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有声小说从西柏坡到中南海

有声小说从西柏坡到中南海

发布时间:2021-10-26 22:18:27

⑴ 急!!上课要用啊!

礼炮仪式起源于德国中世纪。

这种礼节在中国的年代不可考,甘肃武威出土了一门铜铸火炮。考古学家认为,那是西夏时期的兵器,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金属火炮。但是似乎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皇帝没有想起用大炮这种雄性的语言来作为一种礼节。

历史深处终于走来了开国大典礼炮队。

这支礼炮队来自一支英雄部队。

一九四九年八月一日,聂荣臻代表中央军委把第一面八一军旗授给了他们。

特种兵司令员高存信接过了八一军旗。

李济深、郭沫若也代表民主党派向特种兵部队赠送了“保家卫国”的锦旗。

四十年后,高存信回忆起那时为什么要把第一面八一军旗授给他们时说,现在分析起来,聂荣臻那时心里没有底。中央准备在建国时搞一个规模很大的阅兵式,但是,特种兵部队究竟能拿出多少炮来参阅呢?不好说。

授旗仪式上,聂荣臻看见一眼望不到边的炮群,不由地高兴起来。

政协一次会议开幕式鸣放了礼炮。

五十四串雷声形成一个巨大的轰隆效应,紫蓝的天空像突然拧开了无数的莲蓬头,千万道闪着白鳞的细细雨柱跌落下来了。

正在四合院门口边纳凉边收听政协一届会议实况转播的市民们,还没有反映过来,旋风般的雨水已经穿墙而过。人们抬头望去,星星又挂在天上了。摸摸衣服是湿的,看看地上是湿的,要不,谁相信那一场闪电雨呢?

那雨,一定是刚才那些春雷,那五十四门山炮打出的二十八响春雷,一定是!

在北平呆了一辈子的老人说:天意啊。

国外在庆典时,礼炮发射二十一响,就是最高的礼仪了。

不知道毛泽东知道不知道这个情况,他说,这一次礼炮要放二十八响。

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程序中规定,毛泽东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升国旗,鸣礼炮,奏乐。

政协一届会上有代表对二十八响提出质疑。

会议休息时,毛泽东在庭院里散步,迎面碰上了在大会筹委会工作的华北军区作训处处长唐永健。

“你起草个报告怎么样啊?”毛泽东认识唐永健。唐永健是个才子,他起草的报告不仅字迹娟秀,而且措词准
“你起草一个关于礼炮二十八响的说明。”

唐永健没有多问,很清楚地答应下来,转身办去了。

英文很好,又有中学语文教员履历的唐永健,心里很明白,中国共产党从横空出世到今天,刚刚二十八年。二十八响礼炮就是二十八年党史的礼赞,这不是很明白吗?

很快,简明扼要的二十八响说明的报告递上去了。

毛泽东用他的铅笔签上了他的名字。这份材料转发了。

那么,五十四门礼炮有什么说头吗?

最流行的说法是,五十四门礼炮代表五十四个民主党派。

翻开政协一届会议的材料,大会代表分配在四十五个单位中。

还有一个说法是五十四门礼炮代表了五十四个民族。

但是国务院一九五四年才开始调查民族情况,当时自报民族名称的有好几百个。国务院一九五六年公布中国共有民族五十一个,后来又增补了四个,加上汉族,中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

至于五十四门礼炮代表五四运动,更有点儿牵强了。

开国大典礼炮队由一百零八门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时,一组发射,轮流作业,这样可以减少发射间隙。

所以,习惯上仍称五十四门礼炮。礼炮发射极严格,二十八发无头的空炮弹要在二分半钟全部送入空中。因为二分半钟的时间,是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的时间,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路程的缩影。

礼炮一字排开,背倚天安门,靠在一截古城墙,位置在前门附近。

如今,参加开国大典的礼炮已经进入博物馆。就是步兵,也不再用它做武器了。

⑵ 关于名人的读书故事 要长篇的

1、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2、牛角挂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3、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4、映月读书

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要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他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读书,月亮西坠。他爬上梯子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梯子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

5、焚膏继晷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如同中国其它读书人一般,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

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⑶ 建国大业值得去电影院看吗

值得,毕竟众星云集,还很有意义

⑷ 周总理曾经住过的西花厅,现在有人住吗

截止到2019年12月,西花厅没人住,是作为文物保存的。

西花厅坐落在中南海大院西北角,是清末宣统年间修建的那种京城常见的旧王府式四合院建筑群。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住过的西花园。

北洋政府时,是国务院所在地。解放前则是北平市特别市政府的办公场所。因年代久远,青砖灰瓦的屋宇,廊柱暗红陈旧,雕梁画栋亦已褪色斑驳。



(4)有声小说从西柏坡到中南海扩展阅读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到北京,首选的落脚地是香山,作为党的副主席周恩来当然也居住在那里。

当时,新中国正处于紧张的筹建中,周恩来每天日理万机,有时一天内甚至要不止一次地往返西山与城里之间,因为当时路况很差,每天在路途上所花的时间也就可想而知。

由于总是这样奔波既劳累又浪费时间,所以当时有几位领导人就率先住进了中南海,周恩来最早选中的院子就是丰泽园。丰泽园共有三进院子,周恩来最早是同林伯渠分住在里院的五间正房里。

过了一段时间,毛泽东也要搬进城,周恩来就把里院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中院的正房里,但因为后来毛泽东的家属也要进城,周恩来就又搬了一次家,这次他搬到了丰泽园外院的东厢房。

开国大典之后,身为一国总理的周恩来再住在丰泽园外院就十分不方便了,于是,1949年的11月,周恩来和邓颖超搬到了他们自己选中的西花厅,以此作为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从丰泽园迁至西花厅后,周恩来在此生活了26年,直到1974年6月1日最后一次住院的前夕。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在此又继续居住了16年。

阅读全文

与有声小说从西柏坡到中南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现代搞笑有声小说 浏览:950
玄幻小说霸气的武功名称 浏览:756
恐怖小说完结女主文 浏览:934
在哪能看小说不嫁总裁嫁男仆 浏览:43
御姐总裁亿gl小说 浏览:621
类似朱砂女主的小说 浏览:37
好看十大修真小说排行榜 浏览:761
漩涡同人小说 浏览:218
统一全球的历史穿越小说 浏览:939
重生成动物在都市的小说排行榜 浏览:620
三体科幻小说网 浏览:390
周涛被强了小说阅读 浏览:56
重生铁路职工小说 浏览:232
玄幻小说主角有瞳术 浏览:302
张之洞有声小说 浏览:856
古代母子合集短篇小说 浏览:994
贴近原著的水浒穿越小说 浏览:256
小说重生之我的彪悍人生全文阅读全文 浏览:1
末世之类小说排行榜 浏览:206
刘北辰有声小说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