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名人交友的短小故事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
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1)交友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先授枢密副使,之后拜为参知政事,九月,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新政”。
❷ 要一篇关于友谊的短篇小说,不要爱情,要纯洁的,可以作为日志!
把友谊进行到底(短篇小说)
蓝已经记不起是何时与尘加为好友的了,也记不起,到底是谁加谁的。
他认为:这些细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经相识相知了。
本来,各人都有各人的人生单行道,若无特别的事情发生,他们就会沿着自已的人生单行道,往前,再往前,一直到终老。不会有认识的机会。
相识的机会很偶然,但偶然中也有着必然。
一个他们都认识的朋友----汉,在网络上发生了一件很轰动的事情。我们姑且将之称为-----汉事件。顿时掀起瀚然风波。一时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批评如潮水般涌来。让汉承受着莫大的压力。
蓝认识汉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对他的了解更是不多。核心的、隐密的资料都是一塌糊涂的不知道。对于网上交友,蓝一向做得很好,他恪守着网上交友的潜规则:不问年龄、不问职业、不问收入、不问住址、、、、、、、、唯一知道的只是对方的网名,仅此而已。蓝相信,随着交往的深入,该知道的终究会知道,不该知道的东东你问了也没用。所以,蓝的朋友很多。
在蓝和汉他们的那个圈子里,对于汉事件,蓝选择了沉默,不发表任何意见。虽然这不是他的性格,但生活教会了他这样做。
私底下,蓝还是会关注着网络上对汉的攻击和评价,然后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给汉一点点意见,鼓励他勇敢面对现实,争取早日把事情了结。并告诫他应注意的事项。
尘是一个资深网虫,曾经是汉的好友之一,在网络上享有极高的人气。因为汉事件,把蓝和尘都拖到漩涡的边缘。很多朋友私底下都会找他们打听事情的真相。
因此,蓝和尘很自然的认识了。基于当时的情况,他们谈论的话题也仅止于汉和汉事件,其他话题很少涉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蓝和尘的谈资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泛。几乎无所不谈。
尘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孩子,每每在网上看见好文章,总会链接过来发给蓝看,而蓝也会放下手上的事情,马上打开链接观看,然后把读后感向尘汇报,就像学生向老师汇报成绩一样。
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了半年。蓝觉得和尘已经是好朋友了。但他们居然没有视频过,也没有彼此的照片,更加没有电话号码。
他们的见面都仅止于网上神交。哪一个没上网,也就碰不着了。
蓝觉得这样不太好。他觉得还应该有另一种方式可以让他们经常联系。不管他们有没有上网,都可以自由的沟通。这就是移动的力量。
在一次聊天快结束的时候,蓝很自然的问尘:尘,可以留个电话号码吗?在蓝当时的心目中,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要个号码也不会对她造成任何不良影响。顶多也是有空发个信息而已。
尘说:要号码干嘛?我不习惯给号码别人,这是我私人号码。除非是老死,否则我不会告诉他/她。
蓝当时觉得很失落,不为别的,只为尘的那句:除非是老死,否则我不会告诉他/她。
这让蓝很心痛。他知道他还远远不是尘的老死。
这个感觉让蓝的心情整整低迷了二十四小时。
二十四小时后,蓝想通了。
就这样也不错,何必要求太多呢。有缘就在网上见见面聊聊天,云游天下,纵谈国事家事大件事。有个号码又能咋样?徒增烦恼。
朋友,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的。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样的朋友,不涉及到任何利益,没有任何居心。简单、纯粹。就像广告上说的那样:就这样挺好。
所以,蓝决定,就这样把网络友谊进行到底
❸ 关于“友谊”的短篇小说
Friendship is a kind of relationship that many accompany you all your life. The relationship with your wife or husband occurs only after you are married and runs the risks of being cut down by divorce. The relationship with your parents will be put to an end with their passing away. The relationship with your children begins late in the middle of your life. You have an association with your colleagues, but it is always changing, because one day, one or another colleague may disappear suddenly out of your routine by changing jobs and you may similarly jump out of your colleagues' lives.
Some friendly relationships can be kept on argument and discussion,but it is usual for close friends to have similar ideas and beliefs,to have attitudes and interests in commen ---they often talk about "being on the same wavelength ".
❹ 交友简短的小故事
焦耳求知——好学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权贵的虚荣
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曾在佛罗伦萨雕刻了一尊石像,因为那尊雕像体积庞大,又将摆放在城市的显要位置,米开朗基罗从构思、手法上竭尽全力。经过将近两年的创作,米开朗基罗终于完成了作品。当他自己看到这尊凝聚了自己所有功力的作品时,他自己也为自己感到骄傲。作品预展时,佛罗伦萨万人空巷,对他的创作叹为观止。最后连佛罗伦萨市长也来参观了,众多权贵围在雕像前窃窃私语,等待市长发表意见。市长傲慢地朝雕像看了几眼,问:“作者来了吗?”米开朗基罗被人请到市长面前。市长说:“雕石匠,我觉得这座石像的鼻子低了点,影响了整座雕像的艺术氛围。”米开朗基罗听罢说:“尊敬的市长,我会按照你的要求加高石像的鼻子。”说完,米开朗基罗便让助手取出工具,提着石粉对石像的鼻子进行加工。米开朗基罗在石像的鼻子上抹着石粉。抹了一会儿,他来到市长面前,说:“尊敬的市长,我已经按照你的要求加高了石像的鼻子,你看现在还行吗?”市长看了点点头说:“雕石匠,现在好多了,这才是完美的艺术。
”市长走后,米开朗基罗的助手百思不得其解,问:“你只是在石像的鼻子上抹了三把石粉,石像的鼻子根本没有加高啊?”米开朗基罗说:“可是,市长认为高了。
”据说那尊石像还矗立在佛罗伦萨的街头,知道那尊石像来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谚语:“权贵的虚荣就是石像鼻子上的三把石粉。”
(摘自《知音》海外版第4期,作者流沙)
一句妙语求职成功
2003年,巧克力之父弗斯贝里的公司获准登陆中国市场,他就发出了招聘广告。公告很简单,是这样写的:请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回答下面四位名人在说什么。
1.1954年4月2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邀请爱因斯坦回母校演讲,爱因斯坦在演讲中说了这样几句话:“我学习中等,按照学校的标准,我算不上是个好学生,不过我后来发现,能忘掉在学校学的东西,剩下的才是教育。”
2.1984年6月2日,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丁肇中回母校清华大学演讲,在接受同学提问时说;“据我所知,在诺贝尔奖的90多位物理学家中,还没有一位在学校里经常考第一;经常考倒数第一的到是有几位。”
3.1999年3月27日,比尔.盖茨应邀回母校哈佛大学去参加募捐活动,当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学习拿到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时,他向记者笑了一下没有回答。
4.2001年5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回到母校耶鲁大学,接受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当年学习成绩平平,在被问到现在的感想时,他说:“对那些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我说‘干的好’,对那些成绩较差的毕业生,我说‘你可以去当总统’。”
有400多名优秀中国大学生参加了应聘。2003年3月10日,他的分公司在北京开业了,只有一个学生收到通知来参见他们的开业典礼。这位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学校里有高分低分之分,但校外没有,校门外总是把校门里的一切打乱重整。
那是你的油田
曾是美国首富的石油大亨保罗·盖蒂,年轻时家境并不富裕,只有一片收成很差的旱田。
后来,在田里挖水井的时候,田里冒出一些黑浓浓的石油。于是水井变成了油井,旱田变成了油田,保罗·盖蒂看到了致富之路。他开始雇工开采起石油来。
保罗·盖蒂很用心地经营自己的事业,没事便到各油田去巡视。可是,他每次都能发现有人浪费原料,而且有闲人游逛。他把工头找来,要求工头们消除浪费和清除闲人。然而,他下次再去的时候,一切依然如故。保罗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我一去就能看得出浪费和闲人,而那些工头天天在此,却视而不见?后来,一位管理学家一句话点醒了保罗,他说:“那是你的油田。
”保罗立即召来各工头,向他们宣布:“从今天起油田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效益的25%由各位全权支配。”从此,保罗再巡视油田时,发现不仅浪费现象消失,闲人也绝迹,而且产量大幅增加。
(摘自2月28日《羊城晚报》)
拿破仑对落水的士兵开枪
拿破仑一次骑马穿过一片森林,看到一个不会游泳的士兵掉进水里,正向深处漂移,岸上的士兵慌作一团,因为他们谁也不会游泳。
拿破仑问:“他会游泳吗?”回答:“只能划几下,现在不行了。
”拿破仑随手从士兵手里拿过一支手枪,朝落水者大声喊道:“您赶快游回来,不然,我就开枪了。”说着真的向水里开了两枪。
落水的人听见这么一说,猛然转过头来,拼命地划着,居然很快靠上了岸。他不解地问拿破仑:“陛下,我都快吓死了,你为什么还要向我开枪?”拿破仑笑了:“傻瓜,不吓你一下,你就真的淹死了,你看这几个人谁能救你呢?你经这么一吓,不是自己回过头来救了自己吗?”
(摘自《文明导刊》第4期)
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严承章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传媒报道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事迹时,曾言及“希波克拉底誓言”。希波克拉底是何人,他的“誓言”说了些什么?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是古希腊医生,史载约生活在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希波克拉底誓言”据史载并非全是希氏之作。希氏一直被西方认作“西方医学之父”,其“誓言”一直作为医学道德准则。《西方文化大辞典》中记述的“誓言”是这样的:“……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尤不为妇人施堕胎手术。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凡患结石者,我不施手术,此则有待于专家为之。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倘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祗让我生命与医术能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神鬼神实共亟之。”
(摘自2003年6月9日《羊城晚报》)
磨 坊
流 沙
十九世纪的德国有个威廉一世皇帝,他在波茨坦市近郊盖了一座占地面积很大装潢豪华的行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行宫不远处的一间磨坊十分碍眼,刚好把前面的风景给挡住了。威廉一世让内务大臣去问清楚是谁的磨坊,然后给磨坊主一些钱,把它拆了。内务大臣找到那磨坊主,向磨坊主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要求。可是磨坊主说:“那是祖宗传下来的财产,我要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
威廉一世生气了,派出自己的宫廷卫队把房子强行给拆了。拆房子的时候,磨坊主对卫队队员们说:“皇帝当然权高势重,但德国尚有法院在,此不公平之事我必诉之于法庭解决。”不久,法院作出判决,皇帝败诉,而且必须“恢复原状”。于是,威廉一世只得派人把已拆毁的磨坊重新建了起来。
几十年后,威廉一世去世了,那磨坊主也去世了。磨坊主的儿子因为经济拮据,准备将磨坊出售给即位的威廉二世,他认为皇室肯定认为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但威廉二世却给磨坊主的儿子六千马克,并亲笔写了信,嘱咐他这磨坊是德意志国家的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纪念,也是你们家族的光荣所在,要求把这磨坊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波茨坦市那座古旧的磨坊仍然还在,每年都有不少观光者。特别是一些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以观摩磨坊为自己从业的必经程序。
(摘自2003年7月3日《新闻晨报》)
爱因斯坦给五千年后人类的一封信
闻 山
193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打电话给爱因斯坦,请他写一封信,把“我们时代的思想和感情,告诉5000年后的人。”爱因斯坦写了。这信被装在牢固的容器里,深埋在纽约世界博览会地下,上面立一个石碑,说明后人要在6939年才能取出来。信中写道:
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械的力量横过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个角落互通信息。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
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
(摘自《共鸣》2003年第3期)
路曲心直
黎 民
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洒扫,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很远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
有一天,他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于是,小和尚问方丈:“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自在呢?没有人强迫他们干活读经,而我却要干个不停呢?”方丈只是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走来时,方丈把他带到寺的前门。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方丈问那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这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几个小和尚说:“方丈,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
方丈又问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还要早些呢?”
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稳走得快。十年了,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方丈闻言大笑,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
这个当年的小和尚就是后来著名的玄奘法师。在西去取经的途中,虽艰险重重,他的心却一直闪耀着执著之光。
(摘自《辽宁青年》2003年第10期)
大师的风格
吴锡平在2003年7月6日《中国青年报》上撰文说,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把读书和著书喻为“铸钱”。他说:我曾说今人著书立说正如古人铸铜造钱,古人从矿山中开采铜,而今人却靠收买旧铜钱做原料,前者铸的钱数量少,但品质精良,而后者不仅新铸造出来的铜钱质量粗劣,而且把古人传世之技艺给毁了。我一年多来,尽管从早到晚读书,反复研究,只不过考虑清了几个问题,数量虽少,但也算得上是直接从矿山中采铜吧!
文章说,可叹的是,三百多年前学人的这段比喻却一语切中了当今的现实。时下的学界正是浮躁之风盛行:重数量而轻质量,粗制滥造,动不动就是皇皇数万、数十万言的巨著,一年一本甚至几本,写书变得比写论文还容易;拼凑之作比比皆是。
与这些“著作等身”的后辈学人相比,老一辈的学者们要“相形见绌”得多了。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一辈子只出了一本书——《逻辑哲学论》,而且薄薄的不到80页,以后便不再著书。直到他去世以后,别人才将他的笔记、讲义汇编成书。就是这本披沙拣金的“小书”成就了大师一生的盛名。大师这样一种集谦逊与浪漫与勇气于一体的真诚真令人钦佩。我想这来自于他深厚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来自于他良好的学术操守和道德情怀,来自于他优雅的气质和恰当的自我认知。大师的风格,也应该是学界的一杆标尺,既指引学问的方向,又标识涵养和道德的高度。
悬崖边上的智慧
谢隆艳
沙俄时代,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失足掉到了河里。无论他怎样大喊“救命”,在岸边值勤的警察都无动于衷。落水人奄奄一息,慌乱中突然大喊:“打倒沙皇!”
这还了得,在当时的俄国,辱骂沙皇是要坐牢的。两名警察立即跳入水中,把落水的人提上岸来,送进了警察局。溺水的人也因此得救。
当一个人被某种缘由逼入绝地时,智慧就会突然开花。这种现象被人称为“悬崖边上的智慧”。
英国著名大画家索希尔有一次应英国女王的邀请,在皇宫里画了幅大壁画。为画这幅巨制,画家搭起了一个三层楼高的脚手架。女王带领一批大臣前来观看,当时索希尔正站在脚手架上全神贯注地审视着自己的作品。他一边看一边往后退,直退到了脚手架的边缘,站在脚手架下的女王和大臣们全都吓呆了,但谁也不敢出声:大家知道,谁要是喊出声来,索希尔一定会受到惊吓,很可能掉到地上摔死。
这时,站在索希尔身边的助手急中生智,他大步冲到壁画前,拿起画笔在壁画上乱涂乱抹起来。索希尔见此勃然大怒,急忙奔上前去抢夺助手手里的画笔:“你疯了吗?”这样。他的助手用逼出来的灵感,救了他的一条性命。
(摘自2003年7月3日《北方法制报》)
人生是提取精华的过程
卡莉·菲奥利娜是惠普的女总裁,她曾在斯坦福大学学习过。毕业25年后,她回到母校演讲。她说:我在斯坦福上过的最难忘的一门课程是一次研讨会,一次关于“中世纪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三大教派的政治哲学”的研讨会。
每一个星期我们都得阅读一部有关中世纪哲学的著作,比如说阿奎拿(Aquinas)、培根(Bacon)、Abelard——都是些长篇巨作啊——我们一个星期平均要读1000页的东西。而每一个周末,我们就得把这些哲学家们的思想言论进行提炼,总结成一份仅有2页纸的精髓。
当时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先把它们缩成20页的东西,然后10页,最后到2页,而且是单面的稿纸。这岂止是总结啊?这简直就是把所有的事物还原成其最原始的形态,回复到事物最根本的精髓!
而紧接着的另一个星期,我们又开始着眼于另外一个哲学家的著作了。
这些思想家们的哲学和意识形态无疑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是那种近乎苛刻的提取精髓、追求完美精致的“蒸馏”过程才是我真正学到的东西。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近乎顽固的技能。而一直以来,我都反复受益着。这是一种提取事物精髓,还原事物本质的综合练习,而那门课程同时也让我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人生就是提取精华的过程。
(摘自《中国大学生》2003年第7期)
斯隆先生的爱好
林夕
斯隆先生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专业的经理人,在此以前,美国的大企业一直是“老板”自己管理企业。
斯隆先生年轻时爱好交友、游玩,也曾是个交游广阔的人,有许多好友,但是他担任通用总裁以后,却把自己孤立起来,不与同级主管亲近,对他们都以礼相待,保持同样距离。
“没有人喜欢孤寂,我也喜欢交友,喜欢身边有个伴,可是公司给我高薪,不是让我来交朋友的,我的工作是评估公司里的人表现如何,从而做出正确的人事决策,假如我和我共事的人有交情,自然就会有好恶之分,会影响我做决定。因此,我不得在工作场合建立私交。”
不仅如此,斯隆先生从不在公开场合谈自己的爱好、家人。在介绍他的书中,他坚持不让编辑加入两页介绍他的家庭、童年和早期生涯的文章。斯隆认为,“专业人才”不应该透露自己的兴趣、信念和私人生活,这是他的私事,和“专业”无关。
也正因为如此,斯隆领导下的通用,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特别是他手下的35位高级主管,风格迥异,各有特色,这也正是通用的活力所在。
写到这,我不仅想起最近从报上看到的一句话:“制度、条例再严我也不怕,最怕的是领导干部没有爱好。”这句话出自涉案金额最大的厦门远华案主犯赖昌星之口。
(摘自2003年7月26日《新华日报》 )
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毕生反对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有一天,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格尔尼卡”的复制品。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的惨状。一个德军军官指着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一句话使这个德军官瞠目结舌。
善恶由心
流沙
苏东坡信仰佛教。一次与方丈辩经,两人坐于蒲团之上,相论许久。
方丈说:“我在对方的眼里是什么?”
苏东坡说:“方丈你在我眼里是一堆牛屎。”方丈微微一笑,说:“施主你在我眼里是一朵花。”
苏东坡满意而归,与小妹言及此事。小妹说:“佛家有言,心在地狱缘恶念,你心中有牛屎,才会把别人看成牛屎。”
苏东坡听罢,满脸愧色。
任何善恶的念头,在未变成行动和事实之前,其实在心中早已存在了,心中充满恶念的人,看别人的眼光就会变异,而心中充满友谊、宽容的人,便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欢乐。
佛家有地狱和天堂之说。心想行恶的人,心中充满愤怒,做过恶事的人,因害怕别人发现他的恶事就会天天做恶梦,他虽在人间,心却早在地狱中了。而行善之人,光明磊落,与人为善,无名利得失,虽身在尘世,心却早在天堂了。
其实,善和恶有时只是一念之差,一线之距。看丰子恺先生的回忆录,里面记载着一段关于他的恩师李叔同的轶事。上音乐课时,有一个学生在下面看闲书,另一个学生则随地吐痰。李先生是个极其严肃的人,他当场看到了却不出声,下课后,李先生请那两位同学留下来,用很缓和的声音对他们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闲书也不要随地吐痰。两个学生觉得老师小题大作,刚要申辩,只见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向他们鞠了一躬,两个学生顿时满脸通红。
在善面前,只有春风化雨般的滋润,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一个人心中只有善念的时候,一切尘世间的浮华光景早已退却,只有一个个平等和应该尊重的灵魂。
——《解放日报》2003.10.24日
勇 气
19世纪,在英国的名门公立学校——哈罗学校,常常会出现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
有一天,一个强悍的高个子男生,拦在一个新生的面前,颐指气使地命令他替自己做事,新生初来乍到,不明白其中“原委”,断然拒绝。高个子恼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领子,劈头盖脑地打起来,嘴里还骂骂咧咧:“你这小子,为了让你聪明点,我得好好开导你!”新生痛得龇牙咧嘴,却并不肯乞怜告饶。
旁观的学生或者冷眼相看,或者起哄嬉笑,或者一走了之。只有一个外表文弱的男生,看着这欺凌的一幕,眼里渐渐涌出了泪水,终于忍不住嚷起来:“你到底还要打他几下才肯罢休!”
高个子朝那个又尖又细的抗议的声音望去,一看也是个瘦弱的新生,就恶狠狠地骂道:“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问这个干吗?”
那个新生用含泪的眼睛盯着他,毫不畏惧地回答:“不管你还要打几下,让我替他忍受一半的拳头吧。”
高个子看着他的眼泪,听到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住了手。
从这以后,学校城反抗恶行暴力的声音开始响亮,帮助弱者的善举也逐渐增多,两个新生也成为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殴打的少年,深感爱与善的可贵,后来成为英国颇负盛名的大政治家罗伯特·比尔;挺身而出,愿为陌生弱者分担痛苦的,则是扬名全世界的大诗人拜伦。
人生途中,我们也需要像拜伦一样,在别人只是畏惧地逃避,或幸灾乐祸地观看时,能够拿出罕有的勇气,为了善,为了爱,也为了启迪和震撼那些冷漠的心灵。
五元和十元
有一个美国乡村小孩,人家拿出一张五元纸币和一张十元纸币送他,让他挑一张,他挑了那张五元纸币。人们都说他笨,纷纷嘲弄他、笑话他。这事传了出去、很多人都来找他试验,结果还是这样,这事也就传得越来越远了。过了几十年,这个小孩成了美国总统。有记者向他问起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总统答。
“那您为什么要五元,不要十元呢?”
“如果我一开始就要十元,那以后还有谁拿钱来试探我是不是真的很愚蠢呢?”
世上不少聪明人,犹如这位美国总统。他得了便宜,却能让对方也觉得愉快。世上也有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地笑话别人,却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笨蛋。
自由的价值
今年盛夏,战功赫赫的美国四星上将弗兰克斯将军退役了。国防部长、各界名人,爱戴他的士兵们,都在欢送仪式上向他致敬,这位服役将近四十年的老兵,退役后,很多优厚待遇也就随之失去。然而他却淡然处之。他说:“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被称为自由。自由的价值高于一切。”自由的意义,在于其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在。
华盛顿功成身退,在总统任期内,他曾经两度提出辞职。在他离开政治舞台的时候,他说,“朋友们,重新选举一位公民来管理美国政府的日子已为期不远……我以良好的意愿在政府的组织与管理方面有所建树。加以年事日长,体质日衰,深感引退不仅为我所必须,亦将系受人欢迎之举。”不久,他真正变成了踏踏实实的农民华盛顿,从费城返回弗农山庄。在那里经营硕大的果园农庄;他的园林讲究得很,里面溪流潺潺,蜜蜂嘤嗡,水流花放,生机盎然。他优游林泉,自得其乐。他是人类自由理念的伟大的践行者,伟大的先行者,自由是他生命中至高的原则,为了追求自由,他不断地去扩大他的生活体验,所以他也是一个爱好创造的人。劳动的喜悦,落实在现实中的桃花源,是自由精神给他的报答。
可能错了
❺ 推荐几个关于“交友”的简短小故事
推荐几个关于“交友”的简短小故事
有奖励写回答共2个回答
筱晓小鱼儿
聊聊关注成为第247位粉丝
一、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
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石头瓦片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读书与平常一样,华歆丢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启示:我们应该像管宁一样,不受世俗诱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一意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淡泊名利,只有这样,将来才会成大器。联系文言文意思的内容想想,管宁为什么对华歆说:“子非吾友也。” 答:因为管宁看到华歆的为人处事不符合自己做人的原则,便断然绝交了。
二、刎颈之交
典 故: 出 处《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 的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 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赵国。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 很是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 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 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 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三、伯牙绝弦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为世再无之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坏,和琴弦断绝关系,一生不再弹琴。 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此后,因为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美妙,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因为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专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从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会晤起,40年里,他们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由于革命斗争需要,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联系越来越密切。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通信,交谈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理论问题,共同指导着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不仅十分钦佩恩格斯的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而且对恩格斯的身体也很关心。有一个时期,恩格斯生病,马克思时时挂在心上,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关切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也许还要厉害些。”恩格斯为了“保存最优秀的思想家”,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致力于革命理论的研究,他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到父亲经营的公司中去从事那“鬼商业”的工作。当《资本论》第一卷付印的时候,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的牺牲,我是决不可能完成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恩格斯尽管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他始终认为,能够同马克思并肩战斗40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这种崇高的革命友谊,正如列宁所赞扬的,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❻ 关于交友的故事,越短越好。
关于交友的故事,推荐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大意如下: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
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坏,和琴弦断绝关系,一生不再弹琴。
❼ 求一篇有关网恋的文章 短篇的小说
网恋如歌
在走进网络的时候,秋儿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网恋,会去进行一个她从来都不以为然的爱情程式。
说她不相信网恋,还不如说她不相信爱情,22岁那年经过了那一次失败的婚姻,秋儿变成了一个很矛盾的女人——渴望有人可以给她一辈子的承诺,当这承诺放在眼前的时候,她却又开始怀疑。所以秋儿选择了逃避现实,开始拒绝跟任何的异性讲话,也渐渐淡忘了笑是怎么一回事儿。秋儿选择了一个寄生的地方,那就是网络。
网络是另一个世界,秋儿可以肆无忌惮的讲出心里的一切,那是她在现实中想说又不敢说的。别人都说网络是不真实的,但在网络里的秋儿真实过现实里的.她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有梦".
从此网络上又多了一个游民,穿梭在无际的另一个天地里。
遇见海是就在今年在三月底四月初,那天生病了,宿舍就秋儿一个人没有去工作,打开电脑,好朋友们一个个都去上班了,连个聊天的对象都没有。破天慌的她从系统消息里打开一个---他的请求是“有梦就有希望”!犹豫了一下,秋儿按下了“接受”的按纽。
忘记了怎么聊上的,只知道一点,秋儿第一次聊就觉得他们都是那种凭感觉活着的人。
其实也许真的是有缘,秋儿除了上网,另一个爱好就是听歌。而海是个很会唱歌的男孩,至少秋这么觉得。
每天聊天的时候海都会放歌给她听。都是他自己录的,自己唱的,偶尔还会加点海的同事唱的那些走调的歌声,逗得秋笑得前俯后仰的,秋觉得有海这个网友真好-他那么幽默,跟他一起秋一天笑得比过去一年还多。
如果说一开始他们就毫无隐瞒自己的一切是不可能的,至少秋儿是.秋儿没有告诉过海她离过婚还有个女儿。潜意识里秋是个很保守的女人,她觉得那是她的耻辱,她希望她的婚姻是一生一世的。她觉得这样的她给人瞧不起,虽然一切不是她的错,所以秋儿决定海不问她就不说。
可有一天海终于问秋了,问她是不是有男朋友了。秋关掉了视频,思绪翻滚,她觉得有种无法面对海的感觉。“我离过婚了,还有个女儿。”就这么几个字,秋打上了又删掉,删掉了又打上。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才发出了。一样的沉默,在海的那边。等待----让秋很害怕,害怕会失去这么一个好朋友,就为这不是她的错的错。是的,好朋友.那时候秋还是这么想,她完全还没有意识到海在她心里的位置已经不仅仅是好朋友那么简单。
也许并没过多久,可在秋儿的眼里却是如此的漫长。秋儿厌倦了等待,“你是不是不想再跟我聊天了?给我个回答好吗?”,秋悲伤的问,“不是,只是一时反应不过来。你这么漂亮,又这么年轻。”海说,“要不你当我女朋友吧!我不介意的有个这么漂亮的女友的。”秋笑了,她知道海想安慰他。真的,心里感觉得到。她不知道他是不是开玩笑,但她知道并没有失去这个朋友,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后来的一段日子里,对秋来说真的是最快乐的。他们之间开始没有秘密了,秋变得更轻松,也渐渐的变得越来越开朗。她周围的朋友都感觉到了。她自己也感觉到了。但她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从来没想过会再恋爱,更没想过会在网络上喜欢上一个人——那是连一面之缘都没有的。
从那以后的一段日子里,海总是有意无意的叫她“老婆”,虽然秋从来不敢应——也许是不相信会有爱情来得这么快,有点措手不及,不过在心里,秋还是觉得甜甜的.特别是听到海的特地为他录的歌时。
每天海都会来找秋,告诉她他有多想她,问她什么时候决定嫁给他,他说为女儿的名字都想好了,问她什么时候会回来——因为秋在一个离家很远很远的城市。秋从来不敢说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也许在心里她还不敢相信这一切会是真的——“我真的恋爱了吗?他真的爱上我了吗?他那么好的条件----”秋儿问自己,她也不断的重复问海,是不是确定爱上她了,是不是真的能接受她的一切,是不是真的不介意她的过往,是不是-----,海都笑着给她保证,可能是因为以前的经历,秋心里总是不敢信任。
可他们真的恋爱了,虽然秋还不确定。因为只有恋人才会每天就算没空也要打个招呼才能安心去睡。他们也还是谈天说地的,秋儿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幽默感了,海开玩笑的说这都是他调教的结果。
海懂很多东西,他教秋怎么去BBS上去玩,他也教她怎么去下围棋―――――;
海也给秋发来了照片,秋还在电脑上见到了海的姐姐,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美满,美好得好象就快变成现实。虽然秋儿现在还不想回去——她还想读完书,还想多存钱.——她希望能够配得上海的大学学历,也希望女儿和她不会成为海的负担。
如果所有的都可以就这么发展下去那该多好,可命运似乎从来不会厚待秋儿。
如果可以选择,秋儿一定不会因为好奇而去看海的交友记录。
那一天秋儿一生都不会再忘记。和往常一样一下班秋儿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电脑,海还没上线,秋无意间发现海居然上传了交友记录,“他会怎么写呢?”秋儿痴痴的笑了,脸都不由的红了,她几乎百分百的确定海的交友对象的资料一定是跟他一样的。
秋儿好奇的打开了,“女,21-24岁,未婚,大专以上学历,工作在本市---------”犹如青天霹雳,秋儿一下子就蒙了,她做梦也没有想到海心目中的女孩竟然没有一点像她,心忽然的就痛了,痛得流出了泪。
海上线了,“老婆你在吗?”秋儿有点手足无措了,不知道该怎么回应。电脑里飘出的是他为她录的那首齐秦的《爱情宣言》,深情的旋律,熟悉的声音-----秋儿却觉得这一切离她好远好远。“怎么了,老婆。”海问,秋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下次不要再这么叫我了,我不是最适合你的另一半,真的,其实我一直都懂。”秋儿哭了,网络另一头的海却看不到。“我只是很自私,自私的希望可以给自己一次机会而已,现在我清醒了,我们做朋友其实蛮好的。”泪水点点落在键盘上,被手指敲得四散,就像秋儿破碎了的心。“你怎么了,好好的怎么说这个?”海不解,“那要我怎么说?”,秋儿努力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那是我在做梦而已,你知道吗?我多么希望这首《爱情宣言》是你用心唱给我听的。”“我是呀,我不用心,就不会给你听了,你知道吗?”海说,“我不知道,我累了,你知道接受你对我来说是多困难吗?”秋儿叹息着。“好好,就你不容易,我容易,行了吧,我爱你,难道这就错了?被判死刑还要宣布罪行呢,你不要让我这么不明不白好吗?”“你不明白。呵呵,你不是应该最明白吗?未婚,大专,我算是什么呀,我又能做什么?笑着说我不在乎?”秋儿问。“呵呵,你说那个呀,是我无聊写着玩的,没用的。”海笑着说,“你不相信我?”“也不是了,----”秋儿无力回答什么。“爱,等于信任的。”海说。“是吗,唉,你说是就是了。“秋儿苦笑,“我也不想跟你吵,以后我们说好不吵架好吗,哎,真累!”秋深吸一口气,似乎只能相信海,“我还不想跟你吵呢,没想到我们聊天还能吵起来,呵呵,刚才我还以为海啸了呢,吓死我了,哈哈。”………
就这样,那场风波终于过了,可风波的影响还是存在。以后每天上网他们还是见面,可在秋觉得他们之间已经有了距离了。
秋每天都去开海的交友记录,她没有告诉海,她是多么希望有一天会看到海能主动改掉那些资料。可海没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你好吗?”“你吃了吗?”“最近忙吗?”“你好就好。”“那你忙吧,不打搅了。”这些话出现在他们聊天记录里的次数变多了,秋知道他们之间出现了问题,开始没话找话说了,可她却无力改变什么。她会很想海,可看见他时,她也真的不知道该跟他说些什么。可能海也是同样的感觉。
因为工作调动,秋忙了一段时间,忙得都没空再聊天了,当然这也是个借口而已。她给海留了言:“我今天接到通知去我们新分公司的一个部门做主管了,我还什么都不熟悉,下个礼拜开始可能会忙一段时间,不一定有时间上网.别忘了我呀 ”
“不会的,祝贺你。”海回的。
就这么过了一个月,秋有时候会在网上看见海,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海并不跟她打招呼,而她因为所谓的自尊也不主动找海,两个人都开始回避对方了。秋欲哭无泪,虽然网络是虚拟的,可她付出的却是真感情,早知道会变成这样,她一定不会踏进这个同样会令她伤心的爱情,她宁愿海永远只是她的好朋友,一生不变。而不是像现在处处躲她,甚至开始都不敢在她在的时候上线。
找不到海,秋很伤心,可她却不恨他,真的,有时候爱情会莫名其妙的消失,会变成相互依恋的感情,她能理解。她不知道海怎么想,不知道是不是怕她会缠着他才会不见的。她很想再看到海,告诉他她心中的想法,虽然她又有点怕见到他,因为在她心里爱还是存在。
所以她又给海留言了,她希望海有天能看见:“知道吗,最近我很想你。唉,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想你的时候很想哭,每天上网了,看见你不在线,心里很失落,我才明白。每天上网的目的就是等你,可又等不到你,我不明白你是很忙还是在躲我。我只想跟你说我没想到我还会爱上别人,而且还是如此不现实的网恋。
我是很想像张小娴说的那样:‘宁可高傲的发霉,也不要委屈的恋爱’可朋友跟我说,我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因为我从来不敢正视自己的感情。
是的,我从来不敢正视感情,也许跟我的经历有关,我从不敢许下任何承诺,因为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要还的。
我很懦弱,也很自卑,真的.任何的闲言碎语都可以打垮我的,所以我知道我们不可能。
‘我爱你’我以前从为主动跟你说过,我之所以现在要告诉你我爱上你了,是因为我很感谢你,也许你不知道你对我的影响,但我知道,你改变了我很多,你会是我永久的回忆,很美的那种。但我绝不会缠着你,如果这是你躲我的原因。
我今天看了我们的聊天记录——我们曾经聊得那么开心,我多想我们回到以前,单纯的做个好朋友,那多好呀,可是真可惜——
好好保重了,我的朋友,我祝福你在每一天。
也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再相遇了,但不管在现实或是网络,我希望在心里,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关上了聊天器,秋沉默了,一遍遍的听着以前海给她放过的歌从〈告白〉,听到〈爱情宣言〉,听到〈一起走过的日子〉,听过〈珍惜〉和〈曾经最美〉,然后一遍一遍的听那首她最爱的〈亲爱的你别离开我〉。
❽ 有没有写婚恋,交友的短篇小说推荐一下呢
《爱的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