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余华的《世事如烟》讲的什么啊
《世事如烟》描写了七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如烟世态。人物的某种宿命结局和飘忽不定的情态关系带给我们一种潮湿、阴沉、难以捉摸的感觉。人物和景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关系又都是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
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余华仿佛带我们走进一个暴力和丑恶的世界,文本中散发着一股股霉臭的死亡气息,笼罩着无边的死亡阴霾。整篇小说阴风惨惨、鬼气逼人。惯常的温情被冷漠与暴力肢解得破碎离。
《世事如烟》是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8篇中短篇小说。
(1)余华的短篇小说解读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余华在《世事如烟》的创作里, 对人类自身对命运之神的无可奈何, 进行了令人惊叹的寓言式描述。这一主题在余华此后的作品里也被多次表现, 既体现出作者本人在哲学和人生观上的变化, 也从根本上提高了作家作品的层次。
然而, 余华用他独特的“零度情感叙述”在向人们展示一个个怪诞诡谲的“非理性世界”的同时(如《世事如烟》中符号为名字的人物走向死亡的麻木与坚决) , 读者也发现自己似乎走进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世界, 一切都是如此惨酷、恐怖甚至令人恶心。余华把自己对世界的感觉极端化了, 他使自己执着地沉浸在孤独的内心体验之中。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出,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⑵ 如何深刻理解余华的小说《战栗》
《战栗》是余华的中短篇小说集,其实很难说这本书是小说"集",因为一共就三个故事,反映的只是人性。无论是一场偶然的谋杀,一个地主的死,还是过气诗人的回忆。对每一段故事,每一个场景,我都能深刻感受到余华的"独立之人格"。
他笔下的人没有善恶,没有贵贱,没有高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往往把人性的缺陷夸张到一个人物上,通过不同人不同缺陷的强烈反差,剩下的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本性赤裸裸地展示。
小说里,所有人都是平凡无奇的,地主的儿子王香火能舍身抗日,地主家的苦工孙喜只是个好色爱占小便宜的俗人,文人不再高尚充满激情而是功利虚伪受生计所迫。没有了歌功颂德,只有人性罪恶的揭露或是人性高尚的挖掘,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一群人。
余华的小说是深刻的,这种深刻隐藏在平淡无奇的故事里,深刻到读者会认为他就是在写自己或身边的人。
但我不再刻意去读他的小说,余华也是人。用一本书,了解他的人性,这就够了。
⑶ 余华短篇《爱情故事》结局是什么意思
在他还是男孩的时候,面对女孩怀孕,他显得害怕、后悔、无助专、手足无措,但是属自始至终男孩并未选择逃避,没有选择抛弃女孩,他尽管胆小,但一直是陪在女孩身边的,所以女孩不觉得那时男孩丧魂落魄,男孩还有责任感。
现在,他陷入了中年危机,面对夫妻七年之痒,面对生活的平淡无激情,他选择逃避,想把妻子“一脚踢开”,没有了责任感,这样的他才是真正的丧魂落魄
⑷ 关于余华的《活着》的深层剖析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
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书籍评价
《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⑸ 余华短篇小说主要是什么题材
七八十年代时,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其短篇小说表现为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
⑹ 余华小说《现实一种》到底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余华的《现实一种》颠覆了传统理论上的情感模式,叙述了兄弟间丧失人性的连环报复、轮回杀戮。从小孩子们的无意伤害到大人们的有意残杀,直至最后相继毁灭。以一个三代人的家庭为背景向人们描写了丑,通过祖孙、母子、夫妻和兄弟的行为之丑和心理之丑,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丑恶。
余华在小说创作中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淋漓尽致地描写丑恶。他深入人性最黑暗的地方,用他自己阴沉、犀利、冷酷的笔调为我们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世界。
(6)余华的短篇小说解读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现实一种》是作者余华从1986年到1998年的写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
他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而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需要偷梁换柱的回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和饱满。而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
作品赏析
《现实一种》余华在1986-1987年写作的小说,每一篇小说都可以被称为一个寓言。他企图建构一个封闭的个人的小说世界,通过这种世界,赋予外部世界一个他认为是真实的图象模型。这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解释世界的冲动,仿佛一个少年人突然发现他掌握着世界的秘密后迫不及待地要将之到处宣讲。
他表面摹拟的老成中夹杂着一种错愕:事实上,正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产生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也确实发现了世界的另一面。但这一时期他所刻意追求的“无我”的叙述效果迫使他不得不创造一个面具:一个冷漠的叙述者,结果,是他的冷漠而不是他的震惊留给当时的读者很深的印象。
⑺ 余华的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到底是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我觉得小说在最末的一段文字交代了起因“他想起了小时候他的一个邻居和那邻居的口琴。那时候他每天傍晚都走到他窗下,那邻居每天都趴在窗口吹口琴。后来邻居在十八岁时患黄胆肝炎死去了,于是那口琴声也死去了。”之后的“他”就开始走向一个心理的极端。
不难发现,小说在“他”的想象与现实两者交替发展,在“他”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出对于平常人物的极端看法,“他”眼中呈现出的世界是充满阴谋的,好像随时随地会有人来杀他,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很正常,只是他不正常。
可能四月三日并不会发生什么,陌生男子与白雪与父母可能没有人和联系,但是在“他”的扭曲下,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可怖起来。这就是余华所说的“少年茫然的经历和内心的成长”吧,不过这篇文章里的少年似乎已经心理畸形了。
仅属个人看法。
⑻ 余华的中短篇小说有什么
余华的短篇小说:星星 、十八岁出门远行、 鲜血梅花。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河边错误、现实一种。
⑼ 余华 活着 的精彩片段 和中心思想 详细. ~!
我觉的书比电视好看多了 看电视完全没有原著的感觉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