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茅盾的中短篇作品都有哪些
茅盾在写《子夜》的同时和以后,又写了一些中短篇,如《春蚕》、《版秋收》、《残冬》(以上三篇合称农村三权部曲)、《林家铺子》、《多角关系》、《当铺前》、《小巫》等。这些小说众星拱月般与《子夜》共同组成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变动的系列小说。它们各自独立,不似三部曲那样人物、情节有一定连续性,但有一个大致相近的主题,以此为中心,互相可以补充。这些小说从城市、小镇、乡村各方面表现帝国主义加紧经济入侵,城乡经济凋敝,各阶层人民痛苦不安。这批作品以《林家铺子》最为成功,《春蚕》次之。
⑵ 茅盾有哪些著作
【长篇小说】:
《子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腐蚀》 《虹》《锻炼》《霜叶红似二月花》《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多角关系》。
【短篇小说】:
《报施》《创造》《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 《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烟云》《有志者》《自杀》。
【散文】:
《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人造丝》《全运会印象》《车中一瞥》《鞭炮声中》 《谈月亮》《雾中偶记》《大地山河》《黄昏》《雾》《天窗》等。
⑶ 茅盾的作品有哪些
作品:《茅盾文集》、《茅盾评论集》。长篇小说:《子夜》、《蚀》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
中长篇小说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 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 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 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 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 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 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 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 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⑷ 茅盾短篇代表作
茅盾短篇代表作:
1、《林家铺子》
简介:
《林家铺子》是茅盾1932年7月创作的短篇小说,原名《倒闭》。载《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春蚕》。
讲述的是当时江南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终于破产的故事。
2、《野蔷薇》
简介:
《野蔷薇》,是茅盾先生最早的短篇小说集。1929年7月由上海大江书铺初版印行,内收茅盾写于1928年至1929年的五篇小说,分别为《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昙》,书前有《写在前面》序文。
3、《农村三部曲》
简介:
《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作者茅盾。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茅盾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故事。
4、《大鼻子的故事》
简介:
《大鼻子的故事》作者是茅盾。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孩子的角度描绘了民国时期贫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困苦及生存的艰辛等有关内容。
5、《水藻行》
简介:
《水藻行》全文共六节,是茅盾(原名:沈德鸿)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唯一一部在国外发表的短篇小说。
⑸ 茅盾的作品中有哪些“三部曲”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一、农村三部曲
1、《春蚕》
《春蚕》,最初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第2卷第1期,写的是清明节后所发生的事情——老通宝在这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获得了蚕茧大丰收,可是卖茧所得却还“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结果气得生了病。
2、《秋收》
《秋收》,发表于1933年4月、5月的《申报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主要写到 六月底,“春蚕时期的幻想,又在老通宝的头脑里蓬勃发长”。
他设法赊来豆饼施肥,全家没日没夜地车水灌溉。又经历了许多紧张和奋斗,到秋天,终于见到稻下垂,又获得了一个好收成,可是结果米价飞跌,又白辛苦了一阵子,又背了一身债。
3、《残冬》
《残冬》,发表于1933年《文学(上海1933)》第1卷第1期。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过是幻想。
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他和六宝的哥哥陆福庆等人,在一个夜晚,摸进反动武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二、蚀三部曲
1、《幻灭》
《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软弱。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
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了幻灭。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汉。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
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2、《动摇》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动摇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他知道混入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恶而不敢揭露和斗争。
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当革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但束手无策,而且为了个人的安全而决定离开革命。胡国光是一个“积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种种卑污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
关于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锐果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当革命危机已经显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这个县城,是他指出了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
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服那些被胡国光所欺蒙和煽动了的群众,是他当革命遭受了失败,把革命的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去准备继续战斗。
正是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由于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为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
3、《追求》
《追求》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
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的道路没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着自己,也毁灭着别人。
另一人物史循,则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理想与事实不相应合”,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后得出的共同结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蚀三部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农村三部曲
⑹ 茅盾的资料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茅盾(沈德鸿)简介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继母养育长大。7岁时,茅盾随父亲进了家塾,由继母亲自指导,学习新学。8岁时,父亲病重,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值材高级小学,从 毛泽东主席与周扬、茅盾、郭沫若
他的留存作文中就可见得他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13岁时,在母亲帮助下,踏上到湖州的火车,结束童年时代,开始了中学生活。16岁时中秀才,通晓中医,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新学。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也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在鲁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他的学识和才能被总经理和编辑所所长发现,被调到国文部,帮助老先生孙毓修合作译文。茅盾在一个月内译完面向青年的通俗读物,取名《衣》,后又译了《食》和《住》,后又帮他编《童话》一刊,这是茅盾开始文学创作的第一站,1918年,写出了童话《寻快乐》,他的童话作品还有《大槐国》《负国报恩》《树中饿》《驴大哥》《金龟》《飞行鞋》《怪花园》《风雪云》。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创造》、《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他还创作了《白杨礼赞》、《风景谈》、《森林中的绅士》等散文,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辰,他的声名日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茅盾笔名
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风、沈余、微明、东方未明、石萌等,都是他用过的笔名,他还有许多笔名,有几十个。不过,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茅盾”由来
茅盾生前照片(11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编辑本段茅盾的生平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1月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 1925年5月10日,沈雁冰在《文学周报》第127期发表长篇论文《论无产阶级艺术》。本月17日,31日和10月24日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73、175和196期继续刊载,这是1924年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之后沈雁冰为了对无产阶级艺术的各个方面试作探讨,同时也清理自己过去的文学艺术观点而写的。 文章共分5节。第一节探讨无产阶级艺术的形成;第二节论述无产阶级艺术产生的条件;第三节探讨对无产阶级艺术的范畴;第四节苏联的文艺现象讨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内容;第五节讨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形成。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 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 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 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 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政府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 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共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十年来,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与国货年》)。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香港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 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反动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于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 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3月,抗战胜利后,茅盾离开重庆,经广州、香港,5月到达上海。主编《文联》杂志;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民主的活动。在香港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民主路线》《认清国情》等讲演。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茅盾等致电国际人权保障会,揭露国民党罪行;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
俄文本茅盾文集(20张)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这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愈加残酷地实行法西斯统治,茅盾被迫于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7月,参与了《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在香港复刊的《文汇报·文艺周刊》。长篇小说《锻炼》便是在该刊连载的,此外还写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脱险杂记》。同年底,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茅盾夫妇离香港,经大连、沈阳,于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考验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经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 茅盾的著作,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计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译文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神话研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长篇《锻炼》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吐露出心声,他是李汉俊介绍入党的,应当是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因战争原因与党失去了联系,盼望死后仍承认他是党员之一。这年的8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他的党籍的决定,明确指出:“1921年沈雁冰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的一批党员。”这一正确结论,也是对李汉俊革命功劳的肯定。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他的作品《森林中的绅士》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⑺ 茅盾著有长篇小说_____,短篇小说_____、_____。
长篇抄小说
《子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腐蚀》《虹》《锻炼》《霜叶红似二月花》《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多角关系》。
短篇小说
《报施》《创造》《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烟云》《有志者》《自杀》。
散文
《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人造丝》《全运会印象》《车中一瞥》《鞭炮声中》《谈月亮》《雾中偶记》《大地山河》《黄昏》《雾》《天窗》等。
如果可以请点下左下角的采纳谢谢,不明白请追问,您的支持是我奋斗的动力
⑻ 矛盾的著作有哪些
主要作品在大地山河之间 第一辑 散文 南行通信(一) 云少爷与草帽 樱花 我的中学生时代及其后 秋的公园 风景谈 白杨礼赞 兰州杂碎 旧书铺 大地山河 忆冼星海 第二辑 小说 创造 林家铺子 春蚕 幻灭(节选) 虹(节选) 子夜(节选) 作品年表1917年:出版了《中国寓言初编》,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寓言选”。 1919年:8月,用白话翻译了契科夫的短篇小说《在家里》,这是茅盾的第一篇白话翻译小说。 1920年: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这是连续编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的早期的文学见解。10月,茅盾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开始为《共产党》月刊写稿。 1924年:编辑《民国日报》的副刊《社会写真》,后改名为《杭育》。 1925年: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里日报》,不久被迫停刊。 1927年:4月初,担任《汉口民国日报》的总主编。9月中旬,写完《幻灭》,11月到12月间,写了《动摇》。 1928年:6月,写完《追求》《幻灭》《动摇》,先后在《小说月报》连载,并出了单行本,出版了《神话的研究》《小说研究吧ABC》《欧洲大战与文学》。 1929年:7月,茅盾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野蔷薇》,收入五篇作品。与此同时,他写了论文《读<倪焕之>》,并开始写作长篇小说《虹》。还写了《卖豆腐的哨子》《雾》等十几篇散文。出版《神话杂论》《中国神话研究ABC》《六个欧洲文学家》《骑士文学ABC》《近代文学面面观》《现代文学杂论》。 1930年:接连写了《豹子头林冲》《石碣》《大泽乡》等三篇以上传说和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出版《北欧神话ABC》《西洋文学通论》《希腊文学ABC》《汉译西洋文学名著》。五月,出版《蚀》。 1931年:2月。完成了中篇《路》。五月出版《宿蟒》(小说、散文合集)。11月,又写成中篇《三人行》。编辑出版了《前哨》。第二期改名为《文学导报》。开始写作《子夜》。 1932年:出版《路》。写了几篇农村集镇生活题材的作品:《小巫》《林家铺子》《春蚕》和散文《故乡杂记》。 1933年:写《秋收》《残冬》和《春蚕》通称“农村三部曲”。出版《子夜》《茅盾散文集》。 1934年:2月,出版《话匣子》。 1936年:5月,《泡沫》出版。10月,出版《印象·感想·回忆》。出版《西洋文学名著讲话》《创作的准备》。 1937年:5月,出版《多角关系》《眼云集》。 1938年:3月27日,被推为《抗战文艺》的编委。 1939年:4月,出版《炮火的洗礼》。 1941年:2月,写《风景谈》。同年写了日记体的长篇小说《腐蚀》,在《大众生活》上连载,10月出版。主编专门登载杂文的刊物《笔谈》,在《客座杂忆》这个总标题下发表了一些随笔。 1942年,3月,出版了中篇《劫后拾遗》。写作短篇《某一天》《虚惊》《耶稣之死》《参孙德复仇》《列那和吉他》《过封锁线》等,除《某一天》外都收集在《耶稣之死》集中。8月写作长篇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杂文、文学评论等。12月,出版《文艺论文集》。 1943年:4月,出版《见闻杂记》。7月,出版《茅盾随笔》。10月,出版《霜叶红于二月花》。 1945年:出版《第一阶段的故事》《委屈》《时间的记录》。10月出版《清明前后》,12月出版《耶稣之死》。 1946年:3月,和叶以群主编中外文艺联络社的《文联》半月刊。 1948年:4月,出版《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 1949年:7月,茅盾参加筹备并出席全国文代大会,在会上作了在《在反对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 1958年:8月,出版《夜读偶记》。 1959年:1月,出版《鼓吹集》。 1962年:10月,出版《鼓吹续集》。11月出版《关于历史和历史剧》。 1963年:11月,出版《读书杂记》。 1979年:11月,出版《茅盾诗词》。 1980年:5月,出版《茅盾近作》 1981年:5月,出版《锻炼》《我走过的道路》。 1982年:4月,出版《少年印刷工》。 1984年:10月。出版《茅盾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陆续出版《茅盾文集》,
⑼ 1.茅盾写过哪篇著名文章
1、茅盾(1896.7.4一1981.3.27)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化名方保宗,沈明甫,常用笔名还有佩韦、方壁、
玄珠、郎损等。生于浙江桐乡。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
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1
年接编《小说月报》,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
(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
《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1948年32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
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
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
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著作书目:
《幻灭》(中篇小说)1928,商务
《动摇》(中篇小说)1928,商务
《小说说研究ABC》(理论)1928,世界
《欧洲大战与文学》(理论)1928,开明
《追求》(中篇小说)1928,商务
《神话的研究》(理论)1928,商务
《中国神话研究ABC》(理论,上下册)1929,世界
《骑士文学ABC》(理论)1929,世界
《现代文艺杂论》(理论)1929、世界
《六个欧洲文学家》(理论)1929,世界
《神话杂论》(理论)1929,世界
《野蔷薇》(短篇小说集)1929,大江书铺
《虹》(长篇小说)1930,开明
《蚀》(即《幻灭》、《动摇》、《追求》合集1930,开明
《西洋文学》(理论)1930,世界
《希腊文学ABC》(理论)1930,世界
《北欧神话ABC》(理论)1930,世界
《宿莽》(短篇小说集)1931.大江
《三人行》(中篇小说)1931,开明
《路》(中篇小说)1922,光华
《子夜》(长篇小说)1933,开明
《茅盾自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天马
《春蚕》(短篇小说集)1933,开明
《茅盾散文集》 1933,天马
《话匣子》(散文集)1934,良友
《人与书》(散文集)1934,生活
《茅盾短篇小说集》(1、2)1934一1939,开明
《汉译西洋文学名著》(理论)1935,中国文化服务社
《速写与随笔》(散文集)1935,开明
《泡沫》(短篇小说集)1936,生活
《多角关系》(中篇小说) i936,生活
《世界文学名著讲话》(评论)1936,开明
《印象、感想、回忆》(散文集)1936,文生
《创作的准备》(理论)1936,生活
《烟云集》(短篇小说集)1937,良友
《炮火的洗礼》(散文集)1939,烽火社
《腐蚀》(长篇小说)1941,华夏分店
《劫后拾遗》(中篇小说)1942,学艺出版社
《文艺论文集》(理论)1942,群益
《青年与文艺》(理论)1942,耕耘出版社
《白杨礼赞》(散文集)1943,柔草社
《见闻杂记》(散文集)1943,文光
《耶稣之死》(短篇小说集)1943、作家书屋
《茅盾随笔》1943,文人出版社
《霜叶红似二月花》(长篇小说)1943,华工书店
《委屈》(短篇小说集)1945,建国分店
《第一阶段的故事》(长篇小说)1945,亚洲图书社
《时间的纪录》(散文集)1945,良友
《清明前后》(剧本)1945,开明
《生活之一页》(散文集)1947,新群
《茅盾文集》(小说、散文集)1948,春明书店
《苏联见闻录》(散文集)1948,开明
《杂谈苏联》(散文集)1949,致用书店
《茅盾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2,开明
《春蚕》(短篇小说)1953,人文
《林家铺子》(短篇小说)1955,人文
《茅盾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文
《秋收》(短篇小说)1956,通俗
《茅盾文集》(1—10卷)1958一1961,人文
《夜读偶记》(理论)1958,百花
《鼓吹集》(理论)1959,作家
《茅盾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9,人文
《鼓吹续集》(理论)1962,作家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理论)1962,作家
《读书杂记》(评论) l963,作家
《茅盾评论文集》(上下册)1978,人文
《茅盾诗词》 1979,河北人民
《脱险杂记》(散文集)1980,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
《茅盾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80,人文
《茅盾近作》(理论)1980,四川人民
《茅盾论创作》(理论)1980,上海文艺
《世界文学名著杂谈》(评论) l980,百花
《茅盾散文速写集》1980,人文
《茅盾文艺评论集》(上下册)1981,文化艺术出版社
《锻炼》(长篇小说)1981,文化艺术
《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下册)1981,上海文艺
《茅盾中篇小说选》1981,四川人民
《我走过的道路》(上中下册,回忆录) 1981-19887,人文
《我的学生时代》(回忆录)1982,新蕾
《茅盾选集》(1—5集,小说、散文、理论) 1982—1985,四川人民
《茅盾》 1982,三联;人文
《茅盾全集》(1—15卷)1984—1987、人文(末出齐)
《茅盾书简》(初编)1984,浙江文艺;后易名为《茅盾书信集》,1988,文
化艺术
2.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共七下西洋,分别是:
永乐三年(1405),五年(1407),七年(1409),十一年(1413),十五年(1417),十九年(1421)及宣德六年(1431)。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4、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我们一般以唐诗、宋词、(元)曲
5、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