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说林家铺子的艺术成就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小说流派。顾名思义,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倾向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观照对象,通过精心结构故事、细致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等艺术手段,真实地再现社会百态。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认识中国社会的生动教材,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30年代,茅盾等小说作家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分析,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批再现中国社会现实的小说。茅盾作为社会剖析派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位具有时代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的作家,创作了众多风貌独特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因而无可争议地被誉为社会剖析派的坛主。此就其《林家铺子》作一简要剖析,不成熟之处,还有待商榷。
一
在茅盾众多作品中,《林家铺子》散发着特别的光彩。它既不象《子夜》那样鸿篇巨制、轰轰烈烈,又不像《蚀》三部曲那样低徊幽怨、缠绵悱恻。它将民族战争、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投影在一个小小的店铺、一户小小的人家身上,短短的篇幅却线头纷繁,波澜迭起,写得细致绵密,称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篇小说完成于1932年6月,这时长篇小说《子夜》正在创作中。茅盾在《<子夜>·后记》中说:“《子夜》的原计划还要大得多”,其中包括“农村的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等。由此可见,《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一时期发表的短篇小说,都在延伸着《子夜》中的基本观念:揭示在帝国主义侵袭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城乡经济的破产,人民群众的苦难命运。
对整个社会做“缩影式”的描绘,以小见大,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林家铺子》是从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落笔,在人物和事件的多角关系中展开的。这里有帝国主义入侵造成的人民苦难生活现状的描绘,有国民党腐败统治加于市民、农民身上种种祸害的揭露,有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挣扎在死亡线上惨景的叙写,有难以支撑门面的市镇商人拮据状况的描述。主人公林老板就处在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中,他承受着国民党“党老爷”的敲诈、钱庄的压迫、卜局长的威胁、商会长的恫吓、同业的中伤、“吃倒账”以及整个社会经济萧条造成的农民购买力降低等各种压力,终于被挤压得无以自保只能破产出走。
小说是以林老板苦苦挣扎到破产倒闭为主线,以林小姐的婚姻纠葛为副线,两者交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与铺子倒闭相关的直接情节有很多,如卖“一元货”、寿生收账受挫,“上海客人”立逼讨账、恒源钱庄乘机提款、“党部”威胁不成抓走林老板等。铺子以外的间接情节也与之紧密相连,如开篇写林小姐学校的抗日运动,似乎与主线无关,但由此惹出了“东洋货”问题,“党部”就势敲诈,使林老板破费了四百块钱;继写“东洋人打仗”,街上一片“乱哄哄”,这又危及林老板的切身利益,外放的账将无法收回,急得他差点没跳了河;上海的战事使大批“逃难人”涌到乡镇,这倒给了林老板推销“一元货”的机会,但由于生意做得热闹,反而使人眼热,招来祸端,加速了铺子的倒闭。
作者并没有赋以林老板明确的名字,在文中,他已经成为当时社会小工商业者的典型代表,是一个阶级的符号。与其相似的是,还有许许多多的陈老板、张老板、王老板等等与他有着共同的命运,饱受欺诈,无路可走。虽然作品描绘的背景是在江南小镇,但这个小镇是缩小了的中国,它展示了一二八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与经济恐慌,深刻地描绘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下层人民的罪行。
短篇小说容量小,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反映较多的内容,更要在结构上下工夫。作者时而写镇上的情形,时而写主人公的遭遇,铺子内外的种种因素证明铺子的破产实属“在劫难逃”。 跌宕起伏的情节与鲜明的主题将看似散乱的材料,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始终没有脱离中国内忧外患的大背景。整个作品颇有磅礴气势,在有限的篇幅中能够容括如此多的内容可见作者的匠功所在。
二
细致深入地描写场面是小说的第二个特色所在。
场面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故事发展的依托。《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描写就能留给人以强烈的古代战场映象,时空宽阔而具有恢宏气势。“社会剖析派”小说家的作品中的场面,往往也具有人物多、反差大的特点,于人声身影、热气腾腾的气氛里,展示复杂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多重的人物关系。茅盾本人就说:“我喜欢规模宏大、文笔恣肆绚烂的作品。”为此,在其的多数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作者在践行这一创作风格。如长篇小说《子夜》结构恢宏严谨,人物众多,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这些都令我们的感到目不暇接;《霜叶红似二月花》则让我们看到“五四”前夕新兴民族资产者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封建势力的对峙。
《林家铺子》共有七个章节,其中数第四章与第七章写得最为出色。第四章是情节发展的高潮,作者投身处地地呼喊出林老板的痛苦:“不毁才是作怪:党老爷敲诈他,钱庄压逼他,同业又中伤他,而又要吃倒账,凭谁也受不了这样重重的磨折罢?而究竟为了什么他应该活受罪呀!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下这小小的铺子,从没敢浪费;他,做生意多么巴结;他,没有害过人,没有起过歹心;就是他的祖上,也没害过人,做过歹事呀!然而他直如此命苦!”这种呼喊让我们想到其与老舍《茶馆》中主人公也经历过的境遇如出一辙。
第七章写的是铺子门口的吵闹和市党部前的混乱情景。林家铺子破产后,铺子前围满了前来讨债的人,喧声鼎沸,一片嘈杂。“朱三阿太扭着瘪嘴唇和警察争论,巍颤颤地在人堆里挤”,而且“额上的青筋就有小指头儿那么粗”;张寡妇则“抱着五岁的孩子在那里哀求另一个警察放她进去”;她们都是希望能够进入铺子,趁早拿几样还付钱的东西来减少自己的损失。然而她们却不能同恒源庄等共同来分配底货,甚至连争执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被警察挡在门外;桥头陈老七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能够挤进铺子现场观看分配底货的过程。朱三阿太和张寡妇等弱者只能使出农村所擅长的“哭嚎”,哭声震天,如丧考妣。
朱三阿太等这些可以称得上是铺子的股民,讨债不成,只能寄最后的希望于“天天大叫保护穷人”的党部,这就好像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有人号召,就纷纷响应。然而,他们却不知自身在警察眼中是被视为“不识好歹的贱狗”,警察怎么可能会去理睬他们的冤情,在枪械的威胁之下只能如作兽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张寡妇,一阵混乱之中,她失去了自己怀中尚处襁褓的孩子。衣襟上的几滴血让她从希望的幻影中清醒过来,出于母性的自然感情,她的精神开始崩溃,并且为孩儿的丧命而发疯。“啊哟!我的宝贝!我的心肝!强盗杀人了,玉皇大帝救命呀!”号啕之声令人心碎并不禁为之流下同情的泪水。小市镇的混乱局面以及小百姓在这场倒闭中悲惨遭遇的情形也就清清楚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三
在人物塑造上,《林家铺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塑造林老板的性格特征:第一,林老板作为一个民族小商人,努力地保持自己的信誉,给人以老实厚道的形象。为了信誉,他只在一桩桩交易中获取蝇头小得,甚至宁愿少赚钱或不赚钱,还让女儿叫顾客“伯伯”,让商业交易蒙上人情的面纱。他与店员寿生也保持着封建师徒的“父子式”的关系。第二,林老板也受到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影响。比如,他不但学会了做广告,而且还在寿生的提议下,采用了卖“一元货”的方法。然而,他虽然新旧并举,精明能干,仍然不能挽救自己破产的命运。
将其与《子夜》作个简单的对照,后者较为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心理描写,而在《林家铺子》中,最精彩的则是行为描写,如写林老板在重压围攻下委曲求全时,他“颤着声音说,努力忍住了滚到眼眶边的眼泪”。可以说,林老板与吴荪甫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形象。如果把林老板和吴荪甫放在一起,可以发现,两者在性格上有着明显差异:吴荪甫对事业的追求充满着信心和冒险精神,而林老板却只想千方百计守住店,虽精明能干但胆小怕事,他的行动显示出他的软弱。
小说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了暗示和象征的手法:从林老板和客人的谈话中暗含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两面夹攻的时代背景;从寿生的话中可见地主和高利贷者剥削、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和竞争局面;从结尾“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中可见战局的严重。纷繁复杂的矛盾都集中在林家铺子一再挣扎终于破产的过程中,枝蔓虽多但经纬分明。
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这篇小说的另外一个特色所在。例如林老板和寿生跟人承诺“三节清账”,这是当地的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即商家在端午、中秋、旧历年关这三个节日清理人欠和欠人的各项帐目。用风俗展示地方风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使作品更自然真切。
四
《林家铺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它走向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战争原因,有市场竞争的原因。农民因生活日趋贫困,购买力下降,生意大为萧条,这是对林家铺子最大的打击。然而同行们散布谣言,落井下石的丑恶行径却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反动军队的勒索,地方官吏的讹诈迫害,加速了林家铺子的破产,这些更让我们能够体会到林老板所处环境的艰难。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又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整个国家经济衰败、政治腐朽、社会黑暗所造成的。小说中林老板形象的成功塑造,更进一步证明了林家铺子的命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杜显志,薛传芝.论社会剖析派〔J〕.武汉大学学报,1995,(3):101-105.
〔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4-171.
〔3〕徐越化.论茅盾社会剖析小说〔J〕.湖州师专学报,1995,(4):21-27.
〔4〕赵君秋.《林家铺子》的结构艺术〔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1-63
⑵ 《林家铺子》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啊
中短篇见下
姓名 李广德
笔名 李雯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35/12
会员分类 中国作家协会
个人简历:
作家、教授、学者。现任中国写作学会师专写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茅盾研究会基金会监事、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市文学学会会长。1954年7月参加工作。1956年发表处女作《开发新安江》(组诗)。1961年8月被批准为中国作协浙江分会会员。1961年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南浔中学语文教师。1979年7月调入湖州师专任写作教员。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1年10月29日被批准为中国作协会员;同年11月评为教授。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作家研究、文学组织和写作教学工作。曾参加中国写作学会成立大会,并四次参加茅盾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
目前创作简况:
1、长篇传记《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1992年3月第2次印刷)。2、《茅盾学论稿》(香港正之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3、《写作学教程》(湖州师专学报增刊1986年3月出版)。4、《电影评论写作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5、《名人怎样阅读写作》(香港未来中国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6、《作文素材卡片(中学生适用)》(海南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7、《作文素材卡片(小学生适用)》(海南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8、《绝妙比喻小辞典》(海南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获奖情况:
一、传记《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获浙江省高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茅盾研究一等奖。二、论文《鲁迅写作技法理论概说》、《试论邵洵美的诗和诗论》等获浙江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三、教学研究成果《高师写作课的改革》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1997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出版、合作、拍卖意向:
一、长篇传记《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与原出版社所订合同已到期,且作者已对原作进行大量修改和新写,现寻找有意出版新版的出版社。二、长篇传记《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寻找有意改编、拍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的单位和个人。三、传记《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和专著《茅盾学论稿》寻求有意出版的外国出版社。四、写作教材《简明写作学》(10万字)、《文体写作概论》(11万字)、《高师写作教程》(22万字)寻找出版单位。五、作者在诗人徐迟故乡工作,现为该市作协主席,创作并发表过《徐迟的婚恋》,富可读性和观赏性,愿与有关单位合作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
⑶ 林家铺子的主要内容
小说讲述了林老板这样一个谨慎而又精通生意的小商人,但在外受日帝国主义的军事压迫,内受国民党官吏的敲诈,还受地主高利贷的剥削,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大势所趋,先是当局以爱国为由,出台“封存东洋货”的政策。
使林先生不得不去请商会会长出面,从中斡旋,“斋斋那些闲神野鬼”。他不得不将金项圈拿去兑换,给党部里送去大洋四百块。这才得到特许:“只要把东洋商标撕去了就行”。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了结,商会会长经过林家铺子时,就曾来提醒林先生:卜局长那边,你也得稍稍点缀,防他看得眼红,也要来敲诈。
后来是镇上的卜局长“中意”林先生之女阿秀,要娶她做妾。林先生不同意,便招致了“拆烂污卖贱货,捞几个钱就打算逃走”的罪名,接着便是被县党部扣留。为了赎人,林家只得按商会会长的示意,送上两百元,这样就把林先生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3)小说林家铺子在线阅读扩展阅读
小说主题的深刻之处,是象林老板精于生意,事业颇有发展前途,却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大动荡中遭致破产的厄运。
作者把矛盾一直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指出他们的敲诈勒索是林家铺子崩溃的主要原因。这些人利用“抗日”发国难财,到处征收所谓的“困难捐”,借口禁卖东洋货贪污受贿,谁要不给钱就“封存”。
政府当局的卜局长想占他女儿为妾,声称“不管应有许多不便之处”,地方党部又借口外边谣传林要卷款潜逃,又将林扣留等等,这些家伙实际是一君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林家铺了在他们的敲诈下倒闭。
《林家铺子》是茅盾短篇小说艺术成熟的标志。小说的情节结构布局得体,剪裁巧妙,波澜起伏。
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重大性与政治性,是新的创作题材、创作领域的开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资本家的命运问题。第一次写中国的现代都市,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以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回答了当时中国社会论争的问题。
结构宏大严谨,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中国30年代的生活现实;人物众多,结构复杂;线索繁复交错但又严密完整,显示了长篇小说创作方法上的成熟;成功塑造了资本家的群像;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心理描写。
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现实的成功小说,全面深刻的社会剖析,成为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转向社会主义文学起到了先导作用。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以反映时代的全貌和发展的作品。
作品中人物形象阶级特征比较鲜明,情节的冲突、发展,往往由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所决定,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着。作品的感性形象,是经过马列主义理论透视的,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茅盾从一人一事中透露出时代风云激荡的社会变动。
⑷ 小说《林家铺子》的作者是:
作者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 茅盾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⑸ 《林家铺子》写的是些什么
故事梗概
[编辑本段]
日本入侵东北三省,全国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林小姐由于穿的是东洋货,在学校里受到同学们的耻笑,她怒气冲冲的回到家里。但是,母亲也在为家里卖东洋货而发愁。
林小姐为没有可穿衣服而犯难,她的衣服和她的日常用品都是东洋货,虽然她很喜欢这些东西,但是,在这种局势之下,她只得放弃这些喜爱的东西。
父亲很沮丧的回来了,母女俩猜到肯定也是为这件事,林小姐本来打算进一步要求父亲制一件不是东洋货的新衣,但瞧着父亲的脸色不对,便又不敢冒昧。伪善的当权者借此机会搜刮民脂民膏,收受贿赂,威胁这些小资产者。林先生不得已,决定当掉金项圈去贿赂当权者。
第二天,林先生的铺子焕然一新的开张了,他的“额外支出“指望着在这时候能够捞回来,就是林小姐的新衣服也要靠这几天的生意。街市上渐渐地热闹起来,快过年了,“人们总要买些年货吧,”他想。铺子前面不时也围满了人,但是,都是些可怜的乡下人,他们连吃饭都解决不了,怎么会有钱来买这些东西呢?到了下午,总算是做了几笔生意,全家人阴郁的心情好多了。晚上,算总账时,形势不是很乐观,还欠着不少的客帐。这时,朱三太来要利息了,林先生不得已,把今天的收入都给了她。而林小姐也赊账买了自己喜爱的布,林先生无可奈何只有苦笑。
又过了两天,“大放盘”的林先生的铺子,生意果然很好,林小姐和母亲喜笑颜开。只是林先生心理矛盾着,他是在亏本卖呢!最使他心神不宁的,是店里的寿生出去收账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林先生正等着寿生收的钱来开销“客账”,上海的客人已经到了。这时,传来日军轰炸上海的消息,顿时,人心惶惶,上海讨债的客人毫无通融地拒绝了林先生的情商,不得已,林先生只好到恒源钱庄去商借,谁知钱庄老板竟跟他要以前欠的六百元钱。
由于开战,商会让大家分摊军饷,林先生为了面子答应了。这时,出去收账的寿生回来了,林先生只得把大部分给了堵门要债的上海客人。党老爷敲诈他,钱庄压逼他,同业又中伤他,而又要吃倒账,凭谁也受不了这样重重的磨难罢?林先生感到这一次他准是毁了!
凄凉的年关终于过去了。由于许多铺子倒闭,林先生的帐没有办法收回来,而欠恒源钱庄的钱必须在正月十五还清,林先生家里就像一个冰窖。市面上一片萧条,连当铺都止当了,随你值多少钱的贵重衣饰,也只能当得两块,叫做“两块钱封门”。店里没有钱进货,只剩下一些日用品,这时,从上海逃来许多难民,这些日用品就成了紧俏货,生意一时好了起来。这惹的要债的蜂拥而至,林先生没有办法,只得向商会会长求救,没料到的是商会会长却提出来要林小姐做卜局长的小老婆,林先生感到了祸不单行。不久,林先生被党部的人带走了。
林先生被扣,令一家人惶惶不安,商会会长用债务和卜局长要挟,寿生想尽办法抵出全部货物,终于赎回了林先生,林大娘决定要林先生和女儿逃走,在走之前,让林小姐和寿生成了亲,自己和寿生留下应付局面。
林家铺子终于倒闭了,大群的债权人在林家铺子里吵闹得异常厉害,恒源钱庄和其他的债权人争执怎样分配底货。铺子里虽然淘空,但连“生财”合计,也足够偿还债权者七成,然而谁都想给自己争得九成或竟至十成。虽然有警察在,场面仍旧很混乱,有哭有叫的,有喊有闹的,还有的警察乘机占便宜……人们决定去党部告状,结果和警察发生了冲突,人群被冲散了……
⑹ 林家铺子作者是
林家铺子作者是茅盾。
《林家铺子》是茅盾1932年7月创作的短篇小说,原名《倒闭》。讲述当时江南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终于破产的故事。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夏衍改编,水华导演,谢添主演。
艺术手法
《林家铺子》的表现手法是由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间的关系等等决定。由于当时现实的矛盾的复杂性,作者就运用曲折的情节来反映它。
小说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社会分析的深刻内涵和成功的艺术形象的创造,它还让读者从林先生的商业经济活动中了解了旧中国乡镇商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商品销售的管理方法、促销方式、公共关系的杂复及其处理,以及在时代大背景中的悲剧命运。
⑺ 《林家铺子》作者是谁
茅盾
《林家铺子》是茅盾1932年7月创作的短篇小说,原名《倒闭》。载《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春蚕》。讲述的是当时江南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终于破产的故事。
创作背景
《林家铺子》是茅盾于1932年6月发表的,当时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林家铺子》和《春蚕》描写的都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动乱生活。“一二八”后,茅盾曾经回到故乡小住。
在那里,他亲眼看到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魔爪,已经将农村经济推入破产的境地,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炮火更加速了它的崩溃。原先曾经是相当富庶的江南农村及小市镇,呈现出一片萧条的凄惨景象。这些都给茅盾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由此创作小说了《林家铺子》。
⑻ 《林家铺子》txt全集下载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