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臧汝德有声小说

臧汝德有声小说

发布时间:2021-08-24 22:02:41

1. 我想写小说名字想好了,但姓没有,有什么好听的姓

简,伯,太史,容,上语,启,枭

2. 求遮天有声小说 播音瘦了又瘦.

http://www.36711.com/KongBuXuanHuan/List_ID_7974.html

瘦了又瘦还有其他有声小说,可以去酷我音乐听,方便又免费,但是不能免费下载。

3. 哪里有《听杨绛谈往事.txt》

链接:

提取码:gnwh

4. 有声小说大全里怎么没有遮天了

遮天(臧汝德—卧龙先生版) 听世界网站上有这个版本挺好 不像那个叫吴什么的听的我肝肠寸断这个难受。听世界这个上面(卧龙先生版)有在线 电脑 手机都可以。

5. 臧洪传 文言文 得的得的得的得到健康快乐健康快乐了健康快乐

《三国志》卷七〈臧洪传〉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父旻,历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原太守,所在有名。洪体貌魁梧,有异於人,举孝廉为郎。时选三署郎以补县长;琅邪赵昱为莒长,东莱刘繇下邑长,东海王朗菑丘长,洪即丘长。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

臧洪字子源,广陵郡射阳县人。父亲臧旻,曾担任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官职,在任时颇有治声。臧洪体貌魁梧,格外优秀,被选为孝廉而为郎。当时遴选优秀的郎外放出去当县长(三署郎指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底下的郎,非公卿大夫子弟不得为之,均隶属光禄勋),琅邪郡的赵昱为莒县长,东莱郡的刘繇为下邑县长,东海郡的王朗为菑丘县长,而臧洪则担任即丘县长(赵昱、刘繇、王朗均是当时有名的俊彦,陈寿将他们四人并列可见臧洪也是相当优秀的人物。不过赵昱、刘繇两人下场都不怎样就是了)。灵帝末,臧洪弃官还家,广陵太守张超邀请臧洪担任广陵郡功曹(类似现在署长之类)。

後来董卓弑少帝,图危社稷,臧洪劝张超道:「明府(对长官的尊称)您祖先数代均在朝为官,而现在你们兄弟俩(指张邈和张超)均担任重要地方的郡守。今日乱臣贼子犯下滔天之罪而未被惩处,这正是天下义烈之士报恩效命的时候呀!眼下广陵郡未受侵犯,吏民富裕,若是大力号招,马上可得两万人马。凭著这个力量诛除国贼,给天下人做个榜样,这才是义之大者。」张超非常赞同这个意见,於是和臧洪一起到陈留郡与其兄陈留太守张邈共同讨论这件事。张邈也早有这个想法,等到酸枣大会时,张邈对张超道:「听说弟弟你担任广陵太守的时候,行政教化赏罚等的措施均不自己施行,而是每每交由臧洪来做。臧洪是怎样的一个人呀?」张超答道:「臧洪才略智数均优於我,我非常企重他,像臧洪这样的人真可谓海内奇士。」张邈随即接见臧洪,两人对话後张邈发现臧洪确实是个人才,於是向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推荐臧洪,刘、孔二人因而相当亲近重视他。

「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这句有点怪,《後汉书‧臧洪传》的叙述就顺多了。根据《後汉书》,张邈与臧洪的对谈在酸枣之会前,而《三国志》置之於酸枣之会後,就叙事而言《後汉书》比较有道理。我想这句的断句可能是「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不过就上下文而言这个讲法就有点怪。汉末人物重出《三国志》与《後汉书》者甚多,通常《後汉书》里的故事会比较有趣些。

於是设置盟誓用的祭坛,诸位刺史、郡守互相辞让,没人敢担任执牛耳的任务。於是大家共同推举臧洪,臧洪因而登上祭坛持盘歃血而盟(「盟」、「誓」之义不同,盟指仪式而誓指誓言,盟多有誓,而誓不一定有盟。古人订盟大致而言有四个步骤:杀牲、载书、歃血、埋约。挖个洞在洞上杀一只牺牲,取其左耳置於盘,取其血置於敦,谓之杀牲;主事者宣读载书上的誓言盟约,谓之载书;与事者微饮牲血,谓之歃血;将牺牲与载书埋於土中,谓之埋约。仪式的精神在於请神灵为见证——尤其是请土神或河神,所以常常埋盟誓於土中或沉之於河中。下面臧洪讲的话就是誓言,与今天我们发誓差不多,最末尾一定会来个「我若是不遵守誓言一定会天打雷劈」之类。盟誓的主事者要割牺牲的左耳置诸盘中,今日我们用「执牛耳」一辞来形容一个领域的翘楚便是出自於此。根据《三国志集解》引沈钦韩等人的说法,古代执牛耳者不一定是实力最强大的盟主,而有可能是小国的大夫「尸盟」,因此臧洪虽然只是广陵郡的功曹,但仍然可以担任这个工作):「汉室不幸,纲纪失绪,贼臣董卓乘乱为害,祸及天子,虐及百姓。天下之人无不惧社稷沦丧,四海颠覆。今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广陵太守张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莫不齐心尽力,以致臣节,纵使杀生成仁,也无贰心。有渝此盟者,生死族灭,子孙断绝。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所共鉴!」臧洪语气慷慨激扬,说到激动处涕泗纵横。当时在场听到这篇誓言的,就算是卒伍仆隶等没文化没教养的家伙,也因此热血沸腾,莫不欲誓死报效国家。

没过多久,各路人马没人主持进攻,而粮食告罄,诸军星散。张超派遣臧洪北诣大司马刘虞,为刘虞出谋划策对付公孙瓒(《三国志》原意应该是臧洪北行时恰好公孙瓒擒杀刘虞,而我的翻译是照《後汉书》的说法,较《三国志》字句更为通畅,且考诸史籍刘虞被杀在界桥之战後,《後汉书》的说法也有根据)。臧洪到了河间,刚好碰到公孙瓒与袁绍两军交战,没办法继续北行,只好跑到袁绍那儿。袁绍见了臧洪,也非常器重他,直接就把臧洪从张超那儿挖角过来(当时交情好的群雄只要你情我愿,部下换来换去是很正常的。比如袁绍和曹操交情好的时候,袁绍就曾派朱灵到曹操手下做事,只是朱灵後来就不想回去了。因此臧洪被袁绍挖角,并不算是变节)。刚好那时青州刺史焦和病卒,袁绍派遣臧洪治理青州并安抚焦和留下来的部众。臧洪担任青州刺史的两年内整肃治安,叛贼——尤其是黄巾——莫不逃得远远的。袁绍叹服臧洪的才干,将他调职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

《後汉书》提到这段时是这样写的:「(臧洪)在事二年,袁绍惮其能,徙为东郡太守,都东武阳。」当时青州的局势相当微妙,袁绍固然派了臧洪治理青州,但公孙瓒同样派遣田楷担任青州刺史,两边人马共同抢夺青州的所有权(比如当时刘备是平原相,直接听田楷的命令,臧洪就管不到他),由此可知袁绍确实是相当器重臧洪。两年後青州局势大致稳定,臧洪并非袁绍嫡系,况且那时曹操与张邈等闹翻,袁绍基于和曹操的同盟立场,也不该重用张邈派系的人马,乾脆把臧洪撤换下来。「袁绍惮其能」就意味著臧洪固然为袁绍所重用,但始终貌合神离,因而埋下日後两人兵戎相见的远因。袁绍是否忌惮臧洪这件事除了袁绍自己外没人知道,所以陈寿不书,这是《三国志》谨严之处,也是《三国志》不如《後汉书》的地方。陈寿的严谨就史书写作而言固然有其必要,但一部引人入胜的史学著作往往需要很多作者的主观意见而非单纯的事实陈述。

曹操包围张超於雍丘,张超说道:「大概只有臧洪会来救我吧!」众人认为袁绍与曹操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臧洪又被袁绍所重用,一定不会自毁前程,空自遭来祸患而远来赴难。张超道:「子源是天下义士,绝不会忘本。但就怕被袁绍约束,来不及救我。」臧洪听到张超被围,果然赤脚痛哭,并点军备发,又向袁绍请求援军,要求袁绍放行,但袁绍始终不许臧洪前往救援,於是张超全家都被曹操杀光。臧洪因此怨恨袁绍(「怨」、「恨」二字古今义不同。今天的憎恨古代用「怨」,而古代的「恨」乃是今天遗憾之义。如江淹的〈恨赋〉并不是说江淹怨恨谁,而是一一列举古今众多让人遗憾之事。江淹的另一篇〈别赋〉的第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相信看过《神雕侠侣》的都有印象才是),不再听袁绍的命令。於是袁绍兴兵包围东武阳,打了一年还打不下来。袁绍命令洪邑县人陈琳写信给臧洪,晓以祸福,责以恩义。臧洪回信道:

我们相隔真是遥远,我实在想念你(因为这是臧洪回给陈琳的信,所以这封信的第二人称都是指陈琳),甚至常常做梦梦到你(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这种困扰,常常非常普通的文言问候翻成白话就好像是男女间的情书一样),庆幸眼下你我间的距离不过咫尺之间而已(「武」《後汉书》李贤注云:「《尔雅》云:『武,迹也。』」今本的《尔雅》无此条,而作「武,继也。」事实上大家如果去看甲骨文或金文,武就是左边一个脚丫子右边一只戈,意思是拿著戈往前进,至於《说文解字》里提的「止戈为武」是文字讹变後的後起义。而「步」的甲骨文就是上下两个脚丫子。古代的一步其实是今天的两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踏一步,而今天的一步古代算半步,称之为跬,因而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武的左边是一个脚丫子,也就是说武也可以引申为半步。「步武之间」就是指一步跟半步的距离,意谓非常接近)。但我两人志不同道不和,因此不得相见,实在教人伤心不已呀!前日承蒙不弃,得到你的信件(「贶」是敬辞,就像是今天写信时某某某「钧启」之类。古书义例有以部份代全体的情形,这边就单用书信里的敬辞代替整封信),晓以祸福,於公於私均相当恳切。但当时我并未给你回信,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学问差,不足以反驳你的论点;再者现在你住在东边照料主人(因为臧洪曾在袁绍手下做事,所以这封信里的主人均是指袁绍。「侧室」原指庶子之属,这边也是以小代大,意谓袁绍),而我怠忽主人的命令并兵戎相见(「携负侧室,息肩主人,家在东州,仆为仇敌」这句话用到了错综的技巧。原意是陈琳「携负侧室,家在东州」,臧洪「息肩主人,仆为仇敌」。「息肩」乃休息的意思,「息肩主人」是指暂时向袁绍休个假。这是委婉的讲法,其实就是说:「我不干了」),像我这样不称职的部属,就算是写一封掏心掏肺的文章,仍旧让人难以信服(这两句太难翻译了,我直接意译过去就算了);况且我现在首尾不救,又何能想到别人呢!更何况你才学广博,已读遍天下之书,又怎会暗於大道,不知道我真正的心意呢?但你仍旧来信劝我投降,我因此体会你真正的想法,并不是真的如信里所写的认为我做错了,而是想要救我一命呀!如果我真的要回信来与你辩难是非长短,但是是非之论,言满天下,真理并不会因为我说了就更彰显,也不会因为我不说就减损,更何况我如果真的回信难免有伤「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训诫,这真的是我不希望见到的事呀!因此我乾脆一个字都不写,也冀望你能猜到我计议已定,绝不会有任何改变。没想到你居然又写了一封信给我,援引古今,洋洋洒洒写了六张纸,这下子就算我想不回信也不行了。

这段话看来罗嗦,但其中蕴涵非常深的情感。就是这种欲说还休的话格外能显现一个人内心的纠结。《後汉书》把这段话删减甚多,固然条理清晰,但有时候就是要罗嗦一点才能表现其中的情感。

我原本只是个小老百姓,因为出使刘虞而被主人重用,居然让我当上青州刺史这样的高官。主人待我的恩情实在深厚,我又岂会乐见今日的兵戎相见呢!每当我登城整顿部队,看到主人的旗鼓,想起过去与你们共事的情谊,而想起现在我不得不拿起武器与你们作战,真是让人痛心疾首、泪流满面呀!为什麼会演变成现在的状况呢?自从我辅佐主人以来,没能有什麼助益(《集解》引刘攽的说法,悔当作益,文意较通),而主人对我的照顾提携远胜过旁人。当初我一开始替主人办事的时候,自认必定能共尊王室,成就大业。没想到居然让天子不高兴,而本州被侵伐,郡将张超被囚(牖里就是羑里,是当初周文王被纣王囚禁的地方。这边只是代称,事实上张超被曹操杀掉了),陈留太守张邈兵败瓦解(「克」字解不通。卢弼认为这个字可能错了,非常有道理)。我来不及救援张超,对不起我的长官,是不忠;现在与你们为敌,对不起朋友,是不友。但仔细思量後,不忠与不友二者,还是不忠的罪过较大,因此我决心与你们绝交。若是当初主人对老朋友好一些(袁绍与张邈、曹操在洛阳少年时均是朋友),对依附者侧席而待,离去者克己自责,不要总想著怎样对付朋友,对於刑罚非常慎重,那我必定高举季札辞让之志(《後汉书》李贤注认为这里的季札之志是指季札让位之事,不过感觉起来和臧洪的事迹颇有不同。我想可能是指徐君挂剑那件事,不过也没有什麼证据。季札的故事也是挺多的),绝不会有今日之战呀!

朋友之道,平原君说得好:「贵而为交者,为贱也;富而为交者,为贫也。」朋友之道,就是该在好友倒楣的时候予以协助,要言之就是「雪中送炭」四个字而已。袁绍、曹操、张邈是从洛阳时代就建立起的老交情,人生於世,没有比青年时代交的朋友那样真诚而掏心的了。张邈给曹操背後捅一刀,固然是张邈不够朋友,但祸及张邈一身也就罢了。眼见张超全家被曹操围在雍丘,雍丘一破,就是全家族灭,身为老大哥的袁绍就算再怎麼不喜欢张邈,好歹也该说句话呀!况且那时张邈根本不在雍丘。但袁绍眼睁睁地看者曹操把张邈张超全家杀光,这算哪门子的朋友!像袁绍这种作为,实在让人寒心。臧洪这封信一开始到现在还客客气气,但情感郁积到了一定限度便会爆发。这封信下面的文字越来越苛刻,对袁绍的批评越来越露骨,便是因为行文至此所有的怨恨均已累积到最高点,再也没有粉饰的必要了。「若使主人少垂故人,住者侧席,去者克己,不汲汲于离友,信刑戮以自辅,则仆抗季札之志,不为今日之战矣」这几句话看来委婉,但若置身於当时的情境,便可见臧洪怨恨之深呀!

我想效法谁呢?当初张导亲自登坛歃血,奉命出使,终於使冀州牧韩馥将冀州让与主人;後来他出使朝廷,为朝廷所封赏任用(「获传」二字不可解。传乃出关之符命,或许可引申为官职任免的任命状),没想到因此得罪主人,不过顷刻之间,连辩解的馀地都没有就被主人斩杀。吕布杀了董卓来投奔,向主人求援而主人不许,那麼放任吕布离开也就罢了,可居然派人暗杀吕布,差点就把他杀了。刘勋奉命出使,耽误了时间而导致任务失败,惧怕主人的威刑且思念亲人,故意欺骗主人以求归;像这种人就成全他的孝道放他走就是了,也不会对主人的霸业有什麼损失,但终究得不到赦免而被主人杀掉。我并不是个聪明人,更没有见微知著的本事,我猜想主人的心意,难道是认为那三人都该死,而刑罚恰得其宜吗?想必是主人有心一统山东,想要扩大兵力以讨不服,又怕部属战士仍乃心王室,不能一心替主人效命,故有意打压天子威权以提高自己的权力(「承制」:汉代方面大员若得天子诰命,可以便宜任命官职。《资治通鉴》卷四十:「於是(邓)禹承制遣使持节命(隗)嚣为西州大将军,得专制凉州、朔方事。」胡三省注曰:「邓禹西征,任专方面,权宜命嚣,故曰承制,言承制诏而命之也。後之承制始此。」事实上在西汉时就有承制。袁绍和汉室均有权力任命官员,袁绍为了要让自己的威权更甚,故打压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所以像张导向朝廷述职而得到中央政府的任命,袁绍认为这种向中央政府输诚的举动不利於自己的威权,所以把他杀掉了),顺主人者昌,逆主人者亡(「慕义者蒙荣,待放者被戮」《後汉书》作「慕进者蒙荣,违意者被戮」,辞意更为明确),这只是满足了主人的私欲,而非有志之士的愿望呀!因此我戒鉴前人,猜到无论如何主人必定不会饶过我,故虽然情势恶劣也绝不投降。我虽然笨,但也知道做人处世应有的道理,做出背弃故主这种行为实在不是我的初衷,我之所以如此全然是看不惯主人的作为而然。且我之所以背弃国民死守此城的缘故,正在於「君子之违,不适敌国」这个道理。结果反因此得罪主人,被围城甚久。而你今天又以「君子之违,不适敌国」这八个字来劝诫我,这真是鸡同鸭讲,实在不是体贴他人的君子所应有的言行呀(陈琳到底说了什麼道理劝戒臧洪,因为今天陈琳的书信见不到了所以也难以确定,但根据上下文,应该就是臧洪所谓「君子之违,不适敌国」这句话。《左传》哀八年传:「吴为邾故,将伐鲁,问於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讎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鲁定公十二年的时候子路削减三桓势力,那时叔孙辄和公山不狃两人不服,从费这个地方起兵攻打鲁国国都,被孔子派兵平定。兵变失败後这两人先是逃到齐国,後来又辗转逃到吴国。鲁哀公八年吴王想要攻打鲁国,叔孙辄赞成这个提议,公山不狃则反对,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人物就算要逃亡,也不该逃到故乡的讎国,更何况还要帮助过去的讎人来攻打父母之邦呢!」料想陈琳便是用这道理来规劝臧洪,希望臧洪就算是反对袁绍,也不该和故主兵戎相见。

但臧洪一句话就顶了回去:「我现在的所做所为就是根据了『君子之违,不适敌国』这句话」,意谓著臧洪根本就把袁绍当作是寇讎对待。既然把袁绍当作敌国,也就不违反「君子之违,不适敌国」这个道理了)!

我们批评袁绍,往往拿郭嘉的「十胜十败」来谈,「道、义、智、度、谋、德、仁、明、文、武」这十个条目固然把袁绍打得体无完肤,但仔细去看,那都是非常浮泛的批评,臧洪这封信才真正把袁绍骂到骨子里去。袁绍待友不义,为君不礼,为臣不敬,要言之就是「不厚道」三个字而已。这世上有一种人:一表人才,家世清白,待人有礼,谦虚下人,让人一见倾心,引为知己。然而一旦涉及自身利害,立刻形同陌路,翻脸不认人;甚至倒转枪头,转而向老朋友老部属开刀。袁绍就是这种人。这类人物在这世上实在太多了,甚至连我们自己能否临大节而不夺都没把握。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和自知,实在太困难了。

我听过「义不背亲,忠不违君」这个道理,因此既以本州太守张邈以为外援,又扶持郡将张超以安社稷,一举二得可致忠孝之理,为什麼主人要背弃这个道理呢?主人对於我而言,年为吾兄,分为吾友,既然志不同道不合,便该从此井水不犯河水,因此主人当初应该放手让我为故主张超尽忠才是。而你居然想要我背弃故主张超而一心侍奉主人。若你这个道理为真,那当初申包胥岂不该向伍子胥投降,而不该向秦国痛哭求援呢(这个故事可看《史记‧伍子胥列传》)?你这话仅仅只有趋吉避凶这道理而已,而与真正的大道差远了。你眼见我被包围得死死地,且救兵一个也没有,想到我们之间的关系与情感(文中提到「婚姻之义」,可能臧洪和陈琳有亲戚关系吧),希望我宁可委屈自己的志节而苟且偷生,而不要取义守节而倾覆牺牲。但是当初晏婴不屈服於武力,南史氏为了历史正义而不顾其身(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後汉书》李贤注。晏婴的故事可见《晏子春秋》卷五,南史氏可见《左传》襄二十五年传),因此两人皆著书竹帛,名垂後世。更何况我现在背倚坚城,百姓乐用,以过去三年的积蓄来打这一年的仗,损有馀而补不足,以悦天下士民,而主人想要造房屋耕田(「筑室反耕」可参《後汉书》李贤注。造房屋让战士居住,分派军队屯田以示持久,乃打持久战的意思)来和我打持久战,一定斗不过我的。更何况要是公孙瓒引大军喧嚣而下,张杨张燕在主人後方捣乱,到时候北方边境将有倒悬之危,而主人本营的告急文书必定如雪片般飞来。主人真该听听我的劝诫,立刻撤兵,在邺城下训练士卒便可,实在不该老在我的城下耀武扬威,一场气气了一年还不够吗?你讥刺我向黑山贼求救,这是你不知道我向黄巾合纵的智术,更何况张燕等早已被朝廷招安,怎能称他们为贼呢?从前汉高祖任用钜野的强盗彭越,光武帝与绿林之徒共同创业,终能创宇帝基、中兴汉世,成就帝王之业。若是能够辅佐天子以达大同,又何避嫌别人的出身呢!更何况我已经亲自赠与他们印信文书,与之同心协力了。

这一段可说是整封信的败笔。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义者谊也,该做的事就去做,不该做的事就不做,这就是义。至於成败利钝以及个人荣辱根本不需理会——事实上也无法理会。董仲舒说得好:「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利与义就该分得清楚。有人批评孟子义利之辨是简单的二分法,这根本捕捉不到孟子的真意。要谈道义,就不能有一丝的利益存在,否则利益得失一入於中,则判断行事就不得纯正。既能因利益而善,则更能因利益而恶。利与义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上,又何来二分之说!臧洪蹈仁义而死,死则死矣,又何必谈利。向张燕吕布求援而游辞巧饰,适可见臧洪其道杂而其心不正,故做出「杀妾以食将士」这种激诡的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三国时代唯有诸葛亮只存道义不杂利益,故朱子说:「三代而下,以义为之,只有一箇诸葛孔明。」由此可知像〈後出师表〉那样整篇谈利害的文字,根本不可能出自诸葛亮之手。
孔璋(陈琳字孔璋)再会吧!你既然汲汲於功利而委质於盟主(盟主指袁绍),则我当效命故主且尽忠天子。你说我身死而名灭,我亦笑你苟活老死而无令闻於天下。唉!原本相契的两人到头来互为仇敌,真是让人悲伤呀!努力努力,不要再说了。

袁绍见到臧洪的回信,知道臧洪决心不降,故增兵急攻。臧洪城中粮食已尽,城外又缺乏有力的援助。臧洪认为死期已近,把部下叫来对他们说:「袁氏无道,图谋不轨,且不救援郡将张超。我臧洪於大义不得不死,而你们没必要和我一起倒楣。你们就趁著城还没被攻破前带著家小逃出去吧!」臧洪的部属百姓皆垂泣道:「大人您与袁氏本来没有任何龃龉,今日为了郡将张超的缘故残困至此。我们这些下属怎麼忍心离您而去呢!」一开始还有老鼠和弓弩可吃(古代制弓弓弦的材料是动物的筋,并用动物的胶质固定,所以弓弩盔甲都是可以吃的。《後汉书‧耿恭传》:「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便是其例),後来可吃的全部被吃光了。臧洪的主簿拿出了官府仅存的三斗米,想煮成稀饭给干部们吃。臧洪叹道:「我一个人吃有什麼用处呢?」於是把这三斗米煮成像白水一样的稀饭给所有的人吃,又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将士当点心。将士们各个痛哭流涕,感动得无法抬头看臧洪。到了最後虽然城中男女七八千人相枕以死,但一个叛逃者也没有。

敝派寒箫公子论及江湖人物的边缘性格时谈得好:「江湖人物会以偏激的行为贯彻他们心中的正义。金庸小说中惟有乔峰最接近这个性格。」王夫之讲得也很精采:「天下至不仁之事,其始为之者,未必不托於义以生其安忍之心。」讲得真是妙。东汉人物的行为很多在现在人的眼光看来莫名奇妙,要言之,就是一种古代游侠的性格在士大夫身上展现,更简单来说就是「江湖气」。东汉人物激诡的作风固然不足取,但说实在话,《後汉书》最精采的地方就在於看这些黑道大哥们的表演。

东武阳被攻陷後,袁绍把臧洪生擒住。袁绍素来亲近臧洪,用了很多布幔来布置现场,大会诸将来召见臧洪,对臧洪道:「臧洪你何苦如此!现在你服了没?」臧洪立即瞪大眼睛(「瞑目」有点怪,除了《集解》外各本均作「瞋目」,从之)道:「你们袁家在汉朝为官四世五公(四代里有五个袁氏族人担任到三公的职位,袁安为司徒,袁敞为司空,袁汤为司空,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可以说受了汉室莫大的恩宠。今日王室衰弱,一点维护汉室的心意也没有,居然还趁机有非分之心,多杀忠良以树立威权。我臧洪亲眼见到你叫张邈为兄,则你也该把张超当作弟弟,齐心戮力,为国除害,怎麼能拥兵坐观张超全家被杀呢!只可惜我力量不足,不能替天下拿刀捅我的仇人,我怎麼可能服你!」袁绍原本相当爱惜臧洪的才干,想要让臧洪屈服於己,现在见到臧洪辞气壮烈,知终不为己用,於是把臧洪杀掉了。

袁绍根本一开始就想杀臧洪,事到临头又故意摆出宽大貌,真是让人作呕。郭嘉批评袁绍外宽内忌,真是讲得好。

洪邑县人陈容是一个年轻书生,因为钦慕臧洪,所以在臧洪手下担任东郡郡丞(这官也不小了,几乎等於副省)。东武阳未被攻下前,臧洪派陈容出城。臧洪被执时袁绍命陈容在一旁看(袁绍真是变态),陈容见到臧洪要死了,起身对袁绍说道:「将军(指袁绍)举大事是要为天下除暴安良,没想到独独先诛杀忠义之士,根本不合天意。臧洪之所以如此全是为了郡将张超的缘故,奈何杀之?」袁绍听了相当羞愧,左右之人怕袁绍恼羞成怒也杀了陈容,便叫人把陈容强拉出去,并对陈容道:「你哪一点比的上臧洪,何必要学他一起找死呢!」陈容一边被拉出去,一边回过头来说道:「仁义这档事怎会是某些特定人物专有的品德呢?蹈之则为君子,背之则为小人。今日我宁可与臧洪同日而死,不与你袁绍同日而生!」陈容因此也被袁绍杀掉。当时在座的人莫不叹息,私下说道:「怎麼在一日之间就杀了两位列士呢(这左右与在座之人看来还有几分风骨,搞不好就是田丰沮授之徒)!」早些时候臧洪派遣两位司马出城向吕布求援,等到他们回来时东武阳已经陷落,皆赴敌而死。

臧洪陈容真是死得其所。我修老子,记得讲到「知止不殆」时何泽恒老师发挥了中国人如何重视死节这个课题。中国人特别重视死节。项羽死之前乌江亭长劝他逃到江东卷土重来,天下犹大有可为。项羽答道:「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项羽死前,恰恰好表现了「耻」这个精神,因此千载以下中国人对项羽抱持的同情大於批评。陈寿把吕布与臧洪合在一传,那我们就要来看他们两人是怎麼死。看吕布臧洪怎麼死还不够,我们还要来看陈宫和陈容是怎麼死。对比之後就可以发现陈寿所要传达的旨趣了。

评曰:陈登、臧洪并有雄气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洪以兵弱敌彊,烈志不立,惜哉!

汉末天下大乱,分崩之势已成。士大夫自党锢之祸後将澄清天下之志转而为求一己与家族的安全,臧洪之死,庶几可算是东汉士人在气节上燃烧的最後一点火花。自此以後,此一时代之精神为之断绝,魏晋禅代,奸臣贼子做尽多少欺侮孤儿寡妇等不要脸的行为,便是整个风俗败坏,士节沦丧之故。臧洪既非一方诸侯,又非方面大员,但陈寿仍然敢把他和董卓、袁绍、刘表、吕布、公孙瓒、陶谦等一方之霸摆在一起,适可见陈寿不但史识过人,就连胆量也非一般史家可及。

6. 藤萍书里面 出现过的诗词

隋宫(唐·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藤作“欲取寒城到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诗出《情锁·锁琴卷》

寄扬州韩祚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出《情锁·锁琴卷》

出处暂不详

夫妻本是同林鸟(藤作“最羡林中鸳鸯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诗出《情锁·锁琴卷》

诗经·国风·卫风·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玺。虽则佩玺,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支,童子佩牒。虽则佩牒,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诗出《情锁·锁琴卷》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皎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皎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出《情锁·锁琴卷》

诗经·国风·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之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诗出《情锁·锁琴卷》

诉衷情(北宋·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词出《情锁·锁琴卷》

点绛唇(北宋·宴几道)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纷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藤作“湿了双罗袖”)——词出《情锁·锁琴卷》

《金刚经第十品》之《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经出《情锁·锁琴卷》

诗经·邶风·雄雉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上下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到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诗出《情锁·锁檀经》

自镜中三年,无情不苦,若是有情如何?坐看流水落花,萧萧日暮。——词出《情锁·锁檀经》

《金刚经第十四品》之《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经出《情锁·锁檀经》

暂无出处

非因功德佛,故不求善始。不因功德度,故不得善终。——句出《情锁·锁檀经》

暂无出处

忘界苦,离相难,寂灭为上。——句出《情锁·锁檀经》

《六祖大师法宝经坛经》之《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藤作“出没即菩提场”),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三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经出《情锁·锁檀经》

陌上桑·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诗出《情锁·锁心玉》

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诗出《情锁·锁心玉》

题沈八斋(唐·畅当)

江斋一入何亭亭,因寄沦涟心杳冥。绿绮琴弹白雪引,乌丝绢勒黄庭经。

——诗出《情锁·锁心玉》

古意送沈宏(南朝·梁·刘孝绰)

燕赵多佳丽,白日照红妆。荡子十年别,罗衣双带长。春楼怨难守,玉阶空自伤。复此归飞燕,衔泥绕曲房。差池入绮幕,上下傍雕梁。故居犹可念,故人安可忘?

相思昏望绝,宿昔梦容光。魂交忽在御,转侧定他乡。徒然顾枕席,谁与同衣裳?空使兰膏夜,炯炯对繁霜。——诗出《情锁·锁心玉》

国语·吴语

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藤作“生活人而肉白骨”)也。——句出《情锁·锁心玉》

谢赵生惠芍药(宋·陈师道)

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一枝剩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诗出《情锁·锁心玉》

无题(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诗出《情锁·锁心玉》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出《情锁·锁心玉》

浪淘沙·杜鹃花(高观国)

啼魄一天涯。怨入芳华。可怜零血染烟霞。记得西风秋露冷,曾浼司花。明月满窗纱。倦客思家。故宫春事与愁赊,冉冉断魂招不得,翠冷红斜。——词出《情锁·锁心玉》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清·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杏,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细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词出《情锁·锁心玉》

梅花赋(南朝·梁·刘潜,一说为梁简文帝作)

层城之宫,灵苑之中;奇木万品,庶草千丛。光分影杂,条繁干通;寒圭变节,冬灰徙筒。并皆枯悴,色落摧风。年归气新,摇芸动尘;梅花特早,偏能识春。或承阳而发金,乍杂雪而披银。吐艳四照之林,舒荣五衢之路;既玉缀而珠离,且冰悬而雹布。叶嫩出而未成,枝抽心而插故;漂半落而飞空,香随风而远度。挂靡靡之游丝,杂霏霏之晨雾;争楼上之落粉,夺机中之织素。于是重闺佳丽,貌婉心娴,怜早花之惊节,讶春光之遣寒。袂衣始薄,罗袖初单。折此芳花,举兹轻袖;或插鬟而问人,或残枝而相授。恨鬟前之大空,嫌金钿之转旧。顾影丹墀,弄此娇姿;洞开春牖,四卷罗帷。春风吹梅畏落尽,贱妾为此敛娥眉。花色持相比,恒愁恐失时。——赋出《情锁·锁心玉》

出处不详,疑为藤自作

梅中未必留残意(新鬼),梦里何尝有故人。——诗出《情锁·锁心玉》

念奴娇(宋·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词出《情锁·锁心玉》

拟客从远方来(南朝·宋·鲍令晖)

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木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终身执此调,岁寒不改心。愿作阳春曲,宫商长相寻。——诗出《情锁·锁心玉》

诸葛亮集·心书·将志(三国·蜀·诸葛亮)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多语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文出《情锁·锁心玉》

秋霁(南宋·史达祖)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故园信息。爱渠入眼南山碧。念上国。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露蛩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词出《情锁·锁心玉》

古别离(南朝·梁·江淹)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兔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诗出《情锁·锁心玉》

论语·颜渊第十二(部分内容)(孔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语出《情锁·锁心玉》

七哀(三国·魏·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诗出《情锁·锁心玉》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部分内容)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经出《情锁·锁心玉》

贺新郎(宋·蒋捷)

绝代幽人独。掩芳姿、深居何处,乱云深谷。自说关中良家子,零落聊依草木。世丧败、谁收骨肉。轻薄儿郎为夫婿,爱新人,窕窈颜如玉。千万事,风前烛。鸳鸯一旦成孤宿,最堪怜,新人欢笑,旧人哀哭。侍婢卖珠回来后,相与牵萝补屋。漫采得、柏枝盈掬。日暮山中天寒也,翠绡衣、薄甚肌生粟。空敛袖,倚修竹。——词出《情锁·锁心玉》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前秦)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出《情锁·锁心玉》

醉落魄(北宋·赵佶,即宋徽宗)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说行行,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词出《情锁·锁心玉》

眼儿媚(北宋·赵佶,即宋徽宗)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词出《情锁·锁心玉》

聒龙谣(北宋·赵佶,即宋徽宗)

紫阙苕荛,绀宇邃深,望极绛河清浅。霜月流天,锁穹隆光满。水精宫、金锁龙盘,玳瑁帘、玉钩云卷。动深思,秋籁萧萧,比人世、倍清燕。瑶阶回。玉签鸣,渐秘省引水,辘轳声转。鸡人唱晓,促铜壶银箭。拂晨光、宫柳烟微,荡瑞色、御炉香散。从宸游,前后争趋,向金銮殿。——词出《情锁·锁心玉》

行香子·淡酒词(词出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浙右华亭(藤作“浙右茶亭”),物价廉平,一道会买个三斤。打开瓶后,滑辣光馨,教君霎时饮,霎时醉,霎时醒,听得渊明,说与刘伶,这一瓶莫约三斤,君还不信,把秤来称,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词出《情锁·锁心玉》

《汉书·佞幸传·李延年传》(汉·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岂不顾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曲出《情锁·锁心玉》

一翦梅(赠紫云友)(宋·葛长庚)

剑倚青天笛倚楼。云影悠悠。鹤影悠悠。好同携手上瀛洲。身在阎浮。业在阎浮。—段红云绿树愁。今也休休。古也休休。夕阳西去水东流。富又何求。贵又何求。

——词出《情锁·锁心玉》

7. 〝历史上有作为的宧官〞

秦朝的赵高控制胡亥权顷天下~东汉张让十常侍作威作福!唐朝高力士让唐玄宗抢自己儿子的老婆杨玉环~唐朝李辅国阉人当上丞相左右君意~!明朝魏忠贤人称九千岁!明熹宗专注木匠活不上朝的超正由魏忠贤独断~清朝安德海,李莲英慈禧的太监总管杀人如麻~~求采纳!

8. 请问哪位仁兄能给我发下鬼吹灯牧野诡事和盗墓笔记臧海花的有声小说 真的谢谢啦 感激不尽的 一定马上采

鬼吹灯吧有下载链接,置顶帖

9. 遮天有声小说除了昊儒播音,还有谁的昊儒播的太单调了

喜马拉雅的飞歌流年播讲是我听过最好听的版本,还不收费

10. 高分!有关姓氏的问题,不太好回答啊

一.姓氏渊源:
都(Dū)姓源出有三:
第一个渊源: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的郑国,以祖字为氏。
据《姓苑》载,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子阕,字子都。他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美男子,而且他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郑庄公的欣赏。他死以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为姓,称为都姓。
第二个渊源:出自公都姓,以封邑名为氏。
春秋的时候,楚国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地不详),所以称为公都氏,他的那一支子孙,有单姓都的,就成为都氏的一支。都氏的望族居住在黎阳(今河南)。
第三个渊源:源于自蒙古族的一支,没有姓氏,只有官职名,祖先是一个叫必里海的人,官职是都达鲁花赤,分管当地宁海州的长官。
都姓蒙古族是起源于山东牟平姜格庄镇北头村的一支姓氏,系元朝蒙古族后裔。在族谱中记载,都姓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负责管理当地军事和农业。后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其家族“都”姓,此后延续下来,现在已到第十七代子孙。
据典籍《辞海》中对蒙古语“达鲁花赤”的汉译为“官印”,“都达鲁花赤”即为“都印官”或“掌印官”,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此官职。在古代元朝时期,汉人不能任正职官位,元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县均设有都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以掌实权。据史籍《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资料第八辑》中也提及,“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
二.得姓始祖:子都。
根据考证,都姓是来自春秋时代的的齐国及郑国,他们的祖先,出身于齐的黎阳郡,系出公都氏,齐公族大夫子都之后,出身于郑国的公族。这就是《姓氏考略》上说的,通鉴胡三省注出:“郑公孙阏,字子都,后以为氏。”春秋时代的郑国,位于现在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一大片地方,是传自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姬友的后代子孙,是距今大约两千八百年前开始就在那里世代相袭繁衍,其中有一位公孙阏,由于其字为子都,所以他的子孙后来就“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都,发展成了一个古老的家族。都氏后人尊子都为都姓的始祖。
三、迁徙分布
(缺)都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都源出于姬姓,春秋公都氏后裔;公孙阏(子都)后裔。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公孙阏,字子都。子都长相英俊。勇力过人,深得郑庄公宠幸,因此变得日益骄横。庄公有个得力助手叫颖考叔,子都一直很嫉妒他,就找了机会用暗箭将颖考叔射死。庄公失去了得力助手,十分震怒,便下令巫师诅咒凶手。子都心中有鬼,结果竟然因神经高度紧张而死。子都的后代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这就是都氏。郑国大约经过500年左右时间,到了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以后,经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上的大动乱,都氏家族又以山东省为中心,分别向南北各地播迁,到了宋、明之际,我国的大江南北都已经有了都氏子孙的踪迹。在过去的一二千年间,都氏一直是出了名的书香世家,出过许多学业有成就的人士。望族居黎阳郡(今河南浚县东北)。关于“都”姓的来历,蒙古的一支,没有姓氏,只有官职名,祖先是一个叫必里海的人,官职是都达鲁花赤,分管当地宁海州的长官。据《辞海》中对“达鲁花赤”解释为:蒙语,译言掌印官。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元代汉人不能任正官,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县均设达鲁花赤,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以掌实权。据《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资料第八辑中也提及,“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此后延续下来,现在已到第十四、五代子孙。都姓蒙古族是起源于山东省牟平县姜格庄镇北头村的一支姓氏,系元朝蒙古族后裔。在族谱中记载,都姓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负责管理当地军事和农业。后明太祖赐给家族都姓。(余略)
四、历史名人
都 胜:明朝宁津人。曾经担任南京羽林左卫指挥捡事。成化初升署都指挥捡事,守备扬州的时候因为平靖叛乱有功。被升迁为参事,协同漕运。后又任过充总兵官、掌漕运等重要的职位。都胜做官一共做了五十年,他所管辖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但是他清正廉洁,生活简朴,每天只吃蔬菜,如果有亲戚朋友来访,也不过增加一盘豆腐,因此人们称他为豆腐总兵。深得人们的敬爱。
都 穆:字玄敬。明朝时期吴县人。弘治进士,被授为工部主事。历任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致仕。都穆精修博学,在当时很受别人看重,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好学。曾写过好些方面的著作,业余的时候还研究金文。存在于今天的著作有《周易考异》、《史外类抄》等。
都锦生:号鲁滨,浙江杭州人。民国八年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留校任乙种工业教习。并亲手纺织出第一幅丝织风景画。民国11年5月,在茅家埠家中开工制造,到民国十五年的时候已经发展到拥有手拉机渐百台,轧花机五台,工匠八人,职工130至140人。他们的产品曾经获得美国费城国际博览馆金质奖章。民国17至18年,东渡日本考察。民国26年8月将一部分机器迁到上海法租界,维持小规模生产;同年12月,日军占领杭州,他被委任为杭州市政府科长,遭到他的拒绝,于是全家迁到上海避难,并在上海建造产房,扩大生产。民国28年丝织厂在杭州的产房以及所有新式机器全部被日军烧毁。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占领了法租界,丝织厂被迫倒闭。重庆、广州等地的部门也先后被日机炸毁。民国32年5月在上海病逝,终年43岁,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进步的实业家。
都光远;宋代司农。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黎阳郡:《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中记载:都氏望出黎 阳郡。西汉的时候设置了黎阳县,北魏改设黎阳郡。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与晋代顿丘郡的地址大致吻合。
2、堂号
鸿胪堂:宋朝的都贶,做官做到鸿胪卿,拜锌州转运,提押四川45州,有很多显著美好的成绩。
六.都姓宗祠通用对联
【都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学成安国;
职掌司农。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都国蔚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司农都光远事典。
作西使记;
称豆腐官。
——李文郑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吴县人都穆,字玄敬,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工部主事、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一生好学不倦,多有著述。曾奉使到秦,在那里访求山川形势、故宫遗址,写成《西使记》;搜集金石遗文舴《金薤琳琅》;又著有《周易考异》、《史外类抄》、《寓意编》、《南濠诗略》等。下联典指明代宁津人都胜,袭任南京羽林左卫指挥佥事。成化初年升都指挥佥事,在扬州防御倭寇,官至都指挥使,充总兵官,掌管漕运。为官清廉恬静,做官五十七年,所到之处又都是富庶之地,但生活简单,每天只吃豆腐,当时人称“豆腐官”。
古文授受;
外使存问。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都尉朝从孔安国受《古文尚书》,转授于庸潭。下联典指宋都随使辽,辽人服其节操,既归,辽使至,必问其起居。
著勋开国;
荣陟崇阶。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粤郎都稽因功得嘉,为临蔡侯事典。下联典指北宋余干进士都颉事典。
【都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古书多姿授受;
外使常问其居。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都尉朝事典。下联典指宋·都随事典。
【都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望出黎阳永兴旺;
源自子都长留芳。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都姓的郡望和源流。上联典指都姓的望族居黎阳郡。下联典指都姓的始祖子都(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切莫呕心并剔肺;
须知妙语出天然。
——明·都穆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太仆少卿都穆《学诗》诗句联。都穆,字玄敬,吴县人。历工部主事,礼部郎中,清修博学、为时所重,有《南濠诗略》等。
子丑寅麋迎旭氛;
都俞吁咈赞荣光。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都姓始祖“子都”二字的嵌字联。

阅读全文

与臧汝德有声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说连载总裁要生娃 浏览:324
怪盗基德同人小说txt 浏览:598
主角叫唐峥的小说 浏览:832
圣母在上佑祥同人小说 浏览:232
农女小说完结小说网 浏览:777
好看的穿越军婚小说完载 浏览:511
主角叫玄冰的小说 浏览:661
主角是聂云的小说 浏览:432
2016年好短篇小说 浏览:274
伦理换女小说全集 浏览:923
主角在魔法世界造玻璃什么的小说 浏览:984
小说男主角叫杨风 浏览:505
小说封面素材景古装动漫人物 浏览:841
小说野戏躁动的村庄全文 浏览:894
言情医生小说完结小说在线阅读 浏览:415
后脑勺摔破穿越小说 浏览:604
少妇丝袜张敏小说全集 浏览:314
都市免费小说完结大全txt 浏览:726
比较黄的青春校园小说 浏览:241
穿越古代收太后的小说 浏览: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