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三个窗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三个窗

发布时间:2022-07-04 19:27:51

㈠ 芥川龙之介-海市蜃楼

1、这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关于这部小说的简介如下:
《海市蜃楼》本身是小说,是一部艺术作品,而不会仅仅是为了表达作者自我内心的情绪。甚至也不会是揭露社会现实,创作的时候,可能不会有彻底明晰的目的。
2、这篇小说的原文如下:
《海市蜃楼》
一个秋天的晌午,我和从东京来玩的大学生K君一道去看海市蜃楼。鹄沼海岸有海市蜃楼出现,大概已是尽人皆知的。比如我家的女用人,她看见船的倒影,就赞叹地说:“简直跟前些天报纸上登的照片一模一样啊。”
我们就从东家旅馆①旁边拐过去,顺便把O君也邀上。O君仍旧穿着红衬衫,可能是在准备午饭吧,正在隔着篱笆能够瞥见的井口一个劲儿地压唧筒。我把梣木拐杖扬了起来,向O君打了个招呼。
东家旅馆坐落在鹄沼海岸上,芥川曾在这里作过短期逗留。
“请从那边进屋来吧。——哦,你也来了呀。”
O君好像以为我是和K君一起来串门的呢。
“我们是去看海市蜃楼的。你也一块儿去好吗?”
“海市蜃楼?”O君忽然笑起来了,“最近海市蜃楼很时兴啊。”
约莫五分钟以后,我们已经和O君一起走在沙土很厚的路上了。路左边是沙滩。牛车压出来的两道车辙黑糊糊地斜穿过那里。这深陷的车辙使我产生了近乎受到一种近似压迫的感觉。我甚至感到:这是雄伟的天才工作的痕迹。
“我还不大健全哩,连看到那样的车辙都莫名其妙地觉得受不了。”
O君皱着眉头,对于我的话什么也没回答,但是他好像清楚地理解了我的心情。
过一会儿,我们穿过松树——稀稀落落的低矮的松树林,沿着引地河①堤岸走去。宽阔的沙滩那边,海面呈蔚蓝色,一望无际。但是绘之岛的房舍和树木都笼罩在阴郁的气氛里。
引地河是流过神奈川县藤泽市西边,注入相模湾的一条河。
“是新时代啊。”
K君的话来得突然。而且他说时还含着微笑。新时代?——然而我立即发现了K君的“新时代”。那是站在防沙竹篱前面眺望着海景的一对男女。当然,那个身穿薄薄的长披风、头戴呢帽的男子说不上是新时代。可是女的不但剪了短发,还有那阳伞和矮跟皮鞋,确实是新时代的打扮。
“好像很幸福呀。”
“你就羡慕这样的一对儿吧。”0君这样嘲弄着K君。
距他们一百多米就是能望到海市蜃楼的地方。我们都趴下来,隔着河凝视那游丝泛起的沙滩。沙滩上,一缕缎带宽的蓝东西在摇曳,多半是海的颜色在游丝上的反映。除此而外,沙滩上的船影什么的,一概看不见。
“那就叫海市蜃楼吗?”
K君的下巴颏上沾满沙子,失望地这么说着。这时,相隔二三百米的沙滩上,不知从哪儿飞来一只乌鸦,掠过摇曳着的蓝色缎带似的东西,降落到更远的地方。就在这当儿,乌鸦的影子刹那间倒着映现在那条游丝带上。
“能看到这些,今天就算是蛮好喽。”
O君的话音未落,我们都从沙滩上站起来了。不知什么时候,落在我们后面的那对“新时代”,竟从我们前边迎面走来了。
我略一吃惊,回头看了看身后。只见那两个人好像仍在一百多米远的那道竹篱前面谈着什么呢。我们——尤其是O君,扫兴地笑了起来。
“这不更是海市蜃楼吗?”
我们前面的“新时代”当然是另外两个人。但是女人的短发和男人头戴呢帽的那副样子,跟他们几乎一样。
“我真有点儿发毛。”
“我也思忖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呢。”
我们这样说着话。这次不再沿引地河的堤岸而是翻过低矮的沙丘向前走。防沙竹篱旁边,矮小的松树因沙丘而变得发黄了。打那里走过时,O君吃力地哈下腰去,从沙土上拾起了什么。那是个似乎涂了沥青黑边的木牌,上面写着洋文。
“那是什么呀?Sr.H.Tsuji……Unua……Aprilo……jaro……1906……
世界语:过先生……1906年4月卫日
“是什么呀?dna……Majesta②吗……写着1926呢。”
世界语:5月2日。
“喏,这是不是附在水葬的尸体上的呢?”O君作了这样的推测。
“但是,把尸体水葬的时候,不是用帆布什么的一包就成了吗?”
“所以才要附上这块牌子。——瞧,这儿还钉着钉子哪。这原先是十字架形的呀。”
这当儿,我们已经穿过像是别墅的矮竹篱和松林面走着。木牌大概是和O君的猜测差不多的东西。我又产生了在阳光之下不应该有的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真是拣了个不吉利的东西。”
“不,我倒要把它当作吉祥的东西呢。……可是,一九六○到一九二六的话,二十来岁就死了啊。二十来岁……”
“是男的还是女的呢?”
“这就不敢说了……反正这个人说不定还是个混血儿呢。”
我边回答着K君,边揣摩着死在船里的混血青年的模样。据我的想象,他该是有一个日本母亲。
“海市蜃楼嘛……”
O君一直朝前面看着,突然喃喃地这样说。这也许是他在无意之中说出的话,但我的心情却微微有所触动。
“喝杯红茶再走吧。”
我们不知不觉间已经站在房屋密集的大街拐角的地方了。房屋虽然密集,沙土干涸的路上却几乎不见行人。
“K君怎么样?”
“我怎么都行……”
这时,一只浑身雪白的狗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尾巴,迎面走了过来。

K君回东京以后,我又和O君以及我的妻子一道走过了引地河上的桥。这一次是傍晚七点钟左右,我们刚刚吃完晚饭的时候。
那天晚上看不见星星。我们连话都不多说,在没有行人的沙滩上走着。沙滩上,引地河河口左边,有个火光在晃动,大概是给入海捕鱼的船只当标志用的。
波涛声当然不绝于耳。越是靠近岸边,咸腥味也越重。与其说是大海本身的气味,倒更像是冲到我们脚底下的海藻和含着盐分的流水的味道。不知怎地,我对于这股气味,除鼻孔以外甚至皮肤上都有所感觉。
我们在岸边伫立片刻,眺望着浪花的闪动。海上到处是漆黑一团。我想起了大约十年以前在上总的某海岸逗留时的情景。同时也回忆起跟我一起在那里的一个朋友的事。他除了自己读书之外,还帮忙看过我的短篇小说《芋粥》的校样……
过一会儿,O君在岸边蹲着,点燃了一根火柴。
“干什么哪?”
“没什么……你看这么燃起一点火,就能瞧见各式各样的东西吧?”
O君回过头,仰脸看了看我们,他这话一半也是对我妻子说的。果然,一根火柴的光照出了散布在水松和石花菜中的形形色色的贝壳。火光熄灭后,他又划了一根火柴,慢腾腾地在岸边走了起来。
“哎呀,真吓人,我还以为是淹死鬼儿的脚呢。”
那是半埋在沙子里的单帮儿游泳鞋。那地方海藻当中还丢着一大块海绵。这个火光又灭了,四下里比刚才更黑了。
“没有白天那样大的收获呀。”
“收获?啊,你指的是那个牌子吗?那玩艺儿可没那么多。”
我们决定撇下无尽无休的浪涛声,踏着广阔的沙滩往回走。除了沙子以外,我们的脚还不时踩在海藻上。
“这里恐怕也有各种各样的东西。”
“再划根火柴看看吧?”
“不用了。……哎呀,有铃铛的声音。”
我侧耳听了听。因为我想那说不定是我最近经常产生的错觉。然而不知什么地方真有铃铛在响。我想再问问O君是不是也听得见。这时落在我们后面两三步远的妻子笑着说道:“我的木履①上的铃铛在响哩……”
木履是日本女孩子穿的一种涂上黑漆或红漆的高齿木屐,有时系上铃铛。
我就是不回头也知道,妻子穿的准是草履。
“今天晚上我变成了孩子,穿着木履走路呢。”
“是在你太太的袖子里响着的——对了,是小Y的玩具。带铃铛的化学玩具。”O君也这么说着,笑了起来。
后来,妻子也赶上了我们,于是三个人并排走着。自从妻子开了这个玩笑以来,我们比刚才谈得更起劲了。
我把昨晚做的梦讲给O君听。我梦见自己在一栋现代化住宅前面,跟一个卡车司机在谈话。我在梦中也认为确实见过这个司机。但是在哪儿见过,醒来以后还是不知道。
“我忽然想起来,那是三四年前只来采访过一次的女记者。”
“那么,是个女司机喽?”
“不,当然是个男的。不过,只是脸变成了那个女记者的脸。见过一次的东西,脑子里毕竟会留下个印象吧。”
“可能是这样。在面貌之中也有那印象深刻的……”
“可是我对那个人的脸一点兴趣也没有。正因为这样反而感到可怕。觉得在我们的思想意识的界限之外还存在着各种东西似的……”
“好比是点上火柴就能看见各种东西一样吧。”
我在说着这些话的时候,偶然发现了惟独我们的脸是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的。但是跟先前完全一样,周围连星光也看不见。我又感到一种恐怖,屡次仰起脸看着天空。这时候妻子好像也注意到了,我还什么都没说呢,她就回答了我的疑问:“是沙子的关系。对吧?”
妻子作出把和服的两个袖口合拢起来的姿势,回头看了看广阔的沙滩。
“大概是的。”
“沙子这玩艺儿真喜欢捉弄人。海市蜃楼也是它造成的……太太还没看到过海市蜃楼吧?”
“不,前些天有一次——不过只看到了点儿蓝糊糊的东西……”
“就是那么点儿,今天我们看到的也是。”
我们过了引地河上的桥,在东家旅馆的堤岸外面走着。不知什么时候起了风,松树梢都刷刷作响。这时,好像有个身量挺矮的人匆匆地迎面走来了。我忽然想起了今年夏天有过的一次错觉。那也是在这样的一个晚上,我把挂在白杨树上的纸看成了帽盔。这个男人却不是错觉,而且随着相互接近,连他穿着衬衫的胸部都能看到了。
“那领带上的饰针是什么做的呢?”
我小声这么说了一句以后,随即发现我当作饰针的原来是纸烟的火光。这时,妻子用袖子捂住嘴,首先发出了忍不住的笑声。那个人却目不斜视地很快和我们擦身走过去了。
“那么,晚安。”
“晚安。”
我们很随便地和O君分了手,在松涛声中走去。在这又一次的松涛声中间还微微地夹杂着虫声。
“爷爷的金婚纪念是什么时候呢?”
“爷爷”指的是我父亲。
“唔,什么时候呢?……黄油已经从东京寄到了吗?”
“黄油还没到,只有香肠寄到了。”
说话之间,我们已走到门前——半开着的门前来了。

㈡ 芥川龙之介其人及作品介绍,要文学性强点的,专业点的

芥川龙之介
(英文:Ryunosuke Akutagawa,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

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笔名“我鬼”。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作家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仅才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却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竹林中》已然成为经典之作。

【生平】

1892年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是一个送奶工人的儿子,生母于三十二岁时生下他,八个月后猝然发狂,其后终生为狂人。龙之介被生母胞兄芥川家收为养子,因芥川家是延续十几代的士族(武士),门风高尚,文学、演艺、美术等均是士族子弟必修科目。或许是环境使然,再加上天资聪颖,他阅读的书籍涉猎极广,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对欧美文学也兴趣浓厚,喜读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莱尔、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深受世纪末文学的影响。这使他日后不但成为杰出的作家,更是个博学之士。

1913年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期间开始写作。并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成为第3次和第4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同人。

1914发表处女作《老年》、戏曲《青年之死》。

1915年发表《罗生门》,但并没有受到重视。同年十二月经由级友介绍,出席漱石山房的“木曜会”,以后师事夏目漱石,深受夏目漱石的影向。

1916年他在《新思潮》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鼻子》,夏目漱石读到后,非常赞赏,对他多方关怀。这段时间他也开始创作俳句。之后在1916年又连续创作了《芋粥》、《手巾》,在文坛确立了新锐作家的地位。

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3年。旋辞职。

1918年他发表《地狱变》,讲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残酷故事,通过画师,画师女儿等人的遭遇。反映了纯粹的艺术和无辜的底层人民受邪恶的统治者的摧残。

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

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四个月,,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这次任务非常繁重。在任务的压力和自身压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种疾病,一生为胃肠病、痔疮、神经衰弱、失眠症所苦。

1922年他回到日本后。发表了《竹林中》。作品与柯林斯的《月亮宝石》结构类似,都是在一件案子的调查采集的各方的证词与说法。不同的是《月亮宝石》最后澄清了事实,而《竹林中》中各方的证词某些地方重合却又有很大矛盾,但是又都能自圆其说。整个作品弥漫着压抑,彷徨,不定向的气氛。这反应了作者本人迷茫的思想。自此以后,由于病情恶化,芥川龙之介常出现幻觉,当时的社会形式也右转,没有言论自由。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压抑,如《河童》。

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1927年芥川龙之介继续写作随想集《侏儒的话》,作品短小精悍,每段只有一两句话,但意味深长。7月24日,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35岁的龙之介在自家寓所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药自杀,枕边搁置有圣经、遗书与遗稿。

他的死,带给日本社会极大冲击,尤以文坛人士更是惋惜一个天才的早逝,1935年芥川龙之介自杀去世8年后,他的毕生好友菊池寛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赏”,现已成为日本最重要文学奖之一,与“直木赏”齐名。

1950年,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将芥川的作品《竹林中》与《罗生门》合而为一,改编为电影《罗生门》,在国际上获得多个大奖,使日本电影走向世界。此后,“罗生门”更成为华语地区对于扑朔迷离的、各方说法不一的事件的代名词。

【作品风格】

龙之介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其它更有诗、和歌、俳句、随笔、散文、游记、论文等多种。

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

芥川龙之介亦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它们可分为5类:

①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罗生门》和《鼻子》系根据古代故事改编,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地狱图》(1918)写一个服务于封建公侯的画师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女儿和自己的生命,抨击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

②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如《烟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1918)、《众神的微笑》(1922)等。

③描述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如《戏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内藏助》(均1917)等。在《戏作三昧》中,通过对主人公泷泽马琴的内心活动的描写,阐述了作者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之外的处世哲学。

④描绘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日本社会的小说,如《手绢》(1916)、《舞会》(1920)等。《手绢》讽刺了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新渡户稻造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

⑤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的作品,如《女体》、《黄粱梦》、《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图》(均1920)等。

十月革命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芥川也在时代的影响下,着重写反映现实的作品。其中有歌颂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唐消沉形成明显对照的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桔子》(1919),表现现代男女青年苦闷的《秋》(1920),刻画少年心理的《手推车》(1921),描写农村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块地》(1923),嘲讽乃木希典的《将军》(1920)以及批判军国主义思想、对下层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1916)和《三个宝》(1927)。

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1927年初,发表《玄鹤山房》,通过老画家之死,揭露家庭内部的纠葛,反映了人生的惨淡和绝望心情,暗示旧事物的衰亡和新时代的来临。写这篇作品时,芥川已萌自杀的念头,使以后的作品如《海市蜃楼》等充满了阴郁气氛。《河童》(1927)通过虚构的河童国,抨击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遗作《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1927)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状态。评论集《侏儒的话》(1923~1927)阐述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

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纪念芥川在文学上的成就,从1935年起设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奖”,它一直是日本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

【主要著作】

发表年代 中文名称 日文名称 英文名称
1914年 老年 老年 Rōnen
1915年 罗生门 罗生门 Rashōmon Rashōmon
1916年 鼻子 鼻 Hana The Nose
芋粥 芋粥 Imogayu Yam Gruel
烟草与悪魔 烟草と悪魔 Tabako to Akuma
1917年 戏作三昧 戯作三昧 Gesakuzanmai
1918年 蜘蛛之丝 蜘蛛の糸 Kumo no Ito The Spider’s Thread
地狱变 地狱変 Jigokuhen Hell Screen
邪宗门 邪宗门 Jashūmon
1919年 魔术 魔术 Majutsu
1920年 南京的基督 南京の基督 Nankin no Kirisuto Christ in Nanking
杜子春 杜子春 Toshishun Tu Tze-chun
火神 アグニの神 Aguni no Kami Vulcan
1921年 竹林中 薮の中 Yabu no Naka In a Grove
1922年 轨道列车 トロッコ Torokko
1927年 玄鹤山房 玄鹤山房 Genkakusanbō
侏儒的话 侏儒の言叶 Shuju no Kotoba
文艺的、我的文艺 文芸的な、あまりに文芸的な Bungeiteki na, amarini Bungeiteki na
河童 河童 Kappa Kappa
齿轮 歯车 Haguruma Cogwheel
或阿呆的一生 或る阿呆の一生 Aru Ahō no Isshō A Fool's Life
西方的人 西方の人 Seihō no Hito The Man of the West

㈢ 芥川龙之介小说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最出名的当属《竹林中》、《罗生门》、《鼻子》。

㈣ 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特征

第一:主题风格,首先芥川龙之介的作平品大多数是以短篇小说为主,并且他的小说也是从历史题材这一方面开始着手的,然后才转向于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在他后期的时候则转向于写现实题材。

第二:怀疑主义,因为芥川龙之介本身就是一位带有怀疑主义色彩的作家,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就渗透着他的怀疑主义态度。并且还在小说中,呈现了他对宗教、死亡、人性的矛盾和分裂的态度,从而体现了他的怀疑主义的倾向。

第三,宗教题材,在芥川龙之介众多的作品之中,关于基督教题材可以说是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分类,可以看得出来,作者是有一定的基督教文化情结的。

第四,利己主义,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他都在作品中展露了他对利己主义的披露,以及揭露利己主义是现实丑感的发源,也是人性丑恶的体现。

第五,死亡意识。我们知道,死亡与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小就目睹母亲去世的经历,激发了他对人对己的悲剧处境的一个认识,并且还将这一认识通过小说的形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㈤ 求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的赏析

一个进城打工的贫穷小姑娘从车窗口给前来送行的弟弟们扔下几个金色的桔子,这种人间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悲观厌世的“我”。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桔子》通过这样一件“偶然遇到的小事”,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然而,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却使芥川茫然不安,倍感失望.
<桔子》反映了小姑娘美丽高尚的心灵,以及纯真的感情。桔子是光明、纯洁的象征。这样的赏析分析小说正是80年代较为流行的评论欣赏的调子,总要为小说挂上一个光明的尾巴,这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文学欣赏评论还不能完全从政治的影响下解脱出来,所以这样必然就影响了欣赏者欣赏的深度.
芥川龙之介的《桔子》中我最为感动的也是小姑娘抛出桔子的细节。但是我认为这个桔子并不是象作者所分析那样的是光明和纯洁的象征,这许多处描写是作家精心刻画的一幅画。在这幅画中,充满整个画面的是大量的忧郁、阴暗、厌恶、凄凉的冷色调,令人昏昏欲睡的难闻的气味的冷色调,可是在这幅画的中心却是作家精心画上的亮点:小姑娘的红脸蛋;三个弟弟的红脸蛋;五六只黄灿灿的桔子。正是一红一黄的暖色调,这鲜艳的色彩才冲去了“我”心中的昏暗。景物中有色彩的强烈对比,人物描写有心情的前后变化。这里就是作家精心使用的色彩对比的技巧,一直到今天还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对读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使我们了解到在那样一个年代,还曾经有过这样一部分对社会,对时代产生强烈失望感的人。他们即便是在强烈的厌恶和失望中,仍有对普遍人性人情的向往。他们也仍在渴望着人类最普遍最常见的感情,可是这种感情即便是在今天也是很难找到它最简单无私的一面的。

㈥ 芥川龙之介介绍及作品简表

芥川龙之介
--------------------------------------------------------------------------------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子》(1916)、《芋粥》(1916)、《手巾》(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

--------------------------------------------------------------------------------
作品目录:

·前言 ·代前言 ·鼻子
·山药粥 ·猴子 ·烟草和魔鬼
·戏作三昧 ·袈裟与盛远 ·蜘蛛之丝
·地狱变 ·桔子 ·沼泽地
·魔术 ·舞会 ·罗生门
·老年的素盏鸣尊 ·奉教人之死 ·秋山图
·莽丛中 ·阿富的贞操 ·报恩记
·山鹜 ·六宫公主 ·虱
·手绢 ·龙 ·女性
·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 ·一块地 ·海市蜃楼
·水虎(中篇) ·侏儒的话(中篇) ·蛙
·火男面具

㈦ 如何评价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从细处着手,或取材于现实,或从日本、中国的历史传说故事吸取灵感,不拘泥于时代,描绘武士、贵族、僧侣、匠人、盗贼、平民等等各色人等的离奇故事,纵观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种对人间百态的展现。

芥川对人的心理状态描述是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社会人情的观察。他擅长心理描写,对人性做深层的挖掘,他笔下的主人公几乎没有几个算得上是可爱的人,除开那些穷凶极恶之人,最平常的普通百姓也是怀着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



人物影响

芥川龙之介与森鸥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龙之介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

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㈧ 如何评价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

芥川最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他的许多作品是从已有的传说和故事稍加改编而来。而这寥寥几笔的改动却能给故事赋予之前没有的更加耐人寻味的另一层含义。
首先看他的小说风格:洁净。终生不写粗野的文学,洁净是芥川文学的魅力所在。文字洗练、狷狂、典雅,有太白的风骨,也有爱伦坡的诡异。艺术感受性敏锐,追求形式,强烈地关心文体与结构,正如他所说:“轻视技巧的人,压根不懂艺术。”
抛去技巧方面,芥川对于人性方面的刻画更是触目惊心,甚至令人胆寒。“摘花飞叶可伤人”。
他的小说题材大多取自历史,原典用的最多的是《今昔物语》,更有不少是取自中国古代典籍。他从读书中产生作品,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写得不只是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而是他所处那个时代的经历。在其高雅文章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沉重的黑暗。
鲁迅谈到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时说:“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之心情。”
“外面只有黑漆漆的夜”,“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罗生门》《鼻子》这两篇小说基本上确定了他的创作手法与方向。“善与恶不是相反的,而是相关的。”
他是名副其实的艺术至上主义者,当之无愧的鬼才。

㈨ 日本作家把自己关在家三天写出来一本书是谁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把自己关在家三天写出的《罗生门》。




《罗生门》无疑是伟大的,它完全对得起那么高的褒扬。无关电影,无关“罗生门”这个词语的发散性含义,无关人们的各种解读,我所敬佩的只是这篇小说本身。


它是如此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人间地狱,真真正正的、可怕至极的地狱。不提别的,光凭这一点,《罗生门》已经是难以超越的。




如果一个作家想在一个小小的短篇里写出一个人间地狱,他会怎么写?首先是氛围要到位。很多读者会感觉到,大多著名日本文学家的作品中带着病态色彩,从而觉得这些文学家自身的性格中也存在着某种病态的成分。从某个角度来说,事实的确如此。内心真正温暖阳光、积极向上的人是很难写出真正的人间地狱的,就算阅历丰富,笔力雄厚,文字也字词句皆精准到位,总会差一点点。那一点点的区别,就是所谓氛围。


我相信芥川龙之介的心底,也存在着某个角落,他时常躲进那个角落,暗自揣摩,这世上最恐怖的地狱是什么模样。然后他把一切想象诉诸笔端,努力身临其境——他成功了。在他所创造的地狱里,是经历过地震台风、大火饥荒几度灾难后的京都,一个亦真亦幻的荒凉鬼城。那里连日暮都是难以描述的阴森,狐狸作窝,乌鸦觅食,强盗流窜,尸体遍地。

这样的背景已经足以让作者寒毛直竖,芥川龙之介却不满足于此。简简单单,却鲜明深刻的几句对周遭景象的描述过后,他把笔锋一转,开始写罗生门。

落魄的家将来到了罗生门避雨,只因他无处可去,在这道门的下面,他看见了许多和他一样无处可去的人,死了的,活着的——死了的有许许多多,活着的只有一个。而这个活着的人,却也终将因其与家将发生的联系,而不得不走上绝路。罗生门,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是每一个无处可去的人最后的去处,然而这个去处根本不是去处,走向罗生门,只能走向生命和人性的尽头,走向无路可退的绝望。

㈩ 芥川龙之介 的介绍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子》(1916)、《芋粥》(1916)、《手巾》(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
二十世纪的日本文学中,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影响的确深刻而久远。这种影响体现在“芥川文学”特异的文学价值上,体现在“芥川之死”包含的文学史分期象征意义上,也体现在著名的日本纯文学大奖“芥川文学奖”上。

芥川龙之介1892年生于东京,是大作家夏目漱石的晚年弟子,也是二十世纪初日本“新思潮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家,他集新现实主义、新理智派和新技巧派文学特征于一身,代表了当时日本文学的最高成就。芥川亦将日本短篇小说的文学类型发展到极致,同时借鉴、吸纳了西方现代小说的结构样式,强化了日本现代小说的虚构性,打破了“私小说”单一、消极的写实性创作模式,在现代日本文学中确立了独特的创作方法和文学地位。

超越历史的历史小说

从小说样式上讲,芥川尤为擅长的当然是类似于江户、明治时期历史小说的特殊类型。早期名作《鼻子》刊于《新思潮》杂志,获得夏目漱石的高度赞赏。《鼻子》的创作特征是以现代小说的创作方法,将日本古典名著《今昔物语》第二十八卷中的一个故事及《宇治拾遗物语》中一段相似的故事,以简素的语言进行了再度创作。芥川的优秀作品多为短篇,包括闻名遐迩的《罗生门》。《罗生门》亦为同样类型的历史小说,原作出处也是《今昔物语》。不过,根据日本文学史论家西乡信纲的说法,《今昔物语》原本的相关描述却是非常朴素、简单的,显现为一种没有任何思想性虚饰的原色调。也就是说,《今昔物语》仅在如实描写“盗贼窃物”的人类行为,那是一种单纯的“存在性”描述,其间并无任何意义或理由,也没有任何探寻或怀疑的意愿,只是一种赤裸裸的空虚景象。

因而,在那样的古典作品中人性的要素已然剥离,仿佛存在的不是人类,人类仅仅还原为一种愚蒙的“物象”。———这便是原装历史典故的本来面貌。不妨说,芥川改写历史典故的理由亦在于此。在前述文学史论家眼中,芥川必须给那样的“存在”增添人类的“认识”与“逻辑”。事实上,芥川历史小说的确具有特殊的文学意义。因为在他类似的作品中,几乎统统具有一个凝神关注的特异主题———通过生动的故事描述,探究相对抽象的观念问题。以前述名作《罗生门》为例,该作是芥川二十三岁时的重要作品,小说背景是平安时代末期世态凋敝的京都黄昏,主人公则是罗生门下避雨的仆人。仆人已遭解雇,走投无路,在无助的命运中茫然无措———或者饿死或者沦为盗贼,别无他途。他为避雨爬上门楼,却发现一个老太婆蹲在横七竖八的尸骸堆中,正在揪拔死人的头发。老太婆在做死人头发的营生,用死人的头发做成假发出卖。她的理由是,不这样自己就会饿死。她说这些死人假如还有生命,也会同样如此。仆人听了老太婆的这番话,三把两把剥下她的衣物,一脚将她踢在死人堆中,迅疾消失在漆黑的夜幕之中。这就是小说《罗生门》的基本线索。芥川的描写自然是十分生动、充满悬念的,但这里尤为重要的,却是芥川意欲在故事中探究的抽象理念或问题———仆人和身为盗贼的老妪处于同样的境况或生存理由中,是否便摆脱或脱离了现世的道德规约?

芥川龙之介仅仅在作品中提出问题,并未给出标准答案。在他眼中,那不是文学的任务。《罗生门》发表之初,其实并未引起太大反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评价才越来越高。同样,《地狱图》也是芥川十分重要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小说主人公是技艺超群、遭人嫉羡的画家良秀。在权倾一时的堀川大公命令下,良秀全神贯注地绘制那幅“地狱图”画作。然而年轻女人焚死槟榔毛车的中心画面,画家却苦于无从构想。小说同时写到大公老爷倾心于良秀之女,极欲占有却终究不能得逞,于是大公老爷居心叵测地答应良秀,给他一个女人焚烧毛车。于是,在当日山庄的槟榔毛车上,锁链捆绑的正是身着华装的良秀之女。面对烈火之中痛苦痉挛的爱女,令人惊异的是在凝视惨剧的良秀眼前,竟仿佛浮现出“恍惚中的法悦光辉”。相反堀川大公却在痛苦地剧烈喘息。良秀如愿以偿地完成了名画之后悬梁自尽。小说的描写也是惊心动魄、环环相扣的。说到底,芥川龙之介是在通过这种极端化的人间悲剧,描写权力与艺术的对垒。为此,《地狱图》也被称作芥川“艺术至上主义”的一个宣言。而在读者眼中,十分重要的仍是作品之中蕴涵的、作者一以贯之的观念性或艺术性探究———画家良秀宁愿亲女焚死的艺术至上主义,是否显得过于无情或残酷?或者,“艺术至上主义”的基础与理由究竟是什么?

从日本走向世界最前端

作为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尤为重要的创作生涯前后不过十多年时间(1916—1927)。但“芥川文学”的影响力却强韧而广泛。从创作倾向上看,芥川厌弃自然主义文学的忠实告白。为此他的文学起步,题材上选择了无关乎“自我”生活的往昔世界。前述《鼻子》、《罗生门》、《地狱图》等,加之《枯野抄》、《孤独地狱》、《忠义》、《基督徒之死》和《戏作三昧》等,几乎统统都是具有类似特征的历史小说。比较而言,芥川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还在于,森鸥外的历史小说是尊重历史事实的,芥川龙之介却以自身近代式的理性精神自由随意地解释历史,或披着历史的外衣描写现实性主题。因此有观点认为,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小说,而是卢卡契所谓的“历史现代化”或“历史的假托”。

毫无疑问,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念或文学气度也曾受到文学巨匠森鸥外和夏目漱石的影响,他的现实生活同样异常纯粹,一切围绕着文学。他也十分了解日本、中国和西洋的文化艺术,对日本的文学、艺术包括和歌、俳句、现代诗歌、古代美术和戏剧等,均有深入的了解和造诣。因而,芥川又被称作日本最后一位富于东方文人色彩的文学大家。这些评价,多为传统性的普遍说法。

最后,一种另类批评或许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在当代日本著名文论家柄谷行人《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作中,也曾提及举足轻重的“芥川文学”。他说有趣的是,某种反“文学”志向(“私小说”)促成了日本“纯文学”的形成。但日本“私小说”作家对于“透视法式装置”或超越论式意义,并无充分清醒的自觉也没有那般自觉的必要,相反对此具有明确自觉意识的却惟有晚年开始厌恶结构式写作的芥川龙之介。柄谷认为十分重要的,并非芥川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学动向的敏感,也不在其有意识地创作此类作品(“私小说”)。重要的是,芥川把西欧的动向与日本“私小说式的作品”结合在一起,芥川使“私小说式的作品”作为走向世界最前端的形式具有了意义。

这样的评价的确非常有趣而独特。柄谷又说,“私小说”作家其实无法理解(芥川的)这种视角,(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私小说”作家的观念中,他们以为是在自然而然地描写“自我”,与西欧作家的所为一致。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柄谷说,芥川龙之介看到的并非“自白”与“虚构”那样的问题,而是“私小说”具有的“装置形态”问题,芥川龙之介的观察基点是无中心的、片段的和诸多关系的视点。柄谷行人的这些评价似乎有点不好理解,但却同样证明了“芥川文学”对于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1927年7月24日,芥川龙之介在自家寓所服安眠药自杀,死时年仅35岁。一般认为,“芥川自杀”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样态或状况密切相关,在当时无产阶级文学迅速兴起的文坛状况下,追求“艺术至上”的芥川龙之介感到了强烈的时代骚动与不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则是“恍惚的不安”)。其过分敏感的神经亦令之怀疑自己小说的艺术价值。他发现自己的文友菊池宽和久米正雄开始逃向了通俗小说的领地,而过分清高的芥川却苦于无法效仿。他曾表述了自己心中的苦闷状况———“我所期望的是,不论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应失去精神的自由”。当然“芥川自杀”也有健康和生活方面的原因。但是无论怎样讲,“芥川之死”对于当时的日本社会和文坛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日本文坛称之为“第二个北村透谷”,更将“芥川之死”看作重大的历史性事件———现代日本文学史的起始象征。

阅读全文

与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三个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狗丈夫全文小说在线阅读 浏览:924
男主角叫楚寒的小说全集 浏览:904
主人公叫陈晓生的玄幻小说 浏览:178
男主人公姓萧的玄幻小说 浏览:955
无尽破碎华夏小说网 浏览:329
国内最受欢迎的小说排行榜2015年 浏览:128
好看的修真有肉小说合集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7
氪金玩家小说txt下载 浏览:340
我的女友暴露调教的小说全文阅读 浏览:778
主人公不是太牛的小说 浏览:670
好看的重生带肉小说 浏览:222
飞天夜那篇小说好看 浏览:666
女主穿越男主刘秀小说网 浏览:174
免费小说贵女多娇 浏览:815
小说什么写一次番外好 浏览:331
路人女主小说第7卷解析 浏览:825
男主初拥女主的小说 浏览:309
有声小说超级吞嚼系统 浏览:558
好看的小说有内涵的小说 浏览:712
都市控雷小说 浏览: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