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老人与村子短篇小说

老人与村子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1-08-27 12:30:13

㈠ 有没有什么短篇小说是描写老人的

桥边的老人 老王

㈡ 求一篇中文短篇小说,望有兴趣的好心人帮帮忙,用于英语翻译。感谢感谢!!!

乡村的瓦

冯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㈢ 老人看到村口一对红衣母女,掉头就跑,两年后这个村子再无一人。是那本小说

最后看有一个鸿运女孩,然后这样的小说是一个恐怖小说,恐怖小说之类就行了

㈣ 求一部小说,悬疑的,讲的是一个村子长生不老的秘密,利用一个轮盘与下乡知青互换身体,从而不老

《长生》岑墨子 我也看过,找了好久,确实很好看啊~

㈤ 老人与海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

《老人与海》是中篇小说

(海明威,E.)(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老人与海》是中篇小说。海明威著。

㈥ 求一篇描写“邻居老人”的千字小说文

老人的守望天边的晚霞格外的绚烂,把那田野的尽头染得通红通红的。天边的一切,都是红的,仿佛被血浸染过一样。夕阳,极不情愿地坠入云层中去,慢慢消失,竟有点凄凉之感。
我们几个人疲惫地推着自行车顺着村里的小路赶回学校的时候,见识了这夕阳西下的美景。
从来没有发现,原来夕阳竟也是这么美丽,在这乡村的田野上,如此执着地绽放着自己最后的光辉。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如不是今天一天的经历,让我们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痛的话,我想我们或许会因这美景欢呼雀跃的。
我们一行三人,参与了一个名为“孤寡老人生活现状调查”的活动,被分派到这个偏远的小村子里来。起初,我们是有些不满的,因为这个村子离学校比较远,也比较荒凉,不过二三百户人家,十足的一个小村子。这样的话,我们的调查数据和调查报告都会缺乏广泛的资料,根本不利于我们参与比赛。只是,回头想想,又比较兴奋,毕竟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试试吧,何必一定要得奖呢。
于是,早上七点多,我们从学校出发,骑着自行车,一路说说笑笑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传说中的龙王庙村。天气不错,一路聊天越来越欢畅,对那些关于对此行的不满早就忘在一边了。
来到村口的时候,倒真是看到了一个破旧的小庙,不过年久失修,已经无法使用了。倒是,门口一块石碑,模糊地刻着龙王庙几个字。按计划,我们先来到村委会,与村长商量了一下来的目的,然后他答应领我们在村里转转。
一边走在村里的小土路上,村长一边给我们解说:
这个村子就两三百户人家,大部分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了。孤寡老人呢,也倒不是太多,不过毕竟老人在家也挺孤单的。像我,一儿一女,儿子打工去了,一年才回一次家,女儿在外地上学,一般也不回来。
诶,村子里穷,咱这比较偏,县里也照顾不到,说是以后可能会搬村子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建设。老人呢,也没什么娱乐活动,条件好点的,打打牌,看看电视。有几个条件差的,倒是有些寂寞了。
政府对我们还算照顾,那些家里贫困的,也有点补助,但毕竟不多,勉强度日罢了。
额,呵呵,不说了,咱村子不大,我给你说说那几家比较困难的,你们过去看看。我就不陪你们了。
……
村长转身要走的时候,我们赶忙道谢,才发现,村长的鬓角也开始有白发了,脊背也有些弯曲了,约摸着也要五十来岁了。看着村长慢慢走远,我们仿佛看到村长和蔼的面庞之后所隐藏的饱经沧桑的凝重与无奈。
我们按着村长所说的,一家家开始访问。
第一家是一对老夫妇家。我们敲门进去的时候,老太太明显露出一阵惊讶之色,当我们说明来由时,她乐呵呵地就把我们迎了进去。当时,老大爷正在晒太阳呢,也热情的给我们打起招呼来。
家里的摆设很陈旧,屋子也不是很大,我们几个人在里面竟有些拥挤。老人家好像很久没有来过客人了,老人对我们很是热情,也给我们道起家长里短来。
老人说,我们家里很久没这么热闹了,我们没有儿女,老夫老妻就这么走过大半辈子了,马上就入土的人了。
老人说,平时家里很少有人过来,平时我们呢,就是晒晒太阳,出去散散步,也没什么事干。街坊邻里都不错,平时都对我们很照顾,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夜给我送些来。
老人说,政府也挺好,每月也会有百十块钱的补助,还给我送米送面的。日子呢,不富裕,却也温饱了。
老人还说,其实我们也没什么能帮你们的,你们的调查我们都不懂。但是,你们来看看我们,给我们说说话,我们真的很高兴啊。
老人说了好多好多话,显得很兴奋,可是我们真的受不了了,心中一阵阵的酸楚。我们这些人生出来哪经历过什么世面呢,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根本不能想象原来还有这么孤独落寞的老人。他们的愿望就是这么简单,有人陪他们说说话就好。
从老人家出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几乎没有勇气再去别的人家了。只是,心中却又有着很深的渴望,渴望看看这些老人的生活。抑制住心中的不安和触动,我们还是去了另几户人家。
他们的状况和那对老夫妻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惊讶,又感到兴奋。
老人们絮絮叨叨地说了好多好多。
他们说,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就是儿女都在外面,不怎么回家,我们在家,真挺闷的。
他们说,孩子们都忙自己的事情去了,顾不得我们,有时候往家里寄两个钱,可是,没有人陪我们啊。
他们说,村里也没什么活动,我们有时候聚在一起下下棋,说说话,还是挺好的。
他们说,咱们都老了,快入土了都,还能对社会有什么要求呢?吃顿饱饭,睡个好觉,安安稳稳的就好了。
他们说,没什么事,就是希望你们啊,常来看看我们。
今天的这经历深深刻在我们心里,老人的话久久地在耳边响起,老人家里的摆设,老人们的表情,总浮现在眼前。
夕阳,如此美丽。
然而,黄昏已近,美丽还能持续多久?
我们呢,这群自以为是的大学生,能不能让老人们在有生之年少一些守望?
自以为是的做着所谓的调查的时候,可不可以真正的给老人们一些精神上的安慰?
还有那些所谓的孝顺儿女们,能不能常回家看看,让老人少一些无望的等待? 余老爷子的传奇人生马上就要过八十岁生日的余老爷子至今仍然在为自己的第6个门市房的产权官司忙碌着,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满脑子都是和自己的对手打官司的事,什么产权啊,讨债啊;执行啊,每天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跑法院和当事人谈判方面上,唯一的兴趣就是每天早晚去公园空地种他不到一亩的菜园。老余头现在是头不晕眼不花,口齿更是伶俐得很。他思维敏捷,手脚灵活,你是无论如何都从外表看不出他是个耄耋老人的。
他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
平常的老余头衣着简朴,生活低调而简单,他居住的是60平米的地下室门市,吃的是家常便饭,家里的摆设也是很普通,如果你去他家后观察,也许你可能认为他是收破烂的呢!但你绝对不会认为他是身价在几百万的人。
他起家于原始积累
老余头的资产原始积累来源于他右派平反后,政府补偿与他的万把块钱,而就是因为有了这笔钱,有着国高毕业学历的他,善于钻营的他,硬是把这笔钱利用到极致,他把这些钱全部拿出来周转,用它种钱,让钱生钱,短短几年他就用滚雪球的方式把自己的原始积累扩大到令人咂舌的数目。
他做事精明
老余头有着超强的记忆力,有着敏锐的生意眼光,还具有较丰富的法律知识。在纷杂的生意洽谈中,在难解的经济纠纷中,他善于捕捉对方弱点和钻法律空子,很容易切中对方要害,往往能把自己的弱势迅速转化,他现有六栋门市楼房都是经过打官司从债主那里讨来的,由于他长期和司法部门打交道,公检法他都混熟了,因其说话尖刻,善于抓住人家话柄,因此连法院的个别法官都敬畏这个老头。
他不惧强权不听邪
老余头生性倔强,退休前他总是给单位领导出难题,善于抓领导小辫子,所以几任单位领导都不敢招惹他,退休后他长期出入法院打官司,和社会上各类人等打交道,他也不惧怕任何人,什么黑白两道的各色人等他都一律不在乎,也从不吃亏,为了解决自己在文革中被错化为右派后落实政策时留下的工作单位问题,他在确认自己的待遇有偏差后,在多次与原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无果的情况下,他及时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解决,在偶然发现和掌握负责此事的个别官员有严重的经济问题后,毅然决然的以实名的方式向当地纪检部门举报,终于让那些领导们胆寒,不得不求他放他们一马并做出承诺为其解决问题。
他好打抱不平
由于长期与司法部门打交道,老余头成了法律通,为此他的邻居和一些老同事有法律问题时都向他请教,他也热心给他买帮助,并时常为他们代理一些案件,而且由他代理的案件都得到了很好的处理,就连离婚这类较难办理的民事案件他都帮忙处理的游刃有余。
他重男轻女
老余头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男尊女卑思想很严重,虽然生育了三儿一女,但对待这些儿女他是男女有别的,三个儿子中每个儿子至少在他手里弄去40余万元,就连他的大孙女也弄去40余万元,大孙子也弄去20余万元,拿到钱的这些人却没有一个对他充满感激之情,而对待自己唯一的女儿,虽然女儿很孝顺但他对其却很吝啬,其女婿得了癌症住院直到去世,他只拿了1000元,女婿安葬他都未到场,直至今年他自己的老伴得了重病需要女儿照料时,他才想起来女儿还有用,在其老伴去女儿家休养后他才陆续出了8万元生活费和医疗费。
老余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既平常又不平凡,既让人敬畏,又让人为其劳碌一生却不能为人理解而感到可悲,他的生活严格说来他既没有对得起自己,也没有得到儿女的真正尊重。可以算得上是个可圈可点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㈦ 以前看过一本小说,内容是村子里遇见了大旱,人都出去逃难,剩下一个老人和一只瞎眼的狗,求书名。

网海遇知己啊!我也正在找呢。很小的时候看过,大概是小学吧。昨天突然想起来。网络了一下,竟然也有人在找。楼上说的很仔细,很正确。我记得还有个情节,老人和狼斗呢。

一楼说的《邢老汉和狗》的那个不对。

哈哈,楼主的分给我吧。
名字是《年月日》,阎连科的。哈哈,阎连科还是我老乡呢,一个镇上的。哈哈。

㈧ 找一本小说主角一开始和一个老人在山村调查灵异事件

貌似是异行录,男主角天下,开头是个土匪抢考古队,都死在墓里了,后来还有个外星生物什么的,一个村子里有失踪人员。。 一群神秘的特工,解决一个个

神秘事件,外面的简介就这么一句,望采纳!!!!!!!!!!

㈨ 老人和狗的故事是切科夫的作品吗

《老人与狗》.1993

根据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改编,以与狗为伴的孤独老人——刑老汉在“文革”特定历史时期,与一逃荒女邂逅,从相识、同居到离别的一段奇特的生活历程,折射出在“四人帮”横行、人性被压抑的年代里,善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该片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1993年“十佳影片奖”,是著名导演谢晋的力作之一。

阅读全文

与老人与村子短篇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极品修真强少有声小说下载 浏览:86
女局长的丝袜小说全集 浏览:430
穿越小说女主楚嫣然 浏览:151
女尊男主宅斗小说推荐 浏览:473
玄幻小说中的最强神眼 浏览:500
女主叫春心的穿越小说 浏览:578
泰克斯芬利同人小说 浏览:291
写隋唐的穿越小说 浏览:631
小说推荐九库阅读 浏览:499
写刺客信条的无限小说 浏览:922
男主有腿疾的穿越小说 浏览:695
神豪奶爸系统小说 浏览:420
qq阅读小说推荐 浏览:46
穿越重生女强架空完结小说排行榜 浏览:388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ppt 浏览:741
不败战神小说阅读 浏览:205
乌桓小说主角 浏览:195
破案刑侦小说排行榜 浏览:319
中考小说阅读训练解析 浏览:250
巨肉的都市小说 浏览: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