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阅读推荐 > 聚欲小说网陈亮

聚欲小说网陈亮

发布时间:2023-04-10 12:02:05

⑴ 陈亮原文_翻译及赏析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諡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陈亮

人物生平

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七日,陈亮出生于永康龙窟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在他的身叙中说:“陈氏嫌辩以财豪于乡,旧矣,首五世而子孙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陈亮集》卷15《送岩起叔之官序》),陈氏在其祖父代,家境富裕,人丁兴旺。“当时聚会,动则数百人”“其后数年,死生困顿,何所不有”,从此便没落下来,陈亮的曾祖父陈知元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以武弁赴京守御,从大将刘元庆”死于抗金战斗之中。他的祖父陈益“明敏有胆决”,其父陈次尹刚成年即为全家生活而奔波,陈亮的母亲,14岁便生下了陈亮,对陈亮的哺养教育之责,主要由祖父母承担,他们把复兴陈家的希望寄托在陈亮身上。陈亮说:“皇祖、皇祖妣鞠我而教以学,冀其必有立于斯世,而谓其必能魁多士也……少则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父。倦倦恳恳之意”。

《宋史·陈亮传》说他“生而且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从青少年开始,就显示了他是一位聪颖精明,才华横溢和志量非凡的人。在18岁时,他就考查了历代古人用兵成败的事迹,写出了《酌古论》3篇,讨论了喊者掘19位风云人物。当时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这部书,对他十分赏识,赞誉为 “他日国士也”,并“请为上客”(同上)。然而,周葵所欣赏的是陈亮博通古今的才华,期望把这位有希望的青年人纳入道德性命之学的轨范中去。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周葵任参知政事,聘陈亮为其幕宾,“朝士百事、必指令揖亮,因得时豪俊尽其议论”。周葵授以《中庸》《大学》曰:“谈此可精性命之学”,但陈亮对此不很感兴趣,他后来说“绍兴辛已,壬午之间,余以报治兵事,为一时明公巨臣之所许,而反授《中庸》《大学》之旨,余不能识也,而复以古文自诡于时,道德性命之学亦渐闻矣。”经过学习,陈亮虽然对道德性命之学有所了解,但他却认为,那种空谈心胜的道德性命之学无补于实际,更不能解决抗金统一事业,所以没有按照周葵为他设计的道路去实行,而是继续研究前人的历史,并且又撰著了《英豪录》和《中兴遗传》两部著作,冀图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中兴复国的借鉴。

乾道四年(1168年),陈亮24岁,“首贡于乡,镟入太学”。次年,朝廷与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苏息”,独陈亮敢冒风险,认为不可,他以布衣身分,连上五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五论》。朝廷置之不理,陈亮回乡教书讲学,“学者多归之”。陈亮在青壮年时期,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得中。他说:“亮闻古人之于文也,犹其为仕也,仕将以行其道也,文将以载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则虽仕何为” 。他出于一个爱国者的责任感,又于淳熙五年(1178年)连续三次上书,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自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一隅的国郑核策和儒生、学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风气,感动了孝宗,受其赏识,“欲榜朝堂以励群臣,用种放故事,诏令上殿,将擢用之”,但被陈亮拒绝。这是因为孝宗的宠幸大臣曾觐插手这件事,他想掠美皇恩,抢在孝宗颁发之前见了陈亮,借拢络陈亮以扩展个人势力,此事为陈亮所知,因而 “逾垣而逃”。由于奏疏直言不讳,遭到了当道者的忌恨。回乡之后,就有人向刑部控告了他,刑部侍郎何澹素忌恨陈亮,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了他,并施以酷刑“笞亮无完肤”。此事孝宗得知,下诏免死,陈亮回乡后,又发生了家僮杀人的事,被仇家控告为陈亮所指使,陈亮之父被囚于州狱,本人被下大理狱。这次蒙难,因丞相王淮和好友辛弃疾等人的营救,又得免死,回家后的三年中,同朱熹展开了“王霸义利之辨”的交锋。

经过两次下狱,经受严重打击排斥之后,陈亮并未对恢复中原之志有所改变,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亲自到建康(南京)京口(镇江)观察地形,作词《念奴娇·登多景楼》,对建康京口一带有如下描写“一水横陈,连罔三两,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主张不要把长江天险仅仅当做是隔断南疆北界的门户,而要把它作为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跳板,长驱直入,不须反顾。并且再次上疏,建议孝宗“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意恢复”。这时正遇孝宗决定内禅,奏疏未予上报,此次上书不但未到孝宗皇帝之手,反而因其内容指陈时弊,触怒了许多官僚,“繇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当路欲置我于死地”。陈亮回乡后,一次参加乡人宴会,有人在杯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暴风,他的家人诬告陈下了毒, 陈亮再吃官司,下了大理。其后因少卿郑汝谐在光宗面前求情,才免于死,这次下狱,从表面上看,属于刑事案件,实际在其背后隐藏着政治原因。陈亮出狱后说 “亮滥膺无须之祸,初欲以人残其命,后欲以受赂残其躯,拒狱反端,搜寻竟不得一笔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

陈亮竭忧于国事,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尽瘁忧梦,多次上书中,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虽也曾得到孝宗的赏识,但终未被任用。直到绍熙四年(1193年),陈亮五十一岁时,他参加礼部的进士试,考中了状元。他在中状元后的报恩诗中说:“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又在《告祖考文》中说:“亲不能报,报君勿替。七十年间,大责有归,非毕大事,心实耻之”。

状元及第后,陈亮被授职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但因长期“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高”,最终于绍熙五年(1194年)病逝,享年五十二岁。后来,吏部侍郎叶适特别请求为陈亮一子授官。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叶适撰《陈同甫王道甫(王自中)墓志铭》,以纪念陈亮。

宋理宗端平(1234年—1236年)初年,追谥“文毅”。

文学创作

陈亮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孝宗,反对“偏安定命”,痛斥秦桧奸邪,倡言恢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他的政论文、史论,如《上孝宗皇帝书》、《中兴五论》、《酌古论》等,提出“任贤使能”、“简法重令”等革新图强言论,无不以功利为依归。其哲学论文,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永康学派的代表。他提倡“实事实功”,有益于国计民生,并对理学家空谈“尽心知性”,讥讽为“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他还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所作文章,说理透辟,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自称"人中之龙文中之虎"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甲辰答朱元晦书》)。

陈亮有词74首。他的爱国词作能结合政治议论自抒胸臆曾自言其词作“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水心集》卷二十九《书龙川集后》)。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念奴娇〕《登多景楼》:“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以及〔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等,其爱国愤世之情,慷慨激烈,气势磅礴,与辛弃疾词风相近似。刘熙载《艺概》卷四说"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陈亮作词,曾自述:“本之以方言俚语,杂之以街谭巷歌,抟搦义理,劫剥经传,而卒归之曲子之律,可以奉百世豪英一笑。”(《与郑景元提干书》)所作除爱国豪壮之词外,亦有艳丽、闲适、应酬和投赠、祝寿之作,其中如〔水龙吟〕“闹花深处层楼”、〔虞美人〕“东风荡扬轻云缕”等颇为清幽闲淡疏宕有致。然而他的应酬、祝寿之词则大都无甚新意,但“不作一妖语、媚语”(毛晋《龙川词跋》)。

《直斋书录解题》着录《龙川文集》40卷,今不见传本。有明成化刻本30卷,明万历、崇祯刻本,史朝富刻本均为30卷。通行本有《国学基本丛书》本《四部备要》排印本。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陈亮集》。

人物评价

叶适:①志复君之仇,大义也;欲挈诸夏、合南北,大虑也;必行其所知,不以得丧壮老二其守,大节也;春秋战国之材,无是也。吾得二人焉,永康陈亮、平阳王自中。……今同甫书具有芒彩烂然,透出纸外,学士争诵,惟恐后则既传而信矣。 ②喔彼黍离,孰知我忧。竭命殚力,其为宗周。

方孝孺:士大夫厌厌无气,有言责者不敢吐一词,况若同甫一布衣乎!人不以为狂,则以为妄。

黄百家:永嘉之学,薛、郑俱出自程子。是时陈同甫亮又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亦遂为世所忌,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

全祖望:①永嘉以经制言事功,皆推原以为得统于程氏。永康则专言事功而无所承,其学更粗莽抡魁,晚节尤有惭德。②自陈同甫有义利双行、王霸杂用之论,世之为建安之徒者,无不大声排之。吾以为是尚未足以贬同甫。...若同甫,则当其壮时,原不过为大言以动众,苟用之,亦未必有成。迨一掷不中,而嗒焉以丧,遂有不克自持之势。嗟夫!同甫当上书时,敝屣一官,且有逾垣以拒曾觌之勇。而其暮年对策,遂阿光宗嫌忌重华之旨,谓不徒以一月四朝为京邑之美观,何其谬也。盖当其累困之余,急求一售,遂不惜诡遇而得之。...同甫之失,正坐亟于求舂而不需谷,亟于求涉而不需缆,卒之米固不得,并其船而失之。

陈亮的诗文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宋代·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宋词三百首 , 议论 , 豪放 , 爱国壮志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宋代·陈亮《水龙吟·春恨》

水龙吟·春恨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宋词三百首 , 婉约 , 伤春怀远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强对 一作:疆场)——宋代·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强对 一作:疆场) 豪放 , 登楼借古论今查看更多陈亮的诗文>>

⑵ 在美柚上有一个小说,里面有一个角色叫陈亮还有冯文科的小说

是《此情别来无恙》作者:跳海躲鱼

沉默对峙了一阵,张竞驰有些不屑的语气说:“陈亮和冯文科还真是眼瞎,像你这样没点女人样的有什么好。” 他那停不下来的挖苦真让我特么的受不了...

⑶ 陈亮名言

陈亮名言
1、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弊核册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陈亮《水调歌头》

2、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3、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

4、梨花香,愁断肠。
千杯酒,解思量。
世间事,皆无常。
为情伤,笑沧桑。
万行泪,化寒窗。
有聚有散,有得有失。
一首梨花辞,几多伤离别。陈亮《梨花辞》

5、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陈亮《水龙吟》

6、天下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陈亮

7、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氏袭,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8、色能荒人之心,酒能败人之德陈亮

9、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陈亮

10、梨花香,愁断肠。
千杯酒,解思量。
世间事,皆无常。
为情伤,笑沧租宏桑。
万行泪,化寒窗。陈亮《梨花辞》

曹植名言颜真卿名言金缨名言

诸葛亮名言


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3、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

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6、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8、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诸葛亮

9、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10、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11、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3、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14、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17、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19、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20、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2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22、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2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6、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27、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28、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29、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诸葛亮

30、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31、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陈玉蜀名言


陈玉蜀名言

1、权力和地位的手杖,敲不开幸福的大门;金钱铸成的爱神之剑,射不中有情人的心。陈玉蜀

2、爱情的天平加上金钱的砝码,就会失去幸福的平衡; 买卖婚姻成交的时候,往往就是爱情悲剧的开始。 如果把金钱当作爱情的化身,无疑是把爱情推向绞架。 不要在别人的痛苦泪水中去驾驶自己的快乐之舟吧。当你在行使恋爱自由权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遵守起码的社会公德。陈玉蜀

3、善良的心肠比美丽的外衣更加重要,纯洁的灵魂比成套的高级家具更加可贵,勤劳的双手比金钱和地位更有价值。陈玉蜀

4、外貌的美是短暂的,表面的;精神的美才是内在的、永恒的。陈玉蜀

5、外貌的美是短暂的,表面的;精神的美才是内在的、永恒的。 善良的心肠比美丽的外衣更加重要,纯洁的灵魂比成套的高级家具更加可贵,勤劳的双手经金钱和地位更有价值。陈玉蜀

梭论名言德漠克利特名言哈吉阿布巴卡伊芒名言

诸葛亮名言警句


诸葛亮名言警句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诸葛亮

3、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三国)诸葛亮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

6、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7、非宁静无以成学。 诸葛亮

8、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三国诸葛亮

9、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 三国诸葛亮

10、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三国)诸葛亮

11、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1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13、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14、志当存高远。

15、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6、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17、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 三国诸葛亮

18、有文事必有武备 三国诸葛亮

1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20、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2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2、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23、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

24、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

2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6、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诸葛亮

2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28、劝农业,无夺其时。 诸葛亮(三国蜀)

2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0、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

31、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32、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33、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诸葛亮

34、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诸葛亮

35、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诸葛亮

36、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诸葛亮

3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38、非宁静无以成学。

3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4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41、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

42、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43、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诸葛亮

4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45、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诸葛亮

46、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三国诸葛亮

47、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三国)诸葛亮

4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4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0、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5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52、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5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54、不爱尺璧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5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56、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诸葛亮

5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三国诸葛亮

58、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 诸葛亮

5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6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6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2、夫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3、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64、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65、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三国诸葛亮

66、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67、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民谚

68、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佚名

69、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70、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71、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三国诸葛亮

72、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73、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7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5、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7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77、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三国诸葛亮

78、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民谚

79、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80、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诸葛亮

81、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30句诸葛亮的名言警句诸葛亮小编诸葛亮名言名句

⑷ 主角叫陈亮的小说女主有真真,白蕊

美女请留步,咖啡雪泡的

⑸ 陈亮传的作品原文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1)。生而目光有芒(2)。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3),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4),因得交一时豪俊。
隆兴初(5),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帝圜视钱塘(6),喟然叹曰(7):“城可灌尔!”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煕五年(8),孝宗即虚渗位,又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9)。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10),用种放故事(11),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12)。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13),有欲中亮者(14),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15)。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语数侵澹,澹闻而嗛之(16),即缴状以闻(17)。事下大理(18),笞掠亮无完肤(19)。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20)。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21),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22),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23),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24),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亮自以屡遭大狱,归家读书,所学益博。尝曰:“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折古今之同异,原心于秒忽(25),较理于分寸,以积累为工,以涵养为正,睟面盎背(26),则于诸儒诚有愧焉。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并差橡脊至,龙蛇虎豹变现而出没,推倒一世之如并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自谓差有一日之长。”亮意盖指朱熹、吕祖谦等云(27)。
是时,熹与亮往复论王伯之辨(28)。叶适曰(29):“同甫既修皇帝王伯之学,上下三千余年考其合散,发其秘藏,见圣贤之精微常流行于事物,儒者失其指(30),故不足以开物成务(31)。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
于时乡人宴会多末胡椒置羹胾中以为敬(32)。同坐者归而暴死,曰:“陈上舍使杀我(33)。”县令王恬实其事,台官谕监司选酷吏讯问(34),无所得,取入大理。众意必死,少卿郑汝谐阅其单辞(35),大异曰:“此天下奇才也。”力言于光宗(36),遂得免。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37),群臣更进迭谏,皆不听。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孝宗在南内(38),宁宗在东宫(39),闻之皆喜。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40)。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
亮志存经济(41),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虽为布衣,荐士恐弗及。家仅中产,畸人寒士(42),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43)。
李卓吾曰:终始知公者叶;虽与文公游(44),文公不知也。乃郡守周葵早岁便知亮,异哉!堂堂朱夫子,反以章句绳亮,粗豪目亮,悲夫!士唯患不粗豪耳,有粗有豪,而后精细出矣;不然,皆假也。

⑹ 陈亮的文献记载

陈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相与论难,奇之,曰:“他日国士也。”请为上客。及葵为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尽其议论。因授以《中庸》、《大学》,曰:“读此可精性命之说。”遂受而尽心焉。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婺州方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已而退修于家,学者多归之,益力学著书者弯此十年。
先是,亮尝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尔!”盖以地下于西湖也。至是,当淳熙五年,孝宗即位盖十七年矣。亮更名同,诣阙上书曰:
臣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所钟也,人心所会也,衣冠礼乐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相承也。挈中国衣冠礼乐而寓之偏方,虽天命人心犹有所系,然岂以是为可久安而无事也!天地之正气郁遏而久不得骋,必将有所发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所可久系也。
国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无也;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与之俱生,卒能以奔败之余,而胜百战之敌。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三十年之余,虽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于东南,而君父之大仇一切不复关念,自非海陵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为何事也。况望其愤故国之耻,而相率以发一矢哉!
丙午、丁未之变,距今尚以为远,而海陵之祸,盖陛下即位之前一年也。独陛下奋不自顾,志于殄灭,而天下之人安然如无事。时方口议腹非,以陛下为喜功名而不恤后患,虽陛下亦不能以崇高之势而独胜之,隐忍以至于今,又十有七年矣。
昔春秋时,君臣父子相戕杀之祸,举一世皆安之。而孔子独以为三纲既绝,则人道遂为禽兽,皇皇奔走,义不能以一朝安。然卒于无所遇,而发其志于《春秋》之书,犹能以惧乱臣贼子。今举一世而忘君父之大仇,此岂人道所可安乎?使学者知学孔子之道,当道陛下以有为,决不沮陛下以苟安也。南师之不出,于埋橡迅今几年矣,岂无一豪杰之能自奋哉?其势必有时而发泄矣。苟国家不能起而承之,必将有承之者矣。不可恃衣冠礼乐之旧,祖宗积累之深,以为天命人心可以安坐而久系也。“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自三代圣人皆知其为甚可畏也。
春秋之末,齐、晋、秦、楚皆衰,吴、越起于小邦,遂伯诸侯。黄池之会,孔子所甚痛也,可以明中国之无人矣。此今世儒者之所未讲也。今金源之植根既久,不可以一举而遂灭;国家之大势未张,不可以一朝而大举。而人情皆便于通和者,劝陛下积财养兵,以待时也。臣以为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为妄庸两售之地,宜其为人情之所甚便也。自和好之成十有余年,凡今日之指画方略者,他日将用之以坐筹也;今日之击球射雕者,他日将用之以决胜也。府库如枝充满,无非财也;介胄鲜明,无非兵也。使兵端一开,则其迹败矣。何者?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兵食以用而见其盈虚,安坐而盈者不足恃也。而朝廷方幸一旦之无事,庸愚龌龊之人皆得以守格令、行文书,以奉陛下之使令,而陛下亦幸其易制而无他也。徒使度外之士摈弃而不得骋,日月蹉跎而老将至矣。臣故曰: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为妄庸两售之地也。
东晋百年之间,南北未尝通和也,故其臣东西驰骋,多可用之才。今和好一不通,朝野之论常如敌兵之在境,惟恐其不得和也,虽陛下亦不得而不和矣。昔者金人草居野处,往来无常,能使人不知所备,而兵无日不可出也。今也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点兵聚粮,文移往反,动涉岁月。一方有警,三边骚动,此岂能岁出师以扰我乎?然使朝野常如敌兵之在境,乃国家之福,而英雄所用以争天下之机也,执事者胡为速和以惰其心乎?
晋、楚之战于邲也,栾书以为:“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晋、楚之弭兵于宋也,子罕以为:“兵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求去之,是以诬道蔽诸侯也。”夫人心之不可惰,兵威之不可废,故虽成、康太平,犹有所谓四征不庭、张皇六师者,此李沆所以深不愿真宗皇帝之与辽和亲也。况南北角立之时,而废兵以惰人心,使之安于忘君父之大仇,而置中国于度外,徒以便妄庸之人,则执事者之失策亦甚矣。陛下何不明大义而慨然与金绝也?
贬损乘舆,却御正殿,痛自克责,誓必复仇,以励群臣,以振天下之气,以动中原之心,虽未出兵,而人心不敢惰矣。东西驰骋,而人才出矣。盈虚相补,而兵食见矣。狂妄之辞不攻而自息,懦庸之夫不却而自退缩矣。当有度外之士起,而惟陛下之所欲用矣。是云合响应之势,而非可安坐所致也。臣请为陛下陈国家立国之本末,而开今日大有为之略;论天下形势之消长,而决今日大有为之机,惟陛下幸听之。
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艺祖皇帝一兴,而四方次第平定,藩镇拱手以趋约束,使列郡各得自达于京师。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财归于漕司,而兵各归于郡。朝廷以一纸下郡国,如臂之使指,无有留难。自筦库微职,必命于朝廷,而天下之势一矣。故京师尝宿重兵以为固,而郡国亦各有禁军,无非天子所以自守其地也。兵皆天子之兵,财皆天子之财,官皆天子之官,民皆天子之民,纪纲总摄,法令明备,郡县不得以一事自专也。士以尺度而取,官以资格而进,不求度外之奇才,不慕绝世之隽功。天子蚤夜忧勤于其上,以义理廉耻婴士大夫之心,以仁义公恕厚斯民之生,举天下皆由于规矩准绳之中,而二百年太平之基从此而立。
然契丹遂得以猖狂恣睢,与中国抗衡,俨然为南北两朝,而头目手足浑然无别。微澶渊一战,则中国之势浸微,根本虽厚而不可立矣。故庆历增币之事,富弼以为朝廷之大耻,而终身不敢自论其劳。盖契丹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供贡,是臣下之礼也。契丹之所以卒胜中国者,其积有渐也。立国之初,其势固必至此。故我祖宗常严庙堂而尊大臣,宽郡县而重守令。于文法之内,未尝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于格律之外,有以容奖天下之英伟奇杰,皆所以助立国之势,而为不虞之备也。
庆历诸臣亦尝愤中国之势不振矣,而其大要,则使群臣争进其说,更法易令,而庙堂轻矣;严按察之权,邀功生事,而郡县又轻矣。岂惟于立国之势无所助,又从而朘削之,虽微章得象、陈执中以排沮其事,亦安得而不自沮哉!独其破去旧例,以不次用人,而劝农桑,务宽大,为有合于因革之宜,而其大要已非矣。此所以不能洗契丹平视中国之耻,而卒发神宗皇帝之大愤也。
王安石以正法度之说,首合圣意,而其实则欲籍天下之兵尽归于朝廷,别行教阅以为强也;括郡县之利尽入于朝廷,别行封桩以为富也。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输之法,惟恐商贾之不折也。罪无大小,动辄兴狱,而士大夫缄口畏罪矣。西、北两边致使内臣经画,而豪杰耻于为役矣。徒使神宗皇帝见兵财之数既多,锐然南北征伐,卒乖圣意,而天下之势实未尝振也。彼盖不知朝廷立国之势,正患文为之太密,事权之太分,郡县太轻于下而委琐不足恃,兵财太关于上而重迟不易举。祖宗惟用前四者以助其势,而安石竭之不遗余力,不知立国之本末者,真不足以谋国也。元祐、绍圣一反一复,而卒为金人侵侮之资,尚何望其振中国以威四裔哉?
南渡以来,大抵遵祖宗之旧,虽微有因革增损,不足为轻重有无。如赵鼎诸臣,固已不究变通之理,况秦桧尽取而沮毁之,忍耻事仇,饰太平于一隅以为欺,其罪可胜诛哉!陛下愤王业之屈于一隅,励志复仇,不免籍天下之兵以为强,括郡县之利以为富。加惠百姓,而富人无五年之积;不重征税,而大商无巨万之藏,国势日以困竭。臣恐尺籍之兵,府库之财,不足以支一旦之用也。陛下蚤朝晏罢,冀中兴日月之功,而以绳墨取人,以文法涖事;圣断裁制中外,而大臣充位,胥吏坐行条令,而百司逃责,人才日以阘茸。臣恐程文之士,资格之官,不足当度外之用也。艺祖经画天下之大略,太宗已不能尽用,今其遗意,岂无望于陛下也!陛下苟推原其意而行之,可以开社稷数百年之基,而况于复故物乎!不然,维持之具既穷,臣恐祖宗之积累亦不足恃也。陛下试令臣毕陈于前,则今日大有为之略必知所处矣。
夫吴、蜀天地之偏气,钱塘又吴之一隅。当唐之衰,钱镠以闾巷之雄,起王其地,自以不能独立,常朝事中国以为重。及我宋受命,禘尽以其家入京师,而自献其土。故钱塘终始五代,被兵最少,而二百年之间,人物日以繁盛,遂甲于东南。及建炎、绍兴之间,为岳飞所驻之地,当时论者,固已疑其不足以张形势而事恢复矣。秦桧又从而备百司庶府,以讲礼乐于其中,其风俗固已华靡,士大夫又从而治园囿台榭,以乐其生于干戈之余,上下晏安,而钱塘为乐国矣。一隙之地,本不足以容万乘,而镇压且五十年,山川之气盖亦发泄而无余矣。故谷粟、桑麻、丝枲之利,岁耗于一岁,禽兽、鱼鳖、草木之生,日微于一日,而上下不以为异也。公卿将相,大抵多江、浙、闽、蜀之人,而人才亦日以凡下,场屋之士以十万数,而文墨小异,已足以称雄于其间矣。陛下据钱塘已耗之气,用闽、浙日衰之士,而欲鼓东南习安脆弱之众,北向以争中原,臣是以知其难也。
荆、襄之地,在春秋时,楚用以虎视齐、晋,而齐、晋不能屈也。及战国之际,独能与秦争帝。其后三百余年,而光武起于南阳,同时共事,往往多南阳故人。又二百余年,遂为三国交据之地,诸葛亮由此起辅先主,荆楚之士从之如云,而汉氏赖以复存于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邓艾、羊祜皆以其地显名。又百余年,而晋氏南渡,荆、雍常雄于东南,而东南往往倚以为强,梁竟以此代齐。及其气发泄无余,而隋、唐以来,遂为偏方下州。五代之际,高氏独常臣事诸国。本朝二百年之间,降为荒落之邦,北连许、汝,民居稀少,土产卑薄,人才之能通姓名于上国者,如晨星之相望。况至于建炎、绍兴之际,群盗出没于其间,而被祸尤极,以迄于今,虽南北分画交据,往往又置于不足用,民食无所从出,而兵不可由此而进。议者或以为忧,而不知其势之足用也。其地虽要为偏方,然未有偏方之气五六百年而不发泄者,况其东通吴会,西连巴蜀,南极湖湘,北控关洛,左右伸缩,皆足以为进取之机。今诚能开垦其地,洗濯其人,以发泄其气而用之,使足以接关洛之气,则可以争衡于中国矣,是亦形势消长之常数也。
陛下慨然移都建业,百司庶府皆从草创,军国之仪皆从简略,又作行宫于武昌,以示不敢宁居之意。常以江、淮之师为金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
石晋失卢龙一道,以成开运之祸,盖丙午、丁未岁也。明 年,艺祖皇帝始从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而丁未、戊申之间,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以告太平,盖本朝极盛之时也。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此一变矣。又六十年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独启陛下于是年,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间矣。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不可不有以应其变乎?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
臣不佞,自少有驱驰四方之志,尝数至行都,人物如林,其论皆不足以起人意,臣是以知陛下大有为之志孤矣。辛卯、壬辰之间,始退而穷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皇帝王伯之道,而得汉、魏、晋、唐长短之由,天人之际昭昭然可考而知也。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陛下接之而不任以事,臣于是服陛下之仁。又悟今世之才臣自以为得富国强兵之术者,皆狂惑以肆叫呼之人也。不以暇时谋究立国之本末,而方扬眉伸气以论富强,不知何者谓之富强乎?陛下察之而不敢尽用,臣于是服陛下之明。陛下厉志复仇足以对天命,笃于仁爱足以结民心,而又仁明足以照临群臣一偏之论,此百代之英主也。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陛下诚令臣毕陈于前,岂惟臣区区之愿,将天地之神、祖宗之灵,实与闻之。
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莫知所为,惟曾觌知之,将见亮,亮耻之,逾垣而逃。觌以其不诣己,不悦。大臣尤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乃有都堂审察之命。宰相临以上旨,问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贬,又不合。
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曰:
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然坐钱塘浮侈之隅以图中原,则非其地;用东南习安之众以行进取,则非其人。财止于府库,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有无;兵止于尺籍,则不足以兼天下之勇怯。是以迁延之计遂行,而陛下大有为之志乖矣。此臣所以不胜忠愤,斋沐裁书,献之阙下,愿得望见颜色,陈国家立国之本末,而开大有为之略;论天下形势之消长,而决大有为之机,务合于艺祖经画天下之本旨。然待命八日,未有闻焉。臣恐天下豪杰有以测陛下之意向,而云合响应之势不得而成矣。
又上书曰:
臣妄意国家维持之具,至今日而穷,而艺祖皇帝经画天下之大指,犹可恃以长久,苟推原其意而变通之,则恢复不足为矣。然而变通之道有三:有可以迁延数十年之策,有可以为百五六十年之计,有可以复开数百年之基。事势昭然而效见殊绝,非陛下聪明度越百代,决不能一一以听之。臣不敢泄之大臣之前,而大臣拱手称旨以问,臣亦姑取其大体之可言者三事以答之。
其一曰:二圣北狩之痛,盖国家之大耻,而天下之公愤也。五十年之余,虽天下之气销铄颓堕,不复知仇耻之当念,正在主上与二三大臣振作其气,以泄其愤,使人人如报私仇,此《春秋》书卫人杀州吁之意也。其二曰:国家之规模,使天下奉规矩准绳以从事,群臣救过之不给,而何暇展布四体以求济度外之功哉!其三曰:艺祖皇帝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今天下之士熟烂委靡,诚可厌恶,正在主上与二三大臣反其道以教之,作其气而养之,使临事不至乏才,随才皆足有用,则立国之规模不至戾艺祖之本旨,而东西驰骋以定祸乱,不必专在武臣也。臣所以为大臣论者,其略如此。
书既上,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归。日落魄醉酒,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言涉犯上。一士欲中亮,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语数侵澹,澹闻而嗛之,即缴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诬服为不轨。事闻,孝宗知为亮,尝阴遣左右廉知其事,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于境,适被杀者尝辱亮父次尹,其家疑事由亮。闻于官,笞榜僮,死而复苏者数,不服。又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亮自以豪侠屡遭大狱,归家益厉志读书,所学益博。其学自孟子后惟推王通,尝曰:“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工,以涵养为正,睟面盎背,则于诸儒诚有愧焉。至于堂堂之陈,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现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自谓差有一日之长。”亮意盖指朱熹、吕祖谦等云。
高宗崩,金遣使来吊,简慢。而光宗由潜邸判临安府,亮感孝宗之知,至金陵视形势,复上疏曰:
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知者而后知其不济也。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无余矣。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内之志,又二十余年,天下之士始知所向,其有功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所能诵说其万一也。高宗皇帝春秋既高,陛下不欲大举,惊动慈颜,抑心俯首,以致色养,圣孝之盛,书册之所未有也。今者高宗既已祔庙,天下之英雄豪杰皆仰首以观陛下之举动,陛下其忍使二十年间所以作天下之气者,一旦而复索然乎?
天下不可以坐取也,兵不可以常胜也,驱驰运动又非年高德尊者之所宜也。东宫居曰监国,行曰抚军,陛下何以不于此时而命东宫为抚军大将军,岁巡建业,使之兼统诸司,尽护诸将,置长史、司马以专其劳,而陛下于宅忧之余,运用人才,均调天下,以应无穷之变?此肃宗所以命广平王之故事也。
高宗与金有父兄之仇,生不能以报之,则死必有望于子孙,何忍以升遐之哀告诸仇哉!遗留、报谢,三使继遣,金帛宝货,千两连发。而金人仅以一使,如临小邦,哀祭之辞寂寥简慢,义士仁人痛切心骨,岂以陛下之圣明智勇而能忍之乎! 陛下倘以大义为当正,抚军之言为可行,则当先经理建业而后使临之。纵今岁未为北举之谋,而为经理建康之计,以振动天下而与金绝,陛下之初志亦庶几于少伸矣!陛下试一听臣,用其喜怒哀乐之权鼓动天下。
大略欲激孝宗恢复,而是时孝宗将内禅,不报。由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
先是,乡人会宴,末胡椒特置亮羹胾中,盖村俚敬待异礼也。同坐者归而暴死,疑食异味有毒,已入大理。会吕兴、何念四殴吕天济且死,恨曰:“陈上舍使杀我。”县令王恬实其事,台官谕监司选酷吏讯问,无所得,取入大理,众意必死。少卿郑汝谐阅其单辞,大异曰:“此天下奇材也。国家若无罪而杀士,上干天和,下伤国脉矣。”力言于光宗,遂得免。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刑政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且曰:“臣窃叹陛下之于寿皇莅政二十有八年之间,宁有一政一事之不在圣怀?而问安视寝之余,所以察辞而观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众,亦既得其机要而见诸施行矣。岂徒一月四朝而以为京邑之美观也哉!”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进迭谏,皆不听,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曰:“朕擢果不谬。”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知皆喜,故赐第告词曰:“尔蚤以艺文首贤能之书,旋以论奏动慈宸之听。亲阅大对,嘉其渊源,擢置举首,殆天留以遗朕也。”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至官,一夕,卒。
亮之既第而归也,弟充迎拜于境,相对感泣。亮曰:“使吾他日而贵,泽首逮汝,死之日,各以命服见先人于地下足矣。”闻者悲伤其意。然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与人言,必本于君臣父子之义,虽为布衣,荐士恐弗及。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吏部侍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端平初,谥文毅,更与一子官。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过小桥,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斩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订交。稼轩帅淮时,同甫访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并北者如此,北之可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唐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同甫于斋,同甫夜思稼轩沉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月余,致书稼轩,假十万缗以纾困,稼轩如数与之。
龙川陈同甫,天下士也。尝视钱唐,喟然而叹曰:“城可灌尔。”奏书孝宗,请移都建康,且建行宫于武昌,以用荆襄,以制中原。上韪其议,使宰相王淮召至都省问下手处。陈与考亭游,王素不喜考亭,并陈而嫉之。翌日,上问陈所言,对曰:“秀才说话耳!”遂不复召见。
吕东莱居婺,以讲学倡诸儒,四方翕然归之。陈同甫负才颉颃其间,以兄事之。尝于丈席间,时发警论,东莱不谓然。既而东莱卒,同甫以文祭之,朱晦翁见之,大不契意,遗婺人书曰:“诸君子聚头磕额,理会何事,乃至有此等怪论!”同甫闻之不乐。他日上孝宗书曰:“今世之仁士,自谓得诚意正心之学者,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大仇,而方且扬眉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盖微以讽晦翁而使之闻之,晦翁亦不讶也。
龙川陈亮,居里落拓,与邑之狂生甲,命妓饮于萧氏,目妓为妃。旁有客乙,欲陷陈罪,则谓甲曰:“既册妃矣,孰为相?”甲曰:“陈亮为相。”乙曰:“何以处我?”曰:“尔为右相。吾用二相,大事济矣。”乙遂请甲位于僧之高座,二相奏事讫,降阶拜,甲穆然端委而已。妃遂捧觞歌降黄龙为寿,妃与二相俱以次呼万岁。盖戏也。先是亮试南宫,何澹校其文而黜之,亮不能平,遍语朝之故旧曰:“亮老矣,反为小子所辱。”澹闻而衔之,未有间,时为吏部侍郎,乙探知其事,亟走刑部上首状,澹即缴状,事下廷尉,笞亮无全肤,诬服为不轨。案具,孝宗闻之,固知为亮,阴遣左右往永嘉,廉知其实。大臣奏入取旨,上曰:“秀才醉了,胡说乱道,何罪之有?”以御笔画其牍于地,亮与甲俱掉臂出狱。未几,亮又以家僮杀人,讎家置亮父于州圄,又属中执法,论亮情重下廷尉。时王丞相淮知上意欲活亮,稼轩辛公援之甚至,亮遂得不死。时考亭先生、水心先生、止斋陈氏,俱与亮交,莫有救亮迹。亮与辛书,有“君举吾兄,正则吾弟,竟成空言”云。
陈龙川自大理狱出,赴省试。试出,过陈止斋,举第一场书义破,止斋曰:“又休了。”举第二场勉强行道大有功论破云:“天下岂有道外之功哉?”止斋笑曰:“出门便见‘哉’,然此句却有理。”又第三场策起云:“天下大势之所趋,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止斋曰:“此番得了!”既而果中选。
时诸贤以光皇久阙问安,更进迭谏。亮独于末篇有“岂在一月四朝为礼”之说,光皇以为善处父子之间,亲擢第一。
水心少与龙川游,龙川才高而学未粹,气豪而心未平。水心不以为然也,作抱膝轩诗,镌诮规宜。是时水心初起,龙川已有盛名。龙川虽不乐,亦不怒,垂死犹托铭于水心曰:“铭或不信,吾当虚空间与子辨。”

⑺ 诗人毛泽东主席为什么喜欢看陈亮的词

1975年,毛泽东做了一次白内障摘除手术。据当年为他做手术的医生唐由之、张淑芳讲述,术后第五天,他第一次用眼读书,读的是一首词《念奴娇·登多景楼》,当读到“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时,毛泽东放声大哭,不能自已。英雄迟暮,格外向往当年金戈铁马的理想与情怀。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南宋文学家、思想家陈亮,一个另类的状元郎。


陈亮在毛泽东广场前

陈亮是浙江永康人。史书上写许多大人物的出生,往往伴随异象,陈亮的稀奇之处是“生而目光有芒”,就是降生后一睁眼,眼睛里就有奇特的光芒,仿佛来到世间是带着使命的。 当然,在那个时代,长得酷并不稀罕,有才那才是真的酷。陈亮“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才气逼人,浑身上下都洋溢着一股豪迈的英雄之气。年仅18岁时,他就洋洋洒洒地撰写了20多篇论文,集之为《酌古论》,纵论古今英雄人物,从汉武帝到曹操,从韩信到马援,从吕蒙到诸葛亮,颇有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架势。 当时的婺州(今浙江金华、永康一带)郡守周葵看了这部书,惊叹说:“他日国士也”。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周葵当上了副宰相,立刻聘请陈亮为幕宾,让他得以与朝中俊杰之士接触。周葵还亲自披挂上阵,为陈亮讲授《中庸》、《大学》,意图是“谈此可精性命之学”,期望把这位青年才俊纳派冲入道德性命之学的规范中去。可让周葵失望的是,陈亮在深入学习了这些经典之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那种空谈的道德性命之学无补于实际”。所以,他不但没有继续研读,还毅然背道而行,撰写了《英豪录》和《中兴遗传》两部著作,冀图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南宋复国的借鉴。他的目标不是苟且图安,而是抗金统一。

这样的人,注定不会走一条寻常路。

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陈亮“首贡于乡,旋入太学”,刚参加完乡试,就被太学招揽了。第二年,朝廷与金人媾和。南宋朝廷上上下下都长出了一口气,为暂时的和平而欣然,只有陈亮以为不可。他以布衣身份连上五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五论》。200年后的方孝儒,在读到这五论时称赞道:“士大夫厌厌无气,有言责者不敢吐一词,况若同甫一布衣乎!人不以为狂,则以为尘毁歼妄”。可惜的是,这些上疏仅到了一些掌权的大臣手中,就被斥为狂妄,没等皇帝过目,就被扔进了废纸篓。 淳熙五年(1178年)春天,陈亮再次上疏孝宗皇帝,大胆批判一班大臣退让求和、苟且求安,要求整治儒士们脱离实际的空谈风,建议“用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废除和约,对金宣战,报仇雪恨。他还要求皇帝亲自接见他,当面陈述抗金策略。这件事轰动了整个临安城(今属浙江杭州)余粗,因为这是平头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 孝宗皇帝在读罢陈亮的上疏之后,赫然震动,拍案叫绝,“欲榜朝堂以励群臣”,准备把它贴在朝堂之上,让那一帮文武大臣都受点教育。他还想“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来个破格录取,直接让陈亮入朝当官。 皇帝身边总不缺机灵人,当时孝宗最宠信大臣曾觌(音同敌)。他敏感地嗅出了皇帝的心思,立马抢先行动,连夜拜访陈亮,要拍拍保不准就是未来政治新星的陈亮的马屁。这是多好的人生机遇啊,入了皇帝的法眼,再有高官的力挺,而陈亮呢,在听到曾觌来他家请求会面的消息后,居然跳墙跑了,原因是他看不起曾觌的人品。 不见曾觌也就罢了,孝宗皇帝又陆续派出几个大臣去考察陈亮。稍有一点政治敏感性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可陈亮实在厌烦他们小儿科的提问,根本没把这几个大人放在眼里,不仅说话敷衍了事,而且脸色很难看,让他们悻悻而归。汇报的结果可以料想,陈亮肯定不会受重用了。但孝宗皇帝真的是爱才,还是决定给他个官当当,结果陈亮却一如既往地不买账,说:“我之所以上疏,是为了让国家复兴几百年的基业,难道只是用它来为自己弄个官当吗?”说完,“拂袖而去”。于是,这当官的挑子还没放在肩上,就被他撂下了。

与朱熹辩论了11年

在南宋一朝,占据统治地位思想的莫过于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其中朱熹更是居于宗主地位。他曾任经筵官,给宋宁宗当过老师,所以在当时的文人里无人能望其项背。然而陈亮却不买账,对他空谈性命之学的做法很不满意,还讥讽理学家们都是“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 本来同为才高八斗的文人,陈亮与朱熹私交不错。淳熙九年(1182年),陈亮曾至婺州拜访朱熹,相处了10多天,朱熹也曾到永康回访陈亮。两人交往频繁,对彼此的学问相当尊重,特别是陈亮,称朱熹是“人中之龙”,还说“世途日狭,所赖以强人意者,唯君一人而已”,把朱熹简直捧成了救世英雄。陈亮去见好友辛弃疾,还曾约朱熹在靠近福建的紫溪一聚,只是朱熹最终没能成行。陈亮还曾寄送自己的文章向朱熹请教,朱熹的评价是“新论奇伟不常,真所创见”,意思是陈亮的看法很有独创性和思考性。但两人在功利等问题的看法上黑白分明,一场争论在所难免。 陈亮与朱熹的论战,是以书信的形式进行的,前后长达11年之久,内容主要围绕王霸、义利、天理、人欲等问题展开。朱熹认为“道”是超乎自然的,尧舜禹三王有义理之心,故它行于三代是为王道;而汉高祖、唐太宗是利欲之心,所以它行于汉唐则为霸道。义利不两立,要“存天理,灭人欲”。对此,陈亮回信批驳说,汉武帝、唐太宗救民的功业,与行王道的三代无异,王道之治正是通过霸道之业来实现的。所以,义要体现在利上,利也是义,义利可以双行、双赢。 他们的论争虽然激烈,但仅限于学术之争,在相互切磋、相互辩难的过程中,扩大了学问的社会影响。朱熹感慨地说:“陈同甫之学已行到江西,而浙人信响已多。家家谈王霸,可畏!可畏!”陈亮的思想还对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全祖望等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与辛弃疾惺惺相惜

虽然和朱熹观点不同,陈亮却有自己的知己,那就是辛弃疾。 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冬天,陈亮自浙江永康出发,顶风冒雪,跋涉了数百里前往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北郊,专程拜访被弹劾并赋闲在家的辛弃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久病在床的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像吃了兴奋剂。两人雪中煮酒,在林中高歌,纵论天下大事,好不痛快。转眼10多天过去了,陈亮要踏上归程,辛弃疾恋恋不舍。陈亮走后第二天,他就顶风冒雪赶着车子去追。陈亮走的是官道,辛弃疾以为抄一条乡间小道一定可以追上。不想又降大雪,追到一个叫鸬鹚林的地方,由于雪深泥滑,实在是没有办法再前进了。辛弃疾十分郁闷,独自在旁边的一个村子里喝了一通闷酒。半夜时分,他听到远处传来那种悲切、呜咽的笛声,就想起祖国破碎的山河,想起和陈亮之间英雄相惜的感情,当即写了一首《贺新郎》词。词中写道:“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后来,陈亮寄信索要一首词以作纪念,辛弃疾即以这首《贺新郎》相赠。不久,陈亮以原韵回和一首,说:“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之后,两人又如此诗词相和几番,留下一段文坛佳话。 辛弃疾成为陈亮的铁哥们儿并不奇怪,因为他们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是性格相近。陈亮去拜访辛弃疾时,要过一个小桥,催马跃了3次,马都退了回来,于是大怒,一剑斩下马头,徒步走了过去。这种“豪杰”作派与“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是何其相近。这样的两个人不惺惺相惜成为死党那才奇怪。 其次是志向相投。反对苟且偷安,坚决主张抗金统一是陈亮和辛弃疾一生的梦想。那首让毛泽东痛哭的词《念奴娇?登多景楼》里就写道:“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痛心疾首地批判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恢复中原的做法。辛弃疾更是一生都在追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第三是才气相仿。陈亮“才气超迈”,辛弃疾“壮声英概”,诗词风格都类似“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就此评价道:“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一个人,一辈子,如果有这样一位朋友,是何等的幸事啊!

三次死里逃生

学问上,陈亮独树一帜,他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了转折。1168年的那次乡试后,陈亮曾两次入京参加会试,可惜都没能考中。他自己的解释是:“亮闻古人之于文也,犹其为仕也,仕将以行其道也,文将以载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则虽仕何为”。暗示自己不想当官,没考中也不奇怪。 不过,这并不是他最悲惨的经历。因为处处得罪权贵,他曾3次蒙冤入狱。 陈亮第一次入狱,是在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他在给皇帝上疏无果后,心中十分郁闷,回到家乡一度“落魄醉酒,与邑之狂士饮”,结果喝高了,言语中对朝中权贵多有贬斥。别有用心的人将他的言行告发到了刑部,刑部尚书何澹以陈亮言行不规为由,把他黜出太学。陈亮不服,对他言词上多有不恭。何澹恼羞成怒,竟将陈亮下了刑部大狱,鞭笞得体无完肤,并栽赃了他一个图谋不轨的罪名。幸运的是,孝宗皇帝得知后,曾密遣左右查访其事。等到刑部上奏时,他说了一句公道话:“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陈亮于是得免一死,逃过一劫。 第二次入狱是在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陈家家僮杀了人,而被害者又恰恰曾侮辱过陈亮的父亲,他的家属于是怀疑凶手是受陈亮指使,于是告了官。陈亮百口莫辩,又被押往大狱。幸得丞相王淮知道皇帝有不想让陈亮死的意思,加之朋友尽力营救,“复得不死”。 第三次是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一次乡宴上,陈亮面前的盘碗中放置了一些胡椒,这是乡里对待怪异之士的礼节。不巧的是,宴会后,与陈亮同坐一起的人突然暴死,陈亮又不明不白地被指控“置药杀人”,入了大狱。好在有贵人在光宗面前极力开脱,陈亮才再次死里逃生。

中国历史上最另类的状元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春,就是陈亮走出监狱的第二年,他又一次参加科举,这回不仅考中了,而且还中了状元。 据说,这完全是个意外: 光宗做事不太靠谱,孝宗把皇位都给他、退居重华宫当太上皇了,他还不按照礼节去朝拜孝宗。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光宗按时去看老爸。这事让光宗很不满,在那一年的殿试中,他出的题目就是:该不该去重华宫朝拜。对熟读“科考指南”,套题做得都快吐了的举子们来说,答这题简直轻车熟路,一个字:“该。”唯有陈亮,虽历经坎坷,却叛逆依旧。他回答说:“朝拜太上皇只是做给别人看的‘面子活儿’,一个皇帝只要把天下治理好了,收复失地,朝不朝拜已经退休了的老爹并不重要。”这番话正说到了光宗的心坎上,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陈亮点成状元。 陈亮大概是历史上最另类的状元了,他的登顶,恰恰是因为他不按儒家套路出牌。 中了状元之后,陈亮被封为建康(今江苏南京)军签判,这是他十分想去的地方,他很兴奋。可惜的是,在赴任前回家料理家事时,他得了一场急病,突然逝世,时年52岁。 陈亮是不幸的,“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身负一腔报国的热血,却壮志难酬;陈亮又是幸运的,“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他用一生不凡的足迹,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陈亮的心境与主席是多么相似啊,祖国尚未统一依旧分崩离析,百姓的生活也没有预料中的那么幸福,而这个一手建立共和国的老人,已经到了垂暮之年。经历了病痛的折磨与失明的困扰的毛主席,也不得不承认一个无奈的事实——自己真的老了!

人人都说美人迟暮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英雄迟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明知大业尚未完成,却不得不接受一切众生都要面临的现实——衰老与死亡!而毛主席当时的境遇,是我们不能够思量的,1975年前后的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外界力量的压力,还有国内的动荡。

对于这些事情,毛主席他老人家又何尝不心知肚明呢?只不过,有些事情他不能讲,有些事情他也无能为力,有些事情他也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所以,他在病床上悲从中来,情不自禁地呜咽了起来,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或许不仅仅是日益衰老的自己吧!

他心中所装的,还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可爱可敬的人民,祖国尚未统一,人民的好日子依旧是遥不可及,老人家的心里难过呀!正如毛主席在手术前,背诵的鲁迅先生的那句诗一样——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陈述历史 亮剑天下 虽千万人吾往矣 虽九死而不悔。

阅读全文

与聚欲小说网陈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斗破系统小说大全txt下载 浏览:735
小说美总裁征服计划 浏览:629
古言玄幻小说完结排行榜 浏览:441
捉妖小说txt 浏览:675
姓平的名字男生小说名字 浏览:621
设定非常新颖的末日女主小说 浏览:661
男主穿越到都市的校园小说 浏览:462
红尘都市小说全集 浏览:215
好看的大叔与萝莉小说推荐 浏览:838
炒期货小说免费下载 浏览:239
男主是尸王小说言情 浏览:61
当恶劣提督转生为舰娘免费小说 浏览:73
种田文完结短篇小说 浏览:870
皇帝皇子爱同一女主小说 浏览:415
比较好看的官能小说 浏览:419
五丁包有声小说有哪些 浏览:709
小说txt免费全完结载 浏览:888
写美国当兵的小说 浏览:372
总裁的密恋爱人小说 浏览:930
古代小说描写女孩 浏览: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