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飞夺泸定桥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
1、飞夺泸定桥发生在中国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
2、飞夺泸定桥,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
3、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4、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5、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6、据媒体报道,对泸定桥战役有两种不同的描述。
(1)、第一段叙述:泸定桥被第一红军红四团第二连长廖大竹率领的22名突击队员(王开祥、政委杨成武)抓获。1936年,彭加伦在《飞向泸定桥》一书中撰写并发表了这部小说。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军事史,所有的官史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所以被外界称为“官史”。
(2)、第二个故事:泸定桥被红军红十三团(团长彭雪峰、政委李干辉)下属的侦察连指导员抓获,他趁机带领12名战士。这是谭应基在《烟的岁月》一书中提出的。
(3)、由于两种观点不同,有媒体称之为“第二种观点似乎被压制,但从未被压制”。因此,网上有一则虚构的说法,称“飞去攻占泸定桥”。
(4)、这是由于对军事史的无知造成的误解。
7、“林彪说红四团攻占了泸定桥到朱德等电”(1935年5月29日):“我的第四团今早6时到了泸定桥附近,17时攻占泸定桥,敌人撤退到天全。我再告诉你一件事。”(红军长征文学360页)
8、《朱德关于我军经大渡河迅速部署到天全地区的报告(节选)》(1935年5月30日):“一、我军先锋队昨天攻占了泸定桥,敌人向天全撤退。”“三军团进入了直尼巴线、山楂卫线、克吾线……”红军长征?文学(红军文学长征361页)
9、朱德的电报中要求“三军团进驻”的“直尼坝、山楂尾、克武线”(确切名称为“山楂尼坝、赞威、奎武”),即“泸定县山楂泥乡、泸定县德威乡赞威村、泸定县德威乡奎武村”的线路。离泸定桥最近的“杵泥”也在泸定桥以南10多公里处。
10、也就是说,第一红军第四红军飞抵泸定桥时,第三红军第十三红军仍在泸定桥以南十余公里处。包括彭德怀本人在内的三个兵团,都是从安顺渡过大渡河的,这与泸定桥无关。
11、他借机应征的红军军团司令员彭德怀也在他的《彭德怀述说》中写道:“我军主力从安顺战场成功渡过大渡河,打败了刘文辉的国防军;另一支夺取了泸定桥,使全军迅速北进。占领天全、庐山的三个军团,经宝兴北上,穿过嘉金山(雪山),在两江口与张国焘会合。
12、除了红军长征中彭加伦的“飞夺泸定桥”外,还有陈云的“随军西行”、黄克诚的“我在红军的经历”、罗华生的“强渡大渡河穿泸定桥”,程妙武的《长征回忆录》和肖风的《红军一师》。
13、三团政委撰写的《长征日记》和红军重要将领吴秀全、张爱平、张宗勋、李志民、刘志坚、张震、王平、裴周瑜的纪念文章,都不记得红十三团飞过泸定桥上,却都有红四军团飞过泸定桥的回忆。
14、第二种叙述来源于红军第十三团侦察连原指导员撰写的回忆录《烟年》。只有一个回答机会的人在1991年才提交了单独的证据。没有其他相关记录,更没有“一直被压制”的情况。
15、三个军团的任务是夺取天全的龙衣和沙巴图两座索桥,并用摄像机攻击天全。雪峰(时任红十三团团长)率领前两个团,一个团攻占了沙巴图和隆义,这个团位于泗金坝。成功是摄像机的攻击,失败是下游的桥梁。
(1)有声小说飞夺泸定桥扩展阅读:
1、意义: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2、桥梁简介:
(1)、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兴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泸定桥竣工之际,康熙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
(2)、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险峰兀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
(3)、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
(4)、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它是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武汉红心教育基地也建造出一条泸定桥,是扩展游戏项目。
(5)、泸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
(6)、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
(7)、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荥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
(8)、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飞夺泸定桥
⑵ 红色经典故事
一、刘胡兰的故事
有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会,想硬挺过去,但又一想,明天还要出车,这样疼下去可不行,赶快爬了起来,跑到卫生连。
值班医生问了问病情,按了按肚子,给了些药片,嘱咐说:不要紧,回去用热水袋压一压肚子,好好休息休息就好了,可别再累着呀! 雷锋往回走,路过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上那热烈的劳动场面,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
他心里赞叹着:嘿,真了不起,不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煤渣地,现在就要盖起高楼大厦了。在这里劳动的人,个个汗流浃背,干劲十足。砌砖的和运砖的,展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扩音器里响着一个尖嗓子姑娘的声音,鼓动得整个工地热气腾腾的。
他正要离开这里,忽听得那尖嗓子姑娘喊道:……砌砖的同志大显身手,以惩每小时一千二百块的速度,打破了过去的纪录,运砖的同志加油呀!
雷锋回身一看,见运砖的两人一辆小车,一个拉一个推,个个干得挺欢,还是供不上砌砖的需要。他忘了肚子痛,跑到推砖场,操起一辆小车就干起来。
他一个推一辆车,装得满满的;上坡时挺费力,几个工人赶来帮助他,有个工人问道:同志,谁叫你来的?雷锋笑着逗他说:你们叫我来的呀!我们?是呀,你们为了社会主义,干得热火朝天,就不许我来吗?
⑶ 感人革命故事
1、《朱德的扁担》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砻市,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湘赣两省的交界。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 1928年11月中旬,红军集合在宁冈、新城、古城一带,进行冬季训练。
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筹款也遇到很多困难。
红军官兵除粮食外,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也难以为继。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严冬已到,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
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大陇的粮食是砻市、古城等地集中起来存在那里的。
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但他的两只箩筐每次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
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四十开外的人了,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
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
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2、《八女投江》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0月,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
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她们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3、《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田岗、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6]
1941年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成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
24日,35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以及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
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杨成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成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
邱蔚团长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午夜,邱蔚团长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从盘陀路安全地转移到了田岗、牛岗、松岗一带。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
7连战士早就在敌人必经的路上埋下地雷,炸得日伪军丢下五十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日军指挥官深信邱蔚团已被围住,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
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为了让大部队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这班留下坚守。
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子弹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就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
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砸碎枪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纵身跳下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但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班长马宝玉等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4、《董存瑞炸碉堡》
1948年5月25日凌晨,天还没亮,阵地上一片寂静。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进攻的信号。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人民解放军强大的炮火,把苔山上的敌人火力全给压住了。
在硝烟弥漫、烈火滚滚中,苔山顶峰的砖塔,被我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炮轰倒了,炮楼也被打掉了,不一会儿,胜利的红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顶峰。
下午3点30分,第二次进攻开始。六连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
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
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白副连长派出李振德等3名爆破手去爆破,李振德冲出不远,炸药包就被敌人枪弹打中,李振德牺牲,其余两名爆破手负了重伤。
这时,团部来了紧急命令,要六连火速从中学东北角插进去,配合已突进中学院内的兄弟部队,迅速解决战斗。白副连长命令董存瑞去炸碉堡。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在郅顺义的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借着郅顺义扔出的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一阵猛跑。
桥型暗堡里,国民党军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的耳边掠过。在快要冲进开阔地时,郅顺义指着前面的一个小土堆,对董存瑞说:“你就在这儿掩护!”
一阵手榴弹把敌人碉堡前的鹿砦、铁丝网炸坏了。国民党军的机枪又慌忙朝他打过来,突然,董存瑞扑倒了,郅顺义站起刚要向前冲去,只见他猛然爬起来,一阵快跑跳进旱河沟里,进入了国民党军的火力死角。
而这时,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他抱着炸药包迅速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
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郅顺义清清楚楚看着这一切,急得直攥拳头。 突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进攻的时间到了。
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愣了一下,突然,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了炸药包,使其紧紧地贴着桥底,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郅顺义看到后,纵身一跳,朝桥下的战友奔去;
董存瑞看见了,厉声喝道:“卧倒!卧倒!快趴下!!”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他年仅十九岁。
5、《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⑷ 适合孩子讲的红色故事有哪些
1、《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绘本改编自作家李心田的同名小说《闪闪的红星》。故事的主人公潘冬子成长在革命的家庭,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开家乡参加了红军的队伍,母亲入党后在家乡柳溪村掩护赤卫队和游击队开展斗争。旧社会苦难的压迫和父母不屈不挠的斗争激励了潘冬子。
2、《小英雄雨来》
以《雨来没有死》的故事为蓝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创作。绘本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十二岁的雨来是一个游泳本领很强的孩子,一次交通员李大叔为了躲避鬼子藏到了雨来家,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被鬼子抓住了,
3、《小交通员》
《小交通员》这本书文字内容节选自陶承的回忆录《我的一家》。故事描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党组织的斗争生活,刻画了小交通立安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是对现在的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题材。
4、《鸡毛信》
故事改编自华山的长篇小说《鸡毛信》,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临危受命,去给八路军张连长送鸡毛信,后在路途中遭遇险情,凭借其机智勇敢与敌人斗智斗勇,最后顺利完成任务的故事。
5、《小兵张嘎》
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小兵张嘎》是我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地区一个名叫张嘎的男孩,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在革命队伍的培养下锻炼成长的故事。
⑸ 红军长征的故事(300字)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战士跟着走进她家堂屋,见她房门紧闭,便轻轻地敲门说:“嫂子,请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请你开开门,我们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妇女叫欧阳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听到敲门的声音不是很
急,喊话的声音也很平和,就开了房门。战士见她屋内还有一间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这间空房搭个铺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 ”欧阳香元虽没有完全听懂他们的话,但知道他们是要借房子住,于是脸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有位战士领着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兰布长衫、留有八字胡子的人来到了欧阳香元的家门口,后面跟着二三十个穿灰布军衣、背短枪的战士,在禾坪里整整齐齐地站成两排。那个八字胡子对大家讲:“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人民求解放的,我们有铁的纪律,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能进年轻妇女的卧室内;”接着又讲,“我们红军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群众家里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不能搬动,借东西一定要还,损坏和丢失东西一定要照价赔偿,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团结群众去打倒蒋介石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欧阳香元从战士们的表情上,看出八字胡子是个大官。听他讲话句句为老百姓着想,认定红军是好人。她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个八字胡子讲的话告诉别人,直到天快黑时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门口见地上搭起了铺,那个八字胡子和另外两个人在煤油灯下看地图,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她想知道那个大官是个什么官,于是走到门外悄悄地问一个小战士:“那个穿兰布长衫、留着
胡子的是你们的什么人 ”小战士轻声地告诉她:“是我们的军团长,苏维埃政府的贺主席,我们都喊他贺老总。”她听后心里嘀咕,原来他是个大官,难怪战士们都规规矩矩听他讲话。
她走到房内,一位女战士非常和气地请她坐下,像亲姐妹一样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谈中她问女战士:“你是哪个的老婆 ”女战士很爽快地告诉她:“我是贺龙同志的爱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烦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里的是红军的大官贺龙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房子不好,没有好好收拾,真对不起你们,”女战士说:“等打完仗以后,穷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队要走了,有些战士在收拾行装,有些在打扫卫生,有个战士走到欧阳
⑹ 长征故事的名字有哪些
《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⑺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背景资料
作者介绍
顾工,1928年生,诗人。上海市人。1945年参加新四军。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政治部文工团团员、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历任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解放军报》记者、总后勤部政治部文创作员。是著名诗人顾城的父亲。著有长篇小说《红军的后代》、《疯人院》、《刑警姐妹》,中篇小说集《被遗弃的天使》、《泪光》,诗集《喜马拉雅山下》、《成熟的季节》、《军歌·礼炮和长虹》、《挥动小马刀》、《火的喷泉》、《战神和爱神》,散文集《风雪高原》、《大海的子孙》、《鲜花和乐器》等。长篇纪实文学《年轻时,我热恋》,童话《幸运儿和倒霉蛋》,电视连续剧剧本《根在淮水》,电影文学剧本《冰山雪莲》,诗歌《我站在铁索桥上》等。《我站在铁索桥上》被选小学语文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单元第一课和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第三课。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少数民族和边疆建设者的生活。
诗歌全文
我站在铁索桥上, 铁索桥
桥身在轻轻地摇晃。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英雄的红军,
曾在这里强渡,
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
勇士们哪,
攀着一根根铁索,
冒着密密的弹雨,
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啊!
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
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
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站在铁索桥上,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啊!
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要高声歌唱!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红军当年勇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了解顾工的相关资料;理解重点词句。
2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红军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教育学生热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教具展示),这就是红军长征曾夺取的泸定桥,睹物思人,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是否了解红四方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诗人顾工站在泸定桥上心潮激荡写下了现代诗(板书课题)
(二).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和图片,简介作者顾工,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简介背景,相互交流学习。
(三).自读自悟: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边读边悟: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1.检查自悟情况(学生发言互评)
2.范读、指导朗读(注意节奏,语势,感情)
3.指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师生评)
4.学生配乐朗诵诗文 (录音机、磁带)
5.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诗文
6.讨论每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黑板前列提纲
7.分析第二节中所用动词的作用 (再现铁索桥图片)
8.探究文章结尾诗人要歌唱什么? 并归纳文章主旨
9.讨论分析写作技巧(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10.欣赏经典歌曲《我站在铁索桥上》(录音带)
(五).学后随想:
1.假如你站在铁索桥上你会想起什么?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
2.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看到了云雾、白浪
我站在铁索桥上 追忆战斗的场面
抚看今朝鲜花盛开
赞颂英雄的土地和人民
一、教材解读
本课是一首诗,曾被谱成曲子,填作了歌词。这首诗追忆了工农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身临铁索桥,“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头上的云雾,脚下的白浪;第二节,追忆红军当年飞夺卢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第三节,抚看今朝,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成为今天鲜花盛开的地方;第四节,反复吟咏,寓情于景,进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表达的主要特点。如:“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激战的楼房”“孩子们的课堂”“梨花正在开放”……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全诗感情强烈,节奏鲜明。
二、学情分析
经过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初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条理,写出课文的提纲,但这之中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 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师: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四方面军抢渡大渡河的情景作者顾工站在铁索桥上心潮汹涌激荡写下了现代诗。(板书课题)
(二) 自渎自悟
分组学习
甲组:学习吟咏四节诗,边诵边悟。这首诗每节写什么?看到,想到什么?
乙组:吟咏每节诗,思考诗人站在索桥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丙组:通读四节诗。
(三) 讨论交流
1、 检查自悟情况
2、 分析:作者借景抒情,直抒胸怀。
3、 指导朗读,注意韵律
(1) 找甲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鼓励乙组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
(3) 讨论思考每节诗写什么?
4、 找出比喻句,有何作用
5、 文章结尾,诗人要歌唱什么?
6、 齐声朗诵
(四) 置疑:
1、 假如你站在铁索桥上你会想起什么?
2、 学会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五)作业:背诵诗
编辑本段课文中的铁索桥特点和位置
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铁链铺上木板构成,左右两侧各安两根铁链当扶手,铁链粗如碗口,每根长150米左右,重约一吨。
泸定铁索桥坐落在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 ",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 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桥的两岸有桥台,高20米,上为梯形,下为方形,用条石砌筑而成。两个桥台的后面各开有一口深6米的落井,每口井都有生铁铸就的地龙桩7根或8根,与桥身平行地插在井底的井壁上。地龙桩下面再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每根重1800斤。泸定桥的铁索就固定在这些卧龙桩上,由桥台和桥桩的重力来共同承受桥的拉力,坚固无比。两岸的桥台上都建有桥亭,既可防止雨水侵蚀落井,也是官府征收过桥税费的场所。东桥亭内有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造桥的始末,西面有康熙帝亲自书写的“泸定桥”三字碑。东桥亭背后还有观音阁,登临其上可俯瞰整个泸定城。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
铁索桥和红军长征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锋的突击队,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冒着敌人的枪林弹,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敌,红军遂过大渡河。泸定桥自此闻名中外。
(我上课学的内容)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第二自然段:体现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火光指炮火的光;火网指敌人火力点交织成的网。
第四自然段:体现了如今美好和平的生活。
吼吼~你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滴么?
⑻ 哪里可以免费看最新小说
威灬信搜索公众号“酷蓝阅读”,60万本正版好书。天天都有免费看。
.
.
.
.
.
.
.
.
.
.
.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而从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普遍有“写得不具体”、“记流水帐”的毛病,即使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一上作文本子,也三言两语完事,无法把自己的感受具体地表达出来。这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是难免的,因为小学生接触事物少,观察能力差,又不懂得表现手法。因此,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从读知写,从读学写,从读练写”来把自己的作文写具体。
一、从“六要素”入手,明确“写具体”的要领
小学阶段的习作重点是记叙文,而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写好记叙文,首先要把“六要素”交代清楚,使读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有个完整的、清晰的印象。也就是说,“六要素”是指导学生把记叙文写具体的入手处。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写具体”的要领,可以从两方面来做:第一是“读”:引导学生读写人记事的课文时,找出这篇课文中作者交代的“六要素”,并且看清楚这“六要素”在什么地方出现,为写作提供典范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使学生从读知写。第二是“写”:每次作文时,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代清楚本篇作文的“六要素”,然后运用从读中获得的作文知识,把作文写具体,把事情写完整。
二、抓“异同点”辨析,训练“写具体”的本领
通过引导辨析学生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异同点,即:写人的文章离不开记事,而记事的文章同样也离不开写人,也就是说写人记事在记叙文中是不能绝对分离的,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点是,写人的文章是通过写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宜侧重写人物的内心和外表,而记事的文章是通过记事来教育人们、启发人们,它侧重是交代清楚“六要素”。为此几年来,在这两种不同的作文上训练学生“写具体”的本领。
1、把人物写具体、写生动。第一、抓住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部特征,进行具体的肖像描写。为了达到这一训练要求,我特意收集了相应的课文中有关的肖像描写,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使学生理解,并不是把人物所有的外貌特征都写出来,而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才把外部特征写具体,也就是说人物的肖像描写是有目的的。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这样写到:“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目的是为了说明老班长是个“饱经风霜”的人论文的格式。第二、描写人物行动,把文章写具体。人物的可贵精神往往是表现在他们的行动上,具体的行动描写可以使人物的精神突出起来。如《草地夜行》一文中,有一处是这样描写老红军行动的:“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从而表现了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可贵精神。第三、抓住能揭示人物内心的语言,让人物在文章中直接“亮相”。引导学生明白有时人物本身恰到好处的一两句话能使人物品质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草地夜行》一文,在描写老红军背着“我”掉进泥潭的时候,这样写到:“(老红军)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老红军牺牲前说的这句话,和当时特定的环境联系起来,就能充分揭示老红军为革命“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第四、具体地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把人物的“想法”直接与读者见面。如《我的心事》一文中,写到作者领到一张电影票时的复杂心情,就让作者的“想法”与读者直接见面:“怎么办?把这张票给他们吧。哎呀!《大闹天宫》,我盼了好多天了。不给也不行,我说过给他们呀。我急得在门口打起转转来。左思右想,我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下回学校再组织看电影,不管多好的片子,我都把票给他们。”这样既反映了大林和小弟弟、小姐姐的深厚友谊,又为大林因“说话不算话”而懊悔、掉泪留下铺垫。除了重点指导学生写人时从以上四方面努力外,还引导学生抓住必要的细节进行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中心也有重要作用。
2、把事件写具体、写生动。第一、把环境交代清楚。环境描写对突出中心、烘托人物的形象有一定的作用。着重是通过相应的课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用了很长的篇幅描写“泸定桥“的险恶环境。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环境描写得如此具体呢?引导学生体会:要冲过泸定桥,必须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出夺桥的不易。第二、把主要事件和主要情节写具体。叙事的文章,如果是写几件事,要把主要事件写具体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其它可以略写。如《课间十分钟》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打乒乓球,用了七十多字;第二件爬竿,用了九十多字;第三件丢沙包,用了一百六十多字,一件比一件写得详细具体,在三件事中以第三件为主。叙事的文章,如果只写一件事,要把主要情节写具体。如《草船借箭》一文,通过分析,得出主要情节是“借箭”。因此,作者把“第三天四更时候”到“天亮以前”这一段写得很具体、很生动。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主要情节写得具体呢?从而引导学生总结:把最能突出中心的部份写具体。
三、抓“想象力”发展,插上“写具体”的翅膀
引导学生联想,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插上“写具体”的翅膀。除了结合范文进行指导外,还要善于启发学生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从现在联想到过去,联想到未来等。这一训练学生做得非常多,其中扩写、续写就是训练学生展开想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的好方法。
1、扩写训练。训练学生扩写,从一个词、一句话到一段话、一篇文,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法。把短文衍化为长文,既要充实具体,又要精炼生动,也不能重复啰嗦、画蛇添足。教学中前人已总结出两种很好的技法,即“添枝加叶法”和“情节扩展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论文的格式。第一、添枝加叶法,就是给文本的某些部分或句子加上修饰成分,或给人物加上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把内容扩写具体。如:课文《寓言二则》中《揠苗助长》一文,开始有这样几句:“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在这几句话中,这个人“巴望”“焦急”的心理活动没有写,我们设计练习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扩写这个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第二、情节扩展法,就是根据文本中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合理发挥自己的想像,把内容扩写具体。如《做风车的故事》一文,写的是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一天,在放学路上,他看见村子里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脚步,仔仔细细地看,以后每天都要去看一阵子,他想自己也做一个。于是每天放学回家,他就钻在屋子里,叮叮当当个不停,过了些日子,一架风车果然做成了,第二天,他带着自己做的风车上学……课文中对牛顿做风车的情况,只是一句话带过去了。我们进行扩写练习,就可以将这句话展开来写,具体叙述牛顿做风车的情况。两种技法各有侧重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前者主要是通过增加合理的虚构成分进行扩写,后者主要是把原文简单的内容加以扩展,二者又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变概括为具体,提高学生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而从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普遍有“写得不具体”、“记流水帐”的毛病,即使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一上作文本子,也三言两语完事,无法把自己的感受具体地表达出来。这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是难免的,因为小学生接触事物少,观察能力差,又不懂得表现手法。因此,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从读知写,从读学写,从读练写”来把自己的作文写具体。
一、从“六要素”入手,明确“写具体”的要领
小学阶段的习作重点是记叙文,而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写好记叙文,首先要把“六要素”交代清楚,使读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有个完整的、清晰的印象。也就是说,“六要素”是指导学生把记叙文写具体的入手处。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写具体”的要领,可以从两方面来做:第一是“读”:引导学生读写人记事的课文时,找出这篇课文中作者交代的“六要素”,并且看清楚这“六要素”在什么地方出现,为写作提供典范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使学生从读知写。第二是“写”:每次作文时,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代清楚本篇作文的“六要素”,然后运用从读中获得的作文知识,把作文写具体,把事情写完整。
二、抓“异同点”辨析,训练“写具体”的本领
通过引导辨析学生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异同点,即:写人的文章离不开记事,而记事的文章同样也离不开写人,也就是说写人记事在记叙文中是不能绝对分离的,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点是,写人的文章是通过写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宜侧重写人物的内心和外表,而记事的文章是通过记事来教育人们、启发人们,它侧重是交代清楚“六要素”。为此几年来,在这两种不同的作文上训练学生“写具体”的本领。
1、把人物写具体、写生动。第一、抓住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部特征,进行具体的肖像描写。为了达到这一训练要求,我特意收集了相应的课文中有关的肖像描写,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使学生理解,并不是把人物所有的外貌特征都写出来,而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才把外部特征写具体,也就是说人物的肖像描写是有目的的。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这样写到:“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目的是为了说明老班长是个“饱经风霜”的人论文的格式。第二、描写人物行动,把文章写具体。人物的可贵精神往往是表现在他们的行动上,具体的行动描写可以使人物的精神突出起来。如《草地夜行》一文中,有一处是这样描写老红军行动的:“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从而表现了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可贵精神。第三、抓住能揭示人物内心的语言,让人物在文章中直接“亮相”。引导学生明白有时人物本身恰到好处的一两句话能使人物品质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草地夜行》一文,在描写老红军背着“我”掉进泥潭的时候,这样写到:“(老红军)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老红军牺牲前说的这句话,和当时特定的环境联系起来,就能充分揭示老红军为革命“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第四、具体地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把人物的“想法”直接与读者见面。如《我的心事》一文中,写到作者领到一张电影票时的复杂心情,就让作者的“想法”与读者直接见面:“怎么办?把这张票给他们吧。哎呀!《大闹天宫》,我盼了好多天了。不给也不行,我说过给他们呀。我急得在门口打起转转来。左思右想,我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下回学校再组织看电影,不管多好的片子,我都把票给他们。”这样既反映了大林和小弟弟、小姐姐的深厚友谊,又为大林因“说话不算话”而懊悔、掉泪留下铺垫。除了重点指导学生写人时从以上四方面努力外,还引导学生抓住必要的细节进行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中心也有重要作用。
2、把事件写具体、写生动。第一、把环境交代清楚。环境描写对突出中心、烘托人物的形象有一定的作用。着重是通过相应的课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用了很长的篇幅描写“泸定桥“的险恶环境。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环境描写得如此具体呢?引导学生体会:要冲过泸定桥,必须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出夺桥的不易。第二、把主要事件和主要情节写具体。叙事的文章,如果是写几件事,要把主要事件写具体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其它可以略写。如《课间十分钟》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打乒乓球,用了七十多字;第二件爬竿,用了九十多字;第三件丢沙包,用了一百六十多字,一件比一件写得详细具体,在三件事中以第三件为主。叙事的文章,如果只写一件事,要把主要情节写具体。如《草船借箭》一文,通过分析,得出主要情节是“借箭”。因此,作者把“第三天四更时候”到“天亮以前”这一段写得很具体、很生动。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主要情节写得具体呢?从而引导学生总结:把最能突出中心的部份写具体。
三、抓“想象力”发展,插上“写具体”的翅膀
引导学生联想,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插上“写具体”的翅膀。除了结合范文进行指导外,还要善于启发学生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从现在联想到过去,联想到未来等。这一训练学生做得非常多,其中扩写、续写就是训练学生展开想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的好方法。
1、扩写训练。训练学生扩写,从一个词、一句话到一段话、一篇文,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法。把短文衍化为长文,既要充实具体,又要精炼生动,也不能重复啰嗦、画蛇添足。教学中前人已总结出两种很好的技法,即“添枝加叶法”和“情节扩展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论文的格式。第一、添枝加叶法,就是给文本的某些部分或句子加上修饰成分,或给人物加上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把内容扩写具体。如:课文《寓言二则》中《揠苗助长》一文,开始有这样几句:“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在这几句话中,这个人“巴望”“焦急”的心理活动没有写,我们设计练习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扩写这个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第二、情节扩展法,就是根据文本中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合理发挥自己的想像,把内容扩写具体。如《做风车的故事》一文,写的是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一天,在放学路上,他看见村子里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脚步,仔仔细细地看,以后每天都要去看一阵子,他想自己也做一个。于是每天放学回家,他就钻在屋子里,叮叮当当个不停,过了些日子,一架风车果然做成了,第二天,他带着自己做的风车上学……课文中对牛顿做风车的情况,只是一句话带过去了。我们进行扩写练习,就可以将这句话展开来写,具体叙述牛顿做风车的情况。两种技法各有侧重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前者主要是通过增加合理的虚构成分进行扩写,后者主要是把原文简单的内容加以扩展,二者又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变概括为具体,提高学生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而从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普遍有“写得不具体”、“记流水帐”的毛病,即使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一上作文本子,也三言两语完事,无法把自己的感受具体地表达出来。这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是难免的,因为小学生接触事物少,观察能力差,又不懂得表现手法。因此,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从读知写,从读学写,从读练写”来把自己的作文写具体。
一、从“六要素”入手,明确“写具体”的要领
小学阶段的习作重点是记叙文,而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写好记叙文,首先要把“六要素”交代清楚,使读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有个完整的、清晰的印象。也就是说,“六要素”是指导学生把记叙文写具体的入手处。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写具体”的要领,可以从两方面来做:第一是“读”:引导学生读写人记事的课文时,找出这篇课文中作者交代的“六要素”,并且看清楚这“六要素”在什么地方出现,为写作提供典范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使学生从读知写。第二是“写”:每次作文时,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代清楚本篇作文的“六要素”,然后运用从读中获得的作文知识,把作文写具体,把事情写完整。
二、抓“异同点”辨析,训练“写具体”的本领
通过引导辨析学生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异同点,即:写人的文章离不开记事,而记事的文章同样也离不开写人,也就是说写人记事在记叙文中是不能绝对分离的,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点是,写人的文章是通过写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宜侧重写人物的内心和外表,而记事的文章是通过记事来教育人们、启发人们,它侧重是交代清楚“六要素”。为此几年来,在这两种不同的作文上训练学生“写具体”的本领。
1、把人物写具体、写生动。第一、抓住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部特征,进行具体的肖像描写。为了达到这一训练要求,我特意收集了相应的课文中有关的肖像描写,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使学生理解,并不是把人物所有的外貌特征都写出来,而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才把外部特征写具体,也就是说人物的肖像描写是有目的的。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这样写到:“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目的是为了说明老班长是个“饱经风霜”的人论文的格式。第二、描写人物行动,把文章写具体。人物的可贵精神往往是表现在他们的行动上,具体的行动描写可以使人物的精神突出起来。如《草地夜行》一文中,有一处是这样描写老红军行动的:“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从而表现了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可贵精神。第三、抓住能揭示人物内心的语言,让人物在文章中直接“亮相”。引导学生明白有时人物本身恰到好处的一两句话能使人物品质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草地夜行》一文,在描写老红军背着“我”掉进泥潭的时候,这样写到:“(老红军)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老红军牺牲前说的这句话,和当时特定的环境联系起来,就能充分揭示老红军为革命“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第四、具体地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把人物的“想法”直接与读者见面。如《我的心事》一文中,写到作者领到一张电影票时的复杂心情,就让作者的“想法”与读者直接见面:“怎么办?把这张票给他们吧。哎呀!《大闹天宫》,我盼了好多天了。不给也不行,我说过给他们呀。我急得在门口打起转转来。左思右想,我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下回学校再组织看电影,不管多好的片子,我都把票给他们。”这样既反映了大林和小弟弟、小姐姐的深厚友谊,又为大林因“说话不算话”而懊悔、掉泪留下铺垫。除了重点指导学生写人时从以上四方面努力外,还引导学生抓住必要的细节进行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中心也有重要作用。
2、把事件写具体、写生动。第一、把环境交代清楚。环境描写对突出中心、烘托人物的形象有一定的作用。着重是通过相应的课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用了很长的篇幅描写“泸定桥“的险恶环境。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环境描写得如此具体呢?引导学生体会:要冲过泸定桥,必须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出夺桥的不易。第二、把主要事件和主要情节写具体。叙事的文章,如果是写几件事,要把主要事件写具体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其它可以略写。如《课间十分钟》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打乒乓球,用了七十多字;第二件爬竿,用了九十多字;第三件丢沙包,用了一百六十多字,一件比一件写得详细具体,在三件事中以第三件为主。叙事的文章,如果只写一件事,要把主要情节写具体。如《草船借箭》一文,通过分析,得出主要情节是“借箭”。因此,作者把“第三天四更时候”到“天亮以前”这一段写得很具体、很生动。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主要情节写得具体呢?从而引导学生总结:把最能突出中心的部份写具体。
三、抓“想象力”发展,插上“写具体”的翅膀
引导学生联想,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插上“写具体”的翅膀。除了结合范文进行指导外,还要善于启发学生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从现在联想到过去,联想到未来等。这一训练学生做得非常多,其中扩写、续写就是训练学生展开想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的好方法。
1、扩写训练。训练学生扩写,从一个词、一句话到一段话、一篇文,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法。把短文衍化为长文,既要充实具体,又要精炼生动,也不能重复啰嗦、画蛇添足。教学中前人已总结出两种很好的技法,即“添枝加叶法”和“情节扩展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论文的格式。第一、添枝加叶法,就是给文本的某些部分或句子加上修饰成分,或给人物加上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把内容扩写具体。如:课文《寓言二则》中《揠苗助长》一文,开始有这样几句:“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在这几句话中,这个人“巴望”“焦急”的心理活动没有写,我们设计练习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扩写这个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第二、情节扩展法,就是根据文本中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合理发挥自己的想像,把内容扩写具体。如《做风车的故事》一文,写的是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一天,在放学路上,他看见村子里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脚步,仔仔细细地看,以后每天都要去看一阵子,他想自己也做一个。于是每天放学回家,他就钻在屋子里,叮叮当当个不停,过了些日子,一架风车果然做成了,第二天,他带着自己做的风车上学……课文中对牛顿做风车的情况,只是一句话带过去了。我们进行扩写练习,就可以将这句话展开来写,具体叙述牛顿做风车的情况。两种技法各有侧重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前者主要是通过增加合理的虚构成分进行扩写,后者主要是把原文简单的内容加以扩展,二者又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变概括为具体,提高学生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⑼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 段意归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先把全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一段一段认真的读,读懂每个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个段落大意合理地连接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题目拓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审题入手,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综合归纳法,如写事的文章。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四、抓重点词句(中心句、中心段或过渡段)。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五、取主舍次法即重点归纳法。
有时一篇文章,其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
(9)有声小说飞夺泸定桥扩展阅读:
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组成,而事件又是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所以如果把文章中的要素串联起来,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意,“串联”不是“拼凑”,不是简单地把这些元素放到一起即可,而是根据总结出的元素,进行二次概括,即删掉与重点无关的语句、删掉句意重复的语句,从中提取最重要、最简洁的要素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
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