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声小说mp3打包
网络MP3里搜
❷ 三年级作文,到底是“谁骗谁”
不知是谁在我的面前说道:“孔乙己是坐着喝酒的。”我很是不信:“是谁说的?”
说话的人哑了。
于是,我便回到了家里,翻开那本鲁迅的小说集子来印证孔乙己是站着还是坐着喝酒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那篇小说,细细的一读起来,又得到了最准确的答案,里面写道: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缝缝的的花白的胡子。”
我,便读到了一位酸相的穷秀才。
现在的酒店和酒楼到处都有,比比皆是。也有许多象孔乙己一样的人进进出出的。但他们的待遇可能比他那时侯好些,因为他们的口袋里有的是银子,所以都进了包厢,都是在空调的厢子里面卡拉ok,绝不是站着喝酒的,都通过那些小小的屏幕和那些陪吃的小姐们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有一次,我同几位文友相约到一间叫“ok酒楼”里去聚餐。大家两杯酒进肚子以后,就各抒己见了,高谈阔论起来,席间也有几位陪酒的小姐,她们都在望着或竖着耳朵听我们的话头呢。从她们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她们是不知所己然的,也许中,在听我们的对牛弹琴吧。
这时,有一位文友绘声绘色地谈起了孔乙己,他举着杯子说道:“各位,我们是不是都象鲁迅笔下的老孔的样子呢?”
“你,你才象哪。”有位文友极力反对。
“唉,认真想想,确实有那么一点……”
“你们还是来听说一说老孔的那一段感情故事吧。”于是,那位文友饮尽了手中的那杯酒,就有声有色地背诵起小说中的那一段具体内容来了: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的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的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也故意高声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们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的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得了,得了,别买你的乖嘴巴了。”我就对他极力地阻止。
“你看孔乙己真的又回来了。”有个文友就大声地讲道。
“全是一群阿Q,正在写狂人日记那。”我喝尽了手中杯子的酒,大声地说道。
这时,有位小姐举起一个空酒瓶在那位文友的面前晃了晃也大声说道:“各位老孔们,现在已经没有酒了,怎么办呀?别光讲故事不喝酒呀。”
“是呀,孔乙己还要叫温两碗酒的呢,你们自己看,你们还没有到每人两瓶酒的哪?”在我身边的小姐也随声说道。
小姐的目光是那样的火辣辣的。
我和在坐的几位文友竟一下子有了片刻的迟疑,惊讶中一个望着一个,一会儿,我才答道:“对啦,快去扛两箱啤酒上来。我们每一个人要比孔乙己多三倍以上,大家都来个一醉方休才行。”
“三倍,是多少瓶的呀?”有位小姐故意地问道。
“三陪嘛,就是两个人加在一起就变成的数字了。”一个文友说,“你知道吗?”
“就是我和你相加,他和她相加,还有他们都相加了,不就成了八对了吗?。这个数字很是吉利那,真是发发的哪。”另外一个小姐就很有意思地面对大家演说道。
这话,真的引起了大家的一阵欢笑。
“我可真的喝不得了。”另一位文友说。
“喝不得了,那谁愿意陪你的呀。”
“他在骗你们的。”在那位文友旁边的一位小姐说道,“前天晚上,他在这里喝酒的时候,就是我陪他的,他们每个人都是五瓶的呢。他还是那么样的精神抖擞的哪。”
“啊,原来如此的呀。”我惊叹地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不给小姐面子了。”
“想不到你也会偷摸出来喝酒的那。”
“酒来了,赶快喝酒吧。”小姐说道……
❸ 孔已己是一个什么形象的人物
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一出场,写他“青白脸色”,是吃不饱,营养不良的特征;“皱纹间的伤痕”是虽已年老却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岁月虚度的记录;又脏又破的长衫是不劳动、贫穷的证明。当他蘸着酒在柜台上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时,我们还可看到他的长指甲,说明他四体不勤,不从事劳动。总之,孔乙己既不是养尊处优的阔人,也不是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从外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最后一次出场,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在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要“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经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而且断断续续。此时的孔乙己肉体上、精神上都已彻底坍塌,预示着悲剧结局即将来临。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惨景,鲜明而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摧残弱小者的罪行。 第一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掌拒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既说“又”就不止一次;既说“新伤疤”必有旧伤疤。说明他经常被人殴打。然而孔乙己并不理睬,而是以“排出九文大钱”要酒要菜来表示他的不可轻侮的“尊严”,是对挑逗者无声的回击。“排”字写的是动作,表现的却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当他把九文大钱放在手心,用拇指一个一个的将钱用力推出,摁在柜台上时,可以想见他心里、脸上是十分得意的。写出了孔乙己的虚荣和穷酸气。 这时的孔乙己也算得“阔绰”,但好景不长,果然他最后一次去买酒,境遇大不如前。文中写道:“一天下午……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又说道,‘温一碗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真是一幅多么凄惨的图画啊!作者不仅从他的衣着(该穿棉袄的时令, 而他只能穿件破夹袄)来表现他经济地位的跌落,而且更为传神的是,用“排出九文大钱”的一个“排”字带着自赏自傲;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则显得沮丧悲苦,穷愁潦倒。而且在数目上,前次是“九文”,这次只是“四文”,还是乞求酒店给温一碗酒。这两个动作围绕着一个“钱”字,不仅写出孔乙己经济地位每况日下,而且突出了他的穷酸迂腐,好逸恶劳,麻木不仁的个性特征。 作者写孔乙己的语言是很富于个性特点的,许多话只能出孔乙己之口。当酒客们看他居然“排出”大钱来买酒而不理睬众人时,就加强攻势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先前说“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只是含沙射影,现在是单刀直入,而且故意高声叫嚷。这回孔乙己不能再以无声战有声了,于是睁大眼睛说:“你怎么污人清白?”不说冤枉好人,而说“污人清白”,这是孔乙己独有的语言,可惜的是由于他并不“清白”,所以语言虽雅,却缺乏力量。当对手拿出真凭实据:“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死要面子的孔乙己在真凭实据面前,还要争辩,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与“偷”本是同义词,只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可孔乙己宁可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与“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也是孔乙己所独有的。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的性格。此外,象“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这些陈腐的语言都表现出他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之深,迂腐可笑与穷酸十足。 鲁迅小说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极简炼,却意蕴深刻,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入木三分,触及人的灵魂。《孔乙己》一文中的神态描写就是这种“勾灵魂”的艺术手法的典型。? ①“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 孔乙己是封建末世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他穷困潦倒而又保持着读书人的矜持;他好吃懒做,偷人家的东西常被挨打,弄得斯文扫地,脸上的伤疤就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人们笑他偷窃挨打时,他先是故作镇静,置之不理,继而“睁大眼睛”。被人证实时,还要“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盘条条绽出”为自己辩解,充分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特征和被人嘲弄时企图掩饰自己偷窃劣行的困窘心理。? ②“不屑置辩”到“笼上了灰色” 孔乙己早年读过书,没有进学,他以读书人为荣耀,受封建文化的毒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别人戏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表现他因自己读过书而得意非凡,大有“有眼不识泰山”的自命清高神气。孔乙己是自尊的,可是别人故意去刺痛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热衷于功名科举,这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没有进学,就成了他们最大的隐痛。这浮现在孔乙己脸上的“颓唐不安”和“灰色”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灵魂深处的这块疮疤被戳痛时的痛苦。? ③“极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在生活中只配做大家解闷的工具,他便“只好向孩子说话”,热心教小伙计识字。“很恳切地说”这显示了迂腐个性中包含着诚恳、善良。教小伙计写“茴”字四样写法时显出“极高兴的样子”,活画出了孔乙己落魄时不忘炫耀的情态。见我毫不热心,他便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小伙计对他 表示看不起的态度,不仅没有使他意识到自己地位卑下,反而“叹”气,为小伙计感到“惋惜”。这说明他对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识的陈腐毫无认识,麻木至极,迂腐可笑。? ④“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封建文化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饱受折磨,常遭欺凌,最终落到了被打折腿的惨境。但是他宁愿说是跌断的,那“低声”的“恳求”之状,形象地表现了他在穷途末路时仍然不能正视现实,死爱面子,自欺欺人。他对自己的悲惨遭遇没有痛恨,只有掩饰。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明白是谁戕害了 自己,这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 鲁迅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透视了孔乙己的灵魂。孔乙己的迂腐,无能、清高、虚荣、热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内在性格,通过外在表情被鲁迅冷峻深刻地剖析出来了。孔乙己的这些性格应该受到批判,那么产生这一性格的封建社会更应该受到抨击。
❹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
教材简析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生动形象描写,深刻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更着重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从而在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小说巧妙地通过多重对比和以笑衬悲来达到揭示这一主题目的,充分反映了鲁迅作为文学大师对社会的洞察力和小说笔法高超的表现技巧。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描写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通过对小说其他人物及社会环境的分析与小说主要人物结合起来,领悟小说主旨。
○3能分析小说运用多重对比及以笑衬悲的写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要的性格特征,把握小说的主旨,小说对比手法及以笑衬悲手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介绍,小说情节分析及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概括。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他自己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呀,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唾弃的苦人儿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写作时代背景。
明确: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先请学生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并且补充。)
○2介绍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少数的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③读准下列加点字音。
颓唐(tuí) 附和(hè) 分辩(biàn) 惋惜(wǎn) 阔绰(chuò) 荤菜(hūn) 羼水(chàn) 舀水(yǎo) 门槛(kǎn) 绽出(zhàn) 打折(shé) 间或(jiàn)哄笑(hōng) 涨红(zhàng) 着了慌(zháo) 不屑置辩(xiè) 咸亨酒店(hēng) 拭(shì) 蘸(zhàn) 砚(yàn)
④补充下列词语解释。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14 孔乙己 (方案B)
任务分析
学习这篇小说,学生最终要能够掌握小说的主旨,明白小说的社会意义,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能够通过对写作手法的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的分析,而这一切又需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等的描写来达到对人物性格特征的解剖分析。因此,本文的起点就是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分析各色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能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能通过小说运用以笑衬悲和对比的方式领悟小说的主旨、社会意义。
○3能通过模拟表演,领悟作者语言的精妙。
④能写出现在生活中的新孔乙己。
教学重点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揭示小说的深刻社会含义。揣摩小说写作方法的作用。
课前学习
扫除字词障碍,了解小说故事情节。查找作家的有关资料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概括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其思想意蕴。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阅读小说的独到感受。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通过回忆学过的鲁迅作品、鲁迅自己对《孔乙己》的评价或者我们曾经介绍过的古代一些科举落榜者,如蒲松龄、张继、吴敬梓等人的故事导入。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认识名家
请学生简介作家、作品创作背景及别人对作品的评价。
明确: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我讲孔乙己
要求:
1、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 分小标题讲述孔乙己的有关事件,小标题要简洁,内容在不脱离原作的基础上可创造性讲述。
3、 语言流畅,清晰。
细读文本,合作探究——我析孔乙己
❺ 孔乙己课课练
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他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并起并坐。但是,他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课文用短短的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点。
2、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思考:从外貌描写中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一出场,写他“青白脸色”,是吃不饱,营养不良的特征;“皱纹间的伤痕”是虽已年老却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岁月虚度的记录;又脏又破的长衫是不劳动、贫穷的证明。当他蘸着酒在柜台上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时,我们还可看到他的长指甲,说明他四体不勤,不从事劳动。总之,孔乙己既不是养尊处优的阔人,也不是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从外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最后一次出场,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在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要“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经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而且断断续续。此时的孔乙己肉体上、精神上都已彻底坍塌,预示着悲剧结局即将来临。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惨景,鲜明而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摧残弱小者的罪行。
3、找出描写孔乙己动作的句子。思考:文章中哪些动作描写最精彩,足以表明孔乙己的性格。
作者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最精彩的是两次亲手交钱买酒的动作。
第一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掌柜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既说“又”就不止一次;既说“新伤疤”必有旧伤疤。说明他经常被人殴打。然而孔乙己并不理睬,而是以“排出九文大钱”要酒要菜来表示他的不可轻侮的“尊严”,是对挑逗者无声的回击。“排”字写的是动作,表现的却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当他把九文大钱放在手心,用拇指一个一个的将钱用力推出,摁在柜台上时,可以想见他心里、脸上是十分得意的。
这时的孔乙己也算得“阔绰”,但好景不长,果然他最后一次去买酒,境遇大不如前。文中写道:“一天下午……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又说道,‘温一碗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真是一幅多么凄惨的图画啊!作者不仅从他的衣着(该穿棉袄的时令,而他只能穿件破夹袄)来表现他经济地位的跌落,而且更为传神的是,用“排出九文大钱”的一个“排”字带着自赏自傲;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则显得沮丧悲苦,穷愁潦倒。而且在数目上,前次是“九文”,这次只是“四文”,还是乞求酒店给温一碗酒。这两个动作围绕着一个“钱”字,不仅写出孔乙己经济地位每况日下,而且突出了他的穷酸迂腐,好逸恶劳,麻木不仁的个性特征。
4、找出孔乙己富于个性的语言。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作者写孔乙己的语言是很富于个性特点的,许多话只能出孔乙己之口。当酒客们看他居然“排出”大钱来买酒而不理睬众人时,就加强攻势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先前说“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只是含沙射影,现在是单刀直入,而且故意高声叫嚷。这回孔乙己不能再以无声战有声了,于是睁大眼睛说:“你怎么污人清白?”不说冤枉好人,而说“污人清白”,这是孔乙己独有的语言,可惜的是由于他并不“清白”,所以语言虽雅,却缺乏力量。当对手拿出真凭实据:“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死要面子的孔乙己在真凭实据面前,还要争辩,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与“偷”本是同义词,只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可孔乙己宁可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与“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也是孔乙己所独有的。此外,象“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这些陈腐的语言都表现出他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之深,迂腐可笑与穷酸十足。
5、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6、各种人是如何取笑孔乙己的?应怎样理解?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活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可能会对你的作业有些用处,你可以看看,上面有没有你想要的。
❻ 《孔乙己》的艺术描写是什么
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无限深沉的内心愤懑;在不到三千字的短短的篇幅里,却容纳进如此丰富广阔的人生,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因此,《孔乙已》的艺术魅力历久而不衰,岁月的流驶并没有磨灭它的艺术光辉,相反的,经过六十多年历史风雨的考验,它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宝库里的珍品,短篇小说创作中的典范。
一
鲁迅在《孔乙己》里,十分注意描写主人公活动的典型环境。这个环境既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又弥漫着浓郁的时代气氛。作品一开始,故事叙述人就把读者带到了十九世纪末期那个悲惨而黑暗的年代。二十多年前的“我”还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在一爿酒店里当小伙计。作品通过他的叙述,展现了即将出场的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在这里,酒店的格局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好热水,可以随时温酒;而下酒物则有盐煮笋和茴香豆。这些细节赋予作品里描绘的环境以浓厚的地方色彩,这酒店的格局,温酒的方法,下酒的小菜都是作者的故乡绍兴一带所特有的。
作品里描写的富于地方色彩的环境又始终散发着浓烈的时代气息。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酒店的顾客中明显地分成两种人:那些终日劳累的做工的“短衣帮”,买了一碗酒,只能靠柜外站着喝,而那些阔绰的长衫顾客,却神气活现地“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莱,慢慢地坐喝”。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受着尊卑、等级的封建准则所支配的。而在酒店里,掌柜唯利是图,费尽心机要在酒里羼水,因而引起酒客的严重监督;掌柜对待小伙计更是一副凶脸孔,使他不敢言笑,活泼不得,可是由于荐头的情面大,又不敢辞退他,这些描写,比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那种污浊的、令人窒息的社会风气。此外,在鲁迅的艺术描写里,甚至从酒价的变化——每碗酒从四文铜钱上涨到十文铜钱——也曲折地透露出当时社会经济萧条的动向。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作者所描绘的环境是呈现出鲜明的独特性的。无论是地方色彩,还是时代气氛,在作品里都不是泛泛而写,而是通过作者精心选择并细致描写的“这一个”的独特场景反映出来的。这就是说,作者是通过对他所选择的鲁镇以及咸亨酒店这些个别的、特定的地点和场景的绘声绘色的具体描写,来为主人公的活动创造一个既有地方色彩又有时代气氛的典型环境的。同时,我们认为,在作品里,最能显示环境的独特性的,除特定的场景外,主要是由各种人物组成的围绕着主人公活动,和主人公发生各种关系的特定的人物世界。在《孔乙己》里,正是由贪婪的掌柜,冷漠的酒客,天真的孩子,残酷的丁举人,善良的小伙计等等,构成了一个别的作品里所没有的,只有在鲁镇咸亨酒店柜台内外所独有的具体的人物网。这些人物和主人公孔乙己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成为环绕着主人公,促使他行动并影响着他的命运的环境。而在这种特定时间、地点中特定人物的社会联系里,同样蕴含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时代气息。
将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溶化在独特的、个别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关系的描写中,从而为主人公提供了一个富有特色的、积极影响人物活动的、活生生的舞台,这就是鲁迅在《孔乙己》里描写典型环境的基本特色。
二
主人公孔乙己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在作品里倾注全部力量塑造出来的。孔乙已是清期末年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所走过的悲剧性的道路,对当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善良的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
我们知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总是竭力向他们灌输诸如“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及“书中自有黄金屋”等思想。这些迷魂汤把多少知识分子灌得神魂颠倒。同时,为了引诱知识分子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从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就成为取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封建社会里,许多读书人都以“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视科举为进身的阶梯。他们用悬梁刺股、映雪囊萤的精神,饱尝几十年的寒窗苦,一年又一年地把自己的命运押到科举考试的赌博上,在封建统治阶级所划定的死胡同里不顾一切地奔走。然而,在这些读书人中间,虽也不无少数人爬了上去,从而荣宗耀祖,成为人上人,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几经奋斗,牺牲的是鲜花般的年华,朝霞般的青春,而所得到的却是满头白雪,两袖清风,依然是低下的地位,贫寒的生活。
孔乙己就是属于后一类知识分子。作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读书人,他对于统治者们所宣扬的那套“唯有读书高”的理论深信不疑,甚至还表现出一种宗教徒式的虔诚的态度。这就不能不使他的整个灵魂浸透了这类思想理论的影响,并时时从自己的言语行动中表现出来。由于他相信“读书高”,所以他讲起话来习惯于处处从古人书本中引经据典,以显示自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因而他的话语散发着迂腐的气味。“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当他穷得没有饭吃的时候,就引“君子固穷”的话来诓慰自己面对着那些想吃他的茴香豆的孩童,他甚至也用“多乎哉?不多也”的陈腐语言作答,闹了笑话。同时,正是这种“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使他无论如何不愿意脱掉身上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因为在他看来,长衫是读书人区别于“短衣帮”劳动者的一种标志,何况它还可以用来求取将来的“朱紫贵”呢,所以他固执地不肯脱下。可是贫穷的生活又使他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可以悠悠然踱进店面隔壁房子里的长衫顾客,其结果孔乙己只好成为咸亨酒店顾客分类中的一个例外,即“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虽然孔乙己不能成为真正的长衫顾客,但是在他身上却仍然经常表现出作为读书人的矜持和骄傲。这个自己在科举考场上连连遭到失败的孔乙己,在这个时候却是何等的洋洋自得,神气活现,读书识字,仍然是他用来炫耀和卖弄自己的资本。更有甚者,在有人当众揭发孔乙己因偷何家的书而被吊打的事实的时候,孔乙己还会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历史上曾有人把偷书者称作“雅贼”。在孔乙己看来,偷书也是比偷别的东西高贵的行为,因为这是比其他人高贵的“读书人的事”啊。从作品的艺术描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生活怎样贫困,内心怎样寂寞,境遇怎样狼狈,孔乙己始终都认为读书人是高人一等,因而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肯抛弃他对“唯有读书高”的理论的衷心信奉。
同时,像孔乙己这样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读书人,毫无疑问,他必然也是选择“学而优则仕”的生活道路的。难怪当有人向他提出“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问题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而且嘴里说了一些话,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令人听不懂。是啊!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会比这个问题更刺痛这个迷信“学而优则仕”却又屡试不第的读书人的心的吗?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真正能爬上统治阶级地位的知识分子毕竟是极少数的。孔乙己和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什么高官厚禄,朱服紫袍,对于他们,都只不过是墙上的画饼,梦里的幻象而已,他甚至始终未能挤进真正长衫顾客的行列。而封建制度带给这个它的衷心拥护者和虔诚信奉者的,却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累累伤痕。
孔乙己在科举道路上奔走了一生,几十年的寒窗,无数次的比试,葬送了他的全部青春;但他却“终于没有进学”’连秀才也没有考上,他所获得的是满脸的皱纹和“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虽然如此,他也还是满口之乎者也,陶醉于“回字有四样写法”之类的“学问”的牛角尖里;可是在生活方面却“不会营生”,“万般皆下品”的偏见使他养成了“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由于轻视劳动,四体不勤,也就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同时,还应该指出,也正是这种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摧残和毁灭了孔乙己的肉体和生命。由于这个读书人对“唯有读书高”的理论保持着一种宗教式的迷信,而又不可能认识到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是附属于各个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所以他盲目地认为,只要是读书人,便都是高人一等的有学问有道德的“君子”。从这一认识出发,当生计发生问题时,他就不是象阿Q那样到静修庵去偷几个萝卜,而是专找读书人家去偷书,在他看来,不管是偷者或被偷者,都只是读书人之间的雅事,是个同于一般的偷窃的。可是实际上这只是孔乙己自己心造的幻影。就以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来说,他就并不是这样看的,这个饱读诗书的地主老爷,对待偷他东西的人,并不管你是不是读书人,他毫无例外都是露出狰狞凶恶的面目的。他先要孔乙己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孔乙己虔诚地信奉着统治阶级宣扬的封建思想,衷心拥护着科举制度,但从它那里所得到的却是难以磨灭的精神与肉体的累累伤痕。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悲剧。应该说,孔乙己从自己悲惨的生活遭遇中是感受到一种被愚弄和被欺骗的痛苦的。在他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时,读者可以看到荡漾在作品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这种感情的漪澜.尽管他并没有完全打破读书人的优越感,还要以“跌断”来掩饰折腿的真正原因,但孔乙己这种颓唐的神态和凄凉的眼色,却反映了他对“唯有读书高”的信仰的幻灭,以及隐藏于心中的已经意识到的被愚弄和被欺骗的痛苦。可是,从孔乙己凄伤的眼色中,人们始终未能寻找到反叛的愤怒的火花,这个被封建社会毁灭整个一生的读书人,并没有勇气呼喊出抗议的声音;于是,他只好坐着用那双泥手慢慢走去,默默地从人间消失。
而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鲁迅通过孔乙己这个下层知识分子被封建制度毁灭的悲剧,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的吃人本质,孔乙己的全部遭遇和他的悲惨结局,都有力地说明,这个善良的读书人也是被封建制度所吞噬的。在作品里,鲁迅对孔乙己的卑庸的人生道路是否定的,但对于他的不幸命运,却也寄予深切的同情。
三
如果说,《孔乙己》的写作意图仅仅在于通过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愚弄与戕害,那恐怕不完全符合鲁迅构思这篇作品时的原意。
那么,鲁迅写作《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当《孔乙己》在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上发表的时候,作者曾在文末写了一个附记。他自谦地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然而作者所要描写的是社会上的一种什么生活呢?在这个附记里并没有说明。不过,我们从鲁迅的学生孙伏园的回忆中仍可以得到一点消息。据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他创作某篇小说时的动机、背景和艺术。对于《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使鲁迅感到痛心和愤慨的问题。早在本世纪初年,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经常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索“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在鲁迅看来,这种爱的缺乏,往往表现为一般群众精神的麻木,从而对不幸者采取冷漠的旁观的态度。
在短篇小说《孔乙己》里,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是同酒客们和其他人的一阵一阵的笑声形成异常鲜明的对照的。充满泪痕悲色的孔乙已怎么会老是同快活的笑声联系在一起呢!然而,鲁迅正是通过对主人公和他的活动环境的矛盾的深刻揭示,以及对那同人物命运极不协调的笑声的生动描写,完成了他的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的。
孔乙已是一个被他自己所信奉的封建思想和拥护的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以至毁灭精神和肉体的悲剧人物。但是这个命运悲惨的下层读书人,在鲁镇的咸亨酒店内外,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怜悯,相反的,他的坎坷经历成为人们欣赏玩耍的“戏剧”,他的不幸命运变作人们饭余酒后的笑料。鲁迅在作品里十分沉痛地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赏玩孔乙已的不幸的人并不是个别的、少数的,而是非常广泛而普遍的。你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本来,咸亨酒店的顾客中似乎还是等级森严的,既有阔绰的长衫顾客,也有穷苦的短衣帮劳动者,他们平时是并不在一起喝酒的。但是在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上,他们却又是基本一致的。“所有喝酒的人”都把孔乙己当作寻开心的笑料,孔乙己来到咸亨酒店,他们就以一种放肆的高声嚷叫,来逗弄这个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的读书人,像戏耍某一种能够令人开心的玩物一样。这时,不管是短衣帮,还是长衫顾客,都会沉浸在一种狂热的酒醉似的哄笑中,于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酒客们也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同样,在咸亨酒店里,掌柜与伙计之间关系本来并不融洽,掌柜平时对小伙计总是摆出一副凶脸孔,教人活泼不得。然而,只要孔乙己到店,这种僵冷的局面也就改变了,不但掌柜会不断提出一些问题逗弄孔乙己,“引人发笑”,而且小伙计在这些时候也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他们在对孔乙己的逗笑上似乎也能暂时取得一致。另外,作品里还描写了一群咸亨酒店邻舍的孩子,他们虽然不是酒客,但有时也会来“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孔乙己在孩子们心目中也是一个引人开心的笑料,他那分茴香豆的言语、动作使“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生活的鲁镇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何家的人吊打他,丁举人打折了他的腿,而一般群众,无论是长衫顾客还是短衣帮劳动者,无论是掌柜还是伙计,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对他的不幸都不曾寄予同情,而是哄笑,寻开心。作者悲愤地指出,这种冷漠和凉薄,就像严冬里的寒气,是如此广泛、如此普遍地充溢于整个社会。
另一方面,鲁迅在《孔乙己》里还着重地表现了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残酷性质。作者主要集中描写了三次咸亨酒店众人对孔乙己的哄笑。第一次,是由于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因而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人们揭发了这件事后孔乙己还以“窃书不能算偷”来辩解,从而“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二次,是酒客们提出刺痛孔乙己的心的那个“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问题,引起孔乙己的颓唐不安,并说了一些全是之乎者也的令人不懂的话,于是“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三次,那已经是孔乙已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他再来到咸亨酒店时,是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坐在一个蒲包上,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对于人们的取笑,他时时露出恳求的眼色。但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众人仍然还是一次一次地戏弄他,哄笑他,他终于“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地走,永远离开了咸亨酒店。从这三次“哄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是拿孔乙己的不幸作为取笑的材料的。孔乙己肉体上被打伤,人们以此来戏弄。逗乐;孔乙己屡试不第的绝望的心灵创痛,也成为人们取笑的材料;即使是在孔乙己的精神、肉体受到极大摧残,已经成为废人,生命即将熄灭的时候,人们仍然不放松他,依旧将命运悲惨的他作为寻开心的对象。孔乙己好像是一只在羊铺里被开剥的羊,他的任何痛苦,都可以使门前那些张着嘴观赏的看客们得到愉快和满足。然而,以身世不幸者作为自己戏弄的对象,把别人的痛苦变成自己取乐的材料,这种人间的凉薄具有多么残酷的性质啊!
可见,鲁迅在《孔乙己》里不仅表现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且还揭示了它的普遍性和残酷性,这就使这篇小说具有更加发人深省的思想深度。
《孔乙己》的谋篇布局和艺术表现也是服从于作者的创作意图的。作品里从正面直接描写的,大都是咸亨酒店的众人对孔乙己的哄笑的场面;至于何家对孔乙己的吊打,丁举人将孔乙己打折腿的情节,则都只从侧面作间接的叙写,把它放到幕后去处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用笔的着力点乃在于精神麻木的看客身上。即使是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这个关系重大的事件,作者也是将它放在掌柜在慢慢算他的账,酒客一面喝酒一面冷淡地叙说的气氛中来交代的,至于孔乙己的死,在作品里则是从掌柜逢年过节才想起“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而暗示出来的。在掌柜看来,十九个钱(还买不到五碗酒)比孔乙己的一条性命还更为要紧呢!
鲁迅在写作《孔乙已》的同一年,在著名的论文《我之节烈现》的最后写道:“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鲁迅在《孔乙己》的全部艺术描写里所显示的,难道不也正是对那种制造别人苦痛的封建制度的强暴和那种赏玩别人苦痛的世人的昏迷的揭露与抨击吗?
四
鲁迅所以特别喜欢《孔乙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这篇小说写得“从容不迫”。众所周知,鲁迅对于自己的作品在艺术上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例如对《狂人日记》,他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十六日的一封信里就说:“《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8]。又如他在同孙伏园的谈话中也曾表示自己对《药》在艺术上并不完全满意,认为写得有些“气急//”(绍兴方言)。这大致也是“太逼促”的意思。然而对于《孔乙己》,鲁迅则认为不存在这种艺术上的逼促感,而是比较“从容不迫”。
《孔乙己》只用了不到三千字的篇幅,却描绘了主人公的活动环境,展示了他大半生的历程,刻划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周围人们对于主人公的冷漠态度。而且,这么丰富的内容在作品里又是安排得主次分明,疏密合度,游刃有余,读起来一点都不会有拥挤、逼促的感觉。这是何等惊人的大手笔!那么,鲁迅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段为短小的篇幅开拓出如此广阔的容量?又是通过什么艺术途径才达到达种“从容”不迫的境界的呢?这些也都是值得我们加以探索的。
首先,鲁迅在《孔乙己》里选择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反映生活的艺术角度。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与无限丰富的,它不可能巨细无遗地在有限的作品篇幅里再现出来,这样,如何选择一个能够最大眼量地摄取生活画面的表现角度,就成为小说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鲁迅十分巧妙地借用咸亨酒店和它的小伙计来表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无论是鲁镇的风土人情,还是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都是通过故事的叙述人——在咸亨酒店当小伙计的“我”的眼睛映象出来的。这就是作者选择的摄取生活的艺术角度。应该说,这一选择是异常成功的。一方面,作者把主人公的活动主要安排在咸亨酒店里,这样既符合孔乙己“好喝懒做”,只要有几文钱就到酒店买醉的身份,又便于表现整个社会对于孔乙己这个命运悲惨的读书人的态度。在旧社会,酒店是酒客闲人们聚集的处所,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不相同,消息又比较灵通,在他们的闲谈中,可以自然地、不露痕迹地介绍作品里没有直接描写的有关主人公的情况,而他们聚拢来一次一次地拿孔乙己作为取笑的材料,更便于作者完成表现社会对苦人的凉薄的创作意图,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如果改换一个场景,恐怕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孔乙己的遭遇,是通过这个酒店的小伙计来观察和叙述的。小伙计地位低下,平时是连笑的资格都没有的,只有在孔乙己到店时他才可以附合着笑几声。连微贱的小伙计都可以随意取笑,这就更加衬托出孔乙己地位之低下了。同时,这个天真、善良的小伙计通过自己的观察认识到:“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连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都能够看出这点,那么,孔乙己被作为戏弄的玩物的待遇以及他所遭受的世人的冷漠,不是已经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了吗?此外,在孔乙己从咸亨酒店永远消失以后,人们也就将他忘却了,唯一记挂着他的只有这个小伙计,这就非常强烈地反衬出整个社会对受苦人的冷酷无情。可见,小伙计在作品里不仅担当了叙述故事的职责,而且能够处处对主人公以及他的遭遇从正反面起着衬托的作用。总之,由于作者选择了极好的摄取生活的角度,无论是酒店的场景还是小伙计的口述,都能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这就大大地开拓了作品的容量。
其次,鲁迅在塑造主人公孔乙己的艺术形象时,善于从生活素材中精心提炼出最具特征的典型细节,从而对人物作了传神的描写。作者紧紧抓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达一典型细节,也就把握住整个人物性格的核心。这个细节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孔乙己本来是属于可以坐在店里喝酒的长衫阶层的人,可是由于他愈过愈穷的经济情况,他已经没有力量可以同长衫顾客为伍了,只好和那些短衣帮一起靠柜外站着喝酒;然而盘踞在脑海里的“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又使他在最落魄的时候也要穿着破长衫,以显示他的读书人的身份,这样他就成为咸亨酒店站着喝酒却又穿着长衫的特殊顾客。作者捕捉住的这个典型细节,大致可以映照出孔乙己的坎坷经历和精神面貌,因而这个细节对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刻划,就好像是光线的焦点,乐曲的主调,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这同时,鲁迅在作品里还概括地叙述了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又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件: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受到酒客们的奚落与哄笑;孔乙己考问酒店小伙计回字的四种写法;孔乙己因偷丁举人的东西而被打折了腿等等;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的现实活动和遭遇,这些叙述和描写对孔乙己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有声有色地、富于立体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然而由于有了作者巧妙地从孔乙己的全部生活经历中浓缩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这一典型细节,它对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塑造就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敏锐而又准确地捕捉和描绘艺术形象的“眼睛”,同样能取得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再次,鲁迅在《孔乙己》的写作中,对这个短篇小说有一个十分完美的整体构思。这个完整的艺术构思是依照这样三条线索发展的:一、孔乙己最珍惜那件标志读书人身分的长衫,穿破了还不愿意脱下,而对于那些短衣帮他从内心里还有点瞧不起呢,但是贫穷潦倒的生活终于使他失去了那件长衫,而最后换上了短衣帮的“破夹袄”;二、孔乙己站在咸亨酒店柜台外面喝酒的时候,是多么羡慕那些能够“慢慢地坐喝”的酒客,可是他始终没有能力进店去坐下来喝酒;然而后来他被举人老爷打断了腿,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这次终于坐下来喝了,不过他并不是坐在隔壁的雅座里,而是坐在一个用草绳挂在肩上的蒲包上,喝着小伙计递给他的一碗酒;三、孔乙己平时在咸亨酒店都是现钱买酒,从不拖欠的,间或记账,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他的名字,但是封建社会埋葬了他的一切,他终于不得不欠下永远无法偿还的十九个钱的债寂寞地离开人间。可见,从穿长衫到穿短袄,从站着喝到坐着喝,从不欠债到永远欠债,这就是作者对作品人物描写与情节发展的整个构思。这个极其巧妙的艺术构思深刻地概括了孔乙己一生所经历的悲剧性的变化。同时,这几条构思线索,对于整个作品,就好像肌体内的脉络,渔网上的纲绳,有了它,作品中所叙写的纷繁的生活现象就有了头绪,作品也就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而且,这种抓住了脉络、提挈住纲绳的做法,同样也能取得艺术上以一当十的效果。
注意选择一个理想的反映生活的艺术角度,致力于描画艺术形象的“眼睛”,善于把握完美的艺术构思线索,这或者就是《孔乙己》这篇短小的作品既具有深广的容量又能够达到“从容不迫”的艺术境界的奥秘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