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四十一节 醒醉草(三) 开元天宝遗事文白对照附加评论版
二.与兴庆池相关的传说
1.帝王之气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兴庆池那片区域,曾弥漫着浓厚的帝王之气,原文如下:
相王子五王列第于其北,望气者言,“常郁郁有帝王气,比日尤盛。”乙未,上幸隆庆池,结彩为楼,宴侍臣,泛舟戏象以厌之。
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相王李旦的五个儿子在垂拱年间都取得了亲王的封号,他们把宅第建在隆庆池的北边,排成一行。有些擅长望气的人说:“这里有浓厚的帝王之气,近来这种气息特别旺盛。”乙未(十四日),唐中宗驾临隆庆池,派人在此地临时搭建出一座用彩纸装饰的高楼,和侍奉他的廷臣们在此地举办宴会,并在池面上泛舟、在池边戏耍大象,他希望用这些举措镇住此地的帝王之气。
在《唐会要卷三十》中,也有与兴庆池相关的记载:
望气者云,有天子气。中宗数行其地,命泛舟,以驼象踏气以厌之,至是为宫焉。
通过《唐会要卷三十》的补充,我们可以得知,唐中宗不止一次的来到兴庆池边,他戏耍的不仅有大象,还有骆驼——希望通过大象和骆驼的踩踏,将这股浓厚的天子气镇住。但是,他的所有努力全都归于失败——几年后,兴庆池的岸边建起了兴庆宫,唐中宗的皇位也被唐睿宗一脉夺取了。
2.神龙赐雨
在《唐会要卷二十二龙池坛》一节中,有如下记载:
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有龙见于兴庆池,因祀而见也,敕太常卿韦縚草祭仪。
元和十二年四月,上以自春以来,时雨未降,正阳之月可雩祀,遂幸兴庆宫堂祈雨。忽有一白鸬鹚,浮沉水际,群类翼从,左右咸异之,俄而不见,方悟龙神之变化,遂相率蹈舞称庆。後大雨果下。
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有龙在兴庆池中出现,因为受到祭祀,所以再次出现。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让太常卿韦縚起草了祭文。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唐宪宗李纯到兴庆宫内的祠堂中求雨,这是因为以下原因:1.自立春以来,还未降下一场及时雨。2.四月是正阳之月,可以进行祈雨的祭祀。在皇帝求雨时,忽然有一只白色的鸬鹚(水鸟)在池水中忽上忽下,其它的鸬鹚紧紧的跟随在它身边。唐宪宗身边的侍从们都对眼前的景象感到奇怪,片刻后,就看不见这群鸬鹚了。这才明白——白色的鸬鹚是龙神变成的,于是,侍从们一个接一个的舞蹈,以此向皇帝表示庆贺。后来,果然降下了大雨。
和上述记载相比,以下两则与求雨相关的故事要离奇的多。这两则故事是从《明皇杂录》中摘抄的。
第一则:
唐天后尝召诸皇孙,坐于殿上,观其嬉戏,取竺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后,纵令争取,以观其志。莫不奔竞,厚有所获,独玄宗端坐,略不为动。后大奇之,抚其背曰:“此儿当为太平天子。”遂命取玉龙子以赐。玉龙子,太宗于晋阳宫得之,文德皇后常置之衣箱中,及大帝载诞之三日后,以朱络衣褓并玉龙子赐焉。其后常藏之内府,虽其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及玄宗即位,每京师愆雨,必虔诚祈祷,将有霖注,逼而视之,若奋鳞鬣。开元中,三辅大旱,玄宗复祈祷,而涉旬无雨,帝密投南内之龙池,俄而云物暴起,风雨随作。及幸西蜀,车驾次渭水,将渡,驻跸于水滨,左右侍御或有临流濯弄者,于沙中得之。上闻惊喜,视之泫然流泣,曰:“此吾昔时所宝玉龙子也。”自此每夜中,光彩辉烛一室。上既还京,为小黄门攘窃以遗李辅国,李辅国常置于柜中。辅国将败,夜闻柜中有声,开视之,已亡其所。
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大唐天后武则天曾召见众位皇孙,她坐在宫殿上方,观看皇孙们嬉戏,武则天取来由竺西国进贡的玉环、玉钏、玉杯、玉盘,将这些宝物摆放在孩子们的身边,让他们尽情争夺、拿取,用这件事观察皇孙们的志向。皇孙们基本上都在奔跑、争抢,然后取得了丰厚的收获,唯独李隆基安稳的坐在一边,一点也不心动。武则天对唐玄宗的表现感到非常惊奇,拍着李隆基的背说:“这孩子应当成为太平天子。”于是,命人取来玉龙子,将它赐给李隆基。玉龙子,是唐太宗李世民从隋炀帝的行宫——晋阳宫中获得的宝物。平时,文德皇后长孙氏将它放在衣箱中,在天皇大帝李治出生后的第四天,文德皇后用红格子衣服包裹着他,并赐给他玉龙子。此后,玉龙子长期被储藏在王室的仓库中,这件宝物虽然只有数寸大小,但是质地温润、做工精巧,不是人间的工匠所能制造的。在唐玄宗即位后,每当京师地区得不到及时的雨水时,唐玄宗一定用虔诚的心态向玉龙子祈祷,在即将得到甘霖浇灌的时候,如果靠近玉龙子、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到,玉龙的鳞片和颈毛仿佛都在振动。在开元年间的中期,三辅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情,唐玄宗再次向玉龙子祈祷,然而,经过十天的等待后,依然没有下雨,皇帝将玉龙子秘密的投进兴庆宫内的龙池中,片刻后,在三辅地区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浓厚的乌云,狂风和暴雨随之而来。在唐玄宗到西边巡幸蜀地时,天子的车驾停留在渭河边,即将渡河,唐玄宗临时停留在河边。在皇帝身边的侍卫中,有一些人靠近河水,清洗衣物,从河沙中得到了玉龙子。皇上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惊喜,他看着玉龙子,潸然泪下,说:“这是我以前的珍宝玉龙子啊!”从此以后,每到夜间,玉龙子所散发出的光彩可以照亮一间屋子。皇上返回京师长安之后,玉龙子被几个小宦官偷走了,他们将这件宝物送给当时的权臣李辅国,平时,李辅国将玉龙子放在柜子里。在李辅国即将败亡的时候,他在夜间听到了从柜子里传出的声响,打开柜子一看,玉龙子已经不知所踪。
第二则:
唐开元中,关辅大旱,京师阙雨尤甚,亟命大臣遍祷于山泽间,而无感应。上于龙池新创一殿,因召少府监冯绍正,令于四壁各画一龙。绍正乃先于西壁画素龙,奇状蜿蜒,如欲振跃。绘事未半,若风云(此处的“云”字取自守山阁丛书的影印本,与中华书局于1994年9月出版的《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的“雨”字不同)随笔而生。上及从官于壁下观之,鳞甲皆湿,设色未终,有白气若帘庑间出,入于池中,波涌涛汹(此处的“波涌涛汹”一词取自守山阁丛书的影印本,与中华书局于1994年9月出版的《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的“波涛汹涌”不同),雷电随起,侍御数百人皆见(此处无逗号,与中华书局于1994年9月出版的《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的断句不同)白龙自波际乘云气而上,俄顷阴雨四布,风雨暴作,不终日而甘霖遍于畿(jī,指国都附近的地区)内。
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在唐朝开元年间的中期,关中及三辅地区大旱,西京长安缺乏雨水的情况尤其严重,唐玄宗多次下令,让大臣们到各个山川湖泊之间祈祷,然而,得不到任何回应。唐玄宗派人在龙池的岸边新建了一个宫殿,为了装饰这个宫殿,唐玄宗从少府监召来画师冯绍正,命令他在大殿的四壁上各画一条龙。于是,冯绍正先在西面的墙壁上画出了龙的线条,形状奇特,蜿蜒曲折,就像要振鬣高飞一样。还未画完一半,仿佛有风云随着画笔的挥动而产生。皇上和他的随从们站在墙壁下观看,龙的鳞甲全湿了,涂色还未结束,就有白气从堂前檐下的垂帘处穿出,进入龙池之中,接着,池中波涛汹涌,随之而来的是电闪雷鸣,数百位服侍唐玄宗的随从们都看到了如下情形:一条白龙从波浪中乘云而上,飞到天空中。片刻后,天空中布满了黑色的云彩,突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不到一天时间,京城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都得到甘霖的浇灌。
3.洞庭鱼脍
在《类编长安志》中,有这么一句文献:“取洞庭湖鲫鱼养于池,以为脍,日以游宴。”作者骆天骧在这段文献前注明——引用自《明皇杂录》。
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将从洞庭湖中捕捉的鲫鱼养在龙池内,进餐时,把一些鱼捕捞上来,做成鱼片,连续好几天都在这里游玩、举办宴会。
不过,据笔者查证,在当代的《明皇杂录》中,并无上述文献,这也符合历代学者的观点:流传至今的《明皇杂录》既非原本,也非完帙。在中华书局于1994年9月出版的《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明皇杂录》中,已经从历代书籍所引用的文献中收集了大量的佚文,但遗漏了上述这一条。
4.神龙再现
在唐代官员张读编著的传奇小说集《宣室志》中,有一篇名为《兴庆池龙》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被宋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引用,全文如下:
唐玄宗尝潜龙于兴庆宫,及即位,其兴庆池尝有一小龙出游宫外御沟水中,奇状蜿蜒,负腾逸之状。宫嫔内竖,靡不具瞻。后玄宗幸蜀,銮舆将发,前一夕,其龙自池中御素云,跃然亘空,望西南而去。环列之士,率共观之。及上行至嘉陵江,乘舟将渡,见小龙翼舟而进。侍臣咸睹之。上泫然泣下,顾谓左右曰:“此吾兴庆池中龙也。”命以酒沃酹(lèi,含义是: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上亲自祝之。龙乃自水中振鬣而去。
将这篇故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唐玄宗李隆基未当上皇帝前,曾住在兴庆坊(后改建为兴庆宫),在他登上皇位后,一条小龙出现在兴庆宫内的兴庆池里,这只小龙曾游到皇宫外面的河道中,它的形状非常奇特:在水中蜿蜒的游动,就像飞腾时的姿态。皇宫内的嫔妃们和宦官们全都看的清清楚楚。后来,唐玄宗因为安禄山的反叛,不得不巡幸蜀地,天子的车驾即将出发。在出发的前一晚,兴庆池中的那条龙驾着白云飞到连绵无际的天空中,朝西南飞去,皇宫内的卫兵们同时看到了这一幕。在天子的车驾抵达嘉陵江后,唐玄宗登上船,将要渡江,只见一条小龙在船的侧翼游动,唐玄宗身边的侍卫们和大臣们都看到了这一景象。唐玄宗潸然泪下,回头看着左右侍从说:“这条龙曾出现在我家附近,是兴庆池中的那条龙啊。”他下令,让身边的侍从将酒浇在甲板上,皇上亲自祷告。这条龙才在水中振动了颈上的长毛,游走了。
综上所述,兴庆池在唐代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地方,能到兴庆池游玩的人,大多是李唐帝国的王侯将相,所以,这里长出醒醉草这样的神奇植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Ⅱ 唐代传奇详细资料大全
《唐代传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人传奇,或称唐传奇。唐传奇在经过发轫期的准备,兴盛期之后,终于在晚唐时期开始衰落。
唐代传奇内容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大量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人物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反映面较过去远为广阔,生活气息也较为浓厚。
Ⅲ 唐传奇一书介绍
唐传奇
传奇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著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2.唐传奇繁荣的原因
唐代经济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使市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各种民间艺术得以发展,为传奇小说创作奠定了社会的基础。唐代各种文学形式的繁荣,并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也为唐传奇在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上提供了营养。唐代科举考试中的“温卷”之风,也推动了传奇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以来志怪及志人小说的创作则是唐传奇产生的文学渊源。
3.唐传奇的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初、盛唐是唐传奇的发轫时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的过渡。作品数量不多,现存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的《游仙窟》,内容近于志怪,艺术上也不够成熟。
中唐是唐传奇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作家和作品数量最多,而且颇有名家名作涌现。如陈玄佑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内容题材涉及到爱情、历史、政治、豪侠、志怪、神仙等,但大多作品体现了较强的现实精神,创作方法与艺术技巧更加成熟。
晚唐是唐传奇的衰落事情。虽然作品数量不少,并出现了专集,如牛僧孺的《玄怪录》、皇甫枚的《三水小牍》、裴鉶的《传奇》等,但内容较为单薄,艺术上也较为粗俗。唯有豪侠题材的作品成就较高,如传为杜光庭的《虬髯客传》就是最著名的作品。
唐传奇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一、唐传奇的思想内容唐传奇题材广泛,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
这类作品表现了对婚姻爱情生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抨击了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门第等级观念。其次有讽刺批评社会的一些现象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批判精神。还有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外传》、《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等,往往借历史表达思想情感。此外,描写义侠刺客的题材的作品也不少,如《聂隐娘》、《红线》、《昆仑奴》、《虬髯客传》、《谢小娥传》等,反映了反抗强暴和侠义的思想精神。另外还有一些描写神仙鬼怪的作品,如《古镜记》、《补江总白猿记》等。
二、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唐传奇的创作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唐传奇在小说发展史上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对生活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走向了细致化的艺术境地,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精神心理的展现,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具有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并且开始注意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
其次,唐传奇是“有意为小说”,因此在创作手法上较六朝志人的偏重写实增强了虚构性,较六朝志怪的偏重记述传闻增加了再创作性,作家真正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想像和艺术创造,而且在艺术构思、情节结构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此外,唐传奇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语言、词采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采用散体古文,适当吸取了民间口语,也常插入诗词,提高了小说的表现力。唐传奇的地位和影响
唐传奇作为文学史上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的短篇小说,难免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譬如史传为传奇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营养,但同时传奇也就往往采用史传的简洁笔法,而省略必要的交代和细致的描述,有时更用归纳的方法写人物,这对小说而言,其实是不合适的。又譬如《云麓漫钞》说士子欲以传奇显"史才、诗笔、议论”,确实唐传奇作品中普遍存在议论成分,有的还夹有众多诗篇,这也造成小说文体的不纯。
但尽管如此,唐传奇毕竟展开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通过虚构的故事和虚构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文学样式,能够更自由更方便更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趣味,由此而言,它在文学史上有著非常深远的意义。传奇这种文言小说样式在宋代一度衰落,到元、明又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较唐传奇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创作,并被改写为白话小说。事实上,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与传奇体有很大关系。
由于唐传奇的兴起本身与民间文学有一定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收民间的素材,这使得文人创作同大众的爱好有所接近,这对于文学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在众多的传奇作品中,我们看到追求自由的爱情成为中心主题,而妓女、婢妾这类低贱的社会成员成为作品歌颂的物件,这裏面就反映著大众的心理。所以它为后世面向市井民众的文艺所吸收。
最显著的是在元明戏曲中,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诸如王实甫《西厢记》源于《莺莺传》,郑德辉《倩女离魂》取材于《离魂记》,石君宝《李亚仙诗酒麴江池》取材于《李娃传》,汤显祖《紫荆记》取材于《霍小玉传》等等,不下于数十种。可以说,唐传奇为中国古代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提供了基本素材。
唐传奇也形成了独特的散文体式。较之六朝骈文,它是自由的文体;较之唐代"古文”,它又多一些骈丽成分和华美的辞藻。这些特点从小说的要求来看未免过于于文章化,但对后代散文却不无有益的影响。唐传奇的兴起
以"传奇”为小说作品之名,当始于元稹,他的名作《莺莺传》,原名"传奇”,今名是宋人将此篇收入《太平广记》时改题。后来裴鉶所著小说集,也叫《传奇》。但这时"传奇”只是用为单篇作品或单部书的题目。大概是受了元稹《传奇》即《莺莺传》的影响,宋代说话及诸宫调等曲艺中,把写人世爱情的题材称为"传奇”,这是故事题材分类的名称。
至于把"传奇”明确地用为唐人文言小说的专称,现存资料中最早见于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而戏曲继。”以后就这样沿用下来。顺带说明,"传奇”一名,应用的范围很广,不但后代说话、讲唱中有"传奇”一类,南戏在明以后也叫"传奇”。
唐传奇源于六朝志怪,但两者又有根本的区别。尽管六朝志怪并不完全是为宣扬神道而作,它也有娱乐的目的,但总体来说,受神道意识的影响毕竟很深,作为文学创作的意识反而不明确;其中(特别是后期)虽然也有一些情节较为曲折的作品,但基本上还是粗陈梗概而缺乏深入细致的描绘。
到了唐传奇,情况才有根本的改变。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他已经注意到两者之间写作态度的不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更明确地指出,传奇与志怪相比,"其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正因如此,在唐传奇中出现了较六朝志怪更为宏大的篇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结构,其情节更为复杂,内容更偏于反映人情世态,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划,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由此,唐传奇宣告中国古典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唐传奇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受到除六朝志怪以外许多因素的影响。
在六朝存在"文”、"笔”之分,而志怪虽然在今日看来荒诞无稽,当时人却是当作实有之事来记载的,它作为史部的旁支,属于"纪事直达”的"笔”而不属"沉思翰藻”的"文”,所以其文字风格偏向于简洁质朴。到唐代,文、笔区分的意识已经淡化,因而文人在写作野史及传闻杂录一类东西时,也往往驰骋文采。刘知几批评当时之史,"其立言也,或虚加炼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词类俳优。”(《史通·敍事》)这对于严格的历史著作当然不妥,但各种传闻杂录,本来就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它经过有意识的"虚饰雕彩”,反而更向文学靠拢了。
唐代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达,因而产生了多种面向市井民众的俗文学形式,如说话、变文等,都是以虚构故事来吸引听众的。它们不仅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也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兴趣。如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他弟弟生日时请来的"杂戏”表演中,就有"市人小说”即民间说话。又元稿《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在“光阴听话移”一句下自注云:“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
这条注有些含糊,应该是指元稹与白居易二人一起听艺人说话吧。这一类新兴的俗文学,必然会给文人创作带来刺激,并提供新鲜的素材,而唐代贵族文化意识逐渐衰退,尽管士大夫中轻视小说的态度没有完全改变,但许多文人已经把注意力投入到这种比诗文辞赋更富有趣味性的创作中来了。
唐传奇最兴盛的时期是在中唐,这裏面也有社会心理的因素。唐代总体上说来,是富有浪漫精神的时代,这种浪漫精神曾经以充满激情、充满自信和进取意识的特点出现在初盛唐的诗歌中。而到了中唐,文人士大夫对社会对人生都不再那麼抱有期望,他们的心灵需要在现实以外的世界中求寄托。而小说正是提供了一种虚构的世界,可以让人们在其中幻想人生、解释人生,表达对于人生的种种愿望。
另外,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说,传奇还常常被唐代举子用作“行卷”(“温卷”)—考试前投献给有关官员,显示自己在“史才、诗笔、议论”等多方面的才能。
在从志怪到传奇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史传文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前我们就说到: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主体虽非虚构,但作者为了追求鲜明生动的效果,往往有意无意地在细节描写中采用虚构手段。以《史记》为代表的历史人物传记,在敍述故事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早已为后人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唐传奇的重要作家中,有不少人是历史学家,他们很容易继承这一传统,而更自由地运用于小说创作。唐传奇中凡以写人物为主的,几乎一概题为“○○传”,这也是来自史传的明显痕迹。
还有故事化的辞赋也值得注意。辞赋最早就是在虚构的框架中展开辅陈描述的,即刘知几所谓“伪立客主,假相酬答。”(《史通》外篇《杂说》)到东汉,有些辞赋的基本内容也采用虚构的故事,如杜笃《首阳山赋》,写自己在首阳山同伯夷、叔齐的鬼魂相遇,而后来蔡邕《青衣赋》、曹植《洛神赋》等,故事更加曲折、完整。在民间,俗赋的故事化更加彻底,以六朝残存的《庞郎赋》尾段来看,那时的民间俗赋已经完全故事化。唐代也有不少这样的俗赋,至今在敦煌文献中还保存了好几篇。辞赋的故事化、通俗化,使它和小说相互沟通,并影响了小说的发展。如俗赋中每以骈文与诗歌交错成篇,这一特点在《游仙窟》一类传奇作品中仍保存著。
至于大多数传奇语言偏向于华丽、在人物外貌及景物的描写上常用辅排手法,则和整个辞赋文学的传统都有一定关系。唐人传奇-武侠小说的始祖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学领域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不但诗歌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而且古文运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此同时,随著唐代都市繁荣和适应市民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传奇小说,大量产生,这些传记小说,文采华茂,情致宛曲,为后世短篇小说开了先河,成为唐代文学中又一叶鲜丽的奇花。唐代初期及中期的传奇小说,以神怪及爱情的题材为主,作品甚多,成就极大,其最著者有《古镜记》、《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霍小玉传》等篇。后期的传奇小说,则以表现豪士侠客的内容最为出色,其中最突出的当推《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昆仑奴》等篇。
豪侠故事的大量出现,与唐代中叶以后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关。当时各地藩镇势大,互相仇视,彼此各蓄刺客以牵制和威摄对方。刺客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因此社会上盛行游侠之风。而神仙方术的盛行,又赋予这些侠客以超现实的神秘主义色彩。人们在动汤的社会中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便寄希望于那些锄强扶弱、伸张正义的侠客身上。不畏强暴、本领非凡的侠客,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在这种情况下,反映豪士侠客的传奇故事,便得以大量产生。
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是这类武侠传奇中的一篇重要作品。作品写隋朝末年天下将乱,群雄竞起,侠士虬髯客见李世民神清气朗,顾盼生辉,大为折服,便不与他争夺天下,跑到海外去开辟了另一个王国。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虬髯客、红拂、李靖,个性鲜明,侠义豪爽,被后世称为“风尘三侠”。
此篇故事虽没用写武侠打斗,但全篇侠气纵横,写得虎虎有生气,为现代武侠小说开了许多道路。正如新派武侠小说大家金庸所说,这篇故事,“有历史的背景而有不完全依照历史;有男女青年的恋爱:男的是豪杰,而女的是美人;有深夜的化装逃亡;有权相的追捕;有小客栈的借宿和奇遇;有意气相投的一见如故;有寻仇十年而终食其心肝的虬髯汉子,有神秘而见识高超的道人;有酒楼上的约会和坊曲小宅中的秘谋大事;有大量财物和慷慨的赠送;有神气清朗的少年英雄;有帝王和公卿;有驴子、马匹、匕首和人头;有弈棋和盛宴;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的大战等等,所有这些内容,在现代武侠小说都是可以时时见到的。”金庸称《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