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清相国》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大清相国》(王跃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JQXMfcH158UDm7ywi85Gmg
书名:大清相国
作者:王跃文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8
内容简介:
该书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清代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出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作者以史料为基础塑造了名相陈廷敬清廉、仁厚、强干、铁腕的为官形象。陈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他从晋身朝廷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他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后老死相位,名垂青史。小说故事情节既明快又沉重,给今人以启迪与警鉴。
作者简介:
当代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大清相国》《苍黄》《朝夕之间》《亡魂鸟》《爱历元年》及小说集《漫水》《无雪之冬》,杂文集《幽默的代价》等。曾获鲁迅文学奖、湖南省文化创新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湖南省文学艺术奖。
2. 《名相》txt全集下载
名相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名相回》最新章节
《名相》最新章节本站未答能及时更新,请通知我们,以便及时添加。
②《《名相》》是一部优秀的耽美小说小说。会员转载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分享,如果作者绿水袖不同意本站转载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处理。
《名相》简介:
宰相大叔受,帝王美攻,算是袖袖第一次对古代体裁的尝试吧。
名相1.
“喔喔喔喔──”鸡叫头遍,位於京城西门边某个偏僻角落的相府便忙碌开来,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
奴婢们打开中门,清理道路;轿夫们把青衣小轿整理干净,往轿内摆上一只烧好的小手炉,在座椅上铺好一张旧垫子。厨娘们把熬好的滋补粥品做好,再由丫头们端著一路小跑,交到新来的二夫人手上。
这几日诸事繁杂,昨晚躺在床上照例进行的梳理自己有无缺失的工作,俞序轩便耽误了时间,天快蒙蒙亮时才沈沈睡去。
似乎在夜里也能感受到那股砭骨的寒气,俞序轩醒来时发现自己蜷缩著,不禁自失地一笑,自起来穿衣。
虽然贵为中堂,俞序轩仍然习惯独……
3. 推荐几本经典好看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重要文类之一,尤其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历史小说一直很受欢迎。历史小说体现了历史与小说的双重因素,它直接从史传文学中发源,相对于其他叙事文学,因为沾染了历史的神圣性而倍受器重。推荐几本历史小说给大家,以下是我推荐给大家的关于 好看的历史小说,一起来看看最经典历史小说完本有没有你喜欢的小说吧!
1、高阳《胡雪岩》《慈禧全传》
高阳先生著作等身,笔法精湛,堪称当代罗贯中。《胡雪岩》把国人官商处事的世故和精明描述的一清二白、入木三分。《胡雪岩》无愧当代第一历史小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什么是世事洞明,什么是人情练达,都在这本书中!《慈禧全传》又是一部高阳的巨作,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史不可不读之书,高阳先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大陆历史学界先进了50多年。
2、姚雪垠《李自成》
全书包囊武侠,历史,宫斗,民风,浑然为一体。写庙堂江湖,荡气回肠。谋篇布局,细致入微。加上姚老堪比顾诚的历史功底,谱写了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不过该书过度宣扬阶级斗争,高度美化李自成所代表的农民阶级,可能是受写作时政治环境与时代极限性所至,但白璧微瑕,不掩其瑜 。
3、二月河《康熙王朝》《雍正王朝》 《乾隆王朝》
有人说,历史除了时间地点人物是真的、都是假的;小说除了时间地点人物是假的、都是真的。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就是这样一套真真假假的小说。在小说中细节桥段有很多虚构成分的。但官场面貌却是真的,而且从古至今都没变过。四爷与八爷依旧在斗争,紫禁城内依旧喊着反腐。文字狱依旧在上演。军机处仍在搞中央集权。三套书的精华在于《雍正王朝》,《雍正王朝》的精华篇章在于“九子夺嫡”。二月河写帝王心术,帝王权谋,当今无出其右。
4、刘斯奋 《白门柳》
常被人问起,什么书可以接档《明朝那些事儿》,当然是《白门柳》了。毫无疑问这是写明末士人与妓女最好的作品,堪称当代《桃花扇》。但与当年明月幽默的评论相比,刘斯奋写的则是一曲哀婉的悲歌,也许南明那点事本事就幽默不起来吧。全书通过文人与妓女的故事,映射出整个“明末”全像图。读完此书,你会了解到,原来明亡之时,还有一段错综复杂的社会冲突。
【七律.题白门柳】
昔闻扇舞桃花风,又睹白门柳色浓。
乱政常因排异党,误国多见是书生。
六朝烟雨兴衰替,十里秦淮古今同。
士子莫谈清议事,不如柳巷寻河东。
5、徐兴业《金瓯缺》
《金瓯缺》是一部鲜有的描写宋辽金时期的小说,作者兼顾文笔的华美和历史的考证,历史细节活色生香,史家情怀贯穿始终,写出了宋代的民俗、文化、气质。这本小说可以和《白门柳》一并来读,一个写宋末,一个写明末,国破山河在,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6、唐浩明《曾国藩》《张之洞》《杨度》
三步曲中《曾国藩》最为优秀,其次是《杨度》,最后是《张之洞》。唐浩明研究曾国藩多年,厚积薄发完成了这部煌煌巨作。自从太平天国被正面定位以来,曾国藩基本上就扣上了屠夫的帽子。该书结合史实,刻画了一个客观多面性的曾国藩形象,描述了他毁誉参半的人生历程,发人深思。
7、熊召政 《张居正》
全书一共四本,从与高拱斗法开始写起,紧张刺激。然后写清洗旧党,力排众议,体会一代能臣的改革魄力与如履薄冰的艰辛。最后写人去国殇,归为一声叹息。此书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搭配起来一起读,效果更佳。可以当做智富理财的圣经,看张居正为国理财的手段,很受启发。
8、孙浩辉《大秦帝国》
作者耗数十年之力,六卷写尽浩荡刚烈的秦风,展示了大秦帝国兴亡。但书中对秦国暴政过度美化,对儒家过分贬低,将法家罔顾史实地进行了现代化拔高。有人说大秦帝国唤醒了一种民族精神,但有些地方又写的像个打了鸡血的小愤青。虽然三观不同,但小说确实是好小说。
9、王跃文 《大清相国》
因为王岐山的推荐,近几年非常火爆。但这本书却不是一本优秀的历史小说,甚至连优秀的官场小说都算不上。把一切都写得太简单,仅为了突出陈廷敬这个人。与其说是推荐这本书,不如说推荐书中的这个人。看完这本小说,我还专门去了一趟山西晋城的皇城相府,寻访一代名相的踪迹。
10、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最后推荐一本不是小说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内容我就不多少了。我从高一开始接触这本书,正好到高三毕业,这套书出完。可以说《明朝那些事儿》伴随我整个高中生活,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它从爱好、学识、修养、三观方面,都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全书以最通俗之笔法,书最厚重之历史。
其他:曹升《流血的仕途》、王晓磊《卑鄙的圣人:曹操》
前者写李斯,后者写曹操,都是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争议中写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两套是近几年比较畅销的新兴历史小说,既然能畅销自然有可取之处。虽然离上述的经典之作,还有一定距离。但开卷有益,当做科普读物看看看,也是蛮有帮助的。
1、《瞻对》 阿来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一段坎坷的民族融合史,一个传奇部落的前世今生。《瞻对》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推荐书:我没看过,只是了简介,对藏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下!)
2、《不倒翁冯道》 张生全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不倒翁冯道》独辟蹊径,以丰富 的史料、感人的细节和传神的刻画,展示了冯道从一 个底层书生,一步步登上宰相高位的传奇人生。并通 过冯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努力和作为,既肯定了他在 保留国家元气、维护百姓安宁、传承儒学精魂等方面 的大功绩,同时也客观描写了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 复杂性格、心理分裂及人生缺陷。从而塑造了一个真 实生动、丰富感性的人物形象,让神秘变形的历史符 号,回到日常的生活,回到伸手可触的我们身边。
3、《王莽与赵飞燕》 蒋巍 作家出版社
创新文体:历史考证小说。两千年来,为“王莽篡汉”翻案的第一书;揭秘《汉书》、《资治通鉴》怎样曲笔写史;冷血艳后赵飞燕:从艺妓到皇后,三计定乾坤;虽为小说,本书重大事件、人物,史籍皆有记载……
4、《大宋王朝·大地棋局》 何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宋王朝·大地棋局》是何辉长篇系列历史小说《大宋王朝》的第二部。小说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上至朝廷殿堂,下至街头小商小贩,这些人物大多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也有因小说创作需要而虚构的人物。小说在展现北宋初年宋王朝与南唐、契丹等国及潞州、淮南等地方势力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的同时,富有层次地展现了北宋初年色彩斑斓的社会百态。
5、《绝秦书》 张浩文 太白文艺出版社
一段尘封近百年的民族历史;二十世纪人类十大灾难之一; 该书首次全面揭露民国十八年大灾荒的前因后果,重现二十世纪人类十大灾难之一的真实场景。故事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抉择,突显出大灾大难面前人性的自私与伟大。
6、《漩涡》 冯积岐 作家出版社
《漩涡》:《漩涡》是著名作家冯积岐推出的新长篇。冯积岐坦言这个新长篇是自己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是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放置于作品的一种新尝试,所以选择了湖广移民开发陕南这样一个大主题。漩涡所传达的是:时代的漩涡,人生的漩涡,人性的漩涡是险恶的。尽管,暴政下产生暴民,暴民当政又实行暴政,但是,只要人人有一颗善心,努力创造文明,人生就会海阔天空,世界就会安宁畅亮。
7、《楚墓》 史杰鹏 广东人民出版社
历史、悬疑、爱情、神话……洗练的文字在先秦与现代、梦境与现实、地下与光明之间返回,迤逦的奇思掇拾历史穿落,瑰丽传奇披覆墓葬的爱情,千年楚墓中聆听鬼魂之语……古代巫师伍笙、青年学者方子郊,他们的爱情都在战国古墓中寸断成灰,在可怖残酷的现实与梦境中碎散一地。
8、《浮华如盐》 龚静染 重庆出版社
海水是咸的,泪水是咸的,人的欲望也是咸的。《浮华如盐》中有能使飞翔的斑鸠坠地的诡异想象,更有对盐商的家族秘史分寸感准确的文学把握,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长篇小说。——《作家》杂志主编、文学编辑家 宗仁发
9、《宋武帝刘裕》 逍虎 金城出版社
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号称“南朝第一帝”,辛弃疾词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以一介布衣投身军伍,成为一代名将,又最终成为九五之尊,他的武略和政治智慧、权谋之术值得后人深思。
10、《大明权臣》 杨浩 九州出版社
《大明权臣》:权力交锋你争我斗,官场沉浮你死我活。本书向你呈现一幅大明官场权力争斗的历史画卷。煌煌二十五史,权臣良相,上辅君王,下安黎民;悠悠五千年来,宦海风险,善始善终,方为正道。
4. 《大清相国》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大清相国》(王跃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YURDnEIr9AEFlUohUsTF2Q
书名:大清相国
作者:王跃文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7
页数:485
内容简介: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出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小说着重刻画了清代名相陈廷敬曾这个历史人物,陈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 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
康熙朝名臣辈出,那时候的官场关系复杂,几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为何唯陈廷敬为官善始善终?带着这样的疑问,作者王跃文查阅了大量史料,终成《大清相国》。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句话: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王跃文授予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唯一、排他权威版本。
★王岐山多次推荐,公务员争相购买。
★讲述一代名相陈廷敬铁腕治吏故事。康熙一朝五十多年政政坛名臣,演绎“等、稳、忍、狠、隐”的政坛韬略。
★《王岐山脸谱》的重点推介书,《大清相国》中陈廷敬的形象,已经影响到不少公职人员。
★凤凰网、腾讯、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及媒体竞相报道,讲述一代名相陈廷敬行走政坛五十余年生涯,体现他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充满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主义情怀。
媒体推荐
1. 王岐山喜欢看书、强调制度设计,曾向下属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大清相国》等书。《大清相国》是作家王跃文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一代名相陈廷敬行走官场五十余年生涯,体现他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充满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主义情怀。
——摘自《凤凰周刊》2013年第34期刊出文章《王岐山脸谱》
2. "他喜欢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看问题。"一位访问过他的记者表示。而王岐山后来告别北京市政府同事时,也向他们推荐的是历史小说《大清相国》。
——摘自搜狐新闻网《新闻当事人》(vol.133)文章《王岐山:从银行家到中纪委书记 》
3. 王跃文表示,他也知道书中陈廷敬的形象已经影响到不少公职人员。“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在王跃文看来,历史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乱,康熙任命陈廷敬"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再比如,后人所称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叶后,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社会的奢靡之风开始盛行,陈廷敬就提出整顿礼仪制度的建议,得到皇帝赞誉。”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12月13日)
作者简介:
王跃文,当代作家,湖南溆浦人。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苍黄》等六部,中短篇小说若干,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从2001年10月起,专职写小说。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十年前,王跃文以一部《国画》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相继推出了《朝夕之间》、《梅次故事》、《亡魂鸟》等一系列描写当代官场的作品,从而引发了官场小说的流行热潮,而王跃文凭借这几本小说,成为中国当代官场小 说界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甚至“王跃文”这三个字也成了畅销书的风向标,且一度成为盗版书商“重点关照”的人物。 当代文学批评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福民曾说:“王跃文之于官场小说,就相当于金庸之于武侠小说、琼瑶之于言情小说、二月河之于帝王小说。”这句判断颇见分量。
5. 大清相国的编辑推荐
官场小说《国画》、《梅次故事》作者王跃文最新力作
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塑造满清宦海大臣群像
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多年的一代名相。
陈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陈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6. 一代名相陈廷敬
大清康熙一朝,由于康熙帝的励精图治,使大清王朝开始步入辉煌盛世。皇帝的圣明,使得政治环境相对宽松透明,如“春夜喜雨”般滋生了一批像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陈廷敬这样的政治明星。然而,纵观这些名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
只有陈廷敬是个例外。康熙在位61年,陈廷敬从政53年间,历经28次升迁,一直做到文源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清朝不设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了。陈廷敬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难得的是,在风云变幻的康熙政坛,陈廷敬善始善终,死后犹获殊荣,被康熙帝赞扬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关于陈廷敬,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他主持编撰的《康熙字典》几乎人尽皆知。陈廷敬一生四平八稳,历精图治,成就了康熙给他的八字评语“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在错综复杂的官场,陈廷敬凭什么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又靠什么屡任要职,而不失皇帝信任,成为一棵政坛常青树呢?
纵观陈廷敬的仕途生涯,你会发现陈廷敬一生没有太大的波折,他既没有李光地因“贪位忘亲”而被言官弹劾的情况,也没有徐元文、徐乾学兄弟那种时而“势倾满汉”、时而“解职投闲”的戏剧性人生。陈廷敬是一步一步,谨小慎微,通过脚踏实地效忠朝廷,以及和康熙数十年的长期相处中逐渐获得信任,稳扎稳打地登上了权力的高峰。这种处世哲学、为官之道,正像是龟兔赛跑的制胜逻辑,虽然慢,但稳,而且能够笑到最后。
一、不怕慢就怕站,稳固才是硬道理
陈廷敬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现在他的故居“皇城相府”,已成为山西著名的旅游景点。陈氏家族作为晋商文化的早期代表,早在明末清初时,生意就南跨东南亚,北达俄罗斯,财源广进,富甲一方。
陈家富而求学,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 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其中最显赫的,当然就属陈廷敬了。
陈廷敬,原名“敬”,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辄不忘”。顺治十五年参加殿试时,因与另一位考生同名,顺治皇帝特别在他名字中加“廷”字以示分别。殿试后,陈廷敬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明清两代的人材储备库,朝廷选任官员,一般都从这里挑选,所以庶吉士也被视为“储相”。
庶吉士的工作颇为“清贵”,平常的职责,主要是给皇帝讲解经史子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所以从三十四岁起,陈廷敬就当起了康熙的老师,为这位年轻的皇帝讲讲课,切磋切磋学问,交流一下思想。陈廷敬正是通过这一特殊职位,在和皇帝的朝夕相处中,逐渐展露才华,获得赏识。有一次,被康熙皇帝赞赏道:“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并特赐予他表里绸缎各二匹,以示奖励。
然而,朝廷复杂,陈廷敬虽然深得康熙的宠幸,却毕竟是初来乍到,且官职不大,最要命的他还是一个汉臣。大清朝廷,虽然创制了著名的“满汉全席”,却从未出现过真正的满汉大臣之间的和谐共处,很多事情,满臣可以做,汉臣却不能做。初涉仕途的陈廷敬,深知其中的厉害,所以处处小心,事事谨慎。
此时的康熙朝廷,看似平静,却暗涌波涛。随着索额图和明珠的权倾朝野,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索”党和“明”党,两个同样为满臣的康熙重臣,表面上一团和气,却各怀野心,巴不得打倒对方,独掌朝纲。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拼命拉拢人才,对皇上颇为器重的陈廷敬,当然都要极力拉拢。
面对“索”党和“明”党的亲近拉拢,陈廷敬表现得相当理智和聪明。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岳父李振邺的指点,他知道两党相争,必然是两败俱伤,自己唯有清清白白,两不相帮,一心为皇上着想才是正道。所以,陈廷敬采取了中立的态度,牢牢记住李振邺告诉他的“等”字,摈弃浮躁,韬光养晦,允许自己像乌龟一样慢慢前行。
事实证明,陈廷敬的判断是正确的,对于一个根基不稳的年轻人而言,远离是非之地,稳固才是硬道理。
二、路线正确,站在皇帝立场上考虑问题
陈廷敬站稳脚跟后,果然不负康熙重望,在处理政务和上谏时,权衡利弊,考虑周全,处处为皇帝的江山社稷着想的同时,也想着天下黎民百姓。
康熙二十三年元月,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上任后,经过认真考察,陈廷敬发现铜钱铸造中存在严重问题。原来,古代铜钱因为使用的需要,经常要重新铸造,以至于铜钱时轻时重,没有统一的标准。过去,一两白银可以兑一千枚铜钱,到陈廷敬上任时只能兑换九百枚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陈廷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是由于商人把铜钱熔化成铜,从中渔利造成的恶果。那么,商人为什么要把铜钱熔化成铜呢?原来,一两银子可以买七斤铜,但如果把一两银子兑换成铜钱,可以得到一千枚铜钱,把这一千枚铜钱熔化,就可以得到八斤十二两铜。也就是说,从铜钱的熔化中,商人可以获利一斤十二两的铜价。
按说,销毁钱币,其罪至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长期不能禁止的原因,完全是受利益的驱使,导致一些不法商人以此盈利,使得市场上铜钱日趋减少。
找到了问题所在,陈廷敬于是在八月份上疏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增加钱币的重量,而应改重为轻。只有这样,私铸之风才会不禁自绝。”不仅如此,陈廷敬还见解独特地提出:“让百姓也来开采铜矿,以增加铜的产量。随着铜的增加,铜钱价值自然就会日趋稳定。”
陈廷敬的上疏送至朝廷后,得到了康熙的认可和重视,很快这些建议就被采纳,并付诸实施了。
因为业绩显著,同年九月,陈廷敬被升任为左都御史。当时清廷腐化之风严重,有钱人家竞相铺张,节俭之人反遭讥笑。奢侈之风的盛行,让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情随之增加,陈廷敬对此深为痛恨,在反贪倡廉、肃清吏治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措施。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陈廷敬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意思是说,奢侈导致贪污,节俭才能清廉。由此,陈廷敬提出,通过朝廷立法,使天下移风易俗,人心崇俭,才能培养真正的清廉之风。这种思想的中心,便是“俭以养廉”,虽与今天政府提倡的“高薪养廉”背道而驰,却是异曲同工,对于当时现状的改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对于陈廷敬的上疏,康熙帝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对贪官污吏的打击惩治,陈廷敬同样不遗余力。三藩叛乱期间,清朝用兵西南,政府因财政困难,于是大开“捐纳之门”,云南巡抚王继文积储了许多捐纳而来的粮草。三藩平定之后,王继文尚余粮米五十一万四千六百余石,谷草一千一百六十一万五千余束。按例,王继文应该支放这些储积粮草以备军用,但他却另外动用库银购买粮草,而且数额巨大。
陈廷敬于康熙二十四年上《抚臣亏饷负国据实纠参疏》弹劾王继文,认为他在战时不用捐纳粮草,却动用库银,大军凯旋之后又将所存谷米以官俸抵给本省官员,前后银数相差九十万两之多。弹章一上,王继文罢官,史书记载:从此以后“风纪整肃”。
在奖廉惩贪、整饬吏治方面,陈廷敬正直敢言,主张具体可行,确有其独到之处。对于康熙帝朝大政方针的执行,发挥了显著作用。
陈廷敬在提倡别人廉洁的同时,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有一次,有人拿着千金贺礼去为他祝寿,想要作陈廷敬的门生。当时,富裕的庶族地主,为了提高社会政治地位,求取官职,往往通过送礼行贿,去投靠高门世族做门生。陈廷敬痛恨以权谋私,从不收这样的门生,得知对方来意后,便把对方拒之门外。谁知对方贼心不死,守在门外数日,趁某个月黑风高之夜闯入陈府,见到陈廷敬便长跪不起。然而,即便这样也仍是无济于事,被陈廷敬大声怒斥出去。
陈廷敬不为金钱所动,亦不为亲情所动。他的弟弟陈廷愫在河北武安县任知县,深得民心,有“陈青天”的美誉。任期届满后,陈廷愫写信给在京做官的大哥陈廷敬,让其为自己在京城另谋一官职。
陈廷敬深知官场险恶,面对弟弟的请求,写了封家书,劝弟弟知足常乐,不要跑官,还是返回老家管理好田地庄园,照看好年迈的父母,以诗书为伴,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陈廷愫接信后,依言返回故里,赡养父母,以终天年。
如此清廉为官,以至于陈廷敬虽官至宰辅,生活却非常清贫,常常记诵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忍饥诵书,率常半饱”的话,因此被人称为“半饱居士”。他生活俭朴,饮食无珍疏膏粱,一冬只吃腌菜,还甚觉有味,赋诗曰:“残杯冷炙易酸辛,多少京华旅食人。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春。”陈廷敬在京为官五十余年,整理行囊,并无长物,只有老屋数间,准备变卖之后归老。
三、多事之秋,避其锋芒,像乌龟一样缩回头去
陈廷敬始终奉行清正廉洁的做官准则,取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和赞赏,却无形中伤害到“明”“索”两党的利益,让他们十分恼火,寻找各种机会对陈廷敬实施打击。
他们找到的第一个打击对象,是陈廷敬的弟弟陈廷统。“明”、“索”两党利用计谋陷害他贪污,间接地打击陈廷敬,使他在皇上面前的印象分下降。而陈廷敬对此三缄其口,不为弟弟求情解释,只在家中闭门不出,胆颤心惊地赋诗道“为人清贫始做官”。
接着,“明”、“索”两党又通过打击陈廷敬的亲家张汧,令陈廷敬倍受牵连,经历了一次重大危机。张汧,山西高平人,与陈廷敬为顺治戊戌同榜进士,两人既是同乡,又是同年,因此结成了儿女亲家。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张汧任湖广巡抚时,山西道御史陈紫芝疏劾他“位任未久,黩货多端”。说他在福建布政使任上亏损库银三十余万两,这就是康熙年间震动朝野的张汧贪黩案。康熙帝历来以奖廉惩贪为要务,对此事非常重视,让直隶巡抚于成龙、山西巡抚马齐等人前去会审此案。
审案归来后,于成龙将案情上报皇上时,兵部尚书张玉书趁机说“被弹劾者张汧有亲戚(指陈廷敬)在北京为他打点此事,应该一块追究!”此时,案情还因为涉及到徐乾学受贿,徐乾学于是贿赂康熙左右,向康熙帝进言说:“张汧用银,又有送银子者,陈廷敬也!收银子者,高士奇也,与徐乾学实无涉。”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陈廷敬深知自己处境艰难,再多的申辩也只能招来更多的是非,于是缄墨不语,等待案情水落石出。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张汧因“贪污银九万余两”而被处绞。康熙帝觉察到陈廷敬被冤,却不闻不问。对此,陈廷敬感触良深,赶紧向康熙帝上《俯沥恳诚祈恩回籍以安愚分疏》,向皇上谢罪,恳请回家守孝。
事后,陈廷敬对李光地等人说:“实在迫张汧做巡抚,要银子,也是徐乾学。后来银子不应手,教人参他,又是徐乾学。”可见,陈廷敬因为亲家的贪污案件大受牵连,而又实在无辜。然而,既然无辜,为什么还要一再忍让?
这正是陈廷敬的明智之处,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多事之秋,应该避其锋芒,像乌龟一样缩回头去才是上策。如此低调,不仅可以积蓄能量,为自己在康熙的心目中的形象加分,还能为日后的反击寻找机会。
回家后,陈廷敬更加谨慎,勤勉修书,缄口不论政事,就这样度过了三年时光。再看在这场风波中,同样被牵连的徐乾学、高士奇等人,他们与陈廷敬一样,同是康熙身边的要人,其表现却大相径庭。徐乾学、高士奇被解任后,却声焰更炽,纳贿更多,虽被革职却仍旧留在北京修书,天天到南书房值班,所有文字,如果不经徐乾学改定,就不能称之为旨,整个大清朝廷,不管是满、汉大臣都归到他的门下。
对徐乾学的招摇,没等康熙发话,高士奇就看不过去了,在康熙二十八年九月上疏弹劾徐乾学。不过,高士奇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康熙帝深知徐乾学、高士奇招摇多事,气愤地说:“汉人倾险,可恶已极。”于是,把徐、高二人一块儿赶出了京城。
而在次年的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就在徐、高二人被迫离京后不久,陈廷敬又被起用为左都御吏,从此以后备受重用,一直做到文渊阁大学士。
陈廷敬尽管和高士奇、徐乾学等人彼此推崇,过从甚密,但绝不像高、徐那样呼朋引类,植党揽权,从不参与互相倾轧的权力之争,所以能够在避过锋芒之后,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在当时满朝官僚“三五成群,互相交结”的政治风气下,表现出一种独善其身的道德情操。陈廷敬这种老成谨慎的政治作风,深得康熙的欣赏,所以评价他“老成宽大”、“慎守无过”。
四,该出手时就出手,像乌龟一样咬住对手
重新被朝廷启用后,陈廷敬内心感慨万分,他深知自己在康熙心目中所占的份量。面对当时明珠权倾朝野的现状,陈廷敬仔细揣摩康熙的心思,准确把握到了自己应该担负的政治使命。
一次,皇上找陈廷敬问话,言谈间,陈廷敬随口说出“明相国”几个字时,不料康熙大怒,说“大清从未设过什么相国,何来的明相国?”就是这一句话中,让陈廷敬敏锐地察觉到了康熙帝对明珠的反感和态度,也让他知道,反击明珠的时机成熟了。
随后,陈廷敬立刻搜集证据,利用康熙检阅海军的机会,设计了一个连环参,直接间接地连参了明珠、索额图、徐乾学和高士奇四位大臣。正像陈廷敬预料的那样,从前地位稳固的朝廷重臣,此时再也经不起风吹雨打,弹指间就倾倒在地。
弹劾的结果是,明珠被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籍。
陈廷敬的连环参,不仅保全了自己,更帮康熙铲除了朝廷头痛已久的“明”“索”两党之争。关键时刻,一向稳重的陈廷敬痛下狠手,把明珠、高士奇等人一网打尽。其动作突然而迅猛,如同乌龟取食,咬住目标绝不松口。然而,陈廷敬这样做的目的,却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大清康熙朝廷,为了国家。
当政治的风烟远去,陈廷敬流传千古,能够让大家记住的,却只有他主持编纂那部《康熙字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诏,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编纂开始后的第二年,张玉书就病逝了,剩下陈廷敬独自担任总裁官。
《康熙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辞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书共42卷,计47035字,这部字典的编辑,在文字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后来字典编纂奠定了基础。陈廷敬领导编纂这部字典时,已是70多岁高龄,这部中国文化史上首部辞书,是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部大字典的编纂,组织了三十多人的编辑班子,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一书,一时传为美谈。可惜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没能亲眼看出《康熙字典》的出版。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病卒,终年七十三岁,康熙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谥曰文贞。
陈廷敬最后老死相位。一代大清名相,宦海风云,浮沉难料,如履薄冰几十载,终于悟透官场秘诀,得以善终。 像那只和兔子赛跑的乌龟,慢悠悠跑到了最后,也笑到了最后。
7. 《名相》最新txt全集下载
名相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名相最新章节TXT----- 隆庆四年春,天照朝西疆边帅府照例给皇帝送上新年的贡品,其中有一对罕见的和阗玉瓶,不仅玉质细腻,触手微凉,更奇的是上绘仕女,作西疆蛮族少女打扮,相貌虽然与一般天照朝的女子不同,却端是眉目含情、清丽无双。真真是一件奇物,使见惯奇珍异宝的隆庆帝也感觉颇为新奇,让小太监特意留了下来,放於案头赏玩。
后来,似是知道此物深受帝之喜爱,西疆边帅玉泰在下一次的例行公文中,又提了一句,瓶上少女原是画师照真人所绘。少女原是西疆夷族某部落公主,年方十八岁。她不惟天生丽质,且生来体具异香。据说每当她翩翩起舞时,犹如囧囧浮动水清浅,观者无不如痴如醉,因此个个都叫她“馨舞公主”。
接下来的事,便是顺理成章了。礼部下文,用冠冕堂皇的官样文章,措词曲折地要求西疆夷族部落结两族之友好,令其进献馨舞公主。与此同时西疆边帅的数万兵马也在夷族放牧的草场四处游荡。夷族族长无奈,含泪将自己的掌上明珠进献给中原的皇帝……
8. 安徽安庆黄梅戏的优秀剧目、著名演员有哪些
黄梅戏的由来是什么?黄梅戏,旧称"黄梅调",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一百多年以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9. 余国柱一代名相的跌宕人生
公元1625年某月某日,余国柱出生在大冶市茗山乡余祠村。
余国柱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因家里穷,他被寄养在舅舅家,住在离东方山不远的铁山盛洪卿村。舅舅非常疼爱他,送他到东方山学堂念书。余国柱打小就非常聪明,深得启蒙老师陆汝杰的喜爱,陆老师大冶县周家庄人,进士出身。余国柱有超强的记忆力,对自己读过的《四书》、《五经》过目不忘。
有一年冬天的早上,余国柱很早就来上学了,陆老师看见他的裤脚是干的,觉得有点奇怪。因为,冬天的早晨,东方山上路边的草沾满了露水。那些前来上学的孩子,裤脚都被路边的草露水打得透湿,只有余国柱的裤脚是干的。
陆老师问余国柱:为什么你的裤脚没有被草露水打湿?余国柱回答:早上有两只小白兔,在我前面跑,它们帮我打露水。
陆老师感到很稀奇。有一天,他跟余国柱一起上山,真的看见,有两只小白兔并排着,走在余国柱的前面,蹦蹦跳跳地打露水。
陆老师跟在小白兔的后面,看它们究竟跑到哪里去。
小白兔走进一个山洞,陆老师随后也跟了进去。
只见洞里面,有一个大石桌,石桌上放着一本兵书和一支宝剑。陆老师翻了翻兵书,兵书上没有字,这是一本无字兵书。后来,这件事被大家传神了说:如果,不是陆老师过早地跑到山洞里,翻看了兵书破了法,余国柱可能就不是拜相,而是当皇帝了。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讲起过这个故事。只是那时候小,并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的老乡,他竟然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前辈老乡。
余文明是余国柱的伯父,他是明代大冶县的县令。青年时期的余国柱,曾追随伯父,从事反对张献忠农民起义的活动,结果,被张献忠几乎满门抄斩。这件事大冶县志有记载:“时世乱无法,盗贼四起,宫台里土人构难,围杀余氏一门100余人,焚庄房30余处。”
这就是大冶历史上有名的“癸未之乱”。余文明知道此事后,在兴国气死,余国柱逃往庐山。
顺治八年(1651年),余国柱以甲科魁首中举,轰动湖广。
顺治九年(1652年),余国柱考中三甲进士(当年一甲3名、二甲77名、三甲317名中有余国柱的名字),授兖州推官。迁行人司行人,掌传旨及册封事宜。后转户部主事。
康熙十五年(1676年),授户科给事中,当时用兵频繁,他屡上书论筹饷之策。升礼科掌印给事中,历户、礼两垣,筹粮饷,定乐章。平三藩时,屡疏主筹粮饷、削藩权、惩豪强、增国税。
康熙二十年(1681年),擢升左副都御史。不久出任江宁巡抚。因迎合明珠,遂得左都御史、户部尚书等高职。曾向江宁巡抚汤斌勒索,被拒绝,乃尽力倾轧汤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晋左都御史,系朝廷谏诤之臣。九月,由执政明珠引户部,在户部尚书任内主管全国财政农业、经济命脉,执行朝政方针,增加了国力,有力支持了收复台湾、抗俄、平叛统一战争,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辅佐了康熙大帝平定三藩、治河、漕运三件国家头等大事。此时,为图俸进,依附权相明珠,成为当朝北党副领袖。
康熙二十六年,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光禄大夫,入阁为相,登峰造极,权倾当朝。据记载,《政治典训》、《大清会典》、《清一统志》诸书皆出其手。这个时期,余国柱与明珠勾结更紧,时人称他为“余秦桧”。
最近,有一部40集的电视连续剧《于成龙》,说的就是两江总督于成龙与内务府大臣明珠的朋党——江苏巡抚余国柱和江宁赫里将军之间的拼死决斗场景,这是真实历史的再现。
当年,于成龙任两江总督时,余国柱为江苏巡抚(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681—1684)。
此时余国柱心智歹毒,官声恶劣。受明珠指使,与江宁将军赫里上下勾结,互为推手,使出浑身解数,力阻于成龙在两江根除“火耗”。其中的故事情节如同大海波涛跌宕起伏,令人惊心动魄扣人心悬。
在审判赫里时,于成龙与赫里、余国柱有一段精彩对话:
于成龙:“押杀人犯赫里上堂!”
众衙役一干人等把赫里五花大绑押进大堂,赫里不跪。
于成龙:“罪犯赫里,还不快快跪下!”
赫里:“我堂堂爱新觉罗的外戚,给你下跪?”
于成龙:“跪下!”
赫里:“你算老几?”
于成龙:“跪!”
众衙役用脚一蹬,赫里只能跪下。
于成龙:“罪犯赫里,回本堂问话。鱼壳的车夫可是你亲手所杀?”
赫里:“不是我杀的,难道还是你杀的不成?”
于成龙:“回本堂问话。鱼壳的车夫是谁所杀?”
赫里:“是本将军所杀的,怎么样?”
于成龙:“我再问你,柳晋阳是谁所杀?”
赫里:“是老子杀的。”
于成龙:“好!赫里,你作为一军统帅、国家将领、封疆大吏、皇家外戚,不思天下安危、不虑社稷江山、不恤民生疾苦、不体皇上恩威、持刀行凶,戕杀无辜,罪不可赦。”
赫里:“于成龙,你记得我是皇家外戚,记得我是国家将领就好,你这个总督,无权审我。在皇家,我是当朝皇上的外甥,在江宁,我是这两江的领衔长官,是你的上司,你要是明白事,就马上给老子松绑。”
于成龙:“本总督会给你松绑的,别急,等你的项上人头落地的时候,自然会给你松绑。”
赫里:“于成龙,我要回京城!我要让皇上审我!你没有这个资格!”
这时于成龙伸手去拿案几上的斩杀令牌。
赫里:“你要干什么?”
此时于成龙已经拿到了斩杀令牌。
这时,立在下面的江苏巡抚余国柱急忙站出身来,对于成龙说:“于大人,万万不可如此行事。赫里将军乃皇亲国戚,一品大员,纵然是犯了死罪,也应当交由宗人府来审理。于大人,下官请你立刻停止对赫里将军的审判,将他移送京师,交由宗人府审理处置。”
于成龙:“抚台大人,听你所言,本总督没有审判赫里的权利?”
余国柱:“你的确没有审判赫里将军的权利。”
于成龙:“那我要非审不可呢?”
余国柱:“你若非审不可,本官只能召集两江之地三品以上的官员联名上疏皇上,参劾你。”
于成龙:“很好。你参你的,我审我的。我们各行其事。罪犯赫里,本总督现在就宣判你的罪行。”
余国柱:“于成龙!你没有这个权利!”
于成龙:“余国柱!你给我退下!”
余国柱只好退到一边。不再说话。
于成龙:“罪犯赫里,你听好了。”
赫里:“你给我听好了。你要是敢如此这般审判我,第一个饶不了你的人就是皇上。我要回去!我要回京城!老子要回京城!”
于成龙:“你想回京?你落到 本总督的手里,你回得去吗?赫里,你横行乡里,横征暴敛,欺君害民,作恶多端。本官现在要代表朝廷,代表国家,代表两江的老百姓判处你死刑。”
赫里:“你判我死刑,我是八旗贵族,是皇上的外甥,你判不了我。朝廷不会认可!皇上也不会认可!”
于成龙站起身来,右手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你别忘了,本总督兼有朝廷兵部尚书之衔,来人!将故意杀人犯赫里押出衙门,极刑问斩!”
于成龙把手中的杀人令牌抛向赫里。
此时的赫里已经吓得冷汗直冒,瘫倒在地。众衙役把他抬出大堂。
1684年5月31日于成龙累死在自己的岗位上,余国柱继续为官。
后来,左佥都御史郭琇写下《特纠大臣疏》,向清圣祖康熙参劾了明珠和余国柱二人的贪赃行为,康熙26年,明珠被罢相,余国柱被革职(1687年)。
余国柱革职后,居住江宁。因营造私宅,被给事中何金兰弹劾。屈九万投河自杀,余国柱被逐回原籍。几年后,死于家中。
据说余国柱入阁拜相也十分传奇。有一年,皇苑内的大象突然开叫了,皇帝不知是凶是吉,第二天早朝问大臣们,这是什么征兆?满朝文武莫能对答,皇上十分恼怒。
这时班中闪出余国柱:“奏告我主,大象开叫,此是吉相,古书云,大象鸣,国家兴。
皇上问余国柱,出自何典。余国柱说:出自佛经。并说出自何经、哪一卷。
皇上令人搬来经书查看,果然有此一说。皇上龙颜大悦,说余国柱知识渊博,真可拜相。像他这样的人,连佛经都知道,其它的书更知道。原来,余国柱是在东方山读书时,看了这卷佛经。
余国柱拜相后,非常关心地方文化教育,被大冶人尊称余阁老,也有人尊他余相爷,他还到东方山捐资修建亭阁。
从东方山南山脚,沿山路上行至山顶,有一座大牌坊,这是东方山弘化禅寺山门。在弘化禅寺山门牌楼的青砖上,镌刻着“三楚第一山”五个大字,这是康熙朝著名宰相余国柱亲笔所题。
余国柱,字两石,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康熙26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清朝一代名臣,正一品衔。
余国柱为何称东方山为“三楚第一山”呢?据说:1683年,余国柱在江苏任巡抚时,湖北大冶老家修好了县志,时任县令陈帮寄派人找到余国柱,希望他为县志写一篇序文。对于家乡的请求,余国柱满心喜欢,欣然应允。当夜便通读县志送审本,3天后写好序文交给县丞带回家乡。
大冶县志很快付印了,余得知后,日夜兼程回到家乡。陈县令通知一些富绅、文士等盛情款待余国柱。余的同窗好友周士皇闻讯后,前来会友,一番盛情之后,他们决定畅游东方山美景。
游览之处,余国柱兴致极高,见一景就吟一首七律,寺院慧悟和圆庆法师陪同,并提笔记之,一共记下8首诗:《禅关月涌》、《道洞云停》、《灵泉锡卓》、《仙履日暄》、《青松倒插》、《白莲频开》、《铁牛懈卧》、《石舫高撑》。
游览完毕,用过斋饭,慧悟法师请余国柱为东方山题字纪念,余不假思索,接过圆庆法师毛笔,挥毫泼墨,写下了“三楚第一山”五个大字。
这五个大字,字迹挺拔俊秀,慧悟法师合掌致谢。谁知,周士皇却不高兴,他说:三楚名山多的是,把东方山称作“三楚第一山”是不是太夸张了?他说自己家乡的西山才堪称三楚第一山。
周士皇所说的“三楚”是指哪三楚?
战国时期,楚地疆域广阔。直到秦汉时期才分为 西楚、东楚和南楚,合称三楚 。
《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 ;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 。
《汉书·高帝纪上》记载“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 (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
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代楚地,亦称三楚 。见宋代周羽翀著《三楚新录》。
以上所载,虽然各不相同。但后人诗文中多以“三楚”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既然三楚这么大,余国柱说东方山是“三楚第一山”, 周士皇心里不怎么高兴也是有理由的,但他说自己家乡的西山才堪称“三楚第一山”也不是正论。
余国柱解释说:东方山不仅景美物丰,还是天下闻名的佛教道场。这里物产丰富,埋藏了十多种金属矿产,就像一个聚宝盆,在大清国也是少见的。有谚语“走尽天下,好不过东方山下”,余国柱引经据典加以佐证,一席话,如数家珍。周士皇虽嘴中不服,但心里早就臣服了,建议将余国柱的题字放在弘化禅寺山门之上。
余国柱不仅为东方山门题了“三楚第一山”,还为东方山写下了著名的《东方山总题八景诗》:
一从卓锚道场开,
月涌禅关照佛台。
山实有灵松倒插,
池因无垢藕先栽。
铁牛常卧兜宫净,
石船不移梵影排。
仙迹宁随曼倩去,
道人洞口望师来。
其实,谁都知道,湖北省有两座山很有名气:一座是东方山,另一座是武当山。东方山是佛教圣地,武当山是道教圣地。有一句话说的好:“拜佛东方,问道武当”。如果非要分个第一和第二,我还是赞成东方山第一。因为,在中国 信奉佛教的人比信奉道教的人多。我国非常著名的佛教圣地就有四个:“金五台(山西)、银普陀(浙江)、铜峨眉(四川)、铁九华(安徽)”。
余国柱在朝为官36年。前32年清正廉明,励精图治,为大清王朝立下不朽功勋;后4年在执行朝廷大政方针时,结党纳贿,参与明珠朋党倾轧,最后被罢官思过,发送家乡病终。
余国柱为什么会从一个清廉的、精明能干的干吏,堕落到一个腐败的、无所不贪的贪官呢?为什么仅仅在自己为官32年之后的最后4年之中毁了自己一生的清白呢?
这得从清代内部的政治斗争说起。当时,索额图是康熙大帝左右的重臣,但此人专权贪贿,攫取巨大财富。
当时,满洲正黄旗人明珠,权势仅次于索额图,结纳党羽,形成又一个专权贪赂的官僚集团和政治势力。
1679年7月,京师地震,左都御史魏象枢上疏弹劾索额图、明珠受贿徇私。次年,索额图因病请解任,明珠一党由此更加专擅。明珠党中,汉官余国柱是仅次于明珠的要员,被指为“余秦桧”。
康熙帝渐觉明珠一党奸恶贪赂。1687年12月,御史陈紫芝参劾明珠党的湖广巡抚张汧,“莅任未久,黩货多端”,“甚至汉口市肆招牌,亦指数派钱”。张汧被革职拿问。康熙帝下谕:“科道职在纠参。张汧贪婪,无人敢言。陈紫芝独能参劾,甚为可嘉。”
新任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帝密奏:“官已被明珠、余国柱卖完。”康熙帝大怒。
将明珠革去大学士,交领侍卫内大臣酌用。余国柱革职,被遣送回家。
余国柱被罢官后,回到湖北省鄂州居住,在鄂州建有府第,在西山修有园林,每天闭门谢客,整理著作、疏稿。至此,余氏家族渐渐衰落。
康熙三十三年 ,余国柱年逾古稀,上呈《荡平颂辞》,表达忠君爱国之心。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一代名相终于死在鄂州,享年73岁。与妻子李氏合葬于现在的鄂州市花湖镇华山村金陈阮湾湾中陈克珍家房屋东北边。
余国柱墓碑正中刻有“武英殿大学士颐考余公俭芦府君之墓”
余国柱还著有《垣中奏议》、《抚吴疏稿》、《倚晴阁文选》、《西塞山房随笔》等共40卷。
谁曾想,在大冶的历史上,走出了这么一位登峰造极、显赫一时的历史人物——余相爷。
虽然,余相爷已经离开我们三百多年了,但是,他对我们的影响却依然还在。他不仅是一个对国家有功也有过的历史名人,他还是一个对我的家乡也有过贡献的老前辈。连当年的康熙爷都可以原谅他,让他回到原籍。我们对他更不能苛求太过,要公正客观地看待,给他以充分地尊重,他的跌宕人生也必能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据说,余家是古代有名的官僚之家,自明朝中叶起,余家族余必迪以下,有功名者就多达57人,其中进士3人,举人12人,贡生42人,最高官至入阁为相。余家官运鼎盛时,同族子弟官迹遍布全国17省(清代中国分18省),整个家族权倾朝野、声震全国。即使是现在,他家族的许多后人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10. 大清相国推荐理由
《大清相国》对个人层面做人做事的启示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同志推荐的书目,出于对“什么书目值得王岐山同志推荐”的好奇寒假认真阅读,王跃文笔下的《大清相国》按照传统人物传记和纪事本末体的写法,沿着主人公官场沉浮的主线,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让情节说话,让故事表达,以事论事,以情说情,让读者评判和感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推介理由如下:
一、《大清相国》描述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出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让人们从历史中找到借鉴。
《大清相国》讲述一代名相陈廷敬行走官场五十余年生涯,陈廷敬(原名陈敬,清顺治皇帝赐名陈廷敬)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2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在《大清相国》中,康熙反反复复对陈廷敬说的一句话是:当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别当官。同理,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即“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
二、《大清相国》对个人层面做人做事的也极具启示。
整本书以陈廷敬的为官五字秘诀“等、忍、稳、狠、隐”为中心,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可能权高位重,但是我认为这五个字对我们普通人做人做事也极具启示:
等,要沉得住气;在成功的道路上,时间和阅历的积累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做好自己手中的事,这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才能将机会抓住。
忍,要能经受起磨练;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忍耐和等待中度过的。 尼采说过,当你知道为什么而活的时候,你就能忍受各种生活。为了自己目标的实现,要学会忍耐。忍住自己的一时意气,忍住自己受到的一点委屈,忍住与自己能力不相匹配的欲望。
稳,做事谨慎稳重;帝师翁同龢曾说过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也就是说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心不跳。遇事要冷静,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生气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一个人,能不能容得下别人是气度,能不能让别人容得下是本事。你容得下世界,世界才会接纳你。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可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
狠,这个狠并非陈廷敬本意,也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被局势所逼,但是既然出手了,就一定要彻底将敌人一网打尽。正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害。
隐,学会激流勇退。高处不胜寒,陈廷敬才在皇帝面前装聋,皇帝才准了他告老还乡,正是由于陈廷敬的高明,懂得隐才会保住一生清名,得以流芳百世。
这个五字箴言既是为官之道,也是处世之方,“不骄不躁,不争不闹,不占不贪,不偏不倚,一身正气”。
这本书的意义,不仅是从宏观的层面对为政之道和治国之术的反思,对于大众的我们来说更是对个人层面做人做事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