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阅读推荐 > 艾芜草明杜鹏程的小说在线阅读

艾芜草明杜鹏程的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21-11-25 12:10:22

1. 十七年文学啊十七年文学的思想艺术风貌是什么.能讲

颂歌时代的文学素材与体现思想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普遍产生了强烈的解放感、翻身感、民族自豪感和当家做主的历史使命感.作为时代敏感神经的诗歌,便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情绪,开始出现了大量写作对于时代、人民、祖国、党、以及领袖的真诚颂歌.于是,颂歌作为一种新的美学规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人们几乎是对于一切生活领域的题材和主题都以颂歌形式加以歌颂和表现. 颂歌在十七年时期兴起,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规范得到很大发展,并迅速成为十七年文学时期的主导性潮流.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建国初期的文学以对新生活的赞颂为基本基调,开创了一个颂歌时代,并且奠定了十七年文学时代以颂歌为主的基本格局. 本文将从颂歌的文学素材以及思想体现入手,剖析主导十七年文学格调的颂歌文学.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 颂歌时代 文学素材 颂歌形式 思想体现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规范得到很大发展,迅速成为了十七年文学乃至诗歌的主导性潮流.它的主要特点为对时代,人民,祖国和领导人民夺取胜利的党与领袖的真诚歌颂,颂歌的抒情主人公追求诗人的“自我”跟阶级,人民的“大我”相结合.十七年文学时期的颂歌文学,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在这种颂歌文学中,没有丝毫的阿谀奉承与虚情假意.有的是真诚,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翻身得解放的自豪与幸福.颂歌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一)颂歌时代的诗歌文学咏革命者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李季《玉门诗抄》、闻捷《天山牧歌》、田间的《祖国颂》、艾青的《国旗》、臧克家的《有的人》、冯至的《我的感谢》具有代表性.其中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成为颂歌高潮之作. 写新中国的诗歌唱的是翻天覆地的颂歌;写的是抗美援朝的诗;唱的是英雄的颂歌;写的是经济建设的诗;唱的是创造新生活的劳动颂歌;写的是农业合作化、士兵生活化、边疆少数民族生活、革命斗争历史、男女爱情……唱的几乎都是昂扬欢乐的颂歌.因此,建国初期,以对新生活的赞颂为基调,开创了一个颂歌时代! 歌颂新中国,歌颂新生活,是建国初期诗歌的共同主题.在颂歌诗潮中,老一辈诗人更感到连绵战火之后自由与独立的可贵,他们的颂歌流露出激越的感激之情.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冯至的《我的感谢》,以及艾青、臧克家等的不少诗作都是其中的代表.在《新华颂》中,老诗人写道:“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诗句虽然流于浮泛,但作为当代诗歌的开篇之作,无论从表达内容还是形式的散文化上,都具有先行的意义.此外,艾青的“礼炮震动着整个地壳,全世界都庆贺新中国的诞生”,石方禹的"祖国,我因你的名字满身光彩"等诗句,都生动地展示了建国之初人们普遍的感受和心情. 对旧时代苦难与斗争的回忆,对祖国和平与幸福的捍卫,也成为本时期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李季的长诗《报信姑娘》写了一位为救游击队侦察员而牺牲自己的女英雄.李冰的《刘胡兰》也有一定影响.乔林的《白兰花》和冯至的《韩波砍柴》,在描写旧时代苦难生活的作品中,显示出较为突出的艺术成就. 在抗美援朝题材的诗作中,未央的《枪给我吧》、《祖国,我回来了》,是广为传诵的名作.李瑛的《在朝鲜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人》,田间的《给一位女郎》,张永枚的《新春》,都热情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献身精神和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 此时的诗歌还全面反映并歌颂了和平建设时期的新生活.李季的《玉门诗抄》、《生活之歌》,表现了石油战线的劳动者们忘我的精神,作者也因此有了“石油诗人”的美誉.在表现新生活的作品中,“生活抒情诗”尤其引人注目.闻捷的《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是这类作品的最成功代表.李瑛的《戈壁日出》,邵燕祥的《到远方去》,严阵的《江南曲》,梁上泉的《高原牧笛》,公刘的《西盟的早晨》,也都颇具特色. 老诗人艾青把目光投向世界,创作了一组国际题材的诗歌组诗《南美洲的旅行》和《大西洋》,在炽烈的感情下蕴含深邃的哲理,传达出诗人对世界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二)颂歌时代的散文文学散文像新生活带来诗歌创作的繁荣一样,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也涌现出来.“朝鲜通迅”是建国后散文的第一批成果.影响最大的是魏巍的作品,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感情真挚,格调高昂,一时间举国传颂.其他如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杨朔的《鸭绿江南北》,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等,都从不同角度讴歌了志愿军英雄和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此类题材的作品结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等. 反映工农业建设蓬勃发展的报告文学也很突出,如艾芜的《屋里的春天》,柳青的《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靳以的《到佛子岭去》,秦兆阳的《王永淮》,李若冰的《在柴达木盆地》等,并结集有《祖国在前进》、《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抒情散文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冰心的《小桔灯》,杨朔的《香山红叶》,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刘白羽的《日出》,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作品,或歌颂理想、情操,或描绘河山、景物,均以新的时代精神、优美的文笔和洒脱的风格成为当代散文中的精品 众多质量上乘的作品的出现,使当代散文创作呈现出第一次高潮,为60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大丰收奠定了基础. (三)颂歌时代的小说文学建国初,小说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类题材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描写民主革命斗争的,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铜墙铁壁》,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高云览的《小城春秋》,孙犁的《风云初纪》,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康濯的《水滴石穿》,刘澍德的《桥》等.表现工业题材的有: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草明的《火车头》等.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和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则显示了建国后少数民族文学的最初成果. 《保卫延安》和《三里湾》代表了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保卫延安》首次成功地以长篇形式表现军事题材,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小说描绘了解放战争中保卫延安的几次战役,气势恢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的形象,这是解放军高级将领第一次出现在当代文学作品里.赵树理的《三里湾》第一次描写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小说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以大故事套小故事,写人们的日常生活事件,真实地反映出合作化运动初期各类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观念,揭示了合作化运动引起的农村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恋观和道德观的变化,同时也表明实现农村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糊涂涂”、“常有理”、“惹不起”、“能不够”等人物形象,因为来源于生活,使人倍觉亲切.这在建国初的小说创作中是很难得的. 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是“十七年”表现工业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作品以宝成铁路建设为背景,写了一对经历过硝烟战火的老战友,在和平建设时期面对新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心态.作者把对人物心灵的探幽置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大环境中去观照,既使人物思想冲突有现实依据,又展示了广阔的时代风貌.作品情绪昂扬,以抒情笔调为主,同时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其现实针对性也是很明显的. 孙犁的《铁木前传》写的是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及其儿女两代人的生活故事,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情感.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被誉为“一部诗的小说或小说的诗”. 总体来看,建国初的小说创作处于发展的酝酿期,中、短篇创作更活跃一些.原因是中、短篇样式用来反映现实生活更易于把握,更灵活.这一时期的小说取得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但受时代大背景影响,创作过分追求政治功能的弊端已初露端倪.譬如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单方面追求崇高,对历史厚度和内蕴的深度挖掘不够.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因紧跟形势而在艺术锤炼上显得欠缺.这为日后小说发展出现“左”的倾向埋下了根芽. 不过,也毫不奇怪,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人民已经真正成为了历史的主人和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对象,对于人民,除了歌颂,难道还有什么是可以暴露的吗?毛泽东关于歌颂和暴露的论述就这样提前决定了当代文学的精神基调.可以说,不惟这三种文学形式,整个集体化写作阶段的当代文学都先天性地具有颂歌性质.正如后来文学实践所表明的那样,在颂歌时代,连讽刺性的作品都变得十分不可能了. 激情昂扬、热情真挚的颂歌文学以其特有的艺术基调与艺术规范成为十七年文学期间的主流文学,开创了建国初期的特有颂歌时代.其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文学题材以及内容也对于中国以后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影响. 参考文献: 1、 金汉等:《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章[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3、 方维保:《当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4、 辛若水:《颂歌文学与斗争文学的比翼双飞》[J],2009年; 5、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节[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赢牟文学的文学人物

附录部分古今作家
A .阿来.阿英. 艾伟 .艾芜.艾青.阿垅 .艾蓓 .阿彻 .阿城.安东尼
B .毕淑敏.白少邪.柏杨.宾生生 .巴金.巴人,白宗伶.巴波.步非烟.波波.碧野.白刃 .班固.槟郎 .卞之琳.伯凤麟 .冰心.巴音博罗 .冰洁
C .陈青云 .陈残云.陈文忠、陈白尘.陈伯吹.陈源、曹文轩.陈继明.蔡其矫.陈启文.陈染 .陈世旭 .陈子昂.陈寿.陈晓明.池莉.迟子建.陈建功.陈瑞统.陈与义 .程乃珊.晁错 .曹禺.草明.曹靖华 .陈阵.陈师道 .陈衍.查沧珊 .陈映真.程小青.从维熙.陈敬容 .常新港.崔皓景 .陈益.陈桂棣 .陈村.橙未央 .蔡秋桐 .陈亮.陈端生 .蔡骏.沧月 .蔡芹芹.陈枰 .曹雪芹.陈应松 .陈福民 .陈忠实.成仿吾.程树榛、程见翠。
D .丁玲.丁华波. 邓友梅.端木蕻良 .都梁.丁西林.董乃斌 .杜鹏程.东方玉 .戴叔伦 .董桥.邓一光 .独孤红.代琮 .段林.杜广涛 .杜焕常、邓拓 .刁斗.党益民 .段年落 .段崇轩 .戴来.笛安
E.
F .冯至.冯沅君 .方冰.范小青 .冯艺.范锡林 .范烟桥 .冯牧.冯骥才.方白羽 .凤歌 .方方.方南江.分外之人
G .巩巩幻想者 .郭敬明 .高缨.高晓声.顾城.高维生 .格非.关仁山 .郭宝昌 .郭小川.高鹗 .顾浩.归庄 .葛冰 .高适.郭超人 .顾湘.顾工 .公刘.古灵.甘世佳 .郭敖 .古龙.郭妮.郭沫若.顾漫 .公刘 .戈宝权.郭澄清 .郭文斌.公子木
H .何其芳.何为.黄仁宇 .韩寒.何玉茹 .红柯 .洪深.胡也频.何建明.洪升 .韩羽.黄仲则 .何小竹.黄宗羲 .黄纪苏.黄春明 .何申.杭小夕 .胡兰成.黄玉郎 .霍艳.黄易 .黄伟文 .海子.胡伟红 .韩太康. 韩思思 .浩然.洪为法 .黄国荣.洪治纲 .胡学文.何向阳 .黄桂元.何顿
J .荆永鸣 .金庸.蒋方舟.贾平凹.江觉迟.江南.井上三尺.姜戎 .蒋韵.津子围.九丹 .江淹.建安七子 .江天一 .荆歌.甲小毒 .瞿式耜 .金江.金克木 .蒋巍.娇无那 .金寻者 .嵇康.蹇先艾.金敬迈.蒋光慈.今何在 .峻青.
K .柯云路.康濯.狂狷.柯灵 .可蕊 .柯蓝.柯原.柯仲平.康震.康红球
L .李敖.李官珊、刘亮程.林徽因 .林海音.柳寄江.李锐.李广田 .李浩、梁小斌 .刘白羽.刘大白.刘流.刘心武.刘知侠.丽尼 .梁宗岱 .李存葆.李季 .李瑛.陆文夫.李准.李英儒.李敬泽.凌志军 .刘庆邦.刘醒龙 .刘震云.柳青.柳建伟.林希.李富平.凌仕江 .路翎.骆一禾 .林斤澜.绿卡子 .李国文 .林纾.李瑛 .李翱.陆忆敏 .李谦.吕高 .陆星儿.李马也李元胜.李金发 .刘成章.骆宾王 .鲁克 .吕叶.林和平 .李健吾.李辛辞 .罗文嫣 .雷平阳.刘希夷 .刘一达 .令狐庸.李纳 .李绅.李凉 .赖为楷 .雷米.林汐 .梁晓声.林语堂.卢晨亮 .李碧华.林夕 .老舍.凌豹姿 .柳永 .柳青.柳倩.乐小米.林利南 .鲁迅.李清照.梁羽生.卢丽莉 .林长治.落落 .蓝淋 .李煜.刘慈欣 .灵希 .刘绍棠.李吉顺.李英儒 .刘静 .黎汝清.梁斌.梁信.李心田.李雪、李广田.林庚.林予.李春雷.廖洪球 .李朝全.李陀 .雷抒雁.刘川鄂 .李美皆.林语堂 .梁实秋
M .茅盾.穆旦 .玛拉沁夫.穆时英 .苗得雨.孟伟哉.孟繁华 .穆木天 .穆敬熙.木朵 .马知遥 .马识途.麦天枢 .梅尧臣.慕容美 .莫言.莫怀戚 .穆青.马丽华 .马祖常 .米璐璐.米无良.眉如黛 .蔓殊菲儿 .马舸 .明晓溪.妙笔は伊秋水.米朵拉 .马烽.西戎、孟宪东
N .倪匡 .聂绀弩.聂成华.那多 .那那.牛汉
O .欧阳山欧阳修
P .飘灯.彭匈 .潘琦.皮日休 .痞子蔡.潘婧 .潘树广 .潘军
Q .屈原.屈涛(子乐) .屈指流徒 .琼瑶.钱钟书.钱静人 .钱理群.秦似 .千夫长.齐沫 .秦牧.裘山山.秦红 .秦华.钱海燕 .钱谦益.清静 .秦兆阳.秦和平 .七堇年
R .柔石 .饶雪漫.茹志鹃.任彦芳.阮章竞
S .沈从文.石万强.施定柔.孙犁.十四夜.舒婷.深雪 .孙惠芬 .孙云晓.宋之的 .沈复 .苏雪林.石舒清 .斯玛谭 .沈善增.邵燕祥 .施叔青 .沈尹默.苏叶 .舒亶.师永刚 .孙绍振 .苏金伞.苏辛 .宋之的.沙汀.沈仁康.舒群.孙幼军.苏味道 .沙飞.沈若书 .施蛰存.孙文波 .石康.商晓娜 .树下野狐 .沈璎璎.时未寒 .邵燕君.苏小懒
T .桐华.台静农 .铁凝、谈歌 .唐伟.唐湜 .唐家三少.田茂泉.田烈芬、田文聚、田间、田汉、田洪德、田茂广、元春 .谭谈. .陶斯亮.藤井树 .藤萍 .陶然 .陶渊明
W .卫慧.王土.王阿成.王鼎钧 .王蒙.魏巍 .王任叔 .王贵珠、王统照.王舒.王小波 .王海鸰.王跃文.吴淡如 .汪东.王世贞 .吴伯箫 .王雱.王沂孙 .汪静之.王学文 .吴运铎 .吴奔星.王延辉 .文康.王粲 .王褒 .吴伟业. 吴承恩.武陵樵子 .王兰芬.王小妮 .吴敬梓.王干 .王实味.薇哂 .汪曾祺 .王安忆.王小立 .汪国真.戊戟 .王朔.温瑞安 .温庭筠.文泉杰 .武歆.闻捷 .王巨成 魏开安、
X .谢冰莹.辛夷坞.夏衍.萧乾 .西川 .西戎 .萧鼎 .晓雪.晓凡.徐光耀.徐怀中.肖复兴.谢有顺 .徐贵祥 .徐坤.宣文峋 .徐迟.徐琰 .邢荣勤 .星竹.徐小斌.筱敏 .熊召政 .许仲琳.薛舒 .夏茗悠.徐鹏 .徐璐.萧红 .萧潜.席慕蓉 .萧剑僧 .席绢.项斯微 .小椴.小妮子 .徐志摩.辛唐米娜 .许地山 .许广平.许钦文
Y .余秋雨.亦荷. 亦舒.姚雪垠 .姚鲁.於意云.杨刚 .杨红樱.叶灵凤 .严歌苓.于坚 .余华.郁秀 .袁可嘉.严文井 .燕垒生.叶梦得 .杨炼 .杨沫.杨朔.严文井.严阵.严辰.雁翼.余以键 .刈苒 .杨黎.杨泽文 .袁鹰.叶兆言 .叶永烈 .庾信.叶廷芳 .玉翎燕.叶梦 .夷梦 .叶倾城 .杨绛.言妍 .郁雨君 .郁达夫.叶圣陶.叶紫.殷夫.俞平伯.袁静.袁文殊.易人北 .于晴.杨千紫 .余杰.殷谦 .杨银波
Z .宗璞.曾卓 .章克标 .章乃器.章衣萍 .郑振铎.周作人.周建人.周扬.周木斋 .张承志.张光年.张志民.张恨水.张抗抗.张建星 .张胜友.张者 .赵景深.赵瑜.赵本夫.章廷谦 .朱秀海 .周立波.郑敏 .周嘉俊.庄姜 .郑彦英 .张融.张志和 .朱彝尊 .左思.周晓枫 .张宇.张九龄 .张养浩.张品成 .赵嘏.张蒙蒙 .张凤祥.邹洪复 .赵凝.张籍 .张晓风.张贤亮.张廉 .张悉妮.赵丽华 .赵树理.赵学法 斩鞍 .郑媛.张小娴 .朱自清.朱光潜.朱子奇.赵赶驴 .张悦然 .郑渊洁.左晴雯 .周德东.秩岩 .周国平.庄羽 .周而复.周劭 .周明.朱苏进.张爱玲.邹荻帆.邹静之.邹相、朱荣梅、赵学法
文学批评与80后文学
80后文学急需文学批评的引领
据田烈芬老师讲,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度甚嚣尘上的70后文学,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归于沉寂,继之而起的80后文学在新世纪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发了持久的争议。事实上,这种以作家的年龄阶段概括和划分文学群体特征的做法,与以时间或政治事件概括和划分文学史一样,显示了文学批评研究及话语的无力。我们的文学思维和批评观念几乎完全被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所笼罩,而这些批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统摄新生代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学现象;于是,出版商与媒体合谋,将传统文学批评挤出了80后文学的狂欢场域。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出版商与媒体对80后文学的青睐与推崇,并非基于对80后写作的文学意义的认同,而是将目光瞄向了其背后的庞大的文化市场和强大的消费能力。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李傻傻、春树、胡坚、孙睿、小饭等为代表的80后作家在图书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却始终没能得到主流文学批评界的认可。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被市场裹挟的80后文学依托着市场运作的强大动能,撇开主流文学批评的规训,游离于主流文学体制之外,呈现出非常规发展的状态。
很多80后写手们在“出名要趁早”的现实利益驱动下,浮躁心理和逐利欲望过早地淹没了对文学精神的内在追求,而沦为出版商的盈利工具。其中,抄袭和模仿之风的蔓延,同质化趋向和模式化写作,不但极大地抹杀了80后创作的文学成就,而且阻碍了他们的创造精神的发展,同时也表明生活与体验的匮乏是80后作家的普遍问题。媒体炒作的强势与便利,也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80后作家们对文学性的进一步探索与追求。如果说80后写手模仿他人、迎合炒作、亲和受众的做法,是市场化运作的客观需要的话,部分80后作家对纯正文学立场和高贵文学理想的弃守,对艺术个性、原创性、思想深度的放弃则不能不令人堪忧。与之相对应的,主流文学批评界对80后文学的态度冷漠与暧昧,更多的批评家采取了一种高高在上、冷眼旁观的态度。80年代后文学急需文学批评的引领,真正需要的是严肃而有效的、有指导意义的有分量的批评文章。文学批评的缺席和失语表明了经历了市场洗礼的80后文学急需建立一个完整而健全的文学生态环境。
80后文学自身的发展需要,都强烈地呼唤80后文学批评家的崛起。在当前的大学中文系里,存在着大量的80后准批评家,他们与80后作家们有着共同的时代记忆、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思维方式和思想基础,他们对80后文学所集中表现的题材和生活,有着真切的生命经历和鲜活的情感体验,因之更容易切入到80后文学本体的深层次肌理,更有可能探寻和阐释80后文学的价值和文学意义。
守望“后青春文学”
80后文学的起始和源出其实是青春写作,即13岁至19岁的中学生们,在青春期的迷惘与躁动之下,选择了文学作为宣泄情感、缓释压力、排遣孤寂、交流思想、施展才华的精神家园。可以说青春资源是80后文学最重要乃至唯一的写作资源,80后作家们的青春期体验与前辈们所形成的巨大断裂,成就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表达。然而10年过去了,曾经青涩单纯的少年们如今大多走出校园,步入社会。80后早已不再是单纯、幼稚的代名词。
正像在前不久的抗震救灾中,80后的优异表现改变了全社会以往对80后缺乏社会责任感、欠缺行动力、心理素质差等等负面认识一样,逐渐走向成熟的80后文学内部也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80后作家的逐渐分化使得80后文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当80后文学作为一个代际命名,其文学概括性正在逐渐散失,那么用“后青春文学”来描述当下80后文学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似乎更具学理的合法性。与前期主要依托网络写作、商业出版、文学市场的发展模式不同,当下的“后青春文学”呈现出对主流文学的价值一定程度的认同和向传统文学发展轨迹的归并趋势。2007年,以张悦然为代表的10名80后作家加入中国作协,以及大量80后作家入学鲁迅文学院可以作为这一迹象的标志;尤其是近两年,传统的文学期刊也开始大量发表80后作家的作品,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种趋势。既往印象中的80后作家群已渐不复存在,很多偶像派写手或固守商业化写作模式,或逐渐淡出文坛,更多的不为人知的年轻作者突破了商业文学机制的遮蔽逐渐浮出水面。坚守文学理想的青年作家已经或正在摘掉青春的面具,转而寻求对更为深远辽阔的生活场域的展示和对更为深沉高远的思想境界的建构。伴随着青年作家的成长、成熟,“后青春文学”的生活表现领域将更为阔大,情感体验更为微妙复杂,思想主题更为深刻,“后青春文学”

3. 中国著名文学小说

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等。

1、《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2、《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水浒传》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4、《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5、《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4. 以时间为线索整理的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升本)急用!!!!!!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召开。它在对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运动和创作总结、检讨的基础上,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确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并对当代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展开方式和方针政策,制定规范性的纲要的具体细则。(会上,郭沫若作了题为《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大会最后通过了《宣言》,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和周扬任副主席,并成立了全国文联和文协等各个下属专业协会。 )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在后来的文学史叙述中,常被当做“当代文学”的起点。

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他们的“文化兴国”具有新的特征。
首先,从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的地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五四”以及后走家多出身江浙、福建和四川、湖南: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巴金、丁玲等;五六十年代出身及写作前后主要活动区域集中于山西、陕西、河北、山东),表现了文学观念从比较注重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重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表现的变化。
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多数人,认定文学写作与参加左翼革命活动,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文学被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方式。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是他们作品的基调。
这一时期作家的“文化素养”,也与“五四”及以后的现代作家有着不同的侧重。(大多学历不高,在文学创作上普遍准备不足,思想和艺术借鉴的范围狭窄)

五十到七十年代的文学批判活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50-51);对萧也牧(主要《我们夫妇之间》)等的创作的批评(51);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对胡适的批判(54-55);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55);文学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57);对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的批判(巴人《论人情》等);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从 63年开始,在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展全面的批判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先声,对象“合二而一”论、“让步政策论”“时代精神会和”论、“写‘中间人物’论”)

这一时期(十七年文学),诗歌理论和时间上被反复阐述和强调的,是诗的社会“功能”、以及写作者“立场”和思想情感的性质。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的生活、与“人民群众”的相结合,是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

五六十年代诗歌的写实倾向
“写实”倾向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中,一方面表现为四十年代“解放区”已经出现的叙事诗热潮,表现了异乎寻常的“兴盛”,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的抒情短诗,都有着人物、事件、场景的框架。

五六十年代代表诗人
李季《菊花石》(《王贵与李香香》)、闻捷、韦其麟、张志民、(青年诗人:)邵燕祥、李瑛、公刘、梁上泉、顾工、流沙河、(政治抒情诗:)贺敬之、郭小川(《一个和八个》)

五十年代作家如何看待小说题材
在五六十年代,作家批评家在“题材”问题上尽管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对“题材”本身的理解,以及处理这一问题的角度、方法,却并无很大的差异。第一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社会生活“空间”上:工业、农业、军队、学校;时间上: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实际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标准)。第二,不同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区分高低。(主要/重大题材,次要/非重大题材),工农兵的生活、形象,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形象;“重大”行至的斗争(政治斗争,“中心工作”),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的“私人”生活;显示的当前脾气额的政治任务,优于逝去的历史陈迹;由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优于“历史”的其他事件和活动;而对于行动、斗争的表现,也优于“个人”的感情和内在心理的刻画。

五六十年代小说类型的单一化
写英雄典型、写矛盾冲突、设计有波澜起伏情节线索,在小说理论、创作中取得绝对地位,成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留给“诗化”“散文化”小说的发展空间不多。

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作家(除山西、陕西之外):李准《李双双小传》《黄河东流去》

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五六十年代一个以创作农村题材小说为主一个小说“流派”。具有以下特征:一、地域上,赵树理、马烽等人长期生活、工作在深吸,作品写的也多山西农村生活。二、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从社会功能角度来理解作家在生活中“不做旁观者”的主张。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的“写实”风格。四、重视故事性和语言的通俗,以便能让识字不多的乡村读者能听懂、读懂。代表人物和作品有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马烽《结婚》、西戎《丰产记》等。

革命历史小说
孙犁《风云初记》《山地回忆》杜鹏程《保卫延安》知侠《铁道游击队》高云览《小城春秋》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雪克《战斗的青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刘流《烈火金刚》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欧阳山《三家巷》(通俗小说一章中也有出现)罗广斌《红岩》茹志娟《百合花》峻青《黎明的河边》王愿坚《党费》萧平《三月雪》刘真《英雄的乐章》菡子《万妞》

非革命题材历史小说
姚雪垠《李自成》

对孙犁小说的评价
总体而言,孙犁小说的格局不大,有时且有平淡、重复之处。但是他的一些中短篇,因其鲜明特色,而能够穿越变换的政治和文学的风雨。

工业题材小说
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草明《乘风破浪》

最初的“异端”(非“主流”,被批评)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短篇)、碧野的长篇《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白刃的长篇《战斗到天明》、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刘绍棠《西苑草》、宗璞《红豆》(细致绵密,相当感伤)、陆文夫《小巷深处》、郭小川的诗《一个和八个》、流沙河《草木篇》、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十七年散文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挤垮它》等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名集结出版、《依依惜别的深情》;秦牧《社稷坛抒情》;杨朔《荔枝蜜》《茶花赋》;刘白羽

老舍的《茶馆》

老舍写于1957年的一部三幕剧,讲述了北京城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在清末1989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以及四十年代抗战结束和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借此表现十九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作品从“侧面”,从“小人物”、“小社会”出发,透露了与现代历史有关的某种悖谬含义,其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憎恶,堪称当代的经典作品,也是老舍在当代最重的作品。

话剧的高潮

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霓虹灯下的哨兵》、丛深《千万不要忘记》、陈耘等《年青的一代》

1962年秋,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

《纪要》(《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内容

纪要和另外一些文章、讲话,全面阐述了江青一派进行“文艺革命”的纲领和策略。

一、《纪要》攻击了“建国以来”的文艺界被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的“黑线”专了政。

二、重申了毛泽东在“批示”中的判断。认为“这十几年”真正的好作品不多,不少是“中间作品”,还有一批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声明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

三、在对“就问以批判的同时,指出要创造“新文艺”,并要“搞出好样板”,题材上把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艺术上要采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创新队伍上要“重新组是文艺队伍”,包括“重新教育”被“腐蚀”的“文艺干部”和工农兵的加入。

四、开列了必须“破除迷信“的中外文学的名单,包括“中外古典文学”和“十月革命前后出现的一批比较优秀的苏联革命文艺作品”。

《纪要》表达了本世纪以来就存在的,主张经过不断选择、决裂,以走向理想形态的“一体化”的激进文化思潮。

“文革文学”的特征

“文革文学”制成一种具有特定性质、形态的文学,大体上是指公开出版的创作,即由文艺激进派别所提倡、扶持的作品。其特点如下:
总的来说基本遵循着文学激进派所确立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和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创作”在文学观念和艺术方法上,并不存在清晰的界线。另一方面,比较五六十年代,“文革文学”也出现重要变化,形成其特定的属性

1、 政治的直接“美学化”

2、确定文学写作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被看做是“神秘主义”加以拒绝和清除。

3、强调“革命浪漫主义”,广泛运用象征的方法,意义指向确定“公共”的象征,取代了生活细节的具体描述。

4、创造新人形象成为一条规定严格、不得稍有违反的“律令”。所有作品必须以英雄人物为中心和支配地位,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完美,不能有什么性格思想的弱点。

5、戏剧居于中心地位,对其他文学样式在结构上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为诗、小说、散文的“场景化”。

“文革”期间,戏剧在文艺主样式中居于中心地位。

“八个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小说的特征

“阶级”力量的性质更加清晰,对立“阵线”更加分明,冲突也更加尖锐激烈,“阶级斗争”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活每一空隙,被组织成笼罩一切的网。

穆旦《冥想》

八十年代作家的“主体”,主要有两部分人组成。一是五十年代因政治或艺术原因受挫者。他们在八十年代被称为“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包括:艾青、汪曾祺、唐湜、王蒙、张贤亮、昌耀、高晓声、陆文夫、刘宾雁、邓友梅、公刘、邵燕祥、从维熙、刘绍棠、李国文、流沙河;另一部分是“知青”的一群,包括: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张辛欣、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李杭育、张抗抗、阿城、何立伟、叶辛、铁凝、李晓等,诗人多多、食指、芒克、江河、杨炼、

舒婷、北岛、林莽、严力。此外,一些“文革”后已届中年才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作家,也是“新时期文学”不容忽视的力量(高行健、刘心武)。与此同时,更年轻的作家带来了新的艺术风貌,表现了新锐的探索和革新精神:莫言、刘索拉,所谓“第三代”或“新生代”的诗歌写作也开始浮现:海子、韩东、西川、于坚、欧阳江河、王家新、。

伤痕文学

由文革亲历者讲述的创伤记忆或以这种记忆为背景的作品。产生于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以卢新华的《伤痕》为开端,代表作还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等。这类作品以中短篇为主,艺术上比较粗糙,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象征: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等。

寻根文学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以现代意识反映传统文化,致力于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实际上是为了修复民族精神,为“现代化”进程提供可靠的根基。代表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郑义《远村》等。开端是韩少功在1985年第四期《长春》上短文《文学的“根”》的发表。

先锋小说

八十年代后期,一批年轻小说家在小说形式上所作的试验,出现了被称为“先锋小说”的创作现象。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淡薄,他们重视的是“文学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代表作家作品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洪峰《奔丧》,苏童《妻妾成群》,格非《迷舟》,孙甘露《请女人猜谜》,余华《现实一种》

新写实小说

不同于已有的现实主义和先锋派,主张表现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现实”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的小说流派。“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在另一个价值平面上的展开提供了新的地标。消解生活的诗意,拒绝乌托邦,将灰色、沉重的‘日常生活’推到了时代的前面。”也被称为“后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小说”等。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来来往往》,刘震云《一地鸡毛》《官人》《单位》等。

现代派文学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西方二十世纪现代文学(“现代派”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的文学变革。主要的探索趋向为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包括“寻根小说”“先锋派”“第三代诗”等现象。

八十年代文学特征

1、沉重、紧张的作品基调。

2、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

3、持续的超越、创新的压力,给八十年代文学带来“潮流化”的特征。

“归来者”的诗

艾青《鱼化石》《古罗马的大斗技场》,邵燕祥《愤怒的蟋蟀》,流沙河《草木篇》(散文诗)《故园九咏》(诙谐的遥曲体制),昌耀《慈航》(长诗),曾卓《悬崖边的树》,绿原《重读<圣经>》

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代表诗人作品包括北岛《回答》《走向冬天》、顾城《一代人》、江河《大雁塔》、杨炼《土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和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

“第三代”或新生代

专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朦胧诗运动之后崛起、在1985至1986年达到高潮的、以不满和颠覆朦胧诗为基本特征价值取向的诗歌现象的总称。主要采取组织诗歌社团、发表宣言的“运动”方式开展,主要分布在四川、上海南京一带。代表社团和作家有:南京“他们文学社”(韩东、于坚、丁当、吕德安、王寅、小君、陆忆敏、于小伟、朱文、朱朱等)、上海“古典主义(“海上”、“大陆”、“撒娇”)”(孟浪、陆忆敏、陈东东、刘漫流、王寅、宋琳、张真、默默、张小波等)、四川新生代——最活跃(整体主义:石光华、宋渠&宋炜;新传统主义:廖亦武、欧阳江河;莽汉主意:万夏、马松、李亚伟;非非主义:周伦佑、蓝马、尚仲敏)

第三代主要诗人和作品

李亚伟《中文系》、《硬汉们》,胡东《女人》《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韩东《有关大雁塔》,欧阳江河《悬棺》《汉英之间》《玻璃工厂》,翟永明《女人》(组诗),海子《麦地组诗》《太阳》七部书,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复出作家”的代表作

王蒙《蝴蝶》《春之声》《海的梦》《活动变人形》(长篇),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长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刘心武《班主任》《醒来吧,弟弟》《5·19长镜头》(纪实小说)《钟鼓楼》,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都是长篇),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静无声》

知青小说的演变

卢新华《伤痕》,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

女性作家

王安忆《长恨歌》,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陈染《与往事干杯》

5. 求几本毒草小说

1.《刘志丹》李建彤著
2.《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著
3.《保卫延安》杜鹏程著
4.《青春之歌》杨沫著
5.《朝阳花》马忆湘著
6.《小城春秋》高云览著
7.《红旗谱》梁斌著
8.《播火记》梁斌著
9.《我的一家》陶承著
10.《风雨桐江》司马文森著
11.《火种》艾明之著
12.《三家巷》欧阳山著
13.《苦斗》欧阳山著
14.《晋阳秋》慕湘著
15.《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著
16.《大波》李吉力人著
17.《苦菜花》冯德英著
18.《文明地狱》石英著
19.《在茫茫的草原上》玛拉沁夫著
20.《山乡巨变》周立波著
21.《山乡风云录》吴有恒著
22.《三月雪》肖平著
23.《变天记》张雷著
24.《山河志》张雷著
25.《普通劳动者》王愿坚著
26.《我们播种爱情》徐怀中著
27.《工作着是美丽的》陈学昭著
28.《上海的早晨》周而复著
29.《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著
30.《乘风破浪》草明著
31.《风雷》陈登科著
32.《在田野上,前进!》秦兆阳著
33.《归家》刘澍德著
34.《水向东流》李满天著
35.《过渡》沙汀著
36.《南行记续篇》艾芜著
37.《高高的白杨树》茹志娟著
38.《静静的产院》茹志娟著
39.《红日》吴强著
40.《暴风骤雨》周立波著
41.《破晓记》李晓明、韩安庆著
42.《桥隆飙》曲波著
43.《屹立的群峰》古立高著
44.《红路》扎拉嘎胡著
45.《清江壮歌》马识途著
46.《辛酸地》管桦著
47.《铁门里》周立波著
48.《战斗到天明》白刃著
49.《新四军的一个连队》胡考著
50.《下乡集》赵树理著
51.《三里湾》赵树理著
52.《灵泉洞》赵树理著
53.《丰产记》西戎著
54.《李双双小传》李准著
55.《东方红》康濯著
56.《桥》刘澍德著
57.《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著
58.《高干大》欧阳山著
59.《香飘四季》陈残云著
60.《金沙洲》于逢著

6. 怎样理解整个十七年左倾文艺创作升级而小说创作仍未取得成就,小说的缺失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说家的分化
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
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
二,小说体裁的状况
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1,题材的分类
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
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
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
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
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
1,内容的单一化
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C揭露,批判性质,或幽默,嘲讽的小说,其价值地位受到怀疑.
2,表现形式的单一化
A写英雄典型,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设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线索的小说的主张,取得绝对统治地位,成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
B受到怀疑,拒绝的小说形态,包括
a"诗化","散文化"小说,即使有这样的作品出现,难以获得较高的评价.
b侧重表现心理活动,尤其是复杂心理矛盾的那种作品.
c冷静的,"观照式"的"写实"风格作品.
革命历史小说
一,革命历史小说概述
1,革命历史小说的内涵: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到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
2,繁荣原因:
1)亲历革命斗争这一历史进程的作家的情感需要.
2)新生的政权理所当然地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
3)东西方冷战,中苏意识形态的论战,以及当时流行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3,代表作品:(两极分化)
A长篇
《铜墙铁壁》《风云初记》《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小城春秋》《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战斗的青春》《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苦菜花》《三家巷》《红岩》
B短篇
《山地回忆》(孙犁),《百合花》(茹志鹃),《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王愿坚),《三月雪》(萧平),《万妞》(菡子)等.
4,长篇创作高潮期的成就与特色(教材317页)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期.
时代局限性
5,叙述方式:
1)一些作家,在长篇小说中追求对于历史的"史诗性"把握.
2)另一些作家,则加入一些"传奇"因素,而接近现代"通俗小说"的模式.
3)个别作家更愿凸显他的现实处境下的情绪,以之作为对往事回忆的触发点.如《百合花》.
6,战争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
首先表现在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视角去描写战争.
其次,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
其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二,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红日》
1,作家和作品概况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最先引起广泛影响的战争小说,但艺术上比较粗糙,远逊于之后吴强《红日》.这部长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2,艺术创作的独特之处:
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首先,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与《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小说不同,由写游击战转写阵地战,从微观到宏观)
其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如没有把解放军官兵刻画成完人,也没有对敌人一味地丑化.
第三,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面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偏离.(如过于热衷战争本身,本身就会体现出一种战争狂人心态.张爱玲: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与注重人生安稳的一面,后者是前者的底子.)
3,缺陷:缺乏对战争本体的深层思考――共性问题.
*中西战争小说区别:(《三大战役》与《拯救大兵瑞恩》)
西方战争小说,重在通过战争表现对人类的命运,通过对个体命运遭遇的观照体现对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思索,中国战争小说重在表现战争中的群体风貌,战争的整体和现实结果.与此相应的是,中国作家对战争中大量存在的暴力,血腥的回避,对英雄之外的大量普通个体命运和生命价值的忽视,这都是现代战争文化规范对作家主体的制约的结果.
三,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林海雪原》("虚构契约"与"事实契约")
1,作家情况以及主要内容:
作家曲波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团指挥员,指挥过解放军的一个小分队在东北牡丹江地区的林海雪原的剿匪战斗.《林海雪原》反映了作家的这段生活经历,即描写一支由36位侦察兵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和绥芬草原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故事.
2,创作特点:
1)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是《林海雪原》的一大特色,在人物性格配置上又受到了民间传统小说的"五虎将"模式这一隐形结构的支配.(《三国演义》中蜀国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杨子荣:"智取威虎山" 在官匪,红黑,"正反"之间辗转腾挪的一个角色.与座山雕第一次交谈:(黑话/红话)
座山雕:天王盖地虎.(你好大的胆!取来气你祖宗.)
假胡标(杨子荣):宝塔镇河妖.(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座山雕:脸红什么
假胡标:精神焕发.
座山雕:怎么又黄啦 !
假胡标:防冷涂的腊.
八大金刚:么哈 么哈
假胡标: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无法将英雄人物完全纯净化.
2)在结构布局上,《林海雪原》也带有比较明显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而且在传奇的意义上更加夸张了所谓"好人特别的好,坏人特别的坏"的模式.杨子荣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这种模式的矛盾性所在.
3)《林海雪原》虽然也暴露了土匪极其残忍的本性和描写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牺牲精神,但在描写主要英雄人物时始终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基调.
3,缺陷和不足:
过于夸张和煽情的描写,过于陈旧的表现英雄人物的模式.
四,战争史诗性的追求:《红旗谱》
作家情况以及主要内容:
梁斌著.《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
故事背景
三代农民:
朱老忠的形象意义:承上启下,是当代文学中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豪爽仗义,不断提高的革命觉悟.
成就:
首先是史诗气度.
小说写北方农村各阶级的人物,波澜壮阔的画面,从大革命一直写到"九·一八",指出了自发斗争的失败的必然性,得出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有革命的成功.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时代性,革命性和民族性.
再次民族风格的探索.
1,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自然风光→地方色彩,民族风格
2,继承古典小说及国外的手法和形式,形成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①故事性强②人物性格特征用行动和语言来刻画③章法,结构继承我国古典小说,
5,不足:作者梁斌想把它写成史诗,却写成了一部革命传奇.
五,家族与历史的命运结合:《三家巷》
作家情况以及主要内容:
1959年出版,欧阳山著.以20年代的广州为背景,将个人的成长道路,家族的兴衰沉浮与历史的风云变幻融为一体.描绘出中国革命初期既轰轰烈烈又错综复杂的时代画卷.
取材的典型化与生活化还原
《三家巷》的叙事是从《子夜》模式发展而来,书中每个人物都是某种阶级的典型.但其间的多元复杂关系,尤其是对不同阶级出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多元复杂关系的描写,打破了一般现代历史小说把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简单化庸俗化的思维定式.作家选取三家巷中周,陈,何三个家庭来着笔,生活化地显示出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生成(陈),官僚地主阶级的发迹(何)和世袭工人的觉醒(周).
周炳性格的复杂性
打铁出身(阶级基础)的知识分子(思想包袱).
憨直,软弱,幼稚,温情而不切实际,富于幻想等性格弱点.
与周炳性格构成直接有关的是两个女性:区桃(用心最深)和陈文婷(着墨最多).
4,艺术特色
选择了对重大的历史事变的侧面描述的角度.
人物创造上,有着性格复杂性的人物
5,争议:
侧重日常生活情景和亲友,恋人之间纠葛的描述,重视社会风俗的细致描写,以及周炳,陈文婷等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状态.
六,革命历史中知识分子的成长——《青春之歌》
作家与作品内容:
杨沫(1914—1995),其《青春之歌》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可以看到以作者30年代的生活作为写作素材的明显根据.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之间的社会政治风云和事变.与《芳菲之歌》(1986)《英华之歌》(1990)共同构成"青春三部曲".(有三部曲的通病)
2,主要情节与林道静形象:
不断追求,三次决裂:
与封建家庭决裂,与余永泽决裂,与小资产阶级自我决裂.在终于找到最终的追求目标之前,林道静告别了没有亲情的亲人(亲情),告别了不可爱的爱人(爱情),告别了旧的小我,最终回归大我,忘掉自我,成为一张典型的革命面孔.
究竟是一个找到自我的人,还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 找到了共性,失去了个性.甘心做革命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
3,小说特殊的因素.
首先,它同时是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的故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能否被许可或承认则是另外一回事,多少有点一厢情愿.
其次,还多少牵涉到女性命运的主题:女性对男性的脱离(余永泽)与依附(卢嘉川,江华),即使是革命女神,也不能脱离革命男神的召唤和指引.
第三,血统论问题.血统意识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血缘,二是社会地位.当血缘观念与一定的社会地位相结合,并以社会地位的高低来确定血缘的优劣和尊卑贵贱,且试图以血脉的自然延续性来说明社会地位"世袭"的合理性时,血缘观念就演变为血统意识.林道静的血统是双重的:"我是佃户的女儿,又是地主的女儿.""我身上有黑骨头,也有白骨头."生父是地地道道的官僚地主,生母是却是真正的受压迫受侮辱的农民之女,这是她走向蜕变的合法性前提.
3,艺术上的得失:
小说结构前半部较为完整,后面则略嫌松散.
对林道静的情感,心理的刻画细致真切.许多场景的描述,能表现出特定时代,地域的气氛和特征.
但作品的语言缺乏个性,也缺乏变化;在长篇写作上,运用多种叙事手段的意识不很自觉.
七,革命英雄群像的刻画:《红岩》
1,组织生产的成功实践
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罗广斌,杨益言著.1958年,罗,杨两人因一段共同的革命经历携手合作,撰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后在此基础上写成的长篇小说《红岩》,《红岩》约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是一群为着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协作的书写者们的组合.时代性的成功,不到两年发行量达400万册,80年代达800多万册,创当代长篇小说发行之最.
2,主要内容
小说以"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现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地下斗争,集中营的狱中斗争,以及川北农村的武装斗争.
3,英雄群像的塑造
在这部小说中,革命者(许云峰,江姐,成岗,华子良,齐晓轩等)与敌人(徐鹏飞等)的关系,被安放在两个政治集团,两种人生道路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的格局中.
4,艺术特色:多线索网状式的结构特点
5,不足:人物语言缺乏个性化
八,短篇小说创作
峻青
《黎明的河边》
2,王愿坚
《党费》,《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3,代表作分析:茹志鹃《百合花》
⑴"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人性美的展示
情节:送女文工团员(我)――向新媳妇借被子――小战士牺牲后新媳妇为其缝衣服
主题: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敬爱子弟兵来表现.一种回顾与眷恋,暗中包含着对现实人情的一种隐忧(可同忧却不可同乐,人际关系远不如战时简单纯净)
人物形象:小通讯员,新媳妇
⑵艺术特色
1,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
2,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 百合花被子的作用
3,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十七年现实生活题材小说
一,现实生活题材小说创作基本情况
三种类型:农村,工厂,知识分子
1,反映农村生活
1)艺术形态的两个发展趋势
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
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
2)题材类型
1.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
2.写农业合作化运动.反映农村生活,展示农民精神风貌.
3.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
3)代表作家
当时有两个艺术倾向不同,都有很大影响的两大创作群体:
一是赵树理等山西作家.
另一是柳青,王汶石等陕西作家.
较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2,反映工厂,城市生活
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3,反映知识分子,当代青年生活突破"禁区"的小说
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丰村《美丽》,陆文夫《小巷深处》.
二,赵树理的小说及"赵树理方向"
1,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不做文坛作家,而要做文摊作家(不同于五四作家的启蒙主义的立场).民间立场,政治取向.
2,《三里湾》
1)创作背景:建国后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2)主要内容
3)人物形象
落后典型:A,村长范登高
B,富裕中农"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一家
C,袁天成一家.
先进典型:A,党支部书记王金生的一家
B,普通社员王满喜
4)艺术特点:
吸取和继承了民族文艺的传统手法
描写人物,传神的"白描"手法.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注意开门见山及故事的连贯性.
浓郁的生活气息,健康,幽默的情趣.
语言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5)不足之处:
作品中描写的矛盾冲突收缩得过于匆忙.有些地方叙述过于冗长.
三,孙犁的《铁木前传》
1,孙犁与荷花淀派
小说语言朴素,柔美,清丽,不事粉饰雕琢,但极富表现力.被誉为"小说的诗,诗的小说."为核心代表作家.
2,《铁木前传》
1)创作动因和作品主题:从大处讲是表现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而实际上却又一个只可同忧,不可同乐的故事(嫌贫爱富).
2)主要内容: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的多年友谊在财富(贫富差距)面前破灭的故事.
3)人物形象:小满儿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塑造得是非常出色的.
4)艺术特色
着重于写人物的命运和思想的变化,显示出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塑造人物时注意选择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生动细节;
相当的笔墨来抒发感情,追求诗和散文的意境,创造出特定的抒情氛围.
四,柳青的《创业史》
1,作者简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
2,《创业史》
1)故事梗概:
2)人物形象分析:
A,梁生宝: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一个平凡而又高尚,踏实而又有理想的农业合作化带头人.
B,梁三老汉: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要数梁三老汉这一形象.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
C,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3)艺术特点:
(1)艺术构图深广宏阔.
(2)艺术描写细腻多姿.
(3)抒情议论深沉精辟,能让读者深受启发.
4)局限: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对人物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示不够.
五,周立波《山乡巨变》
1,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
2,《山乡巨变》
1)主题内容
2)人物形象
A,刘雨生是一个描绘得成功的新一代农民的生动形象.
B,在老一代农民中,亭面糊和陈先晋的形象是写得很出色的.
C,王菊生,张桂秋这两个富裕中农也写得很有个性特色.
D,邓秀梅作为运动中党的领导者形象,也是刻画得较为生动的.
3)艺术特点
首先,作者善于把火热的斗争生活融化在娓娓动听的日常故事中,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人的艺术力量.
其次小说往往把对时代的新生活,新人物的描写与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风景画,风俗画的描绘结合起来,使它不仅表现出深刻的思想,而且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了高尚的情怀.
再次小说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不但生动,朴素,而且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4)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去农村阶级斗争理论模式的影响,造成了形象的矛盾性.
六,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周而复,原名周祖式,一九一四年生于南京,祖籍是安徽旌德县.
2,《上海的早晨》
1)题材内容的新开拓
描写了建国后党领导工人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2)人物塑造特色
朱延年 徐义德
3)结构特色:
作品的结构比较严谨,顺叙,倒叙安排得体.
七,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1,杜鹏程,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
2,《在和平的日子里》
主要内容
人物形象:
梁建,阎兴,张如水
艺术风格:哲理与诗情结合,充满激情和哲理的探索.
八,短篇小说创作
(一)李准与《李双双小传》
1,李准(1928— )
2,《李双双小传》改编的电影剧本《李双双》
A,人物形象
李双双是个勤劳正直,大胆泼辣,精力旺盛的农村妇女
孙喜旺善良,憨厚,热爱劳动,有着纯朴的阶级感情,但旧社会的复杂经历,却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B,《李双双》中的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
隐形结构:是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种特殊现象.当时许多作品的显形结构都宣扬了国家意志,但艺术作品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宣传读物,由于作家们沟通了民间的文化形态,在表达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民间形式,这时候的民间形式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它把作品的艺术表现的支点引向民间立场,使之成为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民间读物.这种艺术结构上的民间性,称做艺术的隐形结构.
《李双双》的隐形结构是来自民间表演艺术中的"二人"对戏的模式,这在民间地方艺术中是很普遍的形式(如东北二人传).即一个心直口快,泼辣大胆,纯洁乐观的旦角(妻:李双双)和一个自私胆小,好心善良,趣味横生的丑角(夫:喜旺)展开性格冲突的轻喜剧.
《李双双》的人物性格的喜剧性也来自民间.李双双的性格里有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中的快嘴李翠莲的性格遗传,大胆泼辣,无所顾忌,敢笑敢哭.
有没有注入民间的艺术精神往往成了那个时期艺术创作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二)马烽与《我的第一个上级》
1,马烽(1922— ),山西孝义县人.
2,《我的第一个上级》
老田的形象:
先抑后扬的对比手法及作用:
*山西作家群的艺术风格特点
1,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创作流派
2,内容贴近生活,具较浓厚的"土气"
3,文笔平易,朴实,在形似笨拙的言语中略带幽默
(三)王汶石
1,主要创作
2,创作特征
1)王汶石曾被称为带着微笑看生活的作家,他常以轻快,喜悦的笔墨,描绘我们丰富多采的农村生活.
2)王汶石以对新生活的敏感,捕捉和描绘生活中的新事物,新内容,新气象,为社会主义农村的生活画面不断增添新色彩.
3)王汶石很善于为他的新人形象创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又有时代特点的环境,
3,王汶石的创作弱点.
落后的,被批判的,可以作反面教材的人物被忽视
九,突破禁区小说
(一)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二)邓友梅《在悬崖上》
(三)宗璞《红豆》
(四)陆文夫《小巷深处》
代表作分析《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成长小说,批判小说)
1,王蒙
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勇敢地,敏锐地触及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社会矛盾,对生活进行了大胆的干预.
1)《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题思想
2)刘世吾形象及意义
3)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艾芜草明杜鹏程的小说在线阅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契诃夫短篇小说第一章主要内容 浏览:279
正太穿越到异世界小说 浏览:731
男主带直播系统的小说 浏览:879
制霸世界小说排行榜 浏览:782
主角是苏墨的系统小说 浏览:562
第二十八年春小说txt百度云 浏览:46
男主角姓杜的总裁小说 浏览:213
小说都市美女后官未删减全本 浏览:215
小说都市透心 浏览:192
差评师收寿衣小说叫什么名字 浏览:487
温瑞安的小说txt 浏览:953
重生之干物女的逆袭樱华小说 浏览:130
小说阅读网作者福利怎样 浏览:912
求2819小说全文 浏览:865
看不需内存免费小说 浏览:729
主角姓许的风水小说 浏览:399
好看的小说推荐完结推理小说 浏览:633
十二张美人皮有声小说下载 浏览:662
都市奇缘69小说网 浏览:926
都市猎魔人小说 浏览: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