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范舟有哪些有声小说

范舟有哪些有声小说

发布时间:2021-09-25 01:24:06

Ⅰ 谁有有关"科海泛舟"的资料啊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要激发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3.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分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五、活动评价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纵向比较);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评价学生搜集资料、口语交际、写作的实际水平(同学的横向比较)。

六、有关资料

1.科学小品的脚步(赵雪、赵之)

科学普及的形式并不限于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于文学。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特别是作为科技新动态的载体,无论发表的速度、数量,科学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并不注重文学表现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长处,是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和随之而来的快捷,是大众传媒需要的两种重要品质。虽然如此,科学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科学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体都是科学,但科学小品是美文。和诗歌、戏剧、小说相比,散文小品的长处是善于兼容逻辑抽象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故能舒卷自如,更便于游弋于科学与文学两个领域之间。要而言之,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科学小品”的文学功能,一在窥视科学的素质和科学内含的趣味,二在发现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人生的联系。

科学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撷取宇宙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认识体系之树上的一枝一叶,或科学与人生之网上的一二小结节。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识,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我国科学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南朝的郦道元,北宋的苏轼、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更已有独立成篇、足以传世的科学小品。但我们这里说的“科学小品”,特指现代科学小品,即除了现代文学观念之外,它所运用的和反映的,是现代科学观念和现代生活观念。在我国,这种意义上的科学小品发生在提倡科学与民主、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相对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据我们能查找到的最初的科学小品作者,也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桢、贾祖璋、邹韬奋、刘薰宇等不多的人。但那时的科学小品还只有科学小品之实,而无“科学小品”之名。科学小品这个概念的形成,还需等到这类文章多了以后。1934年9月20日,是科学小品史上可纪念的日子。30年代中期,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秋,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关于小品文向何处去的大讨论。呐喊中,陈望道在他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创刊号上,通过发表周建人、贾祖璋、顾均正、刘薰宇的4篇科学小品,建立了“科学小品”专栏。作为散文小品的一个分支(也是科普写作的一个分支)的科学小品,从此有了名字。于是在“科学小品”的名目下,团结了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科学小品”之名在呐喊中诞生,是科学小品发轫以后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此后,在“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大沉寂之后的1983年,全国18家晚报以联合举办科学小品征文的活动,为它树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后,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届、第三届科学小品联合征文,每届应征的文稿也都在万件上下。影响之巨,前所未有。同时,这三届联合征文也是我们有机会了解了科学小品作者群的构成状况。如今这个作者群中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上的科技人员。他们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课题,自己的观察、积累、灵感、领会、探索、发现,原无作文之意,却被“科学的惊异”与社会的需求卷进了这片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领海。因此新人随时不断出现,成了这支队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结集的机缘,简略地回顾科学小品的特征和历程,对读者和科学小品的作者可能不无意义。因为科学小品是什么以及它的历史,虽说都是客观存在,自有客观规律和标准,但规律和标准的发现,却只能在百花齐放的自由创作中间和百家争鸣的独立探索中间。独立的探索,是“科学精神”必有之义。

(选自《中国科学文艺大系·科学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最好的科学老师——大自然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

在福井谦一刚懂事时,就经常蹲在庭院里,瞪大眼睛盯着叫不出名字的杂草出神。他有时还会把杂草连根拔起,那翠绿的嫩叶会让他仔细地看上半天。蝴蝶飞舞的季节,小谦一会为追逐蝴蝶情不自禁地跑进附近的山里去。山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大自然的杰作令小谦一百看不厌,并使他产生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遐想。而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让小谦一兴奋好几天,并终生难忘。

福井谦一在上学以前喜爱收集植物标本。他把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树叶采回家,摆放整齐,长久地看着。在旁人看来,他老是对着一堆枯草败叶发呆,似乎有点傻里傻气,但他却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上了小学后,他的收藏升级了,由植物转为矿物和昆虫。他直到老年时也忘不了曾经在大阪帝冢山一带的丘陵采回的一块树状矿石,同样喜欢矿物的表哥告诉他这是沼铁矿石,是远古时代沉到湖泊或沼泽里木头上的铁。这令小谦一激动不已:天啊,今天的这一片丘陵在远古时竟然是湖底!而这是由我亲自发现的!

福井谦一采集蝴蝶标本的爱好一直保持到他老年以后。他成名后到美国讲学,一次在佛罗里达一座机场附近的森林里为了追捕一只美丽的凤蝶而误了航班;另一次在游览亚里桑那大峡谷时为了捕捉一只蛱蝶而累得精疲力竭,竟未顾得上好好欣赏著名的大峡谷风光。

福井谦一的父母认为: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第一特权,所以他们鼓励孩子们去郊外游玩。父亲还经常在工作之余带着孩子们去郊外钓鱼,并给他们讲述鱼类和钓鱼的知识。福井谦一上中学后,一家人每年夏天都会在海边租房子度假,在那里钓鱼和游泳。

福井谦一在谈到他是如何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时说:

我生长在一个与科学没有什么缘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积累起来的丰富切身体验,促使我后来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我的理论获得了承认,并且荣幸地获得诺贝尔奖。每当提起此事,我就不能不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为我的少年时代创造了一个能与大自然自由交往的家庭环境。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理学家吉尔曼出生于法国东部盛产葡萄酒的布尔戈涅地区。这里景色宜人,一派田园风光。孩提时代的吉尔曼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郊外去采蘑菇。说是采蘑菇,其实是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芬芳的气息和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吸引着他。只要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各种绚丽、奇特的花草和树叶就都会成为他采集的对象,并制成标本,汇集成厚厚的标本册。翻阅和欣赏这些标本册,是他的一大嗜好。

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对小吉尔曼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动物、星辰、云彩甚至雨雪,都使他感到奥妙无比,充满了好奇心。只有一样东西——雷电,令他恐惧不已。一次他在雨中骑自行车远游,一个惊雷就落在身边,将他击倒,摔出去两米远。从这以后,他一听到雷声就胆战心惊。但这丝毫没有削弱小吉尔曼对大自然的向往。当他只身在杳无人迹的荒郊野外跋涉时,经常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尝试着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考察。童年的经历,使吉尔曼产生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和对科学家的崇拜之情,最终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切赫在小学四年级时受一位老师的影响,喜爱上了地质学。小切赫看了不少地质学方面的科普读物,然而他更喜欢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用自己的手去寻找,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但他所居住衣阿华城周围既没有海,也没有山。想要通过采集岩石标本了解地球构造的切赫,只得到一些正在进行挖掘土方作业的建筑工地去。他曾经在一个修建水坝的施工现场采集了不少岩石标本,其中还有几块海洋动物的化石,这使他兴奋异常:今天的大平原在5亿年前的远古时代原来是海洋!而那些今天已经消失了的动物通过化石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并且这是经自己的手发现的。

12岁的时候,小切赫跟随爷爷乘火车去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旅游。当他来到雄伟的落基山脉脚下,高兴得不得了:“这才是真正的山哪。”他在这里采集了很多岩石标本,多得以至爷爷都担心行李超重上不了火车,要把一部分石头扔下。“这可是在衣阿华不曾见过的珍贵岩石标本啊!”哪一块石头小切赫也舍不得丢下。于是,他瞒着爷爷将石头装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旅行袋,而且是自己背,不让爷爷拿。旅行袋沉甸甸的,但只要能把心爱的岩石标本背回家,再沉小切赫也不觉得累。孙子喜悦、兴奋的情绪也感染了爷爷,第二年爷爷又带切赫再次去了科罗拉多。

这种对大自然的爱好,引导切赫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用自己的手去寻找,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成为他的人生信条,并取得了重大科学新发现。

像这样由喜爱大自然到向往探索科学奥秘、并最终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例子,在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屡见不鲜。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老师。今天生长在大城市中的孩子,整天被钢筋、水泥包围着,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3.获奖科学家与科普读物

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在应我们的请求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在我12岁的时候,得到了一本塞里格海茨所写的《原子的说明》一书。这本书简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结构,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不仅是科学的,并且是十分优美的;而元素周期表对于当时人们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学的预见。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以肯定地说,这本书唤起了我对原子物理学的爱好。

由于一本科普读物的影响,而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例子还有许多。像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化学家克卢格,都是因为在青少年时代阅读了由荷兰裔美国细菌学家克鲁伊夫撰写的科普读物《微生物猎人传》,从此爱好上了生物学。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内分泌学家吉尔曼小时候最喜爱的书是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等旅行探险类书籍。这些书令小吉尔曼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书中不仅有惊险动人的故事情节,而且有丰富的地理、气候、生物、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更令人称奇的是,儒勒·凡尔纳身患残疾,一生中几乎没有远足旅行过,却“坐地日行八万里”,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旅行探险故事,“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山、河流、沙漠、沼泽、海洋和岛屿。小说的主人公大多具有科学的头脑,每当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总能依靠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奇迹般地摆脱困境。而且小说中描写的潜艇等许多科技发明在凡尔纳所处的19世纪末还没有问世,作者却凭借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像和科学的预见,进行了今天看来也相当准确的描述。他的小说使吉尔曼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对科学家产生了崇拜之情。这促使吉尔曼最终选择了科学家的职业。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赫希巴奇小时候喜欢到奶奶家去玩,因为奶奶订有一本叫作《国家地理》的杂志。这本著名杂志由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主办,创刊于1888年,是一本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科普杂志。它虽然名为“国家地理”,但杂志中的内容并不局限于美国,也不局限于地理学,它有许多关于世界各地的动物、植物、风土人情和自然科学、高新技术方面的内容,而且配有大量漂亮的照片和插图,每一期都让小赫希巴奇兴趣盎然。在他11岁那年,新出版的一期杂志是关于天文学的特辑。北极星、猎户座、仙女座、大熊星座、半人马座……,那一个个遥远而又神秘的星球,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赫希巴奇的心。看到孙子如此喜爱这期杂志,奶奶就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赫希巴奇。小赫希巴奇总把这本杂志带在身边,一有空就翻看。有一次,他把杂志带到了学校,不知怎么回事,突然杂志找不到了。急得小赫希巴奇抓耳挠腮,眼泪都差点掉了下来。同学们急忙帮他找,终于又找到了,小赫希巴奇高兴得什么似的。50多年后的今天,在已是著名科学家的他的书房里,在书架上琳琅满目的科学著作之中,仍可以找到这本纸张已经发黄了的杂志。正是这本《国家地理》杂志,使小赫希巴奇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他走上科学之路的启蒙老师。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少年时代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忠实读者,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1973年福井谦一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华盛顿时,特意走访了《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这时它的发行量已达到了每期1 000多万册。福井谦一还非常喜爱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一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记述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并且用充满着泥土芬芳的文笔描述了法国南部一带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小谦一上初中一年级时看到这本书后就爱不释手,反复阅读。这本书当时是分为20册逐年翻译出版的,小谦一常常是刚看完一册,就急切地盼望着下一册。这本书将福井谦一带入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他对昆虫和大自然的热爱保持了一生。

许多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还是科普创作的爱好者。像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就在科研之余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和图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物理学家薛丁谔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经常到各高等学府举办学术和科普讲座,其中生命科学的系列讲座特别受到听众的欢迎。1944年,薛丁谔把讲稿整理成一本不到100页的小册子《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书中,他预言了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正面临着重大的突破,生命科学的研究深度将从生命的表面现象和细胞的层次,深入到分子的水平。他还提出将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引进生命科学研究之中。这本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大批年轻人被吸引到生命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之中,其中就有因建立生命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而共同荣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因发现噬菌体在细胞内增殖过程中作用荣获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卢里亚,因完成世界首次分子水平上的基因重组、创立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而荣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伯格,因发现核糖核酸(RNA)的细胞催化功能而荣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奥尔特曼等人。因而,这本书被称为“给生物学界以革命的契机”。

此外,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雅洛夫人、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利昂、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洛姆伯根在少年时代都曾受到过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伊芙·居里所著的《居里夫人传》一书的深刻影响。而由英国生理学家刘易斯所撰写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学》一书则陪伴了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的一生,并且是他走上生理学研究道路的引路人。

4.获奖科学家与课外科普活动

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保罗·伯格,都是在小学时参观了纽约自然史博物馆后,激发了对生命科学的兴趣。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菲齐与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在同一年不约而同地跟随父母驱车数百公里,专程参观芝加哥科学博物馆。当时10岁的菲齐和13岁的李普斯科姆通过此行,产生了对科学发现与科技发明的向往,树立了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卡尔在应邀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我对科学的迷恋可能开始于一次参观科学博物馆,那时我大约七、八岁,是妈妈领我去的。这座博物馆位于一幢大楼内,纽约的《每日新闻》也在这座楼里。我记得,博物馆提供给人们操作展品和观察其机械、电气特性的机会。

在其他著名科学家身上,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而课外科技活动更是大多数荣获诺贝尔奖科学家青少年时代的爱好,并从中培养了动手动脑、发明制作、通过实验寻找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仅仅是我们所知道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化学实验中发生过爆炸事件的获奖科学家就有多人,比如: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生理学家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库珀,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休伯尔,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瑞士物理化学系恩斯特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在应邀为我们所写的自传中谈到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时曾说:

(青少年时代)我花费了许多时间用于制作一些无明确用途的器具上。在我房间的地毯上,经常是散乱地摆放着数以百计的金属“梁”和小的螺母、螺杆,在它们中间是我尚未完成的半成品。……在我稍大一点的时候,我的兴趣扩展到了化学游戏上。我曾和我的一个朋友用自制的火箭和火药做实验,实验的部分费用来自父母给我在学校吃饭的午餐费。有一年夏天,我的爱好又转移到了检测我邻居家的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中所缺少的营养物质上。

有组织的课外科技活动,对于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前节目中曾介绍过,一位名叫索菲亚·沃尔沃的老师对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伯格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位老师其实就是一名课外生物学兴趣小组的辅导员。我们还看到: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齐是天文观测活动的积极参加者;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在11岁时聆听了大学教授们为市民举办的系列科普讲座,激发了对科学的好奇心。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小学四年级时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淡路岛临海学舍活动。临海学舍是日本专为举办寒、暑期青少年活动而在海滨、山区兴建的数百座固定设施之一,它们统一归日本政府首相官房厅(相当于我国的国务院办公厅)管理,每年都有上百万名中、小学生到这里来参加野营、自然观察、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活动。临海学舍为福井谦一等孩子组织了大量观察海洋生物的活动,从此福井谦一对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年级和六年级时,他又参加了分别在和歌县箕岛、加太举办的临海学舍,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伴随了福井谦一的一生。他在致中国读者的信中说:

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

福井谦一还说:若问对我立志于学问和创造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和大自然的接触。正是这种接触培养了我对科学的直觉。……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

美国病毒学家特明15岁那年参加了缅因州杰克逊癌症研究室为中学生举办的夏令营。这个夏令营以生物学为主题,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讲述生命的奥秘和癌症研究的意义。夏令营还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解剖兔子,参加一些在中学里从未见过的实验。夏令营激发了特明对生物学和癌症研究的兴趣,他连续3年参加了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特明上大学时选择了生物学专业。毕业后,他利用进入研究生院前的那个暑假,又回到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为孩子们讲课和辅导。他要向当年的科学家们一样,使更多的孩子走上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道路。在特明辅导小学员中,有一名来自纽约的17岁少年巴尔的摩,他也通过夏令营的经历喜爱上了生物学。后来,巴尔的摩上了特明曾就读的那所大学,又与特明同样成为著名病毒学家杜尔贝科的研究生。师生三人合作研究发现了病毒的致癌机理,共同荣获了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了科普工作对于培养一流科技人才的重要意义,同时科普工作也为培育国民的科学素养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时还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科普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就更加重大了。而我们的科普场馆,更要担负起与学校不同的科技教育职能。

Ⅱ 写作泛舟```

终身幸福!这是任何活着的人都无法忍受的,那将是人间地狱。(英国剧作家 肖伯纳. G.)

幸福是勇气的一种形式。 (英国作家 杰克逊. H.)

醉心于某种癖好的人是幸福的。 (英国剧作家 肖伯纳. G .)

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美国总统 罗斯福. F.)

与其说人类的幸福来自偶尔发生的鸿运,不如说来自每天都有的小实惠。(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 B.)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美国总统 林肯. A.)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 法国小说家 雨果. V .)

人间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爱情又清白无暇。( 法国思想家 卢梭. J . J. )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需在不幸中考察他。 (法国皇帝 拿破仑. B .)

正像我们无权只享受财富而不创造财富一样,我们也无权只享受幸福而不创造幸福。
(英国剧作家 肖伯纳. G. )

名言警句STRUGGLE 奋斗篇

一个人可以失败多次,但是只要他没有开始责怪旁人,他还不是一个失败者。———美国博物学家巴勒斯·J

做一切事都应尽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美国诗人拖达德·R.H.

大胆挑战,世界总会让步。如果有时候你被它打败了,不断地挑战,它总会屈服的。———英国小说家萨克雷·W.M

事情很少有根本做不成的;其所以做不成,与其说是条件不够,不如说是由于决心不够。———法国作家罗切福考尔德

完成伟大的事业不在于体力,而在于坚韧不拔的毅力。———英国作家和评论家约翰逊·S

如果你很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善;如果你能力一般,勤勉会补足其缺陷。———美国女散文家雷诺兹·J

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 (俄国化学家 门捷列耶夫)

人只要奋斗就会犯错误。 (德国诗人、剧作家 歌德. J. W.)

我所能奉献的没有其它,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英国政治家 丘吉尔 . W.)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美国总统 尼克松 . R.)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法国思想家 卢梭. J. J.)

进步是今天的活动、明天的保证。 (美国思想家 家默生)

人经过努力可以改变世界,这种努力可以使人类达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没有人仅凭闭目、不看社会现实就能割断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他必须敏感,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事物;他必须有勇气与能力去面对新的事实,解决新问题。(美国总统 罗斯福. F.)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其崎岖之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它光辉的顶点。( 德国革命家 马克思. K .)

凡是决心取得胜利的人是从来不说"不可能的"。( 法国皇帝 拿破仑. B.)

为了保住这最后的、最伟大的自由堡垒,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美国总统 里根. R.)

有志者,事竟成。 (美国发明家 爱迪生. T.)

名言警句SUCCESS成功篇

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乐趣。( 美国发明家 爱迪生. T. )

但是难道败局已定,胜利已经无望?不,不能这样说! (法国总统 戴高乐. C.)

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 。 (法国皇帝 拿破仑. B .)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谨慎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美国发明家 爱迪生. T.)

只有有耐心圆满完成简单工作的人,才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困难的事。(德国剧作家、诗人 席勒. F.)

实力永远意味着责任和危险。 (美国总统 罗斯福. T.)

成功由大量的失望铸就。( 英国剧作家 肖伯纳. G.)

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他们想要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 英国剧作家 肖伯纳. G.)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美国演员 卓别林. C.)

Ⅲ 要《科海泛舟》的资料 要详细的!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要激发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3.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分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五、活动评价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纵向比较);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评价学生搜集资料、口语交际、写作的实际水平(同学的横向比较)。

六、有关资料

1.科学小品的脚步(赵雪、赵之)

科学普及的形式并不限于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于文学。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特别是作为科技新动态的载体,无论发表的速度、数量,科学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并不注重文学表现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长处,是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和随之而来的快捷,是大众传媒需要的两种重要品质。虽然如此,科学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科学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体都是科学,但科学小品是美文。和诗歌、戏剧、小说相比,散文小品的长处是善于兼容逻辑抽象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故能舒卷自如,更便于游弋于科学与文学两个领域之间。要而言之,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科学小品”的文学功能,一在窥视科学的素质和科学内含的趣味,二在发现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人生的联系。

科学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撷取宇宙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认识体系之树上的一枝一叶,或科学与人生之网上的一二小结节。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识,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我国科学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南朝的郦道元,北宋的苏轼、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更已有独立成篇、足以传世的科学小品。但我们这里说的“科学小品”,特指现代科学小品,即除了现代文学观念之外,它所运用的和反映的,是现代科学观念和现代生活观念。在我国,这种意义上的科学小品发生在提倡科学与民主、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相对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据我们能查找到的最初的科学小品作者,也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桢、贾祖璋、邹韬奋、刘薰宇等不多的人。但那时的科学小品还只有科学小品之实,而无“科学小品”之名。科学小品这个概念的形成,还需等到这类文章多了以后。1934年9月20日,是科学小品史上可纪念的日子。30年代中期,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秋,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关于小品文向何处去的大讨论。呐喊中,陈望道在他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创刊号上,通过发表周建人、贾祖璋、顾均正、刘薰宇的4篇科学小品,建立了“科学小品”专栏。作为散文小品的一个分支(也是科普写作的一个分支)的科学小品,从此有了名字。于是在“科学小品”的名目下,团结了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科学小品”之名在呐喊中诞生,是科学小品发轫以后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此后,在“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大沉寂之后的1983年,全国18家晚报以联合举办科学小品征文的活动,为它树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后,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届、第三届科学小品联合征文,每届应征的文稿也都在万件上下。影响之巨,前所未有。同时,这三届联合征文也是我们有机会了解了科学小品作者群的构成状况。如今这个作者群中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上的科技人员。他们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课题,自己的观察、积累、灵感、领会、探索、发现,原无作文之意,却被“科学的惊异”与社会的需求卷进了这片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领海。因此新人随时不断出现,成了这支队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结集的机缘,简略地回顾科学小品的特征和历程,对读者和科学小品的作者可能不无意义。因为科学小品是什么以及它的历史,虽说都是客观存在,自有客观规律和标准,但规律和标准的发现,却只能在百花齐放的自由创作中间和百家争鸣的独立探索中间。独立的探索,是“科学精神”必有之义。

(选自《中国科学文艺大系·科学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最好的科学老师——大自然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

在福井谦一刚懂事时,就经常蹲在庭院里,瞪大眼睛盯着叫不出名字的杂草出神。他有时还会把杂草连根拔起,那翠绿的嫩叶会让他仔细地看上半天。蝴蝶飞舞的季节,小谦一会为追逐蝴蝶情不自禁地跑进附近的山里去。山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大自然的杰作令小谦一百看不厌,并使他产生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遐想。而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让小谦一兴奋好几天,并终生难忘。

福井谦一在上学以前喜爱收集植物标本。他把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树叶采回家,摆放整齐,长久地看着。在旁人看来,他老是对着一堆枯草败叶发呆,似乎有点傻里傻气,但他却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上了小学后,他的收藏升级了,由植物转为矿物和昆虫。他直到老年时也忘不了曾经在大阪帝冢山一带的丘陵采回的一块树状矿石,同样喜欢矿物的表哥告诉他这是沼铁矿石,是远古时代沉到湖泊或沼泽里木头上的铁。这令小谦一激动不已:天啊,今天的这一片丘陵在远古时竟然是湖底!而这是由我亲自发现的!

福井谦一采集蝴蝶标本的爱好一直保持到他老年以后。他成名后到美国讲学,一次在佛罗里达一座机场附近的森林里为了追捕一只美丽的凤蝶而误了航班;另一次在游览亚里桑那大峡谷时为了捕捉一只蛱蝶而累得精疲力竭,竟未顾得上好好欣赏著名的大峡谷风光。

福井谦一的父母认为: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第一特权,所以他们鼓励孩子们去郊外游玩。父亲还经常在工作之余带着孩子们去郊外钓鱼,并给他们讲述鱼类和钓鱼的知识。福井谦一上中学后,一家人每年夏天都会在海边租房子度假,在那里钓鱼和游泳。

福井谦一在谈到他是如何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时说:

我生长在一个与科学没有什么缘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积累起来的丰富切身体验,促使我后来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我的理论获得了承认,并且荣幸地获得诺贝尔奖。每当提起此事,我就不能不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为我的少年时代创造了一个能与大自然自由交往的家庭环境。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理学家吉尔曼出生于法国东部盛产葡萄酒的布尔戈涅地区。这里景色宜人,一派田园风光。孩提时代的吉尔曼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郊外去采蘑菇。说是采蘑菇,其实是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芬芳的气息和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吸引着他。只要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各种绚丽、奇特的花草和树叶就都会成为他采集的对象,并制成标本,汇集成厚厚的标本册。翻阅和欣赏这些标本册,是他的一大嗜好。

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对小吉尔曼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动物、星辰、云彩甚至雨雪,都使他感到奥妙无比,充满了好奇心。只有一样东西——雷电,令他恐惧不已。一次他在雨中骑自行车远游,一个惊雷就落在身边,将他击倒,摔出去两米远。从这以后,他一听到雷声就胆战心惊。但这丝毫没有削弱小吉尔曼对大自然的向往。当他只身在杳无人迹的荒郊野外跋涉时,经常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尝试着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考察。童年的经历,使吉尔曼产生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和对科学家的崇拜之情,最终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切赫在小学四年级时受一位老师的影响,喜爱上了地质学。小切赫看了不少地质学方面的科普读物,然而他更喜欢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用自己的手去寻找,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但他所居住衣阿华城周围既没有海,也没有山。想要通过采集岩石标本了解地球构造的切赫,只得到一些正在进行挖掘土方作业的建筑工地去。他曾经在一个修建水坝的施工现场采集了不少岩石标本,其中还有几块海洋动物的化石,这使他兴奋异常:今天的大平原在5亿年前的远古时代原来是海洋!而那些今天已经消失了的动物通过化石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并且这是经自己的手发现的。

12岁的时候,小切赫跟随爷爷乘火车去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旅游。当他来到雄伟的落基山脉脚下,高兴得不得了:“这才是真正的山哪。”他在这里采集了很多岩石标本,多得以至爷爷都担心行李超重上不了火车,要把一部分石头扔下。“这可是在衣阿华不曾见过的珍贵岩石标本啊!”哪一块石头小切赫也舍不得丢下。于是,他瞒着爷爷将石头装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旅行袋,而且是自己背,不让爷爷拿。旅行袋沉甸甸的,但只要能把心爱的岩石标本背回家,再沉小切赫也不觉得累。孙子喜悦、兴奋的情绪也感染了爷爷,第二年爷爷又带切赫再次去了科罗拉多。

这种对大自然的爱好,引导切赫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用自己的手去寻找,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成为他的人生信条,并取得了重大科学新发现。

像这样由喜爱大自然到向往探索科学奥秘、并最终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例子,在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屡见不鲜。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老师。今天生长在大城市中的孩子,整天被钢筋、水泥包围着,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3.获奖科学家与科普读物

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在应我们的请求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在我12岁的时候,得到了一本塞里格海茨所写的《原子的说明》一书。这本书简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结构,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不仅是科学的,并且是十分优美的;而元素周期表对于当时人们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学的预见。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以肯定地说,这本书唤起了我对原子物理学的爱好。

由于一本科普读物的影响,而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例子还有许多。像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化学家克卢格,都是因为在青少年时代阅读了由荷兰裔美国细菌学家克鲁伊夫撰写的科普读物《微生物猎人传》,从此爱好上了生物学。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内分泌学家吉尔曼小时候最喜爱的书是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等旅行探险类书籍。这些书令小吉尔曼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书中不仅有惊险动人的故事情节,而且有丰富的地理、气候、生物、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更令人称奇的是,儒勒·凡尔纳身患残疾,一生中几乎没有远足旅行过,却“坐地日行八万里”,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旅行探险故事,“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山、河流、沙漠、沼泽、海洋和岛屿。小说的主人公大多具有科学的头脑,每当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总能依靠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奇迹般地摆脱困境。而且小说中描写的潜艇等许多科技发明在凡尔纳所处的19世纪末还没有问世,作者却凭借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像和科学的预见,进行了今天看来也相当准确的描述。他的小说使吉尔曼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对科学家产生了崇拜之情。这促使吉尔曼最终选择了科学家的职业。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赫希巴奇小时候喜欢到奶奶家去玩,因为奶奶订有一本叫作《国家地理》的杂志。这本著名杂志由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主办,创刊于1888年,是一本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科普杂志。它虽然名为“国家地理”,但杂志中的内容并不局限于美国,也不局限于地理学,它有许多关于世界各地的动物、植物、风土人情和自然科学、高新技术方面的内容,而且配有大量漂亮的照片和插图,每一期都让小赫希巴奇兴趣盎然。在他11岁那年,新出版的一期杂志是关于天文学的特辑。北极星、猎户座、仙女座、大熊星座、半人马座……,那一个个遥远而又神秘的星球,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赫希巴奇的心。看到孙子如此喜爱这期杂志,奶奶就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赫希巴奇。小赫希巴奇总把这本杂志带在身边,一有空就翻看。有一次,他把杂志带到了学校,不知怎么回事,突然杂志找不到了。急得小赫希巴奇抓耳挠腮,眼泪都差点掉了下来。同学们急忙帮他找,终于又找到了,小赫希巴奇高兴得什么似的。50多年后的今天,在已是著名科学家的他的书房里,在书架上琳琅满目的科学著作之中,仍可以找到这本纸张已经发黄了的杂志。正是这本《国家地理》杂志,使小赫希巴奇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他走上科学之路的启蒙老师。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少年时代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忠实读者,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1973年福井谦一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华盛顿时,特意走访了《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这时它的发行量已达到了每期1 000多万册。福井谦一还非常喜爱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一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记述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并且用充满着泥土芬芳的文笔描述了法国南部一带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小谦一上初中一年级时看到这本书后就爱不释手,反复阅读。这本书当时是分为20册逐年翻译出版的,小谦一常常是刚看完一册,就急切地盼望着下一册。这本书将福井谦一带入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他对昆虫和大自然的热爱保持了一生。

许多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还是科普创作的爱好者。像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就在科研之余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和图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物理学家薛丁谔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经常到各高等学府举办学术和科普讲座,其中生命科学的系列讲座特别受到听众的欢迎。1944年,薛丁谔把讲稿整理成一本不到100页的小册子《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书中,他预言了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正面临着重大的突破,生命科学的研究深度将从生命的表面现象和细胞的层次,深入到分子的水平。他还提出将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引进生命科学研究之中。这本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大批年轻人被吸引到生命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之中,其中就有因建立生命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而共同荣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因发现噬菌体在细胞内增殖过程中作用荣获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卢里亚,因完成世界首次分子水平上的基因重组、创立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而荣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伯格,因发现核糖核酸(RNA)的细胞催化功能而荣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奥尔特曼等人。因而,这本书被称为“给生物学界以革命的契机”。

此外,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雅洛夫人、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利昂、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洛姆伯根在少年时代都曾受到过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伊芙·居里所著的《居里夫人传》一书的深刻影响。而由英国生理学家刘易斯所撰写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学》一书则陪伴了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的一生,并且是他走上生理学研究道路的引路人。

4.获奖科学家与课外科普活动

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保罗·伯格,都是在小学时参观了纽约自然史博物馆后,激发了对生命科学的兴趣。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菲齐与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在同一年不约而同地跟随父母驱车数百公里,专程参观芝加哥科学博物馆。当时10岁的菲齐和13岁的李普斯科姆通过此行,产生了对科学发现与科技发明的向往,树立了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卡尔在应邀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我对科学的迷恋可能开始于一次参观科学博物馆,那时我大约七、八岁,是妈妈领我去的。这座博物馆位于一幢大楼内,纽约的《每日新闻》也在这座楼里。我记得,博物馆提供给人们操作展品和观察其机械、电气特性的机会。

在其他著名科学家身上,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而课外科技活动更是大多数荣获诺贝尔奖科学家青少年时代的爱好,并从中培养了动手动脑、发明制作、通过实验寻找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仅仅是我们所知道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化学实验中发生过爆炸事件的获奖科学家就有多人,比如: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生理学家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库珀,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休伯尔,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瑞士物理化学系恩斯特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在应邀为我们所写的自传中谈到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时曾说:

(青少年时代)我花费了许多时间用于制作一些无明确用途的器具上。在我房间的地毯上,经常是散乱地摆放着数以百计的金属“梁”和小的螺母、螺杆,在它们中间是我尚未完成的半成品。……在我稍大一点的时候,我的兴趣扩展到了化学游戏上。我曾和我的一个朋友用自制的火箭和火药做实验,实验的部分费用来自父母给我在学校吃饭的午餐费。有一年夏天,我的爱好又转移到了检测我邻居家的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中所缺少的营养物质上。

有组织的课外科技活动,对于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前节目中曾介绍过,一位名叫索菲亚·沃尔沃的老师对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伯格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位老师其实就是一名课外生物学兴趣小组的辅导员。我们还看到: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齐是天文观测活动的积极参加者;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在11岁时聆听了大学教授们为市民举办的系列科普讲座,激发了对科学的好奇心。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小学四年级时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淡路岛临海学舍活动。临海学舍是日本专为举办寒、暑期青少年活动而在海滨、山区兴建的数百座固定设施之一,它们统一归日本政府首相官房厅(相当于我国的国务院办公厅)管理,每年都有上百万名中、小学生到这里来参加野营、自然观察、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活动。临海学舍为福井谦一等孩子组织了大量观察海洋生物的活动,从此福井谦一对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年级和六年级时,他又参加了分别在和歌县箕岛、加太举办的临海学舍,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伴随了福井谦一的一生。他在致中国读者的信中说:

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

福井谦一还说:若问对我立志于学问和创造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和大自然的接触。正是这种接触培养了我对科学的直觉。……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

美国病毒学家特明15岁那年参加了缅因州杰克逊癌症研究室为中学生举办的夏令营。这个夏令营以生物学为主题,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讲述生命的奥秘和癌症研究的意义。夏令营还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解剖兔子,参加一些在中学里从未见过的实验。夏令营激发了特明对生物学和癌症研究的兴趣,他连续3年参加了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特明上大学时选择了生物学专业。毕业后,他利用进入研究生院前的那个暑假,又回到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为孩子们讲课和辅导。他要向当年的科学家们一样,使更多的孩子走上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道路。在特明辅导小学员中,有一名来自纽约的17岁少年巴尔的摩,他也通过夏令营的经历喜爱上了生物学。后来,巴尔的摩上了特明曾就读的那所大学,又与特明同样成为著名病毒学家杜尔贝科的研究生。师生三人合作研究发现了病毒的致癌机理,共同荣获了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了科普工作对于培养一流科技人才的重要意义,同时科普工作也为培育国民的科学素养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时还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科普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就更加重大了。而我们的科普场馆,更要担负起与学校不同的科技教育职能。

Ⅳ 红楼梦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北静王,最后是否与林黛玉泛舟于江湖

我觉得应该不是,因为林黛玉最后的结局是死了,所以她不可能在江湖泛舟。

Ⅳ 书海泛舟手抄报的内容,急急急急!!!!

读书的重要性,名人读书的事迹,每年的读书日,经典美文,唐诗宋词。。。既然是手抄报,那就再配上典雅的、最好关于书籍的插画。

Ⅵ 小美满:赵泛舟跟周筱提分手后,为什么周筱崩溃大哭

大家好,我是金九银十,很开心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致我们甜甜的小美满》是由邢潇执导,龚俊、刘人语领衔主演,李歌洋、完颜洛绒、安泳畅、高秋梓等主演的校园爱情剧,该剧根据赵乾乾小说《舟而复始》改编,讲述了周筱和赵泛舟之间分分合合,在迷失与挫折面前不放弃,明确目标、勇敢追梦,最终走到一起的爱情故事。

但是女主对着当年的分手真相心里还是有隔阂,所以说什么也不可能答应这样的追求,直到最后男主说出了自己当年分手的真相,原来并不是因为自己不爱他了,而是因为他去了美国检查身体,因为有一段时间男主觉得自己身体很不舒服,为了不让她担心,才一个人去了美国,女主得知后十分震惊,因此两人的误会也彻底解开,重新走到了一起。好了,今天的解答到这里就结束了,不知道这次的回答有没有帮助大家,同时也欢迎大家和我一起留言讨论。

Ⅶ 科海泛舟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热爱科学,文化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科学意识的人文关怀,追求科学;

3。学生对科学和技术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头沟通和书面形式纯喜剧,科学论文写作技巧。

四项活动建议

1。 “科海泛舟事件,但在”划船“不要忘了”钓鱼“的语言,应努力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语言,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的活动,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力上的挑战,引导学生加强科学的情感态度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在同一时间的努力,激发学生的广泛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热衷于新技术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语言质量;

3,本次活动分为四个内容4?8个学习小组(也被称为联合工作组)的基础上,各组选出一个代表类的统一报告,充分显示研究组的活动。

5活动评价

1。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的研究组相互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团队领导成员;学生在全班交流,分层评价。显示阶段评价教师和学生选出的代表进行评价。
2。使用的评价的细分的方式,收集的数据访问,口语交际,写作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学生的语言质量的基本力量,以帮助学生学习,取长补短,着力加强

3。,两者都涉及的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的积极态度的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活动,行为,特别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提高的能力(自我纵向比较);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的评价学生收集信息,口头沟通,写作的实际水平(横向比较的学生)。

信息

散文科学的脚步(赵雪,赵) BR />
形式的科普不限于文字,不限于文学文本。科学知识,特别是由于运营商的一个新的动态载体,无论邮政的速度,数量科学和喜剧的重要性不,如果它并没有集中流行的科学散文,文艺演出。该文章的优势在科学,是简单的,简单的和快,随后2重要的素质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然而,散文科学仍科学和科普短文体的杂文是一门科学,但科学小品征文和诗歌,戏剧,小说,散文草图的优势善于抽象思维和艺术的形象思维与逻辑兼容,熔叙事,议论,抒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一炉,舒卷自如,更容易在两个领域的科学和文学之间的游弋。总结,科学和文学相结合的“小品”的文学功能,间谍科学和科学的质量上的趣味性,两人发现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联系。

的科学喜剧短片,因为它的空间,只能捕捉到宇宙的尘埃,在海洋中的一滴水,了解系统树的叶子,或科学的网络生活的12小结节,但作者有真正的知识,真实的情感,他可以大中见小,小中大了。

在我们国家的科学小品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南朝郦道元,北宋苏轼沈括,徐铭,王学圻,以及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有单独的章节科学小品足够的杰作科学小品,但我们在这里说,“小品”,特别是现代科学和喜剧,它除了适用于现代文学的概念,体现了现代科学和现代生活理念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说,在促进科学和民主,二次为本,西学为使用“,而不是在我国新文化运动之前和之后的。唯一确定的,只要我们可以找到的第一个科学草图,李四光,竺可桢,家祖邹韬奋,张,刘拷儒于小人物。然后真正的科学科学草图,没有名字的“科学小品”的杂文。科学草图概念的形成,需要等到这些文章。 1934年9月20日,是科学的草图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国家危机,民族危亡的秋天,对中国的文学深刻的大讨论有关的小插曲往哪里去。尖叫,陈望道对第一个问题的论文,他编辑的半月刊“白”,通过周建人,贾租丈,积极刘谷熏四个建筑小品,散文“科学”栏目公布。随着科学的一个分支(这也是科普创作的一个分支)的散文作品,从一个名字。因此,“科学小品”的标题下,团结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名称中的”科学草图出生在呐喊,散文科学发轫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在1983年,“文革”文化的沉默后,18日晚的活动共同举办的科学散文随笔,第二个里程碑。从那时起,科学编辑,中国晚报记者协会在1986年和1994年的第二届第三论科学联合征文,每个申请人的陈述还10000。的影响是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第三次联合短文理解科学草图条件的组成是我们的机会。如今,绝大多数的作家,生活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的科学和技术人员。他们熟悉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观察,积累,灵感,了解,探索,发现本义文章,他们写的东西,他是“科学惊讶”滚进这片相结合的科学与社会的需求与文献报道的领海。因此,在任何时间的新兴的,已成为球队的一个重要特征。

编译并借此机会,简要回顾了科学小品的特点和课程的读者和科学小品没有意义的。科学和它的历史散文,虽然是客观存在的,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和标准,法律和标准,但只在中间的独立探索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的自由中间,和一个百家争鸣抗衡。独立探索,科学精神必须的。

(科学文学最大的部门,科学,散文量,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最好的科学老师 - 自然

198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化学家福井谦写道:中国青年信中说:

我希望年轻谁知道我的人走过的道路知识,尊重自然的方式。自然对我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老师,也是无比的敬畏客观存在的问题。

福井健一刚懂事,经常蹲在院子里,眼睛睁着和没有名字的杂草恍惚地盯着。他有时连根拔起的杂草,绿叶,让他仔细看上了一个半天。小他追逐蝴蝶的蝴蝶飞舞的季节,不能帮助,但跑进附近的山区。山上的景色太美了!大自然的杰作和小谦百看不厌,并探索自然的奥秘遐想。每一个新的发现将使兴奋了好几天,小健一和令人难忘的。

福井健一喜欢的学校,然后再采集植物标本。他的第二故乡,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树叶,摆放整齐,看上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别人看来,他总是面临一堆干草,干树叶发呆,似乎有点傻,但他却得到了很多的乐趣。

主要升级他的收藏品,矿物质,植物和昆虫。忘记,直到晚年,他带回一个在大阪帝冢山沿树矿,同样的,如矿物的表弟告诉他,沼铁矿,沉到湖泊或沼泽的里木头的古代铁。让这个小谦兴奋:上帝,这片山在古代,原来是湖底!我个人觉得!

后福井健一收集蝴蝶标本的爱好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他的名气到美国讲学,并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机场附近的树林去寻找一个美丽的凤蝶错过了航班,另一次游览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以捕捉蝴蝶和磨损,不设置备用时间一段时间好好欣赏著名的大峡谷的景色。

,父母健一福井: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特权,所以他们鼓励孩子在外面玩。父亲也经常去郊区钓鱼的孩子在他的空余时间,和给他们鱼和渔业有关的知识。福井健一中学,在外面租房的家庭每年夏天在海边度假,在那里钓鱼和游泳。

福井健一说,在谈论他是如何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上:

我长大了什么样的命运普通家庭的一门科学,它的本质是积累了丰富的个人经验使我后来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自然不仅是指导我,我的化学王国的化学原理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我的理论是公认的,并荣幸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谈到这件事,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是创建一个可以与我的童年时代的自然和自由的家庭环境。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理学家吉尔曼出生于法国东部地区丰富的葡萄酒布尔安提戈涅。这里风景优美,田园风光。儿童吉尔曼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郊外去采蘑菇。蘑菇,其实是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芬芳的味道和令人愉快的感觉吸引了他。只要投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各种色彩缤纷,充满异国情调的花和叶,将成为他收集的对象,并制作成标本汇集成厚厚的标本保持。阅读和欣赏这些标本要保持的是他的爱好。

小吉尔曼的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动物,星星,云和雨,雪,让他的神秘巨大的,充满了好奇。只有一件事 - 闪电,他的恐怖。一次,他骑自行车在雨中旅游,雷跌倒就在身边,他撞倒,扔了两米。从这一点上,他听到雷声吓坏了。但是,这并不削弱小吉尔曼对大自然的向往。当他独自一人在荒无人烟的旷野跋涉,往往认为自己是一个勇敢的探险家的事情在性质上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尝试访问。童年的经历吉尔曼的野心,最终选择了从事科研,道路和重要的研究探索神秘的性质和阿谀奉承的科学家。

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化学家切赫在四年级时的老师最喜欢的地质。小切赫看到,许多地质科普读物,但是,他更喜欢到野外去,到大自然,用自己的双手找到,发现自己的眼睛。但他住在爱荷华城周围既没有海,也没有山。要收集岩石样本,以了解地球的构造的切赫,只有得到一些正在进行开挖土方施工现场去。他在建筑地盘工作,收集岩石样本,其中有一个少数化石的海洋动物,这让他兴奋:今天的大平原海洋500万年前,古时代的大坝建设原和那些谁的动物消失通过化石呈现在自己的眼前,这是发现自己的手。

12岁,小切赫跟随爷爷去著名的大峡谷的火车旅行。当他来到脚下雄伟的落基山脉,非常,非常高兴:“这是一个真正的山,他收集了大量的岩石样品,更能够给爷爷可以不用担心超重行李列车部分石下降。”这不是在爱荷华州珍贵的岩石样本啊!“石切赫也舍不得离开,所以,他背后的祖父石塞进一个小旅行袋携带和背部,让爷爷拿。重旅行袋,但只是卖心爱的岩石样本带回家里,然后沉小切赫不觉得累。的孙子喜悦,兴奋也感染了爷爷,爷爷的第二年,切赫再次来到科罗拉多。

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切赫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用自己的双手寻找,发现用自己的眼睛“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信条,并取得了显着的新的科学发现。

像这样的例子大自然爱好者的向往,探索科学的奥秘,并最终走上了科研之路,星罗棋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老师。今天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一直被包围了钢铁,水泥,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自然,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3。获奖的科学家和科普图书

1989年获得的诺贝尔化学奖,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在回应我们的要求给中国青年信说:
/>当我12岁那年,一直是一个塞里格海茨原子笔记写了一本书。这本书简要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它让我着迷。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周期表的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科学预见的周期表中的元素,当人们还不知道。所有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以肯定地说,这本书唤起了我的业余爱好的原子物理。

例如,由于影响的科普图书,并走上科研的道路上,有很多。像荣获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美国医学的的病毒学家Gaidaseke和198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英国生物化学家克卢格的青年,因为美国细菌学家克鲁伊夫荷兰写的科普读物,阅读“微生物猎人经过,从这个爱好生物学。

在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内分泌学家吉尔曼小时候最喜欢的书是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环游世界80天。 “地心说”两万联盟在“海上旅行和冒险的书籍。小吉尔曼喜欢这些书,百读不厌。这本书不仅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动人故事,并有丰富的知识的地理,气候,生物,海关。更令人惊讶的是,儒勒·凡尔纳残疾,生活几乎没有远足,但“坐昼夜八万里”,写一个旅行和冒险的故事,令人惊讶的是,在“足迹”遍及了5大洲的世界的山,河流,沙漠,沼泽,海洋??和岛屿。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有一个科学的头脑,每当困难和危险,可以永远依靠的科学知识奇迹般地走出树林里。而许多技术发明的潜艇描绘在小说中,年底凡尔纳在19世纪没有出来,但凭借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先见之明,在今天看来是相当准确的描述。他的小说吉尔曼看到大自然的神奇,科学和技术的力量,科学家们阿谀奉承,这促使吉尔曼最终选择了科学家的职业生涯。

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化学家赫希的巴奇孩子喜欢到奶奶家玩,因为奶奶有一个叫“科普杂志,“国家地理”杂志上。这个著名的杂志社主办,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成立于1888年,是一个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虽然它被称为“国家地理”,但该杂志的内容不限于美国,不限地域,有许多世界各地的动物,植物,文化,历史和自然的科学,高科技和,配有大量美丽的照片和插图,每一个问题的小赫希巴奇巨大的利益。在年龄11日,他出版了一本新杂志是有关天文学的一个特殊版本。北极星,猎户座,仙女座,大熊星座半人马座......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星球,很快就掌握了心脏赫希的小巴奇。看到小孙子这么喜欢这个问题,我的祖母给的礼物赫希巴奇。小赫希巴奇总这本杂志与你,只要你有一起来看看。一旦他带来了它上学,我不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突然的杂志也未找到焦急的小赫希巴奇摸不着头脑了,眼泪差点掉了下来。学生冲上去帮助他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小赫希巴奇是高兴像什么。今天,经过50多年,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他的研究中,其中一个阵列科学工作的书架上,还可以发现本文中黄色杂志,这是这个“国家地理”杂志赫希巴奇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他的道路,走上了科学的启蒙老师。
>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赢家,日本化学家福井健一少年时代是国家地理杂志的忠实读者,他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1973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福井健一华盛顿,特意走访了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部,当它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了每个时期的1000以上10000。福井健一也非常喜欢昆虫“由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书。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并在法国南部沿线的自然风光和风情洋溢着泥土芬芳的书面描述。小他一初中的第一年,爱不释手,看到这本书后,反复阅读。健一年度翻译和出版,这本书分为20,往往只是阅读的热切期待下一张专辑。这本书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的福井健一到,他的昆虫和自然的热爱仍然是一个终生的。

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或科普创作的爱好者。虽然在研究,如荣获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莱德曼,大量的科普文章和书籍的作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都柏林,爱尔兰,奥地利物理学家薛羝嗯锷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经常举办学术和科普讲座,各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系列讲座特别受到观众的欢迎。 1944年,薛定锷讲课组织成一个不到100页的小册子,“什么是企业的生命 - 活细胞的物理概念。这本书中,他预测说,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突破,生命科学的研究深度,从表面生活和细胞水平的现象,并深入到分子水平。他还提出了引进的理论和方法,物理学,生命科学的研究。这本书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大多的年轻人被吸引到生命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其中包括生命遗传物质 -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联合授予1962年的卢里亚,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赢得了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生理学和医学奖,发现的作用的噬菌体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完成世界第一分子伯格重组水平,建立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被授予了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化学,获得了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催化功能的发现核糖核酸(RNA)细胞奥特曼等。因此,这本书被称为“生物学家革命性的机会”。

另外,在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雅洛夫人,荣获了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艾梁,在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物理布洛姆卑尔根青年已经被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的书居里夫人的女儿夏娃居里居里夫人传书,这本书写的英国生理学家刘易斯日常生活的生理伴随着19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的生活,和他开始了他的生理道路的探路者。
/> 4。屡获殊荣的科学家和课外科技活动

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病毒学家Gaidasaike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赢家,一个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的保罗·伯格,参观纽约自然史博物馆是在小学,激发了生命科学的兴趣。198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济,美国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在同一年,巧合的是跟随他们的父母驱车数百公里,专程参观芝加哥科学博物馆时年10岁的菲济和13岁的李普斯科姆此行。有一种向往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树立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在198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卡尔应邀参加了一封信给中国青年说:
a>
我对科学的迷恋可能开始的时间参观科学博物馆,那我是约七,八岁的时候,我的妈妈带我去的。博物馆坐落在一座大厦,新“纽约每日新闻”,在此建。我还记得,博物馆的展品和观察的机械,电气特性机会的人操作。

其他著名科学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课外科技活动是最赢得了爱情的年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培养动手能力范围广泛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实验所产生的大脑发明,奠定了基础。他们未来的成功。只有我们知道有很多人在课外化学实验在十几岁的爆炸事件屡获殊荣的科学家,如:荣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英国生物生理学家,1972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库珀溪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神经生理学家胡贝尔,199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化学系,瑞士物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等。爆炸案的凶手。

1997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邀请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楚自传为我们写的关于他青少年时期的经验,他说:

(青少年)我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家电生产没有明确的目的。散落在地毯上,在我的房间里,摆放着数百个金属“梁”和一个小螺母,螺钉,其中的是,我还没有完成的半成品。我的兴趣......在稍大时延伸到化学个游戏。我有一个朋友,我的自制火箭弹和火药做部分的成本的实验从父母给了我在学校吃午餐。有一年夏天,我的爱好,转移到缺少发现我的邻居的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

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培育年轻人在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和动手,精神和身体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方案,名为索菲亚沃尔沃荣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伯格重要的一个老师介绍,这个老师其实是一个生物兴趣小组课外辅导员。我们还看到:菲济,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天文观测活动的积极参与者,197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11岁的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的赢家听取了大学教授举办了一系列刺激公众的科普讲座,科学的好奇心。

1981年获得的诺贝尔化学奖,日本化学家福井健一四年级的小学时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学校建筑,淡路岛的海滨活动。的临海学舍是数百个固定设施举办的冬季和夏季青年活动和建设的海滨,山之一,他们都是统一由日本总理大臣安倍晋三厅(相当于中国的州立委员会总办事处的管理)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000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参加野营,自然观察,植物和动物标本的采集和生产活动的。临海福井他的第一类儿童学舍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以观察海洋生物,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福井健一。五年级,六年级,他参加,分别,在歌曲县箕岛,ACP举行临海学校的建设,随着这些活动的影响,福井健一的生活。他说,中国在信中向读者:

我希望年轻的人都知道,我走科学的道路,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方式。自然对我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老师,也是无比的敬畏客观存在的问题。

福井健一说:“如果你问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我渴望学习和创造是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与自然的接触。正是这种接触,培养了我的科学直觉。该...自然不仅是指导我,我的化学王国的化学原理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

美国病毒学家特明15岁那年参加在缅因州杰克逊癌症研究中心夏令营为中学生举办的。营主题,生物学,简单,形象逼真,生动的语言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给孩子们生活的奥秘和癌症研究的意义。阵营也让孩子们自己解剖的兔子,并参加一些从来没有见过在高中的实验。该营地的灵感泰明在生物学和癌症研究的兴趣,他参加在连续三年杰克逊实验室的夏令营。泰明选定的生物高校专业。毕业后,他进入研究生院之前,使用在夏天的杰克逊实验室,讲座和辅导孩子们的夏令营。他希望当科学家,让更多的孩子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道路上。在的泰明辅导学生,一个17岁的男孩从纽约,巴尔的摩,他也很喜欢的夏令营体验生物学。后来,巴尔的摩泰明也出席了大学,成为著名的病毒学家的Dulbecco的研究生和泰明。教师和学生三合??作研究发现的病毒致癌机制,共同获得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面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对科学工作的重要性不应该被低估的全民科学素质的培养,为培养一流的科学技术人才,科学的工作也发挥了作用。情况下,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一会儿,不能改变根本的是,我们的科学工作者更显著的肩膀上的责任。科普场馆,还采取在学校的科技教育功能。

Ⅷ 在古代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可以分成养生体育项目(五禽戏、八段锦之类)、实用体育项目(礼乐射御之类)和娱乐体育项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对运动的重视。儒风小编为广大国学爱好者搜集整理了古代十大娱乐体育项目。其实早在唐代,中国就有了人类似现代曲棍球和保留球等活动。只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体育项目不为现代人所知。以下主要以几个代表性的娱乐方式为例子。

1、风筝



8、斗鸡

早在春秋时就相当流行,传承至唐代,风靡一时,并形成了主要于清明时斗鸡的习俗。斗鸡,又称咬鸡、打鸡和军鸡,属玩赏型鸡种。斗鸡是中国古老的珍稀鸡种,其外貌威武雄健,生性好斗,是历代贵族观赏之物。斗鸡比赛勇猛激烈,精彩有趣。斗鸡的选择、饲养、调教、训练都有一套严格、科学的方法,极富乐趣。

Ⅸ 之子泛舟,亦泛流年-------作者是谁啊,出自何处啊

我来正名:
这是出自洛水的小说《知北游》原文:
甘柠真湿淋淋的长也被晚风吹干了,最后一滴水珠闪着光,慢悠悠的从她的尖滑入我的掌心。
明灿的星光坠入河中。
“我要走了。”我艰难的站起身,这句话,仿佛用尽了我所有的力气。
“如果那一晚,没有大雨和洪水,尾生能等到心爱的女子吗?”甘柠真忽然幽幽的问。 我默立半晌,道:“可哪里有如果呢?柠真,世间本多风雨,碧落赋才是你最好的安居之所。”说完,我唤来绞杀,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身后传来了甘柠真忧伤的歌呤:
“维水涟涟,我心思倦。
之子泛舟,亦泛洄流。
维滨泱泱,我心思忡。
之子泛舟,亦泛韶容。
维江悠悠,我心思伤。
之子泛舟,亦泛殷怀。
维海茫茫,我心思惘。
之子泛舟,亦泛流年。”
我听得心如刀绞,和被迫漂泊流离的海姬、鸠丹媚不同,甘柠真有更好的选择,与其跟着我吃苦,不如相忘于江湖。

请不要被误导,谢谢

Ⅹ 之子泛舟,亦泛流年什么意思

直译是:你坐船游玩,花费了时间。

就是说泛舟这里没有实在意义。人们生活中,得到体验,花费了时间。

语出自洛水《知北游》第二十章第二节。

节选片段:

“如果那一晚,没有大雨和洪水,尾生能等到心爱的女子吗?”甘柠真忽然幽幽的问。

我默立半晌,道:“可哪里有如果呢?柠真,世间本多风雨,碧落赋才是你的安居之所。”说完,我唤来绞杀,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身后传来了甘柠真忧伤的歌呤:“淮水涟涟,我心思倦。之子泛舟,亦泛洄流。淮滨泱泱,我心思忡。之子泛舟,亦泛韶容。淮江悠悠,我心思伤。之子泛舟,亦泛殷怀。淮海茫茫,我心思惘。之子泛舟,亦泛流年。”

我听得心如刀绞,和被迫漂泊流离的海姬、鸠丹媚不同,甘柠真有更好的选择,与其跟着我吃苦,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一段时光,终将那落叶随波逐流,慢慢远逝。正如之子泛舟,亦泛流年。

河面忽明忽暗,水波浮浮沉沉,歌声渐渐渺茫,雪白的道袍被苍茫夜色淹没。

冬天的第一片雪花,悠悠从夜空飘落。


(10)范舟有哪些有声小说扩展阅读

《知北游》是起点中文网连载的奇幻修真网络小说,作者“洛水”。主要讲述了十六岁少年林飞,已知命不久矣,继而开始了抗逆天命,修炼历程的故事。

2006年玄幻杂志《异幻》创刊时,《知北游》在《异幻》上首次连载,随后一炮走红,成为“扛刊之作”。2007年11月,因为作者的身体状况不佳和对作品的精益求精,《知》停刊一期,随后恢复连载。

2009年3月,因为相同的原因,《知》再次停刊,后来《知北游》复更,同时《异幻》停刊。尽管《知》未完结,但已有的121万文字也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虽然《知北游》经历了数次断更,但是仍有大批忠实的读者仍旧在苦苦等待,最终还是不负众望,等来了洛水的回归。《知北游》已于2013年11月9日完结。

作者洛水,原名程铭,74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山东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经济学学士。先后于世界著名跨国企业任职,现专职从事写作。

发表作品有:诗歌《答应》,载于山东文学杂志。言情小说《回来的风筝》,广州花雨出版。恐怖小说《婴魂》、奇幻小说《绝杀》发表于广州传奇杂志,奇幻小说《琴心》被收录于2003中国奇幻文学选集。

《古画魔灵》、《魔变》、《梦国》等中篇小说发表于今古奇幻杂志。奇幻长篇小说《星河传说》、《白狐天下》、《知北游》等均在海外出版。

阅读全文

与范舟有哪些有声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传统武侠小说玉扇神剑 浏览:979
刘心武有声小说 浏览:35
主角修真归来的小说 浏览:153
虚拟战士小说好看吗 浏览:810
bl文笔好小说推荐 浏览:209
对完美世界小说的评价 浏览:13
给老师推荐小说 浏览:817
女主脸盲雪崩的小说 浏览:811
好看的小说合集百度云资源 浏览:625
重生后她肆无忌惮白挚原小说 浏览:46
女主姓丁的都市小说 浏览:721
异世界狂想曲小说6插画 浏览:328
主角是胖子的男神系统小说 浏览:953
古代女扮男装才女小说 浏览:492
叶芳菲都市小说 浏览:423
朋友母亲怀上我儿子小说全集 浏览:265
阿宾正传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浏览:210
主角是草木化形的小说 浏览:575
我的姐姐苹果短篇小说 浏览:449
在线爵迹有声小说下载 浏览: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