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史记中有关汉高祖的几件事概括
话说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了刘邦两件糗事:
一是公元前205年刘邦攻陷彭城后,被项羽反击兵败逃亡。在逃亡的路上,他遇到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携他们同车逃生。后来,又被项羽的追兵追赶,数次将一对子女推下车去,均被马夫夏侯婴救起。刘邦大怒,拔剑要杀夏侯婴,夏侯婴说:“大王要是杀了我,谁帮您驾车呢?”刘邦无奈,只得听由夏侯婴的,不再推赶儿女下车了。
二是公元前203年,刘邦转败为胜,因其父、妻两年前为项羽所掳,项羽为了扭转败局,想利用刘邦的父亲太公来胁迫他投降,就把刘太公架在高板之上,说:“刘邦,你要不投降的话,我就把你的父亲杀了,煮羹吃!”不想刘邦偏偏不卖他的账,反而对项羽说:“我和你本是结义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真要煮的话,就分我一杯羹吧!”气得那项羽大骂刘邦是个不孝的小人,终于没杀太公,最后落得四面楚歌,兵败自刎于乌江,一代枭雄从此烟消云散……
后人读史,对项羽之举都怀有赞誉之词,惟独对刘邦的人品持否定态度,说他是心黑手毒,皇帝之位也是靠手段得来的。
不过,我常以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类似此等细节上的描述,都半只是小说上的描写手法,并非证据确凿的史实。甚至,有些东西根本不值得推敲。那么,司马迁的《史记》到底有多少真实性呢?事情过去了两千多年,没有人能真正看见,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
后来,也常有人评判,觉得有关刘邦的这两件糗事,未必真有史实可言。由是我们也搞不清楚,到底刘彻本人是如何得罪太史公的,让他对刘氏家的祖宗不怀好感,借史笔为他们留下臭名。
2.
个人以为,司马迁笔下的这两桩糗事,第一件事是经不起推敲的,几乎无法自圆其说;第二件事呢?倘若真的确有其事,也并不能代表刘邦其人心狠手辣,反倒体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胆识!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年刘邦和子女的年龄: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而刘盈出生于公元前210年,鲁元的生年不祥,但据多方考证,估计大刘盈6-7岁。那么,根据史料推算,公元前205年刘邦兵败出逃时,是51岁;而惠帝刘盈当年却只有5岁,鲁元公主的年龄则应该在11-12岁之间。也就是说,刘邦的这对子女,都还是小孩子。
其二,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秦汉时期皇帝或王者的车驾。自秦汉时起,皇帝的车驾一般都以六匹高头大马为动力,马高八尺者为龙,故皇帝驾乘常称为“六龙”。六匹马拉的车驾,其马力是非常强大的。而且,既然刘邦当年逃亡时的车夫是夏侯婴,那也就是说,他们出逃时所乘载的车驾,并非慌乱之中随意找来的(一匹或二匹马拉的)战车。
退一步说,即便是战车,两匹马拉的车驾,其马力也是非常强大的。刘盈和鲁元是两个未成年的小孩子,其体重加起也就百十来斤,不管是“六龙”的车驾,还是两匹马的战车,都不会对其速度产生太大的影响。
再退一步说,《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记载:“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这说明当时刘邦还有数十骑兵马跟随左右。那么,如果刘盈和鲁元会拖累刘邦的车驾,为何不让他们分别骑在将士们的鞍前,一同逃生呢?
其三,在六匹马奔驰的车驾上,把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推下车去,那种结果可想而知,更何况是推了三次?如此下来,先不说5岁的惠帝11-12岁的鲁元活不成,就算是成年人,从奔腾的马车上被推下两三次,不死也得摔个骨断筋裂。
反之,若是刘邦让马车夫停下车来再推赶子女下车,那么马车夫当时肯定就会制止,何必让他推赶下车之后,再抱上来呢?
如果不是刘邦让车夫停车,而是他把刘盈、鲁元直接推下车去,那么,在当时万分危急的紧要关头,只顾驾车的夏侯婴,又是怎样知道刘邦把子女推下车去的呢?而且是连续三次!真要让他发觉了,马车也已经跑出了很远,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争执作弄,不旦不能加快逃亡速度,反而会延缓车行的时间。刘邦当然不是傻瓜,在这紧要关头,他应该不至于那么愚蠢吧?
既然刘邦怕这两个孩子影响车速,还不如当时就不让刘盈、鲁元上车更好?更何况,如果怕楚兵追上,刘邦为什么还要返回沛县去接家人呢?就这一点,已经足够说明刘邦在出逃的路上,一个心思里牵挂着家人的安危。
其四,如果当时确实可以看到项羽的追兵,那么,以车驾和轻骑的速度来看,拉车的马肯定跑不过骑人的马,就算夏侯婴再会赶车,汉王一家子被抓的事实也是不可避免的。
其五,夏侯婴做为刘邦的故友和亲信,他把一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刘家王朝,他对刘家子女的厚爱,肯定是不同一般的。故此,他不赞成刘邦为了逃命而丢弃子女,这种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同样出于对汉王刘邦的忠诚,做为死心踏地的马车夫,如果当时刘邦在逃命时确有此等糗事,做为本心仁义的他,可能会产生某种反感,但决不会不顾刘邦的面子而到处宣扬!
那么,刘邦会自己挖短吗?如果他真有那么心狠手辣的话,那他肯定不会自己揭自己的短!刘盈会吗?小小五岁的年纪,他大概不会记得太多,也不会懂得太多!鲁元应该是可以记得的,但如果她真敢说出父王的不是,那她应该活不到做皇太后了,不是吗?而如果夏侯婴真的到处宣扬,那么如此黑心的刘邦,又怎么会饶恕于他呢?类似韩信、英布此等功臣的下场,夏侯婴又能如何呢?
综上所述,在争战如此强烈的中国古代,按理,如果刘邦真的是为了逃命而抛弃子女,在封建时代也并不是一件什么伤天害理的大事!做为国君,孰大孰小你们这些小老百姓应该分得清楚对吧?一句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关你司马迁屁事?
特别是在战时,此等事算是小事了,又有哪个史官不怕杀头,刻意去记录皇帝家的糗事呢?刘邦要真做了这种糗事,又怎会让史官记载在书呢?也就是说,司马迁是根据什么来编写这个故事的呢?话说至此,估计拿这个问题来问诸位,诸位也自当无言对吧!
故此,我以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插入这些小插曲,恐怕是对当年汉室刘家有些怨恨吧?倘若不是,最多也只是小说般的一个故事情节吧?并非史实!
当然,如果我们认为当时刘邦之所以放弃子女,是自己引开追兵,而想让这对幼小的子女得以安生解脱,这样的逻辑,似乎才有一些可信度吧!
3.
我们再拿第二件事来说说吧: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似乎看到的不是刘邦的无情奸佞,而是他的大智慧、大勇气。
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项羽要杀他的父亲,想利用他对父亲的孝顺来威胁于他,他又能做什么呢?在已经是胜券在握的当时,他还有可能投降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做为大汉天下的奠基者,刘邦并非胸无大志,否则他也不可能战胜项羽,成为一代豪杰。
以牺牲自己的父亲赢得天下统一,这种事不只是刘邦当年这样做了,在数千年文明的国度里,不知有多少想成王成尊的人,这样做了。并且,像刘邦这样打算在最坏时刻牺牲自己父亲的君王,事实上并没有牺牲成功,而是最终使父亲得救了!
一个具有非常思维的人在非常时刻使用非常之法,足见其是大智慧的。他的冷静促使项羽放弃了以太公要挟他的想法,并使之感到无信无义无地自容。刘邦十分了解项羽的妇人之仁,故此冷冷地对他说:“当年我们都北面受命于怀王,并结义为兄弟!项羽啊,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啊!你要真杀了,那就分我一杯羹吧!”
此话既出,乍一看刘邦不孝是事实,然故事却突然反锋一转:诸位不妨仔细思考,事实上只能说是项羽不义在先了。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吧:当年两国争战,双方为了达到最后的胜利,自然是使尽了手段。太公在项羽手中,项羽为了扭转不利的战局,首先利用太公来要挟刘邦,这已充分说明了项羽不义在先。既然他和刘邦是结义兄弟,刘邦的父亲就是他的义父,拿义父来要挟兄长,这是项羽的仁义道德吗?
所以当时刘邦不无讥讽地说:“我父就是你父,要杀,分我一杯羹吧!”项羽若是真把太公给杀了,则要背负更深一层的不仁不义不孝了,那么如此一来,刘邦也就只能忍着疼回家去哭鼻子了。好在刘邦能够了解项羽的心性,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下,他首先投出了一张不孝的牌,看似下策,实乃上上之策也。
请问,谁又能有第二种方法呢?以硬碰硬,虎口夺食吗?电视连续剧《雪豹》中,不是以周卫国的父亲跳楼自杀为结局吗?他激起了我们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却失去了一个好父亲!虽然时境不同,选择也不尽相同,但刘邦首先在所谓的仁义上抛弃了父亲,却又在正义上挽救了父亲和帝国,这样的好事,不是一般的强者所能做得到的!
再者,项羽想利用太公以扭转战局,并不是第一次对刘邦行使这种不义手段的,当年在鸿门宴上,项羽已经有过一次不义之举了。然而,司马迁却把故事写成了是项羽的仁义,放走了刘邦,然而事实呢?在那个宴会上,依然是项羽怀有不义之举在先。
当年,刘项二人受命于怀王时曾有约在先:谁先入咸阳,王之!是刘邦的运气好,先入主咸阳。但项羽却仗着自己的实力强大,不旦不兑现承诺,还准备在鸿门宴上暗算刘邦。诸位,咱们不妨摸摸良心说说看,他这样的行为能够仗义吗?
中国人历来讲究愿赌服输,可你项羽和人家赌了却并不服输,这是大英雄所为吗?
你项羽的功劳是够大的,但你还是后入了咸阳;虽然你灭了章邯二十万秦军,却让人家给拖住了,这是你的运气不好,怪谁呢?你后入咸阳不认输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诛杀人家呢?似这等不义之人,后人为什么还称之为英雄呢?
故对此,我不太理解!对太史公的史录,也缺乏信任感!我似乎听到太史公在背地里骂刘彻说:“要不是项羽的仁义,会有你们刘家的今天吗?”
是的,在《史记》中,我们不止一次看到太史公放出的信息:要不是项羽帮你;要不是项羽不杀你;要不是韩信帮你……如果这些都不是,那么你刘邦或许就做不了皇帝!可偏偏这些都是了,刘邦也因此才是胜利者,是至高无上的汉王朝统治者,是中华汉民族及汉文化的缔造者和奠基者!
当我们重新翻开楚汉战争史时,不难看出太史公对项羽的爱和同情,已然超越了书写历史的冷静。他想用他的笔,让后世的人们,扭转这个既成事实的战争史观。
的确,许多后人也觉得,当年项羽要是多行不义而杀了刘邦,这天下还有谁能与之争锋的呢?可历史终归是历史,不是小说!
4.
当年,太史公在汉武帝的强权之下,大写刘邦的坏话,并且刘家几代皇帝都不怪罪于他,足见刘家对人的宽宏大量。同样,在当时没有成王败寇的笔调下,把失败了的项羽写成英雄,把胜利了的刘邦写成小人这种手法,确实让二千多年来诸多历史学家深感同情,并深信不疑——太史公的神来之笔,确实还原了历史,让人拍案叫绝。
可事实呢?由于后人对刘邦的推子下车及“分一杯羹”的过度渲染,让现代人对这段史实产生了责疑。虽然我们无法回到历史中去,但历史永远总有逻辑性的一面!
不错,当年司马迁确实因为李陵事件倍受牵连,并遭受汉武帝的宫刑。司马迁对汉武帝,肯定是心存愤恨的。于是,他在尊重重大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写了一些刘彻他爷爷家的糗事,以此来泄愤并假与臭骂刘家!只是当时刘彻并没有看到此书,否则他肯定不只是尴尬,而是勃然大怒,并将之付诸一炬。
原来,《史记》并非司马迁在世时就已经面世了,而是他的外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后,看到当时的朝政清明,想让外祖父这部巨著重见天日,才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在时间过去若干年后的汉宣帝眼中,别说对刘邦,就算是对刘彻,也已然不是那么清淅明朗了!那么,战争中的那些小插曲,又有谁会去追究呢?反正,刘盈和鲁元最终都活了下来,并且,刘盈做了皇帝,而姐姐鲁元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弟弟做皇后,最后也混得一个皇太后的名声,他们没有必要抹黑自己的父皇!
后人每每读到《史记•项羽本纪》时,总少不了骂刘邦为人狠毒。然而二千多年以来,却少有人能从《史记•项羽本纪》:“……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这句话中,看到一些什么呢?
如果当时刘邦不是对家人怀有深深的牵挂,又何必“欲过沛,收家室而西”呢!不如直接往西或差一亲信过去沛县看看,岂不是既安全又省事吗?
5.
另,《史记》有载:“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后人读史至此,自然又不忘骂起刘邦欺负父亲,说他早年不务正业,父亲曾教训于他,并说他不置产业。于是心生怨恨,当着众朝臣的面羞辱父亲。
自然,这回刘邦又成了一个不孝的小人!
然而,笔者以为:刘邦建成未央宫之初,第一件事就是为父亲庆寿,并亲自奉酒,为父亲祝寿。而席间所说的那些话,自然是一些风趣幽默的俏皮话,怎么可能是羞辱父亲呢?他说:老爸,当年您老是说我不务正业,不会持家立业,产业不如我的兄长们多,但今天您看看,我的产业是不是比我的兄长们多呢?
按说,父子间高兴时说这些话,原本只是为了寻开心的,何来羞辱?当时逗得众朝臣们开怀大笑,可见刘邦此人不拘小节,是可以谋天下的人。话又说回来,刘邦在说此话之前,已经早就封了刘太公为太上皇了!要知道,刘邦此举,在中国历史上没做过皇帝的老子中被封为太上皇的,是空前绝后的。这一点,还不能证明刘邦的为人是大孝吗?
刘邦尊其父为太上皇并在未央宫建成之初,就大开筵席为其草根父亲庆寿,这在历代皇帝中,也是少有的,他为后人的孝道,立下了楷模!
那么,谁又能说刘邦不孝呢?是太史公泄愤,还是后人一知半解呢?
❷ 项羽,刘邦的故事电视剧,评书
《秦汉英雄传》、《西楚霸王》、《楚汉争雄》、《鸿门宴》、《王的盛宴》
❸ 刘邦VS刘备 张良VS诸葛亮
读书时偶然间发现刘备和刘邦有很多相像之处,于是利用除夕晚上这段难得的空闲时间,在这里做了下比较,并且叙述一些历史,加以评论。
一.坚韧不拔:
刘备大家都很熟悉,从28岁随征讨黄巾开始就郁郁不得志,立了战功,却只做得县尉,不久便被罢职。随后的日子里,刘备就开始了东奔西走的生活,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有一道三国知识测验题,选择哪个势力刘备没有投靠过,颇有讽刺意味)。初得徐州而吕布偷袭,投曹操而视为英雄,复得徐州而兄弟失散,古城聚义而大败逃亡,投刘表而狐疑不信,赴鸿门宴而大难不死,弃新野而无容身之地,败当阳而阿斗受惊。曾数次兄弟失散,妻离子散,虎口逃生,掩面痛哭。年近半百还一事无成(那是人40岁以上就自称老夫了,何况五十,很多武将过了五十开始衰退,更有人活七十古来稀之诗句)。可真佩服这位刘皇叔,虽然遭遇了这么多挫折,还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也类似,曹操能识英雄于陌路,大概有很大成分是因为曹操发现刘备与自己的这点相似之处吧)。除曹操外谁也没想到,这个落魄的刘皇叔在人生的晚秋,一举施展宏图,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连请诸葛亮都这么坎坷),席卷荆益汉,建立了三国中的重要一方——蜀汉,完成了他延续汉室的理想,将大名流于青史,史称汉昭烈帝。可以说刘备是大器晚成,就凭这点,刘备就足以称之为英雄,甚至可以称之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样的坚韧不拔,不是一般人所能及,像袁绍袁术等辈,一场大败便一蹶不振,去刘备远矣。不过夷陵之败刘备愤终,还是留下了这一诟病。
刘备坚忍指数:9
刘邦的坚韧不拔也是众所周知,不过刘邦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刘备还经常感慨流涕,可刘邦呢却丝毫也不在乎的样子。关于项羽和刘邦的斗争,项羽是锐不可当的27岁霸王,刘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项羽乃名将之后,刘邦为默默无名的农家子弟;项羽受过严格的大将训练,刘邦本身非将才,集结的亦多乌合之众;后项羽宰制天下, 声势如日中天,而刘邦仅被封为汉王,所据之地偏远险阻。由此见之,刘邦与项羽实力相差悬殊。刘邦败于项羽七十余次,还曾经有一次大败,刘邦和司机,儿女逃亡,把吕后与老爸都扔下不管了。由于车载人多跑得慢,刘邦三次把儿女推下车,他的司机于是就三次把他们又捡回了车,说情况固然紧急可不能把儿女抛弃啊?(这一点到与刘备多次弃妻儿于不顾,出城逃亡类似,看来有大志向的人对于死还是很恐惧的,甚至可以弃妻儿于不顾)然而,历史的转轮却出现了强弱悬殊的戏剧性大逆转:造化老儿可真会编写历史,刘邦得到了韩信在垓下一战成功,项羽以32岁的英年兵败自刎,全盘皆输。刘邦则承袭了秦始皇的大一统格局,尽收天下,开创了绵延四百年的汉朝,就是大名鼎鼎的汉高祖。有人说刘备没多大本事,更有人说刘邦没有多大本事(有诗说英雄气数已尽“徒使竖子成名”),是因为刘备刘邦这两位都有功高盖主的臣下——诸葛亮,韩信(这点下文在说),还因为是他们成功前的无数失败,这点我倒要说说了,爱迪生发明灯泡有一万多次失败,没人敢说他不是伟大的发明家。正是因为这些挫折,才使得这两位英雄的性格坚强起来,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逐渐成熟,才取得这些成就。正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历史上有多少位英雄都是先经历挫折而大器晚成的?如:朱元璋,刘伯温,越王勾践,姜子牙,周文王,林肯.......要一般人历经一次失败可能会发愤图强,两次还会志尤未已,三次尚可,若四五次恐怕就一绝不振了。这也正是某些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就是因为坚韧不拔,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四五次失败可以毁了一个常人,更可以成就一个伟人,若此人依然能够以微笑面对挫折,并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失败原因,成就当然会不小。这是上天在优待这个人啊,要降大任与他,所以我劝大家不要怨天,不要尤人,那都是在成就你。话不要扯远了,到此结束。
刘邦坚忍指数:9
二.得民心
刘备的得民心是众人皆知的。刚出来当县尉时,督邮准备使其罢职,就有十数位乡亲父老来求情。后来,有一个人在刘备落荒而逃时,杀了自己的妻子给刘备吃。后来刘备大败于当阳。新野百姓为了跟随刘备,弃了老家,不顾路程艰辛,不顾曹兵追杀,死心塌地的追随刘备。刘备也宁死不弃,携民渡江,日行不过十里,不思进取夏口,这种以民为本的精神为我所钦佩。刘备为了生命,可以舍弃妻儿,但绝不能舍弃人民。得民心者的天下,刘备得民心而未能得天下,诚为可惜!他与民心同在,安愁事业不成乎?只要默默努力,慢慢等待时机,皇天是不会负有心人的。最终称帝,也在预料之中。
刘备得民心指数:10
刘邦也是个广得民心的君主,刘邦在攻入关中之后约法三章,在秦王朝的暴政下,百姓苦不堪言,这一松弛法律,广得人心。于是人心归汉,成为了刘邦与项羽抗衡的一个重要资本。也便有了后来田父故意给项羽指错路的事件,致使项羽乌江自刎。
刘邦得民心指数:9
三.用人(包括魅力,笼络人心,识人,知人善任)
刘备可谓魅力四射,上来就吸引两元大将——关羽张飞,后来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并且对刘备忠心不渝,这点总所周知,我就不再说了。可以说是运气好,可以说刘备识人,更可以说明刘备的魅力。而后蜀国第三大将——赵云,见了刘备,二人便惺惺相惜,离别时依依不舍。后来赵云上演了一出类似关羽的千里走单骑,猛将为明主所用。赵云完全可以投靠袁绍,曹操,可他偏偏投了山穷水尽的刘备。可看出赵云的远见卓识,也可以看出刘备的魅力与识人。刘备的三顾茅庐,也使诸葛亮深深被他打动,“遂许先帝以驱驰”,是刘备成就一番霸业。关于笼络人心,刘备更有一套,关羽张飞诸葛亮的忠心都出了名,诸葛亮的出师表曾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体现了由于刘备的生前管理,即使死后也能出现蜀国君臣团结的景象。刘备最成功的就是笼络住了诸葛亮,使得自己死后蜀汉仍能有实力与曹魏抗衡。若是诸葛亮稍微有些野心,汉室休矣。
刘备用人指数:9
刘邦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前文提到有人说刘邦没有多大本事,我说呀,刘邦看似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张良,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韩信也敬佩的对高祖说:"陛下之将将(统领将帅的才能)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如果你说刘邦刘备成名是因为有了韩信诸葛亮,不是他们的真本事,我认为就大错特错了,一个君主最应当具有的素质,不是他有多勇猛,多善战,甚至统帅才能,政治外交手段也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要会“将将”。所谓将将,就是知人善任,笼络人心,能吸引人才被自己所用,使整个集团上下团结,人才都忠心耿耿。具备这个素质,我看就可以当一个的君主了。因为君主不可能同时又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外交家。自己总有缺陷,并且总有不如人的地方。而回用人的君主,自己虽然军事政治都不行,可他能把人才放在恰当的位置,忠心耿耿的为自己卖命。团结就是力量,这样一个团队,要远远胜过一个全能君主,一个人毕竟不能事必躬亲,否则只能累死。话又扯远了。
刘邦用人指数:10
——————————————————————————————————————————
以下为我编辑新加内容
四、道德(宽厚仁义大度)
刘备在史书中是一为宽厚的君主,在小说中是一位仁君典范。他爱民如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放黄权体现了他的大度。和关羽张飞的情义也是广为传颂。
刘备道德指数:10
刘邦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经常捉弄人,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但却和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司马迁记载道:“高祖为人,……仁而爱人。”这种仁而爱人的表现在史料中比比皆是:最初体现在为官府送徒咸阳途中纵囚。继而表现在初起沛时不愿意接受沛令之职。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7]注意,刘邦之辞为首,与曹参、萧何之辞为首有所不同,萧曹二人之辞,是恐事不成,秦王朝种族其家,而刘邦之辞,没有个人的因素在内。最为典型的则以入关灭秦,与秦人约法三章,悉除去秦法,不受秦民犒赏;再则是汉七年,刘邦击韩王信还咸阳,“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8]最后,在汉十二年过沛,父老留饮,刘邦说:“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9]不愿过多打扰家乡父老,显示出对家乡人民深厚的体恤之情。凡此种种,并非作戏,而是出自一片赤诚。 但高祖的诛杀功臣(杀彭越,英布,命吕后杀死韩信,自己死后命吕后逼张良吃饭,致使张良病死)虽出于保汉室安宁,但确实体现刘邦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刘邦还曾有一次他爸被项羽俘辱了,项羽吓唬了刘邦说,他要把太公煮成肉羹,刘邦说那你分我一杯。
刘邦道德指数:7
五、志向
无疑,刘备刘邦都具有远大的志向,刘备童年时说:“吾为天子,当成此车盖”。刘邦年轻时见到秦始皇的排场时也说过:“大丈夫当如是也”(巧的是项羽见到秦始皇也曾说过“彼可取而代之”,结果他被刘邦取而代之了)二位说的话也都兑现了,刘备当上了皇帝,刘邦成为了四百年汉朝的开国皇帝。刘备刘邦即使历经挫折,仍志尤未已,再次可见他们志向非凡。
]刘备志向指数:10
刘邦志向指数:10
六、才能(智力,军事,政治)
刘备说自己“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这话是不假,刘备的军事才能颇受质疑,一生胜少败多,直到诸葛亮出山才咸鱼翻身,更有夷陵惨败致使晚节不保。但也有支持他军事才能的,陈寿评价他“机权干略,不殆魏武”意思是说刘备的军事才能不比曹操差。陈寿的评价通常是比较客观的,这句话值得我们参考。而益州确实是刘备亲征的,只是对手弱了些。关于政治方面,史料并没有太多记载,只知道刘备虽然与吴国联盟,却与吴国关系不断恶化,荆州被偷袭,复仇遭大败,他死后蜀国遭遇危机。可见刘备对于吴国的关系处理的不恰当,间接导致了蜀国的衰败。
刘备才能指数:4
韩信在与刘邦探讨带兵能力时,也只说刘邦不过能带十万兵,而自己则多多益善。但在人们的印象里,最容易记住的就是他常常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连子女及部队都顾不上,只顾一个人逃命了。确实,比起刘邦取得的胜利来说,这些败仗场面在司马迁的笔下既精彩又传神,让人看过一次,就牢牢记住。但在整个秦楚之际,刘邦也就败给项羽一人,其它人则均败在刘邦手下。如在反秦战事中,刘邦于起兵之初就在战斗中击杀泗水守,这是见之于史的秦军阵亡的最高军事长官。在秦三十六郡中,肯定为刘邦部战斗征服的至少有三分之一。所以刘邦的军事才能仅次于项羽。关于政治方面,刘邦没有太大建树。虽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理天下,死后还出了乱子。
刘邦才能指数:5
七、历史贡献
刘备对历史有一定贡献,平定了蜀地,使蜀地有一定的发展,也是这一片土地获得了短暂的安宁。并且他也是三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刘备贡献指数:8
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一统就是四百年之久。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刘邦贡献指数:10+
八、知名度
由于三国演义,刘备家喻户晓。现在三国已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三国中名声仅次于诸葛亮关羽,和曹操并居第三位。
刘备名声指数:10
刘邦的历史贡献虽高于刘备,名气却不如刘备。史记的影响力确实不如三国演义。可刘邦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也有很大的知名度。
刘邦名声指数:9
好了,现在计算一下总分:
刘备总分:70
刘邦总分:70
呵呵,二位握手言和。
后记:总算抽出时间,写了一篇“长篇大论”,我第一次在网上发表这么长的文章啊。小弟我打字有些慢,写这么一篇竟花了我四个小时。没打什么草稿,难免有些疏漏,请勿见怪。曹操曾评价刘备有高祖之风,如此一比较,刘备确实与刘邦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刘备的模仿,还是历史的巧合?我想还是后者,也没有史料记载刘备崇拜刘邦。勿见怪我有很多方面站在了刘备的立场,有些地方没有很客观的评价,但毕竟是发表自己的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其实,若是刘备真能与刘邦战平的话,刘备也应当能夺取天下,是天不与时吗,还是对手太强了?曹操确实比项羽要强,项羽手下没什么人才,曹操手下却人才济济。汉室不可复兴也是影响刘备不能夺取天下的一个客观因素。
❹ 可以把嬴政与刘邦的性格做个比较吗
汉高祖刘邦和秦始皇嬴政之比较
1、千古一帝,有待商榷 历史象一部无头又无尾的台阶,这台阶远古在下,未来在上。越古越远越说不清楚,都是听来的,故曰“传说”,“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则成了“小说”。(《汉书-艺文志》)
一定的历史人物自然地定位于一定的历史台阶上。历史人物的作用是发现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找准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就算完成了历史使命,就是伟大。
历史人物只能发现并解决当时的问题,我们不能要求古人造飞机原子弹,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
历史曾将统一华夏的历史使命交给了赢政,似乎又交给了项羽,但他们都有负历史的重托。
从公元前221年赢政称帝— 公元前202年年刘邦称帝,19年间中国出了两个声名赫赫的皇帝—秦始皇和汉高祖。
中国历史上共有494位皇帝,赢政只是第一位皇帝。正如我们无法评出“万古一人”一样,将“千古一帝”的美称冠于秦始皇,实有溢美、惑众之嫌。因为“千古一帝”乃独一无二之褒意,尽管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却是世界级闻名的第一“暴君”!他在全世界第一个施行“暴政”。倘论文治武功,秦始皇只能征伐天下而不能治天下,他将天下治得一塌糊涂,去世年许,天下大乱,以致人口只剩十之二三。秦始皇乃亡国之君,他于国无功;于民有罪,更无德可言。
中国人现在将古今中外妇孺皆知的暴君隆之为“千古一帝”,是谄媚“暴力”、迷信“武力”之举,是没有是非的不智之论,是一种文化的误导,更将贻笑大方。
如果秦始皇和秦文化真象现在一些人鼓吹的那么好,那数百万先人的血真是白流了。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和当时的天下人都是历史的罪人,他们都不该去推翻暴政。
老子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秦始皇、项羽、日、德法西斯的狂风暴雨,都没刮几天。难道中国人希望再出一个秦始皇吗?“千古一帝”之说确实有待商榷。
这里不妨将两位同时代、对中华民族有重大影响的皇帝作一番比较,细考他们的业绩和功过是非,或许能澄清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2、秦皇与汉高的身世及迥然不同的性格
赢政公元前259年生于赵都邯郸歌妓之家,刘邦公元前256年生于魏国的大夫之家,他们相差仅三岁。
赢政的童年是很惨的,在他出生前一年,秦将白起坑赵卒45万,故赵人对秦人有刻骨之恨。他作为人质之子生在赵国,不仅备受欺凌,而且随时有被杀的危险。菲薄的物质生活使他营养不良,据《史记》载,赢政是“挚鸟膺”—鸡胸。“豺声”—其声沙哑,喉音嘶嘶。
刘邦生于魏大夫之家,使他或多或少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故刘邦能赋诗作文、击筑而歌、拔剑起舞、会下围棋,他还第一个将蹴鞠—踢足球引入军中和皇宫。 严酷的童年养就了赢政“少恩而虎狼心”的冷酷性格。
而优裕、无忧无虑的小公子环境,使刘邦志趣广泛,多才多艺,从而养成了好动、活泼的性格,使他具有艺术型的气质,社会型的人格。
秦始皇的相貌不扬,甚至很丑陋。他出入俱乘“帷车”—帷幔罩车。他出巡时,民众都得背面,不准看!“人臣不得见天子面”,是他自形惭愧、猥琐(suo)心态的反映。
刘邦的相貌如何?《史记》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这是说:“高祖的状貌,是高鼻梁而面带龙相,胡须很美。”“须”是指下巴上的胡子,“髯”是指长在两颊的,刘邦是个“美髯公”。
赢政的心胸如何?刘邦有个老乡,大梁人名“缭”,后来被赢政封为国尉,即太尉,史称“尉缭”。这个人属兵形势家,著有31篇兵法。他劝赢政毋爱财物,重金贿赂敌国的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赢政用其计,叫李斯去执行。
赢政与他平起平坐,史称“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按理说,赢政这样礼贤下士,应得到尉缭的忠心和报答。但尉缭却说:“秦王的相貌,塌塌的鼻子,细长的眼睛,鸷鸟般的胸膊,豺狼般的声音,这个人缺少恩德而有虎狼心肠。他不得志时甘居人下,得志就要吃人。我不过一介布衣,但他见我却十分谦卑。一旦他得志于天下,天下人都会成为他的奴隶。这样的人不可久交。”尉缭最终走了。
❺ 汉高祖刘邦的初恋情人,竟然是一个酒馆的寡妇呢
汉高祖刘邦出身贫苦,文化水平较低,身上也无一技之长。他是从一个社会最底层人士, 逐步崛起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的做事能力,刘邦的一生,生的伟大,死得光荣,并名垂于后世,像他这样的一生充满 了神奇色彩,应该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今天我就悄悄告诉你一个刘邦的秘密:他这一生第一个女人并不是吕雉,而是另有其人,并且这个女人还是个寡妇,但是她送给了刘邦这一生,最真挚最纯洁的爱情!
后来当刘邦做了皇帝,想起了自己的初恋王寡妇的时候,他就疾步如飞地找她去了,等到他们再相见时,他们的眼神交融到一起,激起了往日时光的爱情浪花,她还是那个她,只不过白发已经覆盖了她的双鬓,当他们相见时她略微显老的脸庞,露出了多年未绽开的笑容,并且她那水汪汪的眼晴不时地流出了激动的泪花。可以看出这个王寡妇,一直没有忘记刘邦,一直在心里深深的爱着他,等着他,刘邦的心里何曾不爱着这个自己,曾经真正相爱的爱人呢!虽然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容颜不再,人已经老去, 但是那份最真挚最纯洁的爱情,一直在他内心永恒不变!
❻ 推荐几部关于秦汉时代的电影和书籍,谢了!
小说《大秦帝国》以及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大秦帝国》;
电视剧《汉武大帝》。
❼ 刘备为何不直接自称汉高祖刘邦之后为何非要蹭中山靖王的名气
《三国演义》中,刘备出场的开场白常常是一句:“在下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
这句话奠定了刘备的江湖地位,让八方豪杰人人尊称他一声刘皇叔。
因此,小说《三国演义》在刘备称帝后,就几乎没有安排他做过中山靖王之后的自我介绍。毕竟要一位帝王逢人就自豪的说他有个祖先是王室分支,这画风总感觉有些怪怪的。
然而,或许是刘备之前的介绍太过深入人心,让他和中山靖王的标签牢牢的绑在了一起,以至于他名扬四海后,人们提起刘备都不忘提一句名声远没有刘备响亮的中山靖王。
本来想蹭中山靖王的刘备,反倒成了中山靖王最好的宣传员,世事的出人意料之处,往往就是这样。
❽ 帮忙介绍一本关于刘邦的书,谢谢了
1、《汉高祖刘邦传》
《汉高祖刘邦传》是201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回作者是黄中业。答本书用通俗灵动的语言,讲述了汉高祖刘邦的传奇一生。
2、《大汉王朝》
是2007年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葛剑雄。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八个主要朝代,系统地展示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大事和兴亡嬗变。
3、《刘邦是怎么炼成的》
《刘邦是怎样炼成的》介绍了一座伟大的帝国大厦轰然坍塌,一群不甘心被命运支配的豪杰奋起于水泽山林,一出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杀,一幕幕尔虞我诈的暗战较量。
这里有指鹿为马、异军突起、破釜沉舟、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等一个个融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成语典故。
这里有千古一帝,有忠臣良将,有政客、阴谋家、投机者、术士,甚至还有为丈夫死节的美女,有偷情弄权的悍妇。
刘邦的故事,一个乡村无赖成长为伟大帝王的传奇。一曲回肠荡气的大风歌。
4、《项羽与刘邦》
《项羽与刘邦》是2009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司马辽太郎。
5、《刘邦大传》
《弱势大赢家 刘邦大传》是九州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图书。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的成功曾经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他登上九五之尊的意义也令后人讨论不已。
❾ 关于楚汉相争的小说哪本书里有
《秦时月》
刘亚来洲:空军中源将, 空军副政委。1952年10月出生,1968年参军,当过战士、班长、排长、新闻干事。1972年入武汉大学英文系学习,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长篇小说《陈胜》于1977年出版。其后,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好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秦时月》、《大山母山别墅》、《两代风流》,长篇报告文学《黄植诚少校》及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多篇。大学毕业后到空军联络部工作,以敏锐的目光和宽阔的胸怀捕捉国际军事斗争新动向,创作了一系列国际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恶魔导演的战争》,《攻击、攻击、再攻击》等。1984年,南国有战事,随军采访,负伤,创作了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响。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6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方语言系客座教授.
历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1998年获授空军少将军衔。2002年1月调入成都军区空军工作,任成都军区空军政委。2003年晋升空军中将军衔,12月任空军副政委。李先念女婿。
改变未来的选择需要从改变历史入手
❿ 刘邦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结发刘邦
吕后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人们对她的称呼,她的原名叫吕雉。
吕后的家乡是单父县(今山东单县)。吕后的父亲,姓吕名文,字叔平,山东单县人,被人们称之“吕公”。吕公有四个孩子:长子吕泽,次子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吕公因为躲避仇人逃难时曾暂住在至交好友沛县县令家里。后来,由于吕公对沛县感觉不错,便把家安顿在了沛县。
吕公刚刚客居沛县的时候,县里的官员、豪绅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便都来凑钱喝酒。负责接收贺礼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萧何。此时,萧何是沛县县令手下一名官员。这次酒宴,萧何主管收礼。按照规定,献钱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凑钱超过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刘邦来到以后,高喊一声“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史记·高祖本纪》),就直接来到堂上,实际上,刘邦一个子没拿。吕公一听“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大为惊讶,赶快起身相迎。因为“贺钱万”在当时是个非常了不得的数字。从酒宴的规定看,出一千钱的都算是贵客,都要请到堂上喝酒。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从来人的身份看,比亭长官高的人不少,但都没有“贺钱万”。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从实际收入上看,秦代一位县令的年俸也只是数千钱,至于亭长,一年的俸钱不足数千。一个亭长一次酒宴敢于“贺钱万”,绝对是天文数字,也是不可能的事。吕公当然知道刘邦不可能“贺钱万”,但是,吕公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看中的是刘邦的胆量和潜在的政治家素质。所以,吕公听到这么一个天文数字,立即对刘邦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兴趣。
吕公这个人还有一个特点,非常迷信相面。因此,他对口出大言的刘邦的面相也非常吃惊。客人都走了之后,吕公对刘邦说:我平生为人相面多极了,但从来没有见到你这样的面相。我有一个女儿,想许给你为妻,希望你不要嫌弃。刘邦此时还没有妻子,一听说有这种好事,喜出望外,马上答应下来。但是,吕公嫁女一事吕公的老婆不答应:你平时总说咱女儿是个富贵相,要许个富贵之人家,沛县县令对你这么好,他来求婚你都不答应,为什么非要嫁给这个刘季?吕公回答: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
吕公的家是吕公一人说了算,尽管他的妻子反对,但是,他的妻子并不当家;这样,吕雉就成了刘邦的妻子。值得重视的是吕雉的态度。作为这场婚事当事人的吕雉,没有丝毫怨言地接受了父亲对自己终身大事的安排。可见,未出阁的吕后当年本是个乖巧听话的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