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分析《萧萧》小说的叙事特点以及所采用的的对比等艺术手法
托多洛夫的"叙事转化"理论认为,动词谓语的转化使小说的情节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在沈从文的《萧萧》中,"现实秩序"层面的叙事转化过程揭露了人生的悲剧性和世界的残酷性;在"精神层面"的叙事转化的过程中,萧萧只是命运的顺从者,她对生活没有追求;她的精神世界毫无主体性,是现实世界被动的客体。小说中的两个叙事转化层面,共同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
Ⅱ 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考纲要求: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等级:分析综合C)
注意散文耐乱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蚂橡突的.设置。
知识回顾:
(一)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一、散文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昌物档,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二、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基本特征:
一,性格刻画丰富、细致;
二,情节构造完整、复杂;
三,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叙述方式: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环境: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二)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Ⅲ 鲁迅的小说为什么采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一、鲁迅的《故乡》采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
1、表现方式
《故乡》通篇采用了对比艺术,把人物刻画同景物描写巧妙的穿插、溶汇在一起,使整个作品构成一幅色调十分和谐、鲜明的图画。这篇小说通篇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上。
闰土前后对比:从前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现在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杨二嫂的前后对比:从前的杨二嫂是“豆腐西施”, 脸上“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现在的杨二嫂“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对比的特点
(1)首先,《故乡》的对比是用纯一色的白描手法来体现的。作者的语言精确朴素, 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通过闰土和杨二嫂人物形象的直接描写,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2)其次,《故乡》的艺术对比中, 渗透着浓郁的诗情。作者对故乡、对劳动人民的真挚的热爱,都熔铸在作品里。
(3)再次,《故乡》的艺术对比里, 蕴藏着深沉的人生哲理。
二、《故乡》简介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
文章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Ⅳ 变色龙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进行对比.夸张等艺
作者在文中中四次写了奥楚蔑洛夫的大衣,通过对“脱大衣”与“穿大衣”的细节描写,揭示其诚惶诚恐的心态。他面对将军家的狗,如同面对将军,惟恐照顾不周,殷勤不够;衣服成了他出尔反尔的遮掩之物,是他“变色”的最好工具。
面对小百姓时,奥楚蔑洛夫的大衣似乎威风八面、作威作福的象征,穿着这大衣,就有了借助的权力,可以对小百姓凶横霸道;对位高权重者奥楚蔑洛夫的大衣又成了权力的卫道士,极力袒护那些位高权重者。契诃夫通过“大衣”细节的设置,出神入画的刻画了奥楚蔑洛夫的内心。
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又是多变的,对不同的对象可以说不同的话;对同一对象说不同的话,语言明快,其随心所欲、见风使舵的技巧可说是纯熟无比,显示出官场“老油子”的心态,更表现出他是沙皇忠实走狗。
(4)小说对比阅读写作手法扩展阅读:
作品鉴赏
《变色龙》中的对话描写,以奥楚蔑洛夫为中心,可以分为五组:奥楚蔑洛夫与赫留金的对话描写,奥楚蔑洛夫与围观群众的对话描写,奥楚蔑洛夫与助手的对话描写,奥楚蔑洛夫与将军家厨师普洛柯尔的对话描写,奥楚蔑洛夫与小猎狗的对话描写。
契诃夫通过这五组对话描写,一方面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变色龙》中涉及到的人物的性格,揭示了奥楚蔑洛夫及周围众人的心理。
奥楚蔑洛夫对不同的说话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其对话内容有时是渐变的,有时却是突变的;对人如此,对狗亦如此。渐变时靠“脱加”或“穿大衣”的动作过渡,突变时干脆、果断,直接用语言和面部表情显现。
Ⅳ 小说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小说的表现手法:
1、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
3、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作用:突出对比物的鲜明特征,增强文章感染力,彰显主题。
4、悬念: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引发下文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5、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