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考小说阅读有哪些题型
1、 高考语文现代文来阅读自题包括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类型。
2、 阅读题解题时对于自然科学类的一般能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往往剩最后一个需要推敲。有的就是明显错误的。社科类的要读个两三遍,读完一遍应该就能解决几个问题,剩下几个有两个选项不能决定的,实在推不出来就按第一印象,别在上面浪费太多时间。
B.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是什么
1、拿捏词义的轻重
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别。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其表现的程度就层层升级,依次加重。再如:“陌生”与“生疏”,两个词都有“不熟悉”的意思。但“陌生”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因初次接触而不熟悉;
“生疏”则可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经有过接触,因相隔时间长变得不熟悉了,或者因接触时间不长次数不多所以不熟悉。
2、限定词义的范围
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围却有大有小,这种分别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
例如:“边疆”“边境”“边界”范围是越来越小。“边疆”指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国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边界”仅指一条界限,范围最小。
3、揣摩词义侧重
有些近义词虽指意义相似,但由于词素构成不同往往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就有所不同。
例如:“景色”与“景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再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4、分清词性和语法功能
近义词一般词性相同,但也有词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例如“诞生”与“诞辰”,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词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也有因词性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如“突然”(形容词),“猛然”(副词)。
5、语感与第一印象
选词填空题还考察学生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学生在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积累,不要耗费两大量时间迂回于一道试题。此外,有些词语习惯搭配我们也需要注意,这些就是考察学生的词语积累了。
C.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解题技巧: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作用的分析
解题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梳理: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而在实际的考查过程中,“人物”和“情节”是最常见的考点,“环境”考查相对少点(其作用多为烘托人物、凸显主题),我们还要再加一个鉴赏要点——“主题”。也就是说,鉴赏小说,牢牢抓住“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这是高考小说鉴赏的最核心概念,看上去四个名词而已,实则“百变不离其宗”。做所有的小说题,都要自觉地关联到这“四要素”。比如解释词语意思,解读句子含义,分析语段作用,鉴赏艺术手法,分析语言风格,探究小说特色,都可能与“四要素”关联。
D.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型来说,有哪些答题技巧呢?语文阅读理解如何作答才能得到高分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答题技巧。
带着问题阅读。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在阅读散文之前,可以先看一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和做题的效率。
带着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把相关内容标记出来,读完文章以后再仔细分析。
理清思路。很多人做阅读喜欢先读散文,那么读完这篇散文,你得知道散文写的是什么。想搞清楚散文的主旨以及主要内容,在阅读的时候要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的句子,读散文之前一定要看标题,因为标题是一篇散文的主旨思想,就像写作文,是围绕题目写的,如果题文不符的话,那这篇散文就不会得高分。阅读也是,以标题为线索进行阅读,理清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凳物枯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枣洞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E.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1、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
2、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F. 2022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大全
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文人骚客抒发豪情壮志的资本;是国家兴旺发达,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人们独立于世界 文化 之林的基石。因为知识就是力量。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2022高考小说知识点 总结 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目录
2022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高考小说答题基础知识
如何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2022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一、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
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
1、环境
“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 故事 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方法 ),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
6.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第一种考查角度——情节
【考查角度】: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解题规律】:
①划分情节(找线索、找事件)
②概括归纳(围绕中心事件或线索,运用叠加法与合并法;主人公为主语)
③语言表形式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考查角度】: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
【解题规律】:
1、掌握微型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①设置悬念;②情节曲折;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分析伏笔与照应);④错位法;⑤巧设误会 )
2、答题时,要扣情节特点,运用术语,结合文本中特点的具体体现,举例分析。
【考查角度】:探究某一情节的作用
【解题规律】:
①答这个情节跟前后情节有何关联。(指向情节本身)
②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指向人物)
③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指向主题)
④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暗示了社会环境。(指向环境)(有时需要)
⑤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有时需要)
【考查角度】:探究某一情节是否合理
【解题规律】:
①表明观点(跟作者的观点保持一致)
②从情节安排本身、人物身份性格及 文章 的主旨出发,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第二种考查角度——人物
【考查角度】: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解题规律】:
可以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把握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为:具体语句分析+性格特点或性格特点+具体语句分析。即:作为什么人,他有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考查角度】: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解题规律】:
a.正面描写: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外貌、心理(内心独白)、细节
b.侧面描写:①对比、对比;②环境烘托;③他人介绍;④其他手法。
【考查角度】:分析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
【解题规律】: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考查角度】:评判主人公的方法
【解题规律】:
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a.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b.在小说中的地位,谁是正面描写,谁是侧面介绍;c.作者的着墨程度。d.小说的情节是围绕谁展开的。e.谁与小说标题有关。
第三种考查角度——环境
【考查角度】:考查的是社会环境的特点
【解题规律】: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时代特征、人际关系来概括。
若问的是自然环境的特点,答题思路为:①先在文中找出写景的 句子 ,看它写的是什么景物;②抓住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修饰语分析,分析时要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形容词(有些形容词可直接提取),然后归纳。
特别提醒:注意题干用语“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不同。“景物描写特点”是要答描写技巧(手法)的。
【考查角度】: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题规律】: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作用: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等
;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的氛围;④奠定…的基调(篇首)
第二部分析环境对人物所起的作用:①烘托…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 ;②.暗示人物身份、命运等。
第三部分析环境对情节所起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②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③线索。
第四步分析环境对主题所起的作用:①暗示、揭示…,主旨;②.深化主旨。
另外环境描写还有其他作用:①点题;②呼应;③表现……的特点。
友情提醒:
小说任何位置的环境描写作用:①渲染…的氛围 ;②烘托…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③表现……的特点。——共性
在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①暗示社会环境;②奠定……的基调;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暗示、揭示……主旨;
在小说中间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
在小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① 暗示、揭示……主旨;②呼应。
全文:线索
【考查角度】: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方法
【解题规律】:答题格式为:运用了……手法,突出了(表现了)……。
第四个考查角度——主题
【考查角度】: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解题规律】:
意蕴:普通道理(不局限于小说中的人物)
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a.人与环境 b.主要情节 c.人物 d. 人物间关系
【考查角度】:探究小说的情感取向
【解题规律】:
答题格式为:情感词+对象+相关事件(精神品质)
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a.作品的内容层次 b.人物(人物间关系) c.情节 d.社会环境 e.写作背景。
>>>
高考小说答题基础知识
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 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所谓典型的艺术形象,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等等(详细鉴赏方法稍后)
情节 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内的行动过程。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有的作品兼有序幕和尾声。
我们要透过情节来剖析人物的性格及小说的主题。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逆来顾受、委曲求全的性格和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题就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展现出来的。
环境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1 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往往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比如鲁迅《故乡》《药》开头的景物描写。
温习:景物描写的一般的作用(见本资料最后的总结)
2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如《祝福》中,鲁四老爷那阴冷的书房,对地狱的迷信、对寡妇的鄙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构成了祥林嫂生活和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社会环境。
二、小说要素鉴赏 如何鉴赏形象
1.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福》中,祥林嫂重复叙说“狼吃阿毛”的故事,读者会从中感受到祥林嫂失去爱子的悲痛;祥林嫂的眼神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2.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
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在听说水生要到大部队的消息后,手指的震动,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的细节,读者会感受到水生嫂内心震动与外表镇静的不同心理变化。
3. 从矛盾冲突发展、情节走向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
如《阿Q正传》中阿Q在“革命”问题上由主动转为被动的矛盾发展,具体表现为宣布革命、幻想革命、革命和幻想破灭的情节走向,读者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
4.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所制造的气氛中感受人物的情趣、心境;
从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性格。
如《药》的结尾描写坟场的自然环境,突出悲凉的气氛,烘托老妇人失去亲人的悲哀。
5、鉴赏人物形象,还要注意直接(正面)描写和间接(侧面)描写的结合。
直接描写,即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我们要学会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间接描写,是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药》中夏瑜这个典型性格,就是通过描写华老栓、茶客、夏四奶奶等等人物的相关行动、情态、语言,间接描写、塑造出来的。
知识小结 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1.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2.典型细节的描写 3.矛盾冲突的发展
4.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
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
注意: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与间接表现(侧面描写 如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的结合
三、小说要素鉴赏 如何鉴赏情节
情节结构安排的常见模式(大致分类)
(1)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注意区别:情节上摇摆——结构上延迟(《牲畜林》)
“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 )
(2)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式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构思要求。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的矛盾拧结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然后又笔力凝结在剧变的关键上,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
(3)蒙太奇式。或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4)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5)倒叙式。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鲁迅的《祝福》,写“我”回到故乡鲁镇,因经历祥林嫂的死引发对她生命片断的回忆,从而将小说的主体事件一一展现出来。
(6)留白式。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7)抑扬式。“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笑傲江湖》岳不群和令狐冲)
(8)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余华《两个人的历史》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刘慈欣《乡村教师》(节选)(2019长郡4)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一、情节的曲折起伏:全文一波三折,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二、开头与结尾的关系:有首尾(前后)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三、开头: ① 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引人注意(吸引读者兴趣)
② 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 引出下文……的情节 突出人物……形象 揭示小说的主题
③ 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基调。
四、结尾:
1.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铺垫)或者标题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欧?亨利式结尾: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更好地深化主题。②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震撼)。
3.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小说更含蓄蕴藉,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此外,还要注意:
1、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2、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再指出性格
3、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四、知识小结 小说的表现手法
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以小见大 设置悬念 埋伏笔 渲染气氛 反讽(讽刺) 对比烘托 烘云托月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叙事线索(双线) 欧?亨利式结尾 意识流 内心独白 蒙太奇(“剪接”的意思,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 荒诞手法(比虚构更为离奇)
“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设悬念 埋伏笔
设悬念: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采取的一种写作技巧。就如同我们常说的“卖关子”,更为“显性”,旨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天龙八部》乔峰(萧峰)的身世之谜
埋伏笔: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做好铺垫,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相对“隐性”,等读者读到下文内容与故事结果时,可以从前文找到相关交代,使结构严谨,而不至于有突兀之感。《山楂树之恋》中窦骁割手腕的细节
蒙太奇(montage) 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
“欲扬先抑”手法用处:要褒扬、肯定某人(事),先贬低、否定,使情节波澜起伏,前后造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对该人(事)的赞扬,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补充:文章开头一般性的作用 总起全文 引领全文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设置悬念(倒叙 欲扬先抑)
补充:文章结尾一般性的作用 总括全文 总结全文 深化(升华)主题 凸显(揭示)主题 卒章显志 与前文形成前后照应 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 照应标题
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分析人物形象 ②理清情节发展 ③联系写作背景 ④把握写作意图
主题主旨的表述模式:通过……故事,描写(刻画)了……景象(人物形象),反映(表现,表达,揭示,揭露,批判)……现状、情感、思想
补充:语言特色评价
从表现力、感染力的角度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 ③语言风格:朴实简单、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使用方言、有生活气息等。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古诗词鉴赏)语言风格特色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②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整散结合, 其他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
③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 典故 (旁征博引, 典雅韵味)
④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老舍,赵树理,贾平凹,何立伟《白色鸟》)
⑤叠字叠词,押韵 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⑥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
⑦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
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⑨语言风格 生动形象(运用各类修辞)、平实质朴(贾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_古诗词)、有生活(乡土)气息(活泼生动 老舍,孙犁,贾平凹)、使用方言、口语化(老舍,贾平凹,赵树理)、清新自然(王维,沈从文)、幽默风趣(钱钟书,梁实秋)、富有文采(形象生动传神)(刘亮程)、华美、绮丽浓艳(香艳)(温庭筠,张爱玲,毕淑敏)、典雅庄重(丰子恺)、闲适冲淡(丰子恺,周作人,林语堂)、简洁凝练、含蓄蕴藉(含蓄不显露,李商隐)、豪放(奔放)不羁、沉郁顿挫、富有哲理(周国平)、犀利深刻、调侃戏谑
古代诗歌语言风格:包括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直白、明快(明丽)、洗练、通俗(口语化)、雄奇、绚丽(华美)、含蓄、典雅、俊逸、庄重、风趣、沉郁、奔放(豪放)等。一首诗的风格可能包含互相关联的多个方面。
>>>
如何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1、制定计划
制定 学习计划 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3、做好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
2022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文章:
★ 高考红楼梦必考知识点
★ 2022高三班级复习计划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
★ 2022高三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 高考状元简单高效的学习方法
★ 高考英语易错知识点大汇总
★ 高中英语教学工作总结10篇
★ 高三教师岗位工作计划五篇范文
★ 2022高中教师教学工作计划最新10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G.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技巧有哪些
如下:
一、看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一般我们看到一个题目,就能明白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也能对文章的大意有了基本的了解。
二、通读全文。一篇短文,看完题目,接下来就是要通读一遍,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这可能是这篇短文的重要内容的总结。还要注意每段的第一句话,一般也是每段的总结,这样一遍读下来,基本上短文的大意和每段的段意就应该明白了。
三、带问题再读一遍。读完一遍后,我们就可以去读题目了,先不要着急做题,同样的把题目通读一遍,然后带着这些题目问题,再回去读一遍短文,这时候,有些简单的题目,比如直接可以从文章中,就能找出答案的,就可以直接写答案了。
四、确定区域,深入思考。这个就是阅读理解的重点及难点了,题目问题不能直接在文中找出答案,需要孩子们自己总结中心思想,甚至要自己去延伸才能得出答案。
阅读现状分析:
IDC最近的报告预测称,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扩大50倍。这当然并不仅仅是数据的洪流越来越大,全新的支流也会越来越多,各种意想不到的来源都在产生着数据。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人们探索世界的方法,驱动产业间的融合。
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品位在海量信息时代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青灯黄卷式的传统模式被即时在线浏览所取代,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数字阅读已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庞大的数据流背景下,人们寻找阅读内容的过程变得繁冗不堪,有价值信息如何被发现则成为更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推荐阅读的确能够为人们提供一定的选择性空间,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推荐来决定阅读内容,那么大多数人的阅读能力都只能维持在一个水平,因为他们阅读的内容相差无几。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需要的是更具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H. 求高考语文中小说考察的知识点(例如表达方式和其他有哪些之类)
表达方式有五种
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
1、记叙 2、描写 3、抒情 4、议论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物件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物件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物件,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五种表达方式按功能又分为两大类,即再现客观类和表现主观类。
再现客观类,包括叙述、描写、说明;其共同点在于反映客观物象,这就是说,在某地出现的事,写出来再传告到另一地方的人,一个行业里创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业传递。作者在观察、思考与表达时,多取客观态度,力求真实表述客观事物。
表现主观类,包括议论和抒情。特点是表现主观精神。议论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见解,抒情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情感。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是作者在观察生活发现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之后,有题而议才写成文章。作者在体验生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感而发才写成一篇抒情文。一句话,主观的东西向外转化和传递,即所谓表现。
一、诗歌鉴赏知识储备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考生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复习起来倍感艰难,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对其进行举例归类。
1、语言风格:精炼、含蓄、简朴、清新、明快等。
2 、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3、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表现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铺排、含蓄、幽默、象征、联想、想象。一些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4、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来说,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5、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细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二、掌握解题思路
诗词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于是简答题,受字数限制,因此考生在解答时必须做到审清题目要求,准确概括要点。答题时要注意:
1、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这方面的考查目的是看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必须结合原诗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要脱离原诗空泛而谈,否则难以说明考生是读懂了诗歌。
2、点面结合。如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可以在概括表述的同时,适当展开对个别诗联的简析。
3、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相结合。如果是对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往往两者是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表达的,很难孤立地回答其中一项内容,也就是说,当要求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中的一项时,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一起来回答。
4、要用规范的术语。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尽量用上面提到的那些名词术语来解答。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关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形式:
①触景生情(景→情):
②以景结情(情→景):
③缘情布景: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⑤景略情在: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
2、借物抒情
(1)定义及举例
(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
(三)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
1、点染2、曲直3、隐显4、移情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一)基本概念:
(二) 考试重心
(三) 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
(1)定义(虚实的内涵)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①相反相成
②相辅相成
(4)“虚”与联想、想象
2、动静结合
(1) 基本概念
(2) 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4、细节描写
5、色彩的渲染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7、白描
8、疏密
9、诗中有画:
二、议论
三、记叙
修辞手法
一、比喻 四、借代 七、设问
二、比拟 五、夸张 八、反问
三、双关 六、对偶 九、互文
十、列锦
(一)定义
(二)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2、简远美。3、含蓄美。
十一、迭字
表 现手法
一、象征:
(一)定义 (二)条件与特征
(三)作用:
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
三、抑扬
(一)概念:
(二)分类
1、欲扬先抑
2、欲抑先扬
(三)相关范畴——褒贬
1、似贬实褒 2、似褒实贬
四、衬托
(一)概念:
(二)分类:
1、性质分类
(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2、内容分类:
(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
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五、对比
渲染
六、用典
(1)用语 (2)用事①引用神话故事。②运用历史故事。
方式型别 (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七、照应
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三、结构对比:
四、卒章显志
(基本上就是这样了,如有问题请追问,乐意解答。)
考点是价格与货币发行 流通速度的关系,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定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定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定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 *** 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 *** 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定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开启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鉴赏形象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写作
必背的六十四篇中初中学的占大半!很多文言文之类中的知识点也是要考的。诗词鉴赏也很需要初中的功底。其他方面例如阅读理解、作文都是融会贯通。
另外在讲课的时候也会很多地回忆起初中学的内容,哪篇哪篇课文啦,哪首诗啦什么的。
所以,如果你是初中生,还是要好好学。
高1高2占80%,高3占20%左右高1高2基础打好,高3跟着老师步伐就OK了不必刻意制定计划。经验就是听好每堂课,多做题把不懂的搞懂。多问多总结重视每次考试。认真听课最重要!祝你好运-金榜提名!
高考语文考点梳理
一、语言知识
(一)语音
1、难度有所降低,不故意为难考生。近几年的“对中选错”的命题思路,与以往的“错中选对”相比明显降低了难度。
2、注重异形同音汉字的误读和多音误读现象。
3、读音的字都是在声母或韵母上有所不同,不涉及声调问题。
4、词语、成语中难读字的读音要高度重视。例如“盥(guàn)洗”、“霰(xiàn)弹”、“饮鸩(zhèn)止渴”、“暴殄(tiǎn)天物”、“卷帙(zhì)浩繁”。
(二)汉字
1、考查使用频率高且错误率高的词语。它们或音同、或音近、或形似、或义近而容易混淆。
2、词语与成语、熟语字形一并考查。
3、陈述句子中辨别错别字与词语组合式辨别错别字,交替命题。以后者的词语组合为重点,因为后者的考查面较前者大。
(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将纳入考试范围。
(四)词语
1、同义词、近义词、虚词的辨析仍然是词语考查的重点。
2、词语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均以当代使用率比较高的词语为主,内容涉及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哲学、体育诸多领域。
3、成语的考查仍然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纵观近十年考查的42个成语。其特点如下:
①感 *** 彩的误用。如“无所不为”、“处心积虑”、“趋之如鹜”。
②适用物件的误用。如“美轮美奂”、“炙手可热”、“洗心革面”。
③望文生义的错误。如“不刊之论”、“首当其冲”、“万人空巷”。
④容易混淆的成语。如“应接不暇”与“目不暇接”、“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
⑤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如“苦心孤诣”、“灯红酒绿”。
4、考查的词语在常用与非常用之间。命题不太涉及生僻词语,但一些稍微生僻的词语也会考查,如“颐指气使”、“发祥地”。
(五)病句辨识
1、“搭配不当”题是每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率最高的。搭配不当、句式杂糅、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是经常出现的。
2、修改病句,也是经常出现的,常常放在Ⅱ卷中的语言运用题中。
3、病句题来源于当前的报章杂志。
4、辨析病句的方法。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涉及到的实词、虚词,越来越贴近教材。
2、文言文试题在变化中求发展。
①双文字的阅读测试,资讯量因此而增大。
②语言题与内容理解、分析题比例由3:2发展为2:3。
③试题中“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设题明显。
3、文言句子的翻译
①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
②文言句式、关键词语是翻译的重点。
③文言句子的翻译侧重议论色彩的句子。
(二)背诵默写
1、课本名句。
2、一些课外常见的、常用的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能激励人向上的名句,这些名旬应有一定的思想性。文化内涵丰富且脍炙人口。
(三)古诗鉴赏
1、古诗鉴赏不讲全诗的巨集观测试,而注重抓点带面。
2、往往借助古人的评点展开赏析。
3、采用一个开放性较强的主观性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1、社会科学类文章与自然科学类文章主要考查理解、判断、推断的能力。偏重于抽象思维的考查。
2、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偏重于形象思维的考查。
3、形象思维考查的内容及特点,散文考查的可能性最大,但小小说值得重视。
形象思维从设题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较抽象语句的理解。
②形象的认识与把握。
③隐含义的挖掘。
4、科学类文章阅读在设定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
①偷换概念。
②悖设因果。
③颠倒主次。
④扩大外延。
⑤改换性质。
在设定正确选项时,往往运用“似非而是”的手法。
5、文学作品阅读:
①对筛选并整合资讯的能力的考查是重点,又是难点。
②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对一些主观性强的题目进一步突出开放性。
③加大现代散文阅读的难度。
四、语言的运用
(一)仿写、扩写、缩写
仿写:
1、每年命题的仿写句,大都在二至三句,形式多样。
2、仿写句大都围绕比喻、对偶、排比、反问等修辞格命题。
3、仿句侧重于正反意义的命题。
扩写:
1、扩充套件语句、重在围绕主题词展开。
2、扩充套件语句题与中学生活关系紧密。
缩写:
压缩语段题大都围绕“新闻”设题。
(二)简明、连贯、得体
简明的考查:对多余词语的删除。依据保留必备词语而不产生异义的标准。
连贯的3个条件:统一的话题、合理的句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连贯题常考常新。
得体大都侧重在人与人的称呼上,语境的场合上.情感的色彩上。
今后要注意的形式:
①将表格内容转换为文字表述。
②对对子。
五、作文
(一)高考作文的开放性原则
在内容上,高考作文的题材应该尽量开阔,触及的面应该尽量宽广。在形式上,将继续坚持“三自”方针.淡化文体要求。选材更加自由,给考生更大限度的写作自由。
(二)高考作文的限制性原则
话题作文是在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从而检测学生在作文能力上所达到的高度。在写作要求方面限制性也较以往有所增强,有效地起到了抑制、减少乃至杜绝宿构、套写、抄袭的作用。
(三)培养发散思维,强调辩证意识
发散思维与求同思维是一对矛盾。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十分强调话题的发散性、多元性、辩证性、多角度、立体化。而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意味着辩证思维的作文开始回归
考察的知识点:
同底数幂的乘法.
首先,我觉得你的问题有些模糊!
我觉得中考、高考语文题型都比较灵活。所考察的知识点重在平时积累:如字音字形、成语的使用、病句的辨别、标点符号的使用、古诗词名句的积累等。另外就是阅读理解和写作,全靠平时训练。
总的来说,我觉得以专题的方式复习比较好。
I.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板总结大全
高考前的第一轮复习正在火热进行中,同学们要利用这些复习的时间强化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板 总结 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板总结
分析文章结构
分析写作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纲解读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板总结
概括主题内容
1、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 故事 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 反思 。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2、解题 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 句子 (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 文章 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品味语言特色
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 造句 (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2)解题思路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
分析文章结构
1、分析文章结构的技法
(1)分析小说的标题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分析小说的开头
开头方法: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②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常见作用: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巧妙地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有时还能增添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析文中的某句话
常见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展现。
(4)分析小说的结尾
①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尾。常见的作用有:
a.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b.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②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常见的作用有:
a.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中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b.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中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c.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③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常见的作用有:
a.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耐人寻味。
b.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c.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思维方向)好处: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分析构思方面的特点;②分析文章开头、结尾的特色。
(2)解题思路
首先要了解巧妙的构思方法有抑扬结合、倒叙插叙、设置悬念、误会巧合、思维突转、运用象征、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抖包袱亮底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
分析写作技巧
1、分析写作技巧的技法
(1)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文章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解题思路
①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c.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②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 语文知识 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a.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b.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c.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临场技巧:
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设题点是对形象的感知和概括能力。
(1)赏析人物(①分析塑造手法;②把握人物思想性格;③通过社会环境,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补充鉴赏人物形象;④分析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行动、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2)把握故事情节(领会所揭示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性格发展的曲线)。
(3)体味环境描写(着眼于小说三要素之间的联系)。
(4)鉴赏语言,注意从作品实际出发对人物语言的个性、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进行具体分析。
(5)特别是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 散文 、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 说说 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板总结大全相关文章:
★ 2020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小总结
★ 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大全
★ 高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阅读提醒答题技巧总结
★ 高三语文阅读答题套路与技巧
★ 高三语文阅读答题技巧集锦
★ 高中语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公式
★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
★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套路有哪些
★ 2020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J. 求多篇适合高三练习的外国小说阅读语段(最好附答案)
美好的声誉
文/比尔·盖瑟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在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
“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一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3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财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选自《青年文摘》2006年第2期)
12、小说第一节,比尔·盖瑟想对儿子说些什么?他为什么选择在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讲这个故事?(6分)
答:
13、小说在第五、第六两节为什么极力渲染银行家尤尔先生不肯卖土地?(4分)
答:
14、先概括小说主人公爷爷的品质,再分析小说为什么没有直接描写爷爷的音容笑貌,而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介绍他的人品和声誉。(8分)
答:
15、分析小说结尾所引用的那首小诗的作用。(4分)
答:
12、想对儿子说这片美丽的土地的来历;(3分)儿子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希望他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继承爷爷的美好品质。(3分)
13、与下文尤尔先生不仅卖土地而且低价出卖的情节形成对比,(2分)从而证明爷爷的美好声誉在这件事中起了巨大作用。(2分)
14、勤劳、宽容、慈祥、诚实、正直;(5分)通过他人之口介绍爷爷的品质更真实可信,更能表现一个美好声誉的广泛影响。(3分)
15、作用:升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2分)照应开头。(2分)
(一)病 人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是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选自《北京晚报》)
【练 习】
1.开头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小说总共写了“她”做的4件事,请根据文意概括,并写出这4件事的共同点。
3.小说的标题是“病人”,从全文看,①到底谁是病人?②得的是什么病?③以“病人”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4.这是一篇优秀的小小说,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其艺术特色。(80字左右)
(二)演 戏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那股傻劲,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我要证明什么?新加坡人的冷漠感?老实说,这个灵感还是来自长堤彼岸的一则新闻,一个记者,为了测试人的反应,与一个警察合作,他扮演抢匪,与扮演警察的警察在大街上追逐。结果他获得了满意的答案:没有人加入追逐的行列。由此而证明人类的自私等等,据说很是轰动。我请芬和我合作,我们扮演一对情侣,我们的目标是乌节路的一座购物中心。我们选择人最多的时刻走进去,然后按照计划,我仿佛喝醉了酒,一颠二摇就倒在地上。芬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叫得蛮像的,多亏她练了三天的尖叫。这叫声果然奏效,一下子吸引了几个人上前来看。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稍感到温暖。“请你们帮帮忙,我的男朋友昏倒了。”芬以颤抖的声音说。她是我们戏剧团的成员,这点演技当然难不倒她。我正期待有一双强而有力的手,往我胳肢窝一夹,把我从地板上扶起来。然而,几分钟过去了,除了耳边嘈杂的声音外,那双手始终没出现。忽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芬的声音钻入耳根:“起来吧,戏演完了。”我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周围的人还是那么匆匆忙忙,仿佛刚才那一幕未曾发生过。倘若地上躺的是一具死尸,会不会有人走过去看一眼呢? 我们转移阵地到另一座购物中心去,如法炮制再昏倒一次,我始终无法接受那个叫做冷漠的现实。这次,倒有一对情侣上前来看几眼,不过也仅仅是几眼,什么话也没留下就走了。我正要睁眼的时候,一个洋妇(大约六十岁)走来了,我听见她问:“怎么回事?”芬说:“我男朋友昏倒了。”
“快送医院吧,需要我帮忙吗?”
芬还没回答,我已经忍不住爬起来了,老妇有点惊异,我把原委告诉她,她笑笑走开。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还要试下去吗?”芬问。
朋友,你说呢?
(选自新加坡怀鹰小小说集《哀悼青春》)
【练 习】
1.
(1)“我”为什么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
(2)“我”进行的测试是不是和那个新闻记者一样希望获得“满意的答案”?为什么?
2.
(1)“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稍感到温暖。”
为什么?
(2)“周围的人还是那么匆匆忙忙,仿佛刚才那一幕未曾发生过。倘若地上躺的是一具死尸,会不会有人走过去看一眼呢?”这句话表达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小说最后写道“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试结合全文分析这“苦涩的笑”的含义。
4.下列对小说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新闻记者所做的测试,之所以让“他”很满意,是因为“他”深信人类是自私的、冷漠的。
B.在乌节路的购物中心,芬的尖叫声吸引了很多人来关心她,这让“我”感到心里很温暖。因为虽然没有人来帮助“我”,但至少证明人们并不是冷漠自私的。
C.小说最后芬问“还要试下去吗?”不仅表达了她对这次试验的失望,而且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使小说显得余韵悠长。
D.本文深刻揭露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感情麻木、道德沦丧、尔虞我诈的黑暗的现实。
E.小说情节平淡无奇,布局谋篇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波澜,但由于内容反映了人道关怀这一社会性的问题,所以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三) 修 面
随着九爷推子擦擦的声响,父亲浓密而微卷的胡子一绺一绺地掉在白色的围布上。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
很快,九爷就将父亲的络腮胡子和嘴唇周围的胡子推了一遍,父亲剩着胡碴的脸像收割后的麦地。
九爷放下推子,说你爹怕有一两个月没剃胡子了吧?
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
九爷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点热水来。
我提起墙角那只父亲用了许多年的铁壳水瓶,倒了开水,又从缸里舀出冷水对上,试了试水温,把脸盆端给了九爷。
九爷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脸帕,卧进水里,停了一会儿后捞起,稍稍捏捏水,便用帕子在父亲的腮上和嘴唇四周来回地润;润过后,才用细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子,刷在父亲刚推过的胡碴上;然后九爷才掰开剃刀,向父亲抹满香皂沫子的脸上刮下去。我看着九爷努力地叉开腿,弓下身,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以便更好地剃掉父亲粗壮的胡碴……
小的时候,父亲总爱用他的胡碴扎我的脸。记得有一次我拉着父亲的手,指着墙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像对他说:爹,你为啥不留个他们那样的“大扫帚”呢?父亲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那多不方便,吃饭还得撩着胡子。说着父亲就做了一个撩起胡子的动作,惹得我哈哈大笑。其实我知道。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去理发修面,因为每天都有两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课等着他去上、作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许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而父亲的胡子又属于长得特别快的那种,像割后的韭菜,因此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胡子。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 九爷的剃刀刮过,父亲的腮边及嘴唇四周一片铁青。应当说,刮了胡子的父亲是个相貌堂堂的男人,尽管那脸庞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和瘦削。二十多年来,父亲很少正经八百地修过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九爷是个地道的老剃头匠,每道工序都极熟练极认真,不多时,九爷的剃刀就又刮完了父亲的额头、眉下、鼻梁、耳廓,最后拧一把热毛巾,给父亲擦了脸。这样,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结束。九爷撤去围布,我扣上父亲半新的中山装的风纪扣,然后走出门,对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说,你们可以进去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练 习】
1.写出你对“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的理解。
2.“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中“一长串”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3.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并不是故弄玄虚,文中有多处伏笔,请写出其中的3处。并写出这样结尾的作用。
4.作者晓尧曾说:“小小说就是那种真正让自己感动过的东西,久久萦绕于怀之后,最终以绝佳的方式流泻出来。”在这篇小说中,①真正让作者感动过的“久久萦绕于怀”的是什么?②“绝佳的方式”又指什么?
(一)1.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②烘托人物的外在美和典雅的气质。 2.①电梯超载,“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②农民大伯不明白什么是“双层停”,她走出电梯送大伯。③电梯里有人对要去的地方不肯定,她主动指点。④急忙下电梯的姑娘的玫瑰花掉了,她迅速捡起追了出去。共同点:主动帮助别人。 3.①电梯上戴眼镜的女士和剩下的十余。②冷漠、自私自利。③揭示了当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冷漠病态的关系,从而唤醒人们的良知,宁可被冷漠的人视为“病人”,也不要成为不知关心别人只知关心自己的冷血动物。 4.参考角度:写作角度独特,以小见大,把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事,浓缩在乘电梯这样一个平常而又独特的场景,使情节更集中,人物更突出。小说所反映的事发人深思,却没有教条的说教,褒贬也不露声色,符合小小说创作的重要法则:“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本身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点出来”(恩格斯)。以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人物形象。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二]
1.(1)希望能够推翻一个新闻记者证明的“人类是自私”的说法,测试一下新加坡人的冷漠感。不相信人们真的会那么冷漠。(2)不希望。“我”不相信人们真的会那样冷漠。 2.(1)感到有人来帮助自己,证明人们并不是冷漠麻木的,自己演戏的目的达到了。(2)对麻木冷漠的人们一种深深的失望和悲伤。 3.我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不相信新加坡人没有同情心,然而事实证明了现实就是如此,惟一愿意帮助自己的还是一个大约六十岁的外国妇女。我对这样的现实感到痛苦和失望,同时也包含了对这种结果的不甘心。 4.BD
(三)1.①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②父亲工资微薄,工作量大,家务繁重,没有时间去修面。③父亲很尊重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总是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 2.不能删去。“一长串”表明来悼念父亲的学生很多,更能表现父亲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从而使父亲作为一个地位卑微的民办教师的形象更突出、更高大。 3.伏笔:①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②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作用:扣人心弦,震憾人心。 4.①父亲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②侧面描写。通过我的回忆以及我、九爷、学生们对父亲的态度来写父亲。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网]:http://www.sjyw8.com/sj/xxsht/200804/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