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贾平凹的小说《秦腔》
【秦腔】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很散,故事也很平淡,基本都是家长里短,鸡零狗碎。但是读起来却又不觉无味,甚至不时会一拍大腿,大呼过瘾。能写传奇故事的人不算牛逼,任何人有那个经历,输出了,都会吸引人。把平淡的事平淡的生活写的不平淡,才真的牛逼,贾老功力的确深厚。
【秦腔】是一本值得读两遍三遍甚至四五遍的作品,里边知识点信息量非常大,有:人性,段子,绝句(实话),对联,文化,吃食,风俗,方言,戏曲,做事手段,处事方式,写了陕南农村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过年……等风俗文化,刻画了仁,义,礼,智,信的行为代表……
记录了计划生育,躲超生,抗税,收税,旱灾,水灾,扔孩子,爱情,偷情,偏方,阴阳先生,鬼神传说,哄抢行为,打工讨薪,务工致残,民间集资,农村政治运动是咋回事(文化大革命),农村能人的无奈,农村人的小聪明……
也反映了各种矛盾冲突,比如爱情的门当户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冲突,传统小农思维与现代商业思维的冲突,秦腔与流行歌的冲突,政策与民情,文化人与农村人的冲突,理想(出书出碟)与现实的冲突(需要自费,包销),经济与道德的冲突(经济孝顺?卖淫?),法与情的冲突……
场面之宏大,几乎把农村所有的风俗文化,亲情与爱情,人性和行为,问题和矛盾,政策,变迁全部囊括进去。
读完【秦腔】,我发了个感慨:如果说贾老的【废都】可以媲美【金瓶梅】,那么【秦腔】可以说是一本能够媲美 【红楼梦】的作品。
红楼梦我之前读了三次,三次都没看下去,感觉太平淡,太琐碎。即便是【三国】【西游】,起初看前一小半的时候也是没多大兴趣,逼着自己往后看的。我们都爱看扣人心悬,高潮迭起的故事。或许这也是【红楼梦】没有【三国】【西游】欢迎度高的原因。年龄大了,阅历和见识增长之后,再读【红楼】,才发觉这本书的牛逼。
西游,三国……主要是故事精彩,而【红楼】却是信息量大,文化积淀深厚,读完最涨知识,收获最多的。【秦腔】也是如此,叙事风格跟红楼很类似。故事方面,【红楼】写的是一个家族,一个庭院里边的荣辱兴衰,【秦腔】写的是一个村子,一条街道的喜怒哀乐。共同点都是,以小见大。红楼从一个庭院,可以窥见整个王朝贵族的状态。【秦腔】写的是一条街道,却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反映出了所有农村的面貌,存在的矛盾。
当初看废都和金瓶梅都是抱着不良心态看的,你懂的……。现在再读,才觉的那书除了性描写非常棒,其他方面更棒。秦腔里也有多处性描写,或许有人觉的不好,但是我认为,敢于写性,能够把性写好的作家,才是真正厉害的作家。
Ⅱ 求贾平凹的 秦腔
【文学作品:《秦腔》】
作 者:贾平凹
简 介: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小说采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败,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陕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
http://book.sina.com.cn/nzt/lit/qinqiang/index.shtml
Ⅲ 贾平凹《秦腔》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当我雄心勃勃在2003年的春天动笔之前,我奠祭了棣花街上近十年二十年的亡人,也为棣花街上未亡的人把一杯酒洒在地上,从此我书房当庭摆放的那一个巨大的汉罐里,日日燃香,香烟袅袅,如一根线端端冲上屋顶。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歌现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那些亡人,包括我的父亲,当了一辈子村干部的伯父,以及我的三位婶娘,那些未亡人,包括现在又是村干部的堂兄和在乡派出所当警察的族侄,他们总是像抢镜头一样在我眼前涌现,死鬼和活鬼一起向我诉说,诉说时又是那么争争吵吵。我就放下笔盯着汉罐长出来的烟线,烟线在我长长的吁气中突然地散乱,我就感觉到满屋子中幽灵飘浮。
写作历程:
贾平凹自2003年初开始动笔写作《秦腔》,历时近两年,四易其稿。贾平凹称《秦腔》是他费时最长、修改最多、最耗心血的一部作品。
在未出版单行本之前,《秦腔》曾在《收获》杂志分两期刊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评论界有关专家认为,《秦腔》敏感地捕捉到社会转型期间、农村巨变中的时代情绪,是对正在消逝的乡村的一曲挽歌,也是书写当代中国农村的具有史诗性意义的重要作品。
内容梗概:
《秦腔》以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两条线相互纠结,在一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演变着近三十年的历史。清风街有白家和夏家两大户,白家早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家家族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斗争。三十年里,清风街以白、夏两大户以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给农村带来的激烈冲击和变化,给农民带来的心灵惊恐和撕裂。
Ⅳ 《贾平凹:秦腔》最新txt全集下载
贾平凹:秦腔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文/李瑛
因为新作《贾平凹语画》的出版,著名作家贾平凹昨天风尘仆仆地从北京城的西边赶到了王府井和记者进行了交流。虽然因为感冒而显出疲态,但是贾平凹还是打起了精神,向记者澄清了他的封笔传闻,表明了写作计划以及关于《废都》重新出版的旁枝末节。
-画后有故事
记者:一翻开您的《语画》,扉页上有特醒目的两个大字“守侯”和一行“守住灵魂的侯”,挺晦涩的感觉,给读者解释解释吧。
贾平凹:首先我还真得提醒读者,看仔细喽,这个“守侯”的“侯”并不是等候的候。“侯”本来是一个王公贵族的官位、爵位,“守侯”就是负责守住官爵职位。而在这里我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要守侯自己的灵魂。就这本书,可以说部分意义是针对画来说的,因为我不是专业画家,我画的完全是属于自己灵魂的东西,所以取“守侯”来表达这样的意思。
记者:书中有一幅画给大家印象特别深,那就是《我们的家》,您选取了一个壮硕的女人坐在门槛上,然后配上“我们之所以有家,是我们……
Ⅳ 求 贾平凹 《秦腔》 txt文本 或者 pdf文本
贾平凹《秦腔》txt
网盘链接:http://vdisk.weibo.com/s/dx5C0xFkHHJCO
Ⅵ 秦腔 贾平凹 梗概
我正在看秦腔。秦腔描写的事情很琐碎。讲述了清风街30年的故事,夏家的两辈人:老专一辈的夏属天义及其侄子夏君亭对待土地的不同看法而引发的斗争,讲述众多人物的悲欢人生,包括小人物“狗剩“的悲惨,夏天礼的横死,夏天义的悲壮等,表现了社会变形对农村的影响,并且生动地刻画了人物之间的勾心斗角,贾平凹用其惯常的手法,像《废都》一样,用看似诡谲,实则合乎情理的叙事特点,吸引了读者,给了读者一次次的震撼和思考。
这是我看两本小说的真实感受。看贾平凹的小说,你会为他的精心的铺垫,离奇的故事,天马行空的思路,以及浓浓的商州风俗,例如商州的丧葬仪式,婚嫁仪式所吸引。
正如贾平凹称“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书中有太多的商州方言,不乏粗话,也许这样才能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我也是土生土长的商洛人,里边的方言我都明白,其实对任何人来说,家乡都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扯远了
全部是手打的哟!
Ⅶ 贾平凹的《秦腔》电子书下载
秦腔txt下载: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9760874.html
Ⅷ 求一段贾平凹的《秦腔》
终于台上抄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翅,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
Ⅸ 贾平凹《秦腔》原文
新浪读书网可以看 ·《废都》有主《秦腔》回归 《 ·贾平凹新作《秦腔》写离开土地 ·《秦腔》写就 传贾平凹再度“ ·《秦腔》创作累垮贾平凹 声称
·贾平凹澄清《秦腔》不是封笔之 ·“惊恐”中完成《秦腔》是一部 ·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道尽 ·贾平凹上阵,《秦腔》开吼
·《秦腔》痛苦创作和乡土文学的 ·阅读《秦腔》困难让人恼火 贾 ·《秦腔》耗尽全部经验 贾平凹 ·评论家对《秦腔》褒贬不一 贾
·《秦腔》北京研讨会:乡土中国
第一部分
·何谓秦腔? ·《秦腔》第一部分1(1) ·《秦腔》第一部分1(2) ·《秦腔》第一部分2(1)
·《秦腔》第一部分2(2) ·《秦腔》第一部分3(1) ·《秦腔》第一部分3(2) ·《秦腔》第一部分4(1)
·《秦腔》第一部分4(2) ·《秦腔》第一部分4(3) ·《秦腔》第一部分5(1) ·《秦腔》第一部分5(2)
·《秦腔》第一部分6(1) ·《秦腔》第一部分6(2) ·《秦腔》第一部分6(3) ·《秦腔》第一部分7(1)
·《秦腔》第一部分7(2) ·《秦腔》第一部分7(3) ·《秦腔》第一部分8(1) ·《秦腔》第一部分8(2)
·《秦腔》第一部分8(3) ·《秦腔》第一部分9(1) ·《秦腔》第一部分9(2) ·《秦腔》第一部分9(3)
·《秦腔》第一部分9(4) ·《秦腔》第一部分10(1) ·《秦腔》第一部分10(2) ·《秦腔》第一部分10(3)
·《秦腔》第一部分11(1) ·《秦腔》第一部分11(2) ·《秦腔》第一部分11(3) ·《秦腔》第一部分11(4)
·《秦腔》第一部分11(5) ·《秦腔》第一部分12(1) ·《秦腔》第一部分12(2) ·《秦腔》第一部分12(3)
·《秦腔》第一部分12(4) ·《秦腔》第一部分13(1) ·《秦腔》第一部分13(2) ·《秦腔》第一部分13(3)
·《秦腔》第一部分14(1) ·《秦腔》第一部分14(2) ·《秦腔》第一部分14(3) ·《秦腔》第一部分14(4)
·《秦腔》第一部分15(1) ·《秦腔》第一部分15(2) ·《秦腔》第一部分15(3) ·《秦腔》第一部分15(4)
第二部分
·《秦腔》第二部分1(1) ·《秦腔》第二部分1(2) ·《秦腔》第二部分1(3) ·《秦腔》第二部分1(4)
·《秦腔》第二部分1(5) ·《秦腔》第二部分1(6) ·《秦腔》第二部分1(7) ·《秦腔》第二部分2(1)
·《秦腔》第二部分2(2) ·《秦腔》第二部分2(3) ·《秦腔》第二部分2(4) ·《秦腔》第二部分2(5)
·《秦腔》第二部分2(6) ·《秦腔》第二部分2(7) ·《秦腔》第二部分2(8) ·《秦腔》第二部分2(9)
·《秦腔》第二部分2(10) ·《秦腔》第二部分3(1) ·《秦腔》第二部分3(2) ·《秦腔》第二部分3(3)
·《秦腔》第二部分3(4) ·《秦腔》第二部分3(5) ·《秦腔》第二部分3(6) ·《秦腔》第二部分4(1)
·《秦腔》第二部分4(2) ·《秦腔》第二部分4(3) ·《秦腔》第二部分4(4) ·《秦腔》第二部分4(5)
·《秦腔》第二部分4(6) ·《秦腔》第二部分4(7) ·《秦腔》第二部分4(8) ·《秦腔》第二部分5(1)
·《秦腔》第二部分5(2) ·《秦腔》第二部分5(3) ·《秦腔》第二部分5(4) ·《秦腔》第二部分5(5)
·《秦腔》第二部分5(6) ·《秦腔》第二部分6(1) ·《秦腔》第二部分6(2) ·《秦腔》第二部分6(3)
·《秦腔》第二部分6(4) ·《秦腔》第二部分6(5) ·《秦腔》第二部分6(6) ·《秦腔》第二部分7(1)
·《秦腔》第二部分7(2) ·《秦腔》第二部分7(3) ·《秦腔》第二部分7(4) ·《秦腔》第二部分7(5)
·《秦腔》第二部分7(6) ·《秦腔》第二部分7(7) ·《秦腔》第二部分7(8) ·《秦腔》第二部分7(9)
·《秦腔》第二部分8(1) ·《秦腔》第二部分8(2) ·《秦腔》第二部分8(3) ·《秦腔》第二部分8(4)
·《秦腔》第二部分8(5) ·《秦腔》第二部分8(6) ·《秦腔》第二部分8(7) ·《秦腔》第二部分8(8)
·《秦腔》第二部分9(1) ·《秦腔》第二部分9(2) ·《秦腔》第二部分9(3) ·《秦腔》第二部分9(4)
·《秦腔》第二部分9(5) ·《秦腔》第二部分9(6) ·《秦腔》第二部分9(7) ·《秦腔》第二部分9(8)
·《秦腔》第二部分9(9) ·《秦腔》第二部分10(1) ·《秦腔》第二部分10(2) ·《秦腔》第二部分10(3)
·《秦腔》第二部分10(4) ·《秦腔》第二部分10(5) ·《秦腔》第二部分10(6) ·《秦腔》第二部分10(7)
·《秦腔》第二部分10(8) ·《秦腔》第二部分10(9) ·《秦腔》第二部分10(10) ·《秦腔》第二部分10(11)
·《秦腔》第二部分10(12) ·《秦腔》第二部分10(13) ·《秦腔》第二部分10(14) ·《秦腔》第二部分10(15)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