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觞是什么意思
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九歌·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这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此诗分为两节,第一节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第二节颂悼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战况的激烈和将士们奋勇争先的气概,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诗篇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
(1)国殇有声小说扩展阅读: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
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西峡以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
『贰』 《国殇》的作者是谁、、、
《国殇》作者:周梅森简介:救民众于水火,挽民族于危难。在强敌压境、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我爱国壮士挺身而出,为国家争国格、为民族争生存,奋战沙场直至壮烈牺牲。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口口正面战场与解放区敌后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情景,无不体现着一个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敌忾的民族传统,显示着中华儿女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日寇的铁蹄肆意蹂躏着祖国的大地,热血男儿满怀着爱国的热情,挺起血肉之躯对抗入侵者,为了祖国的荣誉他们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然而很多时候黑暗的政治斗争更是让他们报国无门,血战无路。
周梅森以他一贯的深邃眼光和深刻文笔展现着国军在正面战场英勇抵抗日寇侵略的勇士形象和面对黑暗政治的无奈。
作者简介:周梅森,男,1956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4年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长篇小说《人间正道》、《天下财富》、《中国制造》、《黑坟》、《原狱》、《重轭》等十余部;中篇小说《沉沦的土地》、《军歌》、《国殇》、《大捷》、《中国往事》等二十余部;电影、电视文学剧本《人间正道》、《天下财富》、《共和国往事》、《阙里人家》等一百余部集,约六百余万字,并有十二卷本《周梅森文集》出版发行。其作品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煤矿长篇小说奖、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优秀电视剧本奖、 优秀影片编剧奖等三十余种奖项。
『叁』 万里长城十亿兵,国耻岂待儿孙平。出自何人的诗
出处:
现代作家张洪涛的《国殇》。
原诗:
万里长城十亿兵,国耻岂待儿孙平。愿提十万虎狼兵,越马扬刀入东京。大江南北十亿兵,国仇就在今生平。中华傲立世界日,铁甲十万灭东瀛。
解析:
表达了作者对抗日战争的痛恨,悲伤。中国如此大的疆土,如此多的中国人,怎么还需要子孙来挽回国耻?表达了作者愿意以身作则,带兵出征,挽回国耻。重振中华雄风。
(3)国殇有声小说扩展阅读:
《国殇》简介:
国民党正面战场与解放区敌后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体现着一个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敌忾的民族传统,显示着中华儿女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60多年前的今天,“九·一八”事变的枪炮声拉开了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序幕。6年后的卢沟桥畔,日本侵略军又把这场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浩劫的灾难推向全面。
8年的漫漫长夜、遥遥征程,古老的华夏大地颤栗于隆隆的枪炮声中、燃烧于侵略军的“太阳”旗下。鲜血和泪水、不屈和抗争,展示着一个古老民族决不低头的个性,描绘出中国抗日御侮历史的雄壮画卷。
从“九·一八”至武汉会战结束,是日军在中国大地上最为疯狂的战略进攻阶段,也是中国奋起抵抗、承受着最大压力的战略防御阶段。
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承担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党军,尤其是那当中下层爱国官兵,浴血奋战在抗日疆场上,用自己的血肉、血汗、血泪,抒写着一曲慷慨雄浑的悲歌。
救民众于水火,挽民族于危难。在强敌压境、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我爱国壮士挺身而出,为国家争国格、为民族争生存,奋战沙场直至壮烈牺牲。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国民党正面战场与解放区敌后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情景,无不体现着一个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敌忾的民族传统,显示着中华儿女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毛泽东在总结抗战时曾客观地评价道:“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聂荣臻元帅为一本书作序时也曾指出:“许多为民族独立而英勇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士的精神,与在抗战期间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壮烈牺牲的无数共产党员、我军将士和人民群众一样,仍然令人崇敬不已。”
历史昭示不该忘记:国共合作是众望所归,合则国兴,分则贻害。历史这部人类的传记,并不因岁月的流逝而为人们所遗忘,更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中国不会忘记,世界更该记住:中国是第一个投身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
中国自始至终抵御着强敌,甚至在绥靖逆流甚嚣尘上时也没投降,中国是抵抗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尽了力,中国抗战当之无愧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魂常驻,精神永生。15个月鲜血飞溅的战略抵抗,近百万中国将士血染沙场,含笑九泉。中国的大地是红的,天空是红的,江水是红的,太多的血水写就的故事,难免悲壮。这是一幅饱蘸热血写就的瑰丽斑斓、雄浑悲壮的历史面卷。
资料参考来源:网络-国殇
『肆』 《国殇》(张洪涛 著)与《国殇》(陈冠任 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哪一个写得好或者说更有可看性
这2本书是上下册关系,张的书写到武汉会战,陈的书接张写的
『伍』 《九歌·国殇》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个场面赞颂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国殇(shāng)出于屈原的九歌.国殇,原文如下:
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gū)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身首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本诗开篇描写了战争开始的情景。我们仿佛看到手持锋利吴戈,身皮犀牛铠甲的威武战士,一个残酷的战争厮杀场面。看到战车交错的激烈,嗅到肉搏的血醒;敌军来势汹汹,战旗遮蔽了天日,大队人马像乌云般压过来;敌我双方对射,那密集的箭破空乱蹿,又纷纷落地,战士在箭雨中奋勇争先;敌军侵入了我方的阵角,进而践踏了我军的行列,左右的骖马或倒地而死,或身受重伤;主将战车陷入泥土之中,战马被绳索绊住;主将仍然锤击着战鼓督军奋勇向前;两军厮杀得天昏地暗,上天为之怨恨了,神灵为之震怒了。整个原野(战场)布满了战士们的尸骸……战争的严酷与悲壮,被诗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士们的牺牲精神,惊天地而泣鬼神。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战争场面,虽不如小说那么具体细致,更不如影视给人以真实的画面感,但读者随着跳跃的诗句,于想象与联想中结构着一个又一个场景,却也更具自由度。诗人于有限的字句中留给读者无限的空间,也激发起读者高昂的情感。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激战场面中自始至终回荡着战鼓的雷响、战马的嘶鸣、兵刃刺耳的对撞、战士嘶哑的喊杀……仿佛目睹了战士流出的鲜血,仿佛见到了一双双至死不瞑的双眸,仿佛感受到那悲壮、惨烈的气围,感受到那宁死不屈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战争结束了。诗人在后八句中对这些视死如归的将士寄予了深深的悼念。将士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却一去不返。旷野茫茫,大路迢迢,沙场之上,他们虽死犹生。想当初,他们持着剑,挟着弓;而如今虽已身首异处,却仍凛然如生。他们勇敢又有武技;他们伟大的爱国精神,永垂不朽。诗人对他们报以无限的哀悼与崇敬。
此文为悼念为楚战死的将士.
殇:死在外面,非正常死亡,通常指战死的人;
国殇:一般指为国战死的将士,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的悲伤,如5'12汶川大地震,举国降半旗,为死难同胞默哀,5'12国殇日!!!!!!!!
『陆』 九歌作者是谁
一、《九歌》作者是——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二、《九歌》简介:
《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汉族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三、作者简介: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还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4]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柒』 国殇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国殇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国殇
作者:折刀书生
序
更新时间2009-2-13 10:29:09 字数:221
天威如狱封青龙
神恩似海居白虎
朱雀在南望天芒
玄武独守叹蝶狂
冰鹤无奈弃天马
留下新城思旧人
朝廷昏庸,国衰民怨,奸逆弄权,陷害忠良。金人铁骑嚣尘南下意欲一统中国,岳家天兵挥戈北指正待重整河山。江湖邪派蚩火教为独霸武林屈膝面对兀术,义军残部要报仇雪恨暗箭指向岳飞。半张血书露黑手,支天栋梁命在旦夕;锦绣江山姓属胡汉?国家仇,民族恨,热血男儿热血冲云霄;英雄梦,儿女情,侠义英杰侠义泯恩仇。
第一章 天罡降世
更新时间2009-2-13 10:29:42 字数:2722
古道荒原,萧瑟的秋风吹得蒿草发出一阵阵呜呜的低吼声。
在衡山上坐落着一座山庄——玉笔山庄。山庄依山而筑,建在衡山之巅,地势奇险,山庄中的建筑多也依着地势而建,气势恢弘得不亚于皇宫。此时正有一骑向此处飞驰而来……
政和元年,玉笔山庄灯火通明,全庄上下忙忙碌碌一幅好不热闹的景像,但是就在这么一幅景像中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让人感到很不自在——这就是静,静得让人毛骨悚然。
玉笔山庄庄主姜义山此时正在后院仰望天空,时间慢慢地过去,子夜时分天上出现了一道弧形的亮光,一闪即逝。姜义山见了脸色大变,由青变白既而又转变为青。正在那流星扫过天边之际,庄上传来“哇——”的一声婴儿的哭生,这哭生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庄主,夫人生了一个男……
应该是全本了
『捌』 知识回答
最佳答案“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即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苏氏父子。由于他们在古文创作上的杰出成就,明嘉靖间古文家唐顺之编《文编》一书,专门选录八家的作品;与唐顺之同属“唐宋派”的古文家茅坤,又在《文编》的基础上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书,风行海内,“唐宋八大家”的名称遂由此产生。
以上所说的“古文”,是相对于唐宋之际盛行的“今文”或“时文”(即骈文)而来的。韩愈曾说他“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三代两汉”之文就是“古文”,是唐宋古文家心仪的写作模范文本。文学史上,将唐宋两代古文家写作“古文”以取代骈文的这个创作思潮,称为“古文运动”。
“古文”和“骈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两种文体。“古文”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散行之文,通晓流畅,没有种种形式上的束缚;“骈文”是古代散文发展到魏晋之际的一个变化——通体对偶而且讲究声律。骈文的兴起,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形式上唯美化的一个趋势,唐宋古文家创作古文,反对骈文,也是一种文学审美发展变化的一个趋势。此涨彼消,兴衰替代,其间还包含有社会的、哲学的原因,但主要是两种文体的因革变化。
先秦至汉魏的散文,其文体都是散行的,句子长短伸缩变化,大体保持口头语言的随意性、灵活性的风貌。魏晋之际,通体讲究对偶的文章逐渐形成,到齐梁间,受声律说的影响,文章不但通体对偶,还讲求四声的交错搭配,这就是骈文。自齐梁至唐,骈文盛行,几乎一切公私文翰,甚至学术文章都骈化了。
骈文的对偶和声律的美,反映了古代作家在散文形式美上的一种追求,而且也确实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骈文作家和声情兼美的作品。但是,骈文的弊端也很多,主要是它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由此导致的内容与形式的脱离,不但远离了社会人生,也远离了作家的真情实感。另外,因为对偶和声韵的追求,骈文的语言也难免陈陈相因、了无生气。于是,一批有识见的作家开始倡古文、反骈文,其中以中唐时的韩愈和柳宗元成就最大。
韩愈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古文理论的完整而明晰。他说“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把古文写作与儒学、道德、政治和教化联系起来,以纠正骈文写作的远离社会人生。表面上看,“修辞明道”相对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的自觉是个倒退,其实不尽然,因为当中唐之际,藩镇林立,佛道盛行,社会的弊病很多,要让文学与社会脱离是不现实的。另外,韩愈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口号,也就是说,“修辞明道”的实质,不但要将古文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还要言之有物,使散文成为抒发个人或群体生活困顿、悲哀、感愤的工具,“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同上)。在散文语言的除旧创新上,韩愈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为了追求语言的创新,他有时到了“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同上)的痴迷程度。
韩愈的又一贡献即在于他的创作实践。他写了大量优美晓畅的古文,在前代优秀散文之后,为后世读者树立了良好的揣摩学习的样板。韩愈的散文,多属应用文,但他尽可能将这些非文学的实用文写得富于文学性,诸如书启、墓志、记、序、哀祭……,他都尽可能写得有气势,有创新,有真情实感,为了增强古文的可读性,他常常把史传文学、传奇小说的叙事、描写功能移入古文中,使实用文体具有抒情之美、叙事描写之美,饶有“纯文学之情趣风神”(钱穆语)。至于在语言方面的创造生新,则更是不胜枚举了。
由此可见,韩愈排在八大家之首,并不是因为唐在宋之首,而在于上面所产述的他为唐宋古文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6子瞻 东坡 苏洵 苏辙
19太白 青莲居士 诗仙 安能吹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0子美 少陵野老 诗圣 诗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具欢颜
21平 正则 楚国 离骚
22诗歌合为事而作
23三变
24号稼轩
25 120回
还有的记不清了
『玖』 改写《国殇》或《卫风 氓》
国殇
——把《国殇》改写成记叙文
战国时期,秦国倚仗势力强大,为所欲为,把侵略的魔掌伸向了弱小的楚国。在铁蹄蹂躏下的楚国,到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一片凄凉景象。
一次又一次残暴的侵略战争,激起了楚国军民的满腔义愤。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眼看着国土被践踏,人民遭杀戮,他们不得不组织起来,抵抗敌人的侵略。
长长的队伍开过来,即将出征的战士,个个全副武装,他们身披铠甲,肩背弓箭,手里紧握各种锋利的武器,有钢刀、长剑、长矛、吴戈…….战士们坐在战车上,浩浩荡荡地挺进。这里有久经沙场的老将军,有刚刚入伍的新战士,他们的神情是那样严肃刚毅。战士们只有一个念头:奔赴战场,奋勇杀敌,要报家仇国恨,要雪国耻大辱。
战车在向前进,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险恶的撕杀,一场生死的决斗!
战场上,旌旗蔽日,万马奔腾,敌人象乌云一样压来。战马狂嘶暴跳,敌人阵地团团灰尘滚滚而来,嚣张的呐喊声由远而近。大敌当前,勇士们毫不惧怕,他们紧握手中武器,怒目圆瞪,严以待阵。一声令下,仇恨的箭象雨点一样射向敌阵,敌人倒下了一大片,脱缰的战马四处乱窜,敌兵变得混乱起来,有的摔下马来,有的纵马四处逃跑。勇士们乘机冲向敌阵,敌我战车混交在一起,双方开始面对面的肉搏战。短兵相接,寒光闪闪,只听见刀剑的碰击声,声声震撼人心。战士们把满腔怒火都凝结在刀尖上,他们英勇奋占,所向无敌,恨不得把敌人一网打尽。看,一勇士挥舞双刀,一刀一个,只杀得敌人人仰马翻,抱头鼠窜,刀光之下,亡命之徒都成了替死鬼。
突然,敌人又以数倍人马压向楚军,顿时鼓声大作,敌人摇旗呐喊,冲进了我们的行列,双方又猛烈地交战起来,直杀得昏天黑地,难分难解。勇士们虽然英勇善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败下阵来,楚军伤亡很大,战马左边的死掉了,右边的受了伤,战车也陷没了,情况万分危急,但是勇士们的士气丝毫没有减少,没有一个退却战场,没有一个贪生怕死。他们仍然是、振奋精神,斗志昂扬,为了保卫祖国,宁可死在战场,决不当亡国奴。他们埋好车轮,把死马和活马都垒在一起,决定和敌人血战到底。
敌人层层围住了我们,一个魁梧雄壮,满腮胡子的老将军,骑着战马,腾地跃起,丢掉已经杀钝的长剑,从一敌兵手里夺过平头戟,向敌兵钩去,突然,他的背后中了一箭,将军猛地掉转头,抽出身上的箭,朝箭射来的地方使尽全力射出,不偏不倚,刺中了一个敌兵的胸膛,将军终于力不从心,从马背上沉重地摔下来,倒在血泊中,战场上传来一声声战马悲哀的嘶鸣……
狂风怒吼,乌云滚滚,愤怒的雷声冲破战场的寂静,在旷野里震荡。
战斗已经过去,杀声已经停止,战场上尸体狼籍,到处一片战后的凄凉景色。英勇的战士们为了拯救国家的衰弱危亡,为了国土的安宁,为了父老兄弟姐妹的生命安全,他们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远离家乡的荒原上渺茫无边,群山在悲哀,大河在流泪,狂风在哭泣。勇士们躺在浸透鲜血的荒野上,保持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的战士头和身虽然分开了,还仍然背着弓,一段砍断了手臂还紧紧握着钢刀……战斗虽然失败了,但勇士们的战斗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他们为国捐躯的战斗业绩将不可磨灭,万古流芳。他们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们永垂不朽,永远活在楚国人民的心中。他们的魂魄将成为鬼中的雄杰,继续保卫着家乡,他们的英雄气概将激励更多的勇士站起来。鲜血不会白流,乌云终被驱散,受尽苦难的人民终会摆脱灾难,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