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中国短篇小说王刘庆邦

中国短篇小说王刘庆邦

发布时间:2023-01-15 07:39:53

㈠ 听说刘庆邦有200多篇短篇小说,请哪位网友帮我列一名单。今天我看了他的短篇小说《鞋》,很喜欢。

长篇小说复 《断层》 《高高的河堤制》 《落英》
中短篇小说 《在深处》 《家道》 《胡辣汤》
《屠妇老塘》 《鞋》
中短篇小说集 《走窑汉》 《心疼初恋》 《刘庆邦自选集》
《梅妞放羊》 《不定嫁给谁》
影视作品 《盲井》 《卧底》 《鞋》
获奖作品 《断层》 《在深入》 《东家》
《谁家的小姑忍受》 《神木》 《小小的船》
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的作品10多篇。短篇小说《鞋》被制成了日本电视汉语教材。

㈡ 刘庆邦的社会影响

在刘庆邦的写作中,一半是煤矿,一半是乡土。他的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歌谣》获得了《人民文学》颁发的一个奖,但没有引起评论界足够的重视。刘庆邦亲历过饥荒,河南饥荒很严重,死了很多人,饿得头大脖子粗,他本人就吃过柿树皮,说是很硬。至于写这个题材的契机,刘庆邦表示,要让民族保留历史记忆,不要这么早就遗忘这些惨痛教训,一个民族要是失去了记忆,那是非常悲哀的,作家有这个责任,如果不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则愧对作家这一称号。而历史记录毕竟是粗线条的,新闻报道也有可能虚假,只有文学作品的表现是准确的,是细节化的,也更可信。“我每年都要回家,那不叫深入生活,那是回家啊!如果硬要那么说的话,那叫深入到家了。一个作家如果是从农村出来的话,那么最好的深入生活的方式就是回家。”事实上,刘庆邦本人并不愿意承认《红煤》是煤矿题材小说,他说:“小说是虚构的艺术,想像力才是作家最基本的生产力,小说的故事是在没有故事的地方写故事,是在故事的尽头开始小说的故事。”
刘庆邦写过一个小说叫《玉字》,王安忆曾在讲课时,引来作为“什么是小说”的一个例证。小说的故事是他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就发生在临村:姑娘和奶奶一起去看电影,天黑,被两个人拉到高粱地强暴,姑娘回家后不吃不喝想死,结果就病了,后来就真的死了。“其实她知道施暴的人是谁,但就是不敢说,于是我的小说构思开始了,我设计姑娘当时闻到了那两个人身上的膻味,回想起以前有人给她介绍过一个杀羊的,她没答应。她于是开始向杀羊的复仇,她起来吃饭了,说不想死了,并主动嫁给了那个男人,随后采取了一系列复仇,向两个凶手复仇。王安忆说,本来一个受气包,现在变成了复仇女神。”这就是生活通过逻辑力量,变成了小说。刘庆邦“短篇王”的称呼并非白来,另外,青年导演李扬借他的《神木》拍了电影《盲井》,也曾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声誉。这电影震撼了不少人,但作为原著作者的刘庆邦却并不完全买账,他最不满意的,是电影的结局,“电影的结局毁了我的理想设计,我很看重那个高中生心底的纯洁,我跟导演交流过,但他也许不在乎我的意见。在小说里,那孩子其实找过一个小姐,但后来就没联系了,然而电影并非如此,电影中导演让小姐给孩子家中寄钱,会暴露出可以破案的线索,电影的逻辑不严谨。”
在所有发表过的作品中,刘庆邦个人偏爱的故事不是《神木》,而是《响器》(发表于《人民文学》)。所谓“响器”,就是唢呐那一套家伙,故事讲一个姑娘,看人家办丧事听到唢呐,生命深处受到民间音乐的感动,于是跟着人家想学唢呐,但家人反对,还把她关起来,但她宁可不吃饭,也坚持要学,最后她吹的唢呐异常惊心动魄。刘庆邦说,“这里面,故事可能不再重要,重要的反是味道,是音乐的自然性。看这个小说,好比你看到一棵树,你只看到满树繁花,而不在意枝干。我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响器,都渴望发出自己最‘惊心动魄’的声音,而我的作品就是我的响器。”
刘庆邦,中国作家中的“异数”,多年来坚持以“人与自然”为母题进行着现实主义写作。其作品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乡土和矿区两大题材,这是通向他记忆深处两条幽深的隧道,一条被他命名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条则沿着相反的方向延伸,被命名为“人与自然的抗争。”1978年,刘庆邦来到北京,开始了崭新的城市生活,如今已经过去28年,但他身上,依然保持着明显的农民生活习性——他喜欢在家里种豆芽,并为此感到自豪,“我经常回老家,每次都带回来刚收的新绿豆,这是我绿豆种得好的秘诀”。 刘庆邦是个“城里人”,却极其熟悉乡村和煤矿生活,原因在于他每年都要选择去矿山小住,除了西藏煤矿,全国大小煤矿如今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新长篇《红煤》一经问世,立刻得到众多读者的关注,甚至在我们采访时他还收到一个陌生读者的短信,对方说自己刚刚一口气读完了《红煤》。“一口气”,放下电话,刘庆邦笑笑,“我倒不觉得这是好事儿。”他对此的解释是,“我对作品的最高评价首先是自然,好作品要能让人走神儿,神思飘渺,最好走到天外去!都说好作品是抓人的,让人一口气读完,我倒觉得好作品应该是‘放人’的,让人看了有回味,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经历和往事。“
除了希望作品能够令人走神儿,刘庆邦还喜欢反复阅读自己的作品——写完要读,发表要读,出版后还会再读。“有时候我会被自己感动得哭,被眼泪辣得读不下去……重鲜血不重眼泪是不对的,真正悲伤的时候,眼泪也许根本流不出来。人们总希望看到那些浓烈的东西,其实那些浓烈之底隐藏的,依然是朴素。每个作家在生命深处都是悲凉的、悲痛的,生命就是个悲剧,作品都是表达作家脆弱的感情,真正好的作品,它应该是柔软的。”

㈢ 刘庆邦:小说创作的实与虚

刘庆邦:小说创作的实与虚

按:11月15日上午,被誉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的著名作家刘庆邦在鲁迅文学院为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为学员们深情讲述关于小说创作的一些技巧,就如何去把握文字中的实与虚相互变幻等问题进行了层层地剖析,深入地挖掘出小说创作的灵魂。

刘庆邦简介: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代表著作有《断层》、《远方诗意》、《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等。

■我所说的虚,不是虚无,不是虚假,不是虚幻,虚是空灵、飘逸、诗意,是笼罩在小说世界里的精神性、灵魂性和神性。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把虚构的东西作实呢?很简单,就是写我们所熟悉的生活。

■我们选择什么样的题材,结构什么样的故事,包括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一经落笔,对生活的看法就隐含在作品里面了。

小说创作中的虚实问题

我为什么选择讲这个题目呢?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作家目前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带有根本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说,你只要有志于小说创作,只要跨进小说创作的门槛,很可能一辈子都会为这个问题所困扰,一辈子都像解谜一样在解决这个问题。常听一些文学刊物的主编说起,他们不缺稿子,只是缺好稿子,往往为挑不出可以打头的稿子犯愁。挑不出好稿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小说普遍写得太实了,想象能力不强,抽象能力缺乏,没有实现从实到虚的转化和升华。他们举例,昨天有人在酒桌上讲了一个段子,今天就有人把段子写到小说里去了。报纸上刚报道了一些新奇的事,这些事像长了兔子腿,很快就跑到小说里去了。更有甚者,某地发生了一桩案子,不少作者竟一哄而上,都以这桩案子为素材,改头换面,把案子写进了小说。这些现发现卖的同质化的小说,没有和现实拉开距离,甚至没有和新闻拉开距离,只不过是现实生活的翻版或照相,已失去了小说应有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不想承认也不行,在初开始写小说时,我的小说写得也很实。在出第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时,没有请人为集子

㈣ 小说清汤面读后感

读了刘庆邦的短篇小说《清汤面》,感觉一股香喷喷的气息扑面而来。清汤面里放着浓浓的关爱,放着多多的友善,放着作家对矿工和家属深深的感情,所以它才有如此醇香的味道。

刘庆邦擅长讲故事,一件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在他的笔下可以变得灵动起来。拣矸女工向秀玉在班上吃饭很随意,但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喜莲的午饭不能凑合。她开始是做好了饭菜放在锅里,女儿回来热一下就可以吃了,有一次忘了为女儿准备午饭,向秀玉非常内疚,便给女儿三块钱,让她去杨姨的清汤面馆吃面。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故事的走向出现了意外。偏偏杨阿姨不收钱。第二天,向秀玉又给了女儿三块钱,让她把头天的面钱一起付了,可是女儿还是拿着钱回来了。向秀玉知道了原委,便自己去店里把钱交给杨旗。杨旗没办法,只好收下。喜莲再来吃面时,碗里就多了一个荷包蛋,她回家告诉了母亲,并且提出不再去杨姨店里吃面了。杨姨发现喜莲不来吃面后就赶到向秀玉家里,劝向秀玉让孩子还是去她店里吃面,再不去吃,说不定哪天她的面馆就不开了。

我们总是感叹世风日下,感叹世道变迁,感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我们对商人有成见,认为无商不奸,的确,有些生意人短斤少两,坑蒙拐骗,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但是《清汤面》的故事不是发生在都市,而是发生在矿区,发生在那些纯朴善良的矿工和家属中间,这就让小说的情节多了一份自然,多了一些合理,多了一些与众不同。开店的人千方百计希望顾客盈门,生意兴隆,赚得个盆丰钵满,可是,在《清汤面》中,我们看到,杨旗对待向秀玉的女儿喜莲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她不是出于赚钱的目的,正相反,她想尽量优待这位小顾客。主要原因是,在一起事故中,向秀玉和杨旗二人的丈夫都遇难了,事故发生后,向秀玉得到了许多好心人无私的帮助,有人送月饼,有人送衣服,还有不留名的人把一桶油放在门口。杨旗也是,光顾面馆的都是矿工,他们吃了一碗面撂下十块钱就走了。有人交了一百块钱说好了再来吃,却好长时间没有露面。这种相依相怜的情感相互感染,彼此传递,没有人说出来,大家心里都明白。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矿工以及他们的家属之间这种特有的依存关系,正是这篇小说的'情感力量,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让这篇小说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和人性的魅力。

刘庆邦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与他在这一领域的突出贡献分不开。《清汤面》再次展现了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实力。这篇小说情节简单,三个人物,两个场景,故事是来自于生活的小事,整篇小说仅有五千多字,一般写手容易写得浅显,琐碎,更谈不上深度。但刘庆邦却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除了技巧方面,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作品中投入的情感。他有个观点,小说要有含心量(不是含金量),这就是说,作家在小说中的情感要饱满,有力。从这篇小说来看,刘庆邦把他的感情倾注在了他塑造的三个人物身上,而这种倾注又是不动声色的,甚至是一笔带过,却能读者感受到。比如向秀玉因为忘记给女儿准备午饭流着泪向女儿道歉,比如她去杨旗面馆前打扮自己,还戴上了丈夫给她买的项链,比如她教女儿给杨阿姨钱的时候要如何态度坚决,不能面,再比如女儿告诉她自己没有吃那个荷包蛋时她对女儿的一番夸奖,比如她到了杨旗的面馆后先是帮杨旗干活而没有马上提钱的事,等等,都体现了她的个性。杨旗虽是开面馆的,但她更在意的不是钱,而是矿工家属之间的彼此呵护。她不收喜莲的钱,给她加一个荷包蛋,当向秀玉把钱掏出来要给她的时候她的眼泪立马涌了出来,她对向秀玉说: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孩子吃碗面还要花钱,我还有点人心吗?这些话都肺腑之言。那个喜莲才上小学三年级就格外懂事,看着别人碗里没有荷包蛋,惟独自己有,她就不愿意再去吃面了。母亲给她五块钱去吃烩面,她却买馄饨,五块钱可以吃两次。孩子身上折射的是家庭的教育,父母的品质。

《清汤面》最让人“费解”的正是出现了一种异样:杨旗的面馆生意兴隆,她本来是可以不管不顾地开她的面馆赚她的钱,可是她却开不下去了,没有人不让她开,而是良心让她无法继续开下去了。她每天做再多都能卖完,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清汤面多么好吃,而是矿工兄弟们在抬她的生意。她说,这样下去,我得欠矿上咱那些兄弟多少情啊!这异样之处正是让人动容之处。

刘庆邦长年在煤矿生活,他对矿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用友爱和善意的眼光打量着矿工和家属,展现那些在底层生活重压之下的人们的心灵之美,人性之美。看似平常的清汤面却演绎了一场爱的情感剧,小说表面上是写清汤面,其实是写矿工的大爱和矿山女人的善良。有人这样评价《清汤面》:尊严生活,温暖相待,亲情如山,讲述普通中国人的动人故事,一碗清汤面中,有最朴素的人性。所以,《清汤面》才能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

㈤ 小说红煤宋长玉原型

没有原型
搜词条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TA说
红煤[hóng méi]
2009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红煤》是2009年8月1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庆邦。
书名
红煤
作者
刘庆邦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8月1日
定价
28 元
相关图书
我的订单
|
更多图书
红煤【售后无忧】
¥21来自当当网
去购买
红煤 【刘庆邦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787530209868】
¥27.2来自当当网
去购买
【R5】红煤 刘庆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787530209868
¥27.5来自当当网
去购买
红煤
¥3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去购买
红煤
¥5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去购买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TA说
内容简介
刘庆邦在长篇小说《红煤》中,通过对以宋长玉为代表的煤矿工人的刻画和以煤矿为代表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流露出了强烈的终极关怀意识。这种意识集中体现在对宋长玉本人、矿工群体乃至整个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探索和关怀上。可以说,从“对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这一视角对《红煤》进行审视,我们不仅能清晰地看到作者笔下主人公复杂多变的性格特征和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而且能从作品的背后感受到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更能看到作者在内心深处对人性的掘进与守望。[1]本书是著名作家刘庆邦的长篇力作。
小说叙述了一个农民出身的煤矿临时工如何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事。主人公宋长玉是一家国有煤矿的农民轮换工,为了能够转成正式工,处心积虑地追求矿长的女儿,矿长借故将他开除了,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他将红煤厂村支书的女儿追到手,成为村办煤矿的矿长。随着金钱滚滚而来,他的各种欲望急剧膨胀,原先的自卑化作了恶意的报复,将人性的恶充分释放了出来。

㈥ 刘庆邦的人物经历

刘庆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 1967年毕业于河南沈丘第四中学。毕业以后当农民,19岁招工招到煤矿去的。当矿工、矿务局宣传部干事,《中国煤炭报》编辑、记者、副刊部主任。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㈦ 刘庆邦短篇小说选怎么样

刘庆邦的短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看。既然“好看”,那就说明他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 刘庆邦的短篇可以说是呈现两种不同的面貌。一种如《走窑汉》《血劲》,写的是地下,煤窖的黑暗世界,风格冷冽干脆;一种如《鞋》《外衣》,写的是地上,乡土的人情世界,风格温润美丽。 《走窑汉》发表于1985年,可说是刘庆邦的成名作。我觉得,这个小说把短篇小说的能量发挥到了极大的限度。 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马海州的妻子小蛾被矿工队长张清玷污了,马海州用刀子刺伤张清的胸膛,获罪入狱,在狱中救人立功,提前释放,回到矿场。 这是小说叙述过程中的回忆交代,是这个复仇故事的原因。小说的开始是,已经出狱后的马海州同张清一起下井。看他是怎样复仇的。 在下矿井劳作时,马海州时时跟着张清,也不说话,甩都甩不掉。他身上总是带着一把刀子,不时拿出来把玩。他的复仇,不动声色,却光明正大,用这种持久的威胁来摧垮张清。下了班也是,马海州和小蛾一起跟着张清。每天都在张清的楼下喊:“张书记。”他喊一句,她喊一句。在一次下矿井工作时,张清的场子塌了,他被活埋,在他附近的马海州却是奋力地把他救出来。张清以为有和解的希望,就拿酒到马海州家酬谢,马海州不让进门,又叫小蛾过来,小蛾把张清带过来的酒直接从门里扔到门外,酒瓶全碎。那天晚上,马海州和小蛾来到张清家,马海州拿一个薄铁片在张清脸前,张清就是趁马海州不在家用那种铁片开了他家门玷污了小蛾。 在这个,没有任何肢体冲突的复仇过程中,马海州施加在张清身上的都是精神的重压,张清终于在这个晚上,疯掉了,也可以说是,被逼疯了。几天后张清跳窖自杀。也是在同一天,小蛾跳楼自杀。 人物有丰厚的可解读性。 首先来看小蛾。她被张清玷污后,决意要自杀的,但是丈夫马海州刺伤张清被抓走时说:“田小蛾,不许你死!”然后,小蛾经受了诸多的羞辱,比如被人扔瓦块,门上被挂破鞋。她都忍下来。丈夫马海州在狱中时,她辛苦种地,收获比别人多的粮食。“这个女人身上的补丁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瘦了。”——清苦的生活。原来她都把钱积攒起来,马海州出狱,她给他一个砖头似的布包,里面是大大小小的票子。马海州并不稀罕这钱,冷冷地说:“我以为你早不在人世了呢。”从此,马海州对小蛾,是一种爱恨交加的态度。爱,就是最开始那种浓烈的爱情,挥不走的爱;恨,因她是被玷污之人,这是他心头抹不去的阴影。于是,小蛾就成了他,爱愈深恨愈浓的心结。而小蛾,就这样承受着,那炽热的爱,和浓烈的恨。这些扭曲了的爱和恨。他帮着丈夫马海州复仇。张清跳窖自杀,小蛾随即也跳楼自杀。——如此丰满的人物形象,她身上的人性能量,也只有小说可以字字珠玑地刻画,一旦用具体词汇来形容,就毫无分量了。 小说的结尾,也就是最后一段,马海州听到小蛾跳楼自杀的消息时,是这样的: “马海州呼地站起来……可是,他又坐下了。” ——无疑是经典有力的结尾。故事讲完,戛然而止,冷静干脆。人物性格心理得到照应和超越。 来看怎样的照应。小说里写了几笔马海州从前的状态:那些天,不到临下井的前一刻,马海州绝不离开妻子,匆匆离去,往往半道上又匆匆返回。那时候,“他们幸福得差不多每天都要落泪”。说明马海州从前是柔肠百转的一个汉子。妻子小蛾遭玷污,他入狱。出来之后,必定不再是从前的他。他一心想的,就是复仇。他的复仇,不是对敌人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上的折磨。他在这复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冷静、耐心、执着、果断都让人钦佩到感动。小说还写了一个细节,一个工友家里失火,什么都烧没了。马海州二话没说,一把甩给工友两百块钱。他的慷慨,仗义,又是让人钦佩的。于是,在这样一个可以称得上是侠骨柔肠的汉子身上,他要做的事情却是复仇,是把一个人逼死。他心里装着的,是再也无法找回的爱情,是满满的恨。这个人物,也让人心生同情和心疼了。 再来看结尾,小蛾死了,“马海州呼地站起来……可是,他又坐下了。”——再多的阐释,都不及这几个字的力量。 二零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走窑汉》,选自《刘庆邦短篇小说选》,作家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阅读全文

与中国短篇小说王刘庆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恋征服系列小说全文阅读 浏览:578
女主叫苏糖男主姓萧的现代小说 浏览:237
男主角纨绔装傻充愣的小说 浏览:794
穿越小说主人公叫萧铭下载 浏览:466
权利暗战小说免费阅读 浏览:742
主角人工智能女仆小说 浏览:338
杨皓是哪个小说主角 浏览:966
出版青春校园小说推荐 浏览:59
女生版穿越小说排行榜 浏览:718
丑男逆袭的校园小说 浏览:847
花式宠妻总裁霸爱成婚小说 浏览:106
熟女丁香人妻小说全集 浏览:112
女主角大于20个的小说 浏览:435
女主角小名叶小九小说名字 浏览:189
主角百世轮回的小说 浏览:384
帝王心术同作者的其他小说 浏览:522
三人成狼小说写的是什么 浏览:297
上千章好看的小说在线阅读 浏览:204
爱伦坡诗歌和短篇小说的特点 浏览:361
小说人物华曦 浏览: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