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阅读推荐 > 文人聚宴小说阅读答案

文人聚宴小说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2-04-18 19:38:15

❶ 个位文人墨客帮忙

诚实点 我是转的帖子 但是我觉得这个两个帖子答案应该很是对你的胃口 因为看了这两个评论以后我也有了想去看下里面几部的冲动 呵呵(你的分数确实诱人啊 哈哈 但是分享的感觉确实是很快乐的 所以小红旗也并非目的 我这两个也是搜索了半天介绍和评论以后仅看到的有点建设性的评述 觉得确实说的不错 至少很对我的胃口)
=============================
亵渎 头10万字是垃圾,之后越写越好,不过看不到10万字就已经看不下去了(比较YY)
搜神计看了前十章看不下去了(YY)

诛仙 极品(非YY小说,作者文学底子深厚)
紫川 极品(非YY小说,作者文学底子不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佣兵 不错(非YY小说,作者文学底子不错,故事也不错,但是比紫川稍差)
中华仙魔录 不错(非YY小说,作者工作太忙,更新太慢)
异人傲视录 不错(非YY小说,作者文字驾驭能力明显越来越好)
天行健 不错(非YY小说,作者写得不错,可惜TJ了,要不然就是极品)
悟空传 极品(已经好到不像网络小说了,尤其是故事的结尾很让人回味)
都市妖奇谈 极品(很不错的类似文学小品类的小说,女作者很会编故事)
以上是推荐的网络小说(故事情节,文笔相对来说比较好)

小兵传奇 YY小说,作者很会编故事,但文笔一般,娱乐娱乐,只是快餐
升龙道 YY小说,作者文字驾驭能力尚可,但故事构架能力有限
缥缈之旅 YY小说,作者编故事能力很强,文笔比较差,只是娱乐
魔法学徒 YY小说,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故事构架能力有限(主角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装作很弱,然后扮猪吃老虎)
类似的小说还有 异侠 仙佛录 仙楚
以上小说在某些章节都感觉好像是流水账(某人到处打抱不平,杀掉坏蛋等等),看着玩而已,没什么味道

以下是觉得垃圾的小说
唐家三少的小说 狂神 唯我独仙 善良的死神 光之子等等
流水账+烂文笔+苍白的剧情+弱智且好色的主角+烂了的H情节
(垃圾小说其实还有很多,但是没有唐家三少这个人的小说火,毕竟三少更新速度奇快,好像是一瞬间(有半年么?),已经写了4本书了)
倪匡的后期小说(YY到了极点,前期的小说还有点意思)

正统小说推荐
科幻世界出版的 天意 球状闪电
国产玄幻 九州系列(尤其是九州缥缈录)
国外科幻 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
国外游戏改编 HALO系列(看英文版吧,master chief 比士官长看着舒服)
中国经典小说 大唐双龙传
国外小说 地球杀场
国外小说 魔戒(英文版,中文版翻译得太差)
国外小说 刺客学徒(有中文版,可惜只有一册,翻译文字驾驭感觉特别好)
其实还有很多小说不错不过都过于文学化(村上春树,田中方树,海明威,海因莱因,威尔斯,大仲马等等等等),不赘述了。

最后想说几句话,娱乐小说除外,一个正经的文学小说看的是什么?思想!平淡无奇的文字如果配上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的震撼是无法想象的(比如阿西莫夫的小说,比如悟空传)
优秀的文笔+不错的剧情(作者不是圣斗士五小强般不死)+一般的思想(反抗命运——佣兵,反抗强权——异人傲视录,或者只是描述命运中的人——诛仙,紫川)同样也很优秀

但是没有任何内涵(主角一出生就天赋奇才,到哪里都有人罩着或罩别人,掉到山沟里面绝对不死,吃个东西就是万年灵芝,见到女的就上比种马还强,敌人智商不超过80,一打仗想都不想就几百万人厮杀,而且还完胜,还用那种莫名其妙的计策赢了,随便在垃圾堆里面捡个东西就是女娲不要的石头,天神不要的神器。。。。。。),那样的小说不是文化垃圾是什么?
--------------------------
能称得上“巅峰”二字,自然要远胜同侪,无论语言、情节、人物刻画,都要有较高的造诣。这十一部书各有不同风格,几乎代表了所有的网络小说类型。从思想深度、历史的厚重感来看,或许与上述的宗匠还有所差距。但每部各有自己的优势,在许多方面已经独领潮头;从阅读的娱乐性、思想的灵活深刻方面来看,甚至超越了上述几位宗师。

遂特荐之。

1、《英雄志》

孙晓呕心沥血的大作《英雄志》当前可谓风头极健,一联“金庸归隐古龙逝,天下唯有余英雄志。”就已道尽了这部书的优秀与辉煌。不知有多少同道中人为其通宵达旦、茶饭不思。

该书前七章有浓郁的模仿金庸《笑傲江湖》的痕迹,文笔也差金庸甚远,许多荒诞的情节更让其颜色大减。然而到了七章后,风格开始转变,有了自己的特色。无论情节的复杂、人物的刻画、语言的华美,都已经渐渐追及金庸;而思想的深度、对情感描写的深刻更已超越金作,达到宗匠的层面。到了十七回后,风格又陡变,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情节处理遭到多人诟病,但不论如何,看得出孙晓在探寻一种新的情节架构方式。无论成败与否,这都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本书写法的难度之高,就已让其出尘拔俗,独领风骚。

是谓:“不读英雄志,白活这一世。”

2、《天行健》

这部以冷兵器战争为载体的小说有着一种浓厚的凄凉色彩,通过主人公在战争、权谋中不断的迷惘、彷徨、思索、挣扎,对战争、人性、正义、良知做出了尖锐的拷问,让人读罢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燕垒生的才情是少有的,他那白描的写作手法乍见不够华美,可那平实朴素、清爽干净的叙述才真正显出不凡的功底;那质朴凝练的语言,将战场的残酷、人性的凄凉描述的分外动人。

特色:语言素淡却功底极深、极其真实详尽的战争过程描写、武斗描写细腻真实、厚重沉毅的写作风格。

3、《北京战争》

这是一部构思新颖的佳作,以当代中国为背景,描述了一群中国超能力者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与外国超能力者殊死战斗的故事。该书最大的优点是感人,字里行间中,主人公之间浓浓的友情、对正义的执着令人潸然落泪。

此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对当前中国贪污腐败等现象做出了无情的抨击,深刻反思了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字字血泪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强盛的殷切希望和拳拳之心。分析深刻,发人深省。而此书也因为触及过多的敏感话题而被政府列为禁书,然而姑且不论其政治部分,单从小说角度来看,此书已不可不读。

作者杨叛的才情更不容质疑,文中蕴藏的思想也每每身具独到之处。一篇短篇小说《小兵物语》就在文坛掀起翻天巨浪。当看到“你一定要活着来吃我的面喽”时,不知有多少人为之震撼动容,深深思索。

4、《乱世激流》

此书在网上可称籍籍无名,名气与它的优秀程度完全不成比例。揣测原因,大概是作者更新过慢所致。

这部冷兵器的征战小说沿袭了金庸的行文风格,而语言的华丽更超过了金庸,达到了大成的境界。通过一个农民起义的失败者隐姓埋名,混入朝廷内部并一步一步向上奋斗的经历,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辉煌的画卷。

无须我多作介绍,只要你看完第一章,你就会深深的喜欢上这部书。

5、《银河英雄传说》

这部书名头极响,许多当前的网络写手都在田中大师的引领下收益良多,所以无须我在此多废唇舌。然而此书有一定的深度和厚重感,只有鉴赏力达到相当程度的人才能体味其精妙高明之处。只喜快意恩仇,欲把自己代入主人公意淫的读者---就罢了吧。

6、《昆仑》

凤歌的《昆仑》一出,最高兴的当数金庸狂热者了。在金先生寥寥十五部作品都快翻烂的时候,能看到这样一本文风相近,文字功底也毫不逊色的佳作,心中的快美又怎是一个“爽”字所能道尽。

而且该书突破了金先生《射雕英雄传》中的大汉族思想,让主人公助元灭宋,一路攻城略地,表露出作者独树一帜的叛逆思想,令人读来耳目一新。
故此有言道:“《昆仑》一出,谁与争锋?”

7、《君与臣》

这部架空历史的征战小说有着浓重的骑士小说风格,通过对骑士战争的描写,几乎再现了欧洲当年的那个浪漫的时代。作者“大胖头鱼”显然十分了解西欧的那段历史,文中对贵族生活、领地、封爵刻画详尽,通篇更洋溢着骑士精神。作者对战争、智略的描写十分细腻、真实、引人入胜,与其说是架空小说,倒更给人以历史演义的感觉。

8、《新宋》

这部玄幻小说实际上半点玄幻的感觉都没有,除了开头作者沿袭了黄易《寻秦记》中让现代人回到过去的做法尚有玄幻的感觉外,通篇都可谓是一部标准的历史演义小说。作者以宋朝宰相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为背景,让现代人阿越从一介布衣开始挣扎奋斗,逐渐进入大宋朝的政治决策层,并一步步地改变大宋的气运,以及历史的走向。

作者阿越是历史系科班出身,这让他有了坚实的根底去写这样一部小说。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细腻真实,作者认真的写作态度弥漫在字里行间。没有寻秦记中低俗的意淫,主人公向上攀爬的每一步都是那样艰难。作者对政治、官场有着深刻的理解,每一个虚构出的历史事件都显得那样真实可信。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娱乐小说,还是一场对历史偏离方向后的客观预测,更是一部治国的蓝图方略。书中流畅的语言,质朴的情节,将那个久远的历史时段客观翔实地展现在你眼前。读这部书时,你会觉得自己就是主人公,正站在大宋统治层的塔尖,指点江山,运筹帷幄……

友情提示:本书有一定深度,更身具极强的历史厚重感,适合对历史感兴趣、喜爱思考、关心治国方略的读者。如果连白话版《三国演义》都无法欣赏,还是不要涉足此“泥潭”的好。

9、《紫川》

一个乘势而起的英雄,一个兵凶战危的乱世,一个摇摇欲坠的家族,一段冷兵器时代的百年悲歌……

这就是《紫川》,一部让人读后激情满腔的作品。

铭心刻骨的爱情、真挚动人的友情、杀机弥漫的政治、尸横遍野的战场,与幽默诙谐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又有几人看后不如醉如痴?

亮点:爱情描写、战场描写、幽默诙谐,适合有英雄情结者观看。

10、《风姿物语》

网络小说中,象《风姿物语》一样写得辛苦的书并不多:篇幅之庞大堪称惊人,写作时间更超过了7年,十分佩服罗森的毅力耐力,还有体力。

丰满的人物、柔美的文笔、出众的诙谐、落泪的爱情、惨烈的战斗,构成了一幅极长的画卷。看完这副画卷,你定然曾笑过、哭过、投入过、感动过……

11、《诛仙》

《诛仙》堪称网络玄幻小说中名声最响亮的作品,也当之无愧为《蜀山剑侠传》后最优秀的神魔小说。没看过此书,就枉称玄幻道中人。

没有哪部书的主人公能象《诛仙》中的张小凡际遇那么苦,也没有哪部书的主人公能换来读者如此多的同情,让读者记得如此清晰,有如此深浓的代入感。这部书以暗淡做为主要的格调,从头至尾,弥漫全书的是一种浅浅的沉抑、淡淡的愁苦,更有那深深的无奈……

所以《诛仙》名动天下。

❷ 古诗中的“十二侵”是什么意思

古人在作诗是讲究押韵。为了方便写作和教学实践,编制了韵书。

古人把字音分为四声,平、上、入、去(其中平又分为阴平、阳平)。由于当是没有现在这样用拉丁文字表示的韵母,古人就从每一声韵母相同的字中挑出一个字来,用作韵母的作用。

十二侵,属于下平声,是下平声的第十二种韵部,这个韵部挑出来的代表就是“侵”字。解释诗的时候,就说压“下平声十二侵”。

十二侵有以下字:
侵寻浔林霖临针箴斟沈深淫心琴禽擒钦衾吟今襟金音阴岑簪琳琛椹谌忱壬任黔歆禁喑森参淋郴妊湛

❸ 文饭诗酒是什么

古时有一部史书名《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春秋》有三传:称《公羊传》、《左传》和《谷梁传》,是不同的人为《春秋》所作的注解,左丘明所作即为《左传》。

《春秋》三传,古人各有所好,有好《公羊》者,有好《左氏》者,亦有好《谷梁》者。三国时的钟繇不喜欢《公羊》而好《左氏》,而另有人特善《公羊》,钟氏不以为然,他“谓《左氏》为‘太官’,而谓《公羊》为‘卖饼家’。”他因推崇《左传》,而将其比之为美味的御膳,却将《公羊》视为小饭馆的乡味饼,逊色多了。

我们现在论《春秋》,言必称《左传》,可见它的味道应当是胜于《公羊传》的,对钟繇的话不当以偏激视之。

唐宋时期,文人聚宴常有之,留传下来不少佳话。以宴饮作为聚会的形式,吟诗作文以会友。古称“文酒会”、“文会”或“文字饮”。“君子以文会友”,《论语·颜渊》已有是文。文会之名,见于《南史·儒林传》:顾越无心仕进,归隐于武丘山,与吴兴、沈炯、同郡张种、会稽孔奂等,“每为文会”。《开元天宝遗事》说,一年八月十五日,苏颋等在宫中直宿,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学士们借赏月抒发情怀,喜明月清光可爱,竟搬去灯烛欢宴至深夜。唐人常行的“九老会”,亦为文会之类。

唐人不少诗篇都写成于文会,也有不少诗篇叙述了文会,如姚合《早夏郡楼宴集》诗即属后者,诗云:“晓日襟前度,微风酒上生。城中会难得,扫壁各书名。”

以文会友,既会旧友,亦交新朋。“相逢何必曾相识”,诵吟一诗,也就算认识了。明代陈诗教《花里活》记有这样一事:唐代侯穆有诗名,一次寒食郊游,看见几个年轻人在梨花下饮酒,他也长揖就坐。别人都拿他取笑,有人还说,如果能作诗才能饮酒,还须以梨花为题。侯穆立时吟了一首,诗云:“共饮梨花下,梨花插满头。清香来玉树,白蚁泛金瓯。女靓青蛾妒,光凝粉蝶羞。年年寒食夜,吟绕不胜愁。”众人听了,竟不敢再作诗了,忙请侯穆饮酒。

不少纨绔子弟并不读书,当然也作不成诗,他们不懂“文字饮”,仅吃喝玩乐而已。韩愈有《醉赠张秘书》诗云:“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诗中讽刺的正是那些不学无术之辈。附庸风雅者,也常常有之。安禄山食樱桃,作《樱桃诗》日:“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寄怀王,一半寄周贽。”有人出于好心,让他把三、四两句掉个位置,以为这样才协韵。安禄山听了,气大了,说:“怎么能让周贽压在我儿上头呢?”原来怀王是他儿子,自当先吃樱桃,还管什么韵不韵呢。

文会也好,独酌也罢,无酒食不成诗文。一般是一边享用美酒佳肴,一边吟诗作文。《摭言》说唐人段维爱吃煎饼,“一饼熟成一韵诗”,一边吃饼一边吟诗。许多诗人也都是一边饮酒一边吟诗的,“酒为翰墨胆,力可夺三军”,美酒可助美诗成,有下列诗句为证: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饮中八仙歌》)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唐寅《把酒对月歌》)

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

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浣溪纱》)

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唐庚《与舍弟饮》)

饮中有妙旨,凭诗斟酌之。(唐晏《饮酒之八》)

不论善不善饮,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血液中酒精含量到了一定程度时(或说为千分之二),话就多起来了。如果是诗人,这时便开始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清人马大年《怡情小录》提及宋代邵雍正是如此,说他喜欢饮酒,视酒为“太和汤”,“饮不过多,不喜大醉,其诗曰:‘饮未微酡,口先吟哦;吟哦不足,遂及浩歌’。”邵雍另一首《安乐窝》诗,有“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句,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意境。不过微醉与大醉之间,相差实际并不很远,其中的分寸并不好把握住,还需有一种意志力才行。

❹ 《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阅读答案

一)8.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或:书斋是文人汇集文化传承文化的地方;书斋是文人施展个性的地方(2分,每点1分。) 9.①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②前人的精华 自己的经历 自己的创造 新的思想和艺术,或文艺作品(6分。第①题2分;第②题4分,每格1分。) 10.因为书斋是个人的领地,不受三纲五常的约束,利于个性施展。(3分。答出个性施展得2分,其余1分。) 11.例如:王维写就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诗坛享有崇高的地位。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堪称网络全书。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3分。说出大致意思即可。) 赞同
22|

❺ 文人茶道阅读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茶道
邸永君

饮茶、嗜茶,是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喜好,是炎黄子孙绵延千载的雅趣。古语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道与六艺相通,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茶还被人们视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药,提神之佳品,友谊之纽带,文明之象征。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基于此念,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赋予了饮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的层次,日益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所谓茶道,是以通过饮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终证道的一种生活艺术,是饮茶健体与修身证道的统一。无茶,道则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也;而无道,用茶则不啻蛙吞牛饮,了无情趣。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艺、茶礼、茶境、修道。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整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而所谓修道,就是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以求最终达到精神升华的至美意境。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还是禅宗及佛教之道,会因饮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应为各家之道的综合融会,概括起来有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四大层次。而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标,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诠释为儒家之“尽精微而致广大”,又可体味出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还可领悟到佛家之“一尘不染万虑不生”。
回顾国人饮茶历史,饮茶之法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来逐渐摸索出煎、点、泡等3种方法。而茶艺便是依煎、点、泡三法而成,中国茶道也就先后出现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等3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饮茶的普及为前提。唐代以前虽已有饮茶习俗,但普及程度尚低。东晋时,士大夫之间饮茶之风渐盛,已有茶艺的雏形,然而远未完善。由晋至唐,属于中国茶道的萌芽时期。

中唐以后,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国中人士多“比屋之饮”,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肃宗、代宗两朝,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动、增润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形成“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说,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而盛于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但由于近代世事无凭,人心浮动,泥沙俱下,玉石皆焚,无数优良的传统、风俗、技艺、习惯被遗弃殆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线生机。
(选自《网络知识》,有删节)
茶道阅读答案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被人们视为生活享受,治病良药,提神佳品,友谊纽带,文明象征,因而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在古代,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它是茶道的基础,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等几个环节。
C.茶道萌芽于东晋时期,到唐代通过陆羽、经皎然等人的发展和推动逐渐形成,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D.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在中国只有泡茶道留传下来,而技艺更为优良的煎茶道和点茶道反而被人们遗弃殆尽。
【答案】C
【解析】 A项“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基于“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的观念。B项“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说法错误。D项煎茶道和点茶道技艺更为优良,说法错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3~5题。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

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4.下列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答案】A
茶道阅读答案
【解析】 “历来多认为……”一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答案】C
【解析】 “完全一致”错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示,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只能说基本相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8题。
散文中的闲话笔调
吴永福

散文写作中,最有兴味的或许就是笔调了。笔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现代散文中,有一种甚为风行的笔调,就是闲话笔调。胡适曾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含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可见所谓闲话笔调就是谈话风格的,或者说用谈话方式来作文。

此种笔调经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提倡,便有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之说。此种谈话风格的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甚为醉心,并在许多文章中反复申说。林语堂因甚为欣赏谈话风格的行文,还力主扩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来挑战古文的简洁,就不足为训了。用谈话方式来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毕竟不完全等同于谈话。若是真将那种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也够得拉杂,更不用说话题的游移了。梁实秋先生力主行文的简练,就要明智得多。呼应于周作人的说法,林语堂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但又格外地张扬了幽默。幽默可为行文增添风趣,但若过分大张旗鼓地提倡,则本身可能成为一个幽默。

闲话笔调是散文中较为自然的言说方式。此种笔调是用说话来交流的,心中存有一个交谈的对象,如此即可展开交流。至于所谈的题目并未限制,照林语堂的说法,正是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不过,作家的言说仍不离心灵或性情,因而所谈的题目也是有喜恶的。但不妨假定读者那方面也有同好,如此即可达成沟通。此种笔调虽说有一种涵盖作用,但并不碍于各人的谈论,并非千人一面,可各有面目。比如周作人的创作以闲适为主,从而讲求所谓生活的艺术。但在退隐的心态下,也不无书斋生活的苦闷,于是于闲适中渗出一股苦味来。林语堂虽说倾心幽默,倒也率意而谈,不无名士作风。至于以幽默见长的,或许要算梁实秋。但梁实秋也是心存雅致,幽默只不过是用来抵斥种种不雅的,所谓相反相成是也。而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则并不见佳。他显然是过于着重幽默了,并以之作为作文的主旨,却有可能落入油滑。其实,幽默表现于文中,多是一种点缀,可为行文增添谐趣,但若要从头到尾地幽默下来,就往往吃力不讨好。

因而即便同是闲话笔调,也可各有不同的,这才是真正的个人笔调。但个人应当以自我说话,而自我又处于大我与小我之间,这就得把握其中的分寸。比如周作人将载道与言志对立起来,从而将写作完全地由载道转为言志,却又囿于个人的性情,所得就小了,因此小品文也就沦为小摆设。其实,言志与载道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社会生活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各种观念,也可谓各有其道。文中若尽是载道口吻,实则就是充当了各种观念的传声筒,这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但若想将自我完全游离于各种观念之外,恐怕也不现实,正如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一样,各种观念或道对人也有一种约束作用。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换言之,重个性,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散文。若抹去个性,从而充当某种观念的传声筒,仍又是载道之文了。在散文中,笔调确乎是个人的。而所谓的个人笔调,就是要在散文中形成独具个性的言说方式。
茶道阅读答案
(选自《阅读与写作》,有删改)

7.以下关于各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作人以闲适为主,但在闲适中也带有书斋的苦闷。
B.林语堂追求幽默,但是率意而谈,体现出名士作风。
C.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刻意为之,适得其反,有一股油滑之风。
D.梁实秋行文简练,文章雅致,用幽默来抵斥种种不雅。
【答案】C
【解析】 是容易落入油滑。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平淡的谈话方式来包藏深刻的意味是我国现代散文的一大特点,这是白话散文最重要的进步。
B.一个作家是否成熟,关键是看他是否形成了真正的个人笔调,这种笔调的表现各有
不同。
C.因为用谈话的方式来写,便没有古文那样简洁,所以闲话笔调的散文篇幅往往都
很长。
D.文中如果都是载道口吻,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所以写作应该由载道转为言志,表现作者个性。
【答案】B
【解析】 A项不是所有的现代散文。C项“篇幅往往都很长”的表述属无中生有。D项不能完全转为言志。

❻ 现代诗歌写作要押韵吗

近体诗或今体诗,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是相对的,我们跟着古人这么叫罢了。据专家研究,近体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到唐初成熟。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

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五花八门,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可以说古体基本不讲格律。

所以只谈近体诗。

基本格式

基本格式还是必须遵守的。如同馒头和水饺的区别,不遵守就不伦不类了。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五言和七言格式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每句的字数不同。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律诗共四联八句。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绝句的两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可以认为是从律诗转化而来的。 若两联都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颈联和尾联;若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首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和第二联都不对仗,则是截取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用韵

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近体诗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这叫做借邻韵发端。

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现在已看不出差别。

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某些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

所以我们学读唐诗时,不要学偏,更不要故意也学该韵不压韵,古今读法不同而已。古、今音的有不同,读古诗也要注意。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这些属于训诂学的范畴,有兴趣者可以研究。

平仄

在用韵一章中已经讲了每句尾字的平仄,那是基本规定,最好遵守。

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

为什么要讲平仄?无非是为了顺口,读起来不别扭。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有名家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

有专门论著规定了律诗的平仄格式,这里不赘述。

平仄是易学难精的东西,对于古人来说有文字游戏的成分。我们学习古诗没有必要完全遵守。建议讨厌平仄的朋友可以不研究这些东西,凭语感顺口就可以了,同时注意每句尾字的平仄。注意不要因词害意。

粘对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

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对古人来说,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

对仗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

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一般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

也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虚词等和各自的词性相对。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地理、数目、方位、颜色、时令、器物、人事、,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古人专门编辑了这方面的书籍,有兴趣的可以阅读。

一联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对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对得马虎一点。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如果两句意义毫无关联,叫作“对开”,钟山郎加注)是作诗的大忌。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根据相关文章仓促整理,罗里罗嗦,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因有网友恳约,顾不得了,见谅。其实本人也并不完全遵守规则,最喜欢的还是打油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请初学律诗者参考吧。

曹雪芹借林妹妹的话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一语中的,大家可以仔细品味。其实诗词乃知识学问的积累,岂止仅仅是形式。

郎兄最后补充一下:律诗的写作思路一般按照“情-景-情”的思路来写,即首联和尾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

近体诗的押韵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民歌、诗、词、曲无不押韵,所以诗歌又叫韵文。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容易记得住、传得开。押韵的方式,古体诗比较自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用平声押韵,也可以用仄声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又有多种。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方式,则有定规。
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二、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
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
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一的标准。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干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前人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生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科场"试帖诗"大部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若是诗出了韵(又称"落韵"),无论诗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旧时作"分韵诗"用韵也很严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诗或填词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或填词。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紫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就是描写文人聚宴分韵作诗的。作分韵诗一般要求押本韵,不能出韵,即使窄韵、险韵也不例外。《红楼梦》48回载:"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故旧时代学作诗,特别是考生学作"试帖诗",必须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声韵部。
另一种情形是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虽不在同一个韵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后,诗人苦于不能出韵的限制,试创了一些突破樊篱的"出格体",又叫"变体",出现了什么"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形式。这些形式允许邻韵通押,但有定规,如"进退韵"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如"东"、"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删"、"鱼"等);"辘轳韵"是邻韵双出双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quot;葫芦韵"和"进退韵"差不多,也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芦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东",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删"。这些"变体"并不普遍。在晚唐、宋代作诗形成一种时髦风气的,是"探头韵",也叫作"衬韵"、"借韵",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例如大家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同"和"中"属东韵。这叫"以冬衬东"。又如欧阳修的《行云》:

叠叠烟波隔梦思,离愁几日减腰围。
行云自亦伤无定,莫就行云托信归。

首句"思"属支韵,"围"、"归"属微韵,这叫作"以支衬微"。
用"衬韵"的在律诗中更多见。如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

老夫上下蓼花滩,每过君家辄系船。
尊酒灯前山入座,孤鸿月底水连天。
暄凉书问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
竞秀主人文似豹,不应雾隐万峰边。

首句"滩"属寒韵,"船"、"天"、"年"、"边"属先韵,这叫作"以寒衬先"。又如刘禹锡《酬朗州崔员外》: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首句"亭"属青韵,"声"、"生"、"城"、"兄"属庚韵,这叫作"以青衬庚"。
前面介绍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都称之谓"出格体",不是正格。而这种"衬韵"不算出格,而且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叫作"孤雁出群"。"原来诗的首句可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王力《汉语诗律学》53页)诗人从这多余的韵脚上,讨取点自由,借用邻韵也就不算出格了。
前人作近体诗用韵是偏严的,邻韵通押只限于诗的首句。现代人写近体诗,却在突破这个樊篱,邻韵通押已不限于诗的首句,而是扩展到其他押韵的句子,如绝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诗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这种突破也见之于传统文学形式古为今用的导师们的作品中。这里以鲁迅、*的旧体诗为例:
鲁迅青年时代写的近体诗,现在保存下来的,如《别诸弟》、《莲蓬人》、《庚子送灶即事》、《惜花四律》等,共十二首,每一首用韵都属同一韵部,"衬韵"也不用,是严格按照旧时的试帖诗用韵的。但当他赋与旧体诗以历史新质之后,服从于表情达意,将前人"衬韵"、移植过来,而不限于首句。例如《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幻变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里的"时"、"丝"、"旗"、"诗"属支韵,"衣"属微韵,按陈规,邻韵只可用于首句,而这首诗却用在最后一句。又如《无题二首》其一:

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酒卮食河豚。
这首诗里的"云"属文韵,"春"属真韵,"豚"属元韵。三个押韵的字分属于相邻而又不同的韵部,这在古人近体诗中是很难找到的。但现在保留下来的鲁迅近体诗,多数还是用同一韵部的。这少数几首通押的近体诗,你总不能认为是他不懂韵律,或者一时疏忽,应该认为是对近体诗用韵的合理解放。
*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平仄是非常工整的,大都用标准句式,可以变通的非关键字,也尽量拗而有救,调整得节奏鲜明、和谐,连不押韵的句子的脚节,上、去、入三声掺合着用,邻近的脚节不用同声字,力避"上尾",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于此可见他对声韵学造诣之深,运用之严谨。然而他的近体诗的押韵,同鲁迅一样,突破前人的樊篱,运用了邻韵通押。例如《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岩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的"难"、"丸"、"寒"三字属寒韵,"闲"、"颜"二字属删韵。再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锺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黄"、"慷"、"王"、"桑"四字属阳韵,"江"属江韵。又如《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班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飞"、"微"、"衣"、"晖"属微韵,"诗"属支韵。再如《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锦战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今君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五个押韵的字,分别属三个韵部,"飞"、"违"、"非"属微韵;"题"属齐韵;"谁"属支韵。
郭沫若近体诗很讲究平仄,但押韵也不"率由旧章"。例如《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这首诗五个押韵的字也是分属三个韵部,"淆"属肴韵,"刁"属萧韵,"遭"、"毛"、"曹"属豪韵。
对于近体诗的邻韵通押,诗词界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近体诗的形式既然是仿唐宋人的,还得合乎前人绳墨,一首诗的韵脚应该属同一韵部,若要邻韵通押,也只限于诗的首句。他们的作品也是严格遵守这个规则的。对鲁迅、*等近体诗的邻韵通押,可"为尊者讳",只说"在前人诗中难找",或"不合于唐宋诗人的格律",并无苛责之词。
另一种意见认为,近体诗,在尚不能突破古四声平仄樊篱的条件下,把押韵的宽限适当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这种解放,并未背离仿古的原则。前面提到唐宋人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衬韵"等,早就邻韵通押。在宋词中,韵域很宽,邻韵通押更自由。为近体诗开辟了古为今用道路的导师们,既已合理地解放了押韵,我们何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呢?
我赞成第二种意见,但也不反对第一种意见。王力教授在50年代出版的《汉语诗律学》中说:"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字下面加了着重点)但是在1977年出版的《诗词格律》中,则说:"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可见这位研究诗词曲格律的著名专家,也是赞成合理解放诗韵的。其实,邻韵通押在前人诗中也并非难找,在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中,就指出刘长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隐等作品中邻韵通押的韵脚,并"唐人不以为嫌也"。窃以为作诗讲究一韵到底,还是受了历代官方科考的影响。
邻韵通押,无疑给我们写近体诗用韵带来很大的方便,但初学写作还须具备有关韵部的一些基本常识。
首先是对《平水韵》的106个韵部,尤其30个平声韵部,及每个韵部包括哪些常用字,有个大致的了解。
旧时学童学诗韵是和学对偶一起学的。学法很简单-----背诵《笠翁对韵》(清李渔著)、《声律启蒙》(清车万育著)、《训蒙骈句》(明司守谦著)等韵对书。这些书以平声30个韵部为纲,把作诗押韵常用的同一韵部的字,编成歌诀。譬如:在《一东》条目下有:"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边塞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浸浸朔雪冷渔翁。……"自小把这些背熟了,既懂得哪些词儿可以相对,又记得风、空、穹、蒙、中、红、东、翁等常用字属东韵。要求老年人像学童那样背得滚瓜烂熟是很困难的,也不必要,但是,你要熟悉各韵部的常用字,读这些书比读《诗韵》有趣,因为后者如同辞典,读起来枯燥无味,记不住,而且许多生僻字也用不着记。但是《诗韵》还是要购置一本的,以供查对。现在重印出版的《千家诗》,后面附有《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也有重印出版的,有兴趣,可以看看。

❼ 品中国文人txt

品中国文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1)中国古代文人几乎都要去当官,走仕途。而西方作家不这样,他们要么出身贵族,要么是医生、神甫、律师、商人、教师……的儿子,总之,职业分布相对宽泛,吃官俸者少。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有着深广而持久的联系。古代多战乱,不是汉人跟汉人打,就是汉族与游牧少数族打,百年兴旺的家族不多。几位贵族大文人,屈原,嵇康,李煜,李清照,曹雪芹,皆为厄运所造就。古代文人走向官场或背向官场,其“生存路数”是高度一致的。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像孔子这样的人连年穿梭于列国,形如丧家之犬而大脑高速运行,想透了很多大问题。秦汉结束了诸子争鸣的局面,几百年间虽时有反弹,却朝着大一统:儒学一统天下。唐宋更以科举的形式将学问与俸禄直接挂钩。读书人,不能金榜题名就得回家种地。“耕读传家”,传了一千多年。这是中国特色。文人去做官,未必都是好官。众多的文人一经入官场,往往把圣人的教导抛到脑后,按官场套路行事,为非作……应该是全本了

❽ 品中国文人txt全集下载

品中国文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1)
中国古代文人几乎都要去当官,走仕途。而西方作家不这样,他们要么出身贵族,要么是医生、神甫、律师、商人、教师……的儿子,总之,职业分布相对宽泛,吃官俸者少。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有着深广而持久的联系。
古代多战乱,不是汉人跟汉人打,就是汉族与游牧少数族打,百年兴旺的家族不多。几位贵族大文人,屈原,嵇康,李煜,李清照,曹雪芹,皆为厄运所造就。
古代文人走向官场或背向官场,其“生存路数”是高度一致的。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像孔子这样的人连年穿梭于列国,形如丧家之犬而大脑高速运行,想透了很多大问题。秦汉结束了诸子争鸣的局面,几百年间虽时有反弹,却朝着大一统:儒学一统天下。唐宋更以科举的形式将学问与俸禄直接挂钩。读书人,不能金榜题名就得回家种地。“耕读传家”,传了一千多年。这是中国特色。
文人去做官,未必都是好官。众多的文人一经入官场,往往把圣人的教导抛到脑后,按官场套路行事,为非作……
应该是全本了

❾ 关于古体诗歌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绝句都是4句,每句5个字为五绝,每句7个字为七绝
律诗都是8句,每句5字为五律, 每句7个字为七律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民歌、诗、词、曲无不押韵,所以诗歌又叫韵文。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容易记得住、传得开。押韵的方式,古体诗比较自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用平声押韵,也可以用仄声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又有多种。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方式,则有定规。
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二、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
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
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一的标准。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干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前人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生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科场"试帖诗"大部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若是诗出了韵(又称"落韵"),无论诗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旧时作"分韵诗"用韵也很严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诗或填词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或填词。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紫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就是描写文人聚宴分韵作诗的。作分韵诗一般要求押本韵,不能出韵,即使窄韵、险韵也不例外。《红楼梦》48回载:"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故旧时代学作诗,特别是考生学作"试帖诗",必须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声韵部。
另一种情形是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虽不在同一个韵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后,诗人苦于不能出韵的限制,试创了一些突破樊篱的"出格体",又叫"变体",出现了什么"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形式。这些形式允许邻韵通押,但有定规,如"进退韵"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如"东"、"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删"、"鱼"等);"辘轳韵"是邻韵双出双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quot;葫芦韵"和"进退韵"差不多,也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芦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东",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删"。这些"变体"并不普遍。在晚唐、宋代作诗形成一种时髦风气的,是"探头韵",也叫作"衬韵"、"借韵",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例如大家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同"和"中"属东韵。这叫"以冬衬东"。又如欧阳修的《行云》:

阅读全文

与文人聚宴小说阅读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新人小说写多少年才能有作为 浏览:863
绝世杀手在都市小说百度 浏览:702
风水大宗师小说完结了吗 浏览:243
主角冷漠强大专一的都市小说 浏览:233
都市神医的小说广告 浏览:637
国外的小说也不许写地名吗 浏览:205
耳雅有声小说 浏览:989
亲爱的方糖先生小说好看吗 浏览:299
欢喜冤家的现代言情小说 浏览:946
经典师生恋言情类小说 浏览:312
枕中记小说的主要人物是 浏览:76
平凡的世界小说有声软件下载 浏览:598
姜慧敏花之国小说TXT百度云 浏览:504
小说鬼王的冠世独宠免费阅读 浏览:111
男主被女友抛弃后得到神豪系统的小说 浏览:716
刀剑神域小说5在线阅读 浏览:191
柳残阳为主角的小说全集 浏览:869
女主明星男主总裁肉多的小说 浏览:321
男主在一女的屁股上留字的小说 浏览:645
小说邪王轻轻爱免费 浏览:543