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鸡毛信的作品年代、作者
华山 (1920年-1985年),中国作家,原名杨华宁,广西龙州镇西街人。曾用笔名:伯韦、未央、西岳、牧荆、肖杨、洛枫、杲讯、若曦等。
生平: 6岁随家迁居南宁,14岁考入上海泉漳高中。1936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民先”组织,被学校当局开除,遂在张爱萍将军领导下的上海游击队做传令兵,经张爱萍将军介绍,赴延安吴堡西北青年训练班,后转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后,从事新闻记者工作,曾任《新华日报》记者和中共军委政治部、中央军委东进纵队、《翼热辽日报》、《东北日报》、新华社特派记者等;解放后,任新华社军事记者、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鲜前线战地采访;1957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华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创作并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木刻作品有《爸爸我也要去打日本》等近百幅;文学作品有报告文学、通讯、散文、小说、诗歌。已出版的有《远航集》、《华山战地通讯选》、《朝鲜战场日记》、《华山文集》,其中中篇小说《鸡毛信》和报告文学《英雄十月》、《清川江畔》分别选入小学、中学和大学语文教科书。华山于1985年在广州与世长辞。
《鸡毛信》曾改变为同名电影,并收录在《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中国)中。
⑵ 小兵张嘎.鸡毛信.红孩子故事梗概
1、小兵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白洋淀,调皮莽撞的少年张嘎(安吉斯饰)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逃跑被日寇杀害后,只身来到县城要找到游击队排长罗金宝(张莹饰),好让他帮忙为奶奶报仇,哪想真遇见罗金宝时,他将对方当作了汉奸,闹了笑话。
误会解除后,张嘎梦想成为一名小八路,并想拥有一把枪,结果因为太想得到枪,他不但在和胖墩(吴克勤饰)打赌时耍赖,还违反纪律将某次战斗中收缴到的真枪偷偷藏在了树上的鸟窝里,再闹笑话。
张嘎可没将笑话当笑话看,想不通的他约上胖墩又来到县城,要自个替奶奶报仇。在县城,张嘎遇到鬼子龟田(葛存壮饰)和胖翻译(王澍饰),一番斗智斗勇,两人没从张嘎身上捞得什么好处。一些列事情经历后,张嘎由鲁莽捣蛋的少年成长为真正的八路军小侦察员
2、鸡毛信
儿童团的团长,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队长(他父亲)让他送鸡毛信的紧急任务以后,拿着放羊鞭子赶着一群羊,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
他刚一进山谷,迎面就来了一群日本鬼子兵。无法躲避,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查,确保鸡毛信安全送到八路军负责人手中,海娃把鸡毛信绑在了一只羊的尾巴下面。就这样渡过了一关。
鬼子兵想抢海娃的羊群,以便他们杀羊美餐,硬是让海娃赶着羊随他们走。海娃装着顺从的样子,随他们走了。晚上歇在一个村庄,鬼子兵横七竖八地躺在一个大房间,把海娃堵在中间,门口还有岗哨。夜深了,万籁俱寂,月光轻柔,可是海娃的心一点也不平静。信还没有送到,怎么办呢?海娃趁鬼子睡熟的时候,轻轻地、一步一步地挪动,满头大汗也顾不得擦,终于逃出了鬼子的魔掌。
此后,又经过几番曲折和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终于把信送到了八路军张连长手中。这样,按照鸡毛信中作战的时间、路线,八路军与民兵一举炸毁了鬼子的炮楼,夺回了被敌人抢走的粮食、物资,还活捉了鬼子的头头“猫眼司令”,为百姓除了害。
3、红孩子
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江西苏区李家坳的赤卫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伙伴们想随赤卫队上山,但没被批准。目睹白匪的罪行,孩子们决意为乡亲们报仇。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无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于岩洞中成立。
他们与国民党匪兵作斗争,打流动哨,得了第一枝枪。尔后贴标语、打匪徒,竟战果累累。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被捕,孩子们先抓来匪大队长肖振武审问,然后由李公公带领,深夜进人村庄,救出李主席。李主席和孩子们胜利突围,他们迎着朝霞向前方走去。
(2)有声小说鸡毛信扩展阅读:
小兵张嘎的创作背景:
1958年,徐光耀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同时创作出《小兵张嘎》的小说与剧本。北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其搬上银幕。徐光耀把改好的剧本交给了崔嵬,崔嵬却没看剧本,便出国访问了。而北影厂的另外一位导演欧阳红樱看了《小兵张嘎》的小说之后,决定筹拍《小兵张嘎》。
徐光耀告诉欧阳红樱,电影剧本已经送给崔嵬导演了。欧阳红缨在崔嵬处找到剧本后,两人都想执导影片,最后两个导演决定合作拍摄该片。
该片拍摄中运用了运动长镜头,这些镜头是在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用手工业式的土办法拍摄的。
⑶ 《鸡毛信》的主角是谁
主角是海娃。
《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石挥执导,蔡元元、蔡安安、舒适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
影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影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
(3)有声小说鸡毛信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两人,父亲(舒适)是民兵队中队长,12岁的儿子海娃(蔡元元)则是儿童团团长。某天,赵父让海娃给八路军送一封有关攻打日军炮楼的鸡毛信,海娃装扮成放羊娃赶着一群羊携信上路。
路途,海娃遇到敌人,急中生智把信藏在绵羊的尾巴之下,逃过一劫。海娃被迫带路,晚上却趁敌人熟睡取信逃跑,中间信一度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海娃也再落敌人之手,这回,聪明勇敢的他将敌人引上了歧途,而敌人发现上当时,打伤了海娃的手,这时,八路军赶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鸡毛信
⑷ 鸡毛信的故事,越短越好!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海娃给我们的启发。海娃是怎么做的呢?他看到鬼子之后,首先把鸡毛信藏在了绵羊的尾巴底下,这就叫做随机应变。就如同长江黄河遇到了大山之后,那么我既然过不去,我就绕个弯再过。
之后海娃担心鬼子把羊吃了,那么他们肯定能够发现鸡毛信,所以他趁一夜直接就跑了,然后最终将信成功送到了8路军的手中。
海娃这个行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除了随机应变之外,勇气也非常的重要。
⑸ 求《鸡毛信》的简介,要有头有尾的,概括电影《鸡毛信》的内容。多长都行。
、《鸡毛信》
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编剧张骏祥,导演石挥
新中国儿童电影的经典之作!
荣获1949-1955年度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及1955年在英国举办的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
影片《鸡毛信》是著名电影艺术家张骏祥根据华山同名小说改编的,是新中国首部正面反映我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鸡毛信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军民创造的一种传递紧急情报的特殊邮件,信封上粘有鸡毛,以示十万火急。影片以海娃送鸡毛信作为全片的主要线索,结构单纯,情节曲折,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正是在曲折跌宕的惊险情境中,影片以生动细致的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贞顽强、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艺术形象。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儿童情趣。片头字幕像一本连环画.一页一页揭过,使少年儿童观众像翻看连环画一样亲切。每一片断的开头,也模仿连环画的说明写上字幕,对背景、环境、人物心情做出说明,用生动诙谐的旁白道出,强烈地抓住了少年儿童观众的注意力。扮演海娃的蔡元元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颗耀眼的童星。
⑹ 《鸡毛信》的作者是谁
小说的作者是华山。但是电影《鸡毛信》是电影艺术家张骏祥根据华山同名小说改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