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史铁生墙下短记的赏析
在这篇散文中,作家的沉思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也是文章的三个段落。第一部分:从开始----“探秘的欲望终于要探到意义的墙下。文章开篇,以议论入手,从总写有关往事与记忆的人生感悟出发,引出墙。而写墙,作者也是先写记忆中的墙,而与墙有关的少年时代的一段往事是有一些无奈和悲悼的,“墙很长,很长且荒凉”“不可能是那么长的墙,只可能是记忆作怪。”“记忆在这儿又出了差误……”因为是回忆,作家记忆中的景物,因其与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相关,业已打上了感情懂得烙印。所以,这里,墙,既是实景,更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展露。墙,作为一种建筑,本无所谓荒凉,作者在这里把它与人生经历作了牵连,一段并不愉快的往事,使作家感到友谊的脆弱和不可把握以及人与人的隔离。伤感的少年故事是作者有关墙的第一种印象。也奠定了文章的基调。(感伤和无奈)。接下来这部分,作者从回忆转到“现在”,叙述主体也由“我”扩展为“我们”,作家将视线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里”。因为墙创造了人,而“上帝所有的很可能就是造墙的智慧”。这种逻辑推理正反映了作家对墙(即隔离或者差距)的存在的无奈。“未必就能逃脱,墙永久地在你心里”。这里,我们还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墙的意蕴,即除了作者前面所说的“第一种”以外的印象,也就是从一种人的普遍精神境遇这样的角度来捕捉,作者的意图是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墙。(或不幸,或“恐惧”或“思念”等,墙,是任何人无法摆脱的,并且也无须摆脱。因为它是“趣味的爹娘”。而“趣味是要紧而又要紧的”。但究竟为什么它是趣味的爹娘,即墙的意义,作者在“其实秘密就已经是墙了……”这一过度段里,肯定的回答了墙即是命运。墙的形式的多样就如命运的不同,而这一切都出自上帝之手。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造就,它当然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第二部分:活得要有意义----“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否则鼾声又起。”(但要接受墙)作为被墙隔离的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或是我们,(尽管我们可以避免肉体的残缺,却无法避免两手空空,以前不证自明的价值被世界抛弃了,等),在史铁生的笔下,并没有在感伤上流连,作家开始思考从群体中分离出的个体命运,作家更重视的是对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解剖,而这一思索中的情感是相当复杂的。A 关于生与死 史铁生在很多文章中提到过这个生死选择的思考话题。(《关于生》《关于死》 《安乐死断想》 《我21岁那年》 《好运设计》),而生与死的问题一旦解决, 即所谓的“撞墙不死”。B而“第二步就是抬头”,即必须寻得生命的意义。史在《答自己问》:“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的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镇静的精神过程。”墙是隔离,命运各有不同,而它给予作者的是困境和苦难。思索是苦涩和有收获的:那就是“接受”。第三部分:-----到结束。这一部分,作者又回到一面具体的墙以及与墙的种种对话,作者从《苏武牧羊》的月夜箫声中得到启示:那就是“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一连串的排比,是作者如同苏武一般“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心情抒发。更是作者的大悟:有人生便有苦难,它上超越时空,并且“我”与“我们”都不能幸免。那么,人看待苦难的唯一方式就是“接受”。这一段具有强烈的抒情作用,玄虚似梦,难以摆脱。是作者感情、精神世界矛盾与困扰的最高点,也是作者彻悟的基点。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与伤痛,而是把生命的残酷与伤痛从自我中分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的所在中,《苏武牧羊》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史铁生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生命全体的融会中,这时所体现的个人对苦难的承受已不再是偏狭的绝望,而呈现为对人类的整体存在的担当。史铁生认为差异不可抹杀,没有差异的世界是一潭死水,所以,接受的意义更是承担。1996年,史在《关于庙的回忆》中写到“接受命运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Ⅱ 史铁生作品好句赏析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
《我与地坛》里面有好多好词句!我很喜欢这篇文章,高中的时候经常会去读,
每次都会感动!他其他的作品倒是没看过多少!
Ⅲ 史铁生散文集赏析及摘抄
《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大概 文章主要讲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肝病疼得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即将离别人世时,心里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 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通过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的进来”,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时,母亲又“喜出望外”、“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等词语和情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因脑溢血故于2010年12月31日。 主要问题 1.(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2)已悟透生活中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3)“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2.(1)末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划线部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 (2)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3.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4.简要解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参考答案 1,(1)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逍遥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2)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3)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而无声地离开,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母亲的慈爱和细心。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2。(1)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突出了母爱的细腻与伟大。 (2)母爱无私,母亲永远是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最爱我,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只表露了三分 秋天的怀念并不是说故事发生在秋天,而是我对母亲的怀念和秋天这个季节有共通之处,都是代表了一种惋惜,代表了一种收获母爱,收获生存勇气的信念 3.“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是情节发展的线索。 4.(1)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我的生命也如这树叶一般凋零。 (2)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采纳花花
Ⅳ 史铁生。 墙下短记赏析
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它们一向都在那儿安睡,偶尔醒一下,睁眼看看,见你忙着(升迁或者遁世)就又睡去,很多年里它们轻得仿佛不在。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很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了无比的重量。比如一张旧日的照片,拍时并不经意,随手放在哪儿,多年中甚至不记得有它,可忽然一天整理旧物时碰见了它,拂去尘埃,竟会感到那是你的由来也是你的投奔;而很多郑重其事的留影,却已忘记是在哪儿和为了什么。
这是文章开头的一段话,有时候你觉得一句话写得好,要么是不明觉厉,要么是于我心有戚戚焉,但这里的说出感觉相信大家都有过吧!
我们有时千里迢迢——汽车呀、火车呀、飞机可别一头栽下来呀——只像是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脱。墙永久地在你心里,构筑恐惧,也牵动思念。一只“飞去来器”,从墙出发,又回到墙。你千里迢迢地去时,鲁宾逊正千里迢迢地回来。
你所极力逃脱和回避的正是有的人极力争取和努力的,很多事情也不是你想要摆脱就能摆脱得掉的。
意义的原因很可能是意义本身。你不是这种意义,就是那种意义。什么意义都不是,就掉进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Ⅳ 史铁生的我二十一岁那年 赏析
《我21岁那年》,朴实的扉页上,史铁生温暖的笑靥依旧。这个平白如话的题目,如同一位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在一个阳光充实的午后,拉你静静回忆生命中难忘的故事。我不禁假设,如果是我呢,我21岁那年,会在哪里,做些什么?身边会有怎样的风景,怎样的朋友?是碌碌无为的人流中一个不起眼的身影,还是会拼出一条道路,活出别样的精彩?
翻开书页细细品读,“友谊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几个字即令我心脏紧缩,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对我们很多人来说,21岁,正是青春最恣意飞扬的时刻,是为梦想而奋斗而铺路的时期。但是命运如同一位冷静的雕塑家,流逝的岁月就是他手中的刻刀,他常把他的作品出其不意地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目瞪口呆。对作家史铁生来说,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不啻于让他的青春有了天崩地陷般的毁灭。双腿瘫痪,对一个正享受美好的年华,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怀揣梦想的青年来说,是何等严重的打击!那一个个平常的铅字,记录的却是21岁的史铁生血与泪的回忆。刚开始,他也充满着希望。那天,恰恰是他21岁生日的第二天啊,这个稚嫩的青年对医学对命运还未曾了解。他傻傻地相信着,“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可是,当整个冬天都过去了的时候,他却“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他曾愤怒、咆哮,无法接受命运的残酷。危卧病榻,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他也曾虔诚地向神灵寄予一份期盼,愿上帝不要收走他直立行走的一双腿。慢慢地,他甚至失去了读书的兴致,他想到自己是父母负担,甚至想到了轻生。这是一种怎样深层的忧郁与痛苦的绝望!
所幸的是,母亲的爱还有周围人水一样柔软的温情,使年轻的史铁生渐渐平复了求死之心,让他陷入忧郁的同时也开始了深刻的人生思索。文中王主任说的那段话不仅让史铁生找到了活着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也让我受益匪浅:还是是看看书吧,你不是爱看书吗?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我想起有这么一句歌词:昨天的太阳 ,照不到今天的树叶。每一个属于我们生命的太阳是多么好呀!珍惜生命,不在乎得多少钱财和权势,而是生命有没有充分燃烧。在史铁生的《我21岁那年》中,我读到了希望,读到了乐观。正如有句话所说的那样:从绝望中劈出希望之石,人生终将辉煌!
转的别人的
Ⅵ 《故乡的胡同》史铁生 赏析
故乡的胡同 赏析
每个人心里都珍藏着一个故乡,故乡就在我们度过童年的地方。在那儿我们第一次发现了世界,第一次体验生命中那最原始、最深刻的情感,从而第一次发现自己,那些刻骨铭心的故乡记忆就是我们童年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独特的情景,它在我们心灵的剧场不时上演,而我们总是感动。
史铁生故事的幕景是故乡的胡同。胡同里,那个小小的男孩固执地等待他的母亲的归来,苦苦地等待使那一刻成了孩子永久的记忆。奶奶领着他穿过胡同去看病,打针的疼痛与奶奶关于他出生的回忆重叠在一起,预示了生命与痛苦的相连。幼儿园在窄长的胡同里,他在那经历了不能理解的分离,日子变得漫长。松柏森森的校园在胡同里,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使他的心里刻下了永久的创伤。胡同里也有梦想,有太阳,僧人那沉沉的诵经声总让他“看见夏夜里的星光”;在人生的冬季里,胡同里的老太太“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让他也一起涂抹对未来的憧憬。胡同里有母亲和爱人与他一起种植希望。
散文以故乡的胡同为线索,将幼年、少年和成年的一些生活场景串在一起,尤其突出了幼年和少年的片断。作者叙述的那些童年其实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一些寻常事:幼年对外出母亲的期待,生病打针的恐惧,初入幼儿园时的失落以及学生时代的那些烦忧困扰。但作者在追述这些往事时,用一种极细腻的笔调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而在叙述成年后所遭遇的不幸生活时,用笔反面简约,调子也变得明朗起来。这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对照,孩子眼中的忧伤是经历了人生风雨后的作者用苍凉感的投射,那一个个关于童年的回望片断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生的泥泞的脚印。作者沧桑的人生感悟透过无邪孩子的眼光更显得沉重。但痛苦也使心灵得到磨砺和净化,生活里的希望支撑着“心魂从轮椅中站起来”,而灵魂一站起来,人生也就有了一方晴朗的天空。作者以一种诗意的追求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这种诗意就业是对生命之重的体验的承担。
作者设想自己若是一只飞鸟,从空中俯看那曲曲弯弯延伸漫展的胡同,是否可以看见命运的构造。是的,那收藏着我们童年往事的故乡,就是我们生命的印痕。作者关于故乡的追忆,像一首感伤的诗牵着我们的心走回生命的历史。不管后来的人生境遇如何,人们都曾经是那个孩子,人们沿着作家的追忆,看见人怎样走过由爱、忧伤、恐惧和希望交织的生命,让自己的灵魂长成一棵大树。
Ⅶ 求史铁生作品的赏析
在宇宙欲望里度化的生命
——赏析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
如果说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可以载你进入作者精心营造的世界,那么,当我读完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后,便是在被度化后的生命里经历了一遭。这一遭,在现实生活里可以是短短的几十分钟,在精神生活里,却可以是千年、万年,甚至永恒!在说《我与地坛》之前,我们不能回避史铁生高位截瘫的躯体,否则,我们就无法仰视他宗教式的灵魂!
文章用了七段来写“我”在地坛中长达十几年的生活,时间静静的流淌,地坛依稀如昨,地坛里的“我”却经历了世事变迁,从青年到中年,从最初在地坛里“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到后来“我”终于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至此,作者完成了宇宙的受戒,对生与死都有了虔诚的信仰。而这种信仰的降临,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地坛这座“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譬如“祭坛古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对于“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样的事实,我们看到的,不是作者挣扎中的呐喊,而是挣扎中的微笑与坦然,是和尚打坐时的大彻大悟,是对自己命远的救赎!
在这样一种心如明镜、净无瑕秽的精神世界的背景里,“我”眼里的时间、时间笼罩下的地坛、地坛里行走的人,都自然而然地清晰透明起来!于是,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哲人的思想、普通人的情感,向读者讲述了三者之间偶然中成就的必然。十五年中,那些与“我”处在同一场景里的人,都被同一张大手操纵着——命运;都被同一种力量剥蚀着——时间!当“我”羡慕的中年情侣不觉中成了两个老人,当每天清晨唱《货郎与小姐》的小伙子再也没有出现……当那个晴朗的日子让“我”知道漂亮的小姑娘是弱智孩子,当那个喝酒的老头、来去匆匆的女工程师都成为“我”生活中的牵挂时,读者和作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在这些人当中,给予“我”最深触动的是“我”母亲!当“我”终于懂得“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时,读者分明听见了“我”由于深深的憾疚共振出的心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既然选择了活着,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就想有一朝一日能在别人的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能有个位置,于是“我”玩命的写,“我”为写作而活下来,写作是“我”全部的欲望。在这里,作者重新在穹天下铺陈了生与死,并明确地告诉读者:其实人真正惧怕的不是死,而是活!但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作者对地坛这座门壁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的园子,充满了感恩!在他的心里,地坛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可以容纳它的,只有心与坟墓!即使有一天听到了死亡的召唤,“我”与地坛,也会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不早了!”但是“我”的灵魂还会在太阳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还会在生命重生之际,回来!
作者用细腻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沧桑古园,实则是他的精神家园!既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他接受度化的地方;更是他将时间物化了的地方……此时,我们隐约听见了在宇宙欲望下辗转的生命,在春天的树尖上呼喊!
Ⅷ 史铁生的作品简介
主要作品《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被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代表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文革记愧》《放下与执着》《山顶上的传说》《死国幻记》《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老人》《小说三篇》等。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8)史铁生短篇小说赏析扩展阅读:
史铁生的小说内涵:
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Ⅸ 史铁生的故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21岁时候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深圳中学生杨林文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
史铁生语录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