的,但是他心中的内害怕以及怨恨让他觉得他还是容瞎的。江湖郎中给的指南针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轩心中的迷茫,他对现实的逃避,老人让他去真实的接触过他内心的伤口。他的旅行是一场找回自我的行动,就是让他解开了心结。至于老人我想就象征着面对现实的动力,就像指南针一样。
“草”一方面指轩带回的草,另一方面也指轩本身,他的内心因为眼睛受伤的关系,心中的怨恨就像杂草一样包围了他,他变得怯懦胆小,而玷污就是指他所受到的伤害吧
C. 苏童小说《为什么我们家没有电灯》读后感
我写好了, 这是苏童六短篇里我最喜欢的,你是娄山中学的吗?
D. 苏童 来自草原读后感
——读苏童短篇小说《来自草原》
常有人问,哪部文学作品曾使你震撼?
这问题不好回答。你说没有,他会认为你没有读过像样的作品,又会认为你艺术感觉太差。你若说有,他又会问你是哪部,你若说出来,他很可能又会诧异或不以为然。
听见别人吵吵哪部作品好,赶紧找来读,读了大呼不好,这可能有些故意,读了也赶紧说好,这很有些像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张,又有些像空谷回声。
读了武侠小说,就想找世外高人习武,读了爱情小说,就想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这也许倒是小说的魅力,但如果有谁就此高抬一本书的文学水平,是要打折扣的。
像枪声之于耳朵,像大锤之于墙壁,好的作品也许该具备这样的力量。但这也要看受体,枪声对于聋子的耳朵,等于无用,大锤对于厚厚的橡皮墙,只有反弹。同样一番话,对神对人对魔鬼说,效果肯定不一样。
震撼似乎不能凭空生成,它需有相应的准备,它需要同在一根弦上。
服毒都死,喝酒都醉,艺术欣赏上似乎难得这样一律。
常听一些人说某部作品把他震撼了,撼得不轻,仿佛震撼得受了严重内伤。赶紧找来读,如此读了很多炒得很热的小说,结果总是像岳飞领导的部队,撼起来不易。
震撼若是一旦接触就如受到强烈的撞击,我也希望有这时刻。
一见钟情,或渐生爱慕,都需要有缘。
缘,总还是有的。这就想起了苏童的那篇《来自草原》。
无边的草原
纯洁的草原
我日思夜想的草原
E. 《父爱》苏童读后感
《父爱》苏童读后感
看了苏童关于父爱,她对于父爱的理解,父爱怪就怪在这里,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有聪明人说,父爱如山。
从记事起我就很爱父亲,是因为父亲给我的爱太多了。
我的父亲个子虽说不高,但人长得很憨厚而又慈祥,无论做什么总是笑脸相迎,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也我的父亲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是那么地认真,那么地执着。
对我既疼爱又要求严格,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那超凡的记忆力,真是让我望尘莫及。
就这一点,妈妈总是说我能像父亲一半就好了,而我总是对着妈妈做鬼脸。
听妈妈讲:“我在两岁时,父亲把我放在小儿车内,这时妈妈让父亲回屋接电话,由于小儿车没有刹车,连车带人滑下一个小坡翻了,我的哭声引来了父亲和妈妈,父亲一看我的头上流血了,就急得眼泪流了出来,急忙把我送到医院进行包扎,待我安稳下来后,他才长长地出了口气,在我的头上亲了又亲,每天给我喂奶,洗尿布。
就为这事父亲两天没有吃任何东西”。
现在想来,父亲是多么的爱我呀!
在学习上,父亲总是教导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努力去做,机会都是平等的,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任何时候天上不会到馅饼”。
父亲经常和我比赛背书,虽说他丢掉书本已有二十多年,但比赛起来我总是输,他的很多知识好像都在脑海印着似的,无论是语文、数学、天文地理,还是英语,他说的都是头头是道,令我佩服极了。
对待自己的工作他要求的也很严格,从不把当天的工作放到第二天做。
有时我低下头来沉思,父亲所做的这些我做到了吗?随着父亲的谆谆教诲,我努力地试着去做。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成绩提高地很快,心里露出一丝丝甜意。
每当我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时、每当我受到老师表扬时,我才深刻的理解到父亲的话语,那一言一语都是在告诫我,也都充满着爱。
是父亲给了我学习的干劲,给了我学习的力量,是父亲使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更懂得了知识的宝贵。
在生活上,无论自己再苦再累,他从来都是先考虑我,他告诉妈妈:“每天要让孩子吃早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父亲每次都是按时接送我,无论刮风还是下雨,父亲从来都没有让我迟到和早退过一次。
零花钱父亲控制的很严,不能乱花。
他自己以身作则,从不吃零食。
但只要是我学习用的东西,再贵父亲也从不吝啬。
从父亲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给了我学习、生活的很大的帮助,给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的人——这就是我的父亲。
F. 苏童写的三颗树 读后感
这是一篇充满感性和伤感的抒情散文。抒写的是作者本人伴随着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真切感人的情感历程。这和作者在《妻妾成群》中近乎冷酷的叙事者角色明显不同。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的独具灵性与情愫,贯穿着作者从童年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喜怒哀乐,以及怅惘与忧郁。
“三棵树”最初来自于作者童年记忆中一个北方的小火车站的名字。就是这个火车站的名字给作者童年无限遐想。作者从对“三棵树”的想象中渐渐进入他生命中第一棵树的回忆:“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西双版纳的孩子有热带雨林,大兴安岭的伐木者的后代有红松和白桦,乡村里的少年有乌桕和紫槐”。拥有一棵树成了他少时的梦想与渴望。当生命中的第一棵树被无法抗拒的天灾彻底毁灭后,“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作者在其成长中把自己没有树存在的生活看作不完美,看作有缺憾。
作者意外地获得了两棵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两棵热情好客的果树,不仅年年开花结果,无私地向左邻右舍布施恩惠,而且招来了鸟儿和孩子们。在有树的日子里,作者的生活有声有色,精彩纷呈。然而,“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人过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许多人的树”。两棵果树被推土机埋葬了,作者又尝到了失去树的痛心滋味。
说到底,人与树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城市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人们什么时候才能不干这种灭树毁绿的傻事?爱树护树,其实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G. 苏童的作品三棵树读后感4o0字
读苏童的散文《三棵树》
苏童的散文《三棵树》秉承着苏童一贯的寓意风格,从想象三棵树,到试图培育一棵属于自己的树,再继而意外得到了两棵树,最终又失去了这两棵树。文章表层传递的是个人与树的情感和生活,深层传达的是盼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然也可以是暗示他的爱情历程。《三棵树》没有让这种象征意味直接现身,文章从个体体验出发,表达情感的起伏变化(忧、喜、悲)。作者也很少议论,由于城市建设而无辜葬身于推土机下的两棵树,作者对此充满哀伤和缅怀之情。作者最后以那棵童年时代由于无法避免的天灾而不幸落水的苦楝树苗在水中挥手示意作为首尾呼应的结语,悲痛地表明“我”将“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三棵树》所蕴涵的象征含意:爱树护树,就是尊重和爱护自然,其实也就是爱护人类自己。有了自然母亲的庇护,有了精神家园的照耀,这个世界才是幸福的。当然,也可以象征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爱是人类的根基,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思树--无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相应的情感变化是满怀憧憬--怅惘忧伤--无可奈何--隐痛缺憾--感激幸运--迷惑茫然。
首先,是思树:表现树的高大形象。“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这是作者心中健康完整的大自然形象,是人类对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守望与企盼,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烘托出作者因不能拥有自己的树而与自然的疏离而感到怅惘忧伤。也可以因缺乏爱而怅惘忧伤。
其次是种树、丧树:树苗的弱小形象,“幼小”、“种在花盆里”,虽有叶子,却是人工的自然,实在是无奈而荒诞的选择;树的误杀又使我过上缺乏自然恩惠的生活,令人悲伤。含蓄地表现了“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遗憾”,这是生存无依的惶惑和无奈。此外,我对树的狭隘占有,含蓄表达了人与自然不能平等相处,为后文的由于城市建设而无辜葬身推土机下的两棵果树作了铺垫,两者之间有共同之处。比喻初恋的失败也是可以的。
第三,是得树:树的完美形象。树对人怀有悲悯之心,我接受了树的恩惠,表明了人类接受自然的恩惠,也“弥和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果树“含蓄而深沉”、“热情似火”,“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悲悯……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我最终是个幸运的人,我相信了。”树激发了“我”对生活的勇气和热情,树教会了“我”对生命赐予的感激,树弥合了“我”内心的创伤。树可以是自然的代表,也可以是爱的象征。
第四,是失树:树的悲剧形象。树被毁了,“我”仍然没树,失去了自然的恩惠,又“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又将产生。所以“树让我迷惑”。“拆房工人本来可以……它们原来不是我的树。”此时的语言看似平淡,但却隐含了深深的哀伤和缅怀,耐人寻味,表现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更深的含义是“我”将反省自己对树的狭隘占有和社会发展对树的随意破坏。也可以是对爱的反思。
文中作者提到“树令我怅惘”,“树让我迷惑”,其原因是什么?树令我怅惘”的原因是“我”一生都与树擦肩而过,我从来没有完整地拥有树,这是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暗示了文章深沉的内涵是我们失去了自然的恩惠,缺乏自然的悲悯与宽容,呈现出人类生活方式的不健全。“树让我迷惑”的原因,是树对人常常宽容与悲悯,对人类的奉献无边无际;但是人类对树并不怀有感恩和依恋的情绪,仍然毁坏树木,破坏环境;而我对树的狭隘占有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这种种无知让我迷惑不解。暗示了文章深沉的内涵是我们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树采取了占有、利用的不平等态度,破坏了自然生态的环境,令人深深的忧虑。类比为爱情也是合理的。
文章中说“果树对人怀着悲悯之心”,结合上下文,谈谈这种“悲悯之心”有何意义?石榴树和枇杷树,对我这个郁郁寡欢的陌生人也满怀热情、亲密相处,奉献出它们绚烂的花和甜美的果实,自己无所取。两棵果树,不仅年年开花结果,无私地向左邻右舍布施恩惠;而且招来了鸟儿和孩子们,孩子们爬上去摘果子,受伤的石榴树却表现得颇为大度。“树的表情提醒我树的奉献是无边无际的,我不仅是你的树,也是过路孩子们的树!”暗示了文章深层的内涵是:自然不仅是人类的生存家园,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其实,也表明作者对爱的理解在提升,应该说理解了爱情的真正含义是奉献,是热情的付出,而不是简单的占有。
“两棵树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种“弥合”的表现有何意义?石榴树和枇杷树使我这个对世界怀疑多于信任、充满悲观情绪的人感受到了信任、温暖和爱,我对生活有了热情和信心。“现在两棵树告诉我,我最终是个幸运的人,我相信了。”暗示了文章深层的内涵是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也暗示了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能疗治人类的心理伤痛。其实,爱,也同样可以医治心理疾病,爱,可以弥合心理裂痕,保持内心的完整与和谐。因此,寄情山水是中国文人的一贯传统;爱的呼唤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文章最后想起“苦楝树苗”有何作用?作者对两棵树的失去既含蓄表现了悲伤、隐痛和遗憾,“我”又将“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暗示了“我”不会放弃对树的渴求,不会放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但是,我将改变对自然的狭隘占有,含蓄表达了作者与自然平等相处、互敬互爱的愿望,这是思想感情的升华。因此,《三棵树》不仅象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母亲,而且象征人类的精神家园。那就是宽容、悲悯和爱(两棵果树)。有了大地母亲的庇护,有了人类精神家园的照耀,这个世界才是幸福的。此外,《三棵树》还可以象征美丽的爱情。
总之,《三棵树》抒写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我们这里仅仅揭示了两种象征意义,但是,只要言之成理,任何象征意义都可以同时成立。文章伴随着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真切感人的心路历程,处处流露出作者不加掩饰的真情实感,激发了读者的丰富联想,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文章中得到启示,不妨去读一读原文,也许你有更精彩的解读。
H. 《苏童六短片篇》读后感1000字
1 我记得苏童一直欣赏的一句话:真正的先锋一如既往。借用这句话的语式,我想说,真正的读者也要一如既往。我对于苏童,可以说是一个一如既往的读者。我最初实际上是苏童的崇拜者和忠实的读者,是一个苏童迷。自从1989年我读到他的《妻妾成群》《红粉》开始,对他的小说近乎是一种沉浸和迷恋。可以说我几乎没有遗漏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我和苏童是同龄人,他的作品不仅能带给我许多能让我重新找回自我的东西,还能唤醒许多关于国家、民族尤其个人生命记忆的东西。而且,我不仅喜爱他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是让我内心极为敬佩的一个作家。
2 近年,大家都在称赞贾平凹的《秦腔》,尤其是他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文学叙事的耐心。其实,我觉得苏童也是一位真正的、非常有叙事耐心的作家。耐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里实际上就是个写作姿态的问题。可以说,苏童还是一个心理承受力极好的作家,这些年来他基本不受外界的干扰,扎扎实实地做人作文。所以,毕飞宇曾说,认识苏童这么多年,发现他身上很多东西几乎就没有什么变化。一个作家凭借什么力量能够使读者保持对你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有一两部好小说,还因为你对文学写作一如既往的虔诚。这是一个作家最不该变化的东西。苏童对于小说写作是相当虔诚的,有时甚至是倔强的。我认为,他对于短篇的偏爱和写作就是倔强的,不惜气力的。也是超出了任何功利心的、富于耐性的。当然,我们可以说,苏童是一个在写作上既有“坡度”也有“弯度”的作家,有许多作家也是在三十几岁、四十几岁就写了三五百万字,可那是自我滑行的长度,却没有向上的坡度。苏童却是一位始终具有写作坡度和高度的作家。那么,因为苏童自己写作的起点太高了,他有一个整体上的绝对的高度。一上手就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就是《妻妾成群》《南方的堕落》,就是《刺青时代》,所以自己很难越过自己建立的“标高”。 长篇也是这样,你很难说《米》好还是《城北地带》好,更不好说《碧奴》就强于《我的帝王生涯》。我也不认为《蛇为什么会飞》就是一部失败的小说。有高有低。但我感觉,苏童真正能够不断超过自己的还是他的短篇小说,而不是中篇、长篇。能够让他感到最自信的实际上也是短篇。十几年来,苏童短篇写作的热情持续不减,而苏童的短篇的被需要,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这个时代审美方向的一些变化。
3 我特别想提到的还是他的短篇。我觉得,《妻妾成群》之后,苏童的写作就相当地自我、相当自由了。虽然有时候在读了他的某一个短篇后,可能一时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感觉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写作境界。大概是1998年到2003年这五六年里,好像是他写《蛇为什么会飞》前后,他差不多每年只有五六个短篇,这几年,他的写作仿佛一直在一种特有的自我感觉和节奏中进行。我想,一个作家需要一种自我沉浸,在一种特殊的心态下实现对文学的感受和表达。像《小偷》《巨婴》《向日葵》《古巴刀》《大气压力》《水鬼》《白雪猪头》那一批作品,到后来的《骑兵》《哭泣的耳朵》《马蹄莲》,还有最近的《西瓜船》《拾婴记》,我认为是他最好的一批短篇小说。写的自由、轻松、洒脱,包括技术。那时,我感觉文学界正处于相对沉闷的时期,那恰是他状态最好的一个时期。加上早期的《桑园留念》《祭奠红马》和“香椿树街系列”等一批小说,真的将短篇写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正是短篇小说体现出了他的叙事美学和他的哲学。
我们以往关注苏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小说“反主题”“反历史”方面的先锋性特征,却很少重视他的短篇小说的文体自觉,其实很早的时候,苏童就开始在短篇中考虑叙述的形式和意图对叙事效果的影响和意义,可以这么说,苏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具有文体意识和形式感的作家之一。苏童自己也多次强调过,应该把小说放到艺术的范畴去看,那种对小说的社会功能、对它的拯救灵魂、推进社会进步意义的夸大,扭曲了小说的美学功能。小说的原始动机不可能承受这么大这么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他的小说写作很少有一般意义上的道德等价值评估,而是沉浸于审美的。这种写作常常令我们做评论的有些尴尬,我们总是喜欢在作品中寻找、挖掘思想、艺术等社会性价值,而对那些能令我们仅仅是怦然心动的东西不以为然。我觉得,苏童对小说的理解、他的小说思维和小说理念,一开始就是接近文学本性的。这也是苏童数年来始终坚守的东西。
苏童短篇小说整体上精致、和谐、富于古典气息,奇妙的意象和意蕴,语感的精妙、文字的内在气韵,起伏跌宕自然,还有灵气都贯穿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他的语言,这使他在小说中保持有相对稳定的美学风格,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内拓展想像的空间。我觉得苏童无论短篇还是长篇,他最大的优势是在语言感觉上,纯粹的文学语言,现代文人话语,一种婉约的唯美语言,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语言是很重要的,它是由表及里的东西。我认为,一些作家的悲哀就在于,他终其一生的写作,就因为他的语言而无所作为,写了几百万、上千万字,但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叙述。所以,作家都应该解决好语言问题。无论是贾平凹、莫言、王安忆,还是格非、余华,他们都是一开始就解决了语言问题。苏童的语言以及由此形成的高贵气质,语言的精致又给想像、故事、人物的书写策略带来了新鲜的、陌生化的东西,所以,他并不是依靠故事本身。不论写什么题材,平民草根,男人女性,市井传奇,街头故事,在作品的形态上,在文体和内涵上都是唯美的,既现代又古典的,既先锋又厚实的,既有整体气韵又细到生活的肌理。他以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将小说的许多老元素重新进行了艺术的整合。他写的极其自由,在当代,很少有人会这么写,像他的《祭奠红马》的那匹马,《骑兵》里的那匹马,《拾婴记》里那个婴儿和小羊,飘来逸去,我们感到一种和生活不一样的东西。小说既带给我们小说中应该有的东西,还带给我们许多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他好像可以任意地在小说中很充分地展现他扭转、推断生活的能力。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小说风貌。我认为,这是一种神示的东西,所以说苏童是凭借天分写作的作家。他的许多写于80年代的小说,已经过去快20年了,到现在依然十分耐读,主要就是因为叙述的魔力。还有,他的作品能呈现出的小说艺术从先锋到古典、到唯美的对生活特有的精神体验,和小说艺术的来龙去脉。我们甚至可以将这本《碧奴》也当作一个若干短篇的连缀,它更是一个唯美的极致和盛宴。从这个角度讲,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文体家。
所以,这里我想说的是,苏童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代表了我们当代短篇写作的一个高度。而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我觉得,在当代,苏童延续或者说传承了“五四”以来沈从文、汪曾祺这一脉由才情而直到唯美的风格。毫无疑问,他是当代一位与众不同的、真正意义上的唯美主义作家。我相信,有苏童这样的作家在,当代小说的想像就不会沦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