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秦兆阳短篇小说路

秦兆阳短篇小说路

发布时间:2021-09-07 09:49:41

❶ 建国初期有什么优秀的中短篇小说

阿城:《棋王》、《遍地风流》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内》
史铁生:《我容的遥远的清平湾》
刘恒:《伏羲伏羲》
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
汪曾祺:《受戒》
余华:《现实一种》
贾平凹:《天狗》
王安忆:《小鲍庄》《叔叔的故事》、《我爱彼尔》
铁凝:《哦,香雪》、《对面》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何立伟:《白色鸟》
方方:《风景》
马原:《错误》
格非:《迷舟》
苏童:《妻妾成群》
王朔:《动物凶猛》
池莉:《烦恼人生》
残雪:《山上的小屋》
张承志:《黑骏马》
刘震云:《一地鸡毛》
迟子建:《逝川》
叶兆言:《艳歌》
韩少功:《爸爸爸》
陈染:《私人生活》
张贤亮:《绿化树》
毕淑敏:《女人之约》
北村:《玛卓的爱情》
朱文:《我爱美元》

❷ “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学领域有哪些成就

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活动活泼泼地开展起来。文学理论界集中探讨了现实主义的有关问题,对历来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新的认识。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阶级性与人性、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歌颂与暴露、人物塑造、风格与表现手法多样化等问题,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其中,何直(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陈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周勃的《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巴人的《论人情》,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等文章,直率地对文学批评中的简单化、庸俗化和教条主义提出了批评,并做了学术上的积极探索。这次讨论直接涉及了文艺创作的一些本质问题,很好地体现和贯彻了"双百"方针,是卓有成效的。 文艺思想的活跃带来了文艺创作的春天。作家们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敢于反映现实,大胆干预生活,挖掘生活本质,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描写曾被视为禁区的人性和人情等领域。于是,一批优秀的小说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作品涌现出来。揭露阴暗面的作品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的《改选》等;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有: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刻画了天真单纯、寓于理想和革新精神的青年林震的形象,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官僚主义色彩浓厚、世俗守旧的刘世吾。作家细致深入地剖析了刘世吾的精神状态,对他思想的成因、矛盾与困惑进行了深刻地挖掘。作品开风气之先,敢于针砭时弊,鞭斥官僚恶习,发表之后引起强烈反响。不久,"反右"斗争扩大化,小说遭到了批判。 宗璞的《红豆》描写了发生在解放前夕北京某大学的一场爱情悲剧。这是当代小说中一部较早正面反映情感问题的作品。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相恋,但面对革命的来临,二人发生了分歧。人生观、政治立场的不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选择,女主人公江玫毅然投身解放事业,而齐虹退缩了。作品把人物之间的冲突放在革命斗争即将来临的背景下和缠绵悱恻的爱情氛围中,较为深刻地揭示了爱情悲剧的主客观原因,并使人物形象在情感和投身革命事业的抉择中凸现出来。由于对爱情心理的真实描写,小说一发表就引起广泛关注,但不久就与其他写人情人性的作品一道被打成了"毒草"。 如果说,"十七年"小说的主题是歌颂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建设,赞美社会主义新生活,那么上面两类大胆干预生活的小说则是一种难得的补充。它们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和表现对象,行使了暴露光明之下的阴影的职责。这类作品的出现,表明文学创作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作品发表不久,便因反"右"斗争扩大化而遭逢厄运,统统被打成"大毒草"。此次现实主义创作潮流未能获得蓬勃发展就被扼杀,实为当代文学的一件憾事。

❸ 可以说“改造”故事吗

秦兆阳的短篇小说《改造》(《人民文学》1950年第1卷第3期)写了对地主王有德的改造以及这一改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故事。王有德是个只有“一顷多地的小土瘪财主”,但他是三房合一子,“从小娇养得过分”,按照小说的夸张叙述:“吃饭懒得张口,叫娘给塞塞;穿衣懒得伸手,叫娘给扯扯;穿鞋嫌夹脚,叫娘给捏捏;带帽子嫌压头,叫娘给摘摘;苍蝇爬的痒,叫娘给吓吓;蚊子叮的痛,叫娘给拍拍……”。好不容易总算长大成人了,不仅“生得猴头扁脑袋”,而且“还有个半呆不傻的脾气”——“简直就是个什么不能干的废物蛋”。这样一种叙述方式,明显来自民间故事,而且有着较为清晰的承继脉络。围绕王有德,小说展开一连串的戏谑性的描写,这些描写来自各种不同的讲述者包括不同的叙事角度。比如,村里人给他起了名儿:“笑话字典”。这一“笑话字典”实际也是民间故事的总汇。各种歇后语、人物、事例、动作、对话,等等,被夸张地、也是有效地编织成一个一个“笑话”,最后则被写作者总结为王有德一年到头的“工作”就是:“吃、喝、拉(屎)、撒(尿)、睡五个字”。不仅非常喜剧性地刻画了王有德这个人物,也清晰地传达出写作者企图表述的某种观念。小说引起较大争议的,是“土改”以及斗争大会的场景描写。这一描写完全不同于另一类已成主流的“土改小说”,比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斗争”实际显得相当温和,甚至喜剧化。正是这样一种描写,引起了批评者的不满,甚至愤慨。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小说的形式因素,或者小说的叙事需要,那么,某一文本(或者场景)的出场或穿插,常常只是为了引出更为重要的故事讲述。因此,不同的文本(或者场景)的选择乃至具体描述,常会引申出完全不同的叙述需求乃至故事内涵。显然,秦兆阳选择这样的“斗争大会”的场景描写,乃在于他根本无意叙述一个和《暴风骤雨》相类似的“土改”故事。也就是说,只有这样一种“温和”的“斗争”叙述,才可能引申出小说“改造”的平和的“劳动”主题。由此,亦可见出当时批评的峻急、武断,以及脱离文本形式的政治断语。王有德被“土改”以后,生活成了问题,这个问题不在于他失去了生活资料——村里仍然给他留了一块地,这也是当年土改的制度性规定之一——而是他抗拒“劳动”。因此,当“上级号召全村不要有一个不劳动的闲人”,王有德却成了全村“唯一的一块烂木头”,连“村干部谁也对他没有办法”。王有德不是不想劳动,也偷偷下过地,但是“试了个把钟头,累得他一回来就躺倒了”,而且,“耕的那地像鸡啄的一样,还把麦苗儿耕掉了好些”。王有德这就“泄了气”,甚至想:“死就死吧!死了倒痛快”。王有德卖过油条,但是被村干部乃至村人“羞辱性”地禁止了。这也看出,在当时,所谓“劳动”并不包括商业性的活动,而是被直接概括为一种物质性的生产。这也是当时急于恢复生产乃至最后现代的工业化诉求的一种思想结果。因此,多有小说对从事小商业活动者的嘲笑,并将其归结为一种“懒汉”形象,比如陈登科《风雷》中的黄大权,等等。所以,“最后,王有德简直是无路可走了”。无路可走的王有德“忽然心里生出了一般恨劲”,要“放火烧它狗日”——烧什么呢?当然是烧村里的麦子。小说写王有德的心理活动:“到半夜里,有德饿醒了,听见村里什么动静也没有,心想:‘都说咱废物,咱不会做个样儿叫他们看看?又不费什么劲,这会出去天气也不冷,只要划着了洋火,风儿一刮,哼……’他这是头一回有了‘英雄’思想,真的偷偷摸下了炕头,摸着了洋火,轻轻地开了门,到院里拾了把干草……”。这样的描写,无意中将个人(品质)和阶级(属性)作了区别。也就是说,叙事者更多地将王有德的“破坏”叙述成为一种个人情绪的盲目发泄,而并不是完全归结为一种有意识的阶级的对抗行为。这样的描写在当代文学中并非绝无仅有,再早,就有赵树理的小说,即使在《李家庄的变迁》中,个人性格也始终是叙述的重点。将阶级观念绝对化,用阶级属性(另一种意义上的普遍性)替代人的一切的个别性,恰恰来自左翼(城市)知识分子的思想传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它也正是人的普遍性(人性)的另一种绝对化,它的表现形态是将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在左翼的知识谱系中,并不承认有绝对人性的存在)。是普遍性对个别性的一种压制,也是普遍性和普遍性之间的一种冲突。在其背后,是一种对对象的知性的把握方式。因此,讨论当代文学乃至当代文化的构成,知识分子内部仍然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这一空间可能昭示,现代的“新文化”传统如何进入左翼知识分子的知识谱系,它既受革命政治的影响,也影响着革命政治,并和本土意识形成如何的冲突。这一点,在对《改造》的批评意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王有德的近于喜剧化的破坏行为,并未也不可能在小说的叙述中得以完成,这一点毫无悬念。但是,被村里“护麦队”“反绑着手送到农会里”的王有德也并未受到更严厉的惩罚(“有的主张把他送区,有的主张把他吊打一顿算了……”)。村里干部的“惩罚”方式别出心裁,一是把他关在“一间空屋里”,可是“墙上却挺热闹,贴满了标语”,这些标语计有:“反对懒汉”、“在新社会里,不准吃闲饭”、“谁不劳动谁饿肚子”、“只有劳动才能改变你的地主成份”、“消灭寄生虫”,等等。而且,农会主席范老梗在他身边“不停的吸着烟锅,不停的唠叨”,给他讲“劳动”的重要意义。基本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规训”和“说服”的二大功能。二是罚他把三千块土坯“搬到前边大门洞里去”,干了活,才给他吃饭,以体现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工作原则,表现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改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来自延安改造二流子运动的经验[1],而且,逐渐成为后来主要的劳动改造的方式,其极端化的发展甚至构成“劳改犯”的主要存在形态[2]。另外值得一提的,王有德抗拒劳动的行为,同时也被叙述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写作者特地用间接引语的方式揭示了这一意识形态的存在:“他一贯的觉得,是费力气吃苦的事情都不是他这种人干的,而应该是另外一些人干的,哪些人是天生受苦的人,是天生下贱的人,如果叫他去像他们一样去做那种事,那真是可怕,真没有勇气”。显然,“劳动”或者“劳动中心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语境中,承担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叙事功能,即不仅在制度上,也在思想或意识形态上,真正颠覆传统的贵贱等级秩序,并进而为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提供一种合法性的观念支持。经过意识形态的规训和说服,更是在强迫性的劳动改造的过程中,王有德居然脱胎换骨:“从此王有德就慢慢的变了样,身体也壮了些,面孔也有了血色,干起庄稼活来也不那么怕苦了,如果再让他多参加拨工队的集体劳动,过不了三两年,恐怕他就要反过来觉得不劳动就活着没意思了”。叙述到此,小说的“改造”主题,也非常明确同时亦极其自信地通过范老梗的话表达了出来:“看起来只要不怕费劲,只要不是象蒋介石一样,没有改造不了的

❹ 被“穷鬼”追逐一生,43岁路遥咳血,为什么笔耕不辍像头疯狂的饿狼

一、忍饥挨饿的童年

1991年,路遥获得了第三届的茅盾文学奖。

尴尬的是,他并没有钱买票去北京。

于是,他给当时在当记者的弟弟打电话,借来了路费。

用路遥自己的话说就是: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

路遥的目光看的是远的,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二十年后,这部小说不仅被改编为了电视剧,更是受到了广大青年的追捧。

路遥留下的精神财富,要远比他留下的实际财富多得多。

对于路遥的生命来讲,是十分短暂的;但就生命的质量,他无疑是辉煌的。

❺ “趟水、淌水、蹚水”的读音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一、读音:

趟水:tāngshuǐ。

蹚水:tāngshuǐ。

淌水:tǎngshuǐ。

二、意思:

趟水:从浅水里走过去。例如:趟水过河。

蹚水:从有水的地方走过去。例如:蹚水过河。

淌水:流 ,流下,向下流。例如:淌水,淌汗,淌眼泪。

三、区别:

1、趟水和蹚水都是从水里走过的意思,但是趟水特指从浅水里走过。而蹚水对水没有深浅要求。但两者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说必须要用哪一个,常常也可以互换。

例句:消防官兵当即决定,抬着受伤男子从河边浅水区趟水上岸。

在此句中,因为已经明确说了是浅水区,所以用趟水合适。

例句:每逢大雨来临,村里的住户只能蹚水而行,有时水深没及小腿。

在上面的句子中,因为不确定水的深浅,所以用蹚水较为合适。

(5)秦兆阳短篇小说路扩展阅读:

词语应用: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老田头 分一垧地,劈做两块……一块是好地,在北门外的 黄泥河子 的北边,送粪拉庄稼,得蹚水过河。”

秦兆阳《路》:“大家都屏住了呼吸放轻了脚步,在离岗楼不到半里地的地方蹚水过了河。”

老舍《骆驼祥子》:“他咬上了牙,淌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

有个俗语的说法叫做蹚浑水(tāng hún shuǐ),也是从水里走过,但特指从浑水里走过,一般用来比喻跟着别人干坏事。

例句:随口一句话便可给人带来许多麻烦,他才不愿去蹚浑水。

❻ 秦兆阳的编辑思想

推出新人新作。“有远见的编辑和文艺部门的领导者,他们的目光决不会仅仅局限于少数几位名家,他们高瞻远瞩的眼光更多地注视着蓬勃成长的、有一定潜力的青年一代,给文学青年以更多的信任、关怀、扶植、帮助,他们这样做是有战略意义的。”在秦兆阳担任《当代》主编期间,公开宣布每期必发新人新作,他也是这一口号的积极实践者。在他的努力之下,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颗颗耀眼的明星。
路遥的中篇处女作《惊心动魄的一幕》,两年间先后投寄给当时几乎所有的全国大型文学刊物,但都被退稿,最后投寄给《当代》。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不久就收到了《当代》主编秦兆阳的长信,对稿件给予热情肯定。在秦兆阳指导下,路遥对这篇小说进行修改,并最终发表,并在秦的力争下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中篇小说奖。由秦兆阳发现、培养的当代作家,经秦兆阳之手发表的优秀作品还可以开列出一大串,如玛拉沁夫的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孙峻青、白桦发在《人民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审慎修改稿件。编辑作为一个“把关人”,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对作者的稿件进行加工和修改,秦兆阳对稿件加工修改的仔细认真态度和严谨作风是一般编辑难以比拟的,而且他始终把尊重作者权益放在第一位。他修改稿子,往往愿意花费时间与作者当面交谈,具体指导,实在不能面谈,或者是外地作者来信询问什么事情,他常常亲自复信。在叶文玲所写的悼念秦老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的记述:“再过十年八年乃至瞑目谢世,我都忘不了兆阳老师您在《心香》稿末的批注,忘不了您让朱盛昌同志殷殷转告的修改意见,就是您倾心注血的扶掖,《心香》终于问世,并且得到了文学界的嘉许。”他20世纪50年代编《人民文学》时,若干篇稿子实际上是改出来的,否则是不够发表水平的。
对中篇小说《代价》的修改和出版过程,充分体现了一位老编辑家尊重作者著作权益的谦虚与高贵品格。《代价》发稿之后,秦兆阳给作者陈国凯写了一封长信,信上详细说明哪些地方他做了改动,还说明由于发稿时间匆促,改动时来不及预先和作者商量,表示歉意,他说,如果作者对改动的地方有不同的意见,到出版单行本时还可以按作者的意见改过来。在《代价》单行本三校已完毕,作为该社的重点图书即将付印之时,陈国凯赴京参加文学讲习所学习,秦兆阳又热情地约请他到家里谈《代价》的进一步修改问题,该不该再作较大幅度的修改?陈国凯颇有顾虑。秦兆阳坚决主张修改,这显示了他作为一位老编辑家的风范和气派。 白羊山蜿蜒百里,是团风县回龙山镇最大的山脉。1916年,著名作家、评论家秦兆阳,就诞生在山脚下这个宁静的小湾子———枣树店。
12月的山风透着寒意。看着满山起伏的苍茫松涛,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秦兆阳的一句诗:“参天树为什么要深深扎根,是为了繁茂它绿色的生命。”不过,少年秦兆阳在白羊山的怀抱中勤奋读书时,大概也未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名字竟会镌刻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湾子里有一个小池塘,牛儿在塘边悠闲地吃着草。我向70多岁的张春华打听秦兆阳的故居,可巧她正是秦兆阳的侄媳。张春华指着临塘的两层楼房告诉我,秦兆阳当年的故居就在这里。20世纪70年代,房子因年久失修,几近坍塌,他们只好拆掉,盖起了现在的楼房。
秦兆阳幼时在父亲执教的私塾读书,12岁时到汉口求学,1934年考入湖北武昌乡村师范,毕业后在黄州中心小学任教,并开始了他的诗歌和漫画创作。1938年,青年秦兆阳怀着满腔热血,告别了家乡,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之后几十年,秦兆阳曾有几次来湖北,1985年他思乡情切,带病来汉参加黄鹤楼笔会,并感慨赋诗:“四十余年风月,八千里路云烟。归来双鬓皤然,今夕故乡大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只在1954年回过一次枣树店。张春华至今还记得,那年秦兆阳进村时坐的是两轮推车。
对于秦兆阳的生平事迹,张春华是知道一些的,老伴秦波成常向她谈起这位叔叔。然而在她看来,自家并没有沾上多少名人的光:家里过的日子还有些穷,年过古稀的老伴仍每天挑着剃头担子穿街走巷,儿子则在家种田。张春华说:“大文学家又咋了,可没给我们留下任何东西!” 身为作家和评论家的秦兆阳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他78年的生命中,却留下了太多值得后人评说的东西。
———秦兆阳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品有《女儿的信》、《洁白的风帆》、《回首当年》、《在田野上,前进!》、《大地》等大量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以及《论概念化公式化》、《文学探路集》等论文集,诗歌、散文创作也颇有成就。
———提起秦兆阳,人们无法忘记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顶梁柱式的作家的成名作,都是在他当时主持的《人民文学》上发表的,以至于中国文坛长期尊崇秦兆阳式的编辑,认为一名出色的编辑应以培养作家、出版好作品为最高目标。
———1956年,秦兆阳发表了著名论文《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对50年代以来的文艺政策所体现的越来越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提出质疑和反思,在文艺界产生重大影响。他认为在坚持追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这一现实主义的总原则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再对各种“现实主义”作时代的划分。秦兆阳因此受到批判,说他发表这篇文章目的在于暴露社会主义的阴暗面。这和他帮助修改、发表萧也牧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一事,成为他被打为“大右派”的两大罪状。秦兆阳因而在文坛消失了长达22年。
———1979年,秦兆阳“右派”改正后,回到北京,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兼《当代》杂志主编。次年,在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召集的全国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上,他列举“文化大革命”对文艺界危害最大最烈的事实,鲜明有力地指出揭露“文革”的罪过和拨乱反正,正是人民的希求、时代的需要。多年后,仍有作家撰文回忆,当时秦兆阳以洪亮的、带有浓重黄冈口音的普通话在大会讲台上一板一字地说道:“真正的歌德派,应该是我们,我们,我们!对于党中央新的方针路线,我们是要做真正的歌德派!我们通过批判来歌颂,通过歌颂来批判!我们歌颂三中全会路线之德、拨乱反正之德、实事求是之德、干部和人民不可扑灭的正气之德、民族生机之德……这也就是思想解放!”
这些观点在今天的文化界、知识界已成为平凡的真理,在那个年代却被视为惊世骇俗的言论。秦兆阳当时说出这样的话,该是拿出了何等的勇气!

❼ 趟水 淌水 蹚水 有什么区别

趟水和淌水都是错误的,正确的用法就是(蹚水)。

蹚水

读音:[ tāng shuǐ ]

释义:从浅水中走过去。

引证: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老田头分一垧地,劈做两块……一块是好地,在北门外的黄泥河子的北边,送粪拉庄稼,得蹚水过河。”

(7)秦兆阳短篇小说路扩展阅读

近义词:涉水、渡水

一、涉水

读音:[ shè shuǐ ]

释义:从水中步行而过。

引证:王琦《窗外》:顶风冒雨,跋山涉水,对我们这些山区的孩子来说,是家常便饭。

二、渡水

读音:[ dù shuǐ ]

释义:穿越水域。

引证:秦兆阳 《路》:“大家都屏住了呼吸放轻了脚步,在离岗楼不到半里地的地方蹚水过了河。”

❽ 前苏联天涯芳草书藉内容简介

刘绍棠别 名刘绍堂,大运河之子,神童作家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河北通县(1958划归北京通州区)出生日期1936年2月29日逝世日期1997年3月12日职 业作家毕业院校潞河中学主要成就录入《世界名人录》
录入《世界作家名人》代表作品《京门脸子》《蒲柳人家》《青枝绿叶》等妻 子曾彩美好 友胡耀邦,从维熙

早期经历
刘绍棠学生时期就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大量地阅读课外书。10岁时第一次写作文,创作了一部写满五册作文本的长篇《西海子游记》,在全校引起轰动。[6] 1949年10月,他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6] 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1950年一年内,他又写出了20多篇小说,在多家刊物上刊登后,[7] 引起文坛关注。

崭露头角
1951年2月,刘绍棠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河北文艺》刘绍棠生活照(7张) 编辑部当见习编辑。[6-7]
1951年9月,被作协保送到通州潞河中学读高中。9月16日,刘绍棠的《完秋》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受孙犁赏识,后来他的作品经常在该周刊上不经修改就直接发表,并成为孙犁的“得意门生”。[8] 在高中期间陆续发表的《红花》《青枝绿叶》《大青骡子》等作品,赢得了全国性声誉。[6] 其中,因1952年发表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团中央开始对他进行重点培养。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鼓励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采访的两个多月内,他开始构思小说《青枝绿叶》,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走上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3] 1952年,小说《青枝绿叶》发表,后又被叶圣陶编入高二的语文课本。[6]
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他研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并把肖洛霍夫树为自己的榜样,写出了后来被称为“新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作品。[1] 在北大学习不久,因发现中文系的许多课程设置对他的小说写作帮助不大,一年后正式从北大退学。之后,他专心写作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9]
1955年,被共青团中央保送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第三期学习,后因故停办,未入学。[10] 1956年3月,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同时,[11] 由康濯和秦兆阳介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年作协中最年轻的会员。在作协,他得到了沙汀、严文井等作家的写作指导与帮助。[9] 同年4月,经团中央批准专业创作。[10]

人生低谷
1956年至1957年,刘绍棠因发表论文《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1956-8,刘绍棠和鲍昌在北戴河见》、《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以及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等,于1958年3月被错判为“右派分子”。[2] 反右开始后,他遭到一系列的批判,[9] 又被剥夺写作权力,无法重新发表作品,被迫“下乡劳改”。在“劳改”的20年期间,他仍坚持写作。直至1961年11月,刘绍棠才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在发表了一篇小说《县报记者》后不久,再次被剥夺发表和出版作品的权利[10] ,回到故乡儒林村。后来,他在乡亲们的保护下,躲过“文革”十年动乱,[14] 心怀感恩,收集材料完成了以家乡人民为原型的《地火》、《春草》、《狼烟》三篇长篇乡土小说的初稿。[3]

重返文坛
1979年,打倒“四人帮”三年后,刘绍棠终于得到彻底平反,重返文坛刘绍棠(左二)在家乡儒林村,回到北京。[14] 共青团中央恢复了刘绍棠之前的名誉及写作的各项权利,并对其作品表示肯定。[10] 这一年起,他先后担任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文学》编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16]
1980年6月发表的《蒲柳人家》再次引起广泛反响,成为刘绍棠创作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其创作成熟的标志。[11] 之后,他先后创作的《渔火》《京门脸子》《瓜棚柳巷》等20余部作品,接连获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被誉为乡土文学的作品格调清新优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3] 1985年,又受丁玲邀请担任文学杂志《中国文学》(1985年12月更名《中国》)副主编。[17]

晚年生活
1988年8月初,刘绍棠由于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宣武医院,虽经抢救治疗,仍造成左体偏瘫,所幸大脑和写字的右手并未受损。大病之后,“为创立乡土文学体系”他又开始顽强地写作。[3]
1996年12月19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 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 并于1997年1月起正式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
1997年3月12日,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于宣武医院,年仅61岁。[18]

作品编辑
时间作品名类型备注
1949-10(发表) 邰宝林变了 微型小说 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发表于《北京青年报》
1951-2-28及3-2(发表) 蔡桂枝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处女作”(刘绍棠语);北京《新民报》连载
1952(发表) 青枝绿叶 短篇小说 4万多字;1952年被叶圣陶选入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2]
1953-6(出版) 青枝绿叶 短篇小说集 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同名小说《青枝绿叶》;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1955-3(一版) 山楂村的歌声 短篇小说集 新文艺出版社出版[21]
1955-10(一版),1980-7(再版) 运河的桨声 长篇小说(亦有人认为是中篇) 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版新文艺出版社、1980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1]
1956-7(出版) 中秋节 短篇小说集 通俗读物出版社[22]
1956-4(一版),1980(再版) 夏天 中篇小说 第一版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21] ,收录“青年人创作丛书”系列;11万多字
1957年-4(出版) 私访记 短篇小说集 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7(完稿) 金色的运河 长篇小说 50万字
1957-9(出版)[22] 瓜棚记 少年儿童小说[23]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75-1-7到1977-2-4(完成手稿) 春草 长篇小说 -
1979-4(完稿) 碧桃 / 芳草满天涯 中篇小说 发表于1979年第9期《北京文艺》,名为《芳草满天涯》,后更名《碧桃》;1987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野妈妈》[24]
1980-6(发表) 蒲柳人家 中篇小说 部分章节选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03年12月第1版)[25] ;发表于《十月》1980年第3期
1980-9(一版)1984(再版) 刘绍棠小说选 小说集 一版北京出版社出版,再版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0-11(出版) 鸡鸣风雨女萝江 长篇小说 《春草》第一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12(完稿) 蛾眉 短篇小说 写于湖南韶山,花城出版社出版
1981-10(出版) 地火 长篇小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2-1966(初稿),1979-10至1981-11(重写) 狼烟 长篇小说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5(完稿),1983-12(出版) 渔火 中篇小说 1983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改编自该小说的同名连环画
1981(出版) 二度梅 中篇小说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发表) 荇水荷风 中篇小说 刊于《长江》杂志1982年第1期[26]
1982-1(出版) 鹧鸪天 中篇小说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钟山文艺丛书
1982-2(出版) 蛾眉 短篇小说集 花城出版社出版
1982-11(出版) 乡土与创作 文艺短论集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4(出版)[22] 鱼菱风景 中篇小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9(出版) 瓜棚柳巷 中篇小说[21]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潮汐文丛
1984(出版) 我与乡土文学 文艺短论集[21]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4(出版) 小荷才露尖尖角 中篇小说集 花城出版社出版
1984(手稿),1986(出版[27] ) 京门脸子 长篇小说 前九章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被选为该刊当年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27]
1985(出版) 一个农家子弟的创作道路 文艺短论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5-3(出版) 烟村四五家 中篇小说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5(发表),1986-8(出版) 敬柳亭说书 长篇小说 1985年发表于《文艺》[28]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柳敬亭为说书大师,敬柳亭为地名[29]
1986-10(出版) 这个年月 长篇小说 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
1986-12-6(完成所有编辑工作) 十步香草 长篇小说 第5部长篇小说
1987-11(出版) 豆棚瓜架雨如丝 长篇小说 发表在北京出版社的《长篇小说》季刊上;北京文艺十月出版社出版
1988-4(出版) 我的创作生涯 随笔集 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本命年的回想》已收录苏教版七年级(上)的语文课本[30]
1988-4(出版) 野婚 长篇小说 花城出版社出版[31]
1988-8(完稿),1990-6(出版) 水边人的哀乐故事 长篇小说 花城出版社出版
1990-2(出版) 乡土文学四十年 散文短论集[32]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990-4-5至5月(完稿) 黄花闺女池塘 小说 写于蝈笼斋[33] (蝈笼斋,作者书房的昵称)
1990-8至1992 孤村 长篇小说 刊于《上海小说》《花城》《人民文学》[34]
1991-9(出版) 蝈笼絮语 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2-4至1996-5-5(完稿) 村妇 长篇小说 21岁完成的手稿被毁,1996年重新写就。刘绍棠遗作。
1995-8-4(出版) 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文集 共12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同时刘绍棠乡土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1996-9(出版) 我是刘绍棠 回忆录 团结出版社出版[13]
表格中除特别注明参考资料外,均整理自《我是刘绍棠》一书。[13] 刘绍棠作品集(7张)
刘绍棠的散文《老师领进门》(又名《师恩难忘》)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书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师生”单元第1篇课文。[30] 小说《青枝绿叶》选入1952年2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2] 散文《榆钱饭》选入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005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1992年10月第一版)。《本命年的回想》选入苏教版(2009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
他的部分小说被外国翻译出版: 50年代的短篇小说《红花》《摆渡口》《青枝绿叶》, 被翻译成俄、英、阿尔巴尼亚文出版;80年代的短篇小说《峨眉》《青藤巷插曲》,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瓜棚柳巷》《小荷才露尖尖角》《烟村四五家》, 被译成英、法、俄、德、日、西班牙、泰文及孟加拉文出版;中篇小说《蒲柳人家》出了英、法、德三种文字的单行本。

阅读全文

与秦兆阳短篇小说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写隋唐的穿越小说 浏览:631
小说推荐九库阅读 浏览:499
写刺客信条的无限小说 浏览:922
男主有腿疾的穿越小说 浏览:695
神豪奶爸系统小说 浏览:420
qq阅读小说推荐 浏览:46
穿越重生女强架空完结小说排行榜 浏览:388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ppt 浏览:741
不败战神小说阅读 浏览:205
乌桓小说主角 浏览:195
破案刑侦小说排行榜 浏览:319
中考小说阅读训练解析 浏览:250
巨肉的都市小说 浏览:885
大隐隐于婚小说好看吗 浏览:937
潜水的乌贼推荐的小说 浏览:503
找一本小说主角会黑客 浏览:22
穿越小说沈浪全集电影 浏览:918
此生不幸遇见你小说古代 浏览:711
男主很狂的穿越言情小说 浏览:422
重生之后在学校写零分作文的小说 浏览: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