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女性主义的短篇小说

女性主义的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1-10-20 13:32:03

『壹』 怎样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与女性主义批评作者:黄立丰字体: 【大 中 小】
《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除了它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数百年来几乎从没间断的研究资料也使它带上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烙印。然而,对于《哈姆雷特》这部戏剧的研究往往以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作为绝对的中心,研究哈姆雷特的文章汗牛充栋,正如法国小说家法朗士(Anatole France, 1844-1924)所说:“哈姆雷特...人类一向加以最大的注意,关于那些千差万别的批评的历史,倒是一本十分有趣的著作。”
哈姆雷特有一句名言,“弱者,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第一幕,第二场,146行),“女人”在哈评史中确然处于“弱者”的地位。首先,女性形象批评这一领域在哈评中长期处于从属的地位。《哈》剧中的两位女性欧菲利亚和葛楚德被视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小人物,只有与哈姆雷特有关时才有意义,因此有关她们的论述在正统的《哈姆雷特》批评史(简称哈评史,下同)中极为罕见。其次,女性批评在哈评史中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尤其是早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批评大爆炸”的“前女性主义时期”的女性哈评。一大原因就在于女性莎评家往往更加关注剧中的女性人物,奥菲利亚和葛楚德在她们的批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鉴于此,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爱莲娜·肖瓦尔特在1979年的论文《走向一个女性诗学》中就提出,在“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que)即女性作为读者批判男性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之外,更要建立“妇女批评学”(gynocritics)即女性作为作者建构妇女文学的创作历史和理论框架(469)。就哈评而言,不但要关注女性读者对剧中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批评,更要紧的是开展对女性批评的批评,重建女性在哈评史上的文学传统。
肖瓦尔特1980年的论文《再现奥菲利亚:女人、疯狂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职责》正是对她自己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实践。她通过回顾奥菲利亚在舞台上被女演员表现和在舞台下被批评家对待的历史,把二者成功地结合在了一起。她以瑞士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59年在《哈姆雷特》精神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为例,指出,男性批评家向来对奥菲利亚这个人物本身不感兴趣,除非是把她作为一个男性欲望的客体。同时,肖瓦尔特提出一个广义的女性主义批评的概念,认为不仅女性批评家的文字阐释具有批评意义,女演员的表演自由和女性文学家的创作也属于这一范畴。
作为一部被表演得最多的莎剧,《哈姆雷特》的批评史和表演史无法截然分开。女演员在舞台上对《哈》中人物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批评者对剧中人物和该剧本身的评价。
伊丽莎白时代,女性人物由男童扮演,奥菲利亚和葛楚德也不例外。1660年在法国流放多年的查理二世复辟,引借法国舞台的先例,女性才被允许登上舞台。当时古典主义趣味流行,《哈姆雷特》被认为违背了“三一律”和“诗意公正”等新古典主义原则。以至于在十八世纪前期,《哈姆雷特》的表演陷入了低潮,出现了三十多年 (1709-1742) 的低迷期。是女性哈评实现了《哈姆雷特》在舞台上的复活。一方面,1664年,最早的女性莎评家纽卡塞公爵夫人,玛格利特·卡文迪什(Duchess of Newcastle, Margaret Cavendish, 1623-1673)写出了第一篇正式的莎评,为莎剧人物的真实性辩护。另一方面,女演员对奥菲利亚的逼真表演不仅证实了莎剧人物的真实性,而且激发了后来的女性批评家对奥菲利亚性格的研究兴趣。
马丁夫人,海伦娜·富赛特(Lady Martin, Helena Faucit, 1817-1898)是十九世纪中期最优秀的莎剧女演员之一,她应亲朋好友所请,在通信中阐述她作为一名表演者对剧中人物的看法,出版后受到批评界的好评。在第一封信中,富赛特谈的就是奥菲利亚。富赛特的批评与当时其他女性哈评一样,注重对奥菲利亚的性格分析,但她的舞台经验使她对奥菲利亚认识具有独特价值。她相信莎士比亚创造的女性人物不是为那些还没长出胡须的男童准备的,而是他高瞻远瞩,预见到必有一场女演员登台的戏剧革命的结果。
十九世纪女性哈评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奥菲利亚身上,对于葛楚德的批评相当罕见,即使有也是负面评价。1887年,女性莎评家康斯坦丝·奥伯瑞恩(Constance O'Brien, 1876-1912)在其对《哈姆雷特》的评论中把葛楚德描述成一个美丽温柔然而耽于享乐的人,从来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不愿作道德上的反思。这一观点与男性批评家的评价如出一辙。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女性哈评开始颠覆葛楚德的传统形象。 1925年女演员康斯坦斯·克利埃(Constance Collier)不再把葛楚德演成一个“软弱”的女性,而突出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使观众大为震撼(哈里斯,斯哥特,第二十一卷,157)。1924年美国女作家丽丽·布封·切斯·外曼(Lillie Buffun Chace Wyman)的小说《丹麦的葛楚德》推翻了对葛楚德的传统认识,把她描绘成一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母亲。1957年,卡洛林·黑尔布朗(Carolyn Heilbrun)开始在其论文《哈姆雷特母亲的性格》中重新审视哈评史上对葛楚德的评价,并从崭新的视角对其作出阐释。黑尔布朗把葛楚德看成是一个拥有正常欲望的女人,而且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妙的语言能力。到了1992年,加拿大女作家玛格利·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在其短篇小说《葛楚德的反驳》中把她作为女人和母亲的两个方面结合了起来,使葛楚德这个人物显得更为完整。
女演员的反串传统在《哈姆雷特》表演史中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哈姆雷特是莎剧中由女性扮演次数最多的男主角。从萨拉·西登斯(Sarah Siddons)1772年第一次反串哈姆雷特开始,有很多女演员成为这一戏剧反串传统的继承者。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法国女演员萨拉·本哈蒂特(Sarah Bernhardt)在1899-1900年间的演绎。她把哈姆雷特演成一个精力旺盛、生机勃勃的人物,正跟当时以亨利·欧文(Henry Irving)为代表的男演员表现的“女性化的哈姆雷特”形成鲜明的对比。维多利亚时代女演员反串哈姆雷特形成了一种潮流。女性在反串男角时往往特意掩饰自己的女性气质,而代之以相对的男性气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绅士对这一潮流大为不满,以至于他们建议女子学校的女生在演出哈姆雷特时要穿上裙子,不忘自己的性别身份。
女性反串的哈姆雷特引起了二十世纪的莎评家对人物心理和性别身份的关注。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气质和“恋母情结”的理论正是最显著的反应。通过对女性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理论提出,女性反串男性角色和对男性气质的模仿是出于她们的“阴茎嫉妒”和“阉割情结”,出于她们对自己性别身份的否认。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强调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理论不仅结束了女性反串哈姆雷特的传统,而且成功地恢复了舞台上哈姆雷特的男性气质。在银幕上,从劳伦斯·奥利弗(Lawrence Oliver)1948年经典版到1996年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的完整版,无不是弗洛伊德式的演绎。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著名的女权主义檄文《自己的房间》中指出了重建女性文学传统的必要性,“现在的历史有些怪异、失真、偏袒一方;她们何以不能为历史加上一个补遗?”女性主义者重建女性哈评传统的努力,正是想给性别失衡的哈评史加上一个“补遗”,使之更为完整、真实、符合历史。有历史良心的哈评史家绝不会因为性别的关系就篡改历史,哈里斯(Laurie Lanzen Harris)和斯哥特(Mark W.Scott)1986年编的《莎士比亚批评,第一卷》(1986)对一部分女性批评做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在第二十一卷中也涉及了一些女性演员,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哈评史家低估女性哈评的价值。休·戈兰蒂(Hugh Grady)撰写的《1600-1900年间的莎评》没有给与夏洛特·莱诺克斯(CharlotteLennox,1729-1809),伊丽莎白·蒙塔古(ElizabethMontague,1720-1800)和伊丽莎白·格利菲斯(Elizabeth Griffith, 1727-1793)等早期女性哈评家足够的重视。即使是当代女性莎评家苏珊娜·沃弗德(Susanne L Wofford)撰写的哈评简史,也未能把“女性主义批评大爆炸”前的早期女性哈评添加进去。也许哈评史家们应该携起手来“重写历史”,把女性哈评穿插到哈评史本来的位置中去,还哈评史以本来面目。
黄立丰,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国文学教研室教师。

『贰』 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女作家一直是台湾当代文坛中的一支生机盎然的生力军。她们的存在和发展,为台湾文坛增添了一道道夺目的光彩,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异军突起构筑起一道新的景观,使当代台湾文坛的多文化创作趋势更加明显:现代派文学或乡土派文学一枝独秀的局面成为历史。
女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条件。七十年代初,台湾经济的起飞和社会的转型,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新女性运动的兴起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而当时西方激进的女权运动,尤其是1970年美国爆发的大规模妇女解放运动对台湾妇女产生了重大影响,台湾新女性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
长期以来,妇女成为台湾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的不断提高,她们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地位。但是她们在社会上仍得不到与之相应的地位和尊重,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台湾出现了妇女运动,大力宣扬新女性主义,严厉批判传统观念对于女性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的扼杀,呼呈消除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要求建立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理想社会,同时也强调女性自身的自我觉悟和自我完善。台湾妇女运动打出的“新女性主义”旗帜,对台湾女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新女性主义文学出现了。曾心仪、李昂、廖辉英、萧飒、朱秀娟、袁琼琼、苏伟贞、蒋晓云、李元贞、杨小云等人为代表的新女性主义作家,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对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地位和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创作了相当一批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作品,来观照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种种权利和心理机制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女作家大都出生于五十年代前后,她们不同于以往的“闺秀作家”。她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思想活跃,善于思辨,作品中往往通过女性命运来严肃地剖析人生和社会,既有可读性又有思想性。女作家们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在台湾各项重大的文学奖中连连夺魁。例如,苏伟贞自1980年起至1984年连获《联合报》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极短篇小说和散文等各项奖,她的获奖中篇小说《红颜已老》在文坛引起很大反响。萧飒自1979年起,也几乎一年不落地夺得两大报文学奖。萧丽红的获奖长篇小说《千江有水千江月》,自1981年首版后,迄今已印了近三十版。此外,袁琼琼、廖辉英、蒋晓云等,都不时在各类文学奖的获奖榜上出现。她们许多作品的题目,如《自己的天空》、《不归路》、《陪他一段》等,都采用社会大众流行语的形式,因而颇具传播效应。
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是以强烈的反叛精神作为先导的,从对传统文化积淀的揭露批判和对男权中的秩序的颠覆中,使文学达到女性生存模式的反思与抗衡。同时也以直面人生的现实精神,从女性感同身受的婚姻结构、家庭模式、爱情观念、事业前程等问题切入,写出在台湾经济转型时代,社会价值观念急剧变革情况下,台湾妇女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之间角色转换的艰难。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已从原来从属地位逐渐移向主体地位,但她们为追求独立自主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七十年代末,曾心仪率先发表带有新女性主义色彩的小说,标志着女性文学的转机。曾心仪,原名曾台生,原籍江西省永丰县,1948年生于台南。毕业于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学院夜间部大众传播系。她出身寒微,曾任化妆公司美容师,还当过百货公司店员和秘书,于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她的代表作品有:《彩凤的心愿》、《朱丽特别的一夜》、《等》以及《那群青春的女孩》等。这些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热爱生活,渴望依靠自身的力量支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打破了她们的梦想,男权主义的乌云笼罩着她们。但她们毕竟已经开始觉醒,勇敢地挣脱男权的羁绊,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彩凤的心愿》塑造了一个极有光彩的女主人公彩凤。她家境贫寒,十二岁那年就迫于生计进了一家百货公司当店员。她最大的愿望是“改变生活的环境”来“回报爸妈多年来抚养她的辛劳和爱心”。
小说围绕着她参加歌星竞选展开故事情节。无情的现实将她的美好愿望击个粉碎,当餐厅老板带她到“大都会饭店”陪那个“日本先生”时,她如梦方醒,知道竞选歌星只是个骗局,想当歌星,得以肉体来交换。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自尊、自重、自爱的下层少女形象。她在生活的磨炼中逐渐成熟起来,有很强的自立意识,懂得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从彩凤的艰难处境和她的抗争可以看到,尽管所面临的现实是那样严峻,但台湾新一代女性毕竟已经昂首挺胸地站起来了。曾心仪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她们中有舞女、洒吧女、妓女、女店员,通过她们来反映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中下层妇女的悲苦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同胞姐妹遭遇的同情,对逼良为娼的社会发出不平之鸣。曾心仪的作品不以情节取胜,而以细致的人物心理刻画见长,但她的作品思想倾向性过于直露。
在八十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勃兴中,李昂是女性现代意识和批判性最强的一位作家。
李昂具有“叛逆女性”之称,原名施淑端,她的大姐施淑女、二姐施叔青分别为台湾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她生于1952年,台湾新化鹿港镇人,哲学系毕业,获美国的戏剧硕士学位。
李昂的作品题材以表现两性关系为主,她以极大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向封建传统观念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发起猛烈的攻击,作品有:《鹿城故事》、《人世间》、《她们的眼泪》、《杀夫》、《暗夜》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以女性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杀夫》是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她影响最大的作品,小说获奖后搬上银幕,在文坛引起很大震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传达出隐忍负重的女性走上抗争之路的悲剧。女主人公林市被叔叔当作一张换取长期吃肉不要钱的“肉票”嫁给性情暴虐、粗俗不堪的屠夫陈江水。林市长期被当作牲口使唤,还遭到殴打凌辱甚至惨无人道的性情虐待,在一次丈夫的粗暴凌辱之后,林市一时神志恍惚,操起刀子把丈夫当作一只猪宰了,她也因杀夫罪被判死刑。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没有地位,在性生活上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男性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泄欲工具,林市的悲剧正是男权统治下中国妇女命运的缩影。她的反抗则是在封建宗法制度禁锢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被誉为纯粹的“女性问题作家”的廖辉英,写尽台湾妇女三十年悲苦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妇女的命运、境遇、地位以及自我解放的多重问题。《油麻菜籽》主人公阿惠的母亲出身名门,不幸遇人不淑,嫁给了一个浪荡公子,这位深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封建伦理观教育的母亲,既痛恨丈夫的自私、懒惰、不负责任,又心甘情愿地替他收拾烂摊子,而阿惠的外祖父也用“查某囡仔是油麻菜仔命”(台湾流行一句话:“女人是油麻菜籽,落到哪里就长到哪里”。)来安慰婚姻不幸的女儿,母亲就在“半是认命,半是不甘的叫嚷”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不仅如此,她还向女儿不断灌输“油麻菜籽”的命运观,而对学习上与哥哥一比高低、待遇上抗议男女差别的女儿阿惠,她竟振振有词地说:“你计较什么?查某囡仔是油麻菜籽命,落到哪里长到哪里。没嫁的查某囡仔,命好不算好。--你阿兄将来要传李家的香烟,你和她计较什么?将来还不知道你姓什么?”当深知女儿考上众人称羡的名牌大学,她竟冲着通知单说:“猪不肥,肥到狗身上去。”母亲对女儿的“教导”,实际上已作为历史积淀的文化传统通过无意识的方式进入每个人的心理,包括女性自身,使得一代又一代女性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丧失自我,一辈子扮演婚姻的悲剧角色。不仅如此,她们还忠实地传播着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命运观,这不能不说是女性自身的深层悲哀。廖辉英的其他作品如《今夜微雨》、《红尘劫》、《盲点》则力图描写女性经由困惑走上寻找自我的征途,显现出女性的自身价值。《盲点》是廖辉英推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女主人公丁素素婚后,因为婆婆的精明厉害和思想顽固不化,婆媳关系不和,随之而来的是夫妻感情日益冷淡,最后只得离婚。与此同时她在父亲的支持下创办了“妇女美容韵律中心”,她对自己的事业投入全部心血,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在这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自己也日益成熟。她的婚姻也出现了转机。丁素素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努力表现新女性冲破重重阻拦,去维护人格的独立和精神自由,并且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以及要求重建和谐、平等、互爱的家庭理想。
姬小苔,是台湾文坛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她生于1954年,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出版了《胜情女神》、《有情旧梦》、《情烟把眼迷》等三十余部小说。她的小说着力塑造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女性形象。在她的不少作品中出现“复仇天使”形象,她们的报复手段往往异常狠毒,根本无视社会规范制约,令人触目惊心。
通过妇女命运来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和变迁,从中发掘丰富而深邃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内涵,一直是女性主义作家创作的主旨。但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并不完全是新女性主义作品,如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写的就是婚姻家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儒家的厚道宽容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人伦精神,萧飒的《小镇医生的爱情》,写的是人性战胜性爱的故事。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更多的是与新女性主义的西方色彩相对的民族传统,它们在台湾文坛的影响也很大,总是一版再版,可见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将被一代一代的人传承。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台湾文学的日趋多元化,台湾的女性文学有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女性文学有闲适、恬淡化的倾向。由于台湾经济的起飞,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物质文明已成为现实。女性作家们对生活、社会、人生的重大主题的思考比从前少了,她们有闲暇去表现都市人生活的高雅情趣:写交友、栽花、野炊、旅游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似乎没有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的苦涩,有的是物质的丰裕和自我解放后的舒坦的恬静,年轻一代像玄小佛、苏伟贞、郑宝娟、方娥真、彭小妍、林边、林佩芬等,她们的作品给人以闲适淡泊的感受,抒情意味浓厚。
玄小佛是颇有才气的青年女作家。玄小佛,原名何隆生,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十七岁时发表处女作《白屋之恋》,一炮打响,当时她还在读高中。此后,她一发不可收,陆续出版了数十部长篇小说,成为与琼瑶、三毛等齐名的畅销书作家。她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搬上银幕、银屏。特殊的生活境遇养成了玄小佛喜欢孤身独处的静思玄想的性格、气质,长期潜心研究哲学、心理学和历史学,使她形成了与琼瑶等人迥异的创作风格,她的小说中很少有寻死觅活的“造梦”大都写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笔下人物通常是凡人,既不是绝对的好,也非绝对的坏。
另外,女性文学向消费性、娱乐性发展。都市快节奏的紧张生活使人们希望工作之余能够放松消遣,所以那些描写男女婚恋题材的作品多起来了,它们虽无深刻的思想内涵,因其故事情节曲折和对都市生活的贴近,可读性强,不失为消遣的好材料。以朱天心、朱天文为代表的“现代闺秀派”,描写工业企业高层写字楼内两性情爱的作品受到大众的欢迎。
总之,八九十年代台湾女性文学,既有对女性自身进行思考的严肃作品,也不乏娱乐消遣的通俗作品,艺术形式技巧上既有传统女性文学细腻的写实,也吸收了现代派意识流等表现手法,呈现出互相渗透、兼容并蓄的多元景象。

『叁』 推荐几篇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女作家。年1月25日生于伦敦的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和《康希尔杂志》的编者,写过许多评论、传记和哲学文章,交往的都是文学界、学术界名流。她自幼深受这种环境和父亲的熏陶,熟悉这些生活优裕又富有文化教养的名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也深深影响了她的精神世界,成为她所撰写的作品的主要内容。由于健康关系,她从未上过正规的学校,但她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而且相当高深。她阅读了父亲的极为丰富的藏书。英国西南靠海的康沃尔郡(有她父亲的产业)和伦敦是她最熟悉的两地;而伦敦和海滨最使她依恋,常在她的作品中出现,如描写大海的著名小说《到灯塔去》(1927)、《海浪》(1931)和描写伦敦的《黛洛维夫人》(1925)以及散文《时常上街去走》(1930)等。她于1905年开始写书评。1904年父亲逝世后,她和兄弟姊妹在伦敦布卢姆斯伯里的住宅成为文学中心,座上客有传记作家利·斯特雷奇、小说家爱·福斯特、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诗人托·艾略特,较晚还有小说家衣修午德等人。衣修午德曾说,“布卢姆斯伯里的这些人是由于才能的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共同信仰是艺术上的严格原则性”。

1912年维吉尼亚和伦纳德·吴尔夫结婚,1917年夫妻成立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维吉尼亚也是女权运动者,竭力为妇女争取选举权、教育权、自己单独有一间房屋的权利等,这些在她的小说《奥尔兰多》(1928)、《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三个基尼》(1938)以及许多书评和散文中都有反映。她关心的是有才能的女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英国后,她情绪不安,住所也遭到轰炸。1941年3月28日在离家不远的乌斯河投水自尽。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英国著名女作家,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影响。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肆』 女性主义文学经典作家有哪些

卡丽儿•丘吉尔,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运动中崛起的最成功、最著名的英国社会主义和女权主义剧作家。她属于后现代主义,致力于戏剧创新,戏剧中探讨一些涉及日常生活,重点在于暴力、政治和性压迫的问题,表现受压迫女性的欲望和追求。代表作为《优秀女子们》(1982),主要表现当今商业社会中职业女性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在一个由男人支配的世界里女人在经济、社会和职业上成功的本质和意义。
奴拉•尼•古诺,英国20世纪用爱尔兰语进行创作的最出色诗人,她的特色在于用民族语言进行写作。爱尔兰诗歌传统从本质上来说是男性至上的,以男权为中心,而尼•古诺突破了传统的男性诗歌话语,意识到传统妇女在家庭中的边缘地位,解构了女性的“爱尔兰母亲”形象。代表作为《爱尔兰大男人》、《姐妹们,我们遭到了诅咒》。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当代英国文坛小说家,以关注英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著称。她作品的关注点多为知识女性对女性理想身份的探索。代表作为《红王妃》。
多丽丝•莱辛,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论家们称她“以怀疑的精神、燃烧的激情和预言般的想象力审视了这个分裂的文明,堪称女性经历的史诗作者。”代表作为《一个未婚男人的传奇故事》。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当代美国文坛最有活力的女作家,身兼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大学教授等多重身份。作品主要关注暴力和女性人物的命运。代表作有《人间乐园》、《他们》、《任你摆布》等。
卡丽儿·丘吉尔,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运动中崛起的最成功、最著名的英国社会主义和女权主义剧作家。她属于后现代主义,致力于戏剧创新,戏剧中探讨一些涉及日常生活,重点在于暴力、政治和性压迫的问题,表现受压迫女性的欲望和追求。代表作为《优秀女子们》(1982),主要表现当今商业社会中职业女性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在一个由男人支配的世界里女人在经济、社会和职业上成功的本质和意义。
奴拉·尼·古诺,英国20世纪用爱尔兰语进行创作的最出色诗人,她的特色在于用民族语言进行写作。爱尔兰诗歌传统从本质上来说是男性至上的,以男权为中心,而尼·古诺突破了传统的男性诗歌话语,意识到传统妇女在家庭中的边缘地位,解构了女性的“爱尔兰母亲”形象。代表作为《爱尔兰大男人》、《姐妹们,我们遭到了诅咒》。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当代英国文坛小说家,以关注英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著称。她作品的关注点多为知识女性对女性理想身份的探索。代表作为《红王妃》。
多丽丝·莱辛,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论家们称她“以怀疑的精神、燃烧的激情和预言般的想象力审视了这个分裂的文明,堪称女性经历的史诗作者。”代表作为《一个未婚男人的传奇故事》。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当代美国文坛最有活力的女作家,身兼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大学教授等多重身份。作品主要关注暴力和女性人物的命运。代表作有《人间乐园》、《他们》、《任你摆布》等。

『伍』 好的短篇小说长啥样

短篇小说国内遇冷?短篇不如长篇?好短篇长啥样?

来看看方方、赵玫、孙甘露、路内四位知名作家从短篇小说的写作切入,畅谈小说世界

(本文源于文学论坛“甜美的时光片断”)

短篇不是给长篇练手的

人们往往对“第一次”难以忘怀:方方记得第一部出版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大篷车上》,“那时长江文艺出版社找我,我还有受宠若惊的感觉”;路内记得25岁那年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萌芽》上,“200元的稿费够我一个月的生活”。

他们都从短篇开始结缘文学。但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年长篇小说似乎比短篇更受青睐。“虽然短篇小说大师爱丽丝?门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作家似乎对长篇更偏爱,更把第一篇长篇的创作当做标志性事件。”袁筱一问:“大家怎么思考短篇和长篇的关系?现在还写不写短篇?”

在方方看来,写长篇还是短篇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她这一代中国作家于1980年代前后开始写作。“以当时的经历、阅历、知识储备和写作技术的成熟程度,都还没有力气写长篇。”

到1980年代中期,中篇小说出现了。“它比短篇容量大,写起来比较尽兴,又不需要花长篇那么久的时间。所以中篇小说一下吸引很多人,我就是其中之一。”1990年代后,方方以写中篇为主,基本没写短篇。直至去年,才又拾起写短篇的笔头。

“其实西方对中篇小说没有一个严格的概念。”孙甘露表示,“在我看来就两种――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或者说比较长的短篇和比较短的长篇,小长篇和短长篇。实际上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根本无法互相替代。有一种庸俗的论断说‘写短篇练练笔’,这句话不成立,好的短篇根本无法写成一个好长篇,这不是冲点水就可以做成的。”

人们对短篇的理解庸俗了

路内也不认同“短篇是作家起手”这类说法。他说:“有的作家也可能从诗歌、戏剧起手。我们总把长篇和短篇的关系看成一种对抗,还觉得短篇是弱势。我们谈短篇小说时一定会谈到长篇,谈长篇小说时却不一定谈到短篇。”

“但我觉得,如果有对抗,也不是两种文体的对抗,而是一个作家身体内两种特质的对抗。为什么短篇衰落、长篇兴盛?我感觉问题在于短篇小说在逐渐庸俗化,长篇小说逐渐功利化。这可能导致短篇小说更多地为读者服务,长篇小说更多为作者自己的问题服务。”

路内解释,长篇功利化是“有个文学野心在那,需要长篇完成里程碑式的东西”,“也可能牵涉到出版野心,出版社对作家也是有要求的。长篇必然会受到功利化的影响,适度范围内也不是坏事。”

那什么是短篇庸俗化?路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下的短篇小说被狗血和鸡汤影响,出版界也欢迎这类作品。加上影视对小说的冲击――需要你写出影视化的东西。简而言之,快餐式。”

“短篇小说变得庸俗,作家对短篇小说的理解变得庸俗,读者对短篇小说的理解也庸俗起来。我们把短篇小说当做一种快速解乏的文化产品。这不是指责,而是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这和当下我们对小说、对文学认识和教育的不足也有关系。”

他表示人们工作紧张,各种不适,可以通过运动唱歌而非短篇小说解乏。“因为短篇小说是一种心绞痛的快速死法,它其实不提供解乏功能,不提供人生经验和情感解决方案,不提供励志和温暖。好的短篇小说,套用拉纳德的一个短篇集的名字:有人喜欢冷冰冰。”

未来是网络小说的天下吗?

说起长篇小说,方方也提到了网络小说。“现在年轻人写长篇比较多,特别网络作家一上手就是长篇,哗哗哗一直写下去。”

对这块有些陌生的领域,方方评价:“网络小说的好处在于野生野长、充满活力。但确实没有人来把关。它的用词、句式、技术还是比较弱的。但它进步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所以我还是很看好的。”

“我认为网络小说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不够讲究。它们讲究情节快速递进,要求故事迅速发展,吊着每天有人看他的东西。对十年磨一剑、起承转合、结构追求什么的,它不讲究。当然年轻人不挑技术,只要给我一个故事框架和几个人物就够了。”

赵玫认为网络小说的现状是泥沙俱下,“当然也有好的网络小说,但它与金钱的关系和传统作家与金钱的关系完全不一样。”

此外,赵玫表示文学本身是很严谨的东西,但是网络小说对语言的修炼不会这么多。“我原来写作是第一遍手稿,然后誊一遍。后来即便上网打字,我的第一遍稿也一定要在纸上写。把文字从纸张转到电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觉得网络文学这个东西先要定义一下。我们现在讲的网络文学是所有在网上发表的东西,这太笼统了。其实(网络文学)应该是指在专门网站上发表的,比如穿越、玄幻、言情等类型文学,然后每天更新,下面有打赏阅读。”孙甘露说。

他曾听闻有网络作家一天更新上万字。“他们的创作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写的。从单位时间来讲必须是噼里啪啦就下去了。我们写东西是来回琢磨,一句话这样讲那样讲,这个字在前面在后面,弄了半天,一年半年出来一篇东西。可能这些老朽的想法都要被扫干净,以后可能就是网络的天下,文学就改了。”

“但一个行当总会出现一些高手,从理论上看,我乐观其成。”

“像王朔出来时人家骂他,当时施蛰存就讲过,你不要看不起这些粗俗的流行的东西,当时《诗经》出来的时候就是粗俗流行的东西。随着时代转变,所谓小说就是通俗的,就是闲话,不是很高的东西。”

至于好小说会在哪里,孙甘露表示:“俄罗斯有个谚语说‘眼对眼,看不见脸’,凑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对方长啥样。我们需要时间和距离从旁观察。”

来源|澎湃

图书介绍

华语短经典第一辑全8册

云淡风轻+巫和某某先生+早安北京+水鬼+虚拟+平安夜+信使之函+在屋顶上牧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云淡风轻――方方短篇小说选

方方是当代文坛颇为活跃的女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中国女性文学奖等多种重大奖项,在社会各界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多部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泰等文字在国外出版。本书收录了方方新作《云淡风轻》《天蓝》以及她的经典短篇代表作共12篇,其中《云淡风轻》被评为2016年花地文学榜年度短篇小说。

巫和某某先生――赵玫短篇小说选

赵玫是较早以女性主义意识写作的作家,她的小说多具浪漫主义色彩。其作品梦幻、诗意,带着忧伤,真切感人,先后获得庄重文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重大奖项。本书收录《巫和某某先生》《无调性短歌》《谁让梦想变得低沉》等13篇赵玫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

早安,北京――徐坤短篇小说选

徐坤的短篇小说在文化反讽、女性命运和都市情爱等几个方面有多重探索,表现出女性知识分子独有的智慧与锋芒。其作品获过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冯牧文学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及各大期刊奖30余项,被翻译成英、德、法、俄、日语等出版。本书收录了作者开始创作以来发表过的影响较大的短篇小说8篇,其中《厨房》获过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遭遇爱情》《狗日的足球》《早安,北京》获过《小说月报》百花奖,《鸟粪》获得《小说选刊》优秀小说奖。

水鬼――苏童短篇小说选

苏童对创作短篇小说尤为偏爱,格非曾说:“毫无疑问苏童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大师、巨匠,代表了短篇小说最高的程度”。其作品获有茅盾文学奖、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华语传媒文学大奖、鲁迅文学奖、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等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本书收录了《水鬼》《拾婴记》《骑兵》等短篇小说代表作11篇。

虚拟――毕飞宇短篇小说选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小说家之一。前期创作以中短篇小说见长,后期转向长篇小说写作。《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本书收录《哺乳期的女人》《怀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庄》等9篇毕飞宇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

平安夜――李洱短篇小说选

李洱被誉为中国先锋文学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获有茅盾文学奖、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被翻译成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石榴树上结樱桃》得到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高度推崇,德媒评其为“配得上它所获得的一切荣誉”。本书收录《平安夜》《儿女情长》《夜游图书馆》等8篇李洱短篇小说代表作。

信使之函――孙甘露短篇小说选

孙甘露是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作品有英、法、日等多种译文,被收入海内外多种文学选集。本书收录了其成名作《访问梦境》以及《信使之函》《请女人猜谜》等孙甘露最具代表性短篇小说5篇。

在屋顶上牧云――路内短篇小说选

路内,2007年以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而受到关注,被认为是当代文坛出现的最让人惊艳的小说家,被评论家称之为中国70一代最好的小说家之一。其文字幽默畅快,而又伤感缠绵,常常让人“微笑着读他的文字,却忍不住悲伤”。著有“追随三部曲”,《花街往事》《慈悲》等。曾获首届《人民文学》新人长篇奖,《GQ》中文版年度作家、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小说家。本书收录了路内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8篇。

『陆』 女性主义文学经典作家有哪些

女性主义作家主要集中在国外
原文来自知乎:https://www.hu.com/question/21820030/answer/39050375
节选如下:
1.早期: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Geroge Benard Shaw 的Pygmalion, Alfred Lord Tennyson的The lady of Sharlott. 还有Robert Browning 的My Ladt Dutchess等等可以发掘出女性意识的启蒙,其实很推荐的还有Emily Dickson的诗,很多女性主义的元素,但她的诗有些难懂,可以尝试一下~
2.后期最重要的也是我最爱的哈哈就是Virginia Woolf 了,关于女性主义很重要的一部小说 Orlando涉及了雌雄同体这个话题,另外还有她的短篇The new Dress探讨了社会对女性和外貌,着装的话题。 再来有Louisa May Alcott的Behind a Mask 故事有点血腥,但自己认为她是女性主义小说里女性的很重要一次转身。类似还有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的The Yellow Wallpaper,也就是疯女人(hysteria),关于这个话题还可以比较《简爱》中阁楼上疯女人的角色。
补充,题主在考虑女性主义这个话题时要特别注意不仅是性别话题,还应关注到女性的阶级问题,以及种族问题,比如黑人女性所倡导的女性主义和白人女性口中的女性主义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最后强烈推荐波伏娃的《第二性》,堪称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
答题不易 望采纳

『柒』 The Story of an Hour中是怎样体现女权主义的

女主人公听闻丈夫死亡的消息,感觉世界都光明了,兴奋过后感到一阵疲惫的她又听闻丈夫并没有死亡,最后心脏病发的故事。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经医生诊断,她死于欣喜引发的心脏病。”

一般性而言,这部短篇被看作是女权主义的小说,讲的是女性的觉醒和话语权的被忽视。然而,有学者针对Kate Chopin的生平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不一样的观点。

靠写作养活好几个孩子的Kate Chopin是美国第一个以写作为职业的女性,然而,在她给亲戚的信件中,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及自己的辛苦和后悔。

从这个角度看来,女主人公当时的兴奋,可能是心理上“本我”的释放,而后感到的一阵疲惫,是她逐渐拾回理智的过程,最后的死亡,真的可能只是欣喜而已。

(7)女性主义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捌』 求好看的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文学作品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成名作《逐爱的女人》已于近日由译林出版社推出。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当代中欧最重要作家之一。经常通过作品探讨女性社会地位的耶利内克是奥地利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霍拉斯恩格道尔曾在评论中称其为奥地利的民族文学的良心。

《逐爱的女人》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主要写女人们试图通过婚姻手段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生活质量。这就免不了展现人性的阴暗面,乃至尔虞我诈的手段。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女子,为着现实的利益算尽机关,将爱情中的浪漫与理想彻底毁灭。

小说中布丽吉特和宝拉以一正一反的两个例子出现,虽然她们两人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择偶标准和生活理想大相径庭,她们的结局也截然相反,但至少有一点把她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那就是她们两人都在寻找幸福,且都认定,女人的幸福和成就完全取决于自己得到的男人。她们生存的意义在于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一方面承受着这种代代相传的两性关系模式底下,爱的缺位与仇恨膨胀所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作为受害者的女人们又不自觉地日复一日地加强着、巩固着这种失衡的两性关系。

耶利内克用她看似玩世不恭、冷淡的语调叙述着高度符号化的日常故事,以尖刻的笔触将生活温情的假面毫不留情地戳穿。那样冷静的、毫无水分的文字,将读者的心灵硌得生疼。阅读者常常会被这勇敢的文字刺痛,因为人们在这里面瞥见自己的影子。就是在这部作品里,耶利内克第一次显示了她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以结构主义方式解析着现实。她的准确、锐利和真实使得这个简单故事成为千百万女人命运的折射;口语化的行文透明而从容,却具备极强的穿透力。

小说所具有的普遍社会意义让一位资深德国文学批评家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学家不会把这本书视为社会纪实报告,但他们其实应该如此。不留情面的嘲讽使得这个故事成为真实的记录文件。记录者以看似天真幼稚的方式,让不再天真幼稚的读者时刻能够洞悉和透视生活的真相。”

同样是耶利内克的作品《死亡与少女》在今年一月已经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死亡与少女》是一部戏剧集,全书约有10万字,由6个作品组成。这6个剧本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包括白雪公主、睡美人、戴安娜王妃等,这些人物有的取之于经典童话,有的来自于现实生活,耶利内克没有用传统的戏剧概念去塑造这些人物,而是借其身份展现女性命运,反映女性成长的困惑、爱情的焦虑、死亡的不可避免等理念。

在《死亡与少女》的6个剧本中,几乎看不到故事情节,甚至有的戏就是一个人从头说到尾,但对话中充满深刻的哲思和反讽,作者的目的就是“讲道理”,她不想让观众简单地沉醉于好看的故事中。这几个剧本耶利内克陆续写了10多年,去年首次在德国结集出版,被称为“公主剧”。

耶利内克反对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体制。她的作品属于纯知识分子读物,更像一种哲学对话录。她的思想狂野,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手法,没有故事,全是断片,无法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在耶利内克的作品里,对女性问题的思考是直接的,是摆脱了所有束缚,肆无忌惮的。很多读者(包括男性和女性)很难真正欣赏所谓的女权主义作家,因为非常让人悲哀的是,在她们高声呐喊否定男女之别的时候,她们恰恰是站在男性的、居高临下的立场,一切的悲悯、愤恨或者自强都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耶利内克则抛开了这一切。她的视角是纯女性的,却恰恰是一种摒弃了女性立场的视角,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内在的、对于自我的询问和否定。

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于下半年推出美国女作家杰奎琳苏珊的《迷魂谷》新译本。《迷魂谷》出版于1966年。20世纪全球销量超过三千万册的小说共有三部,《迷魂谷》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原译《娃娃谷》。据悉,好莱坞正在重拍由这部经典小说改编的电影。

《迷魂谷》讲述了三个年轻姑娘在好莱坞和百老汇的奋斗经历。三位姑娘各怀理想去攀登人生的巅峰,最后却都走上了不归之路,只能依赖药物来获取片刻的安宁。三个女主人公中,尼丽是现代女性中一个极端的例子,敏锐、直接、自我,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在攫取的过程中也摧毁了自己;詹妮弗花哨、单纯而易折,她用前卫的手段追求最传统的目的,当现实无法满足她可怜的小小心愿时,她就黯然离去;而安妮是作者浓墨重彩去刻画的一个人物,她外表温柔,内心倔强,对理想非常执着,对爱情坚贞不渝,但却收获了最多的伤害,最后也染上了毒瘾。杰奎琳苏珊要借助这一角色来表达悲剧结局的必然性,一种殊途同归的命运的无奈。

作者杰奎琳苏珊本人就是一位电影演员、模特,也许所有的角色身上都多少带有她的影子。

六十年代的美国,女权主义崛起不久,走入社会的现代女性成长为一种新生的力量,她们的种种努力和挣扎,成为文艺作品关注的焦点,美国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杰奎琳苏珊等一批作家为后来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女性主义文学已成为当今欧美文化界不可忽视的一股中坚力量。

阅读全文

与女性主义的短篇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说主人公是叶雄杨心怡是哪部小说 浏览:767
七仙女正传有声小说阅 浏览:799
重生现实娱乐圈小说单女主 浏览:788
主人公渡劫的小说九转 浏览:257
韩娱小说女主sunny 浏览:31
神农都市小说 浏览:922
男主成为魔帝重生都市的小说 浏览:15
童林传有声小说百度 浏览:298
虐恋总裁的换心新娘小说46 浏览:241
言情小说中狗血的情节有哪些 浏览:380
中考阅读小说题目 浏览:741
短篇束缚调教性奴小说全集 浏览:872
女主一言不合就炫富小说 浏览:252
初恋逆转系统快穿小说 浏览:385
重生修真小说完结排行 浏览:477
养成抢夺小说现代 浏览:356
他是娇病灰姑娘短篇小说 浏览:651
男主和女儿肉小说全文阅读全文 浏览:1000
近十年50部最受欢迎网络小说排行榜 浏览:152
天涯十大小说排行榜百度云 浏览: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