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乾隆大帝是不是一位明君
乾隆皇帝像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封为太上皇帝(非一般的太上皇,意指皇帝的皇帝)。在位共六十年,禅位后继续训政三年。其实上已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一长的皇帝,已超过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六十一年,同时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正面评价:
1.内政“宽严相济”,开创“康乾盛世”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乾隆在内政方面最大的成绩是继续施行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政策,并以个人的威望维持统治高层的稳定,使社会经济在稳定发展中达到繁荣。这一时期也是清朝国力最鼎盛的时期。
2.外交“十全武功”,开疆扩土
最为乾隆自己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十全武功”,他也因此自称为“十全老人”。所谓“十全武功”包括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对历史影响较大的有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乾隆时代,遇上准噶尔部内乱的大好时机,果断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尔丹策零的外甥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终于完全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准噶尔部平定之后,维吾尔族的首领大、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动维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对西北用兵,这场战争延续了三年,终于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国外。随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并在喀什等地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同时大幅减轻了维族地区的赋税负担。西北190多万具有离心倾向的土地,终于巩固在中央政权之下,这是乾隆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3.文治“集大成”,封建文化顶峰
除了“十全武功”外,乾隆时期最大的亮点就是文化上的作为了。乾隆本人是个热心的文艺爱好者和赞助者。他本人据说作诗达四万多首,所游玩之名胜古迹,常亲题诗于上。他也是一个藏书家。他在位期间组织了许多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编撰《四库全书》、《大清会典》、《周易述义》、《三礼义疏》、《皇朝通志》、《八旗通志》等书籍,还校刊重刻了《十三经》、《二十二史》、《三通》等书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库全书》的编撰,共收入古书3457部,共79070卷,装订成36275册,保存了许多珍贵古书,为中国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此外,乾隆的时代还诞生了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虽于乾隆本人没有关系,却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乾隆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时期,君主专制的程度,无论思想上还是制度上都达到顶点。
4.一代雄主
乾隆帝确为一代雄主,也是一个很有福气,也很会享福的帝王。他晚年时曾深深陶醉于同历代帝王的比较,认为不但“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连在位时间、年寿、子孙数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数一数二。封建制度在乾隆掌权下达到了历史巅峰。他在位时期,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他60年的稳定统治,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他的时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他个人也成为这一切的总代表。
负面评价:
1.大兴文字狱,毁坏中华文明的根基
文字狱的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文字狱”是摧残知识分子最有力的工具。清王朝从征服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兴起“文字狱”,顺治、康熙当政时“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时则成为一种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癫狂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乾隆制造的“文字狱”全是强加给文人身上的“莫须有”罪名。如徐某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纯乎是描述生活闲情的随兴之作,硬让乾隆曲解为讽刺清政府没有文化还故作斯文。乾隆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2.六下江南游逸挥霍,耗尽国力民财
乾隆喜好去繁华似锦的江南游玩。乾隆的祖父康熙曾到过江南六次,但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的社会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俭朴,且多数情况下是微服私访,没有惊动更没有骚扰地方百姓。乾隆也六下江南,但他的主要目的是变着法子寻开心和炫耀他的伟大。乾
❷ 乾隆帝为何六次下江南
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多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功业之一。清朝文献记载乾隆先后六次南巡江南: 第一次,乾隆16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41岁)。 第二次,乾隆22年(公元1757年)正月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六日返京 (乾隆47岁)。 第三次,乾隆27年(公元1762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52岁)。 第四次,乾隆30年(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日出发,四月二十一日返京(乾隆55岁)。 第五次,乾隆45年(公元1780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九日返京(乾隆70岁)。 第六次,乾隆49年(公元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三日返京(乾隆74岁)。 说起乾隆南巡,南巡的目的何在?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巡视水利河工,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而自己却迷恋于江南美景;或说是为了“搞清自己的出身及身世的真相”;或说他迷恋南方美色,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实际上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清史纪事本末》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 讷亲从心里就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上奏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一请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当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纵观乾隆南巡,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巡视河工,督修水利 江南是清朝的粮食主产区和供给地区,早在宋元时期,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但是,南方和江南又是水患频发的地方,因此,当年康熙南巡主要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接受了这个意见。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江南稳定 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人口稠密,物产丰盈,经济繁华,号称财富甲于天下之地,是清政府财税收入与财政命脉所系,维持这一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安定至关重要。但明末清初,江浙一带“反清复明”暗流涌动,斗争相当激烈,以后不少“文字狱”案都发生在这一地区,而且黄淮水患频繁,浙江海塘告警,南方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这样的局面,乾隆相信自己的“圣明”,希望通过南巡整饬吏治,解决社会问题,稳固清朝的长久统治。 三、笼络官吏士人,扩大统治基础 乾隆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网罗各级官吏旧属,结交学子士人,笼络百姓民心。凡是他南巡经过的地方,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赏赐他们的子孙功名。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为题,取得一等成绩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职,这样就选拔了许多实用的人才。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科举考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四库全书》编成后,他个人还掏钱让人抄录了三份,分别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当地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无疑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南巡所到之处,他还经常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不同程度地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适度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繁荣。 四、彰显皇权威严,展示和平盛世 无论是隋炀帝巡游江都,还是清朝的康熙、乾隆南巡江南,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彰显皇权的威严。而且康熙、乾隆统治时期正处于“康乾盛世”之时,乾隆南巡整个南巡船队共约有一千多只船,声势浩大,并且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尽显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的“康乾盛世”盛世奢华美景,也反映出历代封建皇帝好大喜功的秉性本质。 五、检阅军队士气,显示清朝军力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军队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震摄江南与边疆不安定的势力。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六、饱览山川美景,迷恋江南食色 乾隆喜爱舞墨书画,兴致高雅,他所到的很多地方至今都保留有他的书法手迹。因此,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饱览江南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最新的一种说法,就是乾隆多次江南之行是迷上了“江春徽菜”,回京后,好几次都回想起、回味起那江南巨富江春的徽菜佳肴,几次旨令御厨烹制,却始终难以如愿,总是做不出那个味。于是,他每次南巡一次又一次地带来他的御厨班子随行,以便学得江春接驾宴中的徽菜佳肴的烹饪技艺,并采购到相关徽菜原料带回宫中去试做。 七、南巡浙江海宁,弄清身世之迷 民间传说,雍正帝胤禛以女儿与海宁陈氏儿子相换,此男儿即后来之乾隆帝,乾隆实为海宁陈氏之子,故乾隆是汉人的血统,而非满族血统。小说家金庸(浙江海宁人)根据民间传说与野史的记载为题材,写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乾隆即位后对自己的身世产生怀疑,所以南巡去浙江海宁陈家访察,搞清自己出身真相。他六下江南,四次亲临或住宿陈家,升堂详问家世,临走时还令把中门封闭,并说:以后不是皇帝亲临,此门不得开启,从此这门一直关闭着。 然而,这个故事与传说已经被历史学家和各种事实证实是杜撰伪造的,它完全是一个虚假的传闻。乾隆六下江南,四赴海宁,住在陈家花园,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海宁往何为?欲观海塘形”,也就是视察他耗费巨资修筑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就连《书剑恩仇录》的作者金庸在1975年为他流传甚广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撰写后记也指出了“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儿子”这段故事并不是历史事实。1994年,金庸在《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中提到:“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可见,关于乾隆身世之迷流传久远的缘由是怀有“汉人皇朝才是正统王朝”观念的人编撰出来的,假如乾隆如传说的那样,是被当时掉了包的陈家儿子,那从此后的清王朝就是汉人血统的封建王朝了。既然乾隆身世之迷有假,那么乾隆南巡的目的之一是弄清自己出生身世之说就不足而论了。 八、乾隆六次南巡的影响与后果 尽管乾隆南巡三令五申严禁铺张,但地方官员为取得他的欢心,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这样就造成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致使国库的日益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朝廷中不乏有头脑的官员,多次劝阻乾隆停止南巡,但却多遭到严厉的斥责。许多谏阻南巡的官员,都被惩处或罢官。在这种高压下,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话,眼睁睁看着国库枯竭,国家走向衰败。 到了乾隆晚年,他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在《清史稿》的《吴熊光传》中,记载了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从盛世康乾走向衰落,到道光年间,清朝已走到内忧外患交织相错的危险局面。
❸ 乾隆皇帝的出生之谜
乾隆的生母,正史记载为“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传说则有多种说法,如热河宫女李金桂、内务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宁陈夫人等。
乾隆的生母是谁,的确是一桩历史疑案。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仅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从北京出发到达避暑山庄,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间,乾隆的父亲雍亲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热河请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这中间只有17天。就是说如果乾隆在避暑山庄出生,那么他母亲在临产前17天,大腹便便,行动不便,怎么会到避暑山庄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许另有其人?
野史记载与民间传说,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传说,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guān)的夫人。海宁在清朝有“陈氏三宰相”——顺治朝大学士陈之遴、康熙朝大学士陈元龙、雍正朝大学士陈世倌,他们都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是靠自身能力当上大学士的。
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传说陈世倌与雍亲王一家常有来往,今天陈阁老的旧宅,还保存有一块九龙匾,据说是雍正亲笔书写的。那一年恰好雍亲王的福晋和陈阁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就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男孩竟变成了个女孩。陈阁老意识到此事性命攸关,不敢作声。那换入宫中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许啸天《清宫十三朝演义》说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家的安澜园,为的就是与生身父母相聚。但据孟森著《海宁陈家》考证,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到海宁。第三次到海宁,陈世倌已死。可见乾隆下江南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传说纯粹是捕风捉影,根本没有根据。陈家乾隆古装像的园子叫“隅园”,因位于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园,同浙江海塘工程有关,所以乾隆将“隅园”改名为“安澜园”。当代香港小说家金庸是浙江海宁人,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皇四子掉的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这个故事一出笼,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便越传越广,越讲越真。关于“调包”的故事,清朝中期就有传说。先说康熙出自陈家,后来这个传说不攻自破,就又移花接木,安在乾隆皇帝的头上。其实,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经8岁,另一个妃子又即将临产。且这时雍正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么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儿子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退一步说,其时雍正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登上皇位,又怎么会知道陈家儿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第二种传说,晚清长沙湘潭有一位著名诗人、学者王闿运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避暑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做过大学士肃顺的西席(家庭教师),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他在《湘绮楼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异焉。十三岁时入京师,值中外姐妹当选入宫。……孝圣容体端颀中选,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后来雍亲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数月雍亲王病愈,她怀孕生下了乾隆。张采田《清列朝后妃传稿》中转引英和《恩福堂笔记》和王闿运《湘绮楼文集》记载,促发人们更加注意这个疑案。这一说法富于传奇色彩。清遗老金梁等认为:清朝选秀女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从清宫《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宫的一些有关规定。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地方一个女子混进皇宫并入选秀女呢?所以这种传说是靠不住的。
第三种传说,曾做过热河都统幕僚的近代作家、学者冒鹤亭说:乾隆生母是热河汉人宫女李佳氏。上海沦陷期间,作家周黎庵写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发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鹤亭的说法,并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节,增加了故事性:传说雍正在做雍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壮阳,雍正喝后躁急,身边又没有王妃,就随便拉上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家女子怀上了“龙种”,就要临产。康熙发怒,追问:“种玉者何人?”雍正承认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丑外扬,就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谜》文中、台湾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书中,都认同这一说法,甚至于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为她“出身微贱”,而旨令钮祜禄氏收养这个男孩,于是乾隆之母便为钮祜禄氏。尽管乾隆生在草棚的传说流传很广、故事生动、影响也很大,但那毕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❹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到底是汉人还是满人到底是海宁陈阁老夫妇所生还是雍正夫妇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的真实身份是满人,雍正夫妇发亲生儿子,小说是改写,不真实。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公历9月25日)子夜,弘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东书院“如意室”, 幼名“元寿”。 生母熹妃是雍正帝的妾室格格(一说为侍女)。
弘历的二兄弘昐两岁时早殇,未曾与序行次;而与序行次的长兄弘晖、三兄弘昀又先后去世,年长于弘历的只有弘时一人,所以弘历在胤禛诸子中排行第四而实为第二子。
弘历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康熙六十年(1721年),据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当时弘历十岁,祖父康熙帝见而惊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并随祖父巡幸热河避暑山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胤禛即位。
由于当时弘时性情放纵,行事不谨, 失欢于乃父。而弘历在康熙末年曾因得到康熙帝的宠爱,而使其父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处于颇为有利的地位,因而雍正帝即位之初,便把年仅十三岁的弘历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储君。
(4)有声小说乾隆大帝扩展阅读
乾隆帝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初年,为了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调节矛盾,改善各方面的关系,还对雍正的政策做了较大的改变和调整。
乾隆初年,弘历不讳言自己“ 赋性宽缓”,但又说不能宽大无边,要济之以严。有时候,他公开说“ 政尚宽大”,宽比严好。他在经筵讲章中发挥这个思想,“ 宽、信、敏、公,乃圣王治世之大本,而必以宽居首“”,圣王出治,舍宽其何以为敷政宁人之本哉” 。
乾隆帝晚年的诗句中也说“ 政实宜宽弗宜猛”但在绝大多数场合,总是宽严并提,把两者看做因时而异,相辅相 成的“,宽以济猛,严以济宽,政是以和”,这是乾隆认定进行统治的不二法门。
❺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公历9月25日)子夜,弘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东书院“如意室”,幼名“元寿”。
生母熹妃是雍正帝的妾室格格(一说为侍女)。此时,弘历的二兄弘昐两岁时早殇,未曾与序行次;而与序行次的长兄弘晖、三兄弘昀又先后去世,年长于弘历的只有弘时一人,所以弘历在胤禛诸子中排行第四而实为第二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乾隆成就
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
乾隆帝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统一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
❻ 《新乾隆大帝》最新txt全集下载
新乾隆大帝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在人们的口语中,谈到清朝八旗制,常常会听到汉军、汉八旗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人,在明朝时期,由女真民族首领努尔哈赤统率,逐渐强大,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国。努尔哈赤把自己属下的部民,按旗编制组成军队,先是四旗,即四种颜色的旗子。后来,人数增多,变为八旗,这便是八旗的由来。满族人都编入旗内,都称为旗民,也称为在旗的。由于满族全部编入旗下,所以,便出现了凡满人都是旗人之说。但旗人并不都是满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努尔哈赤、皇太极势力增大后,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被称为蒙古八旗。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尔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满洲八旗。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把蒙古五牛录扩编成两个蒙古旗。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又把两旗扩编成八旗,至此,蒙古八旗出现了。
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大量汉人被掠为奴,编入满洲八旗之内,成为家……
❼ 乾隆皇帝简介
清高宗乾隆(纯)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爱新觉罗氏,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他自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乾隆一生喜文喜诗,作诗数以万计,又精通擅长武术。主要施政特点是宽猛相济。他在位时期,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他同时又比较好大喜功、专制骄横,曾六下江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文字狱,政治上也越来越腐败。尤其是其晚年重用大奸臣、“贪官之王”--和珅,使清朝国库逐渐虚空,百姓生活贫苦,据说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应该说,清朝是从乾隆中后期开始走向衰落的。乾隆六十年(1796年),高宗以在位期不越祖父康熙帝为名禅位于子颙琰,是为清仁宗,又号嘉庆帝,自称太上皇,仍然继续执政,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去世为止。
乾隆的后妃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乾隆十三年,崩,年三十七。
继皇后,乌喇那拉氏,佐领那尔布之女,乾隆二年,封娴妃,乾隆十年,晋贵妃。孝贤皇后崩后,晋皇贵妃,主后宫事,乾隆十五年,册为皇后。三十一年七月崩,乾隆命丧葬仪式等同于皇贵妃。生有二子,永璂、永璟,一女,夭折。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内管领清泰之女。生四子,永璐夭折,嘉庆皇帝、永璘、还有一个未曾命名已夭折,二女,分别下嫁拉旺多尔济、札兰泰。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大学士高斌之女。当乾隆还是太子时,是侧室福晋。乾隆初封为皇贵妃,薨,谥为慧贤皇贵妃。
纯慧皇贵妃,苏佳氏,乾隆为太子时,就已在服侍乾隆。乾隆皇帝即位后,封纯嫔,累进纯皇贵妃。薨,谥纯慧皇贵妃。生一子,永瑢。一女,下嫁福隆安。
庆恭皇贵妃,陆氏,初封庆嫔,累晋庆贵妃。薨。嘉庆皇帝曾经被她抚育过,被嘉庆帝追尊为庆恭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雍正十三年,薨,被乾隆追封为哲妃,晋皇贵妃。一子,永璜,为高宗的长子,一女,殇。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弘历为太子时,就已嫁给他,乾隆初,封嘉妃,晋嘉贵妃。四子,永珹、永璇、永瑆、还有一个未曾命名,已殇。
婉贵妃,陈氏,乾隆为皇子时已嫁给他,乾隆间,自贵人累晋婉妃。嘉庆间,尊为婉贵太妃。薨,年九十二。
颖贵妃,巴林氏,自贵人累晋颖贵妃,尊为太妃,薨,年七十。
贵人,西林觉罗氏,柏氏,皆从常在尊为贵人。
晋太妃,富察氏,初为贵人,待到道光帝时,仍未逝世,被道光帝尊为皇祖晋太妃。
容妃,和卓氏,回族人,初入宫,封贵人,累进为妃,薨。
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图之女,生二女,皆殇;
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生一子,永琪;
舒妃,叶赫那拉氏,生一子,殇;
敦妃,汪氏,生一女,下嫁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
子女
乾隆生有17子10女。
爱新觉罗·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爱新觉罗·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爱新觉罗·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爱新觉罗·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爱新觉罗·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爱新觉罗·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爱新觉罗·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瑜,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玥,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爱新觉罗·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爱新觉罗·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爱新觉罗·永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爱新觉罗·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令贵妃魏佳氏。
爱新觉罗·永𤥢,第十六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爱新觉罗·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皇贵妃魏佳氏。
皇长女(1728~1729),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1792),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1767),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1755),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1758)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1775),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令贵妃魏佳氏。
皇八女(1757~1767),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 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1780),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令贵妃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1775~1823),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1760),雍正十二年(1734)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❽ 乾隆皇帝的一生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弘历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弘历在位期间,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文字狱之风比康熙、雍正时期更加严酷。
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❾ 我喜欢读正史,介绍下乾隆皇帝一生事迹的史书或电视剧,希望正史!
正史的话,只推《清史稿》
小说、电视剧神马的都是浮云
╮(╯_╰)╭
但是,即使是《清史稿》也是不能尽信的
看的同时,自己还是多多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