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什么歌
《三十里铺》是一首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优秀陕北爱情民歌。它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根据陕北地区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的。它的诞生地,也就是陕北绥德县城东30华里的满堂川乡“三十里铺”,这首后来成型的民歌也就以“三十里铺”命名了。
《三十里铺》旋律很舒展、开阔、但曲调构成却十分简单,全曲由四个短句构成,曲中的四、五度大跳突出了信天游的音调特色。第一句、第二句完全一样,第三句的后半句又与前两句后半句一样(即三句的落音都是“2”),只有第四句才归回到徵调式上去。音调开阔舒展,速度悠缓,节奏有切分特点,抒情性较强,并运用了调性的变化,集中抒发了年轻恋人离别之情。由于民歌反映的故事真实,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真挚深切,博得了人们的喜爱,争相传唱。五十年代,王方亮将它改编为民歌无伴奏合唱,并亲自指挥陕北民歌合唱团公演,使这首歌得到了丰富、提高与推广。
这自然流露出来的感情,完全是在真实情景的感染下,把很久以来存在心头并不成熟的内容,一下子倾泻表达出来的。它的音调带有一定的悲凉情绪,既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对别人倾诉。它的音乐是信天游上下句两个乐句,但它唱起来却是四个乐句。我们从歌词看,它第一句是起兴乐句,第二句音调却完全是第一乐句的重复,第三句是稍加变化的第一乐句,第四乐句才是这首歌的下句,实际上是一个乐句的三次重复,第四句也就是下句的结束音落到宫音上,恰好是上句结束音的征音,下句结束音为宫,正好是两个完整的上下乐句。
㈡ 三十里铺的创作背景
根据《三十里铺》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三十里铺》被陕西省委宣传部评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由著名导演滕文骥执导,云集影坛新秀,于2010年4月开机拍摄。《三十里铺》是一首陕北经典民歌。编剧兰一斐说,很多人唱这首民歌,但不一定知道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该剧改编历时十余年,故事发生在1939至1942年间的陕北绥德三十里铺。当时日军已侵占山西,保卫黄河之战如火如荼。绥德县属国共两党的共管区,国共两党成员、日军特务、土匪,以及赶牲灵的驼队、骡队和脚户挑夫等经常往来歇息于三十里铺的骡马店。在动荡不安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四妹子和三哥哥为了爱情、生存、革命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留下绝唱《三十里铺》。
㈢ 三十里铺 最先演唱的人是谁
我是作曲家何少英,上世纪80年代我到陕北绥德地区采风,听民间艺人讲述了这个爱情悲剧,并到了四妹子和三哥哥分别居住的郝家洼和三十里铺村,见到了二位老人。有关民歌《三十里铺》的传说很多,我感觉这首民歌雏形最先由赶脚人唱出的,之后凤英加以完善,这个版本更可信。供参考。
采 风 手 记
陕北重镇绥德以东的三十里铺村,七月流火的天气。一位陕北老汉扛着镢头沿着田间小路低着头默默地走来,他穿着一件已退色的蓝布衫,那上面白花花的汗碱算是对这身装束的一些点缀了。我们擦肩而过,他抬起头用那浑浊的眼睛看了看我,汗水似乎要从他额头深深的皱纹里溢出来。我们没有说话,但乡亲们告诉我,他的名字叫邱双喜。
在距离三十里铺村二十里之遥的一个小山村——郝家洼,住着一位农村妇女,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凤英,虽已年过花甲但身体仍显得很结实。
这是上世80年代中期我在陕北采风时遇到的两个人,他们太平常了,平常得与人群、黄土地交融在一起。但是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他们又是那样的特殊,他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歌颂他们的民歌《三十里铺》在当地乃至全国广为流传。
双喜和凤英都出生在三十里铺村,他们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渐渐地他们相爱了。凤英家的一家之主是爷爷,一个守旧而朴实的农民。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对此极为不满。首先,他认为没有媒人为中介的婚姻是不体面的;其次是双喜的脑筋比较活,他经常利用农闲到外面做些小生意。爷爷认为,作为农民就应该面朝黄土背朝天好好种地,双喜的作为不是本份庄稼汉所为。在这种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下,双喜和凤英只能悄悄相爱。
可能是命运的安排,双喜决定去当兵,在部队出发的那天,村里很多人都到村口的大路上送别。此时,凤英也夹杂在人群中,她多想上前与双喜说几句心里话!但碍于人多未能实现。《三十里铺》民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四妹子碱畔上灰塌蹋,有心拉上那两句话,又怕人笑话”。这便是凤英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但凤英是一个有心计的姑娘,她趁人不注意,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块手绢夹一封信塞到了双喜手中,(凤英能识字,这在当时的陕北农村实属罕见)。一对恋人就这样离别了。
令人遗憾的是,双喜在行军休息小解时手绢从腰带里滑落,他急于赶部队而未能察觉。由于这一差错,从而引出了民歌《三十里铺》的诞生,同时也加速了这场爱情悲剧的进程。
稍晚些时候,一位赶脚人路过捡起此物,他不识字,不解信中之意。晚上住店时,赶脚人将信拿给帐房先生看,帐房先生本不愿公开信的内容,只是说:你别管,这是年轻人的事。谁知这更加诱发了赶脚人的好奇心。在他的一再追问下,帐房先生不得不将信的内容合盘托出。一般来讲,赶脚人路过某地时,有时要受当地人的气,这个赶脚人心想,你三十里铺村出了这等丑事,今天我也要气气你们!第二天,当他路过三十里铺村时,就唱起了他自编的《三十里铺》这首民歌的雏形。三十里铺的村民们听到了歌声,知道是在说本村发生的事,但大家都觉得这首民歌很好听,所以很快就传唱开了。歌声传到凤英爷爷的耳朵里,他震怒了,认为家里出了天大的丑事。盛怒之下,他将凤英关进房中并锁上大门,不准她出来见人。据绥德县一位民间老艺人讲,《三十里铺》这首民歌的歌词是凤英被关在房中一边纺线线一边编唱出来的,共有七十多段歌词,真可谓是一篇民间长诗!这里寄托着凤英对双喜的思念之情,是一位村姑纯朴、善良心境的写真。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且现在的凤英也不愿再提及当年那段辛酸的往事,这些歌词没有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歌选》只收录了这首民歌的七段歌词。
凤英在被关了一阵子“禁闭”之后,由爷爷找人说媒将她嫁到了郝家洼的一户农家,她像其他农妇一样,为丈夫生儿育女、繁衍着子孙后代。当双喜回到他土生土长的家乡时,于无奈中与另一位陕北女子结婚。
在郝家洼我与一位村民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您会唱《三十里铺》这首民歌吗?”我问。“会,我们这的人都会。”答。“凤英也唱吗?”“她不(唱),我们也不当着她唱,她不高兴听。”“凤英不高兴,你们为什么还唱呢?”“歌是大家的,又不是她的,好听,我们就唱。我们绥德出好女子,凤英是最好的!”
当我离开当地时,从远处山坡坡上又隐隐约约传来《三十里铺》的歌声,我突然从中领悟到,凤英这个名字已在乡亲们的心目中被理想化,升华为爱与美的活生生的形象了。
㈣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故事
首先欢迎来我们绥德 民歌《三十里铺》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根据陕北绥德县三十里铺村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的。歌中的四妹子名叫凤英,三哥哥名叫邱双喜,他俩真诚相爱,为了保卫家乡,双喜毅然参军上前线,凤英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他送行。全曲由四个短句构成,曲中的四、五度大跳突出了信天游的音调特色。五十年代初由王方亮改编为无伴奏合唱。 采 风 手 记陕北重镇绥德以东的三十里铺村,七月流火的天气。一位陕北老汉扛着镢头沿着田间小路低着头默默地走来,他穿着一件已退色的蓝布衫,那上面白花花的汗碱算是对这身装束的一些点缀了。我们擦肩而过,他抬起头用那浑浊的眼睛看了看我,汗水似乎要从他额头深深的皱纹里溢出来。我们没有说话,但乡亲们告诉我,他的名字叫邱双喜。
在距离三十里铺村二十里之遥的一个小山村——郝家洼,住着一位农村妇女,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凤英,虽已年过花甲但身体仍显得很结实。
这是上世80年代中期我在陕北采风时遇到的两个人,他们太平常了,平常得与人群、黄土地交融在一起。但是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他们又是那样的特殊,他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歌颂他们的民歌《三十里铺》在当地乃至全国广为流传。
双喜和凤英都出生在三十里铺村,他们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渐渐地他们相爱了。凤英家的一家之主是爷爷,一个守旧而朴实的农民。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对此极为不满。首先,他认为没有媒人为中介的婚姻是不体面的;其次是双喜的脑筋比较活,他经常利用农闲到外面做些小生意。爷爷认为,作为农民就应该面朝黄土背朝天好好种地,双喜的作为不是本份庄稼汉所为。在这种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下,双喜和凤英只能悄悄相爱。
可能是命运的安排,双喜决定去当兵,在部队出发的那天,村里很多人都到村口的大路上送别。此时,凤英也夹杂在人群中,她多想上前与双喜说几句心里话!但碍于人多未能实现。《三十里铺》民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四妹子碱畔上灰塌蹋,有心拉上那两句话,又怕人笑话”。这便是凤英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但凤英是一个有心计的姑娘,她趁人不注意,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块手绢夹一封信塞到了双喜手中,(凤英能识字,这在当时的陕北农村实属罕见)。一对恋人就这样离别了。
令人遗憾的是,双喜在行军休息小解时手绢从腰带里滑落,他急于赶部队而未能察觉。由于这一差错,从而引出了民歌《三十里铺》的诞生,同时也加速了这场爱情悲剧的进程。
稍晚些时候,一位赶脚人路过捡起此物,他不识字,不解信中之意。晚上住店时,赶脚人将信拿给帐房先生看,帐房先生本不愿公开信的内容,只是说:你别管,这是年轻人的事。谁知这更加诱发了赶脚人的好奇心。在他的一再追问下,帐房先生不得不将信的内容合盘托出。一般来讲,赶脚人路过某地时,有时要受当地人的气,这个赶脚人心想,你三十里铺村出了这等丑事,今天我也要气气你们!第二天,当他路过三十里铺村时,就唱起了他自编的《三十里铺》这首民歌的雏形。三十里铺的村民们听到了歌声,知道是在说本村发生的事,但大家都觉得这首民歌很好听,所以很快就传唱开了。歌声传到凤英爷爷的耳朵里,他震怒了,认为家里出了天大的丑事。盛怒之下,他将凤英关进房中并锁上大门,不准她出来见人。据绥德县一位民间老艺人讲,《三十里铺》这首民歌的歌词是凤英被关在房中一边纺线线一边编唱出来的,共有七十多段歌词,真可谓是一篇民间长诗!这里寄托着凤英对双喜的思念之情,是一位村姑纯朴、善良心境的写真。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且现在的凤英也不愿再提及当年那段辛酸的往事,这些歌词没有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歌选》只收录了这首民歌的七段歌词。
凤英在被关了一阵子“禁闭”之后,由爷爷找人说媒将她嫁到了郝家洼的一户农家,她像其他农妇一样,为丈夫生儿育女、繁衍着子孙后代。当双喜回到他土生土长的家乡时,于无奈中与另一位陕北女子结婚。
在郝家洼我与一位村民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您会唱《三十里铺》这首民歌吗?”我问。“会,我们这的人都会。”答。“凤英也唱吗?”“她不(唱),我们也不当着她唱,她不高兴听。”“凤英不高兴,你们为什么还唱呢?”“歌是大家的,又不是她的,好听,我们就唱。我们绥德出好女子,凤英是最好的!”
当我离开当地时,从远处山坡坡上又隐隐约约传来《三十里铺》的歌声,我突然从中领悟到,凤英这个名字已在乡亲们的心目中被理想化,升华为爱与美的活生生的形象了。 如果还需要了解更详细的请到我们绥德来。
㈤ 三十里铺的歌曲赏析
《三十里铺》旋律很舒展、开阔、但曲调构成却十分简单,全曲由四个短句构成,曲中的四、五度大跳突出了信天游的音调特色。第一句、第二句完全一样,第三句的后半句又与前两句后半句一样(即三句的落音都是“2”),只有第四句才归回到徵调式上去。音调开阔舒展,速度悠缓,节奏有切分特点,抒情性较强,并运用了调性的变化,集中抒发了年轻恋人离别之情。由于民歌反映的故事真实,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真挚深切,博得了人们的喜爱,争相传唱。五十年代,王方亮将它改编为民歌无伴奏合唱,并亲自指挥陕北民歌合唱团公演,使这首歌得到了丰富、提高与推广。
这自然流露出来的感情,完全是在真实情景的感染下,把很久以来存在心头并不成熟的内容,一下子倾泻表达出来的。它的音调带有一定的悲凉情绪,既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对别人倾诉。它的音乐是信天游上下句两个乐句,但它唱起来却是四个乐句。我们从歌词看,它第一句是起兴乐句,第二句音调却完全是第一乐句的重复,第三句是稍加变化的第一乐句,第四乐句才是这首歌的下句,实际上是一个乐句的三次重复,第四句也就是下句的结束音落到宫音上,恰好是上句结束音的征音,下句结束音为宫,正好是两个完整的上下乐句。
㈥ 二十里铺,三十里铺是什么意思
这里“铺”应该读去声,是宋朝开始,延及元明清等朝代递送公文、迎送往来官吏的驿站。这种驿站先秦时期已经有了,名称叫做“邮”。《孟子 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从汉朝一直到唐朝都称“驿”,而且都规定三十里设一个“驿站”。到了宋朝开始改为每隔十里就设一个驿站,又称为“铺”。元朝更严密,规定所有州县,凡十里均须设一“铺”,大事快马传驿,小事由“铺吏”步行传送。明清两朝继承这一制度,这就是至今全国许多地名中“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以及许多地方把十里路称做“一铺路”的由来。因为每个“铺”都要建筑房舍以供“铺吏”或“铺兵”居住和饲养“铺马”备用,而建筑房舍要选择合适地点,所以实际上“铺”之间的距离不一定刚好是十里路,所以又有楼主所说的“十三里铺”、 “十八里铺”的地名存在(十八里铺也可能是十里的“长铺”加上八里的“短铺”而形成的。)
㈦ 三十里铺的剧情简介
三十里铺村的凤英与邻居傅来喜情投意合,私订终身。凤英的父亲因巨额债务,让凤英去财主家当帮佣偿债。凤英恳求父亲同意她与来喜做工卖唱挣钱还债。漂亮的凤英在卖唱中,被土匪师老鹞盯上,凶狠的土匪师老鹞直接将凤英绑架回山寨,并拿全村姐妹作为要挟(此人卑鄙至极),来喜为了救出凤英,被奸诈土匪抓住,严刑拷打,凤英用什么办法让师老鹞不得不放走来喜……
凤英才出虎穴,又入狼窝,刚接手骡马店大当家却又被土霸王白俊杰逼婚,白俊杰丧心病狂居然在凤英的饭里面下了大烟,来喜这次为救凤英不顾一切的联合了前任大当家杀死了白俊杰。白俊杰狠毒的女儿白岩岩为父报仇将凤英软禁在白府,却不想凤英却因此知道了一个白家惊人的秘密…………
为了彻底救出凤英,来喜参加了八路军 ,整日锻炼,跟着八路军四处征战都抢在最前线,三十里铺作为一个交通枢纽要道,被国民党,日军,土匪都视为一块肥肉…………在一次日军扫荡三十里铺时,来喜带着着部队将小日本一举赶出了绥德,随后又收服了土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