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有声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有声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发布时间:2021-09-09 11:18:11

Ⅰ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杜撰的还是真的确有其事

它是小说。 小说会把很多人物特征集中写在一个或几个人身上,把一些美的东西写得更美好一些。

里面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完完全全一样,只是拥有一些点面。

记住,它是小说。

Ⅱ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详细故事情节,不要与百科的重复,百科太少了,不要引用原文,讲诉具体情节,一定具

迟子建是一个经常为我们带来意外感觉的小说家,她在小说叙述方面的探索给人既成熟又新鲜、既复杂又纯净的印象。她的创作状态以及对待小说故事与人物的姿态,给人以强烈的好感。

抒情色彩是迟子建小说一以贯之的特点,在不可排除的抒情基调和理性控制的自觉意识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形成了迟子建小说难得的风格特征。在张与弛、收与放、内敛与喷发之间,她总是能很好地把握那个不可言说的“度”。这是一种鲁迅用“冷峻”超越、郁达夫用“激情”漫过、茅盾用“理性”替代的叙述基调,是一种莫言用才情笼罩、残雪用尖锐略过的叙述技巧。我完全没有说迟子建完成了前辈和同代作家无法完成的小说艺术的意思,而是特别想强调,在不失挚诚与激情的同时,迟子建在叙述上的控制力与“平衡术”真的很协调。读她的小说,最难得的就是那份清醇的美感和并不致命的忧伤。在《雾月牛栏》、《清水洗尘》、《草地上的云朵》里我们都曾感悟过这样的小说情境。近期以来,以《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和《二重唱》为代表,迟子建的小说在抒情性上明显增强了,而且小说的写法有一点“散文化”的特征,小说的情境和氛围仍然具有往昔的美感,但对情绪的表达和渲染要求,似乎比编织故事更加强烈。我还没有把这些完全看作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转型,因为题材的特殊性也是造成小说写法改变的重要因素。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长篇新作,这部小说以鄂温克民族的百年历史为题材,讲述了一个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陌生的族群生活。它让我联想到阿来的《空山》,两部小说都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百年历史为小说题材,都是要在自然界的力量,民族文化、宗教与习俗的根深蒂固以及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展现出更加复杂的人性内涵。所不同的是,阿来是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与关切,迟子建则是以一个“他者”的身份来介入少数民族的生活和历史。说明这一点,是为了回答迟子建为什么刻意选择一位90岁的“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作为小说的唯一叙述人。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具有沧桑感的人物的口吻,作家让小说故事具有了原创色彩,增加了可信度。这样一种通过“间接引语”讲述故事的方法,使作者本人完全隐藏在叙述人的背后,让故事在本位中展开,而避免“他者”的取材和过滤。这是一种极具用心的、机智的叙述法,但同时也为小说叙述增加了难度。因为,所有历史因此成为一种回忆和倒叙,而且对每一种历史、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的叙述都必然带上了“当代性”,而不能平整地依靠故事本身的线索一一展开。从小说中我们看到,“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并不是小说故事的中心人物,她对故事的参与度远不及她的叙述身份更加重要。就小说带给我们的艺术感觉而言,一个人叙述一个民族百年历史的写法,在保证小说故事可信度的同时,也具有了某种空灵色彩。即理论上叙述人可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在信马由缰中替作家完成裁剪素材的任务。一个人的讲述,同时也使小说的语调带上一定程度的抒情色彩,让故事无论发生早晚都带上个人的感情和评价色彩。而这正好与迟子建近期的小说叙述格调达成一致。可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述方法是迟子建近年来小说创作追求的集大成之作。

迟子建在小说的“跋”中讲过,以一个90岁老人的口吻开始故事,“这是一个我满意的苍凉自述的开头”。与其说作家是对这样一个开头满意,不如说是她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符合自己对小说叙述要求的视角和方法,也就是她接着讲到的,为小说故事“确定了叙述方式和创作基调”。迟子建特别愿意把自己的这种叙述方式和创作基调比附为一首完整的交响乐,即“清晨”、“正午”、“黄昏”和“尾声”四个乐章。这是一个民族的“命运交响曲”,也是一个沧桑老人对自己命运的追溯与回顾。说到底,这还不是对一个正在改变族群结构、生存方式和部落历史的民族的完全总结,而是带着作家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心中的交响曲”。可以说,从这部小说中通读鄂温克民族的完整历史不是阅读这部小说的实际效果,也不是作家创作的初衷。能不能与作家内心的诉求相吻合,能否对其中重要的乐章有所共鸣,这才是作家企望与读者间达成的真正和谐。我由此也理解了迟子建为什么突然会选择这样的题材和这样一种“转述法”来完成这次艰难的写作。

不可否认,小说中大量运用的鄂温克民族的特别语汇,在增加小说故事原发特征的同时,也成为我们迅捷进入小说故事的一道门坎。这样的情形,我在冉平的《蒙古往事》中也曾经碰到过。但似乎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对一个民族的特征的认识,必须首先要识别该民族的文化标识,语言标识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正是“对细微差异的自我陶醉”构成了族群性的差别。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这种“细微差异”究竟是夸大了还是消亡了,或者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交融进程中,我们究竟应当刻意放弃民族标识,还是应当更加自觉、更加专注地恪守民族文化的历史成规,这是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小说,特别是当代小说,对民族历史、地域文化的表现并没有因为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消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突显。这并不是因为小说作为传统的艺术在以这样的方式向现代传媒挑战,而是因为,小说的自由就来自于它可以把任何一段历史、任何一种文化当作是平起平坐的对象来对待。

我从《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读到的鄂温克民族,是由大量的语言标识、森林动物、衣着器物以及只有韵律而不知其含义的人名地名等等构成的一个特殊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现代百年历史以碎片的形式进入我们的视野,这种历史以整个国家的重大历史变迁为背景,一一折射到这个看似远离主流文化的生活空间。90岁的老人没有用评价的口吻来讲述历史,她的沧桑感就体现在“平等”地对待历史与自然这一点上。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历史教科书里读到以及我们曾经和正在经历的历史在小说故事中都有所触及,但它们都不是强力的展现,历史风云一旦经过沧桑老人的口说出,就显得不那么剧烈和沉重了。

在我看来,把一个民族的生存历史和盘托出,或者,借一个人群数量很小的民族来展现一部百年大历史,并不是作家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小说为什么让我们读出了历史的影像,但并没有完整呈现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当然是,作家本人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或者换一种说法,迟子建注重的是“心灵史”而非社会历史。一个蜕变的心灵在用沧桑的语调,平静地讲述着一个民族在迁徙中正在改变和失去的一切。它符合迈克尔·伍德在《沉默之子》中对当代小说的看法:“小说成了一种忧伤但慷慨的模式:关于丧失它教给了我们许多。”也因此我并不想过多地描述小说叙述中传达出的种种关于鄂温克民族生活与历史的经验和特性,而更看重那一团团意绪与感情的暧昧模棱的复杂性。

东北极地的辽阔、寒冷和原始森林的壮美,与这片土地相关的人类生活与精神世界,是迟子建最为可靠、用之不竭的小说资源。就此而言,她写鄂温克不是以现代文明回看原始生活的姿态,这种姿态难以排除令人生疑的文化优越感。她就生活在这些人群当中,生活与感情在本质上很容易吻合和贴近。维特根斯坦说过:“我相信,假如有人要喜爱一个作家,那么他一定也得喜欢作家从属的那种文化。如果他发现这种文化是可有可无的或是让人不舒服的,那么他的赞赏就会冷淡下来。”依此考察作家的创作,如果他或她对表现的对象所拥有和从属的文化没有切身的感受与真切的感情,就无法哪怕像在这部小说里一样,花一天时间去听一个耄耋老人的漫长叙述。而读者是否和作家一样有倾听的耐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样一种文化的认知程度。我在此能说的只是,《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读到了作家本人对这一族群及其“所从属的文化”的热情与敬仰。这对一部小说来说,是能否成功的致命前提。

Ⅲ 《额尔古纳河右岸》云梦遥的有声MP3资源共享一下,谢谢

你确定有这个《额尔古纳河右岸》云梦遥的有声MP3存在?

Ⅳ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的感受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去年我读到的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故事是用一个九十岁的女人的自述完成的,描写的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逐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人口式微。除了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这个民族也经历了日寇的铁蹄和“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他们在命运面前虽万般无奈,却仍殊死抗争,显示了弱小部落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有人说,这部作品是一部民族史诗,并将其上升为人类文化学的主题。不过作为读者,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部诉说生命与挚爱的作品。尽管它确实描绘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但却并没有史诗般的恢弘,这可能因为作者是女性的缘故。在女性作家的眼中,鲜活的生命和爱情,永远比任何史诗都要辽阔宏大,灯明情浓,足以构成最完美的天地。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绿地,河流,山川,星辰,月亮,阳光,驯鹿,兽皮,白桦树,萨满跳神的舞步,线条简单的岩画,流水般的马蹄声,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而然,甚至于男女做爱的风声,既温柔深挚,又狂风暴雨,它的发生回旋,没有丝毫的躲藏和掩饰。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里,有太多的死亡。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消亡,都会让人有生生的痛楚,然而,当你看到那些很小就死去的孩子,被装在白口袋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痛楚就会转化成温暖。他们一边是枕着泥土的芳香,一边是沐着和暖的阳光,所以他们的亲人,自然的接受着生死命运。这个世界上,最诗意最动人的,总是那些最朴实最简单的活法。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爱情的表达仍是最打动人的内心,林克和尼都对达玛拉的,“我”和拉吉达与瓦罗加的,伊万对娜杰什卡的以及鲁尼和妮浩的等等,即使是刻骨的仇恨,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的刻毒,也永远因着刻骨的爱,或因着得不到的刻骨的爱。《额尔古纳河右岸》告诉我们:男人的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她快乐的生活在你的怀抱中!而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强壮!

太丰厚的情感,我实在无从表达。《额尔古纳河右岸》真正打动我的就是“灯明情浓”这四个字。写到此,想到当日读书的情形,晚上,点亮室内的灯,我和他靠在床头,各看各的书,整个屋子便静得如沉睡了一般,偶有的声响便是捻着纸张在翻页。开始的时候,多半是我看着看着就先睡着了,半夜睁眼,他还在看,灯仍旧亮着。后来的几天,便是他催促我,很晚了,睡吧。

灯明情浓,是我多年来一直寻求的。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找到了这种感觉,我在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过程中,找到了这种感觉。

Ⅳ 《额尔古纳河右岸》txt全集下载

链接:

提取码:dtw2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Ⅵ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是我国第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额尔古纳河右岸 本书目录
清晨
正午
黄昏
尾声

附记
额尔古纳河右岸 文章节选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 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 我出生在冬天。我的母亲叫达玛拉,父亲叫林克。母亲生我的时候,父亲猎到了一头黑熊。为了能获取上好的熊胆,父亲找到熊“蹲仓”的树...
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者介绍
迟子建 女,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一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

Ⅶ 谁能给介绍一下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简介~~

早春时节,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是一个关于鄂伦春人的故事。一个萨满在丛林深处的火堆前跳着神舞的故事。一个带着神灵在雪地里不停地迁徙的故事。
读这部小说,我最深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身心交流。人不是自然的主
体,人和自然都是客体,或者说都是主体,它们之间没有主仆之别,没有主次之分。因为自然之中有神的存在。神惠及万物,包括人。这是鄂伦春人的生存姿态,也是他们的生活哲学。一种简单却很伟大的哲学。他们穿梭在丛林深处,虽然活着不易,但他们懂得自然和神灵一样也活得不易。他们让驯鹿晚出早归,向自然索取应该属于自己的猎物。如果猎到了熊等重要的野兽,他们在通过仪式送走它们的灵魂,因为灵魂不能被玷辱,不能被消费。在神和灵魂的庇护下生活,他们安详,充实,坦然,无所畏惧。尽管他们不是一个乌托邦的社会,彼此之间也同样有爱恨情仇,但他们永远都会将权力供奉给神,以及代表着神的意志的萨满。
遗憾的是,现代的文明正在改变这种生存方式。他们要让驯鹿远离丛林,远离新鲜的苔藓,远离自由无束的岁月;他们还要让山民们过上“舒适”的生活,看上电视,用上电灯。然而,没有了自由的圈住生活,驯鹿迅速陷入了焦虑;而看不见星星的夜晚,鄂伦春人再也找不到香甜的梦境。迟子建以她温婉的叙述方式,展示了鄂伦春人的困苦、迷茫和感伤。他们似乎没有了魂魄。无疑,这也是现代人生存的一种尴尬,或者说是一种悖论。至少,我们现在还看不到有更好的手段来解决这种悖论。

Ⅷ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创作过程

当媒体报道了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事情,许多人蜂拥到内蒙古的根河市,想见证人类文明进程中这个所谓伟大的时刻,迟子建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在这时,她看到一份报纸上有一篇文章记叙鄂温克画家柳芭的命运,写她如何带着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看完这篇文章后,灵感来了,迟子建决定动笔写作这个民族的历史。
2004年8月,迟子建到根河市通过追踪驯鹿的足迹找到了山上的猎民点,找到了笔下女酋长的原型,探望了柳芭的妈妈,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听他们歌唱。迟子建用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集中阅读鄂温克历史和风俗的研究资料,作了几万字的笔记。2005年,迟子建开始在故乡创作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Ⅸ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内容简介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迟子建无疑是美丽的,几乎哪一个角度都是美的,有着女性作家独有的聪慧。在这部作品中,她将目光聚焦在容貌丑陋的女人身上,一个鼻子歪斜、令丈夫嫌弃的女人。

作家特有的职业素质,似乎有些不尽人情,可以忍心书写一个命运凄惨的小人物。作品的前半部,女人甚至没有名字,只以女人代称,直到后半部学会制作肥皂后,才有了名字。

(9)有声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当媒体报道了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事情,许多人蜂拥到内蒙古的根河市,想见证人类文明进程中这个所谓伟大的时刻,迟子建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

在这时,她看到一份报纸上有一篇文章记叙鄂温克画家柳芭的命运,写她如何带着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看完这篇文章后,灵感来了,迟子建决定动笔写作这个民族的历史。

2004年8月,迟子建到根河市通过追踪驯鹿的足迹找到了山上的猎民点,找到了笔下女酋长的原型,探望了柳芭的妈妈,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听他们歌唱。迟子建用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集中阅读鄂温克历史和风俗的研究资料,作了几万字的笔记。2005年,迟子建开始在故乡创作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赏析:

将其定位于小说,有助于减轻人物的悲剧色彩。貌似真实的故事是作者营造的文学真实,突出表现了人物不幸的命运。那是过去的年代,父母包办婚姻,成婚后丈夫发现妻子容貌丑陋,心里十分厌烦。发现妻子与一个瞎眼算命的男人同床而眠时,明知妻子无辜,却借机离婚摆脱了她,儿子也不愿跟女人共同生活。

丑女是不幸的,“乐于助人,比美女还有人缘。女人们尤其喜欢她,因为所有的女人在她面前,都是美人”。

不管这个女人如何善解人意,如何勤劳,都没能摆脱容貌缺陷带给她的不幸。美女在成长过程中因承受宠爱而表现出来的傲慢冷艳,与丑女无缘,丑女人即使有诸多良善,那可能是她必备的生存本能,也会遭受歧视。

故事发生在鄂伦春地区,所表达的内容却是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今流行合作,文人与美女合作,作品冠之以美女之名,不应只当作文人的欺骗,也是社会大环境所致,人们喜欢美女帅哥,认为好的作品应当出自于美女之手。以文如其人的标准衡量作品或是个人,理所当然地推举容貌俊美的人。

在整个社会以貌取人的环境下,美女帅哥大受欢迎也正是当今看脸时代的潮流。美女有诸多优势,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独占鳌头是不争的事实。丑女却是另一番情景,以辛勤的劳动换取生存空间,也常常被美女抢了风头。丑女在世上唯一的价值是奉献,奉献爱心成就他人的幸福,奉献自己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成为他人的素材。

这部作品展示的是丑女的人生,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虚构的成分。美中不足的是情感在其中的分量不大,人的复杂还在于情感,个别美貌非凡的女人也会选择独身,美女与丑女选择独身的原因显然有着天壤之别。丑女另一个不幸是,即使触及情感,也需要她来牺牲成全对方,丑女的情感时常被轻忽或是嘲笑。

阅读全文

与有声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穿越重生女强架空完结小说排行榜 浏览:388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ppt 浏览:741
不败战神小说阅读 浏览:205
乌桓小说主角 浏览:195
破案刑侦小说排行榜 浏览:319
中考小说阅读训练解析 浏览:250
巨肉的都市小说 浏览:885
大隐隐于婚小说好看吗 浏览:937
潜水的乌贼推荐的小说 浏览:503
找一本小说主角会黑客 浏览:22
穿越小说沈浪全集电影 浏览:918
此生不幸遇见你小说古代 浏览:711
男主很狂的穿越言情小说 浏览:422
重生之后在学校写零分作文的小说 浏览:285
神奇宝贝后宫系统流小说 浏览:294
冷血虐心总裁小说 浏览:56
好看的小说真实系 浏览:227
讲解校园暴力的小说有哪些 浏览:847
择天记小说全集的赏析 浏览:521
玖月晞哪部小说写的最好 浏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