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关农民工的书籍
民工李茂林的广州生活
我是民工
姊妹
民工阿木的快乐生活
生活中的民工
民工胡三的业余生活
民工刘付德
② 常州农民工题材小说作家有哪些
苏州作家2009年度创作成果丰硕 苏州市作家协会六届六次理事会4月7日召开。会议总结回顾了2009年度作协工作。2009年,苏州作家精品意识不断加强,创作热情高涨,文学创作成果丰硕。 据不完全统计,市作协会员发表于报刊作品2000余篇,约480万字,其中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1100余篇,约360万字,发表在国家级重点刊物有29位作家的49篇(部)作品。另有58位作家的90余部专集出版,近30位作家的作品在省级以上各类文学评选中获奖。其中,青年女作家徐玲以农民工子女就学、生存现状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流动的花朵》荣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短篇小说《幸福的花朵》获2009年度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杨守松的长篇报告文学力作《昆曲之路》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报告文学奖”,并与王一梅的长篇小说《城市的眼睛》同获江苏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范小青的短篇小说《我在哪里丢失了你》获得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腾冲杯”中华文学奖;肖静的报告文学《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获得“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金奖,同题材的2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天降大任——吴栋材与一个村庄的命运》被《雨花》杂志以纪念建国60周年特刊隆重推出;姚国红的《玫瑰之约》获第七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凌鼎年的小小说集《都是克隆惹的祸》获2009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吴文华的散文集《岁月当歌》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首届“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高巧林的散文《黑蚕茧》获中国散文学会第二届“新视野”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吕锦华的散文《母亲的岁月》获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协“漂母杯”全国首届母爱主题散文征文大赛一等奖;陆嘉明的散文《太湖心》获中国散文学会2009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 2009年度中,范小青、叶弥、荆歌、徐卓人、陶文瑜、丁古萍、马升嘉、韩重涛、许军、许强、徐小华、浦君芝、范伯群等作家作品频频亮相于国家级重点刊物,其中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国际会议》、叶弥的短篇小说《桃花渡》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即被《小说选刊》和《新华文摘》转载;荆歌始发于《上海文学》的短篇小说《眼泪》,被《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转载,并被译成韩文刊登于韩国《世界文学》杂志。金曾豪、老铁、小海、凌鼎年、钱欣葆、朱闻麟、殷建红、顾鹰等20余位作家作品入选多种国家级年度选本。车前子、王稼句、戴来、燕华君、叶正亭、田怀亮、潘敏、汤雄、俞小红、秋石、丁晓原、秦兆基等作家的个人专集出版后均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戴来的长篇小说《甲乙丙丁》和短篇小说集《准备好了吗》被分别译成日文、德文版。 年内,唐晓玲随铁凝为团长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行的首届中美文学论坛,发表了题为《麦熟茧老枇杷黄——全球背景下的江南情调》的演讲。陆文夫、范小青、金曾豪、朱红、陈益、王一梅等作家曾获全国文学奖项的17篇(部)作品,入选由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编辑出版的《60年江苏省文学获奖作品集》(六卷本)。徐玲、杨守松、王一梅、荆歌、金曾豪、朱萸、陈益、徐宁、唐晓玲、徐卓人、张明观等作家作品,分别获得苏州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荣誉奖、荣誉奖和入选作品奖。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获苏州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www.shudaiwang.com
③ 一部关于农民工的耽美小说其中农民工是受
《霸道总裁与乡巴佬》
④ 急求关于农民工的文章
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工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本书…… [农民工调查何时不再沉重?]
“睡觉、聊天来打发时间,一是因为工作太累,二是没钱去玩。”43岁的河南籍地基工赵仲嘉正在位于西单附近的“安福大厦”工地打地基,近几天频繁的加班等强负荷的劳动让他一脸疲惫。
调查显示,47%的受访民工说自己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只有不到10%的人表示每天工作“8小时以内”…… [调查显示:八成农民工业余生活是“睡觉”和“闲聊”]
门闩紧插,铁锁把门,屋内空空,满是灰尘……北京东郊某建筑工地“职工活动室”的境况引人深思: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不容走过场。
“职工活动室”检查走过场,引发笔者疑问:偶然到一个工地,就遇到了这样的“秀”,其他工地“作秀”成分有多少?职工活动室是为农民工提供的休闲场所,也是农民工应享有的一种权益。但让农民工充当应付检查的“活道具”,岂不变成了对农民工这种权益的践踏? [采访札记: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怎能走过场]
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逐渐成为词语的今天,农民工也有书看、也在学习吗?新华社记者日前进行的一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四成农民工竟然连一本书都没有。
在87份有效调查问卷中,35名农民工表示自己“一本书都没有”,占总数的40.2%,另外有30人表示自己的书在“5本以下”,只有22人说自己的书在“5本以上”…… [调查显示:一本书都没有的农民工占四成]
临近春节,工友们陆续返乡,来自江苏的装修工人老蒋一个人待在尚未完工的房子里,尽管这里地处北京热闹的居民区,但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陪伴他的只有一台老掉牙的收音机…… [别让他们隔绝在城市文化之外:专家呼吁重视进城农民工的“孤岛化”生活]
又是一个周末。不到17时,大街上已是车堵人喧,卸下了工作的人们在盘算着如何度过一个充实的周末。城市也似乎因为人们充满期待和渴望的心情而躁动、生动起来…… [空工棚:农民工业余生活散镜头]
记者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问卷显示,有近60%的农民工对目前自己的文化生活“不满意”“很不满意”,在为之辛劳工作的城市里,当城里人在信息高速路上享受多彩文化生活的时候,能看看电视、电影却成为这些农民工深切的渴望…… [调查显示: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不满意]
⑤ 我想写一本书,关于农民工打工生活方面的,不知道用哪个(书名)题目好原来计划写长篇小说形式的,也写
之前有看过一本书:新生代农民工
70后打工生活实录比较好,真实,贴近生活
可以把群体扩大一点么,现在90后打工的都有很多,80后也有
⑥ 找一篇关于农民工的文章。
首先让我感动的是农民工的朴实和艰苦。小说中的几位农民工是那样的朴实,他们虽然在城里打工,但品质依然和生养他们的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朱大琴,一位从建宁县新乡来的农民工,她的品质如她的名字一般朴实。他的丈夫旺田是一名建筑工人,而她从事的是家政服务,在小说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楚丹彤家做家政服务。人物一出场,就显得那么勤劳朴实。“她擦地板用墩布,总是跪在地上用抹布擦”,从劳动作风上对人物的朴实可见一斑,当主人看见她这样劳动时,她的表现更是可爱,“她翻身一屁股坐在地上,摸着地板说:这地板油子多老厚,光光溜溜的,掸掸浮灰,比咱乡下铺席子的炕还干净!”这些语言动作,把人物的性格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表现更能体现她的朴实,楚丹彤把《在爱的阳光下长大》创作完成后,便读给朱大琴听,朱大琴先是“掩着嘴这个乐:妈呀,这部俺们老家吗?”听着听着,就被感动了,“朱大琴没了笑声”,“朱大琴的鼻腔里有了异样的动静,她用手掌一下一下抹着眼泪”,“朱大琴不住地哽咽,也不住地笑”。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把人物朴实憨直的一面表达了出来。当她看到电视上找她的消息后,她找到了楚丹彤,“她胸口上下起伏,那大红苹果一样圆鼓鼓的脸腮上,满是细密的红血丝,头发像焦干的麦秸,在沁着细汗的额前翻翻翘翘,两眼藏了电光石火一般,一闪一灼,绽放着不安和兴奋”,这一段外貌描写,把人物的朴实和那种激动生动地刻画出来,读后,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除了朱大琴,她丈夫以及亲戚孩子们都是那样的朴实可爱,他们是农民工中朴实勤劳一族的代表,作者塑造得很成功
⑦ 我写一篇关于一个农民工回家创业的小说 但想不到什么好情节
把自己的故事改改不就出来了吗?先拟定个标题,然后根据题目写,内容的话多思考思考就出来了!
⑧ 小说 最强农民工
结尾的时候基本上和李青有关系的女的都来了 其他女的没来其实也可以通过钟若曦和古月的情况一样吧 不是不来 而是在来的路上 可能是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个想象
⑨ 一个农民工的故事
一个农民工的故事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一个农民工的故事作者:泽尼特1更新时间2011-9-29 3:55:57 字数:3916“好壮观的湖啊,这就是玄武湖?”刚出南京火车站的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眼面前的浩浩汤汤的一池湖水。穿过火车站前广场,站起湖边的木制廊桥上面,湖对面的是一幢接着一幢的高楼。往湖东边是苍翠的青山,或者叫丘陵往远处远远的延伸出去。参差不齐的玻璃,钢筋建筑或高或低的掩映在湖光山色中,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好,很漂亮,很壮观。有书上说的有帝王之气,尽管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帝王之气。我叫程沐阳,今年22岁。来之苏北一座小城下面的一个小乡村。19岁那年高中毕业,之后没什么原因就不再上学了,也许没考上本科也算是一个原因。但实在不想再读书了,总觉得连从幼儿园算起都读了15年书了,小时候有想成为一个科学家的梦想,到高中毕业自己也没看出自己有哪点会成为科学家的迹象。这样想想,胆怯了,于是拒绝了家里撵着读专科的好意。那时候,看多小说的我怕的就是自己没当上科学家,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最后还被贴上一个野鸡大学的标签。当然,我不是看不起野鸡大学,野鸡大学也能出人才,例如我一向都很佩服的唐骏老师。只是读书实在读累了,也懒得复读了。有时候想想,种地其实也挺不错的,地里面的庄稼一年只需要忙三个月,别的时候,你想忙就不忙,不想忙找个人帮忙也不错,农村的工钱又不高,有时候一顿饭就管够。种地实在不是那么的麻烦。人其实都是很平凡的活着,没那么多的轰轰烈烈……有问题再找我
⑩ 关于写农民工的作文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