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请问有哪位了解民国军阀混战时的历史,或有那些书是介绍这历史的,告知一下
国民党新军阀混战是以蒋、桂之间的战争拉开序幕的。
1929年2月19日,桂系的武汉政治分会发出决议,撤免鲁涤平的湖南省主席兼18师师长职务。同时派叶琪的第9师,夏威的第7军向长沙进兵。鲁涤平措手不及,慌忙乘外轮逃往南京,桂军控制了湖南。至此,桂系占据了两湖,接通了广西,势成能攻能守、可进可退,要与蒋介石较量一番。这就是所谓的“湘案”。
蒋介石消灭白崇禧部的办法是,利用唐生智与桂系的矛盾,起用唐生智,驱逐白崇禧。白崇禧带到河北的李品仙、廖磊两部原是唐生智的主力军。白崇禧既想长驻河北,又想向西北发展,这引起部下的不满。唐的部下都想早日回到湖南家乡,又都觉得当桂系的军官不光彩。蒋介石抓住这个矛盾,广泛传播唐生智将要复职的消息。唐生智在上海也活跃起来,派人向蒋介石表示竭诚拥护中央。蒋介石不但答应唐可重新指挥部队,还赏以巨款,并促其立即北上平、津,收回旧部。
此时蒋、桂之战已在弦上,白崇禧计划率部南下浦口,配合李宗仁部攻蒋。但此时部队已不听白的指挥,并到处张贴“打倒桂系!”“打倒白崇禧!”“欢迎唐总司令东山再起”等标语。甚至把反桂迎唐的标语贴到北平、天津的火车车厢上。白崇禧在军中不能立足,化装由塘沽搭日轮逃走。
3月20日唐生智在塘沽登岸,受到旧部的欢迎。3月ZI日宣布讨伐白崇禧,蒋介石立即任命唐生智为第五路军总指挥。唐生智在北平顺承王府设立总指挥部。蒋介石扶唐倒自计划完全实现了,这等于砍去了桂系的一只手臂。
李济深是广西梧州人,在广东做官。在政治势力的划分上他属于粤系。广东财力充裕,但士兵的战斗力较差。广西较穷,士兵勇敢。李济深利用乡士关系,长期以来与桂系结为一体。广东支援广西经费,广西支援粤省兵力。李宗仁、白崇禧带兵远离广西之后,李济深与黄绍密切配合,使蒋介石无法插手两广。蒋介石要消灭桂系,不拆散粤、桂联盟是难以成功的,因此,蒋介石阴谋暗算李济深。
李济深本不想来南京参加三全大会。蒋介石以人格担保,特派吴稚晖、张人杰、蔡元培、李石曾四大国民党元老请李到南京来调停湘案。李济深信以为真。不料在3月21日晨,蒋介石突然下令将李济深逮捕,关押在汤山俱乐部。3月28日国民党三大闭幕的当天,蒋介石又派兵去抄了李济深在南京的住宅。全国编遣会议后,蒋介石到处阅兵、演习,向地方实力派示威,李济深曾为此电责蒋介石。蒋介石因而对李怀恨在心。
蒋介石无理扣押李济深,引起各方面强烈不满。帮助蒋介石劝说李济深入京的吴稚晖和张人杰,首先怒气冲冲地跑到蒋介石的面前斥责他的暴行,然后他两人搬到汤山与李济深同住,以表示抗议。蔡元培、李石曾也谴责蒋介石毫无信义。广东将领群情激奋,蒋光鼎、蔡廷锴等人联名致电蒋介石,强烈要求立即恢复李济深的自由。又电邀黄绍宏到广州商议对策。但这时蒋介石已派粤籍将领陈铭枢、陈济棠二人到粤活动,说服粤省将领服从中央。二陈以貌似公允的两面派手法,用避免牵人战争为理由,把桂系孤立起来。随后,蒋介石任命陈济棠为讨逆军第8路总指挥。陈济棠从此主宰了广东。
蒋桂战起,各实力派多为自己打算,3月29日,阎锡山发表通电,响应蒋介石的讨伐令。四川的刘湘为防止蒋介石以追击桂系为名进入四川,也声明讨桂。
冯玉祥在蒋桂战争中,采取两边应付的办法,桂系曾请冯协助反蒋,冯满口应允。蒋许给冯行政院长职位,冯为利所动,答应出兵14万助蒋讨桂。但冯在兵下徐州时,印刷了大批讨逆布告,却不印所讨之逆为何人,只印“贪赃枉法、横征暴敛、屠杀民众,迫害青年”之类的罪名。他的用意是蒋、桂谁败,就在布告上填写谁的名字,并企图先于蒋介石占领武汉。冯玉祥的这种态度,不仅害了桂系,自己也遭到蒋介石的暗算,受到双方责难。
蒋介石于3月29日亲自担任总司令,到九江指挥作战,讨伐桂系。何应钦任参谋总长。共出动3个军:刘峙的第1军,朱绍良的第2军和朱培德的第3军,并有14艘舰艇配合作战。
然而,蒋介石最拿手的办法是从对手内部收买叛将。蒋介石知道任何地方派系中都是派中有派,不可能没有矛盾。蒋介石采用以派制派的方针从内部分化瓦解,利用他手握中央大权的条件,许诺投靠者以高官厚禄,往往容易找到叛投者。这种办法瓦解对手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见效甚快。
蒋桂战起之时,李宗仁从上海返回广西,白崇禧正从塘沽逃往广西途中,黄绍宏坐镇广西,致使武汉军中无主帅。武汉前线总指挥的大权交给了第一师师长李明瑞和杨腾辉。这时李明瑞和杨腾辉已被蒋介石买通。同时蒋介石又通过朱培德争取张发奎,任命张为第1路军右翼军总指挥·,任务是叫张发奎抢在冯玉祥的前面占领武汉。蒋介石手令:委任何键为讨逆军第4军军长,拨发该部给养70万元,并应允事成之后:湘省一切要请芸樵(何键字)负责。何键立即发电表示“竭诚拥护”中央。就这样,蒋、桂未经交战,桂系占据的湖北、湖南两省,从地方到军队,都已被蒋介石分化瓦解了。蒋介石的侍从副官郑介民在武汉市内指挥蒋系的特务,已经做好了内应的安排。4月6日,蒋介石到达武汉,他宣布:“兵不血刃而定武汉。”因为李明瑞带部队脱离了战斗,桂军几乎不战自退了。冯玉祥先于蒋而人武汉的幻想也破灭了。
蒋介石进入武汉之后,封官犒赏,发给李明瑞部大批现金。又在武汉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大骂叛逆。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蒋介石还在武汉单独召开了冯玉祥的部将韩复榘,蒋氏夫妇“盛情”款待,当面许韩任河南省主席职,并赠数十万巨款,开始作瓦解冯部的工作。
从武汉败下来的桂系第4集团军的残部,在胡宗驿、陶钧、夏威的带领下,退到鄂西,想联络四川军阀杨森。蒋介石岂能容他们在鄂西立足,他命张发奎、朱绍良、夏斗寅部追击,同时发出招抚桂系的《告桂系军队书》,称:“官兵如带械归来,各赏洋五元;官兵如为待手来归的一律收容;如能杀了你叛逆长官来归的,必得重赏官级。杀了你连排长,赏银百元官升一级;杀了团营长赏银五百元,升二级;杀了师长总指挥来归的,赏银五千元,升三级。于是,胡、陶、夏三人顶不住蒋介石的武力与金钱双管齐下的手段,三人同时宣布下野,部队听候改编。桂系第4集团军至此全部瓦解。
蒋介石“彻底铲除”桂系的战争是从5月5日开始的。蒋介石限5月25日前占领柳州,他又从武汉跑到长沙督战。此前蒋介石也曾诱迫过黄绍宏叛桂投蒋,但黄未能听命。
李宗仁、白崇禧、黄绍宏在蒋介石的紧逼之下,决定争取主动,以攻为守。在蒋介石向广西进攻的同一天,5月5日,李宗仁在梧州打起“护党救国军”的旗号,由白崇禧、黄绍宏率兵分两路向广东进攻,企图对粤作战取胜后打开新局面。李宗仁则去香港联系其他反蒋力量。5月21日,粤、桂军在广东白念进行血战,桂军失败,退回广西。白、黄在广西虽反复作战,但无力抵挡蒋介石从四面八方调来攻桂的军队,6月,白崇宏、黄绍宏由广西南端的龙州败逃越南,待机再起。
蒋介石铲除桂系的方针及其阴险手段,引起国民党各派系的极大震动,并感到惊恐。迫使他们各寻出路:或者奋起反抗,或者委身投靠,或者以两面派的手法左右去逢迎。
蒋介石倒桂得手之后,他极力拉拢阎锡山,加紧攻击冯玉祥,采用的仍是各个击破的策略。
冯玉祥本想利用蒋、桂之战,抢先占领武汉。但被蒋介石所窥见,早有了防备。冯玉祥的打算落空,还增加了蒋介石对冯玉祥的怨恨,使蒋、冯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了。蒋介石占领武汉之后,立即调集了主力部队,准备进兵河南、山东,对冯系作战。
蒋介石为了铲除冯系,使出了全身的解数。首先,他开始大肆收买冯的部将。在武汉已把冯玉祥的老部下、最忠实的将领韩复榘收买。接着蒋介石又派人到襄樊,给石友三送去几十万元,进行收买。石友三本是反复无常的小人,立即答应听从蒋介石的指挥。后来,蒋介石又用同样的办法,收买了刘镇华、马鸿逵等部将叛冯附蒋。西北军在蒋介石的瓦解下发生了激烈的分化。其次,蒋介石广泛散布谣言,制造冯玉祥勾结苏联、要南攻蒋介石并向山西发展打击阎锡山的舆论,挑拨冯、阎关系,使阎锡山半信半疑。再次,蒋介石企图诱骗冯玉祥入京,使西北军群龙无首。当时,蒋接连电请冯玉祥人京供职。冯玉祥明确表示他不去南京的根本原因是“恐为李济深第二”。同时冯玉样在华阴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武装反蒋,冯自任“护党救国军西北路总司令”,要求各部收缩兵力,缩短战线,冯军从山东、河南一律撤至潼关集结,迎击蒋军。冯军西撤之时,将归德至马牧集段13座桥梁炸毁以阻止蒋军运兵。
5月8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推蒋介石为主席,23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议,革除冯玉祥的一切职务,永远开除党籍,下令查办。在这之后,国民党中央发表的各项文告中,称冯玉祥为“统一之梗”,“破坏革命”,“阴险成性”,“反复无党”,“勾结苏俄”,“背叛党国”,总之是“十恶不赦”。蒋介石对他这位“死生不渝如胞兄”的冯玉祥,大有寝皮食肉而后快之意。文的、武的、正面进攻与内部瓦解一齐向冯玉祥的西北军打过去,使冯玉祥的处境十分困难。
冯玉祥对蒋介石的强大压力,不敢贸然迎战,他突然宣布:“自5月27日起,所有各处电文,一概谢绝,从此人山读书,遂我初衷。”冯玉祥下野当然不是为了读书。目的是使蒋介石失去进攻西北军的借口,以保存实力,然后冯设法拉阎反蒋。冯玉祥这一招果然收到一些效果,蒋介石的武力进攻暂时停止了。但是,战场上的争斗立即转变为一场曲曲折折的蒋、冯、阎之间纵横的政治斗争。
阎锡山在蒋、冯冲突中,既媚蒋任冯,又拉冯抗蒋。媚蒋压冯,是想借蒋之力把西北军挤出豫、陕、他好称王北中国;拉冯抗蒋,是为了在蒋介石面前抬高身价,阻止蒋介石进攻晋系。蒋介石为了各个击破,紧紧拉住阎锡山先把冯玉祥赶下台,然后只剩下晋系就好收拾了。冯玉祥要想抗拒蒋介石,必须联合晋系方能立足。这就是此时蒋、冯、阎三角关系的微妙之处。
6月7日,蒋介石致电阎锡山,要求阎锡山帮助他进攻西北军,逼迫冯玉祥出洋,冯玉祥只“入山读书”是不行的。阎锡山表示不主张内战,提倡和平解决。并扬言他要与冯玉祥相偕下野出洋。随后,他派人到天津订购船票,到日本安排住处,摆出一副决心引退的样子。阎锡山曾多次邀请冯玉祥到太原共商反蒋大计,但冯玉祥怀疑阎锡山别有他图,不敢贸然入晋。冯看到阎的上述举动,消除了冯的怀疑。阎又派冯玉祥敬重的老友李书城向冯说项,冯玉祥即决心人晋。6月ZI日,冯玉祥为了表示诚意,特带上夫人李德全和女儿,从华阴山动身去山西,于24日到达太原,受到阎锡山的热情接待。
冯玉祥到山西后,阎锡山并不认真地与冯商讨反蒋大计,却派人四处活动,准备出国的服装用具,似乎阎、冯即刻就要手拉手起身出洋了。这下可急坏了蒋介石。果真冯、阎并肩出洋,无疑是使西北军与晋军联合起来,蒋介石的各个击破的目的就难以实现了。于是蒋介石又委任阎锡山为西北宣慰使,全权处理西北善后事宜。阎锡山对蒋的委任不加可否,却又以更强硬的态度向蒋介石提出,一定要与冯玉祥同时出洋,如果中央不批准,则坚决辞去国府委员的职务。蒋介石又急忙致电挽留阎锡山,并决定自己屈尊赴北平与阎锡山晤谈。这无形中使阎身价倍增。
6月25日,蒋介石到达北平,他要尽全力改变阎锡山脚踏两只船的态度。6月27日,蒋介石派吴稚晖、赵戴文、孔祥熙三人,带着他的亲笔信到太原见阎锡山,请阎锡山赴北平与蒋商讨处理西北善后事宜。阎锡山一面电请中央撤销对冯玉祥的处分,一面随同吴稚晖等人于6月30日来到北平。蒋、阎在北平经密谈,蒋介石委任阎锡山为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阎的地位在军队中途提高到蒋介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阎锡山答应蒋介石尽快解决西北军,蒋、阎达成了共同对付冯玉祥的秘密协议。这时,阎锡山的阴谋才暴露出来。他是先把冯玉祥骗到太原,手握冯这张王牌与蒋介石讨价还价,一直要到蒋介石在北平许他任副总司令,价码才算要足了。
阎锡山于7月2日突然“得病”住进了医院,闭门谢客。7月4日他又退了去日本的船票。从此,阎锡山对冯玉祥也改变了态度。
他以冯住晋祠不便为名,将冯玉祥诱骗到建安村软禁起来。村庄四周派军队封锁,使冯与外界隔绝。
阎锡山背信弃义的行为,受到其他派系的谴责。说服冯玉祥人晋的李书城搬进建安村与冯玉祥同住,表示对阎锡山的抗议。
冯玉祥被阎锡山出卖,噬脐莫及,却又不甘心坐以待毙。他已知蒋、阎有了新的交易,也不露声色,只想设法拆散蒋、阎的勾结,以寻出路。他在软禁之中,设法授意留陕主持西北军的宋哲元,要他绕开阎锡山,直接与南京政府接通关系,向蒋介石靠拢。西北军将领对阎锡山的背信弃义十分愤恨。冯玉祥被扣在建安村,军饷无法解决。西北本属贫脊地区,穷困万状,亟待接济。他们得到冯玉祥的指令之后,感到靠拢南京也是一条出路。于是,西北军在7月中旬派参谋长陈琢如到南京求见蒋介石,表示西北军接受中央指挥,要求接济军饷。蒋介石认为西北军向他屈服了,瓦解冯系已经不需要借助阎锡山了。狡猾的蒋介石不知自己中了冯玉祥韬晦之计,于是,他派于右任、贺耀祖到西安宣慰与点编冯玉祥的部队,安抚冯的部将,供应军饷。为了笼络西北军将领,蒋介石下令把已经被免职的鹿钟麟、薛笃粥、熊斌、唐悦良等人又请回南京。亲自召见、宴请。8月17日特任命鹿钟麟为军政部长。8月22日又任命冯的另一亲信李鸣钟为全国编遣委员会遣置部主任。从此,蒋介石与西北军的关系由对抗转为密切了。
1929年8月,全国编遣实施会议之后,阎锡山开始感到他自身也难保了。冯系靠拢蒋介石,更使他狐疑。他猜想蒋、冯可能已有新的交易,下一步将是蒋、冯联合起来对付晋系。阎锡山感到媚蒋压冯的方针有些失策,为了摆脱困境,他准备再走拉冯抗蒋的道路。
中秋节之夜,阎锡山亲往建安村,当面向冯玉祥赔礼道歉,提出联合反蒋。冯玉祥指示宋哲元靠拢蒋介石,本为拆散蒋、阎联盟。冯见目的已经达到,遂欣然向阎锡山表示,愿摒弃前嫌,合作反蒋。9月26日,阎、冯同游五台山,以示重归于好。
这次冯间发动反蒋战争,采取的办法是:冯玉祥仍住在建安村,指示西北军的宋哲元、孙良诚领衔发动反蒋。冯躲在幕后,以留回旋之地。西北军先发动战争,并拥戴阎锡山为首领,然后晋军再起而响应,共同反蒋。
10月9日,宋哲元等先致电阎锡山、冯玉祥,列举蒋之罪状,声言他们被迫起来反蒋。阎、冯即于10月10日复宋哲元等一电,称:“应从长计议,以求政治趋人正轨,仍望先行切实编遣,冀达诸同志救国之初衷,国事当由国人解决也。”宋哲元与阎、冯电报往来的目的,是要造成阎、冯与此次反蒋无关的假象,以掩护他们在幕后的坐镇指挥。
1929年10月10日,宋哲元等27名西北军将领、联合发表拥戴冯、阎,讨伐蒋介石的通电。
宋哲元等人的讨蒋通电慷慨激昂,所开列蒋之罪状均为事实,有一定的号召力。西北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向河南进军。但却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被蒋介石打败了,原因何在?主要有三方面:
一、蒋介石在财力、物力、兵力上都占优势。宋子文在宁、沪。浙一带筹集军饷,甚至把编遣公债也拿来打内战,因为中央掌握国库,财力充足。宋美龄组织的慰劳队,带着20万现金到前线奖励官兵。而西北军穷得不能按月关饷。蒋介石还能得到帝国主义的装备,武器弹药充足。还有德国的军事顾问献计献策。蒋介石以嫡系军队为骨干,还有许多投靠他的杂牌军,兵力也超过西北军。
二、在政治策略上蒋介石也压倒了西北军。国民党派系之间的混战,本无正义可言。宋哲元的讨蒋通电固然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但是,蒋介石回敬了一篇《告全国将士书》,称西北军“本属利害结合,封建集团。只知有集团,不知有国家,只知有利害,不知有主义”。“此种封建集团,一日不消灭即国家统-一日不能成功”。宋哲元等对蒋介石的责骂也无法回答。
三、西北军内部不团结。冯玉祥不在军中,宋哲元与孙良诚争当首领,互不相让,互不服气,指挥不能统一,作战各行其事,因而削弱了战斗力。
然而,这次西北军反蒋失败的重要原因是阎锡山的再一次背信弃义。
事先讲好的是冯、阎共同反蒋,否则冯玉祥不会单方贸然发动反蒋的。宋哲元等出于对阎锡山卖友求荣的痛恨,没有按原来的约定推戴阎锡山为首领,只是笼统地提出拥护冯、阎。因此,西北军发动之后,阎锡山按兵不动,使西北军孤军作战。蒋介石看到冯、阎的裂痕,立即采取拉拢阎锡山、孤立冯系的策略。10月11日,南京以五院院长的名义致电阎锡山,请其就近负责处理西北问题。10月28日,蒋介石把特任阎锡山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命令公布于众。10月31日,蒋介石特派何应钦、方本仁等到太原,代表蒋介石与阎锡山勾结。11月5日,阎锡山宣布就任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同时在北平、太原等地召开“讨逆大会”以表示晋系完全拥护中央。阎、冯再次分离,蒋、阎重又勾结。随后晋系对西北军处于敌对状态。战败而又彻底孤立了的西北军退回陕西,固守陕县、潼关一带。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次反蒋又失败了。
1929年,国民党各派系几乎都卷入了内战的漩涡,枪炮声没有一天停止过,战火遍及大半个中国。蒋介石的日子很不好过,他不得不急忙于12月3日召集党国要员开会,谋划对策。商讨结果,蒋介石认定,争取阎锡山和张学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要拉住阎、张,反对改组派,各实力派之乱则不难平复。于是蒋介石派吴铁城以劳军的名义去东北拉张学良,派赵戴文回山西劝说阎锡山。张学良在吴铁城的说服下表示支持蒋介石。阎锡山与张学良早有往来。本已表示支持改组派的阎锡山,害怕奉军入关,自己受到蒋、奉的夹击,转而支持蒋介石。于是,阎、张联合发表通电,“毅然决然拥护中央”,反对改组派。这时,蒋介石派何应钦入粤与陈济棠联合击退张发奎和桂系的“护党救国军”,调嫡系部队刘峙部北上攻打唐生智。阎锡山亲自到郑州督战,配合蒋军攻打唐生智。1930年1月,唐生智溃败,通电下野。石友三重新投降蒋介石。国民党改组派的反蒋军事投机宣告失败。
蒋介石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了30年代,但由于反蒋派实力犹存,而且并未屈服,所以,一场更大规模的军阀混战正在酝酿之中。
1930年元旦给南京政府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严重的危机。虽然蒋介石因接连战胜对手而趾高气扬,却并不能使危机有所缓和。
首先是政治危机。蒋介石的独裁政治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加深了国内的阶级矛盾,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黑暗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燃起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而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迅速腐败与“恶化”,恰恰与红色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照。人民群众参加土地革命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扩大,红军在发展。中心城市的工人、学生、青年和妇女等革命运动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起来了。1927年以后的那种沉闷、压抑的状况,已经有了根本改变,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这是南京政府产生政治危机的根本原因。
此外,国民党反动派内部的矛盾远未解决。反蒋派的实力犹存。阎锡山、冯玉祥的手中握有50万大军,蒋介石为此昼夜不安。改组派继续串连反蒋,频繁活动,利用南京政府的腐化堕落到处作反蒋宣传,给蒋的国民党中央造成了不小的威胁。这也是造成南京政府政治危机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外交危机。蒋介石指使张学良无端挑起中东路事件,引起中俄武装冲突。不仅给边境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与苏联的外交谈判旷日持久地进行,一直没有达成和解的协议。蒋介石所搞的裁赃陷害冯玉祥的把戏,到头来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最后还有财政危机。连年不断的内战和长时期的边界冲突耗资巨大,榨干了人民的血汁。更为严重的是,宋子文等推行的卖国主义金融政策,把中国深深地拖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之中。1929年,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金价猛涨、银价狂跌,实行银本位制的中国货币严重贬值。因为当时只有美国收购白银,中国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往美国,以维持中国的现行货币。美国靠中国廉价的白银减少了损失,却使中国陷人了“民生凋敝、国库空虚”的境地中,民怨沸腾,一时间国内社会秩序混乱。
财政危机是南京政府最急迫的问题,蒋介石拿不出解决危机的有效办法,他绞尽脑汁,还是要从强化南京反动统治上耍花招,提出所谓“刷新政治”,“增进政治效率”,加速全国统一等项措施,企图压缩开支,消极节流。而且他的“节流”办法也仅只是“紧缩”。即紧缩编制、机构、裁减兵员等。但是,蒋系的军事编制不缩,蒋系的御用机构不减;蒋介石收养的鸡鸣狗盗之徒,不仅一个也不裁,还要派往各地去当官。对其他派系,蒋介石则以“国库空虚”为理由,以“实行紧缩”为借口,要求他们迅速按编遣方案缩编。在未实现缩编之前,则拖欠或停发非嫡系部队的军饷。蒋介石还多次下令,调各实力派的部队到指定地区点编,抽调各级军官到中央军校受训。他企图通过这些办法,使各实力派的武力掌握到他的手里。蒋介石为了摆出“紧缩”的样子给人看,再次淘汰了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精减”了部分无用的雇员。各实力派为了应付蒋介石,也照样办理,这样,导致兵变蜂起,化兵为匪到处害人,使老百姓更加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除此之外,蒋介石又借口国库空虚与国家不统一密切相关,强令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并以武力相威胁。这样一来,国民党反动集团内部的矛盾迅速加深,那些尚未公开反蒋的实力派也惴惴不安起来。新军阀们置国家安危与人民死活于不顾,只为维护本集团的利益,又展开了一场新的争斗。
1930年国民党内部的争战,首先是从蒋、阎之间的争吵开始的。
多年以来,蒋、阎关系一直飘忽不定,这是由于蒋介石的阴险和阎锡山的投机习性所造成的。阎锡山曾多次与蒋介石合作,但又多次破裂。桂系、冯系、唐系都先后受到蒋介石的致命打击,唯独阎锡山一直像游蛇一样,安然回旋于各实力派之间,使晋系得到了保存和发展。以往的经验证明,蒋介石要利用他时,就给他一些利益,但往往过了河就拆桥,使阎空欢喜一场。如蒋介石为了笼络晋系,曾把平津地区划归阎锡山治理,但平、津换旗后仅半年,到1929年1月,蒋介石即派宋子文到北平,以划分“国税”和“地方税”为名,将平、津的税收归为“国有”也即“蒋有”。阎锡山忍气吞声服从了这个安排,同时向宋子文提出,平津卫戍部队的军饷应由中央财政部发给,以此作为让出平、津“国税”的交换条件。宋子文表面上答应了,但只发了一个月的军饷,此后就再也不发了。阎锡山知道上了当,便申请发行省公债3千万元,以抵补北伐时山西银行垫付的3千万元军费,蒋介石却没有批准。阎认为这是蒋介石企图利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晋系,为此,一直气愤不已。国民党军占领平、津后,在国民党的内争中,阎多次帮了蒋介石的忙。但蒋对阎却只有利用而从不信任。阎亲自率兵到河南助蒋灭唐,蒋又自食诺言,没有把河南给阎,而是任命韩复第为河南省主席,又委任王金钰为安徽省主席,马鸿逵为皖南剿匪总指挥。蒋的嫡系部队也纷纷北调,集中于徐州、蚌埠,并在河南驻扎重兵。这种态势,无疑是为了防备晋系与西北军,使晋军不能在河南立足。阎的如意算盘落空,无可奈何地将晋军撤回原防地。屡屡遭到蒋介石的算计,使阎锡山看出,蒋介石的下一个打击目标就要轮到自己头上了。这样,在拥蒋还是反蒋的问题上,阎锡山不得不尽快作出抉择了。
1930年1月16日,阎锡山回到太原,随后,吴铁城即衔蒋之命从北平赶来,为贯彻蒋的“刷新政治”方针,请阎补行副总司令就职宣誓仪式。这不仅是个手续问题,而是蒋介石要阎锡山表示服从中央的一种形式,阎锡山明白蒋介石的用心,他不愿意再表示沉默。1月22日,阎锡山在太原补行了就职宣誓仪式,借机发表了对抗蒋介石的演说,提出要建立“整个的党,统一的国”,反对蒋介石把持中央大权,指责蒋介石造成了党的分裂、国家的分裂。蒋介石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晋阎武装示威,一面公开向阎发出警告。2月9日,蒋介石向阎发出电报,称“武力平定两广,极为有把握”,并特请赵戴文早日返京。面对蒋介石的威胁与恐吓,阎锡山也不示弱*日即回蒋一复电。以此为发端,南京、太原之间展开了为时两个月的电报论战,间以谈话、文告相辅,互相责骂,喋喋不休。蒋、阎的电报争论展开之后,’双方的阵线逐渐明朗。反蒋各派纷纷通电,表示拥护阎锡山。拥蒋的军人政客打着维护中央的旗号为蒋介石摇旗呐喊。蒋介石在他的控制区掀起大规模的声讨阎锡山的运动;阎锡山也在自己的辖区内召开讨蒋大会,查封蒋记中央主持的各地方党部与报刊;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蒋、阎论争,使阎锡山与改组派的关系亲密起来了。阎锡山否认南京国民党中央的合法性,就必须树一个“合法”中央才能与蒋记中央相对抗。为此,阎需要得到改组派与西山派的帮助。改组派在南方相继失败,他们军事投机的本钱输得差不多了,只好向北方的阎、冯找出路。同时,由于蒋介石袭击了改组派
参考资料:http://book.tiexue.net/archivecontents269642/
『贰』 《桂系演义》txt全集下载
桂系演义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叁』 是谁全文朗读了1992年广西广播电台播出的《桂系演义》
王进宝
『肆』 新桂系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新桂系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新桂系 第一卷 峥嵘岁月 第五章 直言不讳
送走了李克凡,白崇禧来到了刘存身边,默默注视着光着膀子的刘存,刘存立正叫声“连长好”便低下头。火光下白崇禧看到他沮丧的表情一愣,随即大声命令:“刘存!”
“到!”刘存挺起胸回答。
“给你二十分钟,洗完澡立刻来见我!”
“是!”刘存回答完转身而去。
看着刘存远去的背影,白崇禧赞许的点点头,向三班长韦耀清招了招手,韦耀清快步跑了过来,白崇禧详细地询问整个战斗的过程后,又让韦耀清把老陆找来,让他说出发现匪徒来袭的前后经过,等将所有情况都了解清楚以后,才让两人离去。
刘存在小溪里洗完澡,回到营房换了身干净的军服,熟练地背上弹袋扎紧腰带,提着枪一路小跑到白崇禧身边:“报告!二排三班士兵刘存奉命前来报到。”
白崇禧转过身面向刘存,上下打量了一番,满意地点点头;“不错!来,陪我到河边走走。”
“是!”
这时天已发白,白崇禧信步走出营区,刘存落后半步紧跟着,一路无话,走到……
免费的,直接下载就行
『伍』 新桂系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新桂系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新桂系-第三卷 跃马中原-第一章 师出有名
上天早已注定,今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华夏大地上暗流汹涌,几乎所有即将到来的大事件,都在这一年里显示出强烈的预兆。无论南北,各势力之间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衰败与壮大、死亡与新生,正在无序地酝酿与躁动。
北方各军阀势力无不打着人民的名义妄图窃取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宝座,直系军阀曹锟的贿选丑闻更是演出了一场波及全国的闹剧,一时间群情激奋八方声讨,在奉系、皖系和南方势力的威慑及道义等多重压迫下,强横的直系亦面临分裂的危机。
五月的广州百花盛开生机盎然。似乎找到了正确方向的大本营一片繁忙景象,各种政令与宣言、声讨和礼赞夹杂着各种试探和肯定,如雪片般在神州的天空中传送。值此百忙之际,关于对广西局势分析及领导方略之特别会议,经过两天的讨论终于得出统一的意见:派遣以汪兆铭为首的中央特别代表一行前往梧州,传达大本营的任命和商讨两广统一之事宜,并给予思想的统一和道路的指引。
会议……
『陆』 急需读后感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谁动了我的奶酪》写的是个可爱的寓言故事,每页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爱个性鲜明的漫画形象。可据说,就是这本不起眼的小书,在欧美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自1998年9月出版后,两年中销售2000万册,同时迅速跃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最畅销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书中主要讲述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我们的意识也该跟着不断地更新,这样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才能有进步。生活中,其实“奶酪”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也或许是一种生活的意愿等等;“迷宫”代表着你花时间寻求着的东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工作的机构,也可以是你生活的社区,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种人际关系。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清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无法实现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
别人都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属;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失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今天,当我们回顾这几年的新教育实验,面对种种变化,《谁动了我的奶酪》四位主角的思维恰恰反映在社会上相关群落的行为中,有人牢骚满腹,有人等待观望,有人冷静思考,有人不断追求……而我,一个身临其中的一分子又是怎样?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每个人在必须为自己的事业,生活做出选择时,必须充分地热爱自己喜欢干的事,热爱才会努力去钻研,努力钻研必会有作为;选择自己有能力干的事,选择一经确定,就要弃而不舍地去奋斗,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最小的事做起,努力做到最好,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才干,树立信心。久而久之,必定会有所作为,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去追寻其他更新鲜的奶酪
『柒』 三国,,赵云,周瑜,甘宁墓
赵云墓
在大邑县城东1公里银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四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有高2.5米、宽1米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三国蜀汉名将。建兴六年(228年),随诸葛亮攻汉中,分兵拒曹真,因兵力悬殊,退守汉中。翌年,病死成都。因赵云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
一、庐江周瑜墓
年代:东汉
地址:庐江县 军二东路 横街 朝墓巷(大转盘)
周瑜,字公瑾,三国东吴名将,墓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墓地约5亩,北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以3×6×12小车纹汉代大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围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石栏毁灭无存。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重加修葺,并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清咸丰年间,墓址又遭破坏。民国31年,国民党桂系驻庐部队一七六师五二六团团长覃振元掘墓,后又重新修建,筑墓成台,改圆形墓为凸型墓,分三层台阶,正方体,圆顶。底台阶边长10米,墓高约5米,墓四角配以4头石狮,墓正面竖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两侧刻有对联,文曰:“君臣骨肉江东水;儿女英雄皖北坟。”二层台阶竖立国民党驻军团长覃振元、江防司令孙福安、县长谢殿栋3块石刻碑记。墓前两旁竖立一对高大的长方形砖柱,上书对联:“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城封,两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建国前柱已遭破坏,“文革”期间,碑碎墓毁,仅留下衰草荒丘。
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工作,1987年,周瑜墓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募捐、划地;1993年,庐江县委、县政府决定,拆迁墓附近26户村民住房;2002年,庐江县文化旅游局对周瑜墓冢进行了重新修复,为利用有限空间,便于游人参观,根据省文物局专家建议,将墓冢改向朝南。2005年,重点对三国文物陈列馆展示、享堂、碑廊等附属仿古建筑进行投入建设,不久一代英豪周瑜墓园再现千年胜迹,成为人们瞻仰、游览胜地。
庐江的周瑜墓园的重新修建是从2007年初冬开始。由九华山的方丈出资修建庐江周瑜墓园。大概耗资2,3百万。预计在2008年5,6月份完工。
补充:
周瑜墓在庐江县城关镇东门外朝墓巷。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庐江”古郡名,古舒县即今庐江县)。他20岁就跟随孙策领兵攻下横江、当利,渡江进击秣陵……还镇丹阳,吴中皆称为周郎。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领精兵3万,用火攻之计,使曹操几乎全军覆没。著名的赤壁之战使周瑜名声大振,被封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著名诗人杜牧有《赤壁》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瑜在准备起攻蜀时,“道于巴丘(今湖南岳阳)病卒”,时年36岁。灵柩运往芜湖,孙权哭祭之后,“命厚葬于本乡”。诗人彭教有诗云:
一代英雄土一抔,寒云衰草翳荒丘。
烟消赤壁人何在?月满长江水自流!
已见有功成鼎足,谁云无策定神州。
功名未就身先卒,日落青山万古愁。
据《增补事类统编》和《庐江县志》载:“周瑜墓在庐江县东门外横街头”(即朝墓巷)。明《一统志》载:“周瑜墓在庐江县东门外安丰乡”(古庐江城东为安丰乡)。此处今有墓巍然,墓前有碑,这就是明正统七年(1442年),提学御史彭勋,令知县黄金兰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的碑。
《江南通志》关于这块碑石的高、宽、厚和字的排列形式,记得更为详细,并有插图。
1942年,国民党一七六师五二七团团长覃振元伐其墓,后筑墓成台,并刻石联:
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
佳城封马鬣,二千年后,我来树起风声。
1989年7月1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此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庐江县志》载:“小乔墓在西门外真武观西百步,墓墩俗称瑜婆墩”,与城东周瑜墓遥遥相对。前人有诗云:“凄凄两家依城廓,一是周郎一小乔。”
孙策攻皖时,得汉太尉乔公二女,大乔和小乔,自娶大乔,小乔嫁周瑜。诗人黄庭坚《乔公故宅》诗云:
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开芙蓉;
只今零落遗故址,令人千古思余风。
史载小乔貌若天仙,世称“国色”,与周瑜情深恩爱,共同东战西征达12年之久,育两男一女。
千百年来,周瑜墓和小乔墓吸引着全国各地游人前来观光仰慕。
二、岳阳周瑜墓
岳阳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周瑜虽不是岳阳人,但他在岳阳留下不可抹去的历史足迹。话说东汉末年,正是军阀割据的时候,年轻的周瑜就被孙策看中,于是便有周瑜兵戈铁马的一生。他24岁就当上了中护军,吴国人都称他为周郎。后来周瑜辅助孙权雄踞江东,被拜为偏将军,担任南郡的太守。由于他足智多谋,具有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像赤壁之战这样众寡悬殊的险恶战争,他却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大战得胜后,他又被予以重任,镇守江陵。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与孙权计议抢在刘备之前夺取西川(今四川一带),再取襄阳,北击曹操,以力消灭曹、刘,而一统天下,孙权欣然应诺。正在周瑜意气风发,一展宏图的时候,年仅36岁的他却在回江陵,路过巴丘备办粮草行装的任所途中,忽然暴病而逝,给历史,也给他自己留下了永久的遗憾,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许周瑜不死,三国的历史就得重新更改,一统天下的有可能就是吴国。
赤壁大战,曹操虽然惨败,但他的实力仍然威胁着孙、刘。曹操扫荡孙、刘,一统天下的计划仍如箭在弦,刘备借驻荆州,厉兵抹马,势力相当强大,对东吴威胁日深。这时,东吴主帅周瑜突然病逝,消息立即公之于众,其后果严重,孙权是十分清楚的。据说为了安定军心,稳定局面,吴国对周瑜的死秘而不宣,对周瑜进行就地安葬。然后缜密安排,一切准备停当,方才发丧。
岳阳周瑜墓,位于市郊南湖畔的金鹗村张家汊花坟坡。花坟坡又名发坡,金鹗山麓伸向南湖的一个小山咀。花坟坡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古时候当地百姓死了一般都葬在那里,故名花坟坡。周瑜就夹杂在众坟的中间,相当显目。墓由四柱三开间石构牌坊、石桌,石墩,拜台,墓碑,墓冢及精工雕镂的栏板式墓围组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十分雄伟,可见后人对他的无限敬仰。
1958年以前,周瑜墓除牌坊坍塌外,余皆基本完好,只是掩没在杂草丛中。1958年以后,周瑜墓不断遭到破坏。其墓围石料陆续被用来修水库,筑塘坝,甚至垫猪圈。1975年修机埠 时,将石料全部拆完,后来整个墓地被划到开发区,墓冢被夷为平地。据目击者回忆,墓被推平时,没有发现什么随葬器物,只有一些长38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四档有水波浪花纹的墓砖。这种墓砖与我市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砖,大小,花纹,火色完全相似。现残存的花岗石栏柱20厘米见方,高160厘米,上部雕塑15厘米高的莲花柱顶。浮雕青石栏板每块80厘米见方,厚6厘米,上镌吉祥图案,龙凤花鸟,有的左下方还刻有“周瑜”二字,并有诗文题咏,精致讲究。据当地村民回忆,原来这些石柱有160多根,石板有80多块。
另在安徽、芜湖、巢湖市潘湾、江西南昌、以及江苏苏州等地都传有周瑜墓。
寻访芜湖周瑜墓
风呜咽,云低沉,芜湖长江边缟素一片,孙权率三军将士皆白衣白袍守候在岸边。一艘战船驶过来了,正是山映斜阳时分,在江涛拍岸声中战船徐徐靠岸,孙权迎上前去,扶柩大哭:“没有公谨,哪里有江东,今后我依靠谁呢?” 江东军民皆为之恸哭——那是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在征蜀途中,旧创复发,死于巴丘。
周瑜死后,江东震动,苍梧郡太守吴巨在五岭以南的地区趁机叛乱。孙权派兵平息了叛乱,斩了吴巨,但伐蜀大计只能一再延期。刘备趁机派兵入蜀,击败刘璋,夺得益州。而曹操也暂时无力攻取江东。
天下由此三分!
寻访芜湖鱼市街
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风云如狂飙在时空隧道呼啸而去,转眼就逝去了两千多年,当年孙权素服举哀,在芜湖迎周瑜灵柩的荒凉江岸现在已经高楼成群,车水马龙。
历史在眼下放慢了脚步,你可以设想这是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沿着青弋江入长江口处的中江桥而下,有一座楚天酒店,酒店旁的巷内有一片旧城改造中还没有拆到的古旧住宅。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中午,我们在芜湖市戏学专家和徽学研究员茆耕茹先生引领下走进了镜头。现代化的高楼与酒店旁的深深古巷仿佛是历史切断后横截面,在这时代铆接的夹缝中,我们寻找着东吴三军大都督周瑜的履痕。
西内街上每块青砖石板都刻满了历史的痕迹。木楼前,有几位妇女坐在小板凳上择菜,问起周瑜墓,她们都曾看见过那个高大的土丘,但具体情形她们也不甚了了。其中一位阿姨热心地带我们去找她的丈夫——在这里生活了64年的民间黄梅戏团的董培根先生。
从3岁起,67岁的董先生就在西内街上过去被人称为洪公馆的老屋里居住。据他回忆:鱼市街30号院内的确曾有一座人们传说中周瑜墓。董先生为我们画了一张草图:在一个方圆500平方米左右的椭圆形院场内,有一个方圆几十米、高约二层楼的圆形土冢。数代世居于此的老街坊称其祖上见过墓碑:大都督周公谨之墓,土堆周围尚存有部分护墓石。虽然年久无人修葺,但周围的百姓世代相传对其依然十分敬畏——妇女从不在周瑜墓的院场里晒衣晾被,小孩子也绝不敢爬到这土丘上玩耍嬉闹。
周瑜一直是当地百姓景仰的大英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三气周瑜之说在这里根本没人理会。在芜湖百姓的传说中,周瑜在如今荻港附近的芦花荡中战死,所以英雄遗体送至此处安葬。当地百姓甚至说曾有人看见过周瑜的英灵——在东方鱼肚白的时候,一位白衣银袍的英武小将骑着高头大马,进入墓内。当时,周瑜墓巷口处有个卖油条、花卷的早点铺,为了看到传说中的大英雄,附近住户纷纷赶早到这里吃早点,早点铺的生意也因此日益兴隆。这个故事就是精明的小商贩所编也未可知。
1998年,长街改造,传说中的周瑜墓遗志址上建起了两幢居民楼……
考证芜湖周瑜墓
周瑜为历史上一代名将,风流儒雅,当年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破曹操83万大军,周瑜也因“赤壁之战”名扬千古。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周郎英气勃勃的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人们都有一种仰慕名人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乡能与历史上的名人有点“沾亲带故”的因缘。鉴于此,周瑜墓有史记载竟有七处之多。
茆耕茹先生在《芜湖政协》上曾撰《周瑜多墓现象的民俗内容》一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这一现象。茆先生文中说:有关历史民俗中瑜墓的记载,除唐代记有一墓外,余墓几乎为《古今图书集成》所囊括。各地的瑜墓据所见记载资料时间的先后分述如下。其次序为:江苏吴县、安徽的宿松、庐江(两址)、芜湖、繁昌(两墓)及江西的峡江。
2 寻访芜湖周瑜墓
《古今图书集成》、《芜湖县志》等史料均同记:瑜墓在芜湖故城“城北周村铺,吴置守冢户”十个字。这与我们寻访中得知鱼市街过去有居民依周瑜墓围墙而居的情况吻合,围墙外的民居也许就是历代守冢户的传承?
芜湖民间传闻的鱼市街周瑜墓,到底是真是假?茆先生特从民俗口头传承价值上给予了论证,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掌故。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的芜湖人黄钺,在其著《壹斋集》中《于湖竹枝词》中的第二十四首记述了当年在芜的三座较为著名的古墓。其词为:“居仁远在白沙藏,深道依然表道旁。可慨周村置守冢,至今扃秘失周郎。”黄钺考订后在词下自注为“今城西鱼市街民家,墙围古冢,相传为瑜墓。有窃视者,中为隧道,链悬其棺。”当时芜湖故城在咸保圩,鱼市街正在其西北。
周瑜墓在芜到底有多少合理性呢?茆耕茹先生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正史《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记载:“瑜卒,权素服举哀,感恸左右。丧当还芜,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这就说明,周瑜逝后灵柩确实到了芜湖。各类史料对这一点均无一字否定,而周瑜灵柩来芜,举丧后是否移葬,至今未见任何记载。二,史料同记:瑜墓在芜湖故城“城北周村铺,吴置守冢户”十个字。指出了周瑜墓在芜湖的具体方向和地址,“吴置守冢户”说明了墓葬已毕。三,“吴置守冢户”是孙吴政权对周瑜逝后的礼遇,与《三国志》“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完全吻合。四,芜湖周瑜墓的传闻早于庐江,元末明处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到:“却说鲁肃送周瑜灵柩至芜湖,孙权接着,哭祭于前,命厚葬于本乡。”联系全句,使人感到本乡就是灵柩所到之地芜湖。五,芜湖人黄钺是清朝的重臣,曾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道光六年黄钺77岁时告老还乡,一直居芜。其考订的结果不可视为街巷琐议。
我们在寻访中,还意外地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董培根先生告诉我们,黄钺的故居所在地——芜湖人称为黄家大院的,就在周瑜墓附近。这也证明了黄钺对周瑜墓的熟知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据茆耕如先生考证,与周瑜多墓具有同源性的是其夫人小乔墓见诸方志的至少也有三处:湖南岳州的二乔墓,次为安徽庐江和南陵的小乔墓。茆耕如先生1956年曾与友人前往南陵小乔墓凭吊,亲眼所见墓碑: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碑文两旁还刻有清人合篆的长联。
历史为周瑜正名
《三国演义》小说中周瑜的形象完全受到了歪曲,但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并不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英雄,风度翩翩,英姿勃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乐人演奏的音乐中有很细微的疏失,周瑜都会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而孙权对周瑜一向是信任有加,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周瑜有两子一女,女配太子孙登,长子周循娶公主,次子亦为官。足见孙权对周瑜子女的厚待。
当我们在西内街寻访周瑜墓,寻觅这位吴国名将的足迹时,不由肃然起敬,“万顷波涛陈迹尽,人间俯仰看兴衰!”让我们的镜头再一次来个远景扫描——蓝天白云下,高楼耸立,盛世再现。只是,英雄归处无处寻,让人徒生遗憾。所以,茆耕如先生有个愿望——在鱼市街恢复周瑜墓的原貌,将其作为芜湖古城新建的一个部分。茆耕如先生的研究为周瑜墓的修复提供了多么宝贵的史料依据,可想而知,如果芜湖有个周瑜墓,其旅游的价值不会低于合肥的包公墓。
位于阳新县富池镇半壁山,临江而立,背倚军山。占地66.7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3.36公顷,为三国时吴国西陵太守甘宁之墓,是由当地政府筹资易地修复的,因原墓于“文革”期间遭破坏。园内山壑纵横,四季常青,东北有十亩桂园,西南为十亩竹圃,甘宁墓坐落其中,墓高2米,周长6米,墓前矗立着仿古天柱石坊,大雅壮观,石坊前有天然“甘泉”。
『捌』 周瑜墓在何处
一、庐江周瑜墓 年代:东汉 地址:庐江县 军二东路 横街 朝墓巷(大转盘) 周瑜,字公瑾,三国东吴名将,墓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墓地约5亩,北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以3×6×12小车纹汉代大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围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石栏毁灭无存。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重加修葺,并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清咸丰年间,墓址又遭破坏。民国31年,国民党桂系驻庐部队一七六师五二六团团长覃振元掘墓,后又重新修建,筑墓成台,改圆形墓为凸型墓,分三层台阶,正方体,圆顶。底台阶边长10米,墓高约5米,墓四角配以4头石狮,墓正面竖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两侧刻有对联,文曰:“君臣骨肉江东水;儿女英雄皖北坟。”二层台阶竖立国民党驻军团长覃振元、江防司令孙福安、县长谢殿栋3块石刻碑记。墓前两旁竖立一对高大的长方形砖柱,上书对联:“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城封,两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建国前柱已遭破坏,“文革”期间,碑碎墓毁,仅留下衰草荒丘。 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工作,1987年,周瑜墓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募捐、划地;1993年,庐江县委、县政府决定,拆迁墓附近26户村民住房;2002年,庐江县文化旅游局对周瑜墓冢进行了重新修复,为利用有限空间,便于游人参观,根据省文物局专家建议,将墓冢改向朝南。2005年,重点对三国文物陈列馆展示、享堂、碑廊等附属仿古建筑进行投入建设,不久一代英豪周瑜墓园再现千年胜迹,成为人们瞻仰、游览胜地。 庐江的周瑜墓园的重新修建是从2007年初冬开始。由九华山的方丈出资修建庐江周瑜墓园。大概耗资2,3百万。预计在2008年5,6月份完工。 补充: 周瑜墓在庐江县城关镇东门外朝墓巷。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庐江”古郡名,古舒县即今庐江县)。他20岁就跟随孙策领兵攻下横江、当利,渡江进击秣陵……还镇丹阳,吴中皆称为周郎。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领精兵3万,用火攻之计,使曹操几乎全军覆没。著名的赤壁之战使周瑜名声大振,被封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著名诗人杜牧有《赤壁》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瑜在准备起攻蜀时,“道于巴丘(今湖南岳阳)病卒”,时年36岁。灵柩运往芜湖,孙权哭祭之后,“命厚葬于本乡”。诗人彭教有诗云: 一代英雄土一抔,寒云衰草翳荒丘。 烟消赤壁人何在?月满长江水自流! 已见有功成鼎足,谁云无策定神州。 功名未就身先卒,日落青山万古愁。 据《增补事类统编》和《庐江县志》载:“周瑜墓在庐江县东门外横街头”(即朝墓巷)。明《一统志》载:“周瑜墓在庐江县东门外安丰乡”(古庐江城东为安丰乡)。此处今有墓巍然,墓前有碑,这就是明正统七年(1442年),提学御史彭勋,令知县黄金兰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的碑。 《江南通志》关于这块碑石的高、宽、厚和字的排列形式,记得更为详细,并有插图。 1942年,国民党一七六师五二七团团长覃振元伐其墓,后筑墓成台,并刻石联: 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 佳城封马鬣,二千年后,我来树起风声。 1989年7月1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此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庐江县志》载:“小乔墓在西门外真武观西百步,墓墩俗称瑜婆墩”,与城东周瑜墓遥遥相对。前人有诗云:“凄凄两家依城廓,一是周郎一小乔。” 孙策攻皖时,得汉太尉乔公二女,大乔和小乔,自娶大乔,小乔嫁周瑜。诗人黄庭坚《乔公故宅》诗云: 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开芙蓉; 只今零落遗故址,令人千古思余风。 史载小乔貌若天仙,世称“国色”,与周瑜情深恩爱,共同东战西征达12年之久,育两男一女。 千百年来,周瑜墓和小乔墓吸引着全国各地游人前来观光仰慕。 二、岳阳周瑜墓 岳阳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周瑜虽不是岳阳人,但他在岳阳留下不可抹去的历史足迹。话说东汉末年,正是军阀割据的时候,年轻的周瑜就被孙策看中,于是便有周瑜兵戈铁马的一生。他24岁就当上了中护军,吴国人都称他为周郎。后来周瑜辅助孙权雄踞江东,被拜为偏将军,担任南郡的太守。由于他足智多谋,具有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像赤壁之战这样众寡悬殊的险恶战争,他却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大战得胜后,他又被予以重任,镇守江陵。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与孙权计议抢在刘备之前夺取西川(今四川一带),再取襄阳,北击曹操,以力消灭曹、刘,而一统天下,孙权欣然应诺。正在周瑜意气风发,一展宏图的时候,年仅36岁的他却在回江陵,路过巴丘备办粮草行装的任所途中,忽然暴病而逝,给历史,也给他自己留下了永久的遗憾,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许周瑜不死,三国的历史就得重新更改,一统天下的有可能就是吴国。 赤壁大战,曹操虽然惨败,但他的实力仍然威胁着孙、刘。曹操扫荡孙、刘,一统天下的计划仍如箭在弦,刘备借驻荆州,厉兵抹马,势力相当强大,对东吴威胁日深。这时,东吴主帅周瑜突然病逝,消息立即公之于众,其后果严重,孙权是十分清楚的。据说为了安定军心,稳定局面,吴国对周瑜的死秘而不宣,对周瑜进行就地安葬。然后缜密安排,一切准备停当,方才发丧。 岳阳周瑜墓,位于市郊南湖畔的金鹗村张家汊花坟坡。花坟坡又名发坡,金鹗山麓伸向南湖的一个小山咀。花坟坡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古时候当地百姓死了一般都葬在那里,故名花坟坡。周瑜就夹杂在众坟的中间,相当显目。墓由四柱三开间石构牌坊、石桌,石墩,拜台,墓碑,墓冢及精工雕镂的栏板式墓围组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十分雄伟,可见后人对他的无限敬仰。 1958年以前,周瑜墓除牌坊坍塌外,余皆基本完好,只是掩没在杂草丛中。1958年以后,周瑜墓不断遭到破坏。其墓围石料陆续被用来修水库,筑塘坝,甚至垫猪圈。1975年修机埠 时,将石料全部拆完,后来整个墓地被划到开发区,墓冢被夷为平地。据目击者回忆,墓被推平时,没有发现什么随葬器物,只有一些长38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四档有水波浪花纹的墓砖。这种墓砖与我市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砖,大小,花纹,火色完全相似。现残存的花岗石栏柱20厘米见方,高160厘米,上部雕塑15厘米高的莲花柱顶。浮雕青石栏板每块80厘米见方,厚6厘米,上镌吉祥图案,龙凤花鸟,有的左下方还刻有“周瑜”二字,并有诗文题咏,精致讲究。据当地村民回忆,原来这些石柱有160多根,石板有80多块。 另在安徽、芜湖、巢湖市潘湾、江西南昌、以及江苏苏州等地都传有周瑜墓。 寻访芜湖周瑜墓 风呜咽,云低沉,芜湖长江边缟素一片,孙权率三军将士皆白衣白袍守候在岸边。一艘战船驶过来了,正是山映斜阳时分,在江涛拍岸声中战船徐徐靠岸,孙权迎上前去,扶柩大哭:“没有公谨,哪里有江东,今后我依靠谁呢?” 江东军民皆为之恸哭--那是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在征蜀途中,旧创复发,死于巴丘。 周瑜死后,江东震动,苍梧郡太守吴巨在五岭以南的地区趁机叛乱。孙权派兵平息了叛乱,斩了吴巨,但伐蜀大计只能一再延期。刘备趁机派兵入蜀,击败刘璋,夺得益州。而曹操也暂时无力攻取江东。 天下由此三分! 寻访芜湖鱼市街 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风云如狂飙在时空隧道呼啸而去,转眼就逝去了两千多年,当年孙权素服举哀,在芜湖迎周瑜灵柩的荒凉江岸现在已经高楼成群,车水马龙。 历史在眼下放慢了脚步,你可以设想这是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沿着青弋江入长江口处的中江桥而下,有一座楚天酒店,酒店旁的巷内有一片旧城改造中还没有拆到的古旧住宅。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中午,我们在芜湖市戏学专家和徽学研究员茆耕茹先生引领下走进了镜头。现代化的高楼与酒店旁的深深古巷仿佛是历史切断后横截面,在这时代铆接的夹缝中,我们寻找着东吴三军大都督周瑜的履痕。 西内街上每块青砖石板都刻满了历史的痕迹。木楼前,有几位妇女坐在小板凳上择菜,问起周瑜墓,她们都曾看见过那个高大的土丘,但具体情形她们也不甚了了。其中一位阿姨热心地带我们去找她的丈夫--在这里生活了64年的民间黄梅戏团的董培根先生。 从3岁起,67岁的董先生就在西内街上过去被人称为洪公馆的老屋里居住。据他回忆:鱼市街30号院内的确曾有一座人们传说中周瑜墓。董先生为我们画了一张草图:在一个方圆500平方米左右的椭圆形院场内,有一个方圆几十米、高约二层楼的圆形土冢。数代世居于此的老街坊称其祖上见过墓碑:大都督周公谨之墓,土堆周围尚存有部分护墓石。虽然年久无人修葺,但周围的百姓世代相传对其依然十分敬畏--妇女从不在周瑜墓的院场里晒衣晾被,小孩子也绝不敢爬到这土丘上玩耍嬉闹。 周瑜一直是当地百姓景仰的大英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三气周瑜之说在这里根本没人理会。在芜湖百姓的传说中,周瑜在如今荻港附近的芦花荡中战死,所以英雄遗体送至此处安葬。当地百姓甚至说曾有人看见过周瑜的英灵--在东方鱼肚白的时候,一位白衣银袍的英武小将骑着高头大马,进入墓内。当时,周瑜墓巷口处有个卖油条、花卷的早点铺,为了看到传说中的大英雄,附近住户纷纷赶早到这里吃早点,早点铺的生意也因此日益兴隆。这个故事就是精明的小商贩所编也未可知。 1998年,长街改造,传说中的周瑜墓遗志址上建起了两幢居民楼…… 考证芜湖周瑜墓 周瑜为历史上一代名将,风流儒雅,当年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破曹操83万大军,周瑜也因“赤壁之战”名扬千古。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周郎英气勃勃的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人们都有一种仰慕名人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乡能与历史上的名人有点“沾亲带故”的因缘。鉴于此,周瑜墓有史记载竟有七处之多。 茆耕茹先生在《芜湖政协》上曾撰《周瑜多墓现象的民俗内容》一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这一现象。茆先生文中说:有关历史民俗中瑜墓的记载,除唐代记有一墓外,余墓几乎为《古今图书集成》所囊括。各地的瑜墓据所见记载资料时间的先后分述如下。其次序为:江苏吴县、安徽的宿松、庐江(两址)、芜湖、繁昌(两墓)及江西的峡江。 2 寻访芜湖周瑜墓 《古今图书集成》、《芜湖县志》等史料均同记:瑜墓在芜湖故城“城北周村铺,吴置守冢户”十个字。这与我们寻访中得知鱼市街过去有居民依周瑜墓围墙而居的情况吻合,围墙外的民居也许就是历代守冢户的传承? 芜湖民间传闻的鱼市街周瑜墓,到底是真是假?茆先生特从民俗口头传承价值上给予了论证,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掌故。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的芜湖人黄钺,在其著《壹斋集》中《于湖竹枝词》中的第二十四首记述了当年在芜的三座较为著名的古墓。其词为:“居仁远在白沙藏,深道依然表道旁。可慨周村置守冢,至今扃秘失周郎。”黄钺考订后在词下自注为“今城西鱼市街民家,墙围古冢,相传为瑜墓。有窃视者,中为隧道,链悬其棺。”当时芜湖故城在咸保圩,鱼市街正在其西北。 周瑜墓在芜到底有多少合理性呢?茆耕茹先生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正史《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记载:“瑜卒,权素服举哀,感恸左右。丧当还芜,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这就说明,周瑜逝后灵柩确实到了芜湖。各类史料对这一点均无一字否定,而周瑜灵柩来芜,举丧后是否移葬,至今未见任何记载。二,史料同记:瑜墓在芜湖故城“城北周村铺,吴置守冢户”十个字。指出了周瑜墓在芜湖的具体方向和地址,“吴置守冢户”说明了墓葬已毕。三,“吴置守冢户”是孙吴政权对周瑜逝后的礼遇,与《三国志》“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完全吻合。四,芜湖周瑜墓的传闻早于庐江,元末明处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到:“却说鲁肃送周瑜灵柩至芜湖,孙权接着,哭祭于前,命厚葬于本乡。”联系全句,使人感到本乡就是灵柩所到之地芜湖。五,芜湖人黄钺是清朝的重臣,曾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道光六年黄钺77岁时告老还乡,一直居芜。其考订的结果不可视为街巷琐议。 我们在寻访中,还意外地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董培根先生告诉我们,黄钺的故居所在地--芜湖人称为黄家大院的,就在周瑜墓附近。这也证明了黄钺对周瑜墓的熟知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据茆耕如先生考证,与周瑜多墓具有同源性的是其夫人小乔墓见诸方志的至少也有三处:湖南岳州的二乔墓,次为安徽庐江和南陵的小乔墓。茆耕如先生1956年曾与友人前往南陵小乔墓凭吊,亲眼所见墓碑: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碑文两旁还刻有清人合篆的长联。 历史为周瑜正名 《三国演义》小说中周瑜的形象完全受到了歪曲,但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并不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英雄,风度翩翩,英姿勃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乐人演奏的音乐中有很细微的疏失,周瑜都会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而孙权对周瑜一向是信任有加,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周瑜有两子一女,女配太子孙登,长子周循娶公主,次子亦为官。足见孙权对周瑜子女的厚待。 当我们在西内街寻访周瑜墓,寻觅这位吴国名将的足迹时,不由肃然起敬,“万顷波涛陈迹尽,人间俯仰看兴衰!”让我们的镜头再一次来个远景扫描--蓝天白云下,高楼耸立,盛世再现。只是,英雄归处无处寻,让人徒生遗憾。所以,茆耕如先生有个愿望--在鱼市街恢复周瑜墓的原貌,将其作为芜湖古城新建的一个部分。茆耕如先生的研究为周瑜墓的修复提供了多么宝贵的史料依据,可想而知,如果芜湖有个周瑜墓,其旅游的价值不会低于合肥的包公墓。
『玖』 桂系演义电视剧 谁看过
已经被封了,小说网上有,可以看.
忠实反映新桂系兴亡沉浮,结构恢弘、场面浩大、情节曲折的长篇历史小说,
将桂系的历史娓娓道来,一个个人物形象十分生动鲜明,当年的风云人物栩栩如生地从文字间跳到读者的眼前。桂系三巨头的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给人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军阀派系斗争的尔虞我诈,抗日战场上的悲壮英勇,政治战场上的勾心斗角,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展现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