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
14.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15.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解题思路,先根据要求到诗歌中找到所写的景物,然后抓住景物的特点,最后联系诗人的情感。题干要求的是“诗的前两句”,目标很明确。“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描写的应该是农历五月仲夏的场景。榴花未全开,那是一种开而不全的状态,是一种欲放还收的状态。五月榴花似火,在浓密的榴叶的衬托下格外耀眼,未开全的榴花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状态;五月的槐树绿荫正浓,摄人心魄,吸足了水分的槐树叶,给人一种黑压压的氛围。“槐影沉沉”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写心,所以作者用了“沉沉”来描述。但透过景物所给定的意象,我们隐约感知作者的心情,也是沉沉的,郁闷的。更可佐证的是,接下来就写到“雨势来”,仲夏的雨,那是什么样子的雨呢,作者没写,而是写到雨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题。题干给出比较的点,即“地偏”和“地自偏”中传达出的不同的情感。先看司马诗,“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容易理解,作者深深的孤寂感正是透过“小”、“偏”“不到”映射出来。因为,辞官,院是小的,地也是偏的,加上一怕牵连,二是已辞了官,以往来往甚密的同僚、朋友有的也受到了打击,所以“人不到”,写到这里,那份凄凉的境况自然地就流露了出来。诗中静中寓动,写静中流露出来的凄凉心境是显见的。诗中未开全的“榴花”、“榴叶”、“沉沉的槐影”、欲来的“雨势”、地偏的“小院”,人不到的“小院”、满庭的“鸟迹”、“苍苔”所蕴含的丰富意象表达出来的内心孤寂,、凄凉以及政治斗争给他带来的不安。要同时联系注释中的背景。而陶渊明的诗中是“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诗人是身处闹市,但是心境淡然而愉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Ⅱ 心壶 司马攻 阅读理解
五把名贵小茶壶都送给了那位尤爱收藏小茶壶的 在泰华文坛的两次微型小说创作高潮中,司马 古董迷,的确不简单,这是佛教牺牲精神的集中表攻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微型小说,现,也是佛教教旨的灵魂所在。”谈到《心壶》构思质量甚佳,而且在理论上无微型小说的创作特点和 的巧妙之处,秦牧先生说:“在厌化平谈为神奇,从审美价值及其在海外作家中的地位和影响,都作出 小小的五把茶壶发掘出佛教宽厚、善良、甘愿牺牲的深刻的阐述,对有关作家还写出了专文评述。除此之 博大心地。因此,《心壶》有深刻的意蕴.“秦牧先生外,还大力向泰华文坛引进和推荐许多有关微型小 还特别赞赏微型小说的审美价值。
Ⅲ 阅读理解
以下纯属个人理解,可以借鉴,请勿抄袭:
1、读了短文,我明白了“座右铭”起源于宋朝时的吴介,短文从座右铭的传说、座右铭的意义两个方面介绍了关于“座右铭”的小知识。
1、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故事是说 屠格涅夫很欣赏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写的名叫《童年》的小说。屠格涅夫写信给列夫。托尔斯泰的姑母,表示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欣赏。接到信后,列夫。托尔斯泰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艺术家与思想家。而第二个故事告诉我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我们应该学会欣赏。
Ⅳ 阅读下面的作品(18分)司马祠(1)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
小题1:要点一: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 要点二: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或这句话是行文的线索)。 要点三: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要点四:“登攀”一语双关,明写拜谒司马祠要经由古道,由低向高登攀,暗含探求司马迁崇高精神境界的强烈愿望。 小题1: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或至高无上) 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或完美、高大、伟大、顶天立地) 要点三:墓冢(或墓、冢、墓壁上的八卦像、八卦象、蒙古包状墓)——司马迁的大智大慧 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小题1: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 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小题1: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我许多思考。那圆的墓冢引发我思考:刚直进言,竟惨遭宫刑,以至于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中国历史上的皇权、族权,怎么会这般严酷无情,而人们怎么就这样容受几千年?那方的祠院引发我思考:梦碑啊,泥像啊,都寄托着人们的怀念,史册留下遗憾,但历史的真实难道能够篡改吗?人们的崇敬和哀思只能这样含蓄迂曲地表达吗?那直的牌坊和山门引发我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什么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是显赫的权势还是永恒的真诚和责任?处于阿谀盛行,真诚无路的境况,我当如何抉择?那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也引发我思考:那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胸怀、精神离我们是这样切近,实际上又经常被阻隔,我们应该怎样越过现实生活的小路,真诚地靠近他们?怎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些呢?是的,司马祠和他的主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生永恒的思考,永远的抉择。
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1) 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2)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小题4:卓尔不群、任性而为、率真质朴、清高自傲、钟情田园、厌恶官场等。一点1分,共4分。
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
1. D (躬:亲自。) 2. B和C. (B、其:代词,他;“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C、定语后置的标志;往,到....去。 A、才。 D、连词,表承接。) 3. ①或:有时;马上:骑马走路。 ②笃学:勤学;于我何有:宾语前置句,于我有何。 4. 两人共有的品质是勤奋。 司马温公: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皇甫谧: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Ⅶ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
1.C 2.B 3.A 4.(1)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已一生。 (2)郡咀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弯腰,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
Ⅷ 阅读下列内容后,写出成语1则: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
典籍 司马昭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相关人物 曹髦、司马昭、贾充、成济
2成语典故编辑 史实 司马昭的野心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1]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故事 曹髦 公元260年的一天傍晚,洛阳城突降急雨。 雨点由疏转密,天空一片灰暗,间或有雷霆闪电。 历史在这一天的最大落笔不是洛阳城的这场暴雨,而是发生在皇宫中的一场政治风雨。与宫外噼里啪啦的雨声相呼应,皇宫中也是一片鼓噪,人呼马嘶,兵器相交。原来是魏帝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决定出宫亲手杀掉权臣司马昭。曹髦带着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宫廷侍官下了陵云台,穿上铠甲,挑了兵仗,集合宫中士兵,要出讨司马昭。[2] 宫中顿时大乱。 有官员拦住曹髦,上奏说天降大雨,出师不利,请皇帝收回成命。曹髦一把将他推开。 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闻讯赶到。曹髦见三人到来,不等他们开口,大声诉起苦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忍受不了他的羞辱了,不能坐等被他废黜。就让我们君臣在今天解决此事。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王经诚恳地劝谏道:“昔日鲁昭公忍受不了专权的季氏,结果败走他方,失去国君之位,为天下取笑。现在国家大权操纵在司马家族已经很久了。朝廷四方都有司马家的亲信爪牙,人们不顾逆顺之理已非一日。皇上的宫廷宿卫兵甲寡弱,怎么能够作为成大事的依靠呢?兵势一旦发起,就好像病情可能非但没有祛除,反而会加深!甚至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灾祸。请皇上详加考虑啊。” 曹髦听到如此冷酷的现实分析,胸中怒火熊熊燃烧。他掏出怀中的板令狠狠地掷在地上,厉声说:“我意已决。即使事败身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更何况不一定死呢!” 曹髦抛下三人,匆匆告别太后,率领宫中宿卫、官僮数百人,敲起战鼓,出云龙门而去。皇帝身披新甲,坐在车驾之上,手持宝剑,大呼杀贼,激励士气。这一幕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王沈、王业两人见此,决定去向司马昭汇报投诚。他俩招呼王经一起去告密:“事已至此,我等不能自取灭族之祸,应该前往司马公府自首,以免一死。王尚书同去否?”王经回答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你们俩去吧,我不去了。”王沈、王业见劝不动王经,快步出宫,抄小路报告司马昭去了。 这一边,曹髦率领着数百僮仆,鼓噪而出。 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正好有事入宫,遇到震怒的曹髦和宫中的乌合之众,大吃一惊。曹髦左右大声呵斥他,司马伷一行慌忙躲避而走。曹髦可谓旗开得胜,对这次肉搏的前途更有信心了,于是他喊得更响了。随从们受到感染,旗帜和兵器也挥舞得更欢了。 在皇宫南阙下,得到消息的司马昭党羽已经在中护军贾充的率领下,集合军队,列阵迎战了。司马父子常年掌握军队,集合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是曹髦的乌合之众可以比拟的。贾充见到宫中缓缓出来一支不伦不类的军队,嗤之以鼻。他挥手示意主动反击,自己带兵自外而入,扑向曹髦军队。曹髦的军队见状就溃散后退了。 曹髦急了,高喊:“我是天子,谁敢拦我!”挥舞着宝剑,左右乱砍。司马昭一边的将士见小皇帝赤膊上阵,不知所措,只好小心躲避,不敢进逼。宫中士兵和仆人们见状,又聚集起来,向宫外继续前进。两边军队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开始胶着。曹髦认为这是上天保佑曹家,自己身为天子,天下无敌,更加起劲地舞剑向前冲。 司马家一边的军队慌乱躲避,形势开始不利于司马昭了。 在司马昭一边的太子舍人成济跑过去问贾充:“事情紧急了!中护军,怎么办?” 贾充恶狠狠地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司马家如果失败了,我们这些人还会有好下场吗?还不出击!”他对周围的士兵高喊:“司马家养你们这些人,就是用在今天的。今日之事,没有什么可以迟疑的。” 成济略一思考,说:“没错!”,接着抽出铁戈,向曹髦刺杀过去。 曹髦毫无防守之力,被成济的长矛从胸中进去,于背部出来,血溅宫墙,当即身亡。 曹髦之夜袭 一场宫闱惊变就此结束。 曹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赤膊上阵、亲手去刺杀权臣的皇帝,但是他失败了。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位个人英雄主义皇帝是北魏的元子攸。他虽然杀了权臣,但并没有解决权臣当国的问题。相对于当国权臣来说,生长深宫的皇帝最大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血统。“皇帝”的金字招牌还是可以吓住绝大多数人的。比如曹髦在打斗中,他的皇帝光芒就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遗憾的是,这是他们唯一的武器,而且是不断钝化的武器。随着权臣权势的巩固和人们对皇室的失望,皇帝的光芒就逐渐暗淡了。更要命的是,对于那些权臣的党羽来说,他们的利益是与皇帝的利益截然相反的。成济之所以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杀皇帝,就是因为被贾充点拨出了这一点。 曹髦利用皇帝的权威、高贵与尊严来捍卫皇帝的权威、高贵与尊严。他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太看重皇帝身份本身了。这位被称为“才同陈思,武类太祖”的小皇帝以这种罕见却可以理解的,高贵而又屈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20岁的生命。 曹髦本来是无缘于皇位的,而仅仅是高贵乡公。(曹魏嘉平六年,即254年),魏帝曹芳被司马师废黜,降封为齐王。曹髦因为是曹丕嫡孙,被选中成为新皇帝。当时曹髦才14岁。虽然年少,但是由于过早目睹了家庭变故、宫廷争斗和皇室日衰的政治现实,他显露出了与年龄极不符合的成熟和世故。正史艳称他“才慧夙成”,“有大成之量”。 曹髦从外地风尘仆仆赶到洛阳的时候,群臣迎拜于西掖门南。曹髦在门口下轿,要向各位官员回拜还礼。礼宾官员阻拦说:“礼,君不拜臣。”曹髦回答说:“我并未登基,现在也是人臣。”最后,曹髦在城门口向群臣恭敬还礼。进城来到皇宫止车门前,曹髦又下车步行。礼宾官员又说:“天子有资格车驾入宫。”他又说:“我受皇太后征召而来,还不知所为何事。”曹髦步行到太极东堂,拜见太后。曹髦谨慎得体、大方稳重的言行赢得了朝野的称赞,史称“百僚陪位者欣欣焉”。 曹髦不仅会说话办事,而且个人能力非常出众。古代考察一个人的能力的重要方法是看他对儒家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曹髦虽然年纪轻轻,却能在太学里与年长的儒者们谈论《易经》、《尚书》及《礼记》,而且还能谈出新意来。同时曹髦还是古代历史上数得着的画家,画迹有《祖二疏图》、《盗跖图》、《黄河流势图》、《新丰放鸡犬图》、《于陵仲子像》、《黔娄夫妻像》。评论家说他的作品:“其人物故实,独高魏代。” 也许是个人素质之高,让曹髦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起兴复皇室的重任。为了收复已经涣散的人心,革清政治,曹髦在即位初就派遣侍中持节分巡四方,观察风俗,慰劳百姓,纠察失职官员。他以身作则,一改祖父辈大兴土木奢侈享乐的风气,“减乘舆服御、后宫用度,及罢尚方御府百工技巧靡丽无益之物”。为了赢得军队的好感,曹髦多次下诏哀悼军队伤亡的将士,安抚那些饱经战火创伤的地方。但是他能做的也仅仅是这些象征性的举措而已,司马昭牢固掌握着朝廷实权,曹髦还是逃脱不了金丝笼中鹦鹉的命运。中兴的欲望和现实的压抑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了曹髦心理失衡,加上血气方刚,他就上演了赤膊上阵身亡殉位的一幕。 在曹髦刚登基的时候,当时掌权的司马师曾经私下问亲信:“新皇上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一旁的钟会回答说:“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钟会是大世族大官僚家族出身,他将曹髦与曹植和曹操的文才武略相比,可见对曹髦的能力评价之高。司马师听完,轻声说道:“如果真像你说的这样,社稷有福了啊。”实际上,他用凝重后悔的眼神注视着弟弟司马昭,心想:“这回,我们哥俩可能选错了人。” 曹髦在进攻的路上被自己的党羽当众刺死了,司马昭听到消息后大惊失色,喃喃自语道:“天下将怎么看我啊?” 司马昭所谓的天下其实是指天下的世族大家们,没有权臣会对普通小百姓的感受投入过多的关注。东汉开始兴起的世族势力在三国曹魏时期得到了膨胀,他们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一些家族世代垄断某些官职。司马家族本身就是大世族,又是依靠北方世族的支持上升起来的政治势力。小皇帝暴亡,而且是被自己间接杀死了,世族大家们怎么对待这件事,司马昭心中没底。 他先跑到宫里去,对着曹髦的尸体放声大哭了一场,然后下令召集贵族百官,商量对策。 司马昭毕竟对突然的变故心虚,极需要将这件事情尽快摆平。他下令收殓皇帝尸首,开始操办丧事。多数贵族百官都应召来到皇宫,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对皇帝的“驾崩”悲伤欲绝。少数贵族官员没有来到,其中就包括大世族出身的陈泰。 司马昭极需要所有世族的支持。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人去召陈泰入宫,理由是皇帝突然驾崩需要会集大臣商议,双方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司马昭不需要说什么,多次派人催请就是他最明显的态度了;陈泰也不需要问什么,去还是不去也是他最明显的态度了。 最后,陈泰还是去了皇宫,这是天下政治力量对比的客观结果。 司马昭紧张地握着陈泰的手,问道:“天下将怎么看我啊?” 陈泰冷静地回答说:“斩贾充,才能稍微平息天下人的议论。” 这段对话发生在两个政治高手之间。司马昭开门见山地刺探陈泰对自己支持的要价。陈泰不追究皇帝的真正死因,只是要求杀贾充以谢天下。他要求杀贾充既是对曹魏王朝做个交代,也是寻求个人心理安慰。整个对话简洁而直入主题。但是贾充是司马昭的心腹,为司马昭解决了曹髦进攻的难题,是有功之臣。更重要的是,贾充也是一大世族,而且还是司马氏的亲家,西晋八王之乱时的贾后就是贾充的女儿。杀贾充来掩饰自己的罪行对司马昭来说,代价太大了。因此他不同意陈泰的要价,他还需要贾充这个得力助手协助完成代魏的过程呢。 因此,司马昭又问陈泰:“杀其他人,行吗?” 陈泰坚定地说:“但见其上,不见其下。”陈泰的意思是皇帝的死事关重大,只能杀官居高位的人,而不能找一两个喽罗顶罪。 司马昭决定抛开陈泰,强硬摆平这件事情。他高声宣布:“成济弑君,罪大恶极,应诛灭九族!” 成济当时正站在司马昭一旁,可能还在想着自己会接受什么样的奖赏,万万没想到等来的会是这个结果。他当即急了,大声嚷起来:“成济只是奉命行事而已,罪不在我!” 司马昭不等成济说出更难听的话来,示意将他立即拖出去。兵士涌上来,堵住成济的嘴,架了出去。成济全家因刺穿曹髦的那一矛当即被族诛了。司马昭再以为臣不忠,祸乱朝政的名义将没有向自己报信的王经族诛。接着,司马派势力迅速地筹办起皇帝的丧事来。 必须承认,司马昭对此事的处理并不完美。他以杀戮来掩盖弑君的真相,反而给人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感觉。从王经死的时候起,曹髦死亡的真相一直就不是什么秘密。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昭的叔父司马孚当时就反对侄子的处理方法。曹髦遇害初期,百官因为司马昭的态度不明,没人敢奔赴现场悼念皇帝。司马孚却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抚着小皇帝的尸体大哭,边哭边说:“杀陛下者,臣之罪。” 司马孚与其他人云亦云地参加丧礼的人不同,他上奏要求追究弑君主谋之人。司马昭不理会自己的叔叔。当时太后和司马昭商量,以平民之礼埋葬曹髦。司马孚坚决反对,拉着一批大臣上表要求以王礼安葬曹髦。 最后太傅司马孚、大将军司马昭领衔,众大臣将此事定性:“故高贵乡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祸。现在朝廷依西汉昌邑王因罪被废的先例,以平民之礼埋葬他。臣等身居高位,却没有避免这样的祸乱发生,真是肝胆破裂。太后仁慈过隆,臣等心有不忍,特加恩以王礼安葬高贵乡公。”也就是说,曹髦死后被称为他之前的封号:高贵乡公。他的死被归为他的道德缺陷,是咎由自取。因此朝廷将他废黜,以平民之礼安葬。但因为太后可怜他,所以升格为亲王的葬礼。 几天后,高贵乡公曹髦在洛阳西北三十里的瀍涧之滨安葬。没有贵族和大臣送行,没有旗帜礼乐,整个行列只有几乘破败的车辆。有许多百姓围观,指指点点。有人说:“这就是前几天被杀掉的天子。”说完,有人掩面而泣。 南朝的裴松之在注释这段历史的时候,感叹地说:“司马昭做得太过分了,这哪是王礼安葬啊?”
满意望采纳
Ⅸ 阅读理解。
1,读光生七岁,与群儿戏于庭 ,用“”欢快“”的语气 ,读一儿登瓮,足跌浸水中用“”惊慌“”语气,众皆散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用“”紧张“”语气,读水流,而得活用“高兴”语气 2,司马光砸缸 3,倒装句的宾语前置,突出强调 4,心想缸里面的水流出来了,伙伴就得救了 5,我会帮助司马光一起砸缸,水流出来越快越好
与心壶司马攻阅读理解下列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夜夜撸有声小说
发布:2025-01-24 11:30:16
浏览:354
王虎小说主角
发布:2025-01-24 07:10:36
浏览:1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