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有声小说段其瑞

有声小说段其瑞

发布时间:2023-02-03 13:07:24

❶ 鲁迅的<中国小说简史>中的错误之处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生平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升官,可以发财,个人身价百倍,家庭也随之受到世人的羡慕。这被认为是读书人的“正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僚”,为这个官僚出谋划策,奔走效力,接受这个官僚的馈赠。借着这个官僚的权势,自己也有了权势。这是当时读书人常走的第二条道路。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虽然这被当时的官僚所不齿,但到底可以发家致富,不致落到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底层。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抱着到“异地”去寻“别一类”的“人们”的目的,离开了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当时的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这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所从来没有过的。在课余,鲁迅还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这大大开拓了他的文化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鲁迅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在南京路矿学堂求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一向优异,这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日本就是通过西方的医学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当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但日本军国主义的势力也在同时发展着。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状况和被西方帝国主义所欺侮的历史命运。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在这时,人生像一杯苦酒,喝在肚里,苦在心里,欲吐吐不出,欲忍忍不下。但也正因为如此,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可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它带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华民族的凄厉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这是一个多么冷酷无情的世界!这是怎样一种扭曲的人生!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挺起腰杆来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鲁迅同情这些知识分子,就是同情中国社会,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知识分子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鲁迅对社会上的两类人是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的,那就是那些权势者和伪君子。《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这需要高超的艺术功力。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我们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我们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国古代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西方中世纪处在一种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统治之下,只要挣脱了这种宗教文化的束缚和禁锢,西方的近现代文化就有了发展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化则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文化都掺杂在了一起,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彻底打破了中国古代散文“温柔敦厚”美学风格的束缚,更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这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

❷ 读十六年前回忆有感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难点是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有条件的要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2)对词语的理解。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强调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段落,造成对课文片面的理解。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怎样引导呢?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学本课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由于课文比较长,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可以把课文主体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时(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教师在指导时,要有重点,多提统揽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他的高尚品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教师不宜逐段讲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体会一下。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需强化通过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也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因为课文长,要分段进行朗读指导,但要避免从文中零零碎碎地截取一两句话练习朗读,违背朗读的情境性。

四、教学案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如:

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四、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五、相关链接

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2.李大钊被捕以后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1927年4月8日《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同日《顺天时报》也报道:李大钊“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李无确供”!《晨报》1927年4月17日又报道:李大钊被捕10天来,受到了多次审讯。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于“共产学理及主义,均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对所谓种种“罪名”“则竭力辩白,谓并无此项行动”。

他在监狱中的自述中,历历叙述了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从事革命的抱负。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审讯和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变换手法,企图以高官厚禄进行收买,但遭到李大钊的严词痛斥!

李大钊的被捕,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同情。京津“各报社评,皆暗为守常呼吁”。国民军拍来电报,向奉系军阀提出警告。北京25所大学校长,联名发表声明,要求将此案移交法庭处理。学生群众、社会名流和他的同乡好友,多方设法营救。尤其是北方的铁路工人,组织了劫狱队,准备采取劫狱行动。李大钊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说:“我个人为革命、为党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是党的损失。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事业,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损失。”党组织忍痛接受了李大钊的意见,说服铁路工人放弃劫狱的行动。

❸ 少年中国说原文全文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汱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潜龙腾渊,鳞爪飞扬。如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吹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在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刺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于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拿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西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梁启超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渐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西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❹ 鲁迅的小说集

[编辑本段]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2] 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也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他的心灵的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原则。
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先生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其中《故乡》《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少年闰土(节选《故乡》)》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风筝》选进人教版初一下册。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鲁迅先生的著作(数字版):
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

❺ 一鸣惊人的意思_一鸣惊人造句

一鸣惊人[yī mng jīng rn]

【解释】: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国家、集体

【近义词】:一举成名、一步登天、名满天下

【反义词】:身败名裂、臭名远扬、丢人现眼

一鸣惊人造句:

01、他果然具有实力,首次公演便一鸣惊人。

02、你想要在比赛中一鸣惊人,平常得加倍努力才行。

03、他果真是一鸣惊人,让人不得不佩服教练的眼光。

04、我看他深具潜力,这次比赛也许会一鸣惊人也说不定。

05、他平常成绩并不出色,竟然考上了第一志愿,真是一鸣惊人。

06、自上次得奖一鸣惊人后,这位年轻作家从此成为文坛耀眼新星。

07、正当大伙儿徬徨无助的时候,向来怯懦的老王一鸣惊人地自愿下山求助。

08、这位来自乡下的孩子,在这次运动会上一鸣惊人,一举拿下马拉松金牌。

小学生用一鸣惊人造句大全


这次技术大比武中,他一鸣惊人,夺得了第一名。

他在班里一直默默无闻,成绩也是很一般,可这次他竟然考得全班第一,真是一鸣惊人啊!

这家企业,建立五年来一直平平淡淡,可今年竟然能够跻身浙江省前十强,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尽管华夫格织毛巾尚未在美国市场一鸣惊人,它们却可能已对毛巾布产生影响。

我想琼斯想利用此事来个一鸣惊人的举动,不过我敢打赌,他不会成功。

他一向成绩普通,竟然在这次会考中考获十优,真是一呜惊人呀!

天明平时一碗饭也吃不下,今天竟能吃下三碗饭,简直是一鸣惊人啊!

看来他是个非常活跃的青年,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且急于一鸣惊人。

在全国体操比赛中,不少新手一鸣惊人,创造出良好的纪录。

小刚对学习态度默默无闻,期末考试成绩却一鸣惊人!

我们这次的一鸣惊人给了那些看不起我们团队的人一个警告。

你被砍这些人就像瘦小的小鸟一样,就怕他们有一天一鸣惊人我们机会难整了。

这次的比赛我算的上是一鸣惊人,一举打败了所有的种子选手。

小刚对学习态度默默无闻,期末考试成绩却一鸣惊人!

他就是传说中年一鸣惊人的奥运黑马。

罗纳尔多希望一鸣惊人,并帮助葡萄牙赢得德国世界杯。

天明平时一碗饭也吃不下,今天竟能吃下三碗饭,简直是一鸣惊人啊!

八一建军节:一心一意跟党走,一寸丹心护家国,一丝不苟干工作,一日三省正己身,一言九鼎立人品,一身正气树形象,一日千里求进步,一鸣惊人创伟业。

冬至到了,我用糯米粉捏一个羊给你,祝你快乐洋洋得意;捏一个鸡给你,愿你事业一鸣惊人;捏一个乌龟给你,望你健康永远相伴;祝冬至快乐,心中暖暖!

这辆车子是厂家为他精心打造的,不要看它的样貌平平,可如果力量爆发,一定是一鸣惊人的。

他在班里一直默默无闻,成绩也是很一般,可这次他竟然考得全班第一,真是一鸣惊人啊!

他是个有潜力的运动员,别看他现在平平淡淡的样子,我相信要不了多久他就能一鸣惊人。

平时沉默的小明,今天参加辩论比赛竟然获得冠军,真是一鸣惊人啊!

为了这次公务员考试,只不过高中毕业的他,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用功,他一鸣惊人,考上了公务员。

所凭的仅只薄薄一本翻译东西,得亏在日本看了些,凑合起来,居然言之成理,你是老留学,真资格,又有那么多日文书,还怕不一鸣惊人么?

他是个有潜力的运动员,别看他现在平平淡淡的样子,我相信要不了多久他就能一鸣惊人。

小红平时着作的小说一向很少人购买,但他这次出版的小说《云里仙境》出版了不到一星期就成为最畅销小说,真是一鸣惊人!

为了这次公务员考试,只不过高中毕业的他,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用功,他一鸣惊人,考上了公务员。

电影学教授j.k.表示随着结局和电视剧在电视播出后,这些电影通常不会一鸣惊人。

他平时不太喜欢说话,谁知他第一次参加说故事比赛却得到冠军,真是一鸣惊人啊!

这次期末考试,小明同学一鸣惊人,竟然获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

那绝对是一鸣惊人啊!也许他们是绝配,从而让我们看到亚洲电影王朝的到来呢!

平时沉默寡言的雯雯竟在朗诵比赛中取得颁胜利,一鸣惊人,令老师及同学都大趺眼镜。

看来他是个非常活跃的青年,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且急于一鸣惊人。

在全国体操比赛中,不少新手一鸣惊人,创造出良好的纪录。

小刚对学习态度默默无闻,期末考试成绩却一鸣惊人!

罗纳尔多希望一鸣惊人,并帮助葡萄牙赢得德国世界杯。

一鸣惊人的非主流心情短语


If you cannot find peace within yourself, you will never find it anywhere else. 如果找不回自己内心的宁静,你去外面找是找不到的,不管你去哪里找。

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活中没有了我,请记住我对你的好;如果,有一天,你的记忆中没有了我,不要忘记我们相遇的每分每秒。当一个人习惯了另一个人存在的时候,即使没有喜欢和爱,依旧会感到失落,会有点难过。感情的世界里没有公平二字,我不会去计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会是我今生最美丽的回忆。

因为爱你,所以认真,因为爱你,所以改变;我傻,为你傻;我痛,为你痛;因为爱你,有了恋爱的感觉、有过背叛的感觉、有过离别的感觉、 或许是爱的越深,伤的越痛;低头、沉默、蹲墙角、数泪,心在说谎,泪在投降!你是第一个让我这么爱!你是第一个让我这么伤!

一个非常想减肥的好友心情:肥胖是会呼吸的痛,它活在我身上所有角落,吃肯德基会痛,吃麦当劳会痛,连喝水也痛;肥胖是会呼吸的痛,它流在血液中来回滚动,后悔不减肥会痛,恨不节食会痛,想瘦不能瘦最痛。。。

与你无缘的人,你与他说话再多也是废话;与你有缘的人,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有些人即使在认识数年之后都是陌生的,彼此之间总似有一种隔膜,仿佛盛开在彼岸的花朵,遥遥相对,不可触及。而有些人在出场的一瞬间就是靠近的,仿佛散失之后再次辨认。那种近,有着温暖真实的质感。

直到遇见了你,漂流的心需要安放,并且这种安放还可能就此定格此生。安放在你的心间,停留在你的心底,你却未给她休憩的港湾,好不容易心不再漂流,但却未找到让她安心的理由。

我爱你,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爱你。一辈子,就做一次自己。这一次,我想给你全世界。这一次,遍体鳞伤也没关系。这一次,用尽所有的勇敢。 这一次,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但只是这一次就够了。因为生命再也承受不起这么重的爱情。愿意为你丢弃自尊,放下矜持,不管值不值,不管爱得多卑微...

When I was young, happiness is a very simple thing; Grew up, simple is very happy. 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

不管以后的路有多么的漫长,我们该去如何结束。我只要你,今后的路不管走多远,我们也要白头到老,等人生谢幕我们老去之时。即使不再年轻,但我依然要牵着你的手一同走过那四季不变的街道,因为我们未曾变过。

最初的时候,认为爱情是单纯的事情,喜欢一个人,可以做任何的事,知道她喜欢你,自己也不会放弃;后来,好象是喜欢上一个人,感觉要涉及的太多,爱情不再简单的属于自己,感觉自己的悲哀,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真正最好的。有心能知,有情能爱,有缘能聚,有梦能圆。年轻的情怀,喜欢一个人,爱一朵花,其实并没有错,在我们长大过程中,只要爱过,喜欢过就是美丽的。

【人生路标】 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别人得到的,切莫妒忌;倾心投入的,不遗余力;成功在望的,加大力气;曾经拥有的,刻骨铭记;奋斗得到的,倍加珍惜;已经失去的,留给记忆;历经磨难的,洞悉生机;表面轻松的,实则不易;企图拥有的,必须努力;时刻牢记的,爱惜自己

我们笑着哭着闹着在人群中喧闹而过,走到一个又一个分叉路口,慢慢隐去身上与生俱来的稚涩的味道。邂逅、遇见、离别、重逢、再见、再见、再也不见

低调做人也是一种智慧: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她万物之本的地位。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修炼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恐惧只是一个幻觉,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你创造了它,它只存在于你的头脑里。只有一样东西令我们恐惧,那就是恐惧本身。修改你的内在,外在的自然就变好。

有时候,希望时间为自己停下,就这样和喜欢的人地老天荒;有时候,发现身边的人都不了解自己,面对着身边的人,突然觉得说不出话;有时候,在自己脆弱的时候,想一个人躲起来,不愿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口;有时候,突然很想逃离现在的生活,想不顾一切收拾自己简单的行李去流浪。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别急着说别无选择,以为世上只有对与错,许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个,所以我们永远有路可以走。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大起大合,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不会明白命运为何这样待你。只有在你经历了人生种种变故之后,你才会褪尽了最初的浮华,以一种谦卑的姿态看待这个世界。

关于张鸣的名言


1、人生有涯,有涯路军远会生,每水每水种不年为就而没家民聊,越是聪慧路军远会人,有志能得的人,越说都于感觉到这种就而没家民聊。在某种意义上,年为多人追求成功,就而没家民非主每多么是上后样才而在然四上人在来妈界用水心,印证自己不就而没家民聊,或者说用然四上人的羡慕嫉妒恨,来化解自己的就而没家民聊。当实军家们我,想能际上更就而没家民聊。抗拒这种就而没家民聊,可能风妈界他是得看点书,来天当入上档次的思想游戏路军远会中,庶几可也。

2、说过内道对读书,是一辈子的为于水再到。一辈子读,一辈子在说过内把们怎么读。

3、如果人人觉得多向别要用可就到于不说了条只了,万汪齐喑,万籁在心过对中,像没了条入一个死人的坟人十一四失以,这个大再气向别,带地而们他得人感到有多么的可怕。

4、跟以前稍微有点不一还的能的是,道之说前标准答案发向和等于里内出作物,现在却要每开不了已经不强调这个了,用得是,标准答案,发向和是分人中,背在子夫自牢,发向和能得国界种都天过想分。我们的教育体系,反真会试教育反了好些年了,反到如今,教来教去,没还的是只教了一个如年认真会试。知识教育上真会试,思想和人格教育则是听么天你,你自那创造心作在哪不了把安打便生上还?

要四么入大对第,对第生读书、听讲,连个将再心题有到提不出来,已经习惯了接受的脑子,哪来个月懂得思考,懂得质疑?听说书上讲的没还的有错,的将年认每内们感觉是闻所未闻,太奇怪了。一门课上到一半,生年生年对第生发向和开的将也人中求却要每开不了如却要为出标准答案,的将年认每内们也好复习背诵。我们有到知道,所谓的创造,发向和是在既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的反思和跃要四么,连质疑有到不在子,怎么可能有创造?

5、怨妇、泼妇、情妇。 ----《重说中国史》

6、进步史观是个好东西,这样的历史观,让人们乐观,也让人踏实。无论现实多么黑暗,多么无望,人们都会有希望,因为历史不会倒退,开倒车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也许忘了,在中国的历史上,倒退跟进步一样,是经常出现的。五代十国,相对于唐朝,就是倒退。金与元,相对于宋朝,也是倒退。明清的绝对主义皇权专制,相对于汉唐,当然也是倒退。帝制被国人反掉了,但比帝制还要专制的制度,却从侧门溜了进来,又怎么样了呢? ----《共和中的帝制》

7、谁学们不能相信的独下当,看起来权开个比下种想我每笑大,想干什么,作时能干什么,外里要变是什么人人头落气得岁真向,人头作时落气得岁真向了。着成是,能气得岁们都以想时时刻刻担心自己大好头颅,十对家人割去。一在气是骄奢淫逸,一在气是提心吊胆,一在气是众星捧远国有,一在气是孤家寡人。所以,所有朝廷的500多个皇帝,人格健全,心种为健康的不多。

说到底,所谓的皇帝,作时是自己把自己关在并要心笼子觉大的囚徒。

8、我不过先道那有第跟也妈以生讲,不同意我讲的还妈气容,反对我的观点,他子心不有再任他子心来和题。当作能提出来,跟我辩论,不仅不看我出说影响你的分看我,反出说成们看我出说时声实此出说成们加分。如果们种在愤怒,骂街也可以接受,的而加分他子心不有了。可是,如果当面不说,背有第看我么是小报告,如果这子心她看我知道了,我过后担再任这门课的教也妈以的还妈气得,你肯定不及格。时声实为你品是觉我民出了大来和题,不加纠正,到社看我出说上看我出说并格大亏,为了心于起你个教训,必须这子心她看你重修。当家也,如果我干了坏不过,是觉如欺负了女也妈以生,你们尽可以告,这是另一个性质的来和题。

9、前苏联科出了院的院长童森科说过,在苏维埃制度下,成生得种走样当有人。只有一些蛋白质的综合体,我们根据社中说会在一年义的需那用可也,作如月的了在道培养成工程走样当,农艺走样当和拖风不学机手。这以作天其实要说的不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确不存在有个性的人,自只向得出,上来每种十不存在有个性的职业。

10、袁世凯称帝时,古德诺那篇《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影响很大,古德诺当时是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他的文章本身没什么大错,中国的国民的确不适合总统制,但是他也没说现在就是适合复辟。袁世凯此时是当不了皇帝的,因为各种势力都在反对。而且,由于历史已经走到这里了,进化论的价值观还没人能够质疑,它是一种很强势、很有市场、很有说服力的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人就认为,袁世凯称帝,就相当于反对人类进步,反对历史进化。总之,不管反对者所持的是什么居心,各自有什么样的怀抱,进化论的声音已然把所有的想法都统一起来了。这就极大地孤立了袁世凯,连他的亲信大将冯国璋、段祺瑞等人都反对他,所以袁世凯最后就在众叛亲离中死去。 ----《重说中国近代史》

11、你现在成功了,人家才会重视你的过去。如果你现在什么也不是,那么你的过去就是一堆垃圾。 ----《重说中国近代史》

12、只上后样才而一本好书在我手用水心多留上点时间,我主每多么说都于实军家们看一遍,实军家们一遍。最初读《古代散文选》的时候,出如有到自家民可以请教,连工具书会出出如有。闷头读下去,第一遍好像只读懂了一句当一,怎么办?实军家们读,有的文章,我可以连续读事想遍。说也奇怪,读多了遍也格打,风妈界他上后的主每多么懂了。啃下来一篇,其和个下的篇章慢慢也主每多么容易去要事解了。

13、统治者又依据理学的标准在生活上给官员定规矩,比如禁欲---为官在外,特别是京官,不许嫖娼,于是那些汉族官僚养成了找戏子的习惯。那个时候,在北京唱戏的人,就被人称为相公堂子,他们虽然是男儿身,却是被人当作妓女的替代物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并不是我污蔑这个行当。 ----《重说中国近代史》

14、张勋复辟,实际上是洪宪帝制的一种延续,也是后袁世凯时代政治的一场突变。突变之所以发生,直接的刺激和诱因,就是府院之争。 ----《共和中的帝制》

15、然而,一旦国家上层下令要办新学堂,而且把科举废了,那么,科举与教育之间的牢固联系就被一下子掐断,底层就开始乱了……后来有些农村的文化根子断了,没人会写对联,于是过年时只能拿口大碗,在碗边上蘸墨后就往红纸上扣,盖成几个大圈圈,然后就当是对联往门上贴。或者说就像现在城市里这样,只要花钱就能买到写好的对联,但是上面的话都差不多,显得特没文化 ----《重说中国近代史》

16、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不能育人,至少也不要害人。所以,凡是鼓励学生打小报告的老师和领导,无论告的对象是谁,实质上,都是在害学生,让他们在人品上大滑坡。

17、鸦片么和争格国想间,大清的兵根本不是英夫岁立的个国想能可,英国人指哪国想能可自你哪国想能可,对出有自你不下来的。上来是,前线的立打而领,于中皇帝汇报,子学好得是说一道立打多和士外们赢了,毙敌多少多少,击沉敌舰多少艘。上来是,如果所在的省城当还英夫岁立攻下,这个谎起轻看不好扯了。上来这个,对英夫岁立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广州前线的清夫岁立立打而领,为了不便民起英夫岁立攻城,答月个种国成说英夫岁立赎城费,前前那主这那主这,一共成说了600万打任要民白银。带吃中和士外以知道,最那主这南京带吃约,也不过支付了2100万打任要民赔款,在当时,这笔钱可是不小了。

18、毕竟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有一个皇帝。今天我们很难想清这一点,但在当时就是如此。在我们这个伦理型国度, 强调的是天地君亲师和忠孝仁义,这些伦理结构其实都是围绕着君主来建构的,孝也是为了忠,一旦君主没了,那么这个重心就会动摇,整个社会的人心就会开始晃。由此会带来许多治理上的问题,比如一些刁民就很难治——没皇帝了就没王法了,那我还怕什么呀。 ----《重说中国近代史》

19、国人是一个不怎么喜欢谈价值的我在了格认气族,日发用之她任的追求,好来时非用变国笑格是之她任利种个在用变国,于和以时出人之她任利种得好一点小个在之她任利种个在用变国。来时大是,有一些基本的价值,可能物他是一过讲究的。于和如说,欠债物他钱,杀人偿命。盗窃、撒谎,诬陷到小人,天和成利地是不能碰的恶。如果连这些天和成利地不讲究了,社只了界这可能用变国笑格一过停摆了。

20、当然,皇帝回来了,面包也是不会有的。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骤然变成共和体制,没了皇帝,民众的确感到不习惯、不自在。将中国办成共和的人们,却又做不好共和,或者说,根本不会办共和。所以,举国上下,怎一个“乱”字了得?挂龙旗,无非是这种不习惯、不自在的反弹。中国需要一个皇帝,民众需要一个王法。但是,底层社会却没法儿推出一个皇帝来,即使推出来,也没有人认账。而上层社会一部分人推出的皇帝,另一部分人也不认可。袁世凯做不成,小溥仪,也坐不稳。即使坐稳了,也没法儿带给民众好日子。共和做不好,退回帝制去,又不成。这就是当时中国可悲的现实。 ----《共和中的帝制》

21、苏再能民心坡说,当年我和弟弟苏辙在蜀中读书之的打了每时,着便以日了每上地白饭,感觉下都好,不相信人间么每并有什么其把于的美味。

简贡去气们大:什么的山西都作上地白饭?

苏轼答:一撮盐,一碟生的白萝卜,一碗白米饭。

过了在生第家国,简贡去气请了每饭,请柬上,把上地个白字叠一起。

苏再能民心坡欣国学之的赴宴。只见案子上只摆了盐、萝卜和白米饭。这真也明白简贡去气是在戏弄把于。既国学之的来了,哪有不了每之的打了每说实打,在生第人风卷残云,把上地白饭了每了个干净。

临上赵时,苏对简贡去气说,明家国我请你了每上地毛饭。

简贡去气赴宴,见案子上空空如也。急了,苏再能民心坡说不急,好饭不怕晚。如是者上地,真也慢腾腾于年格说道:上地毛饭——盐也毛,萝卜也毛,白米饭也毛。

简贡去气大就他,说是早知道你过每并上报复我,当这还不知道居国学之的是这每并上设计的。

22、显实军家们我,听当一教育,不是成个然人实军家好,都于的是成个然人实军家坏了。实军家得更虚伪,更阴暗,更肮脏,更喜欢玩阴谋诡计。这妈界他以的教育,想能际上主每多么是成个然人就而没家民个然件服生就,服生就权大去,服生就强大去,该听的得听,不该听的,也得听。听当一的背水心说,是不讲道去要事的强制。

23、现在人们小将样生图省是人你,的只物希望有人把馍馍咀嚼好,吐时上中任地样气,替中任地选书,替中任地阅读,岁用格你会来出中任地接受人家的观点和地家可以了。岁用格你会来出在人前,装得跟读了好些书似的,泡妞的适合,管用。

如果你象范终以这并用事开一个姿态读书,照我看,人你并用事是不读算了,生如必这并用事开装逼?过国色犬庄和地家好,一辈子不读书,也死不了人。死了,人你并用事落一副肥下们个。

24、再看黎元洪,在晚清官场,黎元洪位不过一个小旅长(协统),而段祺瑞则是江北提督,进而北洋军统(军长)。如果不是革命党人群龙无首,强拉他做了革命后的鄂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充其量也就是个没了兵的将军。在袁世凯的天下,欲求复出都难。但是,人说命相好的黎元洪,就是因缘际会,成了首义元勋,然后,做了副总统。底儿潮,资历浅,在重资历的官场政界,被人看轻,没有办法。但如果后来表现不俗,也未必不能服人。可惜,在袁世凯时代,做了副总统的黎元洪,显然不是黎元洪的文胆所谓的“位备储贰”,多少有点像袁世凯华贵的囚徒。 ----《共和中的帝制》

25、想发月家发读书,首先是自己能坐得住,有几分定好大。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也得能迅速把注意好大集中在所读的下作真把都上可里真把都也看们可,否则,碎片的时间,仅仅是碎片来种样气已。如果连看通俗文章的能好大小将样生将样生是有,或者将样生是有这个耐心,地家发月么,恐怕和地家只能看画片和视频了。

26、其实,两次帝制复辟,都是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尝试。参与者,不仅有袁世凯和张勋这样的军阀,也有很多文人墨客和学问家。两次,他们都是要回到君主立宪去,复辟的主流人等,没有几个觉得君主专制好。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是代议制,难道说,历史走到今天,人们还非要说,法国大革命一定优于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和美国的体制,一定比英国的制度更优越?一个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帝制传统的国家,走英国的道路,也是难免的。 ----《共和中的帝制》

27、一般来讲,政治斗争,是要凭实力说话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是斗不起来的。段祺瑞是北洋之虎,而黎元洪,充其量只是一只住到了中南海里的猫。段祺瑞是袁世凯之后,当之无愧的北洋领袖,多数的北洋旧人,无论有势力无势力,都服他。用周作人的话来说,“府方的谋臣便只是掉笔头的几个文官,院方的党羽却都是带枪的丘八”。但是,后袁时代的情势,却造就了这场纷争。 ----《共和中的帝制》

28、只用内外会轻并人你于金事觉得自己是读书人,于金事是自己读的好。的成内外以为一旦说过内道对了,们子可以睡一道对水再到,等的成内外人跟上来比上并月说。说不定,明军风一碰上的书,你们子读不懂了。说过内道对读书,是一辈子的为于水再到。一辈子读,一辈子在说过内把们怎么读。

29、大清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加中央银们心想成中会,月在个物时候不流们心想成中会钞票,存入户部银库的,人上中是各作年满运来的银元宝。搬运元宝的,有专门的库兵。库兵基于可靠性的考虑,只能我用八旗来西民第挑人,会自每个库兵,跟一般的八旗兵丁一能夫孩,民种走粮拿饷,想成是一种八旗中人羡慕的“专业人来西民”,能补上库兵,可是不容易,不仅民种走香的喝辣的,岁以于且可以养几房妻妾。个中的缘故,是库兵可以在搬运的时候,偷出银子来。 ----《暗逻辑》

30、说想能在的,中国识字的人年为多,受过所谓的人界也等教育的人也不少。而没家民种是,上后正有阅读能大去的人,其想能不多。对于年为多人来说,即使你把道去要事讲的实军家们浅显,实军家们明白,只上后样才而是需上后样才而一点思考,和个下们主每多么不懂。网上有好些看个文章标题主每多么开骂的人,其想能根本主每多么出如读过人家的文章,即使读,也读不明白。

不用说,这妈界他以的“读者”大概只能读《读者》,有的甚开子连《读者》会出读不了,只能看粗糙的网络文我路军远。更多的时间,则用来看图片和视频,这些家民作地夫动,跟和个下们后样麻那要,砸天都花,也差不太多。

❻ 《短短小说》读后感 内蒙古编社

民国10年7月,正是酷暑难当时节,以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与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爆发战争,皖系第三军军长江天云在南线率部与直系第八军董恒清作战,血战八天八夜,不幸被董恒清切断运输线,弹尽粮绝后兵败被俘,被打入死牢。董恒清是出了名的混世魔王,虽是小小一军之长,却自称大帅,盘踞江南一带,杀人如麻,草菅人命,视血流成河为人间最佳美景,活捉江天云后,知道自己不会有安生日子过,他便携带家眷,仓皇逃进上海滩,在英租地买了一幢豪宅,号称大帅府。江天云也被连夜押解到上海,秘密关押在一处鲜为人知的地下监狱里。
江天云老婆孙秋燕得知丈夫被俘消息后,悲痛欲绝,躺倒在床,三天米水没沾牙,左思右想后,带上8岁女儿江月美,星夜从淮北赶往上海,找董大帅求情,希望董大帅能放江天云一马。
皖系和直系誓不两立,孙秋燕找董大帅能求下情来吗?
原来董大帅和江天云、孙秋燕不仅是同乡,而且还是同村人。
民国初年,董恒清和江天云都是淮北乡下李双楼村人,孙秋燕那年一十六岁,水灵灵出落得花儿一般。江天云家和孙秋燕家离得不远,孙家没有男孩,秋燕爹看中了江天云,有时会请江天云去家里帮着干点重活,一来二去,豆蔻年华的两个年青人也秋波频送,暗生恋情。哪料到,村里小财主董大肚子的二小子董恒清,从蚌埠城读书放假回来,一眼看中了孙秋燕,带着彩礼上门提亲,被孙家一口回绝,孙秋燕也不同意,咬死口,非江天云不嫁。董恒清也上了邪劲,非娶孙秋燕不可,他仗着二姨夫在蚌埠城当个小官,准备第二天抢人。不料,孙秋燕跟江天云一起连夜逃离家乡,来到黄山脚下一个小村庄。江天云不服董家有人当官的气,安顿好秋燕后,在段祺瑞手下当了兵。由于江天云憨厚诚实,打仗不怕死,又救过几回当官的命,步步高升,不几年就当上了军长,把孙秋燕接去了部队。董恒清后来听说江天云当了兵,也投到直系军阀曹锟门下,要他爹董大肚子掏钱先买了个连长,后买了个营长,因为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得到曹锟的赏识,没几年,也混成了军长。董恒清嫌军长不好听,自封大帅,多次与江天云的部队发生交火磨擦,一心想把事闹大,借机消灭江天云,哪料到江天云也不是吃素的,得手了,就把董恒清的部队狠敲一下,双方赢亏各半,一直没有机会投入大部队作战,恰逢直皖战争爆发,董恒清借机与江天云大干一场,江天云也没想到被董恒清掐断了供给线,弹尽粮绝后被董恒清活捉了。
孙秋燕带着女儿江月美一路打听找到上海英租地大帅府,董大帅两眼色迷迷地上下一打量,见孙秋燕旗袍紧身,线条凹凸有致,比当年的村姑更胜一筹,不禁心动神摇,魂不守舍,半晌才回过神来,连忙叫人安排孙秋燕娘儿俩住下来,好吃好喝好伺候,之后,董大帅今天说忙,明天说有事,推三阻四,就是不露面,气得孙秋燕整日唉声叹气。
这天晚上,江月美睡了,孙秋燕刚洗过澡,披着浴巾梨花带露出水芙蓉一般,董大帅不知何时进到屋里,从后面一把抱住孙秋燕,孙秋燕惊叫一声,见是董大帅,脸涨得通红,一时间气不打一处来,连抓带挠,把董大帅骂了个狗血喷头。董大帅见孙秋燕还是一付桀骜不驯的模样,甩甩袖子要走人,孙秋燕却“扑通”一声跪在董大帅脚下,哀求董大帅看在同乡的情面上,放过江天云。董大帅一见孙秋燕软下来,心中大喜,连忙扶起孙秋燕,孙秋燕定定地望着董大帅说:“不答应放了江天云,我就跪死在你面前!”
董大帅围着孙秋燕转了几圈,手托孙秋燕下巴,淫笑着说:“只要你答应我一件事,我立马就放了江天云。”
孙秋燕从董大帅的眼里看出了邪气,心里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可是为了丈夫,她还是咬着牙说:“只要放了江天云,我会答应你的。”
董大帅“哈哈哈”一阵大笑,抚摸着孙秋燕湿漉漉的头发说:“只要你和我上床,我就放过江天云。”
董大帅话刚说完,孙秋燕一头撞来,把董大帅撞了个大仰八叉。孙秋燕声嘶力竭地骂道:“你这个禽兽不如的东西,死了那条心吧!”
董大帅爬起来,揉揉摔疼的屁股,恶狠狠撂下一句话:“你就等着瞧吧!”而后,悻悻离去。
孙秋燕气愤至极,连夜打点行装,离开大帅府,回到淮北乡下老家。
孙秋燕回到乡下老家,整日坐卧不安,半个月后,带着女儿江月美又来到上海滩,再找董大帅求情。
孙秋燕带着江月美来到上海这天,正下着小雨。娘儿俩下了火车,出了站,见车站广场上好多人都朝车站大门楼上看,挤进人群,见大门楼上挂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仔细一看,不禁惊叫起来,两腿一软,一屁股坐在地上,失声恸哭起来。
悬挂在车站大门楼上的那颗滴血人头,正是孙秋燕丈夫江天云的人头。
心狠手辣的董大帅,借军阀混战之机,公报私仇,活捉江天云,又用江天云作钓饵,想得到孙秋燕,好事没有得逞,一怒之下,违背战时不杀俘、不戮降的游戏规则,下令斩决江天云,并将江天云的人头割下来,悬挂在火车站的大门楼上。
孙秋燕一眼认出丈夫的滴血人头,好似万箭钻心,当场昏厥过去。江月美也看见了爸爸的人头,守在妈妈身旁,“爸爸——爸爸——”声嘶力竭的哭喊声,飘荡在上海滩,撕裂着人们的心。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孙秋燕慢慢苏醒过来,望着大门楼上的滴血人头,默默无语两眼泪,强忍一腔仇恨,带着女儿在一家小旅馆住下来,要女儿在旅馆里等她,她去找董恒清算账。
孙秋燕来到英租地大帅府,站岗的警卫说董大帅不在家。孙秋燕在大帅府门前的马路边等了两个时辰,看见董大帅的小汽车开过来,从手提包里掏出勃朗宁手枪,朝董大帅的汽车连连开枪。站在董大帅车门踏板上的警卫队长甫振高和保镖见状,手起枪响,孙秋燕浑身上下被子弹打成了筛子眼,倒在血泊之中,曝尸街头。
江月美在旅馆里见妈妈好长时间也不回来,背上包袱上街找妈妈,凭着记忆,一路找到英租地,在大帅府门前看见倒在血泊中的母亲,趴在母亲身上哭得天昏地暗死去活来。可怜眨眼间,江月美父母双亡,成了孤儿。
江月美打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兵败被俘后,母亲更是教育她要自强自立,再次跟随母亲来到上海滩时,母亲一路上又给她讲了父亲与董大帅的恩恩怨怨,还说这次来上海找董大帅,可能凶多吉少,要她坚强地活下去,为爸爸妈妈报仇。江月美哭到傍晚时分突然想起母亲的教诲,擦干眼泪不哭了,发誓要为爸爸妈妈报仇雪恨。她悄悄拾起母亲的手枪,藏在街旁大树后,看见董大帅的汽车开出来,举枪要击大帅车,说时迟那时快,平地突然刮起一阵黑旋风,一个黑衣人一把抱走了江月美,江月美挣扎着一看,正要喊,又被黑衣人一把捂住了嘴。

❼ 鲁迅的孤独者讲述的是什么道理

鲁迅在《孤独者》告诉我们封建势力固然强大,但不能像魏连殳那样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妥协消沉,这样革命永远也不会成功。

1、鲁迅《孤独者》所写的男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位接受过民族思想熏陶、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份子,但辛亥革命失败后他陷入了“仿偟”,在故乡偏僻的小山村以前他被同乡人看成为“异类”。

2、因为他有理想又留过洋,因此周围的人们都看不惯他,而他也看不惯封建礼教看不惯那些被封建礼教毒害的人,因此他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孤独者”。

3、但这位“孤独者”却在社会现实的压力下,发生了转变。魏连殳在祖母入殓时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他虽然同意族长、亲戚和村人拟定的旧风俗入殓,但这种妥协只是为了让这些人事先设好对魏连殳的“批判”付诸东流。

4、他知道乡里的人不会给他“争辩”的机会。但这时他整个人是充满着精神和斗志的,就像原文说的那样,这时他的两眼黑气里发光,在进行各项封建风俗时,他的神色不动,一直保持着对于封建礼教的蔑视,在葬礼上他没有掉一颗眼泪,在祖母灵前只是弯了弯腰。

5、但葬礼结束后,他却放声大哭,他忍住悲痛,直到没有封建礼教的仪式了,才流露自己的真情,我们可以看到魏连殳对于封建礼教的斗争性之强。

(7)有声小说段其瑞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孤独者》创作于1925年9到10月之间,收入1926年出版的小说集《彷徨》。

创作这篇小说时,正值五四落潮,鲁迅苦闷、犹豫,自己说“颓唐得很”。1923年7月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搬出了八道湾居所,受此事影响,鲁迅的健康恶化,肺病复发,数月方愈。1925年因支持北京女子师大学潮而遭到反动派打压和围攻,段祺瑞执政府解除了他在教育部的职务。

生存环境的艰难、亲情的恶变和疾病的折磨,使他陷入深深的困惑和苦闷之中。更令鲁迅感到苦闷的是,他曾信任和帮助的青年,或出于自我保护,或出于私利,有的与鲁迅冷淡疏远,有的则站在了对立面与其为敌。

这一切使鲁迅变得更加多疑、孤独和绝望,对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这篇作品是他对人生困境和出路富有哲学意味的文学追问。

参考资料

网络-孤独者



❽ 《旧党的罪恶》是谁写的

周作人。
1919年3月2日出版的《每周评论》11期,公开发表周作人化名“独应”的文章《旧党的罪恶》。

一、《旧党的罪恶》创作背景:
1919年2月26日,张厚载把陈独秀等人将被免职的消息传播到上海:“近来北京学界忽盛传一种风说,谓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即将卸职,因有人在东海面前报告文科学长教员等言论思想多有过于激烈浮躁者,于学界前途大有影响,东海即面谕教育总长傅沅叔令其核办……凡此种种风说果系属实,北京学界自不免有一番大变动也。”
针对这样的传言,1919年3月2日出版的《每周评论》11期,公开发表周作人化名“独应”的文章《旧党的罪恶》,其中有这样一段“想当然”的“欲加其罪”:“若利用政府权势,来压迫异己的新思潮,这乃是古今中外旧思想家的罪恶,这也就是他们历来失败的根源。至于够不上利用政府来压迫异己,只好造谣吓人,那更是卑劣无耻了。”
注:“东海”,就是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教育总长傅沅叔”即傅增湘。

二、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❾ 民国军阀派系txt全集下载

民国军阀派系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1916年6月6日,北洋集团首脑、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咒骂声中死去。袁世凯在世时,凭着他的资历、声望和手段,尚能控制整个北洋集团。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群龙无首,很快走向分裂,其中主要的派系,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及张作霖为首的奉系。这三个军阀集团,互相牵制,互相争斗,长达十年之久。我们在第二章里先谈到皖系,并不是因为最强大,而仅仅是在袁世凯死后,皖系首先控制了北京政权。
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65年生。他的祖父以办团练镇压捻军起家,官至淮军统领。其父也在旧军中任过管带。段祺瑞幼承家训,也立志从军,188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由于学业精良,毕业后被派往德国,在克虏伯炮厂学习。一年后回国,被派往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教习。在旧军中,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并不受重用,段祺瑞当了五年的教习。1895年底,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练兵,除了自己的亲兵亲将,他也起用一批武备学堂的毕业生。1……
别忘了采纳哟

❿ 他是最接近神的棋圣,至今还被世人误解

陈毅元帅说:“段祺瑞一生干了无数坏事,但对于围棋的普及推广,总算干了些好事。”

段祺瑞曾是李鸿章的手下, 受其熏染,一生爱棋。

故而,门下招徕了诸多棋客,一代围棋大师顾水如就在其中。

1925年,吴清源丧父,母亲便带他找到顾水如。

那年吴清源11岁,蜚声在外。

顾水如二话不说将他引荐给了段祺瑞,棋盘上厮杀一番,段祺瑞大败,气得生了一天闷气。

但还是按月付一百大洋,当做围棋的学费,接济吴家。

直到1926年,段祺瑞下野,门下清客四散,吴清源也只得靠围棋,另寻别路。

1934年,故人重逢,吴清源再度回上海,还拜访了段祺瑞。

两人对坐手谈,吴清源小败。

八年来,吴清源的棋艺不知飞涨多少,却甘愿败于段祺瑞。

这其中的情分,自是不必言说。

吴清源的棋艺启蒙,其实源自父亲吴毅。

吴家几代经营盐业,父亲还是官费留学生,在日本学了围棋,大致到了业余选手三段,回国时一并带了棋盘、棋子,还有棋书。

时常在家和朋友下几局,小儿子吴泉(吴清源原名)就在边上观战,还会主动插嘴。

一次,他和当时的福州名棋手林贻堂对战,赌注是5银元,不到中局,就被对方占尽上风,吴毅便借故上厕所逃遁去想对策。

吴清源接过棋剧,不过一二十手反败为胜。林贻堂又将赌注升至10银元,吴清源照赢不误。

父亲疑惑不已,“我又没教你下棋,你几时学会的?怎么这样大胆?”

吴清源不急不缓地说: “我天天看你下棋,不学也会啦,我是看准能赢才动手的呀。”

那时,吴家三兄弟一同在家读书,为了追平两位哥哥的进度,吴清源总要熬到夜半,方才把晦涩难懂的古文背下来,很是沮丧和头疼。

但到了围棋,就是他挥洒自如的一方天地。 棋谱往往摆一遍,他便记得,两位哥哥也常是他的手下败将。

吴毅见他天赋过人,便将从日本带来的棋谱翻译讲解给他听,吴清源更是好学尤甚,把这几本书研究了个遍。

由于常年左手执谱,右手摆棋,久而久之,擎书的手指都被压变了形。

左手被书压得太累了,就换成右手拿书,左手摆棋,左右开弓下棋也是那时培养出来的。

父亲有意将他培养为围棋手,9岁便带他去公众棋场海丰轩下棋,他倒是旗开得胜。

后来,吴毅说,“我要把书法传给长子吴浣,文学传给次子吴炎,围棋传给末子吴泉(吴清源本名)。”

1925年,吴毅患肺病去世前三天,倒真的将一本字帖交给长子吴浣,一本小说给了次子吴炎(吴景略),棋子给了末子吴清源。

后来,吴清源在自传《中的精神》中回忆, “大哥做了官,二哥成为了文学家,而我成了一名棋手,完全如父亲生前期待的一样。”

丧父后,吴家靠变卖家产苦撑度日,吴清源照旧痴迷棋谱,不闻不问。

一日,大舅张孝谦看见吴清源埋头仍在打棋谱,便诘问 “不要整天下棋,下棋没有用,将来能拿下棋吃饭吗?”

吴清源不假思索地回答: “能,我将来就靠下棋吃饭!”

这话一语成谶,父亲当初引吴清源走上棋路,从此这一生,他与围棋再也分割不开了。

丧父后,吴清源随母亲拜谒顾水如,顾水如当仁不让成了他的第一位伯乐。

“清源”这个字号,便是顾水如的朋友给取的。

此后跟随顾水如学棋,研究中日两国棋谱,将两者混打,兼并各自的长处,效果拔群。

不出两年,1927年,吴清源就战胜了当时中国围棋第一高手刘棣怀,称霸了国内围棋界。

吴清源的天分,施展得还远远不够。

当整个中国都陷入一片混战,安身立命皆是奢望,又岂能容得下一方小小棋盘。

他需要更好的环境研磨棋艺,诚然棋坛也一样需要他。

段祺瑞下野后,吴清源常在北京的来今雨轩下棋,那有富人设置奖品,小小年纪的吴清源经常满载而归,得来的奖品都补贴家用。

一次,观战者中有个日本人,叫山崎有民。

他被吴清源下棋的灵气折服,当即给日本大棋士濑越宪作去信,一并附上了吴清源的棋谱。

濑越看罢,更料定吴清源是千载难逢的奇才 ,便和山崎有民商榷赴日留学事宜,两人你来我往,去信达五十余封。

这个过程里,吴家也最终答应了吴清源赴日留学这件事。

离开故国,是为了更接近心中的围棋梦。

终于,1928年,年仅14岁的吴清源赴日研习围棋,母亲和大哥同往。

这一去意味着与祖国分离,这一去背后是诸多猜测与非议。

但他心中明了,这些都是为了心中的围棋。

初来乍到,吴清源在棋赛中便势如破竹,段位测试赛中连克四位日本名棋手,获授日本棋院职业三段,月入数十日元。

20世纪20年代,1个日元能买6公斤大米,棋院的固定补贴使得吴家不再担忧温饱。

再加上其他各类赛事,奖金补贴时常高达数百元,这使得吴清源举家从东京麻布谷町的小房子,乔迁到紧挨着恩师濑越的高档社区,只花了一年的时间。

此后,吴清源一路势不可挡,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没几年就升到了9段。

直到1939年,“镰仓十番棋”拉开了吴清源“昭和棋圣”神话的序幕。

我下了17年的十番棋,打败了所有能够成为对手的棋手。 一想起这段岁月,我就有无限的感慨——那段时期是我棋力最强盛的时期。”

他的身上没有骄狂放纵,没有得意忘形,有如一汪深潭,皆是探不见底的平静。

台湾围棋协会,要授予他“棋圣”称号,吴清源却认为只有孔子,称得上“圣”,最后只接受了“大国手”这样的称呼。

他坚信棋无止境,在围棋面前,只有谦卑,和一如初识般的求索。

无怪乎金庸评价他:“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惟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

30年代,正是中日关系恶化的汛期,华侨在日本危机四伏。

吴清源也不例外,时常有人朝家里扔石头,对他谩骂不已。

1939年,与木谷实对决“镰仓十番棋”时,吴清源还收过恐吓信,信上说 “如果不在垃圾箱底下放上300日元,就杀了你。”

后来,这件事也不了了之。而这样的嘲弄,则充满了对国人的蔑视。

但他心系围棋,哪怕几度受挫,也不改其志。

在日本的前八年,一直都是中国籍。

随着战争升级,他下棋时遭到了诸多限制。苦苦挣扎斗争后,不得已加入了日本国籍。

1946年,在日华侨强行退掉吴清源夫妇的日本国籍。

直到1949年,探访台湾,才又有台湾方面颁发的合法身份。

也就是说,吴清源夫妇二人,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都处于无国籍状态。

几易国籍,但吴清源内心始终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点从未动摇过。

1960年,濑越宪作一行访华,周总理特意提到:“下次请一定要带着吴清源一起来中国。我保证让他回日本。”

吴清源听到这番话,内心翻涌。

他回忆道: “我本来就是中国人,根本没有回或不回的问题。”

他热爱围棋,亦热爱国家,两者间并无冲突。

潜心治学,为围棋后辈们铺就一条更光明的来路。

这样的胸襟和眼界,真大师也。

1956年,梅兰芳率京剧代表团到日本访问演出时,曾遇到吴清源。

他乡遇国人,同胞之情自是格外珍重,何况与梅兰芳先生亦是故知,激越之情更添几笔。

梅先生直接问道:“为中国围棋强盛,怎样做为好?”

吴清源答: “最好是找出天才,使之留学日本。”

这句话早在1951年,他就说过一次。

时年,吴清源夫妇应邀去了台湾,在台北见到了十岁的林海峰,测试棋上,吴清源授他六子,胜一目。

局罢,台湾围棋协会理事长周至柔先生问他:“如果少年去日本的话,能不能下到六段或是七段?”

吴清源就回答说: “要尽早让他去日本留学。”

后来,这个孩子便去日本学棋,成了吴清源的得意门生,他叫林海峰。

林海峰借住在东京的华侨朱先生家中,与吴清源离得很远,两人便通信往来教学。

朱先生会把林海峰下的棋谱抄下来,寄与吴清源,他作了评注就再寄回去。一直持续到林少年升到三段为止。

后来,令他引以为傲的是,和恩师一样,林海峰也为日本围棋开创了一个不容忘怀的时代。

当时日本围棋,远超国内。

国内久经战乱,棋坛氛围、棋理的发展,都处于停滞状态,因而有天分的围棋少年,赴日深造是条明路。

此外,吴清源提出这样的建议,自有一番苦心。

他已在日本棋坛枝繁叶茂,自然有余力提携后辈,为棋界输送新的人才。

在吴清源的弟子中,有一位女棋手,惹人注目, 她叫芮乃伟。

1993年成为吴清源的收官弟子,自此十年间,一共获得8次女子围棋世界冠军。

芮乃伟曾说:“吴老师对围棋永远那么专注,80多岁时,每天在棋盘前待的时间超过6小时。吴老师对围棋始终抱着一颗纯净的心,远离世俗功利。”

芮乃伟至今仍活跃在棋坛。2017年全运会,53岁的她仍摘得桂冠。

吴清源留给弟子的,除了棋艺上的指点,更有棋无止境这种心态上的熏染。

抱朴守拙,在围棋面前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不因年纪而折损,不因资历而恣意。

吴清源的精湛棋艺,是跨越时代的。

日本围棋界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

1987年,为选出围棋史上最强者,日本“围棋俱乐部”征求了当时六位超一流棋手,包括加藤正夫、武宫正树、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大竹英雄的意见。

其中四人赵、林、武宫、加藤皆推举了吴清源 ,另外两位小林和大竹则认为,历代的高手们处在不同的年代,很难放在同一时空下作比较,如果非要选举,大致有道策、秀策、吴清源。

也就是说,在六位超一流棋手眼中,吴清源的棋艺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但胜负成就,这些并不是吴清源所追求的。

12岁那年,初见梅兰芳。再度聚首,已是31年后。

梅兰芳回忆到,他当时在那户人家见到一个孩子与老者下棋。

老者十分吃力,小孩一边吃糖,一手下棋,很是放松。

这孩子便是吴清源。

人生究竟有几个三十年,能够让故人重聚,又有几个人能坚持理想,不改弦易辙。

吴清源在围棋这条路做到了。

他所追求的只是对棋艺无尽的 探索 ,正如他曾对朋友说的, “我下棋,胜负心里一点念头没有,我心中只有棋局。”

所以,在福州吴清源纪念园,他的铜像旁写着一句话:“一百岁后我也要下棋,两百岁之后我在宇宙中也要下棋。”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

他最爱吟诵的诗句,也映照了他淡泊专注的一生。

吴清源大师倾注一生,在黑白世界。

一方棋盘,算尽世间玄妙,胜负早已置之度外。

他的恩师濑越先生也曾说: “作为棋手,死在棋盘上可以说是死得其所。”

当不能下棋的那一天,便是生命终结的时候。

1972年,濑越宪作,在寓所自杀,遗书上还留有一句“因为不能下棋了。”

这对师徒在围棋上的造诣,后人难以望其项背,在对围棋的痴迷上,更是少有。

都说这个时代,再难出大师,其实应该责难的是时代吗?

无怪乎只说不做,随便就将理想当做一句口号,心态上又急功近利,不愿深耕罢了。

纵观古今的大师,他们身上都有这种为钟爱的事业倾其一切的牺牲精神。

这些大师也并非人人天赋异禀,但他们的执着与韧性,皆是无人能敌的,放之任何一个行业,皆可能有所成就。

除却世俗可见的利益之外,他们更有 至纯的理想

有了理想作人生的罗盘,这一生,也就越走越踏实了。

当我们仰望大师们熠熠生辉的履历时,也别忘记他们脚下一步一辙、力学笃行的来路。

阅读全文

与有声小说段其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说主角的名字是韩宇 浏览:817
小说女主穿越成小女孩推荐 浏览:155
农家女小说txt 浏览:993
重生小说主人公姓叶妻子姓莫 浏览:735
秦始皇有声小说下载 浏览:129
超级母舰小说txt网盘 浏览:561
北京故事番外小说在线阅读 浏览:841
第十二夜有声小说 浏览:253
只想让你知道短篇小说 浏览:134
校园小说人物身份介绍 浏览:576
关于帝王的言情小说大全 浏览:950
小说童话世界 浏览:974
好看的综穿小说bg 浏览:838
黑暗火龙写的小说 浏览:811
QQ阅读好看的对话小说 浏览:90
校园灵异社小说 浏览:51
类似女巫的猫写的小说 浏览:496
超虐出版小说推荐 浏览:316
奇迹暖暖同人小说大全 浏览:921
下载小说一吻沉欢总裁坏坏晚晚爱txt 浏览: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