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高慧勤主编《川端康成十卷集》
您好
这里有恩
记得早点保存下载采纳啦
阿里嘎多
Ⅱ 求川端康成的《古都》高慧勤译本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提取码:xsuj
《古都》是齐藤勇贵执导的文艺电影,由松雪泰子主演,于2016年11月26日在京都先行上映,12月3日在日本全国公映。影片改编自作家川端康成同名原作,讲述了京都和巴黎这两个古都下,母亲和女儿人生交叉的故事。
Ⅲ 求此《伊豆的舞女》此版本译者 对比了 貌似不是叶渭渠译本或高慧勤译本 也不是林少华!词藻还是比较华
蒋家义的版本,语言有种清淡中的华丽,我第一次读的版本,印象很好。
Ⅳ 请哪位高人说说高慧勤的《雪国》译文翻译得怎么样
我这里有三个译本
感觉各有优劣。
侍桁的译笔明丽,意境渺远,在众译本中最靠近原著风格。十分可读。不过,据翻译时距当代较远,可能有些地方不够合乎现代习惯。另外,他翻译的是不完整本。
叶渭渠和高慧勤的译本各有优劣,难分高下,但叶的读起来似乎更加合乎现代语言习惯。尤其,叶翻译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很不错,有意境。
高的水平很不错,适合比较来读。
Ⅳ 谁是日本最畅销的小说家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村上春树诞生于京都市伏见区,不久就搬到兵库县西宫市夙川定居。村上的父亲是京都和尚的儿子,母亲则是船场商家的女儿,套句村上常用的表现,他可说是100%的纯关西种。由于父亲是国语老师,而且很爱看书,所以除了不准买漫画和周刊志外,村上自幼即可以买自已爱看的书来读。当时村上家每月向书局订购世界文学全集,因此村上所接触的都是外国文学,日后他也坦承到目前为止涉猎的日本文学有限,是因为小时候的环境决定了往后的阅读性向。
村上求学时对学校没什么好感,不过他特别爱看书,一有空就一头栽进文学作品的世界里。结果国语的成绩不错。至于英语,村上一上高中就开始阅读英文版的外国文学,他对自已的英文阅读能力颇有自信,不过这毕竟和会考试不同,因此英文成绩在班上是中上的排名。村上还自嘲说,要是当时的英文老师知道我翻译不少外国作品,大概会摇头吧! 村上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年浪人(重考生),第二年考上了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的演剧科。村上几乎不到学校去上课,他在新宿打工,空闲时僦到歌舞伎町的爵士咖啡厅去。村上还是大学生时(22岁)就和夫人阳子结婚。25岁时,夫妻两人以日币五百万圆的资金,在国分寺车站南口的地下一楼开了一家名为 "Peter Cat" 的爵士咖啡厅,当时村上养的猫,名字就叫Peter。之后店面迁移到千驮谷去。
村上26岁从早稻田的演剧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美国电影中关于旅行的思想」。
村上一边经营爵士咖啡厅,晚上还继续在厨房的桌子上写作,准备参加由「群像」杂志主办的群像新人文学赏。结果村上初试啼声的「听风的歌」,一举摘下桂冠,那一年是1979年,村上30岁,「听风的歌」一书并旋即由讲谈社出版。
翌年(80年),村上又有新作问世,即《听风的歌》的姐妹作《1973年的弹珠玩具》。一直到写《寻羊冒险记》之前,村上所写的作品都是在蜡烛两头烧的情况下完成的。当时写作的意义愈来愈重要时,村上不得不有所抉择。为了能更专心于写作,他卖掉经营七年的爵士咖啡厅,并搬到千叶去住。《寻羊冒险记》也就是村上成为专业作家后写的第一本小说。 成为专业作家后的村上,生活的内容和作息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往到凌晨二、三时都还未入睡的村上,现在却过着晚上十时就寝,早上六时起床的规律生活,而且养成每天早晨慢跑的习惯,甚至在第二年就可以跑完全程的马拉松。
村上算是相当多产的作家,从1979年耕耘至今,长篇、短篇小说、随笔、翻译作品等,加起来超过四十部。村上写作的节奏通常是长篇和短篇交替进行,唯一的例外是长篇的《挪威的森林》后,接着又继续另一长篇作品《舞.舞.舞》。 村上的个性可以说非常执着而且单纯,他简朴而有规律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写照,就好比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慢跑(后来加上游泳)、稿子绝无迟交记录,甚至他自嘲从出生到现在从没有过宿醉、便秘、头痛和肩酸的记录,难怪外界会觉得他特立独行,不易亲近。
像村上春树这般全世界知名的作家,大家免不了会去揣测他这个人如何?他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等等。如果这年头人要够怪才有看头,那你认为钟爱爵士乐、猫、马拉松和写小说的村上怪或不怪?
_________ 原载于 1997年9月《日本文摘》
1949年
1月12日出生于京都市伏见区,为国语教师村上千秋、村上美幸夫妇的长子。出生不
久,家迁至兵库县西宫市夙川。
“我生在关西长在关西,父亲是京都一和尚之子,母亲是船场一商家之女,可说是百分
之百的关西种。自然每天讲的是关西方言。所受教育带有相当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认为关
西以外的方言都是异端,使用‘标准语’的没一个地道之人。那是这样一个世界:棒球投球
手则非村山莫属,食则清淡为主,大学则京大①为贵,鳗鱼则烤制为上。”(《村上朝日堂
的反击》)
Ⅵ 雪国 千鹤 古都 高慧勤译 网上找全文
你可以去www.xunlei.com 里下载看啊。
Ⅶ 川端康成《古都》高慧勤译本的前一二段
我只看过唐月梅的《古都》译本,这译本不错。
你据谁说高慧琴译本比叶渭渠的好?
这类大家译本不分高下,各有千秋。
我还是说:你要求过高。
【书评】川端康成的《古都》(高慧勤)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姐姐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赋有少女细腻的心理:春花秋虫,是她联想到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的无限;高耸的北山杉,使她感悟到为人正直之道...而苗子,这仿佛是挺拔俊秀的北山杉,当雷雨袭来时,在杉林里无可遮蔽的情况下,她便毫不顾惜自己,以身体庇护姐姐。为了不影响姐姐的幸福,她宁可远遁深山僻壤,表现出动人的姐妹之情和美好的情操。
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实难一起生活。苗子自感身世凄凉,千重子也有人生孤寂之感。由于姐妹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加之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是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还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
小说的主题,虽说是写两姐妹的命运,但从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旨趣来看,作品刻意表现的,显然是京都的风物人情。京都历史悠久,千余年来,常为建都之地。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媚秀丽。各种节令和风俗,体现日本人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搏斗的魄力与传统。一处处的名胜古迹与佛舍浮屠,更反映了民族的智慧与情趣。所以,京都堪称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民“精神上的故乡”。不论川端康成写作《古都》的本意如何,就其艺术效果而论,确是表现了京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作者让读者跟着千重子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领略一年一度盛大的只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日本民族的美。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即: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曾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诩。正像我国在艺术上历来讲究意境一样,日本自古以来便注重“幽玄”之美,含蓄之趣,读完觉得余情绵绵,韵味深长。川端康成作品里,简约含蓄的语言,意在言外的象征,自由飞动的联想,的确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这一美学传统。
川端康成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某些表现手法,借助这种外来技巧,来抒写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纤细而敏锐地感受,从而创造出川端康成独特的,即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艺术风采。(高慧勤)
本人闲话:
千代子与苗子综合起来有些像林黛玉。
细看《古都》,就会发现它是日本那个时代时代变迁的小网络,与红楼梦在结构上相似。你多读几遍吧,每一遍一个译本,这样较好,有助于深入品位日本传统美。日本传统美与中国传统美是一对姐妹,前者是妹妹,后者是姐姐,她们的关系很好。
我偏爱日本传统美,爱她的柔美,细腻,严谨,含蓄,自然,纯净......
Ⅷ 求此《伊豆的舞女》此版本译者 对比了 貌似不是叶渭渠译本或高慧勤译本 也不是林少华!
<伊豆的舞女>,有7个译本,译者分别是侍衍(最早的译者,当时的译名是<伊豆的歌女>)\叶渭渠\高慧勤\李德轮\杜水源\赵明\艾莲.
Ⅸ 求川端康成的《古都》高慧勤译本TXT
链接:
提取码:x44e
Ⅹ 德川家康的作者介绍
司马辽太郎,原名福田定一,生于大阪。1943年毕业于大阪外语学院蒙语系,1946年入京都新日本新闻社,两年后任产经新闻社记者,同时发表作品。1961年开始专业作家的生活。司马的小说,把历史上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人物放在革新与守旧势力尖锐斗争的环境中,从各方面来歌颂他们的“励精图治”和“文治武功”。多卷本历史小说《龙马奔走》(1962~1966),叙述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从酝酿到胜利的全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黑暗政治以及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斗争,赞扬进步阶层的反抗精神和变革愿望。长篇小说《窃国故事》(1963~1966),描写日本战国时代斋藤道三和他的女婿织田信长两个封建阶级上层人物的一生,他们实行新的政治经济措施,兴修水利,发展贸易集市,比较彻底地消灭庄园制,在促进日本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政治历史小说《凌云壮志》(1968~1972)企图通过明治时代的“昌明隆盛”和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励精图治”来鼓舞人们的乐观和进取精神,但对战前军国主义者和甲午、日俄等非正义战争的批判不够。长篇小说《殉死》(1967)以甲午、日俄战争中侵犯中国的日本陆军统帅乃木希典为主人公,基本上肯定他为天皇效命和殉死,同时也讥讽了他刚愎自用,指挥无能。《世上日日》(1971)塑造了日本明治维新志士的形象。其他的主要作品还有《猫头鹰的都市》,《风的武士》,《关原》,《丰臣家的人们》等,多为鸿篇巨著,上世纪末,在日本国内出版他的文集多达三十余卷,由此可见,司马辽太郎先生堪称多产作家。他还写了《多谋善断的人》、《二军师》和《骏河夫人》等短篇小说。早期的处女作为《波斯的魔术师》(创作于1956年)长篇小说《空海的风采》(1973~1975),以公元804年空海和尚来中国唐代学习佛教和回国后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贡献,来反映中日两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和发展文化交流的愿望。1980年出版历史小说《项羽与刘邦》。司马善于以历史事件构成波澜壮阔的艺术画面,并采用多线索推进的写法,叙述长达数十年的历史,前因后果比较清晰。短篇小说《多谋善断的人》和《骏河夫人》已有中译本出版。短篇小说《两个军师》曾被选译入高慧勤选编的1983年版《日本短篇小说选》(当时被翻译做‘二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